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怎么形成的?

苏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当时俄国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这场革命导致了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为苏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1917年11月到1922年12月期间,俄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先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府。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逐渐掌握了实际权力,于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苏联的条约》,正式成立了苏联。苏联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

苏联成立后,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最终形成了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制国家。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陆续加入,其中最后一个加盟共和国是1990年加入的立陶宛。

苏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苏联的形成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国家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体,这个令西方世界心惊胆战的红色帝国灰飞烟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因此受到巨大挫折。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局势,那么这个令世界战栗的红色帝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静夜史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阶段来看。

苏联的前身是沙俄帝国,这个帝国至15世纪崛起开始,经过5个多世纪的疯狂扩张,领土达到空前的2000多万平方公里。

但噬土成性的沙俄并没有因领土扩张而富裕起来,相反沙俄在帝国主义国家里,经济发展非常滞后,这使沙俄比其他帝国主义更容易崩溃,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在沙俄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战作为帝国主义之间的火并,也是关乎帝国主义各国国运的豪赌,沙俄也参与其中。但战争的巨大消耗并没有为沙俄带来实际的效益,相反却将沙俄推到崩溃的边缘。

终于在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沙皇统治结束。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未退出一战,俄国仍然在一战的巨大消耗中摇摇欲坠。于是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俄国带入共产主义时代。

“十月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要同时在几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理论,完善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内涵。

而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领袖,对苏联的诞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力排众议,以极其屈辱的条件与德国媾和,成功退出一战。

随后红军集中兵力,陆续消灭国内的沙皇旧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入侵。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生,所以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世界上的民族都将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这就是列宁提出的“民族自决权”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沙俄土地上先后成立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苏维埃共和国,芬兰作为沙俄的一部分也根据民族自决权原则走向独立,和德国媾和后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

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权原则,具有民族自决和民族分离权力的各苏维埃政权在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后,以平等身份组成苏维埃共产主义联盟,最终实现全球共产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

在列宁的指导下,1922年12月,俄罗斯、白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盟首先合并,组成联邦制国家,苏联正式成立。

但随着1924年1月列宁的去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实际领导者。

相比于列宁的民族自决权原则,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斯大林最终选择了背弃,他推崇的“大俄罗斯主义,最终成为苏联的组成形式。

作为列宁深恶痛绝的路线,大俄罗斯主义”片面强调俄罗斯民族的优越性,将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及其它加盟国视为俄罗斯的私有财产和附庸,他们在苏维埃内部的地位严重不对等。

这种俄罗斯利益至上的思想,在斯大林手里发扬光大,并最终贯穿苏联始终。

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苏联的组成带有了鲜明的沙文主义特征:

1924年乌兹别克、土库曼两个苏维埃共和国加入苏联;

1929年塔吉克苏维埃共和国加入苏联;

1936年,外高加索联邦解散,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个苏维埃共和国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两个自治共和国升格为苏维埃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39年9月17日,在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夺回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地区,将国界推进到一战前的寇松线;

1939年11月,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并在此建立卡累利阿地峡—芬兰苏维埃共和国,1956年7月撤销并入俄罗斯联邦;

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强行开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8月,三国成为苏联成员国;

1940年6月,苏联红军强行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共和国,8月并入苏联。

至此,苏联的15个加盟国全部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阿布哈兹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不过很快在苏联解体后并入格鲁吉亚;

另外,唐努乌梁海于1944年被俄罗斯联邦接纳,改名图瓦共和国,东方巨龙在不知不觉中失去17万平方公里土地;

蒙古作为苏联没有名分的加盟国,被俄罗斯控制直到1992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很多人都知道苏联,但对于苏联是怎么来的却不十分清晰。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一个联盟性质的组织,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包含了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核心在苏俄,也就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往上追溯就是俄罗斯帝国。这个帝国是个君主制国家,面积广袤,全盛时期达到2288万平方千米,包括了现在俄罗斯主体、乌克兰、芬兰、波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家。这是苏联形成的历史基础。

俄罗斯帝国从1721年一直持续到1917年。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倒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当时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组织。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夺取政权,苏俄形成。

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进行,原俄罗斯帝国境内各民族纷纷要求独立,并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新生政权比较脆弱,而复辟力量及资产阶级时不时要反扑。于是,苏俄同周边的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这便是日后苏联的雏形。

为进一步密切联系,1922年斯大林主持专门委员会,要求各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当年12月,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率先合抱,形成了最初的苏联。

同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外高加索三国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加入苏联,并一直持续到1940年,后来这三个国家积极谋求加盟共和国地位单独加入苏联。

