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巨匠,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思维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与社会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多次批评空头文学家和艺术家,并强调才能、实践和努力的重要性。为什么他如此反感空头文学家和艺术家呢?

首先,鲁迅在文章中提到,空头文学家和艺术家之所以受到批评,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才华和深度。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才能,那么想要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获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表面的张扬和虚假的形式,从而追求虚无飘渺的东西。这种现象不仅是文学、艺术领域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于表象和外部形式的过度关注。

其次,鲁迅认为,文化浮躁和虚假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指出,空头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存在,不仅无益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些人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和虚假的外观,而缺乏真正的深度和才能。他们的作品往往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甚至具有欺骗性,因此受到社会的批评和谴责。

最重要的是,鲁迅鼓励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注重实践和努力。他认为,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获得成功并不简单,需要通过自我努力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让年轻人从实际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他也认为,努力和坚持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赢得社会和大众的尊重和认可。

总之,鲁迅反对空头文学家和艺术家,并且强调才能、实践和努力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才能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来提高和发展,而虚假的表象只会让我们走入歧途。因此,他鼓励年轻人应该注重才能的培养和实践的努力,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从而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获得真正的成就。




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很高的才能,也不得不找些小事情过活。自然,文学家美术家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尤其是相对于企业家财富而言,大都寒酸尴尬。显然,大家都知道“孩子倘无才能寻点小事情过活”是一句大实话,只是不愿意听。社会上的家长总是喜欢己难为,难以为,无能为的事情寄托在或强迫下一代圆自己的美梦,从沒想过自己没本事的事下一代一定有吗的道理,所以鲁迅认为旧的教育思想要“吃人”的。




这是鲁迅遗嘱中的一句话,全文是这样的: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务,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全文只有七句话,全都是交代自己去世后应该怎么做,家人、朋友应该怎么做的实在话,毫无半句废话。其中,第五条“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是对儿子周海婴的期待,希望孩子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鲁迅之所以这么说,一是想孩子的人生能顺利一些,二是他务实,不愿意孩子做无用之人;三是想要孩子能够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

文艺道路艰辛 鲁迅不愿儿子再受其苦

文学和艺术学成固然风光无限,且能青史留名,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何其艰辛。一个人要想在这方面取得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天赋、机遇,等等。否则一生碌碌无为不说,很有可能一辈子都贫困潦倒,连生活都成问题。

鲁迅是文学界的泰斗,生前经常扶持资助年轻的后辈。在这过程中,他常常能碰到各种怀才不遇的青年作家,像萧军、萧红等都是如此,虽然才华横溢,但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当中。他非常清楚他们的处境,也明白他们想要摆脱困窘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走上这样的道路。

鲁迅务实 不希望孩子成为无用之人

鲁迅先生骨子里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当年去日本学医是为了救治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被耽误的病人的痛苦。但是当他看清楚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后,毅然弃医从文,用文艺来改变大家的精神。

所以,无论是他学医,还是从文,都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实实在在的用处,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状态。但是当他投身到文艺界后,却发现有许多人都在夸夸其谈,只会空谈,只想着自己闲适惬意的生活,或者变得文艺小清新起来,而不愿面对真实的生活;或者变成只会读书的呆子,做不了有用的实事。就像《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除了“茴香豆有几种写法”外,有用的事情一点儿也不会做。这些都是鲁迅抨击的对象,他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变成这样。

所以,他才会在遗嘱中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鲁迅一生悲壮 希望孩子能得到平淡的幸福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他先是少年时代家道中落,然后又遭遇不幸的封建包办婚姻,直到遇到许广平才得到短暂的幸福;后又与兄弟决裂,个人生活一生不顺遂。与此同时,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一生都在为这个落后的国家在有心,在呐喊,也在战斗,很少想到自己。

而在这句话中,鲁迅没有像别的父亲那样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干一番大事业。因为这些他自己已经干得够多了,所以他希望孩子能有事情可干,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就行,至于别的什么大事业,有没有都可以。

由此可见,这句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里面却蕴藏着鲁迅对孩子深沉的父爱。而周海婴也没有辜负父亲所望,后来成为无线电专家,自甘于平淡的生活。虽然生活中也遇到过困难,但都克服过来,而且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儿女双全,子孙满堂。鲁迅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鲁迅的高明之处。

他很清楚,搞文学搞艺术这种事情,天赋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后天努力可以决定一切的。

大家看过电影《无双》吗?

