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狼子野心还是一度的忠臣?为什么曹丕在位期间他没有篡位?

首先,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狼子野心的。

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虽说这话颇有些唯心主义,但其实也说明了一点,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大奸大恶之徒。

之所以在后期每个人走上不同的道路,环境的影响作用巨大。

同样的道理,司马懿也不是一开始就谋划着如何夺取曹魏江山,而他后期之所以会走上这条路,简单来说,就是站在了历史的风口之上。

时势使然,便是这个道理。

作为世居河内的司马氏,其家族,并不是一个毫无知名度的平民百姓,而是一个在当地很具影响力的世家。

司马氏的祖上,曾跟着项羽灭秦,西汉时也曾出任为官,到了司马懿高祖这一代,官位越做越大。

比如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担任过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

几代人都曾为官,就让司马氏一族在当时很有地位,同时,经司马家族举荐,而入朝为官的人也不在少数。

包括曹操,他的第一个官职,即洛阳北都尉,举荐者正是司马防。

因此,从这个事情来看,司马家族与曹操还是相当 有渊源的,但我们都知道,在曹操最初征召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却选择了拒绝。

拒绝的理由,是自己患有“风痹,不能起居”。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托词,目的就是回绝曹操的征召,曹操也不傻,当然知道司马懿这是装病。

不过,当时曹操正忙着发展势力,也就没怎么打理司马懿。

到了七年后,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这次他十分直接的对司马懿说,要是再像上次那样装病,那就蹲大狱去吧。

深知曹操是个狠人,司马懿的病“迅速好转”,随即正式入职。

至少在司马懿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对于曹操,还是相当忠心的,完全没有丝毫的不臣之心。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不敢,但无论如何,那个时候的司马懿,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员工”。

《晋书》中曾有段记载,说曹操看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因此就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意思是将来司马懿必然会干涉曹家的事情。

所以通过这段记载,很多人就认为,司马懿早早就有不臣之心。

但我们都知道,由于司马氏得国不正,因此在晋武帝登基后,没少干美化自己祖宗的事情,而《晋书》,对于司马懿的吹捧,几乎是到了人皆尽知的地步。

因此,说司马懿当时就显露出非凡的野心,以至于让曹操都能瞧出来,这完全是刻意美化的结果。

退一步讲,曹操是个什么人?无数例子都证明,曹操是个狠起来连自己都怕的主,因此,他要是能看出司马懿将来会干涉曹家,那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司马懿弄死,而不是与儿子品头论足。

所以说到底,不管是不敢有野心,还是确实没野心,司马懿至少在曹操时代,都是个安分守己、兢兢业业好员工。

而在曹丕时代,司马懿照样是曹魏的忠臣。

曹丕很信任司马懿,这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司马懿曾在曹丕继位这件事上出过力,所以他能得到曹丕的信任,也是必然的结果。

这就好比,我们某个人是曹丕,在好不容易战胜所有对手,继承了王位后,同样也会对当初为自己出谋划策的谋士相当看重。

而借助曹丕的这种信任,司马懿开始火箭般的升迁。

从公元220年,也就是曹丕登基那年,司马懿被封为尚书,随后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司马懿一路升迁,到了公元224年,他已经担任给事中、录尚书事等核心职务。

不仅如此,在曹丕的授意下,司马懿还接触到了军事,公元225年,曹丕伐吴,临行前安排司马懿留守许昌,还允许他指挥数千兵马。

虽说在此期间,司马懿并没有建立什么军功,但是他起码能得以实践,而这就为他之后的军事生涯做了很好的铺垫。

充分的信任,以及适当的放权,让司马懿在朝堂上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在曹丕去世之际,他才能和陈群、曹真并列为辅政大臣。

到了曹叡继位之后,司马懿通过实实在在的军功,更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地位。

先是在公元226年,司马懿率军击退东吴,并击败诸葛瑾,之后又在公元228年,还是他率兵吗,擒斩孟达。

而在司马懿累积军功的同时,曹魏阵营之中,曾经能征善战的大将却在接连凋零,比如曹真和曹休,都是在这期间先后去世。

而他们二人死后,曹魏阵营中能够镇受一方的大将屈指可数,但外部威胁依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换做你是曹叡,会不会重用司马懿?

