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主要是蒋介石战略上的成功,加仑战术上的成功。再加苏俄,浙江财团的军事经济援助。北伐成功主要有8大原因:


1.1926年中山舰事件前。汪精卫,邓演达和苏俄军事总顾问季山嘉明确反对北伐,认为国民党尚无统一全国的实力。而蒋介石看出了北方各军阀实力虽强大,但互相攻伐,可利用其矛盾个个击破;这也加剧了双方的矛盾。3月18日,蒋“误信”欧阳钟,王柏龄,伍朝枢,邹鲁等右派谣言,发动“中山舰事件”。成功逼迫共产国际转而支持他,汪精卫被迫出洋。“中山舰事件”后,蒋安期北伐。以军事胜利,实现其权力第一次膨胀。

2.苏联的援助,大大增强了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力。同时蒋介石成功取得了江浙财团的支持。解决了北伐军费问题。这解决了长期困扰国民党的“无钱无枪”的难题。


3.蒋介石采取远交近攻战略,成功利用了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矛盾。先分化了张,吴联盟;再积极拉拢孙传芳,利用其与吴的矛盾,只想偏居一隅的心态。使国民革命军得以集中力量先打击吴佩孚,再消灭孙传芳集团

4.蒋介石听取了苏联顾问加伦正确的建议,先集中力量攻占直系吴佩孚湖南,再取湖北。之后改消灭孙传芳集团,下江西,攻浙江,江苏等。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集团。

5.积极拉拢冯玉祥国民军,阎锡山晋系,在北方牵制住了吴佩孚直系主力。而吴佩孚则战略严重错误,轻视南方国民革命军。吴企图先集中主力,打垮北方冯玉祥国民军,阎锡山晋军。结果冯,阎挡住了其进攻,为国民革命军攻占两湖,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推动了蒋,冯,阎,李军事联盟的建立;为第一次,二次北伐完全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6.蒋介石鉴于国民党军事力量不足。故采取军事消灭+拉拢政策。积极拉拢,收编各派势力,再分拆,吞并。虽然这减少了国民革命军的伤亡,快速实现北伐胜利。但后遗症严重,形成了大大小小数百个地方军阀,而国民党又无力量完全吞并。这就造成了地方实力派系林立的问题,直到1949年败退前台湾都无法解决。

7.在苏联,中共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为北伐培育了大量军事人才,也成为北伐军的骨干力量。

8.中共积极动员工农,也是非常大助力。但在北伐尚未完成情况下,就全面铺开工农运动,严重影响了收复区的经济生产。对北伐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也成为1927年分裂最主要原因之一。




十万北伐军之所以能打败七十万北洋军,是因为北伐军的真实数目并不止十万人,而北洋军虽然确实有七十万人,但是北洋军却一点都不团结。因此,真实的北伐战争,其过程是反反复复的,并非是想象中的摧枯拉朽式的,一边倒式的战争。



先讲一下北伐战争之前的背景。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广东革命政府的内部分成了左、右两派。后来有一些人意识到了内斗是很愚蠢的,毕竟北洋军阀这个大敌都还未除,革命党自己却内斗,这不是在做亲着痛仇者快的事情么?

于是,最后大家坐下来开会,达成了一个正确的共识:咱们先北伐,先打倒了北洋军阀之后再说。

与之同时,北洋军阀方面也是内讧不断,各派军阀之间相互打,一天都没有消停过。

首先是吴佩孚,他是最二的。因为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吴佩孚被冯玉祥给坑了,其部的十几万精锐全部被消灭。因此吴佩孚在湖北东山再起后,便号召北洋系联合剿冯。他的这一号召,立马得到了张作霖和阎锡山的响应。

为什么张作霖和阎锡山要响应呢?当时的张作霖和阎锡山,也比吴佩孚好不到哪去。张作霖在打败吴佩孚后,他与和冯玉祥也有矛盾。当时的情况是张作霖实力略强,冯玉祥的实力稍弱。冯玉祥为了扳倒张作霖,便再次暗中下黑手,拉拢了直系的孙传芳,让他在南方起兵驱逐张作霖的势力。

