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在剧中,在杭州六和寺,鲁智深听到钱塘江潮声大作,如雷鸣战鼓铺天盖地而来,寺中僧人告诉他那是潮信。 智深忽然想起师父智真送他的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闻信而寂。”果然应验了活捉夏侯成,生擒方腊。智深拍掌笑着问明圆寂之意,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夜必当圆寂。” 于是,他沐浴更衣,写了颂语,焚一炉好香,盘腿打坐,圆寂涅槃。




这个问题,如果你了解禅宗,或是读过《坛经》,就很容易明白了。六祖慧能曾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就是慧能所说的“自性悟”,也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发现了自己的真心,见到了自己本性——所以鲁智深说,“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时候很多少会问,“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大彻大悟?成佛就是这么简单吗?杀人放火的人也能立地成佛吗?

怎么回事儿呢?别着急,咱们接下来慢慢说。

为什么鲁智深在悟到了自性后,就能立地成佛?

我们再看鲁智深圆寂钱留下的偈语: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

虽然鲁智深杀的人中《水浒》中有交代的都是些坏人,但他跟随梁山南征北战也杀了很多人,这些被他杀死的人之中,哪些是罪该万死,哪些是英雄好汉,可就说不明白了。

所以,鲁智深说自己不修善果,一点儿也没错。

然而,鲁智深在“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听到钱塘江上的潮信到来后,就知道他自己是谁了(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个桥段,很多人都感觉很玄乎,我曾经也对此不解,只能不明觉厉。然而,在我接触到了中国佛教禅宗的历史后发现,鲁智深听潮坐化这一段,真的很禅宗。

怎么回事儿呢?

说起中国禅宗的历史,就不得不提五祖传道留下的那段著名的公案。

这段公案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就是五祖弘忍禅师要选定接班人,于是,他就命众弟子每人写一首佛偈,看谁的水平高,就将自己的衣钵传给谁。

当时,在弘忍的弟子中,神秀是公认的第一人,他写了一首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写下佛偈后,大家都觉得很好,一时也就每人敢出来“献丑”。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神秀将要传承五祖的衣钵之时,一个在五祖寺打杂的杂工,在听说了神秀的佛偈之后,竟然觉得神秀的偈子不好。于是,这个杂工就自己也作了一首佛偈,请人在墙写在了墙上(杂工不识字)。

这首偈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杂工,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

那么,慧能和神秀的佛偈在争论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场关于参禅得道的法门之争。也就是,参禅开悟究竟是一种攀登事的渐悟过程,还是“一念即佛”的顿悟?

神秀的主张是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呢?

菩提在梵语中的意思是觉悟、智慧。所以,神秀把人的身体比作是开悟的场所,把人的心比作是一面镜子。

按照神秀的主张,人要想参悟得道,首先应该修心,让心这个明镜台保持干净,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清净”。之所以人们无法脱离苦海,就是因为明镜台上出现了脏东西,之所以明镜台上出现脏东西,是因为人的心容易受到了外界的污染,也就是“六根不净”。

因此,要想脱离苦海成佛,就要经常擦拭明镜台上面的尘埃(不断地修行),来保持“六根清净”。明镜台一直保持干净,一天一天地进步,终究有一天会到达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

这就是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所倡导的“渐悟”修行,指的是悟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按部就班地修行。

而慧能呢,他并不认同神秀的观点。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参禅开悟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道场,心是无形无相的,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既然心是无形无相的,它又哪里来的尘埃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主张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高僧——竺道生所提出的“顿悟成佛”的观点。竺道生认为佛性不能用理性语言描述(禅不可说,一说即错),所以,我们当然也不能将佛性分成一部分、一部分。人要么就完全领悟了佛性,要么就一点儿没领悟,不存在一部分的状态。也就是说,人是直接捅破那一层窗户纸来显露佛性的,这就是就是顿悟。

对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学界来说,道生的这个观点太具有冲击力了,主流僧人纷纷将之驳斥为歪理邪说。

为啥呢?

