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哪一类老人过得最幸福?

农村哪一类老人过得最幸福,问题很好回答,身体健康,基本上没有病的老人,生活能自理,不缺吃不愁穿的老人,家庭和睦,儿孙满堂,生活没有压力,没有孤独感的老人,没事打打麻将,聊聊天的这样的老人最幸福,可惜这样的老人的确不多。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前几天,村里有个老人去世了,三个闺女都不愿意去给老人处理后事,其实之前已经闹出了太多矛盾,三个闺女都不伺候老人。老人也并不是只有三个闺女,也有一个儿子,但前些年儿子出意外先去世了。

三个闺女之所以不伺候老人,是因为一个奇怪的理由,老人每个月有三千来块钱的退休工资。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农村有退休工资的老人并不多,这人老了,有退休工资岂不是美事一件?为什么就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呢?这真是咄咄怪事。

黑嫂听人议论时,心里无数次说过这个老人不如没有退休工资,原因很简单,老人儿子去世后,还有孙子,老人儿媳妇也并没有改嫁。

三个闺女之所以不伺候老人,是因为谁都想自己拿着老人的退休工资本,老人却谁都不给,于是就天天闹矛盾,最终导致三个闺女谁也见老人面。

所以,什么是幸福?有退休工资就是幸福吗?这个老人幸福吗?关于农村哪一类老人过得最幸福,黑嫂就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Ⅰ:农村老人的幸福很简单

不管到什么时候,幸福都是个非常抽象的词,它没有具体的标准,有人认为一个月花十万叫幸福,有人认为一天能吃饱三顿饭就叫幸福。所以,人和人的悲欢从不相通,幸福也没有具体的定义。

但农村老人的幸福其实很简单,有碗热饭吃,有个地方睡,对于老人来说就已经叫幸福。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不会要求儿子女儿非为自己做什么,相反,他们会阻止儿子或者女儿为自己做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经历,为自己家老人买东西时,比如衣服什么的,他们总是会非常生气,说自己有衣服穿,又买新衣服是干嘛?这不是浪费钱吗?

孩子们会感觉好笑,常常骗老人说这衣服其实非常便宜。

是老人不知道穿新的好吗?并不是!他们是怕孩子浪费,他们对于穿没有要求,新不新无所谓。同理,对吃也没有太高的要求,热饭,能饱,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满足了。

这很难吗?并不难,现在的人,每天剩下的饭都够老人吃了。

但另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确实有些老人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就是因为和孩子们有矛盾,导致孩子们心有怨念。比如黑嫂上面说的那个有退休工资的老人,老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自己儿子没有了,自己还有孙子,自己的退休工资不能交给她们,老人想给孙子积攒。

但是,女儿们不这样想,她们认为孙子也应该管爷爷,凭什么让几个女儿管?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久而久之,竟然发展到了女儿完全不去看自己父亲的地步。

老人会幸福吗?黑嫂觉得他一定非常痛苦。农村人常常会说隔辈不管人,也就是说隔了辈就不管了,这里的不管并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在养活或者是去世后,隔了辈的就没有太大的责任。

但三个女儿不这么认为,闹得并不好看。假如老人没有这个退休工资,三个女儿就不会有太多想法,也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所以,有时候有钱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Ⅱ:农村大多数老人是幸福的

我们上面说的是个极端稀少的个例,不能当成普遍现象。而事实上,在农村的老人,大多都是幸福的。因为黑嫂前面就说过了,幸福没有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幸福的要求并不一样。

比如有些农村老人粗茶淡饭,他们已经很满足,但有些老人天天大鱼大肉,心里却还有别的欲念,那就会不满足。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吃得好就叫做幸福,主要是一种满足的状态。

