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亲戚“断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些亲人彼此不再走动,怎么回事?

这还用问吗?亲戚间自坑——利益侵害与被侵害呗,这种事情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非常、十分常见。与之相比那些扫帚鸡毛掸子的小恩怨小磕绊都不算事儿了……

一、相互借钱。不用多说了吧?借前求你你是爷,借了后你是孙子……

二、圈会。也不用多说了吧?闽浙一带很流行的……

三、鸠占鹊巢。以前非常多,你的房子/宅基地因种种原因人气不在,房子就被一些亲戚给占了,宅基地登记时期就成了ta家的了……

四、行骗设局。亲戚间自坑,狂吃窝边草。在如今十分流行。

五、借东西不还,今天借这明天借那,以自己穷的名义替天行道,还一本正经的……

六、三纲五常不净,更有甚者,乘人不备,亲戚间欺男霸女的也不在少数。

七、有基层、中层领导,在项目大拆大建、土地扭转中开罪了宗族其他亲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八、爱占小便宜,婚丧嫁娶生日随份子总比别人少或者干脆各种借口不来的,揣着明白装糊涂者也不在少数……

九、遗产纠纷。

十、自私自利,平时需要帮忙时亲戚间出个力本是常事。答应好的人掉链子没了或者干脆各种借口推脱者。

以上十点沾其一,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近绳;试问这亲戚还能继续做下去吗?还能再走动吗?别说农村了,城市里亲戚都做不下去了……




我今年58,俩弟一妹,只有我妹还和我来往,偶尔在给爹娘上坟时,能碰见弟弟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是这些年我们手足兄弟“断交”的往事。

17岁那年,我爸得了重病,临终前,攥着我的手,叫我一定要帮我妈把弟弟妹妹拉扯大,那时我大弟14岁,小弟11岁,妹妹7岁。当时,我正在县城读高三,成绩一般般,处理完我爸的后事,没回去继续读书。

因为我们这要“单干”了,我们家人多,分的地也多,我妈带我种地干活儿,全家人都听她的,但当儿女的都忽略了一点:当父母的都偏心。我妈就特偏我二弟,他白净斯文,聪明好学,还跳级上了初中,是我妈的骄傲。


用现在的话说,那时的我就是我妈的工具人,但本家叔伯眼里,我这属于长兄如父,担起了长子的责任,婶子大娘们一番热心张罗,21岁那年,我娶上了媳妇儿。

从那以后,我们家矛盾不断。

问题出在我妈那里,她觉得我结婚了,就不管这一大家子人了,迟迟不和我们分家,还对我媳妇儿横挑鼻子竖挑眼,怀着5个月的身孕,逼她去村头挑水,要不是被我看到给拦住了,我儿子得晚出生两年。

回家后,我说了妈妈两句,她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嘴里念叨着我爸的名字,说我娶了媳妇忘了娘,不管弟弟妹妹们。

最后,在家族长者主持下,我们分了家,但依然住在一个院子里。

那时,大弟跟着我一起种地,也到了该说媳妇的岁数,可我们家这条件太差,娶不起,于是我劝他先去当几年兵,没准还有个好出路。

同年,小弟上高一,是全年级的尖子生,我妈觉得日子有盼头了,等过几年她小儿子大学毕业,分配成为国家干部,她就不种地了,进城跟着吃皇粮去了。

不用说,学费还是我这个当大哥的出,但小弟觉不领情,他一直觉得我娶老婆成家,分家过日子以后就不管他们了,认为我背叛了家人,对我冷若冰霜,连学费都是我交给我妈,他从我妈那里拿。

他去省城的大学报到时,我想去送他,顺便看看大学到底长啥样,被他一口拒绝了。说自己是大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时我儿子还小,老婆又怀了孕,家里也走不开,就没陪他去。


至于我妹,她的出生就是个意外,刚生下来还没5斤沉,皮肤皱巴巴的,头发都盖不住头皮,裹在襁褓里,就像个小猫,当时我妈没有奶水,饿的她嗷嗷直哭,没等出月子,就打听着把她送走,在我和我爸的阻挠下,她才打消这个念头。

