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世的三大圣人: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你认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历史上,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确实同时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然而,他们之间是否发生过直接交往或合作,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和史料支持这一说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老子则是道家的开创者,他的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释迦牟尼则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教义在古代印度传播开来,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这三位圣人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和动荡,各种思想流派和宗教信仰也在不断涌现。虽然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思想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但他们之间是否发生过直接的交往和合作,仍然是一个历史上的谜团。另一说法是这三位圣人出现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他们分别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印度文化的代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这三位圣人在当时都独立发展出了相似的哲学思想,因此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三大共同点。


这三位圣人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释迦牟尼的“四谛”和孔子的“仁义礼智”,都是各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和宗教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基础。


同时,这三位圣人也被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尽管柏拉图、释迦牟尼和孔子的思想是在当时彼此独立发展出来的,但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在某些根本问题上的共性和联系。


总之,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三位圣人是否曾经在某个时期直接相遇,但他们的思想对人类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共同点的思考角度。




呸,一个修行多年的老朋友和我瞎谈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的时代秘密,说的我十分不解,这人卖弄玄虚,信他个鬼!

有位朋友修行了多年,常常言行怪异,胡说八道,

有一次我问他:同时在世的三大圣人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他们这么伟大同时在同一个时代,那是不是说这个时代是非常特殊和伟大的,到底这个公元前500年左右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意义?

他说:不如我们找哆啦A梦坐个时光机回去看看,你说的好像挺吸引的。

我笑了说:你可真逗,我问你这个问题其实是为了搞清楚是不是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出现这样的三个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他说:你有没有研究过孔子老子释迦摩尼。

我说:我常常都研究一下,身边有很多朋友对这三个人也非常感兴趣。

他说:那你应该知道这三个人,会不会希望别人关注他们自己。

我说:应该是吧,他们是三大教的教主啊。

他说:教主不过是后人给他们的封号。他们三个人最不想要的,就是别人对他们本人的关注。他们一辈子教人家的,也就是无我两个字。

所以又怎么可能会希望别人关注他们本人呢?他们更不希望后人过多地纠结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只希望他们留下来的精神宝藏能够帮助后世的有缘人。

拿释迦牟尼来说。你看过佛经没有?佛经一开始说的那个时间全部都叫做“尔时佛在....

他根本都不倡导大家认定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他怎么不写公元前500年,某年某月某日下午2:30,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舍卫城菩提树下,开始讲课了。他绝对不说这种话。他的弟子记载他说话也都不把时间标注出来。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纠结在时间点上。

你要知道,时间在这三位大师看来。都只不过是弹指一瞬的方便法。是个权且的东西。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他把时间的概念用这一句话说清楚,时间是不断流逝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点。

老子的时间观念更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时间点。

所以我们不需要去纠结去探寻那个公元前500年左右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够催生出他们三位。

因为探寻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

一个时代有圣人出生是一种幸运。但其实所有的时代都是有圣人出身的。圣人行无为之事,有时候你不懂的不认识不知道而已,你看不见不等于他们不在啊。

而且,你要是明白圣人讲的道理,你就知道普天之下人人都是圣人。

我说:怎么可能人人都是圣人。

他说:这三位大师都这样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为君子。只不过我们被无明所障,不得而知。佛门说众生只是因上佛,佛菩萨是果上佛,不就是说这个道理吗?

你有没有听过孔子说的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说的不是说要三个人走路才能有一个人当老师。他说的是一种世界观。你如果有一种平等的世界观,有一种谦虚无我的世界观。那么你看所有人都能够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你看所有的事都能够得到启发。

《华严经》里面有个故事讲善财童子采药。文殊菩萨要善财童子去找药。善财童子一看满山草木无不都是药,无法下手,站在那里发呆,菩萨说你拿药来呀。善财童子说禀告菩萨,我眼里看到一切皆是药啊,我不知道要拿哪个药给你。

一切都可以是药,因为病是对峙的。你得感冒就吃感冒药,你得了抑郁快乐就是药。

大地干涸下雨就是药。洪灾泛滥疏导就是药,相思犯了爱人就是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随时变成对治另一些事物的药。所以善财童子能够智慧地看到这一点,他无法单独拿出某一样东西告诉你这是药。