农村现在的老人大多吃过大苦,他们经历过非常艰难的岁月,他们对于吃和穿都没有要求,只求吃饱,只求穿暖,这对于农村人来说并不难。

而农村的孩子们大多会做到这些,父母老了,他们没有劳动能力了,孩子们如果多,就轮流伺候老人,如果独子,那就一直不分家,跟老人住在一起。

这就是幸福,每天三顿饭做好了,晚上有个不冷不热的地方睡,农村老人就已经满足了。

所以我们才会说农村大多数老人是幸福的,我们不能去对比,只要对比,那就没有幸福的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对比是不幸福的根源。

你说你每天生活费一百,还有每天零花钱一万的呢,所以这个并不能去定义幸福。

农村的孩子大多讲究个面子,因为农村里都是相互认识的人,如果真是对老人不好,以后也不好见人,是要被人耻笑的。而老人老了后则容易满足,这就有了幸福的根基。

不管到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拿着个例去放大,有人说看报道说某地某人不孝啥的,之所以报道出来,就是因为稀少,太多普通家庭不会报道,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常事。

Ⅲ:关于幸福不幸福这个话题,关于农村什么样的老人过得幸福,黑嫂要说,对生活充满希望,容易满足,心存宽容,性格平和的老人最容易得到幸福,他们也确实过得比较幸福。

而相反,那些坏了一辈子,孬了一辈子的人,他们年轻时不会幸福,到老了也不会幸福,这类人完全不知道体谅别人,年轻时不体谅父母,年老后不体谅孩子,总是认为自己做得对,总是认为自己有理,他们哪里会幸福?天天生气都生不过来,谈何幸福?

幸福是相对的,您认为呢?

我是黑嫂,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退休回家一个村,阴阳相隔二重天

我们村上两个年龄相仿的退休职工,一个是我的邻居(县化肥厂电工),一个是我小学同学的父亲(铁路部门);退下来,两个人都很喜欢农村很爱劳动,但一个精神矍铄,

一个却“百世流芳”。

电工退休种菜忙,吃好喝好身体好

邻居家房子周边一大片地,全被他围起来养花种菜,平时就是亲手打理这片园子,加上零星喂养几只鸡,带带孙子,那小日子过得真叫人“眼红”。

老骥伏枥种地忙 壮志未酬身先死

我同学的父亲在铁路上应该是个工程师吧,我们村学校就是他参与设计的(村里的承包商和他可能是同学,颇有交情)。

退休,对他来说似乎是求之不得的事,反正一退下来就一头“扎”进地里:种地——租地——扩大种地。

全都一个人干(老婆带孙女孙子忙家务,儿子“内招”也在铁路上),他从来不想“连累”任何人,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地里。

种桃(2亩),防鸟,他一个人架设天网;施肥,臭气熏天的鸡粪亲自从养鸡户那弄到树下。

他的所有努力家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致反对(其实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子女也很孝顺,“反对”的本意是希望他能“放过”自己,好好歇歇,安享晚年)。

不仅人反对,天似乎也在投反对票,他种的桃子遭遇销售难,

他租地(几亩而已,加上自家的地,约10多亩)种粮,除去成本基本不赚钱,收成不佳,价格不振。

去年6月的一天,家中来电说,他在地里忙,突然发病(他的身体一直都很硬朗,偶尔因劳累会出现短时腿疼,仅此而已),送到县里转市里,当天连夜又急转省城。

终于在近两个月的急救中不治而去(68岁)!

具体什么病,也没个明确的说法,反正就是过劳之类引起的什么功能衰竭,诸如此类。

反思

“老王”种菜,虽忙,无压力,收成好坏是次,自娱自乐乃上;自己家的田地全部流转给别人去种。

“老刘”种地,“里外不是人”,人反,天也反,气人不?