后来,爷爷奶奶还有我,用小米汤羊奶把她喂大,她从小特别黏我,也特别懂事,帮我老婆带孩子,跟我妈下地干活儿,给羊割草,给猪喂食,自己还养了一窝兔子,一窝鸡,还有两只大鹅。

现如今,她是养殖专业户,喂了200多头牛。

二弟大学毕业之后,分到了市财政局,端上了铁饭碗,领导给他介绍了个官家千金,攀龙附凤后的二弟,和原生家庭划清了界限,虽然他儿子跟他姓,但无法改变他上门女婿的现实。

我妈跟着进城享福的梦想破灭,又把宝押在她二儿子身上了。

大弟当了6年兵,转业后,分进一家国企,成了在编正式工人,娶了厂里的女工,因为工作出色,还分了个小院子,我妈去伺候月子时,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又给他们带了三年孩子。

俩弟弟结婚,家具家电摩托车,婚礼宴席,加起来我花了小三万。

在1990年代初期,这算是一笔大钱了,当时我赶集卖布多年,攒了家底,俩弟弟结婚,花了一多半,后来小舅子结婚,全掏空了。


当时全国人民都下海,我是全村第一批脱产农民,把地包给邻居之后,开着机动三轮,拉着老婆继续贩卖布匹。

到1995年,布匹生意已经不赚钱,我想在城里开个成衣店,投资有点大,于是去找俩弟弟想办法,大弟说厂子效益不好,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我叫他跟我一起生意,他觉得被熟人看见不好。我问他,前段时间买厂里集资盖楼房,找我借的八千块钱啥时候还,他来了一句:“村里的房子和地,我都不要了,我买楼找你拿点钱,你还好意思找我还?”

“你当兵转业的,要不是我托高中同学关系,你根本就进不了这个厂子,你成了国家工人,就不是农业户口了,责任田和宅基地,都和你没关系了,你想要的话,咱妈住的那土坯房宅基地给你留着,那二亩地也给你,你结婚时,我出的钱,是替咱爹娘出的,但你借我的钱,有了得还我,绝不能赖掉!”我认真地跟他解释。


“你还是我亲哥吗,这几年不种地,做买卖做的,眼里只认钱了是不?现在这社会风气太坏了,把你一个淳朴善良有担当的大哥给带坏了!”他感慨道。

“你别扯这没用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亲兄弟也得明算账,你要是还不了,就跟着我干活儿顶账,反正你也天天闲着!”我当时是怕他无所事事,整个人待废了。

大弟像看傻瓜似地看着我,觉得我一个泥腿子农民,哪有资格教训拿国家工资的工人阶级,然后告诉我:“你只是我哥,不是我爸,咱们各过各的日子,我欠你的钱,发了工资,一下就给你还清,看看你挣了俩钱这嘚瑟样吧!”说罢就把我赶出了家门。

那年七月十五,回乡下给我爸上坟,他把这事儿告诉了我妈,当我老婆的面,我妈说这钱不用还了,我老婆看着我,没等我张口,小妹挺身而出,说:“凭什么总让不能大哥大嫂吃亏,他们为全家人付出的够多了,二哥你们就是砸锅卖铁卖房子,也得把钱还上!我们都当父母的人了,妈你咋还这么偏心,还这么爱掺和事儿呀!”

我妈听罢,气得拿拐杖敲她,被她一把夺过去扔了。


在那个遍地是黄金,干啥都发财的年月,那些吃惯皇粮,按月领工资成习惯的人,大部分拉不下脸去捡,弯不下腰去挣。

最终,大弟没跟我干,后来两口子下岗之后,找我借钱买了个微型卡车,给家具城拉家具,直到2007年,我儿子上大学报到,他才把欠我的钱还清。

那时,他带着人揽装修生意,挣了不少钱,开上了奥迪A6L,更不把我这个开烟酒铺子的大哥放眼里了,也就逢年过节回来看看我妈,见了我,连招呼都不打。


至于我那当上干部的二弟,见我上门借钱,人家只说不欠我钱,也没受我恩惠,没义务借给我,还说上学到结婚所有的花费是妈给的,工作是自己找的。

他那态度惹怒了我,我说:“咱妈所有的钱,都是我给的,要是全靠她,你高中都念不完!”

