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进入最后生命阶段、治疗已无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打算在头脑清醒的时候立下医嘱:今后某一天,如当我病情危及生命,治疗无望的情况下,千万不要用生命支持疗法抢救,如插各种管子及心肺功能启动等。不进重症监护室,不过度医疗,不使用呼吸机等辅助生命的设备和抢救手段,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必要时可给予安眠、止痛,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让我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这是我自己的意愿,在我未来失去意识的时候,这份医嘱至少给别人一个操作指引,我老公和女儿也不用因为不去救我而有很大的心里负担。

每个人都有选择向死而生的权利,剥去病痛的衣衫,带着尊严更加体面的离去,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如果死不可避免,那争取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不希望在ICU,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她选择住进临终关怀病房。入院前,医生对她进行了评估,评分47.5分,预计生存期20天。

梁金兰,71岁,退休前是一名放射科医生,患胸腺癌11年。对于自己的病情,她始终很清楚。

当时,《人间世:告别》正在医院拍摄,她选择了直面镜头。她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给所有人看,鼓励他们,勇敢的和疾病做斗争,同时给家人留念。

在生命的最后20天里,梁金兰最放不下的是老伴和女儿。

老伴患有重度脑梗,行动十分不便,但是他还是会每天准时到医院陪伴梁金兰,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天天如此。

生命终止之前,梁金兰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她想为老伴找到一家称心的养老院,自己的时日不多,老伴行动不便,女儿有自己的家庭,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已经很累了。

她常说:我们两口子把女儿害苦了!我们对不起女儿,拖累了她,希望她能勇敢的面对现实,把家庭管好。

安顿好老伴,是她这辈子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晚上,女儿来接父亲回家。梁金兰毫不避讳的和女儿讨论自己的病情,女儿虽然心里难受,但也一直强忍着陪母亲笑着。

到了将父亲送去养老院的日子,女儿在院子里站了很久,她不知道如何向父亲开口。

此时的父亲,完全不知道母女俩的决定,还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准备去医院陪老伴。

其实,与其说是老伴照顾梁金兰,更像是两个生病的老人互相支撑。

吃早饭时,女儿将决定告诉了父亲,并承诺每个礼拜都会去看他。养老院和母亲的医院很近,如果母亲有什么问题,立马就来接他。

父亲听完,沉默良久,红了眼眶,像孩子般赌气对女儿说到:我们老了,随便你怎么样!

女儿知道他是不愿去的,但是自己也有难处,父亲一个人发呆了好久,最终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还是答应了。

这天,梁金兰第一次一个人待在医院,她的身体比前几天更加虚弱。

安排好父亲后,女儿赶到病房,此时的梁金兰已经昏迷了6个小时,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在老伴住进养老院的第三天,梁金兰去世了。老两口最终还是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患病的十几年里,有很多人陪伴在梁金兰身边。女儿带着她各地旅游,朋友用轮椅推着她去看风景。照片里定格的美好时光,她时不时会打开看看。

最后的日子里,梁金兰一直在写一封信。这封信是她对人世间最后的眷念。

感谢在这场患病的持久战中,街道、居委的慰问和鼓励。感谢家人的不放弃、邻居的关心、朋友的照顾,感谢医务人员及护工的悉心照料!

对大家的感谢及对家人的留恋,使我有信心与病魔作斗争。祝好人一生平安、幸福快乐。

这是纪录片拍下的,癌症患者生命最后的时光,病人、亲人真实的生活状况。

上海某医院临终关怀病区,现有99张床位、50名医生、58名护士。成立十年来,送走了1000多名病人,最大的103岁,最小的只有3岁,住院时间大多不超过3个月。

每一名病人入院前,医生都会进行一次详细的评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是否已经发展到需要临终关怀的阶段。

临终关怀不抢救,只帮助病人减轻痛苦

他们除了要减轻患者身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排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精神恐惧,让病人能内心宁静的面对死亡。

医生的任务是让病人走得更安详,更有尊严。相信这是每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最希望得到的“礼遇”。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真心实意的对“临终关怀”点赞!

但是,我们往往非常重视生,却非常忌讳谈论死。所以,现实生活中,临终关怀,是中国人避而不谈的一件事。

当病人进入生命最后阶段、治疗已无意义,作为亲属,理智的作出决定,放弃抢救,让亲人能够安静的离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从另一个角度讲,生老病死,又是人生常态。

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病魔带走。

可惜,愿望永远不能取代现实,现实面前,我们必须做出理性的选择。

去往天堂、路过人间,生死是中国人心中最大的事情。真心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拥有豁达的生死观!

对于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




我自己经历了婆婆患癌症的全过程,因为都是我在照顾,我和婆婆住一栋楼不在一个单元,给婆婆买菜做饭,洗澡理发都特别方便。再好的治疗和照顾也抵挡不住癌症病灶的不断转移。今年的7月20号又住进医院,我婆婆这次觉得可能回不来了,她告诉我她走的时候要穿的衣服,已经包好一包就在衣柜里!住进医院以后做了一些检查,和三个月前的结果对比发现确实又转移了两个地方,肺部已经全是肿瘤都长满了,胸膜下,纵隔,后背骨头上转移了两个大硬包!医生和我们商量要不要最后做一下免疫治疗,费用在30万左右,我老公说能延长多久生存期,医生说不确定也许三个月,也许两个月。其实住院前我婆婆就决定不做治疗了,因为她感觉是真的不行了,咳嗽的厉害,呼吸困难,在家一直用我给她买的制氧机。看着婆婆的状况,我老公做了一个决定,说就给她做减轻她病痛的治疗,不再过度治疗了,就输营养液,消炎药,打止痛针让她不那么难受。

