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我军为何用纵队编制?

1945年是个特殊年份,这一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14年抗战,战胜了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在这一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有较大的发展。我军在这一年里军队的规模已经超过百万。。

抗战胜利后,我军为了适应从游击战到正规战的转变,各大解放军立即开始组建野战军。但是由于当时国内还处于谈谈打打的局面。就是国共两党虽然在各地都有战争,但是两党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不得不进行谈判。这时我军从国防力量正式编制上,只有一个第十八集团军的编制,所以如何将各大野战军组成能够适应各地作战的需要, 但是抗战胜利后,原有的军队编成已经无法有效迎战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军。所以必须组成可以大区域、大纵深、大机动的野战兵团。怎样编制百万大军成为我党我军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于是用纵队编制,就成了我军的一个首选。

为什么是首选那。因为我军的各大野战军当时虽然也有配合,但是相对来说,是必须作为一个方面军独自面对来犯的国民党军队。原来在抗战期间我各大解放区的部队基本是按照一级军区、二级军区、军分区的区域组成。1943年原山东军区与第115师所属各旅、各支队的番号撤销,就是按照一级军区、二级军区、军分区区域划分,统一整编为13个主力团。1945年8月,该军区主力部队编成野战兵团。当时也大部分为师旅编制,直到年底才开始组成纵队。

再如晋冀鲁豫解放区,在抗战期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在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领导下,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边界地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战。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根据情况决定正式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下辖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4个军区,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以冀南、太行、太岳军区部队主力分别编成纵队,又将冀鲁豫军区部队和冀南、太行、太岳纵队依次编成军区野战军第1、第2、第3、第4纵队。

所以1945年我用纵队编制,是因为抗战胜利后,原有的军队编成已经无法有效对抗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军。所以必须组成可以大区域、大纵深、大机动的野战兵团。用纵队编制百万大军成为我党我军所必须。





到1945年8月,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已经发展到近90万人,然而作战序列中仍然只有三个正规陆军师的番号,也就是115师、120师和129师,讲真,一个集团军及所属三个步兵师达到90来万人马,也是没谁了。

一、斗争策略的需要

抗战时期前后组建了大约40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一般在8到10万人左右(两至三个军),这种兵力规模第十八集团军早在1938年就实现了。因为随着根据地越来越大,消灭的日伪军越来越多,抗日武装迅速发展,第十八集团军早就超编了。

当时我军的高级建制,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诸如山东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等大军区,以及二级军区和军分区,那都是我方自行组建的。注意此时重庆军委会的序列是:行营、战区、集团军等等,并没有“军区”的番号。

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我军高级建制单位对外界和对重庆,仍然以“第十八集团军某部”来称谓,比如山东军区行文重庆的话,落款即为:第十八集团军第115师,即师部兼军区司令部。


毕竟是国共合作抗日期间,第十八集团军理论上属于“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理论上要听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指挥。至于高级部队番号,也得使用军政部授予的“合法番号”,尽管此间八路军的兵力翻了几番,可是用最笨的脑袋想想,重庆方面能给我军增加新的番号吗?

人家限制我们还来不及呢,所以整个抗战时期,除了第十八集团军(最初为第八路军、及所辖的三个师)和新四军,国民政府没再给过任何团级以上的新部队番号。而我军的部队数量又在快速增长,怎么办呢?只能以军区为单位自拟番号。

因此到了抗战后期,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各师,都已经下辖不少旅、团或者支队建制了,比如115师(山东军区)除原343、344旅外,新建有七个教导旅,129师(晋冀鲁豫军区)除原385、386旅外,另建有十一个新编旅。


按照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原则,1939年取消旅级编制后,三个团(有的是三个番号团和一个野战补充团)就可以编为一个师,两到三个师就可以编成一个军,两到三个军就应该编成一个集团军,可问题是,我们得不到新的师、军和集团军的番号。

如果是抗日战争的初中期,不给高级编制和番号也不影响什么,因为八路军是以山地游击战为主,在武器弹药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不可能跟日军进行大兵团会战,部队多以团为单位分散活动,机动灵活,也不易被日军捕捉,甚至还有了“大团”、“小团”的临时性办法。

所以抗战最残酷的阶段,绝少看见八路军以旅级以上单位,集中起来跟日军对阵的,装备劣势、火力劣势、单兵素质劣势,集中起来会造成更大更无谓的伤亡。恐怕日本人巴不得八路军这么干,我们又怎么可能上当?