有人说幸福的最高境界是不追求,不执着,无欲无求,无欲则刚。

我虽不敢苟同,但对于这一组案例,似乎不无道理。




我二爹和三爹都是六十年代结的婚,二爹比三爹大4岁,他们的子女都很多。

二爹和二妈生育了4个儿子2个女儿共6个子女;三爹和三妈生了3个儿子,2个女儿共5个孩子。

那时候在生产队人的眼里,二爹和二妈肯定没有三爹三妈过得好,因为,二爹比三爹多了1个儿子和1个女儿,也就是说二爹要比三爹的负担重。

可事实上,二爹和二妈比三爹三妈过得幸福的多。

二爹和二妈生的4个男孩排在前面,两个女儿排在后面;三爹和三妈生的小孩是乱穿花的,也就是男孩和女孩基本是一对一个掏着生的。

二爹和三爹他们虽然都是爷爷奶奶亲生儿子的,但他们的性格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他们结婚的那个时候正是大集体比较贫穷的年代,他们的子女多劳动力弱,都是生产队里的打款户。

二爹在生产队里干活放工后,回去就帮二妈做饭,干家务。二爹不仅养的有下蛋母鸡,而且每年还养一头猪出来,这头猪吃的大部分都是青草,这些青草都是二爹二妈挤时间剜回来的。

后来二妈怀孕生孩子,都是二爹给孩子洗尿布,洗衣服,而且,还做每天的三顿饭,二妈看二爹在生产队里干的活已经够累的了,回来还干这么多的家务活。

于是,二妈就不让二爹洗这些脏东西,她说:“生产队的社员看到了会笑话你的,他们还会说我是个不洗尿布、不洗衣服的懒婆娘。”

二爹说:“你怀孩子、生孩子已经消耗了很多体力,把你的身体累垮了谁给我缝缝补补呢,老了还指望你照顾我呢,咱过咱的日子,谁爱咋说咋说,反正你也没有闲着。”

就这样,二爹把6个孩子慢慢的养大了。

在那个年代农村邻居之间经常借盐、借油、借米、借面等这些生活用品。

借这些东西时都是用碗或瓢来借的,还人家东西的时候也是用碗或瓢来还的,借多少还多少。

有一次,二妈到邻居家里去借了一瓢面回来急用,自己的面磨了以后就穵了一大瓢面还给那个邻居。

她的大儿子看到妈妈穵的面后,就带着疑问的问道:“妈,你借的那瓢面我看到了,没有你穵的这瓢面满,你为什么要还人家多的呢?”

这时,二爹抚摸着大儿子的头说:“大全啊,你们都记住呀,借人家的东西要快借快还,还的时候要多还一点,不要贪占人家的便宜,你们都要记住啊。”

6个小孩都仰着小脸望着爸妈似乎明白了爸妈的意思。

后来孩子都长大了,也都懂事了,有一次他们吃饭时,小儿子全超问他爸妈:“爸爸,我们一次也没有看到你和妈妈吵架,你在家里总是多干活,让妈妈少干点活,你不累吗?咱家做好吃的了,妈妈每次都让你多吃一点,她怎么不多吃呢?三爹和三妈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吵架。”

二爹给二妈挟了一筷子菜望着二妈笑着说:“全超啊,我娶你妈妈的时候,就向她保证过:我这一辈子不给她气受,不让她哭,你们长大后一定要向爸爸学习。娶小花妮儿了,要好好的保护她,可不能欺负人家,男子汉要多干点活,都记在心里哈。妈妈她舍不得吃,是想让爸爸多吃一点,你们长大就明白了。”

孩子们虽然还太不懂娶小花妮儿是啥意思,但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会记在心里,他们要以爸爸妈妈为榜样。