孙传芳在得到冯玉祥的暗示之后,暗中联合陈调元,二人在江南大败张作霖的奉军,并全歼奉系三个主力师,成功的控制了江浙皖赣闽五省,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号称有二十万之众,但是其实都是临时扩充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而且,孙传芳只是名义上的五省总司令,其实这五个省,都各自的省督军

因为被孙传芳这么一干,张作霖在南方吃了大亏。于是,奉系的势力迅速向北回缩,退到了河北一带。岂不料,冯玉祥还有坑张作霖的第二套方案。他在鼓动孙传芳倒奉的同时,还同时策反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反奉。

到了1925年的年底,郭松龄和冯玉祥开始的合伙的坑张作霖。

郭松龄带兵出关,直取奉天。而冯玉祥则乘机挥师向东,直取河北和平津,把自己的战线推进到了山海关一线。

此时的张作霖,惨不忍睹,他当时连下野的打算都有了。后来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他才平定了郭松龄叛乱。但经此一战,奉军的精锐也内耗的差不多了。

张作霖受次大辱,他怎么可能不找冯玉祥报仇雪恨呢?!至于阎锡山,他之所以也要反对冯玉祥,是因为张作霖退出关外后,冯玉祥的势力控制了陕西、绥远、河北、河南等几省。只要看地图就明白了,冯玉祥已经将山西省给团团围住。为了自保,阎锡山便选择了与张作霖和吴佩孚合作,三家一起联合打倒冯玉祥。

1926年4月,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阎锡山等各派军阀,组成了“讨赤联军”。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大举进攻。国民军不敌北洋军和晋系联军的夹攻,被迫放弃了北京,撤至南口预设阵地防守。这一下,北方开始了四个月的大混战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北伐军在广东誓师北伐之前,当时的北洋军其实也很惨

吴佩孚虽然有二十万大军,但是起码有一半都是新兵,没什么战斗力;

孙传芳虽然也有二十万大军,但是有一半以上也都是新兵,难堪大用;

张作霖虽然有三十五万大军,但是张作霖被冯玉祥和郭松龄坑的太惨了,最能打的奉系精锐部队,在奉系内战中,都给耗的差不多了。

并且最最关键的是:北伐军誓师时,当时冯玉祥才是众矢之的,吴佩孚和张作霖都在合伙揍冯玉祥。尤其是吴佩孚这个死脑筋,他就是认准了打冯玉祥,蔑视的认为广东北伐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对湖南省的防御不做任何有效准备。(这也是为什么北伐军第一站要先攻吴佩孚的原因)

到了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北伐军正式北上时,吴佩孚的精锐主力还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后院起火了他还不知道。

于是,北伐军也就只用了两个月,就直接拿下了只有北洋军乌合之众把守的湖南省,兵峰直指湖北!

需要注意的是,北伐军誓师时,虽然只有十万人,但是拿下湖南后,北伐军就地吸收投降的北洋军,再加上北伐军的扩充。当时的北伐军兵力,实际上已经不止十万人了

而吴佩孚由于失策,先丢了湖南,后来又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时,损失惨重。到了他返回湖北与北伐军交战时,他手上的兵力最多也就十万人。这也就是说:吴佩孚与北伐军在湖北决战时,他的兵力是处于劣势的

并且,吴佩孚与北伐军干仗时,张作霖和孙传芳都不去救他!他们两人都想让吴佩孚跟北伐军打一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再去摘桃子,所以他都不去支援吴佩孚,对湖北的战局采取观望态度

这个时候的吴佩孚,他是以湖北一省的兵力单挑拥有了广东、广西、湖南三省的北伐军,他要不输都见了鬼了!