答案是必须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看到,在曹叡时代,司马懿逐渐走上了军方大佬的位置,兵权也一步步基本被他掌握在手中。

而他能走上这个位置,你能说他是蓄谋已久吗?肯定不能。

真实的情况,是时势使然,通过他自身的努力,加上一系列机缘巧合,最终让他掌握了曹魏的核心权力。

但即使在这个时候,司马懿依旧仍是曹魏的忠诚员工,一来当时就算他有心谋反,底下人未必就会听他的,二来,他也不具备这种实力。

因此,当好曹魏的好员工,还是那个阶段司马懿的最高目标。

不过,命运的转折,有时候来的就是这么奇怪,在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司马懿一步步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曹叡后期,司马懿西拒诸葛亮,北平辽东,积累了巨大声望,同时也在军中培植了大量的门生故吏。

与此同时,魏明帝曹叡又英年早逝,临终前还指定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之一。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说,那魏明帝也是昏了头,既然当时司马懿已经位高权重,为啥还要指定他为辅政大臣呢?这不就是明显的助长司马懿日后谋反的可能吗?

事实上,这还真不能怪魏明帝曹叡。

前文说过,曹魏阵营中,人才都在不断凋零,而能独当一面的人却并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这么一个三朝老臣,并且还是在政务以及军事上表现都不错的老臣,换谁都会把托孤重任交给他。

再者说,司马懿当时也确实没有想过要背叛曹魏,因此展现出来的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因此,曹叡虽说知道司马懿位高权重,但属实也不可能想到他将来会背叛,所以,在临终前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也是顺其自然的举动。

而在曹叡去世,曹芳登基之初,司马懿的地位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彼时的他,不仅是辅政大臣,同时还是三朝元老,另外,也是士族领袖,同时在军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说当时的司马懿为国之柱石,丝毫都不为过。

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与历史上的权臣没什么区别,当然他在这个时候还算是比较安分,起码没有表现出要颠覆曹魏政权的明显意图。

但他的搭档,也就是另一个辅助大臣曹爽,却硬生生的把司马懿推到了这条路上。

曹爽是曹真之子,算是曹魏宗室在朝堂上的代言人,而在他成为辅政大臣之初,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还算是很不错的。

比如,他十分尊重司马懿的意见,只要有什么大事,就会征求司马懿的看法,毕竟是老同志,既有经验又有能力。

况且,司马懿还是士族的代表人物,因此曹爽与他和平共处,也算是士族和宗室之间和平共处。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一起分享权力。

但随着曹爽逐步稳固了地位,他就开始有点飘,首先,他往军中和朝堂上开始大肆安插自己人。

比如他让几个弟弟分别担任中领军、武卫将军,还把京城禁卫军的首领也换成了自己人。

此外,拉拢朝中的何宴等人,把持朝政大权,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政令均出自于曹爽之手。

这么一来,曹爽确实是“爽”了,也体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当然,他这么做也并没有什么错,毕竟他是曹魏的宗室,经他手重振曹氏和夏侯氏在朝堂上的地位倒也无可厚非。

但他在逐渐掌权的过程中,对司马懿却开始逐渐转变态度。

他先是尊司马懿为太傅,背地里却在不断剥夺司马懿的权力,而这么一来,最终迫使司马懿不得不以养病为由不问政事。

挤走了司马懿,曹爽自认为获得了胜利,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么做无疑是触碰到了士族的利益。

前文我们也讲到,司马懿在不断的掌权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曹魏阵营中士族的代表人物,他的门下,不知道有多少士族成员在跟着他混。

如今他把持朝政暂且不说,还把司马懿给挤走了,这就是明显在侵占士族的利益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士族们自然不会愿意,挤走司马懿就相当于在排斥他们,更何况当时曹爽不管是朝政还是军事都独掌大权,这种明显宗室占据优势地位的局面,哪里还有士族们的生存空间?