“大哥,麻烦您算一下,他到底花了你家多少钱!”说罢他媳妇儿递给我一个电子计算器。

“弟媳妇儿,我是来找你们借钱,不是讨债的,我做买卖挣了就还的!”我解释道。

“不用,你算清楚,多点也无所谓,别算少了,这是他欠你的,我们家不欠债!”她跟我解释。

我说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三万。

“你这叫狮子大开口,做了两年买卖,宰人宰得挺熟练啊,别听他瞎扯,撑破天两万……”没等说完,他老婆说:“好了你不用管,三万就三万,多出来的就算替他谢恩了,但没有下次,对了,麻烦您给我写个收条!”说罢递给我纸笔。

“你家人的事情,希望你能快刀斩乱麻,我不想让你和他们有牵扯,你母亲的赡养费,每个月500块够了吧,你每个季度送一次,我只要求一点,叫他们不要来干扰我们的生活,OK?”已经下海做生意的弟媳妇儿对我小弟说道。

“嗯,我知道了,家里事情我会处理好的!”我弟唯唯诺诺地说道。


没想到这种豪门狗血剧的桥段,居然落到我们兄弟身上了!当时我恨不得踹他两脚,读了这么多年书,全白费了,一读书人的气节,文化人的风骨都丢得一干二净,为了荣华富贵,可以不管活着的亲娘,不顾死去的亲爹,不认手足兄弟,老婆说啥是啥,活的和条哈巴狗似的,我这小弟算是白瞎了!

带着满怀失望,和三万块钱,我离开了他们家。

后来我妈知道这事儿,跑我家把我骂了一顿,拿拐棍戳着我家锅,骂得我狗血喷头。

在我们这个曾经因为饥荒死亡过半的村子,打架骂街升级到进门砸锅,基本就是不解之仇了。

关键时候,还是我媳妇当了恶人,把我妈架了出去。

我妈气不过,进城去找俩儿子告状,但她引以为傲的俩儿子谁也没回来替她撑腰……


小弟对老婆信守言诺,直到我妈去世,她也没在他家住过一次,除了给爸妈上坟,中秋春节,都在岳父岳母家过。

他家儿子,我见过不到5次,我妈就见过一次。如今这个侄子在美国上大学,弟媳妇在美国陪读,我弟弟在国内算是“裸官”了。

不过,这两年他升迁无望,倒是多了几分人情味儿,也敢回来看看了。

甚至还忍着牛粪味儿,去养牛场找过小妹,国庆节时,还帮他喂过几天牛。

再说我自己家的情况:

到2000年代,互联网电商崛起之前,我完成了原始积累,进城买了楼房,买了商铺,在商场代理了来自宁波的西装品牌,攒了点钱,借给妹妹一部分搞养殖场,给儿女买了房,留了点养老钱,现在就靠吃利息,收房租过日子。

我妈不想进城,觉得会麻烦她那挣大钱当大官的有出息儿子,终究是我和小妹,这两个她深以为耻,觉得一辈子没啥出息的儿女,轮番照顾,直到她生命最后一刻。

我孙子已经上小学了,大弟也当上了爷爷,但依然管着那家装修公司,一副老板派头,四十年前那个跟我后面锄地,磨得满手水泡,累的满头大汗的忧伤少年,头发已经花白。

三兄弟的后代几乎没什么交集,血脉相连,但相遇无言。

恩恩怨怨,即使放下,也没啥共同话题了。


后记:


这是我房东大叔给我讲家族往事,有点长,一说起兄弟之间的疏离,他就后悔自己当初去找俩弟弟借钱,觉得要不是他找上门,俩弟弟也不会这样,其实他忽略了一点,自从他弟弟进了国企,进了机关,他们生活方式就不同了,这种差异,注定了情分上的疏远,渐渐的亲情就“断了”!

