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突然驾崩,遗诏又下落不明,皇后有亲儿子,却为何立养子为帝?

嘉庆皇帝突然驾崩,可遗诏却下落不明,这一事件让整个朝堂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在这个时候,皇后实际上有亲儿子,但是却立了养子为帝,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嘉庆皇帝虽然有亲子,但是他们都未能得到皇位的机会,这也是因为他们的表现并不是很出色。而立养子为帝,则是因为这位养子的表现要比亲子出色得多。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嘉庆皇帝驾崩之后,朝堂内部的争斗是非常激烈的。如果立亲子为帝,那么很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甚至可能会引发一场内战。而立养子为帝,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最后,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立养子为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个养子并没有血缘关系,很容易会引起人们的质疑和不满。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候,这个决定却是正确的。


总的来说,嘉庆皇帝驾崩之后,立养子为帝的决定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是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也告诉我们,在特殊的时候,需要做出特殊的决定。




简单来说,是为了保全自己母子。

当集权帝制发展到清朝,皇帝的权力已然达到顶峰,帝国内部基本没有能够制约皇帝的势力存在,外戚、宦官、文臣、武将,统统只有俯首听命的份,但清朝的皇帝也有很多烦恼,其中一项就是怎么选继承人。

中原王朝一向流传有“立嫡不立庶,传长不传幼”的传统,嫡长子是皇位继承的优先选择,只不过这个传统贯彻得很不好,经常出现非长或者非嫡皇子继位的情况。满人入主中原后,更是基本摒弃了这个传统,清朝十二帝只有一个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这个皇帝,就是今天的主角——道光帝。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清朝(后金)的君主选择更多的是几个威望人物商量着来,背后往往伴随激烈的权力争夺,皇太极、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属此例。到康熙帝手里,他本想参照中原王朝预立太子的储君制度,所立人选便是他的嫡长子胤礽。

可惜康熙帝超长待机,皇子们各个羽翼丰满,胤礽最终在皇位争夺战中败落,但在这场几乎席卷满朝文武的争夺战中,康熙帝真正见识到了太子争夺战的激烈与残酷,他最终决定把预立储君制度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并为后世沿用。

说是秘密立储,其实一点也不秘密,毕竟储君将来是要为君的,皇帝在世时肯定要着重培养储君的政务能力,不能将来皇帝驾崩,诏书拿出来一看,拉个毫无政治经验的皇帝就上去吧。

或许你会说皇帝可以培养全部皇子嘛,这样更不行,因为很容易重演康熙帝晚年那种激烈夺位的场景,就算没上演,新皇帝上位后,也要着手对付围绕在兄弟们身边的一个个政治小团体,同样是一种政治斗争。

所以说,秘密立储制度除了没有明确的太子之位外,其他该有的都有,比如雍正帝把三子弘时赶出去过继了,传位给四子弘历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他甚至曾将传位密旨密示鄂尔泰、张廷玉两人。乾隆帝更是生前退位,下一任皇帝都指定了,更无秘密可言。

把这个道理套在道光帝身上,最是合适不过。

道光帝旻宁是嘉庆帝的嫡次子,不过嘉庆帝嫡长子早夭,旻宁就是事实上的嫡长子。

早在嘉庆帝未登上皇位之前,旻宁就得到了祖父乾隆帝的赏识,十岁时他曾随乾隆帝打猎获鹿,获得乾隆帝赏赐的黄马褂和花翎。

嘉庆元年(1796年),刚刚退位成为太上皇的乾隆帝给旻宁操办了大婚,还特许旻宁婚后仍可在宫内居住。

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朝发生了千古未有的大事——天理教徒竟然在京城发动起义,还打进了紫禁城,直指嘉庆帝的宝座。当时大多数皇子和妃嫔都惊慌失措,唯有旻宁冷静应对,带着一队人马进行反击,还用鸟枪射杀了几名天理教教徒。

经过这次事件,不仅是嘉庆帝,就连朝中文武大臣夜都认为旻宁处变不惊,颇有天子风范,嘉庆帝也不断为旻宁培植政治势力,等于向世人宣告旻宁就是他的接班人。

然而,当嘉庆帝去世的时候,大臣们却没能找到立储诏书。

立储诏书是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关键,皇帝选定继承人之后并不宣布,而是预立密诏放好,一藏于干清官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一藏于皇帝随身所带的金盒中。等到皇帝驾崩后,大臣们把诏书拿出来宣布,新君于是登基。

可现在嘉庆帝的诏书找不到了,嘉庆帝生前又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皇位该由谁来继承呢?

