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学士是几品官?保和殿、武英殿、文渊阁有什么区别?

清朝的大学士是一种官衔,属于一品官。大学士是由皇帝选派的重要辅助官员和政治顾问,参与国家重大政治和军事事务的决策,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

保和殿、武英殿、文渊阁都是紫禁城内的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的区别如下:

1. 保和殿: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的中心位置,是皇帝接见重要官员、外国使节和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保和殿也是清朝皇帝登基和大婚仪式的地点。

2. 武英殿:位于紫禁城的西部,是皇帝举行宴会、看戏和赏花的场所,在清朝晚期曾用作议和的场所。

3. 文渊阁:位于紫禁城的北部,是皇帝和王公贵族学习经书和考试的地方。文渊阁内还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献和书籍。

总体来说,这三个建筑都是清朝皇帝日常活动和重要仪式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清代大学士,主要承袭明代内阁制度,也叫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正一品。某殿某阁其实是的涉及到他们的排名。

(朱元璋初设四殿二阁大学士,朱棣正式确定内阁制度)

明朝朱元璋最初设殿阁大学士,分文华殿、华盖殿、谨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他们只是作为自己的秘书班子,做一些辅助工作,官阶仅有正五品,到了朱棣继位后,正式派亲信官员入值文渊阁,就有了内阁之名。然后这些内阁官员纷纷兼任各殿阁大学士排名在六部尚书之上,而这些大学士的权力逐步变大,后来纷纷身兼六部尚书,他们负责处理政务、起草诏书,官员任免等几乎所有的国家事务,以致嘉靖、万历这样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时,国家也可以正常运作(当然皇帝还是掌握最好决策权,可以处置、任免这些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们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

(乾隆改四殿二阁大学士为三殿三阁大学士)

到了清朝,顺治入关后,沿用明朝内阁制度,也任命官员担任大学士。明朝中后期已确立四殿二阁大学士的定额,即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代改中极殿为中和殿,建极殿为保和殿,四殿二阁大学士排名不变。品级上,四殿二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但排名分先后。不过权力上,清代的内阁大学士却不是最高的。清朝前期,国家军政大权被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康熙年间亲自在南书房决策,南书房大臣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又成了皇帝身边的决策班子。因此,内阁大学士更多算是论资排辈的荣誉官职,以嘉奖那些劳苦功高的老臣。当然,在南书房、军机处的重臣们往往也会获得排位较高的内阁大学士官职。

(傅恒为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后唯一被封的保和殿大学士)

乾隆年间,裁撤中和殿大学士,改设体仁阁大学士。从此四殿二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大学士,排名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自乾隆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后,保和殿大学士成为文官之首,但是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后,保和殿大学士仅授予傅恒一人,再不授予其他人,以体现对其荣宠。故而文华殿大学士实为群臣之首。而东阁、体仁阁大学士也时常会有一个空缺。所以,一般呈现二殿二阁大学士四人的状态。晋升顺序也是从体仁阁到文华殿。不过,由于清朝满臣地位高于汉臣,所以如果文华殿大学士为汉臣而武英殿大学士为满臣时,则武英殿大学士有可能排名高于文华殿大学士。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明代内阁


洪武十五年(1382)设立华盖、武英、文华三殿及文渊、东阁二阁,殿阁均设大学士,加之仁宗时所立谨身殿大学士,共有四殿二阁,构成明代殿阁的基本规模。



明成祖即位之初,“遂开内阁于东角门内”,令阁臣入直文渊阁(又称“入文渊阁办事”,更有称“学文渊阁事”者),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后,内阁则设在午门内东南角办公,终永乐之世,三殿与东阁都不曾设,内阁也就成为人们对文渊阁的一种对称。以阁臣入直文渊阁而言,仁宣以至崇祯朝相沿无异。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九月,仁宗分别晋杨士奇为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子少博谨身殿大学士,金幼孜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黄淮为武英殿大学士。


洪熙元年(1425)又授权谨为文华殿大学士,具有权力意义的阁制于此已基本齐备,洪熙元年、仁宗还于思善门内建弘文阁,命翰林学士杨浦掌阁事,并亲自将阁印授予杨溥,云:“朕用卿等于左右,非止助益学问,也欲广知民事,为理道耶?卿等有所建自,即用封识以进。”尽管弘文阁也以“广知民事”之用,但它并没有列入具有内阁意义的殿阁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杨溥虽然此时未为某阁大学士,却也与杨士奇、杨荣等入阁典机务。另外,仁宗时殿阁的序次也已规定下来,即依次为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与东阁。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在阁臣之间形成一种等级,同时也便于皇帝不断地加官示恩。正是由于殿阁在权力的与否与大小上存在着差异,因而我们所说的内阁机构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指文渊阁及其附属办事机构的变化。


