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朝鲜人口和日本差距不大,但为什么完全打不过日本?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朝和日本在16世纪和17世纪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1592年至1598年的文禄和慶長之役。尽管朝鲜和日本的人口确实相当,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朝鲜军队最终失败了。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日本在战争前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采用了先进的火器和战术,使得他们的军队在战场上更具优势。相反,朝鲜的军队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弓箭和长矛等武器,并且没有采用现代化的战术。这使得朝鲜军队在战场上处于劣势。

其次,朝鲜政府的内部腐败和分裂也削弱了他们的军事实力。当时的朝鲜王朝内部存在着派系之争和腐败现象,这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组织军队和调度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军事上的劣势。

最后,日本的海军实力比朝鲜更强大。在战争初期,日本的海军控制了朝鲜的海岸线,阻止了朝鲜从海上获取必要的援助和资源。这使得朝鲜军队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短缺和后勤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得出结论,尽管朝鲜和日本的人口相当,但是在文禄和慶長之役中,朝鲜军队由于技术和战术的劣势,政治腐败和分裂,以及海上封锁等原因,最终无法战胜日本军队。




谢悟空邀!

这场战争是在朝鲜打的,但朝鲜却不是主角,主角是日本和明朝。虽然朝鲜在战争中受损严重,但是日军从来没有把朝鲜军队当作主要对手,因为朝鲜军队实在是太弱了。

日本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开始,一直处于军阀混战之中。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消灭日本东北的各大名,才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日本这场混战足足打了123年,堪称“百年大战。”

(由于日本对朝鲜的战争是丰臣秀吉发动的,所以此处不可避免的要说一下丰臣秀吉。)丰臣秀吉能白手起家,成为国家领袖,自然是有过人之处的。

丰臣秀吉生于1537年,父亲是织田信长的一个亲兵。由于有父亲的俸米养家,丰臣秀吉小时候还能有一口饭吃。

丰臣秀吉7岁时,父亲战死沙场,家里没了俸米的供给,很快就断了粮。为糊口,母亲带着丰臣秀吉和妹妹改嫁给别人。继父对丰臣秀吉的态度十分恶劣,非打即骂。本就身材矮小的丰臣秀吉由于营养不良,更显瘦弱,长得象个猴子,被同乡的人叫作“猴子”。

丰臣秀吉不堪继父的虐待,愤而离家出走,做了浪人。在漫长的浪人生涯中,丰臣秀吉做过贩卖针线的生意,给人做过俑工、家臣。

1554年,17岁的丰臣秀吉回到家乡,投靠织田信长,凭着过人的才智,在织田信长的集团中南征北战并逐渐展露头角,后来成为织田信长手下的诸侯之一。

1582年,已经基本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丧生。织田信长集团中,丰臣秀吉成为实际上的领导人。丰臣秀吉带着织田信长的旧部,继续统一战争。

1588年,统一日本的内战进入尾声。为了即将来临的和平,丰臣秀吉发布“刀狩令”,以铁腕坚决的收缴民间私藏的武器,把刀、弓箭、火枪等武器全部收缴。丰臣秀吉一副要和平过日子的面孔,骗过了不少人。

在所有日本人以为战争要远去的时候,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和明朝的战争。久经沙场的丰臣秀吉进行了严密且充分的战前准备。

1591年1月发布水军征召令:临海各大名,每10万石至少准备大船2艘,每百户出水手10人。秀吉本部所用船只,各国大名每10万石出大船3艘,中船5艘。所需的舰船费用由丰臣秀吉拨付。水手每人给予2倍的俸米,家属也给予俸米照顾。

1591年3月,丰臣秀吉发陆军军征召令。

1591年6月丰臣秀吉派使者宗义智携带国书出使朝鲜:

在国书中,丰臣秀吉直言日军要“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周尽化我俗。”要求朝鲜借道于日本,并派兵协助日军,实际上是要朝鲜臣服。俨然没有把朝鲜当成一个对手,要求其直接臣服。

