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如何评价崇祯皇帝需要从不同方面来看:

第一,政治方面。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秉持明朝的传统,努力推行改革,对官僚体制进行调整。同时,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削减当时普通百姓的赋税,设立贷款机构以便贷款发放等等。然而,他自己的个人能力和领导才能相对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国家政策的推行和执行。此外,他也逃避了自己的责任,直接引导了明朝的灭亡。

第二,文化方面。崇祯皇帝在文化教育方面持平,他注重科举制度的改革和重视国子监的建设,同时也积极保护文物,扶持文化艺术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他对一些进步思想的压制并不积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历史遗产方面。崇祯皇帝的统治期间,明朝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如修筑水利工程等,修建了像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圆明园等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遗产建筑。然而,由于战争的连续和灾害的严重,这些基础设施也无法阻止明朝的覆灭和遗产文物的毁坏。

综上所述,崇祯皇帝在明朝末期承担了一系列的责任和压力,然而,他在面对困境的时候确实选择了逃避和放任自流。他的治理和领导方面并不完美,但同时他也采取一些措施对文教事业产生积极影响。他对文物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实践也有所贡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观察多思考来综合评价崇祯皇帝,认识到他的优点和缺点。




谢谢邀请:

崇祯皇帝从小长在深宫中,对官场的派系斗争非常清楚,尤其对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深恶痛绝,他十六岁即位后,立即诛杀了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从这点可以看出崇祯帝是一个明变是非,性格刚强,行事果断之人,由于他的果断,当时大明上下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来挽回衰微颓废的大明王朝,他本人也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崇祯帝在铲除阉党后,虽然励志图强,洗雪冤案,重新启用天启朝被罢免的官史,禁止朋党,但由于长期以来弊病太多,一时难以扭转政局,再加上他性格多疑,急功近利,在朝政决策中多次犯下许多大错,由于疑心太重,对外臣不放心,他又重新任用了一批宦官,导致了宦官权力过大,统治内部矛盾愈加尖锐,这似乎又走到了前朝衰败的不归之路,埋下了王朝覆灭的伏笔。

崇祯末期,两股势力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一股是在沈阳以皇太极为首的大清政权,另一股是在西北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原本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作战的成绩还不错,然而崇祯的心急和猜疑,将领只要有一次失败,不是处死就是遭贬,重臣几乎被杀绝,搞的人心慌慌,无人再愿为大明出力,可谓是自毁长城

崇祯帝十六岁登基,即不过贪恋女色,也不懒散怠政,对国事竭尽全力,对自己勤俭节约,把所有精力全用在挽救大明王朝的事业之中,但他用生性多疑,少施恩惠,诛灭将领等一系列错误,最终没能实现他的中兴之志,反而做了大明江山的陪葬品,把十七年的努力化作了一场春梦,但他十分关心人民,面对即将进城的起义大军,他在遗书上写道“勿伤朕百姓一人”,这决不是最后的表演,在这之前,他也曾要求吴三桂救驾时“宁可舍弃土地勿舍弃人民”,对一个未代皇帝来说,这种爱人民大众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能有几人呢?你说是不是?不知你可认同我的观点,如有同感,别忘了点赞,谢谢阅读。




怎么说呢?崇祯其实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崇祯帝其实本来与皇位无缘,可有些事就是那么巧:他的哥就是天启帝突然死了,也没留下个什么后人。经过大臣的商议决定立崇祯,话说当皇帝是谁都想的,但是崇祯上位前可是万般无奈,因为那时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大明帝国的大厦随时都可能垮塌。但他却仍想做个想尧舜禹一般的帝王。

崇祯帝登基之后还算勤勉执政,可是他的大明已经无药可救,无非就是强撑十来年。往远了说明朝在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加上嘉靖,万历,这些个奇葩皇帝以及朋党之争,满洲袭扰,援朝作战,农民起义已经掏空了大明精力。

可崇祯生性多疑,冲动激进。这些后来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本来在对李自成的作战中已经将李自成打得剩下10几个人,崇祯偏偏又停止作战,后来李自成又起事,崇祯却急于求成,结果害得大明精锐损失殆尽,还搭上一员大将:孙承宗。

多疑。在袁崇焕守卫锦州一带时,打得皇太极恼火,后来皇太极想绕过锦州,绕道蒙古入关,结果被袁崇焕知道提前去了做好了准备,结果皇太极兵败受伤而死。后来满洲买通明朝大臣反诬袁崇焕有投敌之像。结果崇祯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走向共和》原著里,慈禧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中国河晏海中国泰民安?


当时正值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因为没有军费而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不想着为北洋水师募集军费,反而要把军费用来修园子来庆贺她的寿辰。

当时的户部尚书阎敬铭为国进言,希望慈禧为北洋水师考虑一下,谁曾想慈禧竟然冒出那样的一番话。

这番看似有点道理的话实则混账至极。。。把自己的体面放在国家利益的上面,这难道还能是对的?

慈禧难道就不明白,只有大清国强大了,她才能有体面;而不是反过来,她体面了,大清国才能强大!

她当然明白,只是她自私,自欺欺人罢了!

回到崇祯皇帝的问题上,其实,崇祯皇帝和慈禧太后犯了同一样的错误。

把个人的荣辱、体面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要!

崇祯皇帝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视过高,而且好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而且特别喜欢意气用事。

谁要是惹他不痛快,他就让谁更不痛快!