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殿阁大学士不一定是内阁成员,只有在内阁办事才算入阁。二是阁臣没有固定官品。凡内阁大学士加公孤或太子三师三少,则为正、从一品;加尚书,正二品;加侍郎,正三品;若未加官止系大学士者,正五品。明代六部尚书以吏部尚书权力最重,仁、宜时期还没有吏部尚书入阁的,至景泰三年(1452年),王文才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人阁。随着阁臣品秩的增高,内阁的地位也就越来越显赫。



明朝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不得挟制。但是到了嘉靖、万历时期则发生了变化,内阁插到了皇帝和六部之间。到张居正创行考成法,以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控制六部,更是明显地凌驾于六部之上,取代了吏部、都察院的部分权力。


值得注意的是,内阁与闻大政,操纵部权,得到了皇帝的认同。万历十一年(1583年),御史魏允贞疏陈救弊四事,首条即为阁臣不得干预吏、兵二部事。首辅张四维当即疏辨云:“今因前臣(指张居正)行私,而欲臣不必与闻吏、兵之事。臣良获优逸,将使主上日焦万机,与百司相酬应乎?”神宗当即答复:“阁臣辅理,自当与闻大政。”因此,从明代起,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这一阶段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


内阁,特别是首辅权力过重,给明朝权力分配带来新的矛盾:


一是本来已经消弥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又有复张的兆头。《天府广记》卷一〇引明朝人何良俊的话说:“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杨廷和、张瑰被迫致仕。夏言被杀于市。严嵩罢官后被抄家。高拱被轰赶出朝廷。张居正死后籍没。总之,权力过大的首辅几乎都没有好下场。


二是内阁内部争夺首辅地位的斗争日益突出,阁臣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如嘉靖时,张瑰在阁,“其为次,则出首之上;为首,则恶次之近。”



严嵩在阁二十一年,最后也被阁僚徐阶搬倒。隆庆时,内阁首辅徐阶又与阁僚高拱相攻,以后张居正又取代高拱。


三是六部不甘权力被夺,在张居正之后重新与内阁抗衡,阁部之争进一步发展。这些斗争对明朝政局影响很大。


张居正之后的阁臣,鉴于前面夏言、严嵩、张居正的结局,一方面明哲保身,不求进取,对皇帝一味委蛇取容。另一方面又在朝中树立朋党,以巩固自身在阁中的地位。


万历中期开始的东林党议,就与阁权之争、阁部之争密切相关。从此,内阁的尊荣地位逐渐消失。到了天启年间,阁臣拜倒在魏忠贤门下,蝇营蚊附,成为宦官的附庸。崇祯朝,阁臣调动频仍,十七年间竟用五十名阁臣,内阁走到了下坡路的尽头。


二、清代内阁


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


大学士品级改为正五品,这也是参照明制,是怕阁权过重,特降低大学士品秩,借以抑制。原来合于内三院的翰林官,这时仍旧分出,恢复了翰林院。原内三院的职官也减少了一些,裁去侍读学士一人,侍读二人,典籍三人。十六年(1659)又裁满汉学士(原有者以原官留任,以后不补)。满洲侍读学士以下各官,俱改为中书舍人。



这时的内阁,虽然已具掌握最高政权中枢机关的雏形,但因其领导人大学士降低了品秩,又减少了办事人员,其权任反较顺治初年之内三院为轻了。


自康熙九年(1670)恢复内阁以后,大学士无定员。以下设满学士二人,满、蒙、汉侍读学士八人,满、蒙、汉侍读十二人,满、汉典籍六人。十年(1671)增满、汉学士八人。十六年(1677)又增设满侍读三人。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到雍正八年(1730)满、汉俱定为正一品。至此,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其品列皆首文班。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这都说明大学士的地位,是极为优崇的。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初非额设,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者,才另简人员协办阁务。


最早为雍正元年至五年间(1723-1727)有署大学士。二年有协理大学士。六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1732一1735)复设有协理大学士。到乾隆四年(1739)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为从一品。


