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孙权当政后,他的哥哥孙策已经去世了。而孙策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孙登,次子是孙綝。


从历史上看,在吴国建立之初,由于年幼和无能的统治者以及内部争斗等原因导致政局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一些人试图利用自己来掌握实际权力并推动事态发展,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对于那时期的吴国来说,并非只有一个领袖可以解决问题;相反地,“三杰”(周瑜、程普和黄盖)共同努力才使得该王朝成为中国南方强大帝国之一。


至于关注点转向到 孫登 和 孫綝 上面:


  • 子女中较老 的 皇太子 (即 答案 中提到 的 長兒),似乎没什么出色表现或贡献可言。
    • 而 次男 公元253年死前半年左右曾担任过 吏部尚书 ,所以可能具备某些行政技能; 不过据记载他也很腐败.
  • 总体而言,在此阶段上述家族未做出特别突出或显赫的贡献。




孙策有一子三女,唯一的儿子叫孙绍,先封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个女儿倒都嫁的不错。总的来说孙策死后,孙权对哥哥的子孙待遇是很一般的,孙权称帝,居然只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且还不能世袭罔替。

(孙策为许贡三门客所害)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权的奠基者。早年,孙策继承父亲遗业而屈事志大才疏的袁术,但在袁术处屡不得志,遂有离开袁术创立基业的想法。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袁术处借得3000精兵东渡长江,大败扬州刺史刘繇,大破会稽太守王朗和吴郡豪绅严白虎,终于在江东站住脚跟。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之决裂,得朝廷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正当孙策踌躇满志准备发兵北上之时,这一年的四月却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手下三门客所伤,不久后即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前,孙策召来其弟孙权,将江东之事托付于他。

(孙策、孙权之父孙坚)

年仅18岁的孙权接替兄长统领江东军国大事,并最终把东吴带到了与魏蜀并列的三国鼎立之势。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即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且不说孙权是接过兄长孙策的权力才开创了吴国基业,单就他在称帝后对父亲和兄长不同追谥上,就可以看出孙权的私心。毕竟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晋朝后,连他的伯父司马师都被追尊为景皇帝。

长沙桓王孙策共有一子三女,这其中,三个女儿后来都是由孙权做主,嫁给了很有名望的东吴世家大族。长女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长子顾邵;次女嫁给了吴国大都督、丞相陆逊;三女嫁给了吴国名将朱治次子朱纪。孙策的女儿不是嫁给功臣之后,就是嫁给当世名将,而且全部由孙权做主,可见孙权对这三位侄女确实是非常疼爱的。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孙策二十六岁的时候遇刺受重伤,推断当时孙绍的年纪还很小。当时东吴基业才草创没几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孙策不是没考虑过继任人问题,但是孙绍实在是太小了,要让一个小孩来总摄江东大局,不仅孙策自己不放心,所有与他一起打江山的部下也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选择自然是自己最亲近的弟弟孙权了。孙策临终前,意味深长的对孙权说了一段心里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一段话感人肺腑,既是孙策的临终遗言,也是对弟弟孙权的极大肯定。接过代表江东最高权力印绶的孙权痛哭流涕,发誓要以父兄为榜样,建立不朽功业。

孙策一共有4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在这4个人当中,孙权的个人能力最强。这一点,孙策心知肚明。孙策非常欣赏孙权,认为他在有的方面超过了自己。既然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不能将江山传给长子孙绍,那么退而求其次,传给弟弟孙权,由孙权来传承江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吴大帝孙权)

可是,孙权在称帝后,在对父兄的追谥一事上,是明显区别对待的。孙权之父孙坚被追谥为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而兄长孙策,则仅追谥为长沙桓王,不管孙权是出于哪一种想法,他的江山毕竟是从孙策手上接手的,自己称帝后仅仅追谥兄长为长沙桓王已属说不过去,最让人可气的是,这个长沙桓王还不能世袭罔替,也就是说,王爵只属于已经死去的孙策一人,孙策在世唯一的儿子孙绍还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孙权称帝时,孙绍被封为吴侯,此爵非同一般,一来吴侯乃朝廷所封,首任吴侯便是孙策,次任吴侯是孙权,孙绍承父爵本无可厚非。但很快的,孙绍连吴侯爵位都被取消了,改封了个上虞侯,没有封王已经够憋屈了,毕竟孙权称帝后他几乎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唯独对这个侄儿另眼相看,孙绍现在连父爵都不能继承,莫名其妙的封了一个上虞侯,他心里应该有多憋屈啊。

(孙策一脉只传三代便绝嗣,令人可惜)