关键时刻,皇后出场了。

这个皇后可不是旻宁的生母孝淑皇后,而是他的继母孝和睿皇后,尤其这个继母自己也有两个儿子,对旻宁可谓颇有威胁。

不过最终孝和睿皇后没有立自己的儿子,而是立了旻宁。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热河崩,后传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传》

这应该是孝和睿皇后仔细考虑后的结果,她的两个儿子一个25岁,一个15岁,比起38岁的旻宁来,饭都少吃了十几年,别说没什么政治经验,在朝中更是毫无根基。

说白了,旻宁继位本就是必然的结果,只是因为嘉庆帝死的突然,加上立储诏书找不到了,少了名义上的东西,现在她这个皇后就是用来补这个东西的,如果她不想补或者说加点其他东西的话,树大根深的旻宁岂会善罢甘休,等待她们母子的就是一股腥风血雨了。

再算上孝和睿皇后是旻宁的继母,对他是有足够了解的,她认定自己下诏让旻宁继位,旻宁必定会善待她们母子。事实也的确如此,道光帝继位后,对孝和睿皇后的供养问安都非常到位,直到孝和睿皇后去世。




历1820年即嘉庆二十五年,9月2日,嘉庆皇帝暴毙在承德避暑山庄,清王朝又一次出现了国家领导人“出缺”的危机。如果按照雍正时期形成定制的立储规矩来做,老皇帝生前就应该在立储密旨上写下继承人的名字,一式两份,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然后一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等到老皇帝撒手归西的时候再分别取出这两份密旨,印证之下再按照旨意行事。

按理来说嘉庆皇帝死的时候已经年过六旬,应该对继承人的问题也经历过一番思虑才对。于是几经权衡,大家还是决定对嘉庆的遗体、在世时候的亲近物品进行搜查,希望在此能找到皇帝的立储密旨,遵旨拥立新君主即位。大臣们之所以这么着急,这是因为清朝皇族家法规定,没有新的接班人,朝廷就不能向天下宣布老皇帝的死讯,而此时又正值盛夏,恐怕耽搁不了几天嘉庆的遗体就会腐化变味,由此也可知“国不可一日无君”绝非一句空话。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热河崩,后传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传》

但是奇怪的是,军机大臣们把嘉庆以及他从北京带来的十几口大箱子给翻了个底朝天都始终没有发现密旨的踪迹。这时候有人心里就开始打鼓了:难不成皇帝将立储密旨留在北京了?此行皇帝要离京好几十天,把这么个绝密文件留在北京并不安全,这种做法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这个时候,根据《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群臣大致分为了两派,以内务府大臣禧恩为首的认为不必再找了,再找下去也是白费时间,应该立即拥立皇次子绵宁继承皇位;而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认为此事事关重大,必须以立储密旨为准。结果这两派人为此就吵起来了,争得是面红耳赤。而就在皇位空悬,大臣们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这时候却从北京传来了孝和睿皇后的懿旨,命令绵宁继位为帝。


虽然后来据史料记载,大家还是在嘉庆的一个贴身小太监身上找到了他的立储密旨,上面果然写的是绵宁的名字,于是大家遵照圣旨所书,拥护绵宁为下一代君主。但是在圣旨尚未找到的当时,皇后一得到嘉庆驾崩的消息就让绵宁即皇帝位,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绵宁安抚朝局,稳定人心,绵宁登基后为报她昔日的拥戴之功,对她是百般孝顺,甚至直称其为“皇母”,视亲母一般,对她的两个儿子也是高看一眼,极尽兄长之宜。

那么不禁有人就要问了,既然皇后此时自己有儿子,为什么还要绵宁当皇帝呢?难不成真如野史所说,这年龄仅仅相差7岁的“母子”二人背着嘉庆私通,有着不为人知的私情?

我个人认为私通之说还是不可信的,尤其是像道光这么古板的一个人,皇后之所以会赞成绵宁为帝,还是出于对当时形势的合理判断。

  • 身份尊贵

绵宁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在嘉庆活着的诸位儿子中居长,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这点在封建宗法社会中无可逾越。

  • 绵宁深受祖父乾隆喜爱

太上皇晚年不仅亲手主持了绵宁的婚礼,还特许新婚夫妇可以接着住在皇宫里面,这就是一次特例。况且此次绵宁大喜,祖父太上皇、皇父嘉庆接连出席替他操办,其隆重程度在大清朝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乾隆对这个小皇孙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了。