看人也是一样。人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人人都可以是老师。人人都有灵魂中闪光的一面,所以人人都可以是天使。

正因为这样的普遍平等性和相对性。所以大师们才不拘泥于时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学说,自己的精神食粮,是可以世世代代往下传送,不受所谓时间的限制。

说到这里又要讲到一个字:相。

这个字本是佛门中的字。佛在《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教大家不要着相。其实执着一切有为法都是着相。

那么时间是相吗?

我说:照此说时间当然是相。

他说:对了,时间是最大的相,是欺骗我们,让我们认幻为真的罪魁祸首。

我常常听到一些朋友说,回忆让他非常痛苦,有很多情感纠葛他丢不下放不下,放在心里面,左思右想折磨自己。

还有些人对未来感到痛苦,很恐惧。看不到希望。

人都是这样,免不了被过去和未来夹在中间折腾。

我们总是活在一个时间框架里面,比如说20岁怎样?30岁怎样?50岁怎样?60岁怎样,从生到死有一个框架照着走。

极少有人抛开时间活着。有些抛开时间的人,到六七十岁还童言鹤发非常年轻甚至保持童心。

所以这三个大师在2000多年以前,他们早就解开了时间的奥妙,他们知道时间也不过是一种幻觉。

这话说出来有点像宗教鸡汤,为什么时间是幻觉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抓不住他,你无法实实在在地拥有时间。

当你想抓住上一分钟。它已经变成了这一分钟,当你想抓住这一分钟。它已经变成了上一分钟。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像是被时间抛下的孤儿。

所以说过去未来当下,我们都是无法把握的。不但是时间无法把握,时间里面包含的一切事物,我们同样是无法实实在在把握的。

这个无法把握,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做不了,而是说我们什么都无法执着。

什么都不执着,是说什么都不争取吗?也不是,该争取的要争取,该做的要做,自然而然;只是记住,不执着。

我说:所以你告诉我这些,意思是说我不必要执着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没什么特别的事情,那只是个偶然是吗?

他说:是的,那个年代有没有特殊的事情发生,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没必要去知道。

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三位大师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他们的东西是什么,希望我们能够学习到他们的东西是什么,并不是要搞清楚他们当时的时代发生了什么。

沧海桑田,星河灿烂。人类的历史不停地在往前推进,但是对于圣人而言可能一眼万年,万年一眼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他们生在哪个时代生在什么地方,这都不是很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教导,给众生如何解脱痛苦烦恼如何走向生命的圆满。如果说他们还有关心的东西,那也就是这一点吧。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很有智慧的老人家。我在他面前学习了大概10年左右。每当我关注他的身体状况,健康和他本人的一些生活,他根本都不愿意搭话,因为他对关注自己毫无兴趣,但如果问解脱智慧之事,他不管多累都尽量长篇大论耐心教导你。

我想2500年前的那几位大圣人,无非也是如此,他们平凡而普通地生活,虽然他们的智慧照亮了2000多年的人间。

但是以他们无我的境界,是绝对不希望人家只关注到他们本人和关注他们的时代。要不然,老子不会留下五千言就消失在人间,释迦牟尼也不会菩提树下得道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入涅槃。

因为在他们眼里,时代都是一个暂时的匆匆过客。任何的兴旺都有衰败的一天,任何的特别都有消散的一天。以此看来,大千世界无非如此而已,没有什么时代是非常特别的。一切都是在轮回中,又或者说,一切不过是一刹那和一万年的转换。

我说:虽然你长篇大论告诉我这些,但是我还是有点听不懂。我依然忍不住想要去探寻为什么这个时代那么伟大。

他说:可能我还没有表述得很清楚,因为你太向往那种伟大,所以你忍不住,这不能怪你,可是你面临的情况是,你不可能知道当时的时代的真实情况,所以这是没有意义的一个问题。属于浪费条友的时间。




同时在世的三大圣人: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你认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到底发生了什么?