二、战争形势的需要

但是抗战胜利前后,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收复沦陷区,还是阻击“摘桃子”的蒋军重兵集团,都要求八路军完成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得打大仗了。

比如1945年10月的“平汉路战役”中,第十一战区孙连仲就集中三个军10万人马,企图攻取和通过冀鲁豫军区(129师所属)的中心地带,北上石家庄“接收”华北地区,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只能奋起自卫。

既然是打大仗,一个129师再同时指挥七八个旅、十几个旅的部队,显然是不利于作战的,因此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段特殊时期里,实际情况也要求我军编组旅以上的野战兵团。


编组其实很容易,一个二级军区所属的几个旅,整合在一起就完事了。比如晋冀鲁豫军区所辖的二级军区“太岳军区”,仅正规部队就有太岳军区第1旅、第2旅和第386旅等三个旅,完全可以合组成为一支野战部队,统一指挥统一序列,直接隶属于刘邓首长指挥。

麻烦在于,合组以后的部队应该怎么称谓用什么番号呢?自拟师、军级编制和番号,那就等于跟重庆当局公开决裂,那边重庆谈判还在进行,显然是不合适的。关于这一特殊时期的复杂形势,笔者在相关文章中多有介绍。

总之我军在1945年,并没有放弃使用八路军(第18集团军)和新四军的番号,那就不方便单方面增设师以上的正规编制和番号,比如新四军的番号1947年初才正式弃用。既然如此,就需要跟组建“军区”的办法类似,增设我军自拟的高级野战建制。

三、统一编制的需要

实际上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两到三个旅编组完成以后的规模,级别也实在不好界定,八路军各大军区当时的旅普遍在3000到4000余人,三个旅合编后也就1万来人,称为“师”?跟115师、120师和129师的师部容易混淆,称为“军”?明显又不太够。

出于以上几个原因,1945年的9月21日,延安特别发出了《关于扩军与组建机动兵团的指示》,其中明确提出:“各个战略区域都应编整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其数量应占本区脱离生产兵力的五分之三到三分之二,把他们编组成旅和纵队,准备他们能够实行极大机动”。

这是延安首次下达了各大军区组建“野战军”和“野战纵队”的命令,其中野战纵队简称为“纵队”。选择这个编制名称,是因为“纵队”是一个级别很模糊的临时性建制,完美地解决了当时所有的困难。


这个建制也是有传统有历史的,比如红四军在早期,就曾经下辖四个纵队(团级),之后兵力充足了,才改为下辖师。随着延安一声令下,华中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晋察冀军区纷纷组建野战纵队、

比如太岳军区的三个旅就合编为“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也就是未来著名的中野四纵之前身,不过在初组时只有11000余人,所以说“纵队”这个编制用的很妙,它还给部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早期的纵队多为“加强师”的规模,到了1947年以后基本就是“军”的规模了,也正因为如此,1948年11月当情况允许时,我各野战军的纵队奉命全部改称为“军”,标志着开始正规化了,放弃了“纵队”这一临时建制。


华北和华东、华中各军区的情况又不相同,新四军之下建有师,师又辖旅,比如黄克诚的第3师就下辖三个旅35000余人;山东军区由于一度使用了“人民解放军”的称号,在抗战刚刚胜利也组建了八个师的新编制。

因此在1945年和1946年初,我军是“纵队”和“师”两类野战建制并存的状态,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兵力描述为:“野战军有61万人,辖有纵队(或师)单位共22个、旅(或师)级单位94个”,前面的师一般指新四军的师,可达数万人;后面的师即指山东军区的“师”,兵力从6000到8000人不等。

