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战争和下象棋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相通之处,战争中留预备队和下象棋中留看家的是一个道理,如果不留预备队,很有可能会被对方“将军”而无法自保。这样的情况在战争中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红军长征途中,湘江血战是最惨烈的。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担任阻敌任务,掩护红军大部队过江。在一次战斗过后,军团长林彪与聂荣臻以及左权参谋长一边吃饭一边在研究地图,忽然,警卫员跑进来喊:敌人摸上来了。林彪头也没抬淡淡地说道:你看清楚了?警卫员着急地喊:确实是敌人摸上来了。当时林彪军团部所在地并没有留预备队,待林彪确定的确是敌人摸上来后,拨出手枪喊了一句边打边撤,左权将军放下碗带领警卫排便冲了出去,一个冲锋便打退了敌人。这就是林彪差点被敌人俘虏的战斗之一。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呢?目的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的顶替、堵漏任务。一般在大型的战役发起后,敌我双方都会留预备队,战争的结局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预备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预备队就好比是一支奇兵、一匹黑马,在什么时候使用非常关键,用早了用晚了都不行,这非常考验指挥员的智慧。战争拼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也拼兵力的众寡,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部,一直是我军频繁使用的制胜法宝,于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孟良崮战役歼敌74师就是最经典的战例。

所以,预备队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战争走向的作用,如果不留很有可能会遭致失败,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我军也确实有过不留预备队而取胜的战例,比如塔山阻击战。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战场的形式瞬息万变,即使在精于谋略的将领,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提前预料到,而预备队,就是对战场上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障。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预备队的重要性。

一南麻战役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将国民党胡琏的整编第11师围困在南麻,准备歼灭这支悍旅。整编第11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师长胡琏是一个颇有心计的指挥官,而且不久前张灵甫74师的覆灭,给了他很大震撼。所以,一路上他都非常小心谨慎,到达南麻后,他不是急于推进,而是花了20多天构筑工事,力求保全自己。

华野经过分兵后,粟裕手上只有四个纵队,既要吃掉胡琏,又要阻击南边来援之敌,兵力显得捉襟见肘。于是,粟裕没有选择留预备队,而是全部派出去。以华野二、六、九纵包围南麻,七纵在南边负责阻援。

7月18日晨,第九纵队第26师率先发起了攻击。但是,土木系出身的胡琏,在这半个多月里,督促部队构建了几百个“子母堡”,各种明堡暗堡交替射击,华野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攻击颇为艰难。经18日整天战斗,除了少数几个外围阵地后,胡琏部队大都被压缩进主阵地,解放军三个攻击纵队在外围阵地会和后,对主阵地发起了猛攻。

胡琏在刚开始受到攻击后,就向国民党徐州指挥部发出了求援,国民党急召25师、64师,出动4个旅,向南麻增援。19日,援军到达七纵阻击线,同七纵交火。国民党25师指挥官是黄百韬,在之前的孟良崮战役中,由于指挥不力遭到蒋介石批评,所以这次,他急于戴罪立功,7纵的阻击战打得很是艰难。

21日上午,黄百韬的25师突破七纵60团的750高地,七纵转入二线阵地防御,而东面李弥的第8师也由昌乐、潍县地区进犯临朐,威胁华东野战军后方。考虑到困守南麻地区之敌难以在短时间内全歼,而几个纵队的伤亡也非常大,为争取主动,粟裕当即决定撤出战斗,各纵队分别转移至临朐西南及以南地区整顿。

华野撤出战斗后,胡琏也松了一大口。在解放军攻击最猛烈的时候,胡琏几近绝望,竟然率领司令部全体人员焚香跪拜,乞求老天爷保佑。在这场战役,如果粟裕手中还有预备队,就可以投入攻击部队,给胡琏最后一击,或者支援阻击部队,挡住国民党援军,为攻击部队部队赢得时间。但是,也不能说粟裕欠考虑,而是粟裕手中兵力实力太少,在加上攻击最后一天,天降暴雨,解放军的火药受潮,进攻部队也因此迟滞,不得不将胡琏放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 锦州战役