后来,北伐军击败吴佩孚,将湖北省会武昌团团包围。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便率领余部逃到了河南。准备找河南督军靳云鹗借兵反扑。结果同为直系的靳云鹗拒不出兵,他反而直接派人缴了吴佩孚部队的械,逼走了吴佩孚。

在这种尴尬情况下,吴佩孚根本就无力反攻湖北。所以吴佩孚这一系,与其说是被北伐军打败的,倒不如说是自己的人不团结,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吴佩孚被消灭后,就轮到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了。他跟吴佩孚一样,虽然号称拥有二十万大万,坐拥东南五省。但事实上,他的政治根基非常浅薄。这一点前面也提过,孙传芳统治的五个省,每省各有督军。虽然名义上听他指挥,然而各省的督军在背地里却是各怀鬼胎。

比如,福建和浙江两省,就非常反感孙传芳的统治,一直都有自治倾向。当北伐军一路东进之时,两省的本土军队望风迎降,直接就向北伐军倒戈了。浙江的本土派,浙江自治运动领袖夏超,甚至直接举兵谋反,接应北伐军进入浙江。于是,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孙传芳军,就这么直接崩溃了。

孙传芳见闽浙两省完蛋了,便把自己的主力压在江西,准备在北伐军进逼南昌的时,与北伐军展开决战。结果仗还没开打,孙传芳的长江海军就开始与北伐军秘密媾和,战场倒戈了。



后来,孙传芳精心准备的南昌决战,果然不出意料的以大败收场。而这一大败后,孙传芳在江南地区也就完全站不住了!当时他手上虽然还有江苏、安徽两省的机动部队,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北伐军已经控制了六个省,现在的实力对比是:北伐军以六个省的优势,削他区区两个省,北伐军把他吊起来打都可以

其实说老实话,如果北洋军阀当时能够联合起来,他们实力还是很强的!冯玉祥手握二十几万大军,还不是被他们给群殴了。然而搞笑的是,北伐军北伐时,他们却是不管谁挨北伐军的打,其它两派就是不去救,坐视盟友被北伐军消灭。等到北伐军逐一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后,已经坐拥八省之地!下辖的武装编制多达二十几个军,兵力高达三十万之众。区区北洋系,已经不在话下了。

所以说,吴佩孚和孙传芳被打垮。主要是他们不团结,被北伐军分而击破。并且,他们的实力被严重夸大了。这两人虽然号称有四十万大军,但其实精锐不多。而北伐军虽然只有十万人,但实力不可小觑。当北伐军陆续拿下吴孙两人的地盘后,自己的实力也在随之加强。最后,双方的实力差距发生了倒转

强者变成了北伐军,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北洋军反倒变成了弱者。

之后,北伐军内部也发生了分裂,也就是著名的宁汉分裂。张作霖的奉系乘机南下,武装支援孙传芳。当孙传芳有了张作霖的支持后,北洋军和北伐军的实力再次被拉平

不过这个时候,天平再次向北伐军倾斜。两股有生力量的加入,使得北伐军的实力再次压过了北洋军。什么力量呢?就是冯玉祥和阎锡山这对冤家。

冯玉祥被北洋联军打垮后,直接就去了苏联找援助。等到北伐军誓师后,他就从苏联立马赶回了西北老家,并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整顿军队,改组军队,于1926年9月在绥远的五原誓师,宣布拥护三民主义,国民军全体加入国民党,响应北伐。

他的这一举动,使得北伐军的实力凭空又增加了二十万兵力!

在冯玉祥宣布加入北伐军后,阎锡山也宣布加入国民国民军,山西全省响应北伐。十万晋系盖头换脸,也高举了青天白日旗

这个时候的实力对比,是以蒋介石和李宗仁为首的两广北伐军,和以冯玉祥、阎锡山为首的北伐国民革命军,四派人马一起围殴张作霖和孙传芳

这四派人打张作霖,不是吊着打么?