分析孙权的做法,其实大家不难想象孙权这是在极力“去孙策化”,消除孙策在东吴政权的影响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自己作为东吴政权继承人的合法性。但是孙权这一做法依然在后世广受批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孙权称帝后权力已经稳如泰山,他完全可以追谥兄长孙策为帝,西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不是一口气追谥了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和伯父司马师三人为帝。由此可以看出,孙权在这件事上是明显存在着私心的。

孙绍卒年不详,他只有一个儿子叫孙奉,在孙绍死后承袭了上虞侯爵位,270年,孙奉被吴末帝孙皓诛杀,孙策一脉绝嗣。




孙权、孙策与江东

孙权是吴国太祖,谥号是不是文,也不是武,是“大”,是千古大帝唯一人。

他有兄弟五人,其他4人年寿不永,好像好运气都被他占了,他一口气活了71岁——古代的71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执掌吴国政权52年,是三国风流人物中活的最久,掌权时间最久的人。

他的大哥,孙策是奠基江东的重要人物,在父亲孙坚死后,孙氏部众都被袁术吞并。孙策在安葬好父亲,将家庭安顿好,在守丧期过后,就来到袁术处,以传国玉玺讨还部分父亲旧部,以此为基础,经略江东。不几年,江东六郡之地都为其所有。袁术已因利令智昏,擅自称帝,遭到群雄打击,孙策也发表了讨袁声明,正式脱离了袁术。独立的江东孙氏势力,在孙策的治下,已经成型了。

不过孙策为人刚烈,好侠任性,在一次外出打猎时,被之前的仇家许贡的门客刺杀,受重伤,不久去世。临死前,传位于孙权,并说: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对孙权,寄予厚望。

所以,《三国志》陈寿说:(孙氏)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

孙权建政追尊父兄

孙权当政时,年仅18岁,他的对手是曹操和刘备这样的江湖老手,一开始曹操和刘备也欺负孙权是个生瓜蛋子,以叔叔(他们都是孙坚辈的)的名义颐指气使,比如曹操写信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开玩笑似的威胁孙权。

孙权内有张昭,外有周瑜,曹操、刘备都没有能占多大便宜。如此勉力经营近30年,在曹操死了、刘备死了、曹丕死了,到了曹睿时代,孙权终于熬成了叔叔级,这才称皇帝,建立吴国政权。

在建立吴国政权时,孙权按照礼仪,需要追尊自己的祖先为皇帝。一般皇帝都会追尊至少三代,像司马炎就追尊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立了三庙,而孙权因为孙坚和孙策在汉朝都只是校尉级的小军官,因此就只立了他父亲孙坚一庙。至于孙策,也只追封一个王爵。

孙策都只是王爵,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也就只能降低一等,被封为侯爵,连个世袭罔替的待遇都没有。

《三国志》评价:(对孙策)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权认为他兢兢业业做了30年,才把江东基业从6个郡扩大成4个州,江东的帝王基业是自己打下来的。对于他的父亲孙坚,孙权也只是出于礼法,追尊为帝。他对自己的祖先都很“俭”省,又何况对兄长呢?

真相:两可之间

陈寿生活在晋代,他还没有看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惨象,一场让人触目惊心的王室成员大屠杀,其原因也多少也与司马炎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位先祖有关。司马懿倒还好,司马师是伯父,如果追尊司马师是皇帝,是否意味着司马昭的皇帝是兄终弟及?那么司马炎的叔伯兄弟子侄都有资格来要求皇位了。由此,造成了绵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直接将西晋王朝好不容易恢复的一点元气精神给打散了,司马王室自相残杀殆尽。

孙权只追尊孙策为桓王,那么就意味着,孙策的后代没有资格要求皇位,对孙策的子孙后代也不失为一种保护。孙权忍受了骂名,成全了兄弟之义。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70年后,他的孙子,孙皓当政时,因为民间谣传孙策的孙子孙奉当为皇帝(民间谣言也能害死人),仅仅因为一句谣言,孙皓即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孙奉。

孙权对孙策的子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皇室的事情,涉及到权利争夺,不像平民老百姓那么简单,说不上好坏。生在皇室,做不了皇帝,能平平安安地活着也不错(奥斯曼土耳其有一个制度,苏丹选定了一个皇子继承皇位,就会杀掉其他皇子)。

对孙策的女儿,孙权倒是不错,都许配给了江东大族的公子。皇室公主,也是皇帝们姻亲的一种手段,因此也说不上好坏。

姑且听陈寿的把,孙权,于义俭矣!反正孙权也被指摘了2000年,也不差今天吧。




孙策去世的时候,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本应感恩戴德才对,但他称帝之后,既没有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对孙策的子孙也不怎么好。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史书说他是类似项羽那样的人物,而在演义中则将他称之为江东小霸王。