相比于粟裕的“神仙仗”,林彪打仗就要谨慎得多,他一定是留够后手,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攻击。林彪使用五个纵队攻城,另外以两个纵队外加两个独立师在塔山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支援锦州。此时,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只有11个师,不足10万人马,而东野两个打援纵队加上两个独立师也有9万多人,和侯镜如兵力相比半斤八两,而且是处于防守一方,按理说应该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将东北野战军最强大的第1纵队作为“总预备队”,布署在阻击部队身后,既可以在攻城出现困难时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时及时顶上,林彪用兵之谨慎可见一斑。尽管攻城和打援都顺利完成任务,第1纵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但预备队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它会使攻城和塔山部队都有信心和底气。

所以,预备队不仅可以处置突发事件,而且增加士兵的信心和底气,正所谓“家有余粮,心中不慌”。而对敌人来说,就是一个威慑,因为你知道对手还有一张底牌没亮出来,在行动时就会束手束脚,处处被动。对指挥员来说,有预备队保持机动,则一旦复杂的战场上出现异常情况,指挥员不致无兵可调。




在战争时期,不管是大军团作战,还是小规模是军事行动,都不会把自己的全部军队都派到前线上去,肯定要留下一部分军队作为预备队。预备队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防备不时之需,以便于能够快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预备队不是军队的编制,大的预备队可能是一个军,或者是几个军,小的预备队可能是一个班,或者是几个人。预备队的大小主要看战争的规模,以及敌人的战场表现。把全部军队都压上去固然可以增加战斗力,可是也会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性。战争没有绝对性,都是瞬息万变的,可能打着打着,对方忽然来了一支支援部队,直奔你的后方而去,这时候主力部队被黏在了战场上,根本不能调动,就只能依靠预备队。在古代的时候,就有预备队的概念,出征的时候绝对不会带着自己全部的军队,肯定要留下一下后备力量,以便于战败的时候接应,战胜的时候补充。

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赵云就是属于预备队,在刘备战败的时候过来接应。

到了近代的时候,预备队已经成为了军队里面的标准化配备,在打仗的时候,预备队一般会占参战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时候预备队比主战部队可能还多。预备队并不一定是要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才会动,可能随着战场局势的白热化,预备队也直接派到了前线。有的时候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也会不留预备队。不留预备队的坏处是军队缺乏了紧急反应能力,不管是战败还是获胜,都不能支援和补充。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只能抽调前线的部队,这样对于战场的局势是非常不利的。

在现代战争中,也会存在预备队的现象。比如空军空袭的时候,肯定会在机场上停上几架战斗机,准备下一阶段的进攻或者防御。在黑鹰坠落的时候,美军的三角洲部队被困住之后,预备队立刻就赶来接应,救出了被围困的士兵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救火啊!堵漏啊!

您要知道战争这东西,他不是死的,你这里一安排,他就朝着你安排的方向去发展,那是不可能的,他随时都会发生变化。

一旦手里没有预备队的话,到时候打起来遇到突发情况,想要堵漏都堵不上,很有可能导致整个战斗的失败。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设两支军队攻方和守方,首先守方把所有部队,咔咔这么一摆,手里一点预备队都不留,就等着对手来攻。

结果攻方探听虚实之下,搞清楚防守方的薄弱点,集中全力朝着薄弱点就攻了过来。

那么这个时候咋整?你手里没有预备队,对手眼瞅着就要打穿防御阵地,冲到指挥部了。

你一着急,把其他防守的兵力抽调过来顶上,其他地方是不是就成薄弱了,对手要是手里还有兵力,抽冷子给你在这里来一下,你又咋整?

难道再抽调兵力吗?一来一回你这阵地就成筛子了。

但有了预备队就不一样了,战事哪里吃紧预备队就停在哪里候着,那么对手就没有地方下口。

而且预备队对士气也是有影响的,您比方说,在战斗中,战士们知道预备队还没有动,就知道他们还有底牌,还能再坚持。

可一旦动了预备队,就意味着战斗不是打到最后要取胜,就是被对手逼的没有办法提前掀开底牌,在一般人的心里暗示下,这仗估摸已经悬了。

当然了预备队的使用方法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上边的情况。

不说别的,就说解放军的特色战法——穿插。

在穿插过程当中,通常都是这样做的,不管队伍的大小,要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负责撕开敌人的阵地并保持这个缺口,在部队进入之前,都要保持畅通,等到部队通过,他们再跟进。


第二部分就是先头的尖刀部队,他们负责探路推进,跟先锋部队一个意思。

最后一部分就是预备队,始终跟在尖刀部队的后边。

那么这么做是为了到达狙击阵地之后,让部队还有余力吗?