1936年之前,加入苏联的还有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等突厥斯坦五国。

二战爆发后,苏联以建立东方战线的名义,与德国瓜分波兰第二共和国、侵略芬兰,并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

当时一同并入的还有摩尔多瓦。1940年6月,斯大林同样借口建立东方战线,占领摩尔多瓦,并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纳入苏联管理。

至此,苏联的加盟形态基本定型,并逐步走向了强盛,成为地跨欧亚两大洲的联盟国家。当然,如果除去曾经的“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后来加入的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全盛时期,共有16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解体后,这16个加盟共和国有15个获得独立,成为主权国家。至于各加盟共和国与苏联的关系,苏联宪法写得比较清晰。一句话就是,除了遵从苏维埃联盟行使的职权外,保留了各自的国家主权。




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简称“苏联”。

这样一个“联盟”是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天生具有“不稳定性”。

直到1956年,苏联这个大联盟才算完全组成,一共有十五个“加盟共和国”。

在这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中,核心是“基辅罗斯三国”:乌克兰、白罗斯、俄罗斯;

其次是“外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再次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随后是“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最后一个是乌克兰南部的一个东南欧国家:摩尔多瓦共和国。

“苏联”的形成,说起来也是“刀光剑影、战火纷纷”。从 1917年3月那场导致沙皇下台、沙皇俄国灭亡的“二月革命”说起吧。

列宁在1917


一、风雨飘摇的“罗曼诺夫王朝”在“二月革命”中倒下

罗曼诺夫王朝最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其实真是个悲情人物,他在继位之前,以皇太子的身份访问日本,被日本刺客砍了一刀,从此对日本一直耿耿于怀,骂日本人为“东方猴子”,这多少是有歧视的味道的。

1894年,尼古拉二世继位后,国内已经很乱了,在欧洲各国的挤压之下,沙俄帝国改革不彻底的毛病被放大,先进的工业生产也被落后的农业拖得没法开展。

英国、德国、法国没有一个是好惹的,尼古拉二世谁都不敢得罪,尤其他们还欠着法国的巨额债务。刚即位的尼古拉二世也想重整山河,恢复祖上的旧日荣光,他开始了生猛的改革。

1904年,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尼古拉二世还没等西伯利亚铁路修好,就打起来“日俄战争”,“俄罗斯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来激励”。

一筹莫展的沙俄太想一场战争的胜利了


结果,“日俄战争”,沙俄惨败,连他们的海军舰队都全部报销了,一下子把国家从世界二流强国变成四等国家。

国内矛盾更加激化,大街上天天都是游行的民众:有要面包的、有要工作的、有要和平的,有要沙皇下台的,还有支持沙皇的。

尼古拉二世烦恼得不行,下令军队不问青红皂白,一概镇压,酿成了1905年1月著名的“流血星期日”事件。

沙皇油盐不进,民众闹得更凶,国家也更加混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参战,国内基本陷入没法收拾的状态。

1917年2月,圣彼得堡粮食供应紧张,导致全市大罢工,老百姓几乎都是全家上街游行,他们要吃的;

这时候,沙皇要求强力镇压的命令得不到完全执行,警察也有很多人加入到游行之中;2月27日,那些不想上前线的后备营士兵直接起义。俄罗斯的“二月革命”爆发了,要“面包与和平”的口号变成“打倒沙皇”。

这些以工人为主的队伍成立了“苏维埃”,通过谈判,最后达成协议:1、成立临时政府;2、苏维埃不参与政府,但有监督权。

“苏维埃”在俄语中的意思就是"代表会议"或"委员会"。

“富贵齐天、悲惨绝伦”的一家


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

这时候的俄罗斯是最乱的:

沙皇被迫要退位,但他的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不愿意接位;

临时政府分成两派,有要“保皇的”、有要“立宪”的;

整个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前线士兵也不打仗了,国内民众也不知道政府在哪,到处都是打砸抢。

“苏维埃”里有三派:

布尔什维克:这是列宁领导的政党,列宁还在沙俄的通缉之下;他们主张推翻沙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孟什维克:这是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领导政府;

社会革命党:农民组成,主张打土豪分田地、推翻沙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布尔什维克由于没有人领导,在苏维埃里占少数,没什么话语权;孟什维克和社会党都赞成资产阶级政府,所以两个走得很近,主宰了苏维埃,他们都支持“临时政府”。

布尔什维克里有的人为了改变状况,都打算和孟什维克合并算了。

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


在瑞士的列宁敏锐地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机会来了,他千辛万苦绕道德国回到俄罗斯,发表了闻名的《四月提纲》:

1、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2、没收贵族、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3、停止战争;

4立即召开立宪会议。

把持临时政府的是资本家支持的犹太人克伦斯基,他坚持要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不同意布尔什维克的要求。

但俄罗斯实际上已经没有力量打仗了,前线士兵厌战、国内军队更不愿上前线。

7月3日,当前线又打了败仗,40万军队全部被俘,国内的士兵发生了起义,他们走上街头,要求解散临时政府,由苏维埃掌权。

混乱的苏维埃却认为士兵起义是布尔什维克煽动的,要把布尔什维克踢出苏维埃;临时政府更是强硬地以“叛国罪”通缉列宁。

结果,起义士兵真的把布尔什维克当做主心骨,他们高举红旗,聚集在临时政府所在的冬宫,要求临时政府把政权交给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也顺势领导了这支宝贵的力量,开始领导起义运动。可以说,这是布尔什维克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武装,虽然人少,但毕竟有了。

布尔什维克有了自己的武装


列宁由于遭到临时政府的通缉,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他已经不再对苏维埃抱有希望,而是在思考如何进行武装起义,领导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

混乱的局势、飞涨的物价,老百姓已经没日子过了,临时政府还坚持打一战、坚持不开立宪会议,俄罗斯群众也都不相信政府了,他们也支持苏维埃、支持本来不怎么强大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渐渐在苏维埃里站稳了脚跟。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起义士兵和群众包围了冬宫,守护冬宫的卫队也加入到起义一边,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

第二天上午10点,列宁发表《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注意,这是是“苏维埃”掌权。

1918年1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会议宣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这就是后来所说的“苏俄”,这是个“联邦”,不是“联盟”

不过要说的是,这时的“共和国”能控制的地方小得可怜,也就圣彼得堡及周边。

1918年的苏俄,危机四伏


三、列宁的妥协与斯大林的强硬,联盟增加到11个

刚成立的苏维埃联邦处境非常困难,国外势力都在大举准备进攻“苏俄”,国内也有大量的反“苏俄”势力,这些势力非常复杂,有原来的“保皇”派、有孟什维克,还有零星土匪。

摆在列宁的首要任务是稳定政权,他首先顶住党内力量,坚决和德国单独媾和,1918年3月3日,签订了布尔什维克几乎人人反对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然后,“苏俄”离开危险的圣彼得堡,迁都莫斯科,政府搬进克里姆林宫,“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俄国共产党”,简称“俄共(布)”。

苏俄退出一战,英美法等国立即大规模武装干涉,他们组织力量,从摩尔曼斯克、海参崴、克里米亚和外高加索、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等方向进入俄罗斯,和俄罗斯内部伏尔加河的中下游地区的反叛力量一起,军事打击这个新生政权。

1918年是苏俄最危险的一年,领土几乎全部沦陷,工业农业都被敌对力量破坏、控制;到处是战火,到处是动乱,到处是暗杀,列宁就是这一年遭到暗杀受伤的;

人民还没有吃的,连政府高官的妻子儿女都饿得头晕眼花,只能用“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来给自己打气。

饥饿的新政权


面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实行严厉的手段,迅速处决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让那些想复辟封建皇朝的人断了念想;

同时颁布《将苏维埃共和国变为军营》的决议,全民皆兵,保家卫国。没有粮食怎么办?苏俄实行严格的“余粮征集制”,一切首先保证打仗、再保证其他。

通过危险的1918年和痛苦的1919年,到1919年11月,苏维埃收复大片土地,政权暂时稳定了下来。

正当苏俄以为可以松口气的时候,波兰跳出来朝苏俄索要“被占领的领土”,气得苏俄政府恨不得掐死波兰。

1920年4月12日,苏波战争正式爆发,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苏联红军打到波兰首都华沙周围,眼看着波兰就要被灭国,美国、英国、法国出来斡旋,以“承认苏维埃政权”为条件,要求苏俄别打了。也实在是打不动了,苏俄选择停战。

从1914年参加一战开始,苏俄人口就不断减少、领土也在不断消失,到1921年,用一穷二白来形容苏俄都不合适了,而是千疮百孔、满目萧条。

到处都是战乱


在苏俄的影响下,临近苏俄的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也都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内外的压力减轻许多,苏俄要正式建立“国家”之事被提上日程,1922年10月6日,俄共召开中央全会,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

但在具体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上,列宁和斯大林有一点分歧。列宁希望成立一个“加盟共和国”自主权很大的“联盟”。