朝鲜见到日本的使者立马就慌了。朝鲜已经承平200多年了,唯一的一次打仗是在成化年间协助明军对建州女真犁廷扫穴,打顺风仗。并且,朝鲜朝堂腐朽无能且党争剧烈,互相推诿,备战消极。

1592年三月,日军按照计划集结完毕,丰臣秀吉共调动30.6万人参战。渡海作战部队约15万人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下辖水军和九个陆军军团:

第一军,小西行长的1.8万人;第二军,加滕清正的2.2万人;第三军,黑田长政的1.2万人;第四军,岛津义弘的1.45万人;第五军,福岛正则的2.5 万人;第六军,小早川隆景的1.5万人;第七军,毛利辉元的3万人;第八军,宇喜多秀家的1.1万人;第九军,羽柴秀胜的1.1万人。

水军近9千人由久鬼嘉隆指挥。另外,丰臣秀吉还让德川家康等人准备了10.5万人的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

战略战术上,采取了德川家康的战术。德川家康基于日本国小力微的国情,以及后续的对明朝作战计划。认为日军无力与明朝拼消耗,必须尽快结束对朝战争才行。提出水陆并进,速战速决的战术。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日军在1592年4月14日正式开战。

相比朝鲜,日军有很大优势。1,日本这个民族本就纪律性强,执行力强。2,日军将是悍将,兵是老兵,作战经验丰富。3,日本在长期内战中,吸收了西方的新式火器,形成了新的战术;日军配备了大量质地优良的火枪,以火枪和倭刀为主。

而朝鲜方面:1,武器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以弓箭刀剑为主。2,由于承平已久,军队疏于战备,战力低下。3,由于朝堂上组织不得力,准备极为不充分。

事实上日军的进攻极为迅猛,简直就是雷公打豆腐,完全可以用所向披靡来形容。小西行长的第一军登陆后,对战朝鲜迎战的8000多人。武器落后、纪律涣散的朝鲜人一触即溃。

接下来,小西行长又击溃另一支朝鲜军,直逼汉城。1591年5月8日,朝鲜王室弃城奔平壤而去,日军的第一军、第二、三军紧紧的尾随追击,朝鲜王室又弃城而走,平壤沦陷。

日军在2个月内,连克汉城、平壤,自信心爆棚的丰臣秀吉就与众人商议要迁都北京。丰臣秀吉把明朝的北京一带划分为10个“国”,分给有功的将领,甚至连委派到朝鲜和明朝的最高长官都分配好了。

明朝出兵:

仅一个月朝鲜就“八道皆失”,朝鲜朝堂惶惶不安,以内附为条件,敦促明朝援军早日到来。1591年6月15日,第一批明军(辽东边防军)2348人、马2622匹抵达朝鲜。

7月17日,明军奔袭平壤。由于大雨的缘故,明军火炮无法使用。日军和投降的朝鲜军联合,日军用火铳、朝鲜军用弓箭,给明军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明军只好后撤,与后续的明军汇合,首战宣告失败。

9月,建州女真努尔哈赤为借道进攻海西女真,主动提出要帅军入朝被拒绝。

1592年末,明军48005人、马26700匹,包括戚家军、辽东铁骑等精锐之师集结完毕。

1593年1月5日,提督李如松帅军抵达平壤,明军攻平壤,小西行长凭借平壤的险要地形固守。

1月8日,明军数百门佛郎机炮齐鸣,平壤战役正式开始。明军炮火猛烈,完全压制了日军的火铳。明军集中火力,逐个攻占日军的阵地,小野行长势穷时帅军突围,却被李如松打了伏击,损失惨重。此役,明军以近800人的代价,歼日军近万人。

平壤战役,明军火炮唱了主角戏。朝鲜人记载:“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平壤战役后,李如松追到碧蹄馆,与以逸待劳的日军优势力爆发激烈的碧蹄馆之战。