内阁学士的品级为从二品,均兼侍郎衔(乾隆五十八年以后裁兼衔)。他们的职掌是:满学士掌奏本章,汉学士掌批“题本”(内外官员汇报皇帝之文书),按其应有权任,并不仅此。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谕:“学士乃参赞政事之官,如有所见,应行启奏。近来并无与议者,若惟送本接本,用一笔帖式足矣,何必设立学士?此后各有所见,俱令敷陈”。虽有此谕,可是一般任学士者,仍是按部就班作一些例行之事,远不如军机章京职资之重。



内阁人员的额数,据《大清会典》、《清史稿》等书记载,规定为: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典籍满、汉、汉军(编入八旗之汉人)各二人,侍读学士满四人,蒙、汉各二人,侍读满十人,蒙、汉、汉军各二人,委署侍读无定员,中书满七十人,蒙十六人,汉三十人,汉军八人,贴写中书满四十人,蒙古六人(以上各员额历有增减),撰文中书无定员。供事六十二人。总人数是二百八十八人(委署侍读是由典籍内派委,撰文中书是由中书内派委,都不占额数)。


三、清代内阁的权势


清内阁自天聪十年(1636)内三院起,至宜统三年(1911)止掌握国政有二百七十多年之久,但其权势不是始终如一的,是屡有演变的。初设内三院时,尚在关外,并有议政处分其权,那时只是粗具后改内阁的规模。


顺治入关后,即加重内三院职权,特明令条陈政事或外国(对外)机密或奇特谋略都赴内院转奏。并定内三院品级与六部同(先是低六部一级)。这时内三院权势,已较初设时提高了一些。


顺治十五年(1658)正式改为内阁,只是抄袭明代官制,并不是加强内阁职权,相反降低了大学士品级(正五品),并减少了它的职官,这时内阁的权势,反低于内三院。


到顺治十八年(1661)复改回内三院,大学士品级又改与六部尚书同。康熙九年(1670)恢复内阁,大学士仍兼殿、阁衔,并兼尚书。这时内阁在表面上似是加强了职权,但实际上,先是有辅政大臣专权,康熙亲政后,虽然取销了辅政大臣,而南书房掌批答诏旨,实有权力。


虽然如此,这时的军国机要,仍综归内阁。到雍正八年(1730),大学士升为正一品,在各部尚书之上(尚书为从一品),当时虽已设军机处,然任军机大臣者,除亲王外,其首领必是大学士,所以当时的大学士,是勋高位极,因称内阁为“宰辅”。这时的内阁,还可以说是“表率百寮”因“掌议天下之政”的最高执政机关。



逾乾隆二年(1737)复设军机处之后(军机处停了二年),机要章奏都下到军机处,颁发诏旨都由军机大臣撰拟,“政本悉出机庭”,内阁主要职掌票拟本章,变成寻常吏事。《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雍正以后”是指设军机处后,雍正间军机处还只是掌军事,说它总揽军国大计,实在乾降以后)。


苏何《簪醉杂记》也说:“凡明发谕旨,皆由军机撰拟,寄信上谕,亦由军机封发,而内阁之任遂轻。是后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原来具有宰相身分的内阁大学士,成为进爵的虚衔,称为“宰辅”的内阁,沦为办理例行政务颁发文告的机关。


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止了题本,内阁更成了“闲曹”了。这时的内阁公署,仅成了储存档案之所(公署比邻内阁大库)。宜统三年(1911)四月,责任内阁成立,旧内阁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一、明朝创立了内阁制度。

明朝建国以后,朱元璋虎得很,把宰相给裁撤掉了。他觉得自己身强力壮,完全可以独立处理全国大事。

结果打脸了,干了几年,差点没把老朱给干死。这么搞绝对不行啊,于是乎朱元璋就发明了内阁制度。各种大学士也就应运而生了。

朱元璋时期的大学士,主要是殿阁大学士。分别是四殿二阁。

四殿指的是: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二阁指的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他们是干嘛的呢?主要就是给老朱当秘书的。天下奏章千千万,老朱眼睛看瞎了都看不完。可他又不好意思恢复宰相制度,所以就想出了让内阁大学士参与处理奏章。

记住了,这个时候的殿阁大学士,只是正五品官职。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所以权力还在老朱手里,活却分摊给了他们几个人干,老朱真够损的。

到了朱棣篡位以后,情况就变了。朱棣是个马上皇帝,整天就知道打仗。这朝中的事情咋整?当然是要交给大学士了,于是乎文渊阁大学士就这么诞生了。这个时候的内阁大学士不光有建议权,还有票拟权。

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到了嘉靖皇帝时期,内阁首辅大臣,基本就跟宰相一样了。等于说换汤不换药,老朱当年废掉的宰相制度,又回来了,老朱知道了得哭晕在厕所。


二、清朝内阁制度,基本沿袭明朝。

清朝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王朝,他们入关以后发现,我勒个去,花花世界也太大了!可是世界大了,也就不太好管理了,光靠手里的刀枪可治理不好国家。

因此清朝也懒得去研究一套新的东西,直接继承了明朝的内阁制度: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抄作业了,咋地?