到1946年下半年,随着各大军区部队整编的完成,不再有新四军那样的“师”,全部理顺为野战军、野战纵队、旅(或小师)的战斗序列,其中东北民主联军和华东野战军纵队下设师,其他野战军下设旅。

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各野战军的旅和师都在发展,最终也于1948年11月,随着纵队的改称而统一改为“师”,而这时候的师普遍突破万余人,已经是比较标准的步兵师了。




国共双十协定规定,中国境里共有120个师的军队,国民党100个师,共产党20个师,所以国民党把军整编成师,就有如把军整编成74师34000人的奇怪现象,共产党的军队就是整编到每个师5万人,还是没办法把抗战胜利后120多万人整入编制之内,最终毛主席创造性的用了纵队这个编制,就如他从延安撤退时用的昆仑纵队一样,彻底的不用了军及师的编制,让国民党完全搞不清楚共产党军队的数量。到了共产党军队统一改编成4个野战军后,才又延用了师的编制。




这是给蒋军释放的烟雾弹,几大野战军还有地方武装人员装备都不一几乎无法统一编制,当时的战场环境也无法让我军好好的整编,解放战争后期才腾出手来进行整编的,当时的纵队有的大过军,有的也就是个加强师,对于敌人来说根本无法判明我们的兵力多寡,长期跟华野打交道的敌人碰到了东野的纵队就会以为自己知道对手,打完才知道完全不同




1945年八路军名义上还属于“国军编制”,但国民政府只给了八路军3个师的编制,要知道此时八路军已经有了90多万兵力,1个军90多万人也就只有八路军了,按照正常的编制,3个师根本就消化不了90多万人。

其实早在八路军改编之初就发现3个师的编制根本不够;八路军改编前夕,我军原本打算改编为“4个军12个师”,但国民政府坚决不同意给这么多编制,经过多次协商才确定为“1个军3个师”的编制。

当时在陕北的红军有近8万人,1个师的编制为1.5万人,3个师只能容纳4.5万人,多出来的3万多人怎么办?只能通过不受编制限制的八路军总部以及各师部的直属团营、留守兵团、我军设立的军事院校如抗大来消化,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我军因坚定的信仰以及严明的纪律,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原本的编制已经不能满足队伍的发展。

就拿115师独立团,改编时只有1700多人,但经过两个多月的发展,部队人数达到7000余人,为此独立团扩编成为了八路军独立第一师。

不过独一师的番号只使用1个多月就撤销了,师的编制属于正规编制,老蒋得知八路军又自己组建了个师,非常不满,便责令国民政府军委会对八路军总部施压,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和抗日大计,八路军最终作出了让步,撤销了独一师的番号。

直接用“xx师”作为番号又很容易引起国民政府的警觉,于是就开始改用临时编制的番号,比如纵队、支队、大队啊,因而当时八路军除了3个师外,还有很多纵队,都相当于师、旅一级。

使用纵队的好处,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纵队的编制比较灵活,并没有确切的人员限额,有利于部队的扩编,比如八路军东进纵队组建之初也就6个连,也就相当于个加强营,都后来发展到了8个支队外加1个独立团,相当于师、旅一级的单位。

第二,由于纵队人员编制灵活,也能让敌人弄不清我军到底有多少兵力,所以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仍采用纵队的编制,就拿豫东战役来说,当时国民党军截取到了我军的情报,但根据情报中的我军进攻纵队的番号完全推测不出我军进攻的兵力,最终作出错误调整,为我军更快拿下开封创造了条件。

第三,方便与八路军的“师”区分,八路军的“师”发展到抗战后期实际已经相当于集团军,如若其他新扩编的相当于师一级的部队,直接用“师”级番号,不但不方便与八路军的三个师区分,国民政府方面也不会同意,毕竟当时还是国共合作时期,使用“纵队编制”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先后成立了各野战军,但纵队作为各野战军直辖单位继续使用,解放战争时期的纵队大致相当于军一级,直到1949年初,一、二、三、四野战军的正式成立,才改纵队为军,撤销了纵队番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纵队   我军   解放战争   晋冀鲁豫   野战军   番号   集团军   国民政府   野战   重庆   山东   兵力   军区   兵团   部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