全文三千字,感谢各位读完,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农村亲戚断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亲戚不再走动了,我想对于作为一个农村人,作为一个80后对于这样的现象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我以前有三个舅,4个姑,6个姨,还有老姑,舅爷,总之很多的亲戚,这还不包括自家人,以前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初二开始出门,一直到正月13号亲戚才走完,那时候的过年也特别有意思。

而现在农村的亲戚明显变淡了,一是相互之间缺少走动,二是现在的生育观念都在改变,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要一两个孩子,比如我外公那一辈要了9个孩子,我爷有6个孩子,更别说我爷爷还有弟兄好几个,亲戚多的连自己都分不清。

而现在我老姑,舅爷这一辈亲戚已经没有了,已经也不走动了,就是现在碰到,有些还不认识,有一次我从老姑家门口经过,我给朋友说这是我以前的老姑家,然后从里面出来了一个小孩子,看了半天不认识我,旁边的朋友就笑我,你说这是你老姑家,你看别人都不认识你,也不请你喝一杯水,逗得人哈哈大笑,是啊!亲情慢慢的就变淡了,甚至没有了。

我有4个姑,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虽然说现在过年也在走动,但是也就是走走过程,老表的关系毕竟差远了,6个姨的亲戚也不是每年都要走动,都上了岁数了腿脚不灵活了,于是做了一个规定,一年只出一家门户,比如说今年在我大姨妈家去,明年到我二姨妈家去,不像过去年年都要走动。

在农村断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当然这也是一种趋势,现在的年轻人也不爱走亲戚,过年的时候都喜欢到外面旅游,亲戚是越来越淡了,很多老亲戚都断了。

我还算差不多,最起码自己还有这么多亲戚,到我孩子这一代,亲戚就是我们兄弟姐妹和他的舅舅,现在的农村都是一两个孩子,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看样子提出这个问题的都是些念旧的人,不过也说明真的已经落伍了,或者说早已被时代抛在了后面,亲戚是越来越少了,人口也越来越少,出生率也越来越少,还有很多的光棍娶不到媳妇儿,以后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用多想了,过好现在的生活吧!




老人常说,亲戚就是越走越亲。记忆中,走亲戚的确是长辈们一年之中的大事,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无论是囊中羞涩还是工作繁忙,他们都不会耽误走亲戚。而关于走亲戚的一些情节,则布满了很多80后儿时的记忆。

可是,最近这些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亲戚之间的走动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了,甚至出现了“断交”的情况。不要说平日里的小节日,就算是过春节也有一些亲戚不再走动了。对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个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随着空间距离的增长,人和之间的生活圈子变了。

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增长,都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而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农村的孩子长大后都想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闯荡一番,渐渐地,在大城市有了工作,有了谋生之所,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或许前些年还会回老家看看,渐渐地,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也渐渐生疏了,那些曾经的爱好也淡忘了,他还在讲着田里的收成,你却在想着手头的工作。他不能理解你还房贷的压力,你也不想知道他口中的乡村秘事。长大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发生了变化,人生的重心发生了改变,自然容易舍弃一些自认为不太重要的东西。



二,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亲戚之间的纽带少了。

亲戚和亲戚之间,往往都有一个纽带链接。通常情况下,三代以内还有可能互相走动联系,如果这个纽带本就不太牢固,三代以内都有可能不再走动了。例如我有一个大姨(年龄比我母亲大20来岁),她和我母亲的感情很好,两家也一直走动,后来这个大姨死了,我们继续和大姨家的子女走动,不过,双方好像都感到有些不一样了。虽然目前我们逢年过节还有走动,但和之前的感觉已经不同了。由于所居住的地方距离较远,而且后辈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在学习工作等事情上基本没有交集,这种走亲戚已经慢慢变成了负担。最终,大家约定只在几个大的节日聚一聚,走动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回老家走亲戚往往是因为那里还有一个让你无比牵挂的老人,一旦这个老人逝去,基本上就失去了动力。

