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失败后,关东军为何不继续北上,是因为惧怕苏军吗?

朱可夫狠狠地修理了小本子,小本子吓尿了,知道马王爷长了三只眼,继续北上,送人头吗?




日本陆军一直以来都是以苏联军队为自己的假想敌,加之日本陆军在此前的日俄战争中曾大败过俄军,日本陆军是不惧怕苏联军队的,日本陆军反而一直都认为他们占据着质量上的优势,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第23师团确实遭受了重创,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日军战斗力弱于苏军。首先苏军并没有轻而易举的取得胜利,同样付出了相当的代价,这还是苏军在兵力、坦克、火炮等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而且参与这场战役的日军第23师团也并非是日军精锐的主力师团,只是一个三流的边境守备师团,能打成这样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所以日本陆军并没有因为诺门坎战役的失利而惧怕苏军。



日本最终在诺门坎冲突上选择退让,根本性的原因是由于国际形势的突变,由于德国和英国、法国在欧洲的矛盾日益加深,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在欧洲上空,双方都开始寻求新的盟友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及尽可能的孤立对方,紧邻欧洲的庞大苏联无疑是最重要的争取对象。1939年4月英法就和苏联开始了结盟的相关谈判,此举直接针对德国。德国元首希特勒对于三国的逃跑担心不已,这将使德国再度重蹈一战两线作战的覆辙,希特勒最终决定主动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这是通过德国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上让出重大利益为代价而获得的。现在苏联的国际形势已经大大好转,原来持反苏立场的德国、英国、法国都开始向苏联示好,日本一直期望的全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一起武力进攻苏联的设想已经不可能实现,至少在1939年来看毫无希望。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日本的国家战略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日本重要的反苏盟友德国突然转变了对苏立场,日本和苏联在诺门坎的军事冲突并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连德国也选择了无视。此时日本如果执意要和苏联扩大战争,那么很显然不会有任何一个西方强国支持日本,更不用说提供武力支援了。日本陆军将不得不独力对抗整个苏联陆军,显然日本不会傻到这个地步。

另外从军事角度来看,日本陆军也没有做好和苏联开战的准备,当时日本陆军刚刚结束在中国战场上的大规模进攻作战,开始在中国战场转入战略对峙阶段,主力野战师团开始向中国东北转调以对付苏联,但是这一过程才刚刚开始,日本陆军并没有完成在远东的集结,陆军的大部分仍旧部署在中国战场,诺门坎的冲突显然来的太快了,日本陆军并没有做好和苏联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准备。所以日本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准备充分,自然也不会选择扩大和苏联的冲突,息事宁人是最好的选择。




诺门罕战役是日军的一次试探性进攻,是看能否可以夺取苏联远东地区而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武装入侵,以查看苏联红红军实力,武器装备。指挥能力。而苏联为了彻底打消日本的入侵意图,全力地抵御了日本入侵,但结果是双方都出现了误判,从而导致了日本不再进犯苏联。在二战期间没有和德国南北夹击苏联,而苏联则意识到了日本的强大,在远东地区部署了大量军队。直到得到了准确情报,才得以抽调兵力赶赴苏德战场。实际上,这场战役谁也没有取得胜利。

诺门罕战役以苏联惨胜告终。诺门罕战役于1939年5月11日爆发,到1939年9月16日结束。作战地区是在外蒙诺门罕地区。那个时候苏联刚刚经过清洗,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斯大林在这情况下,让时任基辅军区副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出任远东军区司令抵御 日本关东军的侵犯。幸亏去的朱可夫,即便如此,在双方交战兵力20余万情况下,苏军总参谋部对朱可夫的要求几乎是无条件答应,出动了最先进飞机和功勋飞行员,以及最精锐部队,在苏联精英尽出情况下,苏联以阵亡失踪9700多人;受伤15200余人代价取得了惨胜。以日军第六军团司令荻州立兵 中将为首的关东军以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遭败。荻州立兵本人被立即解职。