说起来,孙策的创业之路确实不容易,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孙坚就去世了,部众也大多被袁术给吞并了,他因此变得一无所有。

不过,孙策懂得隐忍,他先是借助袁术的势力,逐步做大做强,后来又在江东一带征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因此逐渐成为了一方诸侯。

200年,孙策攻占豫章郡之后,得到了整个江东,当时曹操正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孙策便打算趁机攻打许都,将汉献帝迎接到江东。

然而,就在当年四月,孙策却在丹徒山狩猎的时候,被许贡三门客给行刺了,不久不治身亡。

许贡,原本是吴郡太守,孙策在攻占吴郡之后,许贡因此失去了地盘,但他很不甘心,就暗中写信给曹操,与曹操勾结在一起对付孙策,哪知道信在途中被孙策的部下给拦截下来,孙策恼羞成怒之下,将许贡给杀死了。

许贡死后,其幼子与门客逃到江边隐居起来,后来孙策准备攻打许都,刚好驻扎在江边,还到山中狩猎,许贡的三个门客就尾随而去。

当时,许贡三门客用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颊,孙策当场就晕死过去,好在他的部下及时赶到,将许贡三门客给斩杀了,这才将他救了出来。

孙策被抬回去之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就召来张昭等人,说打算传位给弟弟孙权,他还将自己的印玺交给孙权,让孙权好自为之。

事实上,当时孙策有一子三女,他之所以传位给弟弟孙权,而不传位给儿子孙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

第一,孙绍年纪太小,当时只有几岁,不足以成为江东之主,而孙权当时已经十八岁了,是个成年人了,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第二,正如孙策在临终前所言,孙权打仗不如他,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却不如孙权,因此让孙权作为继承人,做一个守成之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在交代完后事之后,孙策就去世了,死时只有二十六岁,留下美貌的小妾大乔,以及年幼的四个子女。

可以说,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孙策是没有存半点私心的,但凡他自私一点,肯定会跟其他诸侯一样,传位给儿子孙绍的。

而对于孙权来说,在哥哥有儿子的情况下,自己却成为了江东之主,等于是天上掉馅饼,他本应该感恩戴德才对,那他对孙策及其子女如何呢?

我们先来说说孙权如何处理孙策的身后事。

孙策去世之后,孙权在他的基础上,带领江东一步步走向强盛,最终与曹魏、蜀汉三分天下,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

229年,也就是孙策去世二十九年之后,孙权登基称帝,建立了吴国,他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封母亲吴夫人为武烈皇后。

按道理来说,孙权作为哥哥孙策的继承人,他怎么着也应该追封孙策为皇帝才对,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且不能世袭。

孙权为什么这么做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孙权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那孙策的儿子孙绍岂不是皇子了,这样不就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吗?

当初,孙策选孙权当继承人,这样的心胸无人能比,现在孙权当了皇帝,是不是把江山还给孙策的儿子孙绍,这样才显得公平呢?

也就是说,孙权是存有私心的,他为了让皇位由自己的儿子继承,所以刻意不追封孙策为皇帝,这样就避免了孙绍与自己的儿子争夺皇位了。

再一个就是,孙权继位之后,为了凸显自己的功绩,一直在做一些事淡化孙策的影响力,比如他在重用孙策旧臣张昭、周瑜的同时,还提拔了程普、吕范等人,作为自己的心腹将帅,这其实就是为了扩大自己权威的一种表现。

而在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对除了周瑜之外的孙策旧臣,进行了严厉打压,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张昭。

张昭,出身于江东大族,其家族的影响力非常大,孙权继位之初,将他当做老师来对待,并借助他的影响力,树立自己在江东大族中的威望。

不过,在赤壁之战中,张昭作为投降派之一,被孙权所厌恶,等到孙权称吴王之后,在选择丞相的时候,故意没有选择张昭。

孙权称帝之后,更是将张昭明升暗降,以高官厚禄奉养起来,让其不再参与朝廷决策了。

孙权对张昭的态度,表面上看是张昭主降造成的,其实是他想要淡化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从而凸显出自己的功绩,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动摇,张昭不过是他达到目的的工具而已。

孙权一方面打压旧臣,另一方面又提拔新人,哪怕是当初与孙氏一族为敌的江东大族,也是他拉拢的对象,比如说陆逊,他家族当中一百多人因为孙策而死,但孙权继位之后,却将他召入自己的幕府任职。

经过孙权的不懈努力,他最终达到了一个目的,东吴的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孙策时期的旧部。

同样的道理,孙权对孙策子孙的态度,其实跟“去孙策化”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他是怎么对待孙策之子孙绍的。

按照汉朝时期的一般惯例,父亲去世了,儿子是可以继承爵位的,孙策生前是吴侯,那么儿子孙绍理应继承吴侯爵位才对。

但是,孙权却没有让孙绍继承爵位,原因是当时孙权也没有爵位,如果让孙绍继承吴侯,那江东之主岂不是孙绍了,那孙权将以什么身份统领江东呢?

