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年轻时看《水浒传》反感宋江招安,年纪增长后就认同宋江招安了?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宋江招安的涵义并不单纯,它既是史诗般的英雄故事,又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现实,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很多人对其看法也会因年龄、经历和角度而有所不同。

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英雄故事的部分,对宋江招安感到反感的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革命、反抗的理想追求。即使梁山好汉原来是打抱不平的义士,但在招安之后,他们相对被社会认可,归属于一个统一的体系。这似乎与革命斗争、反抗贯穿于青年人思想中,追求新生力量的精神不太符合。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理解到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的权力竞争,对政治权衡的认知逐渐加深。他们不仅明白了异想天开的理想化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意识到种种政治变动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因此,他们更能够理解和认同宋江的招安行为,因为这是一种屈服后能够发挥更大影响力的策略。

所以说,个人对宋江招安的看法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经历、文化背景、价值观等。




梁山先后聚有各类(“九流”)人物109(含晁盖)位“好汉”。兵将数万。闹腾鲁西(现聊城、荷泽一带)多年。

被招安后,“好汉”们再未受招讨。还了一方净土于百姓。

[换至各朝各代乃至今天,某省(市)闹出个独立王国来,国家也是绝对不会容忍(许)的]。

宋江之流被招安后,奉命去征辽,又去打方腊。兄弟多半身亡,给后人留下了一热门话题。

被招安对也,错也?人们所处的角度不同,立场不一,看法不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讨论一下也好)[捂脸][大笑]




宋江手下大多是宋朝低级军官,招安不算最坏结果。




谁无家室,离乡别井,潜身水泊,得罪朝廷,官兵巡截,炮火矢石,魄丧魂飞。朝廷招安,效命归心。或还乡居里,卖刀买牛,躬耕陇畔,海晏时和。




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好汉,所以把打家劫舍,卖人肉包子的绿林好汉塑造为英雄,这种价值扭曲的英雄观正好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的错位,一方面我们寄望做人走正道,又对那些落草为寇的强盗土匪心怀同情甚至崇拜,导致国民价值观的错位。同时错误的历史观,又强化了这种价值扭曲。长期以来在历史观上,总把那些造反暴动的人冠以“起义”的名号,进而上升到推动历史进步的高度,因此那些给民族带来灾难,导致文明成果毁灭的暴力事件,一再被讴歌,草莽英雄一直被推崇。

不可否认那些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卖人肉包的匪徒中有被逼上梁山的,也有犯科作乱的逃犯,他们挑战人类道德底线,杀人放火,轻则危害乡里,重则危害社会安宁和政权稳定。历朝历代对待这类土匪都是采用剿抚并进,既一般采用剿灭或者招抚,也就是《水浒》所说的“诏安”。在不付出较大牺牲的前提下,招抚自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减少牺牲代价,而且也给那些迷途知返的恶徒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减少社会动荡。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宋江,既有江湖义气的匪性,也有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强烈愿望,因此他天天盼着朝廷诏安,一方面借此洗刷为匪的恶名,另一方面也可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选择客观上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对于宋江选择诏安而不是继续占山为王打家劫舍,中国人一直都很纠结,特别那些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总希望那些梁山好汉继续打打杀杀,而不是缴械投降,回归主流社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更加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些梁山好汉给一个民族带来的祸害。对于南宋政权来说,当时正是内忧外患,外有北部外族入侵之患,内有方腊造反之忧,因此社会稳定,消除内耗内患一致对外,实现收复北方失地才是一个民族的重中之重。如同抗日战争期间一样,消除内战,一致抗日一样。因此宋江诏安,于民于国都是最佳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诏安   水浒传   梁山   打家劫舍   历史观   土匪   朝廷   好汉   年轻时   反感   价值观   年纪   角度   看法   年龄   民族   政治   英雄   社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