因为,“顿悟成佛”不仅仅是一个佛学层面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经济和权力的问题。

佛教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东汉到南北朝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战乱不断,君臣相杀,父子相残这样被儒家视为大逆不道的大戏不断上演,心怀理想的士人们难免产生厌世之感。

这种时候,人就往往就需要信仰作为精神的支撑。

然而,儒教一惯回避生死,道教呢,倒是有一套修仙的体系,但是他们所追求长生不老,本质上还是用否定死亡的方式解决生死问题,极度缺乏逻辑。

佛教的一套逻辑严谨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之说一经传入中国,马上就在上层社会流行。尤其还南北朝时期,很多皇帝都是佛教的忠实信徒。

这样的背景下,僧人的社会地位就不断提高,朝廷甚至拨款并分了大片土地建筑佛教寺院,还免除寺院的赋税杂役。社会上的土豪地主们对寺院更是捐钱捐物。

僧人们开销本来就不多,收到的香火钱和捐款的结余就用于放债和购置土地。如此一来,寺院的势力就不断扩大,有些大型寺院的经济实力甚至可比一方诸侯。

从南北朝到隋唐,佛教寺院越来越富,以致于老百姓纷纷抢着出家。老百姓都出家了,朝廷找谁收税啊?为了控制僧人的数量,朝廷不得不出台度牒政策,一种出家人必须在官方办理“出家证书”的政策。对于办理度牒的官员来说,这又是一门来钱的生意了。


所以你看,古代寺院的影响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佛教寺院的影响力是内靠自己的思想,外靠朝廷对寺院的政策,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施舍。然而,竺道生提出了“顿悟成佛”的观点。这意味着参禅修行将不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道行的深浅,不是由修行时间决定。这样一来,寺院里也就不能论资排辈了,这是那些掌握着权力的长老们所不能容忍的。

正是这个原因,直到五祖弘忍传法时,“顿悟成佛”也依旧没有流行起来。

但是,这套理论没有流行就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追随者。显然,慧能就信奉竺道生的理论,不仅信奉,慧能还在竺道生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

慧能不仅坚持“顿悟说”,还声称人人都有佛性,参禅修行也不需要什么道场。

也就是说,慧能认为人人皆可以在自己家里参禅修行。这样一来,佛教寺院的影响力必然会大减,这是神秀他们那一众人不想看到的。慧能这一套理论,跟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性质差不多,是直接动了传统佛教势力的蛋糕了。

所以,虽然五祖弘忍认可慧能对佛性的理解,并且将衣钵传给了他,但为了躲避传统佛教势力的追杀,慧能在岭南山林中隐遁了十五年才敢公开身份传法。

那么,可能有人会说,你讲了这么多禅宗的历史,跟鲁智深坐化有啥关系呢?

其实,鲁智深听到潮信坐化,就是慧能所说的顿悟。为何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能够顿悟呢?

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其实《水浒》中的鲁智深慧根很深,只是他不自知罢了。

还记得鲁智深在五台山剃度出家时,首座众僧禀长老质疑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当时五台山的方丈住持智真长老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你看,智真长老早就看出鲁智深是天星下凡,心地刚直,虽然当下凶顽,命中驳杂,但他日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在座的首座和尚恐怕都不如他。

鲁达是赵员外(被鲁智深解救的金翠莲嫁给了赵员外)送上的五台山,估计赵员外已经把鲁达当初为了解救金翠莲妇女二人,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事情跟智真长老说了。

从鲁达解救金翠莲父女这件事儿可以看出,鲁达天生性格大度宽缓,他做事从来都是根据自己的良知和本能,率性而为,行事之前从来不去计算得失与后果。在普罗大众看来,鲁达就是生性莽撞。但是,在智真长老这样的得道高人眼中,鲁达却是个慧根非凡之人。

智真长老一见到鲁达的时候,就对众僧说“他将来必成正果,你们都不如他”。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鲁达本性中的这种淳厚和天真。