清朝初年设立了四殿二阁大学士。

四殿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中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二阁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但是清朝初年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是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所以内阁大学士基本就是个传话的,压根没啥权力。


到了康熙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剥夺以后,内阁大学士才稍微有点权力,可以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

可惜到了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大学士又被架空了,基本上朝中决策性的诏书都得通过军机处的决策才能以内阁的名义发出去,你说闹心不?

乾隆皇帝是个喜欢搞事情的皇帝,他觉得四殿二阁不太合理,所以非要改成三殿三阁,

三殿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三阁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基本上换汤不换药,但是这个时候乾隆设立了满汉大学士各两人,而且还各有一名满汉替补队员,也就是协办大学士。


三、这帮大学士谁高谁低?傻傻分不清楚。

清朝这帮大学士,最初分为满汉各两名,满人大学士是正一品,而汉人大学士是正二品。

到了顺治十五年的时候,深谙汉文化的顺治皇帝,有点看不惯了,所以将满人大学士也降低到了正二品。雍正时期又都给他们提升到了正一品。

那么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有没有高低先后的顺序呢?

不好意思,这个真没有。大家品级相同,至于前面是哪个殿的、哪个阁的,其实全凭皇帝的喜好,没啥特殊含义。

这帮大学士里,真正职权比较高的,就是领班大学士。可领班大学士在不同时期,也是由不同的大学士来担任的。


而且清朝皇帝都喜欢管事儿,所以领班大学士也只是象征性的地位比较高而已。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清朝的领班大学士是不会让汉人担任的。比如说乾隆时期,三朝元老张廷玉本该妥妥地担任内阁大臣之首,可鄂尔泰、讷亲这些人偏偏都能够在他前面。

很多人误以为殿阁大学士,以殿为先以阁为后,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不同情况下,先后顺序是不同的,这需要看人下菜。

比如说嘉庆年间的董诰,虽说是文华殿大学士,可位列大学士末位。而托津长期担任东阁大学士,却做了10多年的领班大学士。


四、清朝内阁大学士被皇帝架空了。

明朝朱元璋设立内阁大学士的时候,本来就是不希望有人对他的权力指手画脚,纯粹是找了几个读书人来干活的。

可惜他的后世子孙们会错意了,彻底将内阁推向了历史台前,成为了宰相的替代品。可以说入阁以后,至少就是个副宰相了,能做到内阁首辅,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宰相了。

所以清朝建立以后,发现不对啊,要这么搞,那当初废除宰相制度干嘛?直接搞一个宰相,几个副宰相不就得了?

因此清朝皇帝认为明朝皇帝对内阁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在对待内阁大学士的态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清朝皇帝更喜欢大包大揽,把所有军国大事都放在自己手里,将内阁大学士束之高阁,最多提提意见。这么一来内阁大学士基本就被皇帝给架空了。

当然了,他们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所以雍正以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有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只要不受制于内阁大学士,一切都好说。


总结:内阁大学士的正确打开方式。

老朱用心良苦,他死活就是要权力,谁敢动他的权力,他就敢灭人家全族。所以说老朱找来的内阁大学士,只是给了他们好听的头衔而已,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光干活,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可惜明朝中后期的文臣太猛了,逐渐曲解了老朱的意思,甚至让内阁的决策权凌驾于皇权之上,总是跟皇帝对着干。

清朝发现了老朱的用心良苦,但是内阁大学士在明朝末年已经成了高级官吏,再想回到过去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清朝给了内阁大学士很高的品级、待遇,但是在权力这一块儿,却大大缩水了。皇帝想给你权力,那就拉你到军机处去,可军机处里不全都是内阁大学士。这么一来你就明白了,内阁大学士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给你高官厚禄,至于权力,那就要看皇帝心情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史》




这是过去皇宫的管辖权去好好的看看旧书就清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大学士   清朝   雍正   乾隆   军机处   明朝   华盖   品级   顺治   内阁   宰相   尚书   学士   皇帝   权力   财经   武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