所以总的来说,北伐战争并不是想象中的十万人马对抗七十万大军。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没有数据上展示的那么悬殊。虽然北伐军在早期面对吴佩孚和孙传芳时,兵力上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北伐军一边打,一遍慢慢补强,兵力是随着战争增加的。而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兵力是越打越少,最后全部被北伐军消灭。

最后等到张作霖登场时,北伐军的实力已经完全压倒张作霖了。于是二次北伐时,北伐军在兵力完全吊打张作霖。奉系仅仅坚持了两个月就败退回东北,根本不堪一击。

另外,北伐军相比于北洋军,还有两个很大的优势。这两个优势是装备和信仰

北伐军的的装备水平,整体上比北洋军好太多了。按照当时苏联顾问的统计:北伐军约十万人,装备有九百多支机关枪;北洋军高达七十万,却只有一千多支机枪

北伐军是拧成一股绳,而北洋军却是分散在各地。这就好比北伐军是一个拳头,北洋军是五根手指头。手指头戳人戳不疼,但一拳头过去立马能把手指头打骨折

而信仰优势,这个是北伐军独有的,北洋军完全没有。

当北伐军在北上后,利用基层党员,不断的在新占领的省份宣传革命,扩充实力,可谓是越打越强。而北洋军阀仍然是清朝时期的那种老套路,先用巨资砸出一支军队,然后就没有任何的预备兵员了。军队一旦打没了就没了,没有二次武装的能力

这种军队,被日本人戏称一次性军队……

而北伐军有革命信仰的军队,军队损失了随时刻可以补。新扩编的部队依靠基层党组织的鼓动,兵源没有问题,素质方面也没有问题。这样的进军队,才是近代化军队。

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打旧时代的军队,这要是打不赢,都是活见鬼了。




真的以为北伐只有从两广出发的那几几万人马吗?太天真了!北伐军的数量可远远不止那么几万,还包括了阎锡山的晋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

按照一些资料统计,两广出发的北伐军大概为8个军10万人马,蒋介石为总司令;阎锡山的晋军近30万人马;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接近40万人马。这样算下来北伐军的总数不低于80万人。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盘踞大半个中国的北洋三大军阀一共有多少人马。

东北王张作霖大概有35万人马,盘踞中原地带的吴佩孚大概20万人马,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约20万人马。北洋三大军阀的总人马大概在75万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军和北洋三大军阀在兵力上其实是相差不大的。其实在武器上,各大势力之间应该差距不大,大家打了这么久,谁也没有把谁吃掉,可见武器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明面上来说,大家看起来是势均力敌,但最终北洋三大军阀却是失败了,北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得从两方面来分析:

从北洋军阀内部来说,大家谁也不服谁,一方有难,八方围观!

北洋军阀虽然同出自北洋一脉,但是内部不团结,袁世凯死后,大家打个不停,客观上给了南方革命军崛起的机会。

当北伐军开始进攻吴佩孚的时候,坐拥东南的孙传芳虽然和吴佩孚同属直系出身,但丝毫没有同门之情,他倒是乐于看到北伐军消灭吴佩孚,只要北伐军不要染指他的地盘就行。

同样,奉系的张作霖对于直系出身的吴佩孚早就看不惯了,现在北伐军要打吴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说,首当其冲的吴佩孚要同时面对北伐军的南北夹击,迅速溃败。

当北伐军击败吴佩孚之后,兵锋东指孙传芳。这个时候的张作霖还是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孙传芳被消灭。

张作霖本来与北伐军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是看到吴佩孚和孙传芳相继倒在了北伐军手下,有点害怕了。毕竟他的主力部队还在东北,于是准备回东北老家躲着。

如果张作霖能顺利回奉天,那鹿死谁手还尤未可知。但是很遗憾,日本人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继任的张学良远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布东北易帜。

从北伐军的角度来说,始终是以多打少!

