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对太上皇李渊如此怨恨,明明李渊最疼爱的就是李世民?

“长幼尊婢”的传统




李世民怨恨太上皇的原因,主要就要在皇位传承问题上,李渊一直坚定的坚持嫡长制,要把位置传给李建成。李洲最疼爱的人不是世民而是建成。

历史纪录了这样一件事可以证明:

公元624年的夏天,正在仁智宫避暑的大唐皇帝李渊,收到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尔朱焕和桥公山的密报,太子要造反了。消息传到李建成那里,把他吓得不知所措。这两个手下是他派去给自己的前保安队长现庆州都督杨文干送装备的,可他从没有下令要造反,当然送装备也是一个大罪。就在李建成想着该怎么办的时候,李渊的命令来了,要求他赶到仁智宫说明情况。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幕僚们不同观点的交锋,李建成决定,孤身去见老爹自证清白。于是李渊就把大儿子抓了起来,召来看上去是太子同党的宇文颖,令他去把杨文干叫来,和太子对质,证明清白。

不过这个宇文颖一到杨文干那里,就立即和杨文干一起造了反。当然这个所谓蓄谋已久的反,只造了四天,就被李世民给剿灭了。

事实上,这是李世民用和平手段取得太子位置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尝试。尔朱焕和桥公山当然是秦王派在太子身边的卧底。可是最后的关键,还在于杨文干必须造反,才能坐实太子之罪。而派去召杨文干的宇文颖就成了关键,宇文颖只要按实际情况说明,杨文干必定不会造反,因为事实上他没有做好造反的准备。

可是史这样说:颖至庆州,以情告之,文干遂举兵反。颖和杨文干说了什么?无人知道,因为造反没几天,杨文干就被自己的手下宰了。而宇文颖被李世民抓住后,不同的史记录了他不同的死法。《新唐书·李建成传》说,他被抓后,李渊亲自审问了他:帝责曰朕以文干叛,故遣卿,乃同逆邪?颖无以对,斩之。《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秦王世民军至宁州,其党皆溃。癸酉,文干为其麾下所杀,传首京师。获宇文颖,诛之。就是李世民抓住宇文颖后,立即就杀了他。

那么宇文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史都称他性贪昏,与元吉厚善但是,当他前去招唤杨文干时,事实上已决然的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是一条坐实太子谋反的路,也是付出自己生命的路。只要他把杨文干说反了,那么皇帝不会容他,太子不会容他,李世民也必定要杀他,可是他毅然赴了这个必死之局,这哪是一个性贪昏的人做得出来的?


问题来了,即使如此,李渊最后也没认定李建成有意造反,而是继续稳稳当着太子,李世民死了两个深喉也打动不了老爹,你说他怎会不怨恨。




好比你吃苦受累赚钱置办了一份家业,交给父亲管理。你父亲却给了你哥,和你没啥关系了,你有没有怨气?你会不会和你父亲打官司?如果这法官还就是你父亲,你又有能力取代他,你又会怎样?其实李世民算不错了,毕竟他让李渊养尊处优寿终正寝了。




李世民的武功,作为军事家,五千年来,排在前三,他怎么能屈居人下。




李世民怨恨太上皇李渊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下面一一加以分析。

1.李世民觉得李渊言而无信,自己功劳最大,反而得不到重用。公元617年李渊听从李世民的建议,在太原起兵反隋,最终逼迫隋恭帝禅位,创建唐朝。起兵至初,李渊就给李世民许诺:如果统一天下,就立李世民为太子。

《资治通鉴》: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立汝为太子。”

所以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在同隋军作战中所向披靡,披荆斩棘,勇猛无敌,功劳最大。然而唐朝建立之初,李渊按照“长幼有序、立嫡长子”的古训,策立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让李世民很失落,内心极度不舒服,从此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2.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迫使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感觉自己的皇位被李世民架空,迫不得已,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知道自己的皇位得来不正,需要美化自己的形象,从而使自己的形象得到天下人的认可。所以李世民开始大肆抹黑父亲李渊和哥哥李建成,李世民完全出于政治目的,需要一个形象不好的父亲和哥哥,来反衬自己的美好和正统。

作为统治天下的李渊家族已经不是一般的家庭,不需要亲情和伦理,需要的是权力争夺和流血牺牲。李渊和李建成即使也很有作为,并非昏庸无能,李世民也并非十全十美,但这些已不重要,一切都源于人的自私贪婪和对权力的渴望。只要成功了,一切都可以被改写,成王败寇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太上皇   秦王   怨恨   皇位   大儿子   资治通鉴   老爹   清白   唐朝   太子   手下   疼爱   哥哥   父亲   形象   财经   天下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