三,忙是借口也是事实,有时候真的太忙了。

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无论是在农村生活还是在大城市生活,当下年轻一辈的生活节奏都比之前快了很多。

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一呆就是一整年,平日里亲戚之间的走动自然也就没有了。过年好不容易回来了,只能挑几个关系很近的亲戚走动一下,如果还像以前把所有亲戚都走遍,不但经济上不允许,时间上也够呛。农村走亲戚还很讲究日子,年节时期,打工在外一年了,真心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事情上面。于是,有些关系不太近的,互相之间也达成了默契,不再走动了。



拿我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来讲,过年那几天,他只有十多天假期,路上就得浪费两天。回家后马不停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都得照顾到。还有老婆那边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一样也不能少。讲真,我作为旁观者都替他感到很累,他自己甚至都有些害怕回来过节了。后来,他只能减少了和一些关系不太近的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了。

四,在追求物质上我们走得太远,往往忽略了一些情感。

这个因素很客观,也很无奈。物欲横流中,我们想要守住初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便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记得去找寻曾经的情感,到头来却发现对方早已忘记了你的存在。

就算是在同一个村子里,亲戚之间经济差距大了也会自动选择剥离,毕竟,人心很难保持绝对的平衡。最终,也不知道是金钱至上造就了感情淡漠,还是感情淡漠造就了金钱至上。细想之下,我们在生活面前获得了很多,也丢掉了很多,有些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有些则是身不由己。



话说回来了,这是农村,即便是在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走动更多的也不再是靠感情维系了。那冰冷的钢筋水泥和封闭空间在给予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信任。

虽然不愿意看到,但这种亲戚之间“断交”的事情恐怕还会继续上演。




我舅舅家的儿子结婚,我家和小姨家都去吃酒席,亲人相见,却异常冷漠,彼此连招呼也不打。我妈当三姨是陌生人,三姨当我妈是仇人,谁也不理谁。

我们两家已经4年不来往了,如果不是有共同的亲戚,估计他们姐妹俩一辈子都不想见面。

我姥姥家有三个孩子,我舅舅,我妈,我小姨。我姥爷年轻时是做小生意的,姥姥以前在粮管所上班,我妈小时候的家境还是不错的,不愁吃穿。

姥姥姥爷很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我舅舅和我小姨都读了高中,舅舅考了本科,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小姨读了大专,是名会计。

我妈因为身体不太好,没有读高中,初中毕业读了师专,毕业后在当地小学当老师。那个年代,兄妹三人都有不错的工作,很是让人羡慕,每每有人夸赞孩子们有出息,姥姥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唯一让我姥姥头痛的就是我小姨的婚姻,我小姨年轻时长得很漂亮,身材高挑,五官精致,加上她又爱打扮,走到人群里特别显眼。这让姥姥又欢喜又担忧,生怕被那些不务正业的男孩子骗走了。

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上门提亲的不少于二十人,其中不乏条件好的,有老师,有在企事业单位上班的,还有家里是做生意的……

我小姨在罐头厂做会计,专业知识很强,连厂长都高看她一眼。那时她心高气傲的,那些来提亲的小伙她根本看不上。任凭我姥姥说破嘴,也没用。

姥姥看小姨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吼她道:“你就等着当老姑娘吧,你看你姐比你大两岁,孩子都上幼儿园了。”小姨嬉皮笑脸回道,“放心,当不了老姑娘。”

原来小姨早就有了意中人,是她们罐头厂里的一个搬运工。两人一见倾心,满眼都是喜欢。但男的文化低,干得活累不说,工资还少。我姥姥和我妈轮都反对,“情啊爱啊的,能当饭吃啊?”