  • 事变中立下大功,获得嘉庆赞赏

嘉庆十八年爆发了以林清为首的天理教攻打紫禁城事变,绵宁在此次事件中指挥得当,事后又表现得很谦卑,很受嘉庆赞赏,止不住口地夸赞他说“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为此还赏了他一个“智亲王”的爵位,让他成了在诸位兄弟中爵位最高的人。

正是因为以上的诸点,皇后自知自己膝下两个儿子绵恺、绵忻与绵宁争夺皇位不是对手,加之自己深知他又是个“迂腐顽固”的人,必会知恩图报,她也就只好借坡下驴,退而求其次,让两个儿子退出皇位争夺战,以保母子三人周全,这也足见她敏锐的洞察力与政治远见了。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去世,由于遗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传位人不能完全确定。

孝和睿皇后听闻嘉庆去世,立刻传懿旨令绵宁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当时皇后有亲生儿子,而道光只是她的继子,为何她会立道光而不立自己的亲生子呢?

做个顺水人情,为自己养老留点后路

古代皇家的继承问题,往往都有很强的敏感性,搞不好就会小命不保。清朝在雍正之后,实行秘密建储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皇位传承问题,但当中也会有点问题,就是当皇帝去世而遗诏不在身边的时候,会出点小插曲。

但“插曲”很难盖得过主旋律,法定继承人是有白纸黑字的,嘉庆在生前就已经秘密确定道光为继任者,这在当时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在乾隆年间,道光就深受宠爱,有点像弘历小时候受到康熙的宠爱一般。

道光十岁的时候,追随乾隆打猎,还被赏赐黄马褂与花翎;

道光结婚的时候,乾隆亲自操办婚礼,还破例允许皇孙夫妇继续在宫中居住。这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和皇帝参与的皇孙婚礼,道光完全成了乾隆指定的隔代继位人。

在嘉庆朝,嘉庆也刻意培养道光,给他各种参与政务的机会;道光也没有辜负爷爷与老爸的赏识,在紫禁城被天理教围攻时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智亲王。

种种迹象表明,嘉庆去世,法定皇位非道光莫属。以皇后当时的实力,一无强大外戚支持,二无嫡系配合,三无吕后、慈禧的魄力,四无宗法地位上的优势。嘉庆去世,遗诏即使没有解密,但朝野关于皇位的继承人已经达成一致。逆天改命,难以让王公大臣信服。

既然形势已经明朗,皇后完全没必要“逆水行走”,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增进“母子”感情。

动动心思可以,理性想想就不行了,一旦政变失败,皇后输不起

从既有的史料来看,当时随嘉庆去承德的王公大臣在一起开会讨论,会上也没有出现很大分歧,大家也一致认为应该由道光入承大统,只是有些大臣过分稳重而出现一点有争论。

首席军机大臣托津说:二阿哥(道光)智勇双全,众望所归,应当继承皇位。不过密匣中的名单不曾看见,万一先帝书写的人名不是二阿哥,那该如何收场?

托津的考虑应该是很有道理了,但道光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打开密匣中的诏书,一看果然是二阿哥,于是道光登上帝位,但对托津极其厌恶,对他在山庄会议上的犹豫始终不能释怀。托津由此被逐出军机处。

几句谨慎的话就让道光耿耿于怀,谁要是挡他的路,岂不是自取其辱。皇后出自官宦之家,知道宫廷争斗的残酷,到时偷鸡不成就不只是她被打击的问题,她的娘家和她的两个皇子恐怕也会被连累。

一次宫廷政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朝廷局面动荡,人心不稳。当时的大清已经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潜伏者”一看天下有变,说不定就揭竿而起,英吉利早就虎视眈眈。谁要是因为动了“歪心思”而让祖宗江山动摇,谁就是爱新觉罗的罪人。

皇后拥立道光的行为,实为明智之举,既有利大清江山的稳定,也为自己日后留下余地。顺利继位的道光,对她无比感激,终身对其尽孝。




清朝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避免自己的后代再出现康熙末年九王夺嫡的事件发生,创立了秘密立储的继位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皇帝从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一个继承人,将他立为继承人,然后将诏书存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到皇帝临终,取下诏书,当众宣读,写着谁是太子,谁就继承皇位。

这个方法确实符合清朝的国情,除了皇帝谁都不知道继承人是谁,让皇子无法结党争夺皇位。

雍正死后,乾隆咸丰就是这样继位的。嘉庆虽然是乾隆让位,但是也走了这么一趟手续,乾隆让人打开了秘密立储诏书,确立了嘉庆的继承人地位,但是道光却出现了问题,他并不是按照秘密立储方式继位的,而是在皇后的懿旨支持下继承皇位的。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晚上,嘉庆突然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嘉庆死了,按照规定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大臣们马上派人返回北京,到乾清宫取秘密立储的诏书。结果发现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没有立储的诏书。