所以,士族们必然要反抗。

同时,曹爽在后期也确实开始无所顾忌,贪污受贿、霸占良田,甚至还把曹叡留下来的妃子带回自己家中。

至于礼仪上的僭越,那更是数不胜数。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于公于私,士族们也好,还是其他中立派的大臣也罢,都有“拨乱反正”的理由,于公,为国除害,于私,保护自身利益不被侵犯。

但反抗总得有个领头人,并且这个领头人还得具备相应的实力才行。

那么找谁呢?看来看去,唯有元老司马懿方能胜任,于是,司马懿就在千呼万唤之中,被众多官员寄予厚望,成为了“拨乱反正”之人。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熟悉的高平陵之变。

如果留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高平陵之变中,除了司马懿一家积极参与行动之外,还有不少主动配合和追随他的官员。

更重要的是,像尚书陈泰这样中立的官员,也参与其中。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司马懿当时的行动,是得到文武百官大量支持的,而这么一来,就更说明了当时大家的诉求,只是推翻曹爽,恢复之前的利益格局,而非改朝换代。

所以,在这个时候,说司马懿依旧是在为国尽忠的忠臣,同样也不算过分。

但是,在事成之后,也就是除掉曹爽之后,司马懿功成名就之际,蓦然转身后才发现,这天下,自己居然再无敌手了。

是啊,曾经那些能征善战的猛将,早已变成一堆黄土,曾经妙计频出的谋士,也同样是如此。

并且,朝中上下,自己声望达到了极点,满朝文武无一不敬畏。

更重要的是,眼前的小皇帝曹芳,不管是手段也好,还是心机也罢,明显都远远不如他的先祖。

既然这样,为何我就不更进一步呢?

就这样,司马懿的野心顿生,而随后,便开始了篡权规划,并在临死前,为自己的后人,铺平垫稳了夺权之路。

也就是说,司马懿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也就是他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之后,才真正展现出了他的狼子野心。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司马懿都无愧于忠臣这个称呼,但时势的发展,却把他推到了舞台前端,最终掌握了绝对权力。

有了绝对权力,滋生出原本不会有的野心,也是必然结果。




司马懿是忠臣,即使是演的,也演了一辈子!

老九一直认为,如果有人能够一生都伪装成好人,那么他就是一个好人。

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争斗多年,最终不是任何一方结束割据,而是取代曹魏的司马炎统一了三国。而对于司马家族来说,其之所以可以掌控魏国的军政大权,迫使曹操的后代让位,司马懿当记首功。由此,针对终结三国的贡献上,司马懿的功劳可以和曹操相提并论。

但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和曹操一样,司马懿在后世的史学作品,往往是以奸臣的形象的出现的。特别是在罗贯中神化诸葛亮的过程中,对立面的司马懿更是被丑化为无能之辈。当然,司马懿之所以没有在古代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是人们痛批司马懿的主要“罪证”。

在熬死了曹操、曹丕两代君主后,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统治时期掌握了魏国的军权。对于曹睿来说,和自己的父亲曹丕一样,也是英年早逝。在曹睿临终前,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大臣。等到曹睿被埋葬到高平陵后,曹芳正式登基称帝。


在新皇帝刚刚坐上龙椅后,曹爽对司马懿来了一招明升暗降,也即让司马懿从太尉晋升为太傅,从而间接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众所周知,太傅是没有实权的职位。在交接完毕后,司马懿优哉游哉的回家休养去了。但是,司马懿的狡猾已经在魏国出了名了。曹爽自然不会相信司马懿甘愿回家养老,由此,不停的派人探听司马懿的起居情况。不过,收到的答案几乎一致:那就是司马懿已经病入膏肓了。