不,至少不是完全因为这个。还是那句话,战场上啥事情都能发生。

就拿尖刀部队来说事,他在突击前进,那么他能保持方向一直都是对的吗?再有就是如果尖刀部队杀红了眼,跑去抓俘虏了,你的任务还能不能完成了?

在这个时候,部队领导就会排人把尖刀部队给追回来,然后启用预备队作为尖刀部队,继续前进,而追回来的部队就变成了预备队跟在后边了。

如果在穿插的时候,没有预备队,一旦都投入进去共同推进,遇到了上边的问题,您就说吧,任务还能完成吗?

答案是不能!所以在每一次战斗中预备队的预留那是相当的重要。

当然这么说干巴巴的,咱说个具体的实例您自己感觉一下。


我们把预备队往大了说,说说两个国家之间较量的战略预备队,这个听起来会更加的容易一点。

咋说呢?战略预备队这事,二战中的苏联吃这亏吃的那叫个大。

在1919年一月份的时候,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就给列宁做过一个报告,报告的内容就是:

“不应该打没有预备队的仗,必须实行常备预备队制度!”

哎,这个建议那是很有远见的,但具体实施的情况如何呢?这就有点尴尬了,事实上到了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依然没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常备战略预备队。

德国人一个巴巴罗萨计划丢过来,天上飞的飞机轰轰,地上开的坦克轰轰,三位一体向着苏联人扑过来。

而苏联地面部队一共有三百零三个师,我们都知道,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准备的并不充分,加上德国人又是偷袭。

所以战争初期连个像样的防线都没能建立起来,基本上就被德国人平推了,部队包饺子的包饺子,投降的投降。

眼瞅着手里就没有多少兵力了,德国人的攻势太过猛烈顶都顶不住。

这要是苏联手里有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在前边部队崩溃的同时,他们就能在后方从容的布置狙击阵地,就能给苏联军队来一个喘息的机会。

事实上,这个点上苏联有八十一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可咱们咋就没看到这八十一个师顶住进攻呢?

那是因为这八十一个师,他正处于组建当中,也就是说他没有形成战斗力呢?你拿这些部队怎么堵漏?


所以苏联人只能加紧建设战略预备队。

与此同时,苏联人拼死拖延德国人的进攻脚步,最终临时在莫斯科,在列宁格勒拼凑起来几条防线。

打的苦不苦?何止是苦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上战场的苏联人,也就是简单的会放枪而已,枪法都是在战斗中学会的。

经过初期这么一系列的战斗,苏联人也开始意识到了,他们在不断扩充战场兵力的同时,还必须有效的组织起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才成。

所以在后期,苏联人不仅不断的向战场上输送兵力,而且还同时组建战略预备队。

所以您要是翻阅历史资料的话,就会发现,到了1941年冬季作战的时候,苏联的战略预备队已经增加到了二百五十一个师,占据了整个兵力的47%。

狠不狠?您都不知道当时小编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确实很惊讶。

其实回头一想,您也能明白,您要知道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虽然双方较量的过程中,死亡的战士居高不下,但苏联的战士总是会源源不断的涌现战场。

这就是战略预备队的奇效,甚至于越往后打,苏联人的战斗力越强,毕竟预备队也预示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战争。

到了1942年的时候,开始进行夏季作战了,苏联人的战略预备队就已经增加到了二百五十一个师,当然战略预备队占总兵力的数据有点下滑,到了43%,但总数增加了不少。

那么这事到了1943年的时候,苏联人的战略预备还在增加中。

这就为以后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做足了准备。

说道这里,小编必须插上一句嘴。


预备队这支队伍,不是说您预备上了就成,规模小了都不行。

咱别的不说,其实在二战开始之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战略预备队的重要性,很多国家都有预备。

您比方说波兰,他在和德国人开打的时候,他也有预备队,有五个师的兵力,这个兵力占据了总兵力的13%。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德国人一上来就把这支战略预备队给堵在了后边了,五个师的兵力还没展开就被堵上了。

接着德国人将波兰第一线的主力部队这么一合围,得嘞,波兰大本营一瞅手里没有部队了。

第一线的主力部队一被歼灭,整个就败亡了,国家都没有了。

而法国呢?您也知道他的结局,他的战略预备队比波兰多一点,但也仅仅只有九个师而已,占据总兵力的8%。

当然法国的预备队并没有被德国人堵上,但法国人的操作就让人唏嘘不已,这头一开打,他们就把预备队给顶上去了。

您就说吧,这和没有预备队有嘛的区别,于是法国的统帅部在战斗打到第七天的时候,就惊奇的发现一幕:“哦!我们的战略预备队呢?见鬼他们去哪了?我现在很需要他们!”