首先有一点,北伐军选取的北伐目标是只有北洋三大军阀,这也是当时国内势力比较庞大的三大军阀。

当时国内四处军阀割据,但是北伐军先是争取了一部分能争取的小军阀,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区的唐生智,然后再对北洋军阀动手。

北伐军很聪明,没有同时全面向三大军阀宣战,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军阀之间的不团结,首先南北夹击吴佩孚,打得吴佩孚收尾不能相顾,然后一路开始吞并吴佩孚的力量。说白了,北伐军越打越强大,而北洋军阀则是越大越弱小。

以蒋介石为首的北伐军,实际上也是一个军阀联盟,包括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但是大家还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打下中国这块大的蛋糕,至于蛋糕到手之后怎么分,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而北洋军阀的格局就差远了,他们只想守住自己那块蛋糕,最多也就是抢别人几块蛋糕,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整个蛋糕一起打下来!

所以,最终想抢整个蛋糕的北伐军胜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军阀失败了。然而,北伐虽然是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让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名义上的统一,但实际上又在最后分蛋糕的时候进入了新一轮的军阀割据!




北伐战争开始时,仅就规模而言,北伐军远远弱于北洋军阀。

当时,北伐军号称10余万人左右。

然而,实际兵力却不足10万:据李宗仁回忆,当时实际兵力约为7、8万人;据李品仙回忆,“可用之兵”不过5、6万人。

而北洋军阀中,吴佩孚20万、孙传芳22万、张作霖35万。如果把各地大大小小军阀算一起,总兵力不下百万!

所以,开战之前,舆论普遍不看好北伐军,甚至连北伐军将士自己也没有足够把握。

然而,仗打起来之后,北伐军却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不过7、8个月,就扫定长江以南,“真非始料所及”。

北伐军,何以取胜?又何以取胜如此之快?

兵力对比并没有那么悬殊:不该遗忘的“战友”

当时,除了上述兵力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势力:西北冯玉祥。

冯玉祥本就是一个大人物,他常年与吴佩孚、张作霖交手,算是实力最雄厚的军阀之一。

1926年左右时,他开始投向革命阵营。3月,他去苏联学习;5月,加入国民党;10月,五原誓师,加入北伐战争。

冯玉祥的实力就很强了,尽管五原誓师时兵力5万,但很快就联合起西北军20万!

冯玉祥成为“战友”,对北伐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首先,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转变。

南北革命军,加起来达到30万,与对手的兵力差距缩小到1:2左右。

同时,冯玉祥在西北起兵,与南方北伐军形成呼应,使吴佩孚陷入了遭到南北夹击的态势。

在当时军阀眼中,冯玉祥是比南方北伐军威胁更大的对手,因此,优先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冯作战,客观上为北伐军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伐军各个击破的战略成功

北伐战争前,北伐军就明确了作战目标:北伐军的打击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收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如此,其他中小军阀,原本就是只求割据一地,并无问鼎之心,因此,原本就持观望态度。

北伐军明确只以吴孙张为打击目标,不但可以避免中小军阀“误判”,甚至可以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实际上,只在北伐军攻占湖南后,贵州军阀袁祖铭、王天培;赣军第4师、湘军第1师等部,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而远在四川的刘湘、刘文辉也通电声讨吴佩孚!

而在打击吴孙张时,北伐军也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略。

北伐进行前,众将对进军方略进行过激烈讨论。

最终,大家采取了加仑将军的建议:各个击破!

因此,打击吴佩孚时,北伐军与孙传芳、张作霖做了争取。

攻吴佩孚时,国民政府对孙传芳以承认其“五省总司令”地位为条件,要求其与吴佩孚划清界限。

同时,国民政府又与张作霖谈判,表示要建立反对吴佩孚的联盟。

这些接触中,自然不可能真的达成一致。但是,却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孙传芳也好,张作霖也罢免,都不看好国民政府的军事实力,更不相信国民革命军能很快击垮吴佩孚。

因此,他们虽都是“反赤联盟”,但也乐见国民革命军削弱一下吴佩孚。

所以,在吴佩孚尚实力雄厚时,他们坐观北伐军与吴佩孚交战,不做支持。

而在吴佩孚陷入败局时呢?墙倒众人推!张作霖直接把吴佩孚老巢河南拿下了···

总体来说,由于国民政府各个击破战略的成功,因此,实际上,每次交战时,国民革命军的兵力都不处下风!