后来二爹的4个儿子先后都长大了,他们都很懂事,生产队的邻居都夸二爹二妈会教育小孩。

那时候,家庭虽然贫穷,但二爹二妈省吃俭用都供应孩子们上学。

大全20岁时上面有人来招工,队长就把他推荐招工走了。二全到部队当兵去了后来还提了干,志全和全超都考上了大学当上了老师。

几年以后4个儿子都结婚成家了。

两个女儿虽然没有4个哥哥优秀,但她们知书达理,村子里的邻居就给她俩介绍了比较好的婆家。

再来看看三爹的一家,三爹5个孩子,比二爹少了一个孩子,虽然也是个打款户,但他的负担却没有二爹的负担重。按理说他应该比二爹富裕点,可实际来看他还没有二爹富裕。

俗话说:穷不离猪富不离书,三爹三妈既不养鸡,也不养猪,就凭这他就比二爹差那么一点。

虽说他和二爹是亲兄弟,也应该像二爹那样能干。可三爹经常说二爹窝窝囊囊的,连尿布衣服都洗,还做饭炒菜太不像个男人了。

于是,三妈在生那5个小孩时,尿布和衣服什么的都是三妈洗。生产队里放工了二爹回来屁股往凳子上一坐,有时还躺在床上,他说干活累死了自己歇着,就是不帮三妈干点家务活,三妈一只手抱着小孩、一只手烧锅做饭。

有时,他两个还经常因为一些琐事吵架,三爹不顺心了就打骂三妈,把三妈打得直哭,嘴里还愤愤不平的骂着:女人是个猴,三天不打就上头。

有一次,也是去借邻居的米、面,三爹借的时候用个大点的瓢去借,还人家东西的时候他就用个小点的瓢还,看着堆的挺满的,实际是借多还少。

三妈向邻居借盐也是一样,借的时候人家给她穵的是满满的,还盐的时候总是没有借的多。

这一切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慢慢的他们一家在邻居那里,就借不到米面油盐之类的生活用品了。

孩子们长大后都继承了三爹、三妈勤俭持家的方法,处处都想占人家的便宜。

生产队的人一提到他们一家就直摇头。

大儿子2、30岁了还没人给他说媳妇,没办法,三爹三妈就只得让大女儿给大儿换亲娶了一个媳妇。

换亲的那个姑娘日子过得都很苦,老二没人给他说媒就一直打着光棍。

老幺娶的一个媳妇还是从小放牛眼睛被牛角敌瞎了一只,不然的话老幺也不一定能娶到媳妇。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二爹二妈都80多岁了,三爹和三妈也都7、80岁了。

三爹和三妈的日子老了过的也很苦,儿子虽然能养家糊口,但比起村子里的同龄人来说,算是最差的生活水平了。

上前年三爹得了大病后,住在医院里没人管他,三妈经常说:三爹年轻的时候把他打得死去活来的,在家里就像个大爷,啥都不帮我干,吃东西也不长眼睛,等你摸着碗了就没有菜了。

三爹三妈一辈子也没有挣到多少钱,更没有攒到钱,住院的时候儿子都说没有钱给他兑钱治病,三爹没办法就自寻短见结束了生命,三妈现在靠着养老金和孩子们给他的生活费一个人孤单的生活着。

感慨:三爹三妈的负担比二爹二妈的负担轻,为什么没有二爹二妈富裕

三爹三妈比二爹少一个孩子,负担要轻一些,怎么还没有二爹富裕呢,乡农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三爹没有二爹能干,二爹放工回来帮助二妈干活,这就提高了家庭的生产效率,比如,可以挤点时间出来养头猪剜点猪草,就省点米糠,这都可以给家里增加一点收入。

三爹不仅有点懒惰不养鸡猪,他和三妈还爱占小便宜,这样的家风就影响了孩子们的思想,使他们潜移默化的学会了父母的那一套爱占些蝇头小利的不良习气,这就影响了他们做人的城信。孩子们见他们不太能干,自己也变得懒散了。

俗话说:越有越能做,越没有越能鳅,就是越有钱的人越能干,越没钱的人就越懒得干。

三爹三妈一家基本就属于这一类的人家。

二爹二妈现在都80多岁了,他们的身体都很好,老了种不动那么地了,就把地转包给邻居了。只种着1亩多地的菜园,一到红集二爹和二妈就弄点菜到集市上去卖,背集的时候就在家里收拾着菜园。6个孩子隔不长时间就会给他们视频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还会给他一些生活费,孙子孙女也经常给两个老人买东西吃。