慧能所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佛法就是要让我们有一颗自然而然的心,修行的目标也就是回归这种自然而然的心,这种心就是最初一念的本心、童心、赤子之心。而鲁达根本就没有念过一天的经,却天生就是这种状态,所以智真长老说他慧根非凡。

是啊,对鲁智深而言,他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欲望,也不想念经,甚至根本就搞不清楚什么是佛性,以及什么是一个和尚应该有的样子。在鲁智深看来,他剃度出家,只不过是自己走投无路后寻找的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在鲁智深的认知里,做人和做事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和问题,在他看来,不管是做提辖,还是做和尚,本质上都一样,就是做人。

做人的关键是什么?

那就是不失本性,不丢掉内心的正念和正觉。

所以你看吧,《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经历,不管是为解救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以致于丢掉军官的身份,出家为僧;还是后来为了解救给玉娇枝讨公道的史进,而独闯华州的龙潭虎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率性而动、顺意而为、随缘而来、见机而行。

达摩祖师曾经讲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鲁智深几乎是歪打正着地暗合了达摩祖师的观点,但他却浑然不知。

虽然鲁智深不懂佛法,也不想学习佛法,但这并不阻碍他能成佛。慧能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鲁智深距离修成正果,正是差一个“一念成佛”的顿悟契机——也就是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中的潮信。

为什么鲁智深要等到潮信才能开悟呢?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六祖坛经》

什么意思呢?

慧能说,净土之于我们的距离,其实是相对的,只要你的心净,净土离你就很近。要是你的心不净,不管你怎么念佛也到达不了净土。

鲁智深虽然有慧根,但他的心还不净(智真长老说他“命中驳杂”)。虽然鲁智深并不贪图功名利禄,但他心里还放不下兄弟,沉溺物欲(主要是酒),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去打打杀杀。

直到他生擒方腊后,见了太多的生死,才彻底的放下。

用鲁智深自己的话讲,“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这证明他的心已经彻底清净了。

所以,他才在听到潮信后写下这句偈语:“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金绳和玉锁,就是之前他留恋的那些尘世间的欲望和情感,听到了潮信,他才顿悟,见到了自己的真心和本性。

鲁智深的顿悟,是一种经过历练后的自觉自悟,是一把斩断尘世间的烦恼和邪见的智刃。从佛法上来讲,他是用一念之慧锋,断尘俗之迷网,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正如慧能所说,“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徹,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为什么解脱后,鲁智深就得死亡——圆寂呢?

其实,按禅宗所讲,识自本心就已经解脱了。施耐庵安排鲁智深圆寂,达文估计是想让他解脱的更彻底一些吧,毕竟佛教的圆寂是涅槃的意思,是以消灭肉体的方式得到解脱,脱离肉体,超脱六道轮回,这是最好的归宿。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知道,你们和我一样,水浒传里最喜欢的英雄,

据地告诉列位,施耐庵老爹,也深深地爱着这三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我喜欢他们,就是喜欢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咥肉大秤分钱的豪气与慷慨。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我喜欢——

六和寺的寒风吹拂,飞雪打在将要开花树枝上。林冲在鲁智深圆寂后半年去世,而武松在送别两位好兄弟后,以古人罕见的八秩高龄辞世。还有比经历了人世惊涛骇浪后平静告别动乱的世道美好么?真的是不求同日生,但求同地死呐!

梁山英雄经过“四大征讨”,十成去七,那是如何的不堪呀!一百单八将里,最后归拢整理,才凑够了36人。

那时,血雨腥风的厮杀刚刚结束。宋江卢俊义们满怀仔欣喜地准备凯旋东京,等待加官封爵时,我们喜欢的鲁智深不愿意了。

宋江说,鲁师傅,跟我一起回京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如何?

老鲁说,哥,“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这是老鲁的原话,真的是明白人说明白话。

老宋一思量,又劝到,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如何?