在曹爽看来,既然司马懿已经活不过几年了,那我就可以随便玩了。紧接着,整个朝廷上下的重要岗位,几乎都被替换成了曹爽的手下。同时,曹爽的心腹——荆州刺史李胜在临走前再次探望了司马懿,发现司马懿已经在准备自己的后事了。李胜立即将情况回报给了曹爽,二人也由此深信司马懿即将去见曹操了。


对于彻底放下戒心的曹爽,在公元249年,率领人马陪同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在得知曹爽离开朝廷的消息后,司马懿终于卸下了面具,紧急召集了自己的老部下,迅速占领了皇宫、城门等重要地点,并太后的名义下诏招降曹爽及其党羽。在得知洛阳都城有变的消息后,曹爽居然放弃了抵抗,并落了个被诛灭三族的悲惨结局。

最后,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犯了很多错误,尤其是他本来可以携带皇帝曹芳跑到许昌,从而继续与司马懿较量的。当然,在此之前,曹爽一方面彻底得罪了司马懿,却没有斩草除根;另一方面,曹爽也有不得人心的地方,也即其专权程度丝毫不下于司马懿,并彻底架空了皇帝曹芳。


由此,对于司马懿来说,他如果不发动高平陵之变,被诛灭三族的,很有可能是司马氏了。进一步来说,曹爽表现出来的篡位意图,也是其失败的地方。

司马懿一直对曹魏很忠诚,任劳任怨,期间屡立奇功,就算遭到了曹氏亲贵的排挤打压也是勤勤恳恳,从无怨言。直到曹叡去世,曹氏亲贵曹爽把魏国庙堂弄得乌七八糟,这才联络起门生和老部下发动政变,把曹爽dang羽一网打尽。(要不是曹爽实在窝囊,不搬救兵直接投降,司马懿也不会成功)。

老九看来,不管后世如何抹黑司马懿,他终其一生没有进爵称王,更没有迫害皇帝。如果这是伪装的话,那么,至少他是一个合格的演员。

听老九谈历史,谈点不一样的风花雪月,趣事奇闻,荡气豪情。关注 历史段老九,不断与老铁们畅享历史情怀,做你的历史情报局。




没有从一开始就狼子野心,野心是随着权力而扩大,曹魏的权力不落入司马懿手中,同样会落入曹爽手中。司马懿的政治资本是为曹魏数十年效力而得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同为权臣,曹爽跟司马懿区别不大,曹爽一脉属曹魏宗亲,但无封王权利。孙吴那边作乱的孙峻、孙綝就是孙静后人,照样把皇权架空,专横独断。司马懿上台有一定偶然性,原因曹魏二三代皇帝死的太早,以前权臣掌控权力所导致,正常的情况下没有人能超越时代,计算好一切。

从司马懿的经历看来,他在曹操时期跟蒋济、陈群、贾逵等人区别不大,都是曹操的核心谋士,担任过主簿的职位。但司马懿真正获取政治资本还是从曹丕手中,曹丕登基后司马懿担任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尚书掌管行政,督军监管军事,御史又负责监督百官,司马懿在短时内任职不同部门,很快熟悉曹魏整个政权的机构,如果只是问为什么在曹丕时期不篡位,司马懿在曹丕时期才刚刚获得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的资本,谈不上有什么能力篡位。

司马懿在曹丕核心一干五年,一直到黄初六年(225年)二月,司马懿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这是司马懿第一次正式获得兵权和中央行政大权,曹丕却在第二年就去世了,倘若曹丕一直活着,司马懿这份权力是能够被控制的。

在曹丕还活着的时候,曹魏的兵权分别在曹真、夏侯尚、曹休手中,与此同时陈群和司马懿一样拿到了兵权,司马懿在地位上也仅高于陈群一点,跟曹真、曹休没法比。曹丕托孤的四大重臣是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镇军大将军陈群。

这时曹魏的的皇权依旧是受到控制,曹真和曹休可谓忠诚绝无问题,司马懿和陈群是曹丕多年好友,也不存在忠诚问题。关键是这时曹魏的权力分配平衡,曹叡完全能够控制,任何一人都没法擅权夺位。