世界很奇妙也很神奇,圣人和大师都是成批的来,成批的走。单就我国来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齐出,更是涌现了老子,孔子,鬼谷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一大批先贤。不过最出名的还是老子和孔子而印度则出现了一个叫释迦牟尼的人,这三人正好处于同一时代。

同时代的三人

三位大人物中,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去世,活了整整100岁;释迦牟尼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去世,活了79岁;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活了72岁。孔子比老子小了20岁,比释迦牟尼小了14岁。

三人都是当时思想文化界大佬中的大佬,是集大成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当然,理论不同,走的路自然也不同。

老子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他是道教思想的创立者,深受后世尊敬。传说当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到西方去传教。这也是老子化胡的由来。很多人相信这是真的,其实这很可能是佛教徒自己宣传出来的。当年佛教传入东方, 但文化极其自信的中国老百姓怎么会信一个外来的教派呢?于是佛教徒开始利用老子做起了文章。说老子西行做了西方的教主,他们受老子感化,故来东方传教。道教徒信以为真,后世就撰写了《老子化胡经》。孔子当年经多次向老子问道。所以那句“老子天下第一“,在当时是形容老子的地位的。现在则被人用来自吹自擂。

社会大变革时期

而老子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制瓦解逐渐向封建制转变。任何落后的制度向更高级的制度转变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思想。同时经济和科技开始大发展,人口开始增加。

印度同样如此,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种姓制度确立。到了释迦牟尼时期,印度当时有了纳税的自由农民,有佃农。手工业发达,商业得到了发展,经济开始好转。农业上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口开始增加。

共同点

我们找到几个共同点,就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向高等级制度转变);科技技术大发展;生产力增加;商业繁荣以及人口大量增加。人口是其中的关键,只有人口多了,才有可能产生出先贤圣人。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而时代的欧洲同样在经历大变革,同样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这些先贤圣人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很多人相信人类的发展进步背后是有“推手"的。至于这个“推手”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中国人把它叫做“势”,大势所趋,天人合一。正是这个“势”造就了三位伟大的思想家。




孟子讲:500年必有王者兴。这里的王并非光指君王之王,更是指能率领人们踏上光明之路的圣人。是具备沟通“天地人”三元(又谓三才)的人物,因此“王”字是由“三”及中的一竖串联起来的就谓

我们以较通行的耶稣降生为时间座标即公元元年,大约五百年前即公元前五世纪,全球各地均出现了这些人文思想能永恒照亮人类心灵之光的圣人。

比方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而在亚细亚的大东部(含南亚等)就出现了如题主所言的东方三圣,即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老子,生于公元前565年的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子。

一、老子

老子又即李耳,其出生年份不详。据说其是中华最强盛的王朝之一的大唐帝国的祖宗。很多资料考据显示约是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楚地苦县厉乡曲仁里这个地方,即迄河南与安徽交界处。

根据大唐李氏的《宗室世系表》显示…老子为黄帝之孙颛顼大帝这个世系之裔,至商末,其祖先吴伯得恶纣王,被逼逃亡,途中粮绝,只好食木子(即杨桃、弥猴桃一类的水果)得活命,所以后改姓李。

李耳其父叫李乾,是周平王时期的御史大夫。然而周平王是公元前?-720年的东周首位君主。

那么问题又来了,因为李乾至少在公元前720年就任东周太史,那末距老子出生比较主流的看法公元前6世纪足足早了120年之久!难道李乾在起码一百余岁才得李耳么?这个显然不可能。因此老子应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之先,以致是公元前700年较为合理,因为这时其父李乾正值壮年。

老子成人担任周室皇家图书馆馆长。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样使其得以博览群书,尤其是源自太古时期,三易中的归藏对其影响甚大。