等到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的时候,身份地位算是彻底确定下来了,这个时候总应该册封一下侄子孙绍了吧,但是他依然没有。

并且,那时候孙绍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为国家效力了,孙权却没有给他任何职务,而是让他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帮助张昭等人一起制定帝王临朝的礼仪,等等。

由此可见,孙权对孙绍一直都是十分忌惮的,他不愿意让孙绍地位过高,从而威胁到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儿子。

一直到229年,孙权称帝了,在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的同时,册封孙绍为吴侯。

这个做法就很值得玩味了,因为孙策被追封为长沙王,爵位却无法继承,儿子孙绍只是继承了他的吴侯爵位。

通过这件事,孙权的私心昭然若揭,因为孙绍如果继承王爵,那他就跟孙权的儿子们一样就都是王了,权势不是侯爵可以想相比的,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

并且,孙权让孙绍继承吴侯这个爵位,可以向东吴臣民暗示一个事实,那就是江东基业是他打下来的,因此他当皇帝没有问题,而孙策不过是个吴侯,他让孙绍继承吴侯爵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也就是说,孙权封孙绍为吴侯,其实是夹带了很多私货的,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吴侯代表的含义太大,因为他开创的政权是吴国,孙绍作为吴侯,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个吴国都是孙绍的封地 。

于是,孙权便将孙绍改封为上虞侯,以上虞(位于浙江绍兴)作为孙绍的封地,这样从名号上来说,孙绍就是吴国的一个侯爵了,也是孙权的臣子,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至此,孙策子孙的地位就彻底定下来了,不过是吴国的一个侯爵,地位远比孙权及其子孙要低。

孙绍去世之后,儿子孙奉继承爵位,原本与孙权及其继承人相安无事,但在270年的时候,孙奉却被杀掉了,孙策由此绝后,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时候,东吴皇帝是吴末帝孙皓,孙权的孙子,他是个昏庸暴虐之人,将杀人当做游戏,谁要是敢违背他,只有死路一条。

270年,孙皓很宠爱的一个妃子左夫人去世了,他伤心到哭得死去活来,待在宫中几个月都不出来。

由于大臣们长期看不到皇帝,因此一个流言就开始传播开来,说孙皓其实就早去世了,外戚何氏已经将其掉包,派了一个人假冒孙皓,孙权的第五子孙奋或者孙奉当中的一个人,将会夺取吴国皇位。

孙奋和孙奉之所以会卷入皇位争夺传言当中,还在于孙权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残害,到孙皓继位的时候,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只有孙奋还活着;而孙奉作为孙策的孙子,也是少数几个有资格竞争皇位之人。

事实上,孙皓虽然不出门,但对于天下大事都是一清二楚的,当他得知流言之后,就认为孙奋和孙奉是巨大的威胁,于是下令将二人处死。

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由于孙奉没有儿子,因此爵位无人继承,孙策这一脉就就此绝后了。

说完孙策的儿孙,再说说他的三个女儿,她们的结局看起来很好,其实都成为孙权的棋子。

孙策的三个女儿,在他去世的时候,年纪应该都不太大,等这三个女儿长大之后,都在孙权的安排下,嫁给了江东豪门大族。

当时,江东有许多豪门大族,孙权即位之初,以顾氏、陆氏、朱氏、张氏为首,这四个家族都位于吴郡,孙权将哥哥孙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这是个家族当中的三个。

其中,孙策大女儿嫁给丞相顾雍的长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孙权的亲信大臣陆逊;三女儿则嫁给了大将朱治的次子朱纪。

表面上看,孙策的三个女儿都嫁得很好,当江东豪族的媳妇,至少生活上是有保障的。

但其实,孙策的三个女儿,也是孙权笼络江东大族的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孙权虽然是江东之主,但其实孙氏一族在江东并不显赫,在很长时间里都得不到认同。

当初,孙策刚刚占领江东的时候,就遭到了一些江东大族的坚决抵抗,比如陆逊的父亲陆康,就曾在庐江郡抵抗了两年,家族当中一半的人因此死掉。

后来,孙权为了拉拢陆氏一族,就将二十一岁的陆逊召入幕府,并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他。