他没有能力去折腾他的敌人,就只能去折腾他的手下。。。他手下很多大臣,就是被他的意气用事给害死的。

例如说陈新甲。

兵部尚书陈新甲向他建言暂时跟满清议和,好集中兵力剿灭国内大大小小的起义军。

这虽然是一个权宜之计,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崇祯默许此事,但要陈新甲秘密行事,因为和满清议和的事一旦泄露了出去,必将引起内外的激烈反对,崇祯帝自己也会饱受非议。

等到陈新甲好不容易和满清谈判成功时,却好死不死一个不慎让下人把和议的内容当做报纸泄露了出去,一时之间举朝哗然,崇祯一气之下把陈新甲杀了,还撕毁了还不容易才谈成的和议。

与满清的和议靠不靠谱姑且不论,这个兵部尚书陈新甲可是当时明朝里为数不多的军事人才,仅仅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崇祯帝就能硬生生地把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给杀了。

例如说孙传庭。

“传庭死,明朝亡”,孙传庭是比陈新甲更加牛的人物,因为孙传庭可是能上前线打仗的,而陈新甲顶多在后方指挥调度。。。孙传庭曾经把李自成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明朝灭亡前几个月,刚从牢里出来的孙传庭向崇祯夸下海口,说只需给他5000精兵,他就能剿灭李自成,崇祯就拨给了他5000精兵(事实上就是一班老弱残兵)。

可是等到孙传庭去到潼关时,才发现自己太过轻敌,短短几年间,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人,自己的五千“精兵”明显不够看,于是他赶紧向崇祯要求增援,谁曾想崇祯帝竟然不答应,还硬逼着孙传庭出关退敌。。。注意,那可是大明朝最后的机会,潼关一破,北京岌岌可危。

孙传庭被这样胡搅蛮缠的崇祯帝逼得无路可走,只能带着军队去送死。孙传庭死后没几个月,北京城就被攻破了。。。更可气的是,孙传庭死了之后,崇祯帝还以孙传庭临阵脱逃为由不给任何抚恤。

崇祯帝一生多次下“罪己诏”,几乎每一次战败都会来上一诏,但每一次下诏,他都要找理由杀一批官员。。。不管这些官员有罪没罪,有错没错,反正我不高兴,我心里有火,我就杀官员给自己出出气。。

杀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北京城破之前,没有一个官员陪在崇祯帝身边(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王承恩);北京城破之后,崇祯帝和周皇后暴尸街头好几天,只有一个六品主事买了棺材替他们收殓。。。其他大小官员权当没看见。

上面说崇祯帝某些地方很像慈禧老妖婆,但某些地方也很不像,例如说崇祯帝不自私,很节俭,他不像慈禧那样喜欢乱花钱,更不像慈禧那么自私。。或者这么应该说,他事事都以儒家思想的圣君形象来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去做一个这样的圣君。

为此他平日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克勤克俭,经常熬夜加班,吃得少穿得破,让自己的私德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他自己也为此沾沾自喜,引以为傲。

崇祯帝大言不惭地说唐太宗李世民比不上他,因为李世民弑兄屠弟,私德有亏。

也许崇祯帝在私德上确实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问题是这样的人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了吗?

古往今来,私德有亏,却把国家经营得红红火火的皇帝多了去,弑兄屠弟的李世民算一个,杀戮功臣的朱元璋算一个,造反夺位的朱棣也算一个。。。

这些人当中那一个把“圣君形象”当做一回事?他们考虑的只是实际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荣辱。。。他们不会像崇祯帝那样,牺牲国家利益去维护自己的颜面。

我想崇祯皇帝大概没有搞明白好皇帝与治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皇帝,只有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了,自己才会是个好皇帝;而不是自己必须是个好皇帝,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没有国泰民安的丰功伟绩,哪来的圣君形象?。

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去逼死对国家而言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的做法说白了死要面子活受罪。

崇祯皇帝也许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更在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平日里生怕别人说他这不好那不好,说他不是好皇帝,所以他宁愿放弃掉国家利益也要去追求一个“圣君形象”,宁愿自欺欺人也要维护自己心中对自己的评价

我是一个好皇帝,无论如何都得是一个好皇帝,任何与我好皇帝形象的一切都必须抹杀掉,不管是不可多得的大臣还是忠心耿耿的部下,任何有损我好皇帝形象的臣子都必须弄死。。。。

像崇祯皇帝这样用伦理道德去治理国家,到了最后却搞得道德形象居然比国家更加重要。

这样的做法,就好像《西游记》里面的金池老僧,他身为佛门弟子,不去追求佛理上的大彻大悟,反而去大兴土木去建造美轮美奂的佛像,搞到最后佛像比佛理还要重要。。。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勤而不智,检而多疑。亦难持国也。

当时千疮百孔的大明需要一位能足够力挽狂澜的人带着它沿着历史的车辙继续前行,很可惜崇祯不是这样的君王。也可以说在经历了很多荒唐帝王的统治,朝政腐败还有农民起义军还有满清鞑子的虎视眈眈加上小冰河时代的到来。终于在历史的尘埃中大明王朝这座三百多年的大厦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李自成的兵败,满清入关,剃头令,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湘潭屠城等等之后无数的汉人奋起抗争,但均被镇压。 整个神州大地尸横遍地血流漂杵。

入主中原后清朝政权以极其冷血的方式杀了数以万计的汉人坐稳了江山。少数民族得了天下后似乎都很排斥汉人,总是把汉人作为下等人(声明一下并不是挑拨民族关系,包括元朝,五胡乱华也是一样)旗人自视高人一等享有很多的特权,不用劳作就可以衣食无忧,加上闭关锁国和满清政府的狂妄自大。天朝大国的美梦最后被英国人用船舰利炮轰碎了!又引发了中国数十年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但崇祯皇帝和满清统治者面对国破家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崇祯帝比较有骨气严格的执行了明朝的国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最后的遗诏: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也,切毋伤百姓一人。反观慈禧太后:尽天朝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崇祯   北洋   北京城   私德   大明   皇帝   明朝   太极   王朝   汉人   多疑   满清   慈禧   形象   评价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