赤脚医生是什么意思?你们怎么理解?

我二哥是赤脚医生也是刚开始时农村挣工分给人们看病卖药治病的第一批农村赤脚医生!

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很落后,社员们也包括生产队很穷,社员们都下地干农活儿,家里几乎都闭门自户,那时雨水也多,是个车沟都有水,地里泥泞的很,用个玉米秸在地里扎个洞就有水,好多社员们光脚干事儿的不少,所以光脚就叫成了赤脚,赤手空拳的成语大家都理解不用多说!

是毛主席看到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及时的培养了村村都有的赤脚医生,人们在不误干活儿的同时就能拿药治病,极大的方便了农村人!

由于是毛主席的指示,赤字和红字是形容几乎一样的,所以赤脚医生也就红遍了整个中国大地!那时的电影《红雨》就是描写农村赤脚医生的!

到如今农村的赤脚医生仍在,那时的赤脚医生也都在七十左右岁了,仍在坚守着岗位,并且村村都建立了卫生室,发展的更为全面,特别是这三年疫情,人们在不出村的情况下就能救医特别方便!

我觉得这批医生基本都在,如果再过十几年农村的赤脚医生这个话题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72年下乡,在农村接受再教育3年,75年应征入伍。

当时国家医疗事业还不发达,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毛主席号召将卫生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要普及到最基层。农村就产生了三级医疗制度,就是从最基层的生产队必须有医生巜赤脚医生》,生产大队设有卫生所,从公社医院;到县医院的三级责任制。

医护人员经社员选举产生,中医世家和自学中医者优先。而医疗知识和技术,是由省,市各大医院开培训班,定期定点进行教课。具有医疗经验有资质的医师,分期分批的深入到偏远山区和农村,当面授课。

赤脚医生是最基层的工作者,是边劳动边兼职做医生,并非专业。赤脚医生们真的是不辞劳苦,不计报酬,每天二十四小时,随叫随到。一般的多发病,常见病,基本不出村就觧决了,包括接生。

当时提倡的是,医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中医药的优势,凡用中药能解决病痛的,基本不花钱,西医药也很少花钱。

以上是赤脚医生的由来,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如有疏漏或不当之处,敬清朋友们批评指正。

仅供参考!




不是正规医学院卫校毕业的,不是正规医院的医生,是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医生,主要针对农村农场,方便群众看病,主要是针对小的生病小的外伤,大的病大的外伤还是要到大一点的医院去处理。




谢谢邀请!

我的回答:关于赤脚医生这个行业和名称从“诞生”起至今,对农村农民人口的医疗与健康所做的贡献,我在前不久对同类题问做答中己经有过自己关点的详谈。这里我仅谈对“赤脚医生”这个名词的理解:

凭我伴随“赤脚医生”的诞生及成长的经历和感受认为,赤脚医生产生于农民之中,身上同是那个年代的农民那种朴实,简装,三季光着脚,常常雨里去,满脚泥水的回的实况。为了区别与城镇医院医生的不同,所以就形象的起名叫赤脚医生。这样也就区别与对农民称“泥腿子”要高点档次。




赤脚医生是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旧时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治不起,只能硬抗。小病能抗,大病只能听天由命。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多次指示,城市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但由于人员、器材等医疗资源有限,交通不便,效果不是很明显。

1965年,卫生部部长向毛主席汇报了一组数据:

全国现有 140 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 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 ;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

那时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5%,却占了75%的医疗经费。

毛主席听了大发雷霆,老人家作出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随后,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各级迅速展开。这方面上海动手比较早,他们在1965年就开办了医学速成培训班,这第一批学员里,有一个叫王桂珍的,她学得很认真,很快就初步掌握了医学知识。

她和别的卫生员不一样,别人都等着病人上门来瞧病,王桂珍却主动背起药箱,深入到群众当中去瞧病。

一开始,群众并不相信她,因为一个医生少说也得学好几年,王桂珍只学了4个月,这能靠谱吗?所以,没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王桂珍见百姓不相信自己,她就用针灸先扎自己,慢慢地,她得到信任,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因为当地农民多种水稻,平时劳动都是赤脚下田干活,所以,赤脚就和劳动挂上钩,王桂珍平时给农民看病,也参加劳动,所以大家就称她为“赤脚医生”。

1968年,上海《文汇报》发布一篇《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毛主席仔细阅读完后,作出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所以,赤脚医生的称呼就这样在全国传开了。

赤脚医生多生活在农村,他们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药箱有两宝,一是银针,二是药草,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找。这是赤脚医生最真实的写照。

在草原,在山区,在最偏僻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赤脚医生顶风冒雪,爬山过河。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农民健康的守护神。

直到今天,“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对“赤脚医生”最温馨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赤脚医生   培训班   生产队   药箱   银针   社员   赤脚   基层   指示   群众   农民   医生   农村   医疗   医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