日军兵力占优,又早有预谋。可是明军的战力过于强悍,给日军以很大的杀伤。碧蹄馆之战,明军和日军都损失惨重,李如松放弃了对日军的进攻。

3月初,李如松焚毁日军的粮草,迫使日军撤出汉城。5月,5000川军精锐抵达战场。

日军见明军日益强大,遂退至釜山。从此,日军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狭小的区域,失去了陆地上的战场主动权。

朝鲜水师在名将李舜臣指挥下,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为朝鲜人捞回了一些颜面。可是,李舜臣拿日本水军主力无可奈何,没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战争进入了僵局,双方息兵议和,实现了短期的罢兵。

然而不久后,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鲜,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出兵,发动第二次侵朝战争。

1597年2月,明朝再次派出援军入朝。

6月,先于明军集结完毕的日军大举反攻。先后攻占泗川、南海、光州,大举进攻南原。南原若被攻破,明朝本土的天津、登州等地会受到日军的直接威胁。

镇守南原的明军3000将士和朝鲜军队奋勇抵抗,最后因寡不敌众而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只有少部分突围而出。

9月,为拖住日军,阻其北上,副总兵解生等人帅约2600人在稷山阻击日军。闻讯而来的黑山所帅领的第三军,用优势兵力猛攻明军阵地,被打得大败。第二天,明军后续部队赶到,与先头部队合力打败了黑田所部。由于明军强悍的野战能力,日军死伤惨重。

据朝鲜史书记载:明军“连放大炮,万旗齐颤……驰突乱砍,贼尸遍野,一日六合,贼逝披靡。”由此可见,明军的火器之盛和士卒的英勇善战。

尽管后来,日军的毛利秀元部赶到并战领了稷山。但是,日军对明军的野战能力感到恐惧而不敢追击,失去了进攻汉城的机会。

1597年9月,明军在包围并重创毛利秀元所部后,挥军蔚山,围攻加藤清正。明军即将胜利时,杨镐为把自己所部换上去攻城以争功,贻误了进攻的时间,为日军后援及时赶到提供了条件。日军援军感到后,杨镐畏敌而逃,使得明军蔚山首战失败。

1598年1月,明军二战蔚山。与日军打到白热化时,又是杨镐临阵脱逃,一口逃到了汉城,导致明军再次失败。杨镐于6月被朝廷罢了职。

陆地上激战不止,海面上水军也在激战。第二次侵略朝鲜时,丰臣秀吉决定先干掉朝鲜水军,彻底打掉朝鲜人的底气。日本人实行反间计,朝鲜朝堂内部罢黜了李舜臣。然后,日本水军在漆川梁几乎全歼了朝鲜水军,朝鲜只有几艘船逃出生天。

朝鲜朝堂无奈,再次启用李舜臣。可是,李舜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水军部队,李舜臣也打不了仗。

好在明军见到朝鲜水军的惨状,及时派明朝水军前来做战。至此,明朝在水、陆两个战场,都成为抗日的主力。

1597年10月,李舜臣组建的水军在鸣梁海域设伏,与日军的130多艘舰船的水军爆发战斗。李舜臣在此战把自己的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奈何朝鲜水军过于弱小,只毁掉了日军30多艘舰船,对日军的伤害并不大。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密令从朝鲜撤军。日军过半的兵力先行回国后,明军于9月再次围攻加藤清正,却被加藤清正逃脱了。

10月,明军董一元部3万余人,围攻泗水城的岛津义弘所部7000余人,明军因为大炮炸膛引起火药库爆炸引起混乱。日军乘机进攻,明军的进攻失败。

11月,日军内部关于丰臣秀吉的死讯传播开来,日军无心恋战,决定撤退。朝鲜人和明军都不愿放日军活着离开,大军于陆路追击的同时,水军邓子龙和李舜臣联合在露梁海域截击日军的海上援军。

战况异常激烈,日军为活着回家而拼死作战。明军和李舜臣部奋勇向前,在激战中,邓子龙和李舜臣壮烈牺牲。

12月,日军余部基本全部撤离朝鲜,壬辰倭乱宣告结束。

回顾整个过程,朝鲜军队表现很差劲,能拿出手的,也只有李舜臣的水军了。而李舜臣,也没能把日本水军怎么样。

关于此战,当时朝鲜人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一点是现在的朝鲜人不能企及的。

朝鲜肃宗对明朝神宗皇帝感恩戴德:“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本文原创。图片、资料源于网络。)