但是小姨从小被全家人宠爱,性格很倔又任性,她认准的事情八头牛也拽不回来。小姨说了,她就要嫁给爱情,在她眼里,爱情比面包重要。

姥姥没有办法,就托熟人私下里打听了一下搬运工的人品。好在,男方虽然是穷点,但是人品还可以。

我外公最疼小姨,他说,人穷不会穷一辈子,人品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姥姥才松口答应了这门亲事。于是,搬运工小伙子成了我的小姨夫。

婚后他对小姨是真好,体贴细心,像捡到了宝一样。姥姥看在眼里,喜在眉梢,对这个小女婿越来越认可。小姨夫也慢慢融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

我舅舅在外地任教,在那边成家定居了,只有节假日会回来。所以照顾姥姥和姥爷的任务就落在了我家和小姨家。姥爷身体不好,经常住院,都是我爸和小姨夫轮流陪护。我爸工作比较忙,有时候赶不过去,小姨夫也从来不计较。

那几年,我和小姨家走得特别近,关系一直很好。我妈没时间做饭时,我们就去小姨家蹭饭。

我们家比小姨家经济条件好很多,我妈经常买鸡鱼肉蛋经常给小姨家送去。小姨爱美,但婚后很多东西舍不得买了,我妈就买了送给她。

后来小姨家有了两个孩子,小姨夫又下岗了,生活更加拮据,特别是逢年过节时,小姨总是愁眉苦脸的,我妈就经常偷偷塞钱给小姨。

每次去姥姥家走亲戚,我妈也是提前替小姨把礼品买好。她总说:"你小姨压力大,能不让她花钱就不让她花钱吧。"

那时的妈妈和小姨姐妹情深,连我都羡慕得不得了,遗憾自己没有姐姐。

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爸从单位辞职。他很有生意头脑,考察市场之后,办了一个拖把加工厂,刚开始规模很小,只有几个工人。

我爸去跑市场时,厂子没人看,当时小姨夫在家待业,自告奋勇来帮我爸。我爸不好意思地说,“刚开始工资给不太高。”小姨夫嘿嘿一笑,“给口饭吃就行。”

我爸跑货源跑销售,小姨夫负责生产,俩人配合得相当默契,两年的时间,工人就增加到四十多个。

后来因为要提高竞争力,厂里要是一批设备换,还要建新厂房,我爸资金上顾不过来。小姨夫趁这个时候入了30%的股,成了我爸的合伙人,不再拿工资,而是拿分成。

因为之前的规模小,会计这一块都是我爸自己管理,后来规模扩大之后,当务之急就是找个信得过的会计。

小姨夫大腿一拍:"英子(我小姨)就是干这一行的,用别人不如用自己人。”我爸说:“她在罐头厂干那么多年了,舍得辞职过来吗?”

小姨夫说:“现在谁还吃罐头啊,罐头厂现在半死不活的,连工资都快发不起了,有什么不舍得的?我回去给她说。”

一周后,小姨来厂里上班了。我爸主外,小姨夫主内,小姨管钱。我妈身体不好,喜欢安静,不爱参与厂子里的事。

那时候,小姨夫和小姨就是我爸的左膀右臂。刚开始我爸还定期查查帐,后来干脆不查了,因为是妈妈的娘家人,以前相处的还不错,爸爸对他们很信任。

小姨夫自从手头宽裕后,就跟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本分老实,变得很会说,眼皮子也很活,特别会讨好我爸。

我爸这个人重亲情,他是真把小姨夫当亲兄弟对待,小姨两口子也就是利用我爸的信任,不知不觉搞走了厂里很多钱。

正常的程序是,我爸找到合适的货源之后,小姨把款打过去,对方发货。但小姨两边忽悠,本该打给对方的货款是一推再推。

供货商那边以为我们厂资金暂时周转不过来,平时他们跟我爸私很好,人家出于信任我爸,给我爸面子,就在没有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就把原料发过来了。

但我爸还是蒙在鼓里的,他以为货款都结清了。直到年底的时候,接到催债电话的时候,我爸才明白小姨在中间耍了手段,我们欠了原料厂很货款。

我爸当时就懵了,打小姨和小姨夫的电话豆没人接,也找不到人。我爸问厂里的副会计,账上还有多少流动资金,他说几乎没有。更糟糕的是,我们卖出去的货,货款大多被小姨夫以个人名字收走了。