问题就出现在曹叡死后,在那时司马懿才西拒诸葛亮,北灭辽东,在朝中威望如日中天。当时曹真、曹休、陈群这等掌控实权的大臣都已经死了,在曹叡的托孤人选中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全没一人是老臣,全是曹叡时期上位的壮年派。曹爽上位后,企图改革并垄断朝政,使曹魏内部的少壮派和司马懿发生冲突。司马懿在铲除曹爽问题中并不是绝对想要篡位,当时还考虑不到那一步,所以蒋济和高柔都还支持司马懿。

在这些政治权力转换过程中很难用忠臣或叛臣去解释,司马懿的权力本就源自曹丕,并由于他自己举贤任能,在朝中安插诸多党羽,经年累月所形成。司马懿的女婿荀霬是荀彧的孙子,同时荀霬也是曹丕的外甥,陈群是荀彧的女婿,这三人本来就是政治联手。

司马懿的问题就是他活得太久了,经过了曹魏政权权力数次变迁,从曹丕时期获取权力,再到了曹叡时期熬死了曹真、曹休、陈群几位重臣,到了曹芳时期,朝中已没有一位威望比得上司马懿的大臣,在司马懿与曹爽的争斗中,司马懿铲除曹爽后并没有将权力还给曹芳,得以架空皇权。

历史上历来有公论,使曹魏皇权衰落的是曹爽,在他执政时期就已经擅权。司马懿发动正始之变只是将权力从曹氏夺到自己手中,示意着曹氏皇权转移到外姓手中。




答 | 江隐龙

至少在曹操、曹丕甚至曹叡的时代,司马懿是没有反魏之心的。司马懿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爽专权,欺人太甚——彼时的司马懿如果再不发动高平陵事件夺权,恐怕性命难保,所以当时的司马懿与“等死,等死可乎”的陈胜、吴广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为什么说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并没有反叛之心?因为当刘备初入蜀时,司马懿可是仅有的两个建议曹操征益州的谋臣(另一个是刘烨),而事后证明,这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唯一一次一统天下的机会了,而当时的司马氏不仅没有掌权,甚至在朝廷上也不算是一支非常大的势力。如果司马懿真想反叛,曹操过早统一天下对司马懿夺权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曹操在生前其实已经察觉到司马懿有“狼顾”之心了,还曾对曹丕说司马懿日后一定会干涉他们曹家的家事。不过曹丕一向与司马懿关系交好,每每都能保全司马懿。曹丕称帝后,对司马懿的信任达到顶峰,我们看看当时曹丕给司马懿写的诏书就能品味出一二:

“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曹丕与司马懿足够称得上一时君臣了。除此之外曹丕临终时还任命司马懿和曹真、陈群同为托孤大臣,这相当于刘备之于诸葛亮、孙权之于诸葛恪了。曹叡死后,司马懿依然是托孤大臣,到此为止除了曹操那一句评价,从来没有看到过司马懿有任何谋反之心——直到曹爽专政之后,屡屡打压司马懿,这才引发了司马懿与曹爽的决战。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还辞了丞相之职与九锡,这比曹操之于汉献帝可谓高风亮节多了。由此可见,司马懿其实一直是忠臣,只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不反也得反了。




本身曹丕就是雄才大主。如果曹丕活一天司马懿不敢篡位。曹丕能活过司马懿。历史上就没有晋国了。司马懿只有好好干才能活。曹丕的能力比曹操还大。反是臣子篡位都是君主弱才能。历史没有一个大臣能在君主是雄才大主之时,能篡位。少有疑动就杀死你。在雄主眼里是没有什么人能不杀的。就是亲爹也杀。看刘邦就知道了。主要是曹丕能拿到司马懿。司马懿是没有办法。在讲曹丕活着时,司马懿家族还没有在朝中培养士力。如果司马懿敢动草杀死司马懿了。这时的司马懿就得装成忠臣。不然小命不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忠臣   魏国   司马   士族   狼子野心   宗室   兵权   堂上   皇权   大臣   野心   公元   权力   手中   地位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