嘉庆此时已经六十岁,在当时已经是高寿,为了国家着想,他不可能不立太子,可是为什么没有立储密旨?难道被人偷走了?这个想法刚被提出就被否决,因为乾清宫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宫殿,平时重兵把守,尤其是雍正宣布立储密旨藏在这里后,更是守备森严,而且正大光明匾额很高,必须要有梯子才能上去,武林高手轻功一跃而上的那种情况只存在电视剧中,因此一般人是无法接近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不存在被人偷了的情况,而且偷这个诏书没有用,毕竟这个诏书只是决定下一个皇帝人选的,就算有人偷也应该换成自己要拥立的人选的诏书才行,不可能什么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这后面没有诏书呢?这件事已经成了千古之谜,后人猜测嘉庆帝最开始写了立储密旨,秘密立自己的次子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为太子,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嘉庆帝对道光逐渐不满意,道光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因此他才取下来诏书准备更换继承人,可是他突然死了,没有新的诏书放上去,因此正大光明匾后面空空如也。

不管嘉庆帝是怎么想的,总之没有立储密旨,整个朝廷一片混乱。在当时的情况下,道光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大臣们害怕,毕竟没有立储密旨,如果匆匆立了道光为皇帝,哪天嘉庆的立储密旨找到了,写的别人怎么办?因此大家都慌了。

就在大臣们和道光都忧心忡忡的时候,嘉庆帝的皇后突然发来一封懿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见随行在,自当上膺付讬,抚驭黎元。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予所深知。为降谕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也就是皇后支持立道光为皇帝。

或许有人说皇后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这不是很正常吗?其实这位皇后并不是道光的亲生母亲,她是嘉庆第二位皇后,只比道光大六岁,而且她有自己的儿子。按理说清朝没有立嫡子的规矩,皇后在没有嘉庆立储诏书的情况下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很正常,可是她为什么要立这个儿子?立亲儿子不是更好吗?

其实皇后这么做是最正确的,立道光为帝对自己还有自己的儿子百利而无一害,因为道光帝继位是必然的。

第一,道光是嫡子。

虽然清朝没有立嫡长子的习惯,但是随着清朝在全国统治的巩固,清朝的皇帝十分希望出一个嫡子皇帝,尤其是乾隆,他多次立嫡子为太子,最后没有成功,选择了嘉庆帝。当道光出生后,乾隆就将这个孙子视作了实现自己愿望的人,而且嘉庆帝早年也十分喜爱这个儿子,受到孔孟之道教育的文武大臣也坚持“立嫡不立庶,传长不传幼”,所以作为嫡次子的道光继位是众望所归。

第二,道光有功,爵位最高。

道光在嘉庆十八年面对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大乱中,沉着冷静,指挥得当平息了这场叛乱,因此立下大功,被嘉庆帝封为智亲王。有功爵位高,超越了他的弟弟们。

第三,选自己的儿子不合适,容易引起大乱

皇后如果这个时候推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会引起道光不满,而且道光随嘉庆在承德,掌握的大部分权力,如果因为这件事展开夺位大战。而皇后让自己儿子继位也会引起大部分大臣的不满,失去支持,而自己的儿子没有任何政治经验,也没有自己的支持者,到时候皇后母子就有可能会失败,下场凄惨。

第四,进可攻退可守。

清朝规定后宫不得干政,皇后的这道懿旨已经干涉朝政了,本来不会被朝廷采纳。可是皇后已经表态了,无论道光当不当皇帝,她都是最大利益获得者。

道光有了皇后支持,登上皇位自然会对皇后感恩戴德,即使当不上皇帝,那么能够当皇帝的也是自己的儿子,而自己还会获得大公无私的美名。就算找到了立储密旨继承人不是道光,她也能用后宫不得干政的名义给自己开脱,表示自己是为了国家迫于无奈才这样做的。

总之皇后这一举动最后成功了,道光皇帝对这位母亲十分感激,把她当成亲生母亲一样孝顺,百依百顺,甚至于在禁烟的时候给母亲准备鸦片,对自己的弟弟也是百般照顾,最后在母亲死后一个多月因为悲伤过度也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嘉庆   养子   紫禁城   皇后   乾隆   密旨   遗诏   诏书   皇位   下落不明   道光   继承人   大臣   清朝   皇帝   儿子   秘密   财经   何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