那两只白眼狼给我爸留下了一身债,跑了。我妈知道后,疯了一样去踹小姨家的门,家里没人。姥姥一个接一个打小姨的电话,没人接。大舅和舅妈也特意请假赶了回来。

我爸一天一夜不吃不喝也不说话,我妈怕他做傻事,寸步不离地守着他。要账的、工人要工资的都聚集在我家院子里,乱成了一锅粥。

第二天一早,我爸眼里布满了血丝,他和我妈说:“报警吧。”姥爷听见了,死死拽着我爸的胳膊,“不能报警,一报警,他俩这辈子就完了。”

看着固执、偏心的姥爷,我妈怒吼着:“你心里只有你小女儿,那我呢,你看看这要账的,她这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呀。”

姥爷哭得泪流满面,“手心手背都是肉,她是做得不对,但你是一个娘胎出来的,给她个机会吧,我们想其他的办法解决,不能报警啊。”

我爸妈依然坚持报警,老爷一下子跪到了我爸妈跟前,“就当我求你们了,还不行吗?我去借钱,替他们还。”

“爸,你这是干什么呀?”我爸连忙去搀扶姥爷起来,但姥爷要我爸保证不报警。好在这时舅舅过来了,他一把把我姥爷拉起来,“爸,年轻人的事,自己解决,你就别在这跟着添乱了。”

舅妈把姥爷送回家,舅舅帮着我爸处理厂子里的事。舅舅是一个很客观、很有能力的人,他安慰我爸:“遇见天大的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先去把要账的稳住,我给小妹和小妹夫都发了信息,今晚8点前再不联系我们的话,立马报警。我想他们应该看得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天多亏我舅舅在,所有的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傍晚时分,小姨终于打来了电话,打给大舅的,她说她也是迫不得已,不是故意转走钱的的,让我们不要报警。

大舅劝她俩先回来,有话做下来说清楚。小姨和小姨夫并没有走远,就在离我们这不远的一个宾馆。

我爸妈和大舅立刻赶了过去,见到小姨,我妈一巴掌打了过去:“钱呢?”小姨从小到大第一次被人打,而且是自己的亲姐姐,她很委屈,吼我妈:“你竟然打我?”我妈说:“打的就是你个白眼狼。”

姐妹俩差点撕扯起来,被我舅舅拉开了。后来,小姨和小姨夫都承认,她们确实转了厂里不少钱。小姨夫跟我爸办厂后,经济条件好了很多。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男人有钱就变坏。

小姨夫也不例外,开始追求高调刺激的生活,出入娱乐场所,结识了很多不三不四得朋友,染上了很多恶习,尤其是赌博,刚开始小打小闹,赢了不少钱。

可能每个赌徒都觉得自己会是“十赌九输”中唯一的那个幸运儿,小姨夫也一样,本想靠运气躺赢一大笔钱,结果越陷越深,把家里的积蓄输掉了。后来想回本,接着把收回来的货款拿去赌,又输掉了,还在赌场欠了不少钱。

小姨说她刚知道的时候,也是很气愤,对小姨夫又打又骂,还要离婚。道毕竟还有孩子呢,再说小姨夫也知道错了,保证再也不赌了,好好过日子,甚至要剁掉手指头以证悔改之心。小姨心软了,愿意再给小姨夫一个机会。

小姨夫欠的赌债不少,隔三差五有人拿着借据来要账,这些来要债的可都不是善茬,惹不起。小姨没经住小姨夫的哀求,就利用自己是会计的便利,把厂子的钱转了出来,替小姨夫还了负债。

我爸一直把他们当亲人,把厂子里的事交给他们打理,待遇和分红上从没有亏待过他们,就是他们夫妻俩给我们的回报。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晚了,当务之急还是钱。

小姨说手机还有二十多万,愿意全部拿出去,但这连工人工资都不够,别说货款钱了。小姨哭着说:“真没有钱了,我也凑不够,要不你们就报警吧。”

我妈说:“报警就报警,你以为我吓唬你呢。”我妈越说越气,“这些年我们哪里没对不起你了,你这样害我们,你还是人吗?”