诺门罕战役日军是战术上取得了胜利,而战略上却失败了,因为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而日本之所以没有继续进攻,首要原因就是诺门坎战役以后,苏联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在此情况下,日本军部不敢过于轻举妄动。还有就是日本军部对未来战略意图发生巨大分歧。陆军部希望北上入侵苏联,海军部则希望南下去夺取东南亚丰富的原油和橡胶。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只能采取一个战略目标,而陆军部在诺门罕战役失败,给了日本海军带来千载难逢好机会借口,日本大本营经过激烈辩论,决定了采取南下策略。也就有了后来的珍珠港

而实际上在于日本在诺门坎战役失败以后,知道北上入侵苏联进攻西伯利亚和远东是最正确的战略选择,而且可以使得苏联两线作战,但战争的巨大消耗,让日本不堪重负,而且美国已经开始对日本进贸易禁运,国际形势发生了对日本不利的变化,此时对于日本来说,南下比北上更有利。现实决定了日本只能停止对苏联的侵犯转而南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这是个侮辱日本智商的问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以为是勇敢的亮剑,实则就是以卵击石的自如灭亡好伐?这一点,在诺门罕战役中被打得鬼哭狼嚎的关东军特别有感触。

1939年5月11日,蒙古军队与伪满军队在诺门罕地区发生交火,随后各自的后台苏联红军和关东军纷纷出手,战斗规模迅速扩大。

到1939年9月16日,经过135天的激战,三次大规模战斗后双方停战。此役双方前后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最终,苏联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而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

虽然苏军损失大于日军,但日军在诺门罕战役后却停止了北上的战略,随后转为南下,并最终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那么,为何日本会放弃北上战略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打不过

诺门罕战役之所以败得那么惨,在于关东军始终将苏军看做30多年前日俄战争中不堪一击的沙俄军队,并且根据苏军补给线漫长的特点断定苏军难以取胜。

但此时的苏联,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综合国力早已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而且苏联为了彻底让日本对北上死心,在诺门罕战役中对日本进行了特殊关照。

虽然此时苏联的大清洗尚未结束,苏军战斗力堪忧,但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保证了战斗力,说难听点,就是用炮弹砸,也能把日军砸死。

整个战役期间,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1的火炮数量优势,3:1的兵力优势,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是真正的富裕仗。

而关东军就显得可怜了,主力23师团是刚组建不久的一个边境警备师团,属三流部队,装备的火炮等主战武器都来自第五师团的淘汰装备,战役期间消耗物资只有2000吨左右。

正是这巨大的消耗对比,使得日本充分认识到,自己虽然很能打,但毕竟耗不起。

2、没意义

虽说日本惨败,但苏军的损失更加惊人,可以说如果没有巨大的武器优势,朱可夫不可能打赢日军。

如果日本在诺门罕战役后执意北上,加上当时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理论上实现北进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在于,北进了又能怎么样呢?

日本的北上或者南下,说白了都是为了石油,而当时的石油产地,一在中亚的里海沿岸,而在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尤其是荷属东印度群岛。如果日本北上成功,首先面临的不是消灭苏军或者占领远东,而是如何千里迢迢将石油从中亚运到日本,虽说日本缺乏战略家,但这种小学数学就能算出来的东西,日本不可能不知道这有多么得不偿失。

相比之下,南下获取石油更加可行。

所以,让日本最终止步的,是距离而不是苏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真是给苏军打怕了,再加上一些投机心态和战略掣肘,日军便放弃了北上,转而向南寻找生存空间。

日军内部历来有“南、北”两个方向的战略矛盾。

而且这种矛盾在海军、陆军中也都有很大的内部争议。

比如日本海军的米内光政、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等人就非常推崇北上。

他们并非没看上南边的油水,但却对打赢英美相当没信心。

海军当年的辉煌是靠打败北洋水师、沙俄海军建立的,他们甚至一度将舰队开进海参崴,占据了半个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日本陆军中的北进派则有更大的考虑,有些人期望能给日本打下一块“大陆皇国”,让日本挣脱岛国的历史。