韩国人拍了个电影叫做《鸣梁海战》,那家伙,韩国人自己看得真是热血沸腾自豪感爆棚,甚至于韩国人将李舜臣给定义为了世界第一的战神。

鸣梁海战是万历朝鲜战争的组成部分,别看电影里的韩国人英武得不得了,可实际上,当年要不是明朝伸出援手,大损元气帮忙,半岛估计直接被日本人给踏平了。

日军在公元1588年攻入李朝,仅仅一个月就攻破了李朝都城,将王宫一把火烧了,李朝国王北逃义州,不断派人前去明朝求援,眼看着日本人就要将半岛收入囊中。



表面看起来,李朝当时的人口与经济,似乎都不怎么输给日本,但实际上,数量并非是什么关键的因素,李朝被日本打成那样,是因为战斗力实在太差了。

李朝从刚建立开始,就对明朝采取事大主义,明朝的实力强悍,在当时的东方完全处于是主导地位,在明朝爸爸的保护之下,李朝根本没有什么外患可以担心。

正所谓温室里的花朵,李朝也是被明朝给骄纵惯坏了,有明朝在,李朝也不需要拥有多么强大的武力,完全就是在浪费钱,因此李朝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军备废弛武力松懈。



而且,因为明朝的庇护让李朝没有外患的担忧,李朝的贵族群体闲的没事干,就开始进行各种党争与宫闱倾轧,外敌倒是没有,可内忧却是一大堆。

《大长今》之中的中宗时代,也是李朝陷入党争内乱的高峰时期之一,中宗为人怯懦,根本无法弹压两班贵族,后宫里的嫔御全都是朝廷中各大势力送去的女子。

中宗之后,文定王后垂帘听政,同样弄得朝堂一团乱,此后的李朝党争越来越严重,朝廷里不同派系的势力之间互相倾轧,民间土地不断兼并,李朝的国力也在这种内耗当中愈发衰退。



壬辰战争期间,刚好是李朝的宣祖在位时期,他原本是王室的宗室成员,因为明宗没有子嗣才让他继位,可他毫无根基,也没有手段,再也无法平衡朝堂上的倾轧攻击。

宣祖的时候,士林群体主导朝堂,分化成东人、西人、南人、北人等派系,彼此之间各种攻击激烈竞争,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不衰落才怪。

相较于李朝的乱七八糟,当时的明朝刚完成张居正改革,而日本则是结束了长达上百年的战国时代诸侯纷争,正式进入了大一统的状况之下。



要知道,日本经历上百年的战国时代,可并不是什么村长打架,日本比较强势的几个诸侯实力还是相当巨大的,经过长期的战争,日本军队那时野心膨胀,战斗力惊人。

日本原本就是弹丸之地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因此对外侵略的欲望很强烈,日本的军队上阵之后真的是在玩儿命,这对于李朝来说,实在是难以抵挡的强敌。

李朝与日本当时,人口等硬件方面的条件并没差很多,关键还是在于李朝内乱不休,加上明朝庇护多年,实力不济,日本刚兴起不久,武力值非常高,又有野心,这才是实力悬殊的关键。





明朝时期,朝鲜与日本的人口规模相似,但是朝鲜却打不过日本,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国家意愿诉求不同:

1,日本地处地震活跃带,台风丶地震丶水旱灾害太过频繁,有时候多年的努力,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因此岛民们对相对安稳的大陆,有着强烈的向往。

2,朝鲜半岛虽然三面环海,但是朝鲜实际上是大陆型国家,地质构造较为稳固,自然灾害也远少于日本。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因而朝鲜人不怎么向往外国,也就没有日本人那样强烈的扩张欲。