小姨说:“你是帮了我一点,但哪次不是高高在上的,你就是打心眼里瞧不起我,你有什么呀,长得不如我漂亮,学历不去我高,厂里有你什么功劳?你不就是嫁个能挣钱的老公吗,不然你还不如我呢。”

我妈瞬间崩溃了,没想到在小姨心里,我妈这么不堪。我妈身体不好,我爸怕我妈再气个好歹,就拉住我妈不让我再说话,他来处理,“现在也不提什么亲情了,要么把钱补上,要么报警”。

小姨和姨夫那几年跟着我爸,挣了不少钱,在市里全款买了房,装修好了,一直还没搬过去住。最后,舅舅在中间协商,把房子卖了,用这个钱补厂子里的货款。

但这笔钱还是不够,后来,我姥姥、我舅又凑了一些,我们家又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贷出了一部分钱,这才把这个难关渡过去。

但是,厂子的信誉也毁了,硬撑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倒闭了。我爸消沉了两年才振作起来。我爸是个很理智的人,从没有因为这事责怪过妈妈,但直我妈一直很内疚,觉得对不起我爸。

我们和小姨家也成了仇人,从那次事情以后,我妈和小姨几乎没有见过面,区姥姥家走亲戚也都是错开时间。我舅舅也在中间协调了很多次,但我妈的心被小姨伤透了,暖不过来了。

小姨还不知道反思,在亲戚中诉苦,口口声声说我爸妈心狠,逼着他们买房子。还说,她和小姨夫曾经帮了我们家很多忙,说我妈是铁石心肠,不念亲情。

有些好事的亲戚,故意把这些话传给我妈,我妈也一点反应都没有,就像听别人的故事一样。我妈说,对吧错吧,都过去了,就当陌生人吧。

在我妈的鼓励下,我爸把车卖了,加上家里仅有的积蓄,中年时再次创业,在镇上开了家中型超市,生意还真不错。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吃喝不愁。我爸妈都是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知足了。

上次我去舅舅家,听舅妈说,小姨和小姨夫过得并不如意,经济上很拮据,夫妻感情也出了问题,小姨跟舅妈哭诉过几次了。舅舅会在经济上会帮她一下,但救急不救穷,再说,她和小姨夫之前的所作所为,让人心寒,谁还敢再掏心掏肺的帮他们呢?

这就是我们和小姨家的故事。

农村亲戚“断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些亲人彼此不再走动,怎么回事?

现在社会,确实现在很多亲戚“断交”了,逢年过节也不走动,这并不是个例。

就以我家和小姨家为例,以前的姐妹情深到后来的两不往来,要不是亲身经历,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辛酸。

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我觉得根源还是人性的丑陋。你穷了他看不起你,你富了,他嫉妒你。

就像我小姨,以前我和小姨家条件差不多的时候,但小姨长得比我妈漂亮漂亮,所以她在我妈跟前是有优越感的。

但是自从我们家富裕了之后,即使我们帮了小姨很多,但嫉妒的种子依然在小姨心里发了芽,发芽了就会生根。

所以,小姨最后转走了厂子里的钱,也是对我妈的报复,她看不得我妈生活的的这么惬意,见不得我妈比她好。

所以,千万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比如,有的人在网络上看到陌生人中了500万,他心里会很羡慕。但是如果他身边的亲戚中了500万,他可能就会嫉妒得睡不着觉。

我一个亲戚是公务员,一个是打工仔,公务员看重亲情,经常请打工仔吃饭,吃来吃去,吃成了仇人。就因为一次吃饭时,公务员有没带手机,是打工仔付的钱。事后,公务员没把饭钱转给他。

最后,我想说:

有时候,亲戚是最见不得你好的人。别说我极端,人性就是这么经不起考验。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愿大家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要去热爱生活。

共勉。


文中的“我”是一个同事,她给我讲的她们家的故事,为了方便叙述,我用了第一人称。感谢大家的阅读,有写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亲戚   农村   厂子   姨夫   逢年过节   姥爷   厂里   货款   姥姥   舅舅   亲人   弟弟   工资   事情   老婆   孩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