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优势

此外,国民革命军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先谈钱。

当时,国民革命军地盘不大,但是,广东有钱呀!

1925年10月-26年9月,广东一省的财政收入就超过8000余万!

有钱以后,革命军官兵的待遇也提高了。

当时,一个国民革命军士兵的月饷10-12元,远远高于其他军队!

当兵吃粮,有钱就有吸引力。

事实上,这也是北伐过程中,各军阀部队纷纷来归附的重要因素。

据白崇禧回忆,当年,他与李宗仁的广西归附国民政府,也与此有关:桂军如不参加国民革命军,就没有能力调整不合理的官兵待遇···

当然,只谈钱是不够的,还得谈一谈精神。

国民革命军数量不多,但他们采纳的事苏联红军的练军模式,尤其是注重政治教育。

因此,当时的国民革命军是由热血青年组成的,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不惜牺牲生命!

反之,北洋军阀的精神就比较尴尬了。

北洋军,依然以传统的“忠义”为核心思想。然而,且不说时间早已到了民国,你吴佩孚、张作霖也并非“君”呀!因此,部队多不知为何而战,常需要大刀队压阵。

北伐军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优势,使其可以越战越强。

军事上的优势

而北伐军在军事上的优势,则使他们往往能在硬碰硬中击败对手。

1、地利。

北伐军与吴佩孚、孙传芳的作战,主要是在南方多山地形。

北洋军阀的官兵,多为山东、中原一带的北方人,甚至有一些人连山都没有见过。

而国民革命军的官兵,多为两广两湖人士,多擅长跋山涉水。

因此,吴佩孚军、孙传芳军,都曾试图凭险阻击,然而,善于山地行军的国民革命军,往往能突破天险,出敌之后,打乱敌人的部署!

而且,即便作战不利,国民革命军转身就撤入山中,另寻机会,而北洋军则迷茫不知去向,行动困难,多遭覆灭。

2、中基层军官的素养。

山地作战中,由于地形割裂,很多时候,只能以营、连,甚至班排等小单位各自行动。

这种情况下,对中基层干部的军事素养要求很高。

北洋军的基干多为军校生且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然而,基层干部,素质堪忧。

相比之下,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中基层干部的素养可就非常高了。要知道,林彪、粟裕,当时都是其中的基层军官呀!

因此,看北伐战争的历史,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个英勇作战的故事,然后就是胜利了,似乎很难看到复杂的调度、指挥。

这可不完全是煽情!

北伐军英勇的士兵,在素质极高的基层官兵带领下,奋勇穿插,深入敌人阵地,彻底打乱敌人部署,引发敌人的总崩溃,这是北伐战争在南方作战时的常态!

对手失误,使其节奏全乱

吴佩孚等人,一开始,就将冯玉祥视为主要威胁。

因此,吴佩孚一开始,就将精锐集结于南口,猛攻冯玉祥。

直到北伐军连战连胜,兵临武昌时,吴佩孚部才现身,但为时已晚,其大势已去啦!

可以说,吴佩孚就是在混乱的节奏中,走向失败的。

同样,孙传芳也是如此。

他一开始只做观望,直到吴佩孚陷入败局,孙才仓促出兵江西。

结果,孙军主力立足未稳,就被北伐军所破,最后,连战连败,几无喘息之机就失败了。

爱国的力量

在打垮吴佩孚、孙传芳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由于老蒋得到了江浙财阀及英美的支持,其在军事、经济上的实力进一步膨胀了。

此后,对山东、中原的进一步北伐,国民革命军继续取胜。

然而,以实力论,北伐军要打过山海关,讨灭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奉系,彻底完成北伐,难度极大。

此时,爱国的力量决定了走向!