相较而言,朝鲜的战争欲,远不如日本,因而朝鲜的战斗意志也不如日本,战斗力也就要差很多。

<二>,战争能力与战争实力的差异。

1,明朝时期的朝鲜是太平国度,二百年多年没打仗,军队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武器装备也没经过实战检验,国内防御也做得不好。而且由于日本长期处于诸侯混战状况,朝鲜还不太看得上日本人,对于日本军力也十分轻视。

2,明朝时期,日本将军丰臣秀吉,崛起于困境之中,他通过权谋丶战争,大致统一了日本。因此:

①丰臣秀吉将军的实战经验、战争指挥能力十分杰出。朝鲜方面无人能与之相比。

②日本长期处于混战状况,日军的战力优于朝鲜军。

③日本长期内战,武器的适用性和日军士兵使用武器的技巧,要优于朝鲜军。

3,日朝两国的人口、经济规模相近,也就是说日朝两国的战争实力相近。

综上所述,明朝时期,日朝两国战争实力相当,朝鲜的战争能力远不如日本,朝鲜的战争意愿、战斗毅志也远不如日本,所以朝鲜打不过日本。

从明朝的亚太时局来看,这场战争与明朝失德不无关系。倘若明朝内政处置得当,就不会出现民众暴动,也不会出现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对抗朝廷的问题。如果明朝繁盛太平,日本将军丰臣秀吉,绝对不敢起野心攻打朝鲜。

以古鉴今,可以看出中国是东方的定海神针,中国衰则亚太动乱,中国强大兴盛,则亚太和平繁荣。

国人应该发奋图强,努力奋斗。一个强大的中国不仅会造福我们自己,也会造福亚太地区,也会造福全世界!




简单地说,两个人打架,虽然双方的体型身材差不多,力量差不多,但一个是天天跟人打架,在不断的打架中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打架高手的人,另一个是天天躺在家里睡大觉,没事的时候就上网看片的人,当这两个人在一起打架的时候,你说谁会赢?当时的日本和朝鲜就相当于这种情况。

壬辰朝鲜战争时期的日本,刚刚结束了自1467年应仁之乱便开始的天下乱战局面,由丰臣秀吉重新统一了日本,这个中间日本经历了120多年的战乱时期,可以说基本每天都在打仗,不是这里打仗就是那里打仗,大仗小仗不断。从村长级别的战斗打到市长省长级别的战役,从几十几百人的械斗打到几万几十万人的大型战役,经过这么多战火能存活下来的士兵基本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兵了,经过这么多战役还能脱颖而出的将领也基本都是打仗方面的高手了,这样一个情况下组织起来的军队战斗力能差吗?

反观当时的朝鲜,承平日久,自1392年最后一个王朝李朝建立到当时,已经历经了差不多200年了,当时的李朝可以说吏治腐败,朝廷内斗不断,军备也在这种腐朽的政治氛围下懈怠了起来,武备废弛,这种情况下怎么跟当时的日军打?

当时朝鲜和日本的战争过程就是一边倒,日军在1592年4月14日登陆釜山,随后在5月2日的时候,也就是登陆后仅仅19天就攻下了汉城,6月15日就攻下了平壤。

这是什么速度呢?从釜山到汉城330公里,19天就拿下了,日军平均每天要行进17公里多,在古代来说一天基本能行军20公里,也就是说在日军登陆到拿下汉城这段时间里,一路上可以说朝鲜军等于是基本没有抵抗,日军进军的速度和行军没啥区别!而且我还是算的直线距离,如果是真实的战争情况,那么日军行进的途中也肯定要通过一些山、河、桥之类的,所以当时真实的作战情况,应该是日军一路狂奔进军,朝鲜军一路溃逃了,上来没两下就丢了京城。

至于后来也是缓过了神,多少组织了下抵抗,结果也没抗住日军的进攻,很快就丢了最后一个重要城市平壤。从日军攻下汉城到拿下平壤,也仅仅只用了44天。

那么当时日军侵略朝鲜的部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其部队构成如下:

这份出场阵容当中,也只有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福岛正则属于当时日本的一流战将,而当时日本最能打的大将还没有出现在朝鲜。如德川家康、上杉景胜、伊达政宗等人都将自己的部队集结在了佐贺县,作为了战争的预备队。说实话,当时日本进攻朝鲜的部队也只能算的上是日军的替补阵容,日军还没有上主力阵容,就直接把朝鲜打趴下了,当时朝鲜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当时日本最能打的应该是伊达政宗,不过他并没有到场

至于在壬辰朝鲜战争中被誉为朝鲜民族英雄的李舜臣,实际上起到的作用也不大,只是这些年被韩国夸大了而已,最为夸大的就是他们所说的龟船,那么龟船是个什么情况呢?