老鲁已经想通了,他摇首叫道,哥!都不要了!人生嘛,要多也无用。只要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水浒里说,宋江听罢,心中老大不高兴,便不想再说话,“各不喜欢”。

列位,你看到这里就该知道,鲁智深境界之高把他妈的老宋,甩了最少两条街道。

杭州有个钱塘江,钱塘江边有个月轮山,月轮山上有个六和塔,六和塔后有座六和寺。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东西南北)”之意。说起六和寺,那是大有名堂的。寺院建在北宋,因毁复修于南宋,据说是为镇住钱塘江怒潮,朝廷委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的这座寺院。

鲁智深便选了六和寺,准备终了后半生。

那一夜,老宋屯兵征方腊毕凯旋在六和塔驻札。

鲁智深与武松在六和寺里歇马听候。站在寺里望城外江山秀丽,俩人心中非常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

到了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懂钱塘江潮信,以为是敌人来攻的战鼓响,从铺塌上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准备迎敌。

众人都笑。鲁智深回说不解。寺内僧人便解说,这潮信每天日夜两次按时来,今日是八月十五日,潮信应该三更子时来。

听着潮响,鲁智深忽然大悟,原来,他蓦然记起师傅智真长老,曾讲给他四句偈言。

第一句,逢夏而擒。鲁智深在万松林活捉夏侯成。

第二句,遇腊而执。鲁智深生擒了方腊。

第三,听潮而圆。

第四句,见信而寂。

这朝信,这圆寂,便是一种暗示。古人是有信仰的,在大宋宣和年间某一个中秋之夜,那个厮杀终生的有智慧的和尚,吩咐师兄弟“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然后坐到椅子上,左脚搭上右脚,圆寂回去。

当然鲁智深在圆寂前也没忘了做两件事。一,报告给自己的老宋哥;二,向众僧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个快乐的胖大和尚,也没忘了在生命终点,娱乐我们一把。这样的风采惟大和尚才具有。

水浒里没有太多写林冲之死。 在奉命征讨江浙一带的方腊义军之后,豹子头林冲得了风瘫。

风瘫?这是什么病?主要是妇科病。也叫产瘫。系“冲任血虚,心脾失养”导致,症状是“四肢萎弱无力”,“筋急项强”。男人得了写四肢乏力,筋骨不通,脖项僵直,是什么感觉?一代枭雄的林大英雄罹患此病,什么惨状?

英雄末路,却幸有好兄弟照侍,他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武大英雄陪伴,坚持半年后病故。两大英雄,两个好兄弟,相濡以沫,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是江湖义气的最高境界,逍逍客不才,我如有丹青手,一定倾平生之力,绘就一幅《兄弟》图。任是人间多情物,那堪林武兄弟义?

林冲殁后,朝廷追封其为“忠武郎”。呵呵。

回头回到宣和的那个蹊跷的八月十五,再说水浒里第一大英雄,行者武松。

当老宋动员他进京邀功封赏时,武松突然身体发生异变,武功尽失,“虽然不死,已成废人”。

武松说给他极不满意的及时雨哥哥宋江的原话是三层意思——

“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这是第一。一代英豪,颓然残废,真的让人黯然神伤。

“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这是第二。人生苦短,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尤其金钱。

“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这是第三。选择皈依,是这个年轻头陀一直的内心呼唤。

末了还不忘叮咛,“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老 宋最不满的就是武松阮氏兄弟等动不动喊“招甚么鸟安冷了兄弟们的心”要造反到底甚至取代了当今圣上的一拨人。如今见武松要绝情而去,于是冷冷地说了四个字:

“任从你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便是结义好兄弟,那又能怎么样?

水浒这么交待后来发生的——

“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

和燕青一起,这是水浒英雄里最好的结局了吧。

施耐庵老爹为什么选杭州六和寺作为他最心爱的英雄的最后归宿?