“报告长官,他们在很早之前,都被您安排到前线去了!”

好吧,预备队没有了,那就意味着德国人朝哪里下口都没有问题了,于是法国投降了,嗯,在德国人还没有看到巴黎铁塔的时候就投降了。


所以一支军队在打仗的时候,他有一支战略预备队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一支军队他预留多少战略预备队比较合适呢?”

根据资料说明,在战前就应该拥有一支装备精良,反应要快,战斗要好的常备战略预备队,有了这些条件呢?

我们在看数量,这支战略预备队不能少于常备军队的10%到15%。

而且战略预备队这支特殊的部队,必须贯穿这个战争,从头到尾都要有。

战略预备队要不断的投入进去,还要不断的组建。


就拿当初苏联统帅部预判出德国人要从北中南三个方向进攻,但起决定意义的目标是直指莫斯科,所以当时苏联就把刚刚组建起来的战略预备队使用到了这个方向,其他方向不管,能打成啥样就是啥样?

到了莫斯科会战开始转入反攻之后,当时的苏联统帅部,直接就给这个方向又调去一百五十个师再加四十四个旅的部队。

就这些部队,相当于苏联手上战略预备队的一半水平,就这么的苏联人将防线牢牢的固定了下来。

后来一计算,莫斯科这一仗,苏联人先后投入的战略预备队,光合成军就有十八个。

而全程作战的过程中,苏联人手里依然握着没有推入战场的战略预备队,目的还是一样,就是为了防备战争中再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情况。

所以在战争中,苏联人手里始终有一支可以到处救火和补漏的战略预备队。

反过来看德国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在进攻莫斯科的时候,中央集团军打的很猛,但他们只有一支预备队,当这支预备队被消耗干净之后,德国人就没有了救火的部队,最终丧失了进攻能力,从而转入了防守。

而结果就不用小编说了,德国人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了。

那么这个时候,德国人已经疯狂了,他们压上了最后的东西,集中了苏德战场上大约50%的兵力,一百一十四个师和差不多所有的战略预备队,开始瞄准了斯大林格勒。

而苏联预判到了德国人的想法,又将大本营中60%的预备队兵团压在了斯大林格勒上了。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

如果在莫斯科战役的时候,苏联人压上了全部的战略预备队,您感觉斯大林格勒战役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您要知道,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就算是苏联人压上60%的战略预备之后,整个战争的过程,兵力依然不够用的。

最终苏联人撑过去了,而且他们还使用战略预备队对着德国人的攻击集团的左右两翼实施了致命的打击,这一次漂亮的反击也奠定了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

在这里必须明确说明一点,在这场战役当中,德国人的预备队仅有可怜个七个师而已。

所以光从德国人准备的战略预备队,您就已经能看出德国人的捉襟见肘了。

而这一次进攻,也让德国人丢到了他的战略进攻部队,丧失了基本的战略预备队。

也就是说,德国人已经无力再战,他们只能处于防守的地步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国人从仅剩下的部队当中,又挤出了一支战略预备队,大概有几十万吧。

当时对于这支部队的使用方法,德国人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就让这支部队作为救火队,看苏联人攻哪里,他们就到哪里救火。

这个方法不能说好,他只能延迟德国人的败亡的时间而已。

毕竟德国人的战略进攻部队被苏联大跨之后,美国人看到了机会,始终不愿意开辟的第二战场,他们也打算开辟了,毕竟在打下去的话,苏联一反攻,那么第二战场,嗯?很尴尬的。

所以到时候,苏联和后方的美国人前后一夹击,德国人败亡是可以预见的。

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另一种想法,那就是干脆将这支新拼凑起来的战略预备队,作为一支战略进攻部队,和苏联人打最后一场,争取把苏联人击垮,从而给自己找一点回旋的余地。