龟船其实就是一种防御力极高的大型战船,其顶棚是设计成了一个倾斜的结构并且布满了钉子,以防止对方士兵跳上龟船发动攻击,如果对方士兵跳上了龟船,只要左右摇晃一下,对方的士兵也很容易掉下去。同时在船体的四周都安装了厚重的甲板,在船体的两边安放了数门火炮,船头有个龙头可以发射硫磺气体。这种船的作用是用于冲锋,一般以少量的龟船冲进对方阵营以后左右开炮,在扰乱对方阵型后后面的船只跟上消灭敌军。

那么李舜臣的战绩如何呢?1592年6-8月李舜臣率领他的水师在玉浦、泗川、闲山岛等地击败了日军,获得了三场胜利。而当年10月4日在进攻釜山的战役中被日军击败。11月李舜臣又在长门浦海战中进攻日军基地被日军击败。在后来的海战中,李舜臣先后在熊浦、唐项浦、永等浦等地的进攻均遭失败。

▲韩国人也太能吹了,把李舜臣描述成了一艘战船干番一支舰队的“神将”

就这样一个稍微还能打的将领,竟然在1597年被日本用反间计革职下狱。当年9月李舜臣被重新启用,之后他重整舰队,在当年的10月指挥了鸣梁海战。此战李舜臣以14艘舰船和100艘改装民船击退了133艘日军舰船的进攻(不是电影鸣梁海战中他几乎只用了一艘战船就击败了日军大舰队,那是扯的)。1598年10月19日他率兵参加了顺天城之战,一度被对方用火攻围住,在部下的拼死相救下才得以逃脱。李舜臣在最后一战露梁海战中,带领龟船冲入日军舰队,结果被日军包围,在激战中中弹身亡。此战是明朝和朝鲜水师共同对战日军水师,主力还是明朝水师,朝鲜水师当时也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这一战算上李舜臣获胜,他在壬辰朝鲜战争中的总战绩为5胜6负,败多胜少。

▲当时实际跟日军打的是明军

其实所谓的龟船,由于造价非常昂贵,在整个战争中也没造出几艘,估计在10艘以下,可能只有5艘而已。根据日本的《高丽船战记》的记载,在露梁海战中有这样的描述:

“大约早上8点,由58艘大船和50余艘小船组成的敌舰队(李舜臣的舰队)开始向我方发动攻击。其中三艘大船是铁包的盲船(龟船)。”

而露梁海战是整个壬辰朝鲜战争中最大的海战,此战朝鲜也只是出动了3艘龟船,可见实际上龟船由于数量太少,对战争的格局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最后一次的露梁海战,交战双方总共出动了500多艘战船,只是3艘龟船可能改变战役的格局么?改变战场的局部形势倒是可能。

所以即便是水师方面,朝鲜军其实也抗不过日军。而壬辰朝鲜战争主要还是陆战,在陆战方面如此不堪的朝鲜军队就只能仰仗明军了,战争过程中的硬仗、恶仗都是明军打的,如平壤、碧蹄馆、稷山、蔚山等等重要战役都是明军打的,朝鲜军在这其中除了呐喊助威就没起到什么作用了。

因此以这样的一个朝鲜,如果明朝不管的话肯定会被日本吞并,朝鲜不求助明朝还能怎么办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明朝   朝鲜   日本   神宗   女真   平壤   釜山   汉城   朝鲜人   水师   水军   日军   战役   军队   差距   人口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