《无双》中的郭富城,是一个技术高超的画家。他可以将任何画作模仿的惟妙惟肖,想打印机一样精确。可惜,他没有创作能力,所以画作都毫无意义,只能去画假画。

鲁迅其实没有正儿八经学过文学,他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的是开矿。

留学日本,是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同文化没有半毛钱关系。

可以这么说,鲁迅的文学才华主要来自天赋,而不是后天的学习。

那么,鲁迅的儿子未必会有这种天赋。


实际上,民国时期很多知名艺术家的儿子,打着老子的招牌混饭吃,最终都没什么好结果。

因为艺术、文学这种东西,没天赋就是不行,不是靠后天努力就能搞定的。

大家去看网络小说,有的作者很辛苦、很勤劳,天天都努力更新上万字,一写就是很多年,但作品水平始终不太高。

相反,有极少数作者虽然写的字数很少,却极为精彩,这就是有天赋的人。

事实证明,鲁迅儿子周海婴确实没有文学天赋,最终是无线电专家。


虽然曾经出版过专著 《无线电爱好者的金桥——业余无线电通信》 ,但周海婴学术方面的成就还是有限的,大体是个普通人。

话虽如此,至少周海婴还是精通无线电的,也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如果让他去打着父亲的旗号去从事文学创作,恐怕结果就是悲剧,甚至砸了鲁迅的招牌。

就这个方面来说 ,鲁迅是很高明的。


其实,鲁迅还有个孙子周令飞。他在60年代当兵入伍,领导知道他是鲁迅的孙子后,就将他调到《解放军画报》担任编辑、记者。

部队一有通讯稿的任务,就安排给周令飞来写。

周令飞多年后回忆 ,其实他从小最不擅长作文,但别人却认为他作为鲁迅孙子一定擅长写作。



周令飞虽然写文章还是不错的,相比爷爷就差太远了。他退伍以后并没有吃文学饭,而是转而留学去了日本,后来娶了个台湾太太,去了台湾生活。

在台湾的生活很不顺利,周令飞开始在岳父的百货公司就职。

没多久岳父破产,周令飞决定自食其力,他和妻子张纯华买了一台爆米花机,每天从早贪黑地炸爆米花,然后将它们卖给摊贩。

当时台湾媒体大肆报道,鲁迅的孙子沦落到街头卖爆米花!

然而,周令飞却觉得没什么丢脸的,他说:“我靠劳动自食其力,有什么丢人的?”

这也是周令飞聪明的地方。如果他打着爷爷的招牌,以卖文为生,肯定没有好结果。

台湾文学市场很成熟,不管你名气再大,哪怕是金庸古龙,读者也只认你的文字。

只靠祖先的名气,最多只能卖几篇文章,招牌砸了以后还是没饭吃,还不如干脆不要做这行。

有意思的是,1999年,周令飞回到了上海,创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传播鲁迅精神,推动中国文化创新的发展。

网上曾有人这么评价:很多业界人士对于周令飞在做的事业却有不同的声音,他们称之为啃老。大多数人都认为,周令飞就是用鲁迅先生长孙的身份,利用自己祖父的名声,为自己谋取利益。他已经不单纯是为了发扬鲁迅先生,而是将宣传鲁迅作为自己的事业,当做自己的摇钱树。也会有不同的声音,像郭沫若就会说周令飞这样的啃老非常好,能够达到宣传鲁迅先生精神的目的,这样的啃老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也没有什么不妥。


最低程度,周令飞是宣传介绍鲁迅,做鲁迅这个品牌,而不是打着爷爷的招牌自称为文学家。


而后人利用祖先的名气,在当今社会也不稀奇,个人觉得也无可厚非。

这年头,无数人去蹭陌生人的名气,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鲁迅没有正式立遗嘱,《关于死…》某些章条都成了《遗嘱》,对孩子有条特别交代就是上问。这是对名人二代的立世金箴。也是现今对富二代,官二代的警策,我爸是李刚之类应深以为训的。名人二代,坐享其成,罗点回忆文章,讲些家庭琐事,一辈子都吃不完的。

周海婴并非无才,终身守戒,令人敬佩。

鲁迅是战士,死在冲锋的路上,有娇妻幼子,怜子丈夫却视死如归。大病不起,金石无用,面对左联徐懋庸辈泼脏水,闹分裂无法动笔,口述:《答徐懋庸关于统一战线信》义正辞严,以正视听。《关于死…》何尝不是一篇战斗檄文,"放冷箭",投枪,匕首,打狗石子样样俱全。“一个都不宽恕",最后一梭子,打完子弹,倒在冲锋的路上,比之林觉民巜绝命书》儿女情长,更加儿女情长。

鲁迅诗言:

无情末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首时看小乌兔。

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引陶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人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想象鲁迅强撑病㤒,写下(死):人生只有一回,无论如何,总是可以忍受的吧。文坛天柱将折,悲歌慷慨,不㦗为之一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鲁迅   空头   文学家   孩子   孙子   美术家   台湾   无线电   天赋   招牌   艺术家   事情   努力   艺术   社会   财经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