在得到陆逊之后,陆氏一族也因此臣服,后来逐渐成为孙权十分依赖的一股势力,并且陆氏一族人才辈出,为东吴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也加深了孙权对陆氏一族的信任。

当然了,像顾氏、朱氏这样很早就跟随孙策的家族,后来也是孙权的支持者,这两个家族在江东的影响力很大,是孙权不得不依靠的对象。

为了与这两个家族加强联盟,孙权又将哥哥孙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顾邵和朱纪,显然是个很好的办法。

孙权的想法是,只要搞定了最大的四个家族,其他家族就好说了。

当然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孙权除了将三个侄女嫁给豪门大族作为联姻之外,其实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毕竟这三个侄女长大了总要嫁人的,总不能让她们嫁给平民百姓,或者远嫁到曹魏或者蜀汉去吧,这样人们会怎么看待孙权呢?

其实,孙权除了将哥哥孙策的女儿进行联姻之外,他自己的女儿也都是如此,比如他有个女儿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其他几个女儿也都嫁给了全氏、刘氏、朱氏和滕氏这几个大族。

不同的地方在于,孙权的女儿,大多嫁给了新晋升的豪门大族;而孙策的女儿,则全部是嫁给了传统的豪门大族。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还在于孙权想要培养更加忠心于自己的豪门大族,毕竟传统的豪门大族大多都是孙策的亲信,他心中还是有所顾虑的。

而在孙权执政后期,他最为依赖的几个家族,除了陆氏一族之外,已经很难看到传统豪门大族的身影了,大多都是全氏、吕氏、步氏这些新晋豪门家族之人,这也符合孙权一贯的“去孙策化”策略。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孙策的三个女儿虽然嫁得还不错,但跟孙权的女儿相比,还是要差一点。

总结一下,孙策去世之后,继位的孙权其实对他的身后事,以及他的子孙,总体来说是不好的。

孙权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刻意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也没有重用孙策之子孙绍,这一点与司马炎的做法相比,就差得远了。

司马炎继位之后,不但追封祖父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为皇帝,也追封了伯父司马师为皇帝,因为司马昭就是从司马师手中继承权力的,司马炎这才有机会建立晋朝,他必须做出回报才行。

并且,司马炎对自己的堂兄弟,尤其是作为司马师养子司马攸及其子孙,也都是十分厚待的,并不吝啬封王封爵,心胸比孙权开阔了不知道多少。

而在史书当中,孙权对孙策及其子孙的做法,也受到了广泛批评,比如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曾这么说: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说孙权之所以能够割据江东,都是孙策的功劳,但他对孙策却不怎么尊崇,既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孙策之子孙绍也不过是个侯爵,这在大义上说不过去。

如果孙策在天有灵,知道孙权对自己及子孙这么刻薄,不知道会不会后悔传位给孙权。




孙策子孙人丁不旺,有一子二女一孙。

(1)儿子孙绍。

孙权称帝之后,把孙绍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他为上虞侯。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关于孙权封孙绍为侯,历史上颇有争议,这也是他被称为渣权的理由之一,因为当年孙策临死的时候,把江东交给了孙权,孙权称帝之后,给了侄子一个侯爵,他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那么以后让侄子改袭王爵,其实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给。

不仅没有给,孙权后来还把侄子的吴侯爵位改了,因为孙权当年做过吴侯,他让自己的孙子孙英做了吴侯,把侄子改封为上虞侯。

自古皇帝只能有一家,孙权把侄子的爵位压得这么低 ,到底是为了保护侄子一家还是天性凉薄?不好说。

孙绍生卒年都没有确切的考证,也没有什么辉煌的历史,可能是病死。

(2)孙子孙奉。

孙奉是孙绍的儿子,在孙绍死后,袭爵。

孙权晚年,为了争夺皇帝宝座,其子孙自相残杀,等到孙皓继位的时候,民间多传言孙皓已经死了,孙奉或者孙奋将会有一个人能当皇帝,于是孙皓就把孙奉杀了。

也就说,孙策的亲孙子被孙权的亲孙子杀了。

建衡二年,孙皓左夫人王氏卒。皓哀念过甚,朝夕哭临,数月不出,由是民间或谓皓死,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三国志·孙奋传》)

(3)长女。

孙策长女先嫁顾邵,后来又嫁给陆逊,生子陆抗。

(4)次女。

孙策次女嫁于朱纪,生平事迹不详。

才弟纪,权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领兵。(《三国志·朱治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子孙   东吴   上虞   司马   孙子   门客   大族   侯爵   吴国   爵位   皇位   长沙   皇帝   儿子   哥哥   女儿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