相比与中国遥遥无期的对啃,广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实在是块大肥肉。

更何况陆军一直在试图促成“德意日三国同盟”,对苏联开刀符合这方面的国际政治考量。

初期的“南向政策”远没有“北向”这么吸引人。

尽管日本常年都在对东南亚进行渗透,扶植了大量亲日势力,甚至还拉拢了泰国这个铁杆盟友,在越南掀起反法浪潮,但老牌列强盘根错节的东南亚实在太复杂了。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荷兰人也就罢了,关键是美国和英国这两大顶级强国,他们一个占据菲律宾,一个拥有广阔的印度、海峡两大殖民地。

要在南方动手,势必与美英两国正面碰撞,甚至在还会因为法属印度支那的问题而惹到法国。

放在今天,这等于是挑战联合国五常中的3个,与老寿星上吊差不多。

日本人吵来吵去,最终还是决定先往北方打一打,毕竟那边看起来机会更多,暂时也不抵触各方面的意见。

如此,日本也就开始在满蒙边境,张鼓峰、诺门罕一带点火惹事,想寻求“试验性”的一仗。

其实对苏作战的阻力也相当大。

海军中的顽固派认为日本应该符合帝国主义的规则,与人老老实实的争夺殖民地,而非去攻打人家的国土。

陆军反对派则认为,不应该刺激苏联,造成苏联全面倒向中国甚至加入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的对华攻略恐怕会压力倍增。

所以,日本与苏联的战争注定是一场有限的边境冲突,是一次满足各个大佬面子的试水。

日军想看看苏军的深浅,如果苏军不行,那么日军就占据部分领地,再继续试探。

他们认为这样一来可以吓阻苏联对华援助,二来可以最大限度的探知苏军战力,三来可以促成同盟,四来大佬们暂时都不用吵了。

结果诺门罕一战打得相当扯淡,那些能在中国战场耀武扬威的强军,连经历过大清洗的苏军都不如,尽管日苏战损比差不多,但日本还是给打怕了。

斯大林已经预料到日本人试探的可能性很浓,所以给了刚从牢笼放出的朱可夫以极大的支持,就是要一战吓到日军,打痛日军,绝了他们的侵略欲望。

仗打到最后,增兵到10万的苏军以雷霆万钧之势追虐日军23师团,其余日军精锐基本都在观望。然后这场战争被双方高层轻描淡写的终止了。

此后日本关东军成了怂货一个,他们整个战争期间基本只干了两件事:1.狂修关东军要塞 2.抽调精锐骨干到太平洋送死。

不过,日苏之战对日本来说也不是一点收获也没有,苏联同样被吓到了,他们变得相当重视这些作战能力极强的东方士兵,以至于斯大林稍微退了一步,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承诺战争中互相保持中立。

因此,苏联断掉了对中国的援助,甚至断掉了其它外援从苏联的过境,让抗战陷入了最黑暗的年月。

日本也投桃报李,哪怕德三在斯大林格勒打得头破血流,也硬是没帮元首来个前后夹击。

随后日本、苏联两家合作开发了库页岛的石油,多年后还有日本人出书回忆这“美好的岁月”。

40年以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更大的转变,波兰亡国、法国投降,比利时、荷兰等一大票欧洲国家全部被德军拿下,英国让德国潜艇、轰炸机围在岛上炸,美国也陷入了极端保守的孤立主义。

日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严重的问题,他们在中国已经拼得几近油尽灯枯,美国还断掉了贸易,再不找出路,那真的会被玩死。

如此,日本又冒出了“新南向政策”,在“大东亚共荣圈”战略的规划下,对整个亚太动了手。

他们要抢占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因为荷兰已经完蛋了。

他们要抢占海峡殖民地,因为英国人的威胁已经被德国人分一半走了。

他们要抢夺菲律宾群岛,因为美国人说不定就是些一打就投降的懦夫。

有些更宏伟的愿景简直心大到出奇,有人说要占领斯里兰卡,再从缅甸打到印度,最后一路往西,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建造基地,把英国的地盘统统占领。

总体来说,日本二战时的战略是极为混乱和矛盾的,其中不乏聪明才智和对时局的把控,但一旦摊子大了,鬼子就不知道该干嘛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关东军   斯大林   战役   远东   苏联   师团   门坎   作战   德国   英国   日本   日军   群岛   中国   战略   财经   苏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