我婆婆这次住进医院就是每天8:30开始输液,一直输到凌晨,天天如此!住进去第十天我婆婆说病床太硬了她每天躺着硌的后背疼,因为她后背有两个骨转移硬包,我就找裁缝给她做了一个四斤棉花的白褥子,我给送过去铺上,我婆婆说太舒服了!到后来是吃什么吐什么,一点都不进食了,只能靠白蛋白和营养液维持。我大姑姐从美国给老太太视频说办签证要回来,老太太心情就好点,还说等我大姑姐回来还得隔离完,再做核酸检测才能进病房看她,后来过了几天说签证没下来,老太太立刻就没精神了,又过了几天我大姑姐说又去办签证了,结果还是没签下来,这次老太太彻底没精神了,加上癌痛的折磨开始有了求死的欲望,两个小时一打止疼针,每次护士一打针她就会说给我多打点,别再让我醒过来了。可想而知她得多疼才会求死呀!到8月27号我婆婆已经重度昏迷四五天了,每天医生查房都叫不醒了,我和我老公27号晚上10点一人抓着她一只手,我们趴在她耳朵边喊她,她很费劲的睁开眼睛看了看我们,两行眼泪顺着就流了下来,我就赶紧给她擦了擦泪,对她说我们在呢!然后她就闭上眼睛再叫都叫不醒了。医生对我们说做好准备吧也就一两天的事了,结果到当天半夜两点就去世了。老太太也算解脱了,最后几天看着她真是受罪!我们心里心疼难受。其实27号上午我大姑姐给我微信说签证下来了,机票她也买了是29号的,我婆婆一去世我就给她发微信说老太太走了。我和我老公就开始办理后事了,因为我提前都安排好丧葬服务公司了,所以很顺利的就安排好了,我们天亮到家我大姑姐说她机票已经退了不回来了。我老公说随她便吧!过了三天我们就把事情办完了!我婆婆患癌症晚期四年也是受尽了手术化疗的各种痛苦!老太太也不用再受罪了!




感谢邀请!

首先要纠正题主一个思维误区,治疗的作用是什么?我觉得治疗不仅仅已能否治愈疾病为目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治疗的含义非常丰富,当然治病是第一位,但还有其它的作用,比如尊重、关爱、安慰等…。

当患者的疾病无法控制,生命进入最后阶段,此时继续治疗还有什么意义?这已经不是一个纯理性的问题了,还需要在人性的层面上考虑,比如一个晚期癌症将要离世的患者,任何治疗对他来说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但为什么很多患者家属还要继续治疗,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患者在临终之际能得到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即便治疗无效了,家人仍然没有放弃他。

曾经治疗过一位晚期肺癌的患者,癌细胞广泛转移,在治疗的最后一个月家人始终不离不弃,最后患者还是因为肿瘤转移继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去世,对于治疗的结果,我们向家属表示了遗憾,患者家属却非常理解,并感谢我们在患者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了他们重温亲情的机会。

其实对于很多不治之症来说,疾病的结果可能无法逆转,但疾病带来的痛苦却不能忽视,就拿晚期癌痛来说,严重的疼痛可以让人意志奔溃、丧失活下去的动力,此时治疗的作用就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要知道活得长固然很好,但如果活不好的话那也没有意义!

我是医心雕龙,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与转发哦~




老薛并不老,今年才56岁。3年前因上腹疼痛、消瘦而诊断为胃癌,手术、化疗也都做了,术后病情还算平稳。半年前感头晕、头痛,查头颅CT后发现右侧颞叶有转移灶,做了手术,术后恢复还可以,生活自理,行动也没有什么异常。仅过了4月又感到头晕、头痛,左侧颞叶见一大两小转移瘤,恶心、呕吐,食欲极差,慢慢地就起不了床了。

头部转移瘤再次手术、或者其他方法治疗吗?单纯以疾病治疗的角度是可以的,但是效果多不好,短时间内复发可能性很大,并且胃癌晚期全身治疗药物有限,家里人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了不再抗肿瘤治疗的决定,这个决定无对错。脑部发生转移瘤意味着生命即将到达终点,其他人能做些什么?


治疗无意义这句话说的不严谨,治疗有抗肿瘤和姑息性两种方式,最后阶段是不能抗肿瘤治疗了,但是病人的痛苦要缓解吧?胃癌脑转移瘤对病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颅内高压所致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用点“甘露醇”、“地塞米松”降低颅压,也有止痛、止吐药物对症治疗,病人也意愿打一些针,静脉营养支持些氨基酸、脂肪乳,其他乱七八糟的药物就不用了。病人头痛、恶心慢慢地减轻了,也能吃一些饭了,虽然日子不会太长,最起码在病人“最后1公里”痛苦能少些,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也应该给予的治疗,对症支持姑息性治疗也是治疗,不是所有的治疗都无意义。

癌症病人最后的日子里思维大多是清楚的,也会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内心恐惧无法形容,即使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害怕死亡。能做的就是陪伴,减少孤独、减轻恐惧,听听他们的诉说,即就是说有神灵也不要打断,有寄托也就不怕了。

癌症病人会有生命的最后,其他疾病也可能有生命的最后,人都会有生命的最后,若真的不可逆转,就让最后的日子尽可能的有温暖,病人走的宁静。我是@刘永毅医生 ,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患者   临终关怀   生命   大姑   老伴   晚期   老太太   婆婆   病人   父亲   痛苦   女儿   意义   阶段   疾病   医生   医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