于是德国人主动出击了,苏联人很开心,因为他们对这支德国人拼凑出来的战略预备队有点顾忌,现在能够一口把他吃掉,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库尔斯克战役爆发了,这一场战役,德国人同样没有预备队,或者很少的预备队。

于是德国人战败了。


那么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现象,从这里开始苏联人对着德国的防线,他想从哪里去撕咬,那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用担心德国人还有什么救火队来碍事。

德国人崩溃了。

所以说预备队重要吗?很重要的。

在国家和国家的对抗中,一定要有战略预备队,而且这种战略预备队要贯穿整个战争的始末。

而一场战役同样要有预备队,因为他们往往承担的角色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甚至是一个阵地都要有预备队,一线的部队一直撑一直撑,就看双方谁先压上预备队,等把对手消耗差不多了。

还有预备队的一方,预备队一上,饱满的精力,充足的弹药,而对手已经筋疲力尽了,结果就不用多说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不留预备队会怎样,二战纳粹德国的阿登反击战足以说明问题!


阿登反击战是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对西线盟军发起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其中盟军参战人数为70万,德军参战人数为62万,战役从1944年12月16日发起到1945年1月25日停止,持续时间为40天,这次战役被称为二战美军所遭受的最血腥的战役。

(红色箭头为德军攻击路线,蓝色箭头为盟军行军路线)

为了取得阿登反击战的胜利,希特勒动用一切手段筹集兵力,他命令后勤人员编入战斗部队,甚至将大量海军和空军调入陆军参战。可以说,阿登反击战是希特勒妄图阻挡盟军推进的一次军事冒险,是他在战争末期的一次孤注一掷。

虽然这次反击战几乎遭到了所有高级将领的反对,但希特勒仍然固执的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命令德军发起了攻击。

战争开始之初德军分三路在宽达100公里的战线上对美军发起突袭,美军猝不及防很多军队还没组织反抗既被俘虏,其中损失最大的是美军106师,战役开始的第二天这个师就有两个团被德军歼灭,创下了二战以来最大的损失。

(美军俘虏)

到12月20日,德军已经在100公里宽的战线上向前推进30-50公里。在德军的炮火前,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毫无招架之力,一切似乎在向希特勒预想的方向进展。而在前线的德军也有类似的想法,因为战斗顺利的超乎想象,以至于有的士兵认为他们将再一次创造1940年横扫英法联军那样的奇迹。

(一名德军机枪手,长得有点像黄晓明)

但是随后德军遇到了挫折,在圣维特美军106步兵师的剩余部队和第7装甲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阻击战,打乱了德军的计划。与此同时,德军的物资储备出现短缺,第二装甲师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油料耽误了一天时间。

到圣诞节前夕,德军弹药和油料已经出现普遍不足情况,12月24日晚,哈索·冯·曼特菲尔将军向希特勒建议希望同意停止攻击并后撤,但遭到希特勒的拒绝,德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德军指挥官在讨论进军计划)

而与此同时,盟军得以组织反击,在强大的空军支援下,盟军对德军后方的补给线、机场、后勤基地等进行了持续打击。

于是,缺衣少吃的德军士兵开始在盟军的攻击下抛弃不能开走的重武器落荒而逃。到1945年1月25日,阿登反击战以盟军的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双方损失巨大,德军伤亡达12万人,美军伤亡10.5万人。

但是,战役对美军来讲是得大于失的,由于希特勒的冒险攻击,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和宝贵的军用物资,致使通往柏林的路上盟军的阻力减轻了!


阿登反击战希特勒集中全力孤注一掷,结果由于持续攻击能力不足,导致先胜后败,并耗尽了阻止盟军的最后能力。他本打算将盟军赶下海,没想到却加快了盟军进军柏林的速度。

所以,战争中留有预备队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希特勒能够保有一部分军队作为预备队,虽然最后避免不了失败,但取得的战果肯定更大,甚至有可能将战线推进到法国境内,虽然这并不会改变战争的结果,但一定会迟缓失败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预备队   斯大林   希特勒   莫斯科   苏联   纵队   盟军   德军   兵力   德国人   战役   军队   部队   战争   战略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