归藏易是黄帝一系的易书,与炎帝(又谓连山氏)一系的连山易交相辉映。然则归藏重谈柔顺之德,所以以坤为首,象征和顺。

至春秋晚年,诸侯你征我伐,生灵涂炭,百姓疾苦。老子见此,深感困苦,但见周室风光不再,难免消亡,遂舍官,驾着青牛车西出函谷关归隐。

当时守关总兵叫尹喜,其亦非泛泛之辈,也是好道而有术之人,其后继门生就有大名鼎鼎的战国智谋贤士叫王诩,即鬼谷子。

一天尹总于城楼上,但见紫气东来,心中一凛,定知圣人将至。尹总兵马上更衣沐浴,开关门恭迎老子。并向老子求学道。老子遂写下五千余言道德经,然后飘然而去。司马迁讲从此没人知其所踪…

有说老子到了西南的崇山峻岭修道,活了二百多岁,羽化飞升。又有说老子一路西行到了天竺(古印度)化胡成佛,渡化天竺人,当中鼎鼎大名的当属释迦牟尼了。当然此为传说,迄难考其真实。

然则这些说法对后世还是很大影响的,比方西晋大经学人王浮就著作本《老子化胡经》。又有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吴承恩也多次提及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的神话故事。

综观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迄可见的最重要的传世经典之一(另一是易经)。区区五千字却包涵万象,其最关键核心为…人们应顺道而行,这个就叫做德。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显示:道德经是全球第二多译本版本的人类巨著。

二、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俗名叫…乔答摩.释达多。

牟迦牟利生于公元前565年的科萨拉王国(古印度范围)之释迦公国即现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区域(类似当时周的诸侯)迦比罗卫这个地方。

父亲是国王,其当然就是王子了。幼、少年的释达多养尊处优,享受人间富贵。在其16岁的时侯,与其表姝(同年而稍迟生人)耶司陀罗成婚。

然则在29岁时一次出城游玩,分别见到:一老人、一病人、一死人、一僧侣后深感人间“苦”,由精壮变老苦、病痛苦、死亡苦、别离苦等等。

释达多为要摆脱世间苦而探究解脱的方道…他出家拜迦逻摩与罗摩子为师,进行修道。但随学时推进,释达多并不满足于这两位老师所传之道,遂继续游历求学到舍那尼村,又拜此处的五名苦行僧为师修道。

在严厉的5年苦修之中,释迦牟尼被弄到心身皆疲,瘦骨嶙峋,甚至虚弱得要死去了。

一天在菩提树下的释达多已经濒于死亡,这时一牧民女经过。听闻释达多之所以如此是苦修所致。

牧民女说:身体不养好,还说什么修行呢?遂赠予佛陀羊奶。释达多喝下羊奶,叹道:太好了,这不就是生命的真谛么?女牧人所赠的食物使其恢复体力!

这个就是佛陀修行中一位关键的無名恩师。打后数年,其在菩提树下冥想,终悟真谛!

佛教神话说…成佛个中由于佛陀悟道之举惊动鬼神,魔王甚至化为绝色美人勾搭释达多,企图破其法,终不得逼…其终于黎明一缕阳光而致之时,释达多终悟“四谛”、“八正道”等的真理,也就是成佛了,其年35岁!“佛”就是一获得真理之人。

然后佛陀向周围传播其思想,而途中又遇当初的5位苦修行者,他们听了佛陀的教义后,都愿拜其为师,成为比丘。

这时发生了件对后世佛教影响十分重大深远的事件。佛陀在传教中把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发展为比丘。

其父净饭王眼见众儿子均出家离其而去,深感悲伤。由此要求释迦牟尼订立教规,凡出家为比丘者必得父母首肯方可,否则不得为僧。佛陀依父之嘱立规,所以后世不论佛教何个派别,未得父母同意不得出家。当然间中有些举佛教旗号的邪教,为拉门徒,就不以此为戒了。

佛陀80岁时出发传教到金匠纯陀园中,并用晚餐,忽觉肚痛。心中明白,天年将至了。打后数天的一晚,在优婆多纳园的两株娑罗树间躺卧,神态宁静对众比丘说:诸为有法,悉皆無常,精勤行道,慎勿放逸。语毕安祥而去。

综观佛陀的一生,有个与老子很为相似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是贵族出身,是上流社会之人。佛陀身为王子,而老子又是御史大夫之后。