二爹和二妈依然像年轻时候的那样恩爱,老两口时不时还哼着小曲,生活过得悠闲自在。

写在最后

解答 :农村哪类老人过得最幸福

一、农村夫妻年轻时恩爱且教子有方的老人过得更幸福

农村夫妻年轻时相亲相爱,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从不因为一些生活琐事抓住不放,争吵不休,不给以后的老年生活留下阴影。夫妻之间不要一决高低,都应该包容对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要记住:夫妻之间是没有胜负之分的,一旦出现胜负,婚姻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像文中的二爹就是个好丈夫,全心的体贴二妈,最大努力的分担家务,二妈也是体贴二爹,把好吃的留给二爹,尽管二爹舍不得吃,但是,二爹在此也看到了二妈对他的关爱。

二、夫母教子有方是播下全家和儿女幸福的种子

夫妻在家庭的言谈举止和一些所作所为,是直接影响孩子思想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比如,二爹二妈在借邻居的东西时,每次都是借少还多,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宽厚、真诚和不贪图别人便宜的思想情怀。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长大是最受人敬佩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因此,他会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为社会做出更多正能量的事情。

像三爹三妈那样在与人交往中显得不太诚实、爱占点小便宜,他们的一些做法也带偏了孩子。

因此,子女们在高品质家庭的熏陶下,他们子女大都会有一个较好的品德,子女们过好了,就可以回馈父母、回馈社会。

三、有一定财富的农村老人也可以过得幸福

无论是有夫妻陪伴或是单身老人,只要有一定的钱财做保障你也可以过得幸福。但是,这些钱财必须是在你年轻的时候能够吃苦耐劳才能挣来的。年轻的时候如果不脚踏实地的为自己积攒一点财富,你的晚年可能得不到幸福。

农村老人对幸福要求的不高,他能有遮风挡雨住的地方且能吃饱穿暖,心情舒畅,他就是个幸福的老人。




@晋言晋语晋韵 回答:关于“农村哪一类老人过得最幸福”的提问,我生于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乡镇,耳闻目睹,深有体会。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有这几种类型:

一,家风良好的家庭老人。家风是一个家庭走向兴旺的前提,家风好,家教自然好,一个教育子女崇尚“耕读传家”,崇尚“互助友爱”,崇尚“尊老爱幼”,崇尚“遵纪守法”的家庭,子女自然不会差。即使成不了威震一方的大人物,至少也是品德优秀,自强自力,追求上进,正义满满的好儿子和好儿女,这样儿女会让老人称心如意。

二,夫妻恩爱家庭的老人。老伴老伴,要的是老了有伴,夫妻两人,从年轻到衰老,一路走来,风雨共担,患难与共,恩爱不弃,互依互靠,感情伴随时间的沉淀更加弥久如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越活越有滋味。

三,早年勤劳小有积赚的老人。在农村,一些老人年轻时拼命干活,种地、养殖、打工样样不落,粮食收得多,打工赚钱多,早早积攒下的足够的养老本钱。为的就是少给儿女添负担,自己手里有钱不慌乱。不仅供养子女成才成器,而且将自己老时的生活安排井井有序,全然没有后顾之忧。

四,子女成器、孝顺的家庭老人。无论子女为官、经商、或者务农,只要他们遵纪守法,正义上进,有事有作为,正干不肇事,老人就会心满意足。

五,儿孙满堂家庭的老人。在农村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儿孙绕膝最让人羡慕,倘若儿子娶不到媳妇,生不下孙子,老人们会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传宗接代”的思想在老人的思想上根深蒂固,他们把儿女们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延续香火当作头等大事。倘若做到了,也就意味着完成了任务,逢人便讲,遇人就吹,很享受,很知足。

编后语,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需要付出艰辛,无论城里还是农村道理一概如此。家风好,家教好,子女自然优秀,老人烦恼就少,愿每一个老人家庭和睦,健康长寿,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晋言晋语晋韵 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有问必答,解惑释疑,分享感受,共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老人   农村   幸福   孙子   家风   生产队   闺女   子女   邻居   儿子   工资   女儿   妈妈   孩子   家庭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