张作霖虽为反动军阀,但他在民族大义面前,仍有自己的底线。

因此,张作霖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渐长,最终被日本军阀杀害!

张学良将军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果断“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至少在表面上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北伐。

同样需要一提的是,尽管各地大小军阀依然割据,纵横捭阖,与国民政府抗衡,但是,他们也大多有着爱国之心。

抗战爆发后,大小军阀,无分南北,多积极参与抗战,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割据利益,值得赞许!

可以说,每一次国家走向统一(无论其统一是“表面上”的还是“实质上的”),都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因素,但是,最后能归与一统,归根到底,都源自中国人心中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之情!




北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北伐,而是一次各方力量你争我夺、纵横交错、几番角逐之后才获得胜利,所以,胜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北伐军力量其实十分强大

其实北伐军远远不止十万,如果说北洋军阀有90万之众。那么北伐军应该也最少保持在80万人左右(冯玉祥40万左右,阎锡山30万左右,蒋介石10万),而且队伍还不断扩大和收编其他军队。

大部分人在说北伐军的时候,都以为只有蒋介石的部队是北伐军,其实冯玉祥和阎锡山也是北伐军的组成部分。

冯玉祥和阎锡山“劣迹斑斑”,但是阎锡山本身就是同盟会身份掌管山西政权,即使后来依附于北洋政府,也从来都没有进入北洋军阀;冯玉祥的事情我讲过很多次了,1926年的行程我再说一次吧,冯玉祥3月份到苏联考察,5月份到达莫斯科并且加入国民党,7月份回国,9月份五原誓师,拉起了一支40万人左右的队伍。苏联给予冯玉祥的援助丝毫不比给广州的少。可以说,苏联支持冯玉祥就是要冯玉祥参加北伐。

第二,北伐军主力军实力强劲

北伐军的核心力量比较强大,这批军队都是以桂系和粤系军阀为基础,绝大部分士兵和指挥官都在黄埔军校经过培训,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作战理论都很丰富。地方军阀相对于北洋军阀更能打仗,北洋军阀一直就有淮军的“基因”,一打仗就跑,地方军阀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你若不能打硬仗,早就被淘汰了,后来在抗日战场表现比较好的桂系军阀和川军都是在复杂斗争环境中坚持到最后的。

而且这批军队拿的都是当时苏联援助的最先进的武器,可以说,同等人数交战,没有哪只队伍能打过当时的北伐军。

第三,北洋军阀内部不合,而北伐时机刚刚好

北洋军阀自从袁世凯死后为了主导北洋政府从1916年到1926年北伐之际,十年之间内斗不断,从1916年到1920年都是皖系的段祺瑞执政,到1920年直皖大战后,直系打败皖系,直系的冯国璋和曹锟相继执政,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直系又被奉系打败。在激烈的斗争中使北洋军阀不合,不能统一对抗北伐军,早在皖系执政时期,段祺瑞的智囊徐树铮就主张武力统一南方,但是由于各方矛盾,最后失败。

其中,三大系又不断分裂,奉系出现直鲁联军的张宗昌,直系除了吴佩孚又出现了东南五省联军的孙传芳。

到北伐的时候,北洋军阀就剩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三大主要军阀,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惨败还没有喘过来气,而孙传芳则刚刚称霸东南,还没有站住脚,在北伐的时候,北伐军采取了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而在北伐军打击吴佩孚的过程中,同为直系出身的孙传芳竟然不救,可见北洋军阀离心离德到什么地步。

当然,要说北伐军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我党的支持,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尤其是党员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算了编不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北伐军   北洋军阀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   北洋   北洋军   国民军   人马   苏联   军阀   湖北   兵力   蒋介石   军队   实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