斯大林想建立一个以“俄罗斯”为中心的“联邦”,即使是“联盟”,也要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原来的“基辅罗斯”为中心,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权利受到中央制约。

但列宁的威望毕竟在那里,谁也没法超过列宁,所以,1922年12月30日,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


这一次大会,列宁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斯大林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三国打包成“外高加索联邦”,变相削弱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的独立性。

所以,新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批组成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4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成立后,一切都走上了正轨,世界也在酝酿下一次大战,暂时没人关注苏联。

1924年年底,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都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5年,这两个国家联袂加入“苏联”;

1929年10月16日,“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他们也在同年12月5日加入了苏联。

1936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国家同时加盟苏联,中亚五国全部加入苏联。

这时,苏联也发现,以前强制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合在一起并不利于稳定,所以又把这三个国家恢复了。至此,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一共11个。

苏联的成长


四、希特勒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波罗的海三国建立苏维埃政权

实际上,从1922年苏联成立,到1939年之前,苏联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尽管为了稳定国内的政治,苏联的“肃反”非常严厉。

1939年3月,因为英国、法国的“绥靖”,希特勒几乎没有任何压力地就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下苏联感到了压力,赶紧找英国、法国商量:怎么遏制德国的扩张。

但德国向东扩张,正是英国“绥靖政策”的核心:祸水东引。所以,英国压根不管,法国态度模糊。

1939年8月12日,苏联最后一次和英、法谈判,条件低到不能再低:苏联派军队遏制德国的侵略,但波兰要让苏联军队过境才行。

但波兰压根不同意,英国、法国也不管,因为他们以为:不管德国怎么样,都好过苏联进入欧洲。

苏联一直在准备


英法的不作为、波兰的傻乎乎,气得苏联干脆不管了,他们在8月23日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据说私底下还和德国商量把波兰分了。

在没有了苏联的强大压力下,德国在1939年9月1日闪电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等国的自私、狡诈,终于得到了报应;而傻乎乎的波兰不准俄罗斯过境打德国,马上遭到了德国和苏联的再一次瓜分。

德国忙着打仗的时候,苏联也没闲着,他们在苏芬战争中,把向西夺得的领土命名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入苏联,这是苏联第12个加盟共和国。

1940年3月,苏联出兵和德国眉来眼去,还建立“反苏联盟”的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然后帮助他们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再然后,很真诚地“邀请”它们一起加入苏联这个大家庭。至此,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变为15个。

战争中,最苦的是老百姓


五、二战结束后的微调

二战期间,因为罗马尼亚是德国的盟国,苏联在1940年占领了罗马尼亚紧邻乌克兰的部分国土,成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就是现在的“摩尔多瓦”;当然,这个共和国也就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

二战结束后,苏联作为战胜国,芬兰也知道自己在二战中对苏联做得很过分,所以决定实行“中立化”政策,他们和苏联签署的多份条约,也同意放弃索要苏芬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其中就包括“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

1956年,苏联决定完全没有必要保留“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于是把它完全并入了俄罗斯。从此,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一直稳定在15个,直到苏联解体。

貌合神离的“三巨头”


以上,就是苏联形成的过程。

1991年12月26日,苏联突然解体;一个庞大的帝国消失了,许多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新出现的“俄罗斯联邦”又回到了1917年之前的状态。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天下大势。将来会怎样,谁知道呢?现在,普京不是在努力奋斗吗!

普京的追求




苏联和苏俄其实是一个包容关系,苏俄是指1917年11月7日,经过十月革命后在原来的沙皇俄国基础上所建立的国家,全名叫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看到苏联的国家体制。苏联当时所施行的是加盟联邦制,也就是说,从名义上来说,苏联实际上是由许多国家组成的一个联合政体,其中包括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俄,除此之外还有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家,当然,这些国家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上世纪初的时候,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当时的临时政府,建立了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说的苏俄,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而原来的许多俄罗斯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则趁此机会闹了独立。当时的苏俄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列宁只好韬光养晦,弄出了一个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将外患解决,专心对付国内的反抗势力,也就是我们常在书中看到的白军。1921年,随着红军打败了白军,处决了高尔察克,流放了一批反抗势力代表任务之后,将俄罗斯原来的盟友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和自己打下的原先的白军势力范围合并起来,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苏联正式成立。所以说,苏联和苏俄的关系,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包容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苏联   布尔什维克   沙俄   苏俄   阿塞拜疆   苏维埃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乌克兰   波兰   沙皇   俄罗斯   共和国   列宁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