这样的出身使其能很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们能集前人高人的思想打下了优良的根本。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算迄正规佛教徒有三亿余之多。

三、孔子

孔子叫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家世是个高级官僚世家,其是宋国位高权重,手握兵权的大司马孔父嘉的第6代玄孙。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参与编著(或以其言行而作)的《论语》、《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等七大儒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定全球文化名人时,把孔子誉为“世界十大名人的第一位”。

缘由是孔子所创的儒家在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思想核心,而这段漫长悠悠岁月中,中国有七成时间是世界第一。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对中华民族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比方:综观自西汉雄才大略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虽然中国时有分裂割居,然大统一才是主流,才是占了大部分时间。在这个上,大统一的儒家思想对维系大统一的中央帝国,可为居功至伟、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出现了不少的那些人类之光的人物,主要是在这时这个纷争的年代…印度历种姓制度的巨大阶层压迫,而华夏即为诸侯混战的春秋世代。

广大民众,广大的受压迫的人民,急切需要大智慧者的出现。使得黎民百姓有所精神寄托,甚至走出战乱。这个是产生伟大思想的民众基础,是根本所在。

而东方三圣都同时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贵族出身。由老子是御大夫之后,至佛陀是王子,至孔子是大司马之苗,無不是这样。

这样…他们均受到了优良的教育,然而他们又是上流社会的逆子。同情民间百姓疾苦,希望苦难民众能摆脱困境,是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其后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然则再开脑洞一下,他们的智慧笔者认为很可能是源于上一次文明,比如讲:这个12000年前的众神之国的阿特兰蒂斯……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公元前565年4月8日诞生。

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两人年龄只相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30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两人一东一西,一儒一佛,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前565年4月8日,迦毗罗卫国的美丽王后即将生产,有一天,她散步的时候突然感到不适,在她攀着树枝正要调适之时,孩子竟从她的右肋降生下来,而旁边的无忧树突然开出一朵莲花,孩子降生后就直直地掉在了莲花之中。孩子是个小王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这位王子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

悉达多王子脸若满月,福相具足,宝相庄严,生下来时就有很多吉祥瑞相,大地震动,一片光明,地上喷涌出一冷一热两股泉水。王子刚生下来,即可行走,他朝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环顾四周,高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算命大师对国王说,王子具足32相,80种好,将来如果在世,则成转轮圣王;出家,则一定能成佛。国王听了,很是担忧,为了不让王子出家,给王子修建了华丽舒适的宫殿,安排许多美丽的姑娘来服侍王子,让王子尝尽人间万种福分而不思出家一事。

悉达多王子的母亲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当衰老现前时,青春显得多么短暂;当疾病现前时,健康显得多么脆弱;当死亡现前时,活着显得多么无常。这种对比让太子看到了世俗生活的虚幻本质。他发现,人生其实都在老病死的控制下,尤其是死神,可以瞬间推翻我们追求的种种结果。世间的人,一生忙忙碌碌地经营家庭,经营事业,却意识不到,这些东西和我们的关系那么短暂。

太子想到,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宝贵的生命拿来追求这些?我应该去追求超越生死的涅槃之道。

后来悉达多毅然离开众多妻妾儿女与他父亲的期望,出家寻“道”。苦苦寻“道”,终于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他把原有的印度宗教思想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的看法,整合成一套宗教系统,创立“佛教”。其中如“因缘观”、“轮回观”、“业力观”、“须弥山观”都是婆罗门教与其他印度教早已有的教义。

比如说,悉达多把“三道轮回”改成“六道轮回”,“因缘观”延伸成“十二因缘”,又如“十善业”、“十恶业”等等。

古印度时不注重文字记录,知识相传全靠一张嘴,你告诉我,我告诉他。佛教在诞生之初,就是释迦牟尼一个一个地给弟子授课,说这世界太苦,要从苦中解脱就得明白世事的无常,这就是佛教的原始教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释迦牟尼   公元前   圣人   老子   儒家   孔子   佛教   印度   佛陀   后世   中国   王子   思想   时间   时代   财经   孔子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