一,他们本是星神,降落人间为魔鬼,最后还应回到天上。得享天堂之美。

二,六和寺在两宋时,因为有官方色彩而成为是佛寺里香火最盛的佛教法场。与水浒最伟大的英雄身份相符。

三,北方大乱,辽金元蒙长驱直入,已经勒马长江,剑指江南。南方如危卵,无一寸山河可寄囫囵身躯。佛寺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施耐庵老爹这样的文人而言,既不染红尘又不离红尘,佛寺最妥。

逍逍客于乙未深冬老夜长安霾重季节




鲁智深临终偈言: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悟到的就是:今日方知我是我。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有一句老话。叫做:不施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世间有好人,也有很多行凶作恶的恶人。好人需要得到好报,恶人也需要有人来收服他们。谁来收服他们呢?这就需要公平公正的法律,和执行公平公正法律的公平公正的人。如果没有公平公正的法律和没有执行公平公正法律的公平公正的人。怎么办呢?就需要行侠仗义的人去替天行道。

水浒产生的背景,就是大宋王朝缺失了公平公正的法律,和缺失了执行公平公正法律的公平公正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水浒108条好汉才揭竿而起去替天行道。

佛教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真正的佛法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不是在寺院里诵经念佛。鲁智深出身佛门,但一不诵经,二不念佛。而且在五台山将泥塑的佛像推倒打破。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释迦摩尼是反对偶像崇拜的。末法时期,佛教以崇拜佛像,诵经敛财为主,已背离了释迦摩尼佛法的初衷。

因此,鲁智深才是真佛转世,他干的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事情,他的杀人放火就是在替天行道,铲除邪恶。杀掉邪恶的人就是在保护正直善良的人。

所以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时候,智真长老就已经看出他的本身来了。并对众僧说: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临走前还送给了鲁智深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第二次送给了鲁智深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但是鲁智深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真佛转世。当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鲁智深忽然开悟了。他也知道了自己是谁,所以才说: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圆寂后,径山住持大惠禅师为鲁智深下火时说:“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漫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大惠禅师认为鲁智深的德行可以让天空飞的云彩变为白玉,让大地都化做黄金,鲁智深功德无量。

每个人都有替天行道,普度众生的侠义之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替天行道和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本领。

鲁智深是真佛转世,他在人生的终点才知道自己是真佛转世,是因为他一片公心,一片利他心。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也就是没有私心。所以鲁智深修得了正果。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鲁智深的遗言。

鲁智深生平豪爽不做作,一个直肠子。以拳头跟酒论英雄。从字面上看,他虽然杀人放火事干许多,但是仔细分析,发现他并不是好杀之人,而是从心底透露着一股善意。一出场的拯救金翠莲父女完完全全是为了行侠仗义,他是公门中人,一开始也没想着杀死恶霸镇关西,只是为了救助落难的父女。这一点,什么九纹龙,打虎将都不及他热血。后来大闹五台山正是因为他被佛门规律束缚而作的反抗,毕竟他是一个向往自由洒脱之人。路过桃花村对被山贼欺负的刘太公一家挺身而出,完美解决问题而没酿杀戮。后来在相国寺也没有对闹事的泼皮大开杀戒,而且更是因为意气相投和林冲成为过命之交,更是大闹野猪林救助林冲性命。

在上了梁山之后,作为梁山步军首领,其实他山上知己不多,就是二龙山一派跟林冲而已。后来无奈接受朝廷招安,可以看得出他曾作为公职人员早已看清官场,十分厌恶招安,后来也跟随宋江南征北讨,在征讨方腊过程中更是拼杀大将夏侯成,生擒贼首方腊,立下头等功,这可是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大好机会,他都拒绝了。可见他心中对于俗世之名之物已然看淡,禅心已现。

而他临死之前的感悟应该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罪孽深重之人,原来佛不在口号戒律清规而在于心。他一生杀人放火从不为自己,为的是修善业。他一生都是为别人而活啊。今日方感悟到应该为自己而活。那就离开这个腌臜世界,活在清明内心世界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慧能   慧根   钱塘江   水浒传   开金   佛教   自性   杀人放火   禅宗   僧人   佛法   明镜   寺院   长老   水浒   英雄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