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后为何把东北归还清政府?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在1904年至1905年期间击败了俄罗斯帝国,并占领了当时属于俄罗斯的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此举使得日本获得了对整个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控制权。

但是,日本在占领东北地区后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这些地区的管理和维护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重大负担。同时,国际上的舆论也越来越反对日本的扩张政策,一些大国(尤其是美国)呼吁日本放弃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并将其归还给中国。此外,日本也在与其他大国竞争,以争夺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因此,在日俄战争后,日本试图在和平协议中取得尽可能多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也考虑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和国际形势。日本和俄罗斯在1905年9月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其中包括了将东北地区归还给清政府的条款。根据这个条约,日本同意将东北地区的主权交还给中国,并保证不再干涉中国的内政。这样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日本在归还东北地区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和支持,这对于日本争取对中国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其次,这样做使得日本能够缓解其在东北地区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压力。此外,日本还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在未来的扩张中获得中国的支持。

总的来说,虽然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并占领了东北地区,但由于国际形势和自身的局限性,日本最终选择将东北地区归还给中国。这个决定有助于缓解日本面临的压力,同时也有助于巩固日本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个问题要从日俄战争的前因后果来看。实际情况是:到日俄战争时,清政府已经是死鱼一条,躺在那里任人宰割。日本和俄国就是为抢夺东北利益,在中国土地上打了这场仗。清政府从心底里希望日本打赢,因为那时候,老毛子真的是欺人太甚,把东北全部占领,还以旅顺为中心,设立了远东总督区,任命了一个叫阿列克塞耶夫的人为总督。




一、沙俄政府出资修铁路

19世纪末,沙俄的土地面积就世界第一,就已经扩张到23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强;它的资源应有尽有,压根不在乎与外界的贸易,别的不说,就淡水资源来说,光是一个贝加尔湖,就占世界淡水量的五分之一,何况其他。

俄国人也挺奇怪,他们都希望把土地搞得越大越好,因为这样看着爽;至于日子,不用过得太好,能吃饱就行。所以到现在,他们都需要一个强势人物领导。

这样一个邻居,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的情况可想而知。清政府在东北基本没有军事力量,许多地方千里无人,沙俄人如入无人之境,一来就不走了,就这样,清朝许多地方都丢了。

但是,沙俄是早就瞄上了全部的中国东北,他们想从东北找一个到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尼古拉二世说:“俄国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中国大陆上,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为了实现沙皇的想法,俄国决定修建横贯东西的西伯利亚铁路,把相对中心的西部与远东连接起来,尤其是连接海参崴,这是他们刚抢过来不久的地方。这样他们既可以保持对抢下来的地盘的控制,又可以为下一步抢占东北做准备。

这条铁路全长9,3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工程浩大。修铁路时,俄国的经济已经不是很好,但他们不准一切外来资金参与到这条铁路,而是全部由政府承担。这样一来,这条铁路就百分百是国家的固定资产。

1891年,修建铁路的开工仪式要在海参崴举行,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决定派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也就是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去海参崴主持西伯利亚铁路的开工仪式。




二、差点被杀的尼古拉二世

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从莫斯科到远东要提前差不多半年出发,尼古拉决定把这次去远东的机会用好。他邀请了自己的好朋友,希腊王子格奥尔基一起,以“十二使徒”号战列舰为旗舰,带着舰队从黑海近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南海、东海、黄海到海参崴。

沿途,尼古拉访问了印度、锡兰、新加坡、爪哇、暹罗、中国,最后一站访问的是日本。对于尼古拉太子的访问,日本重视得不能再重视了,日本早就希望能和沙俄拉近关系,俄国未来的国王来访当然是不可多得的良机。他们在仪式上给足了这个太子的面子,在安全保卫上也做到了极致。

尼古拉在日本的几天还是比较满意的,奇妙的或者说奇怪的东方风情让他大开眼界。本来,事情应该圆满结束,没想到,一个给皇太子提供保护的名叫津田三藏的日本警察惹出了大事。这个警察是个很极端很民粹的人,他认为俄国是日本的敌人,这个皇太子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他要杀了这个皇太子向天皇表忠。




因为工作原因,津田三藏很容易就接近到皇太子尼古拉身边,用刀砍伤了尼古拉,要不是边上的希腊王子格奥尔基用随身带的拐杖保护了一下,尼古拉可能就被杀了。其他警察很快制服了津田三藏,尼古拉虽然挨了两刀,但没有生命危险。

日、俄两国关系本来就疙疙瘩瘩的,这一下可好,立刻降到冰点。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说:日本必须给予满意的答复,不满意就开战。日本人自知理亏,他们在善后处理上更加用心做好,明治天皇亲自慰问尼古拉,亲自过问医疗之事,并再三保证:绝对严惩凶手,为皇太子出气。




看到天皇这样,日本人觉得事情大条了,他们纷纷向沙皇太子问候,送礼的、写信的、发电报的,每天都有小万份;还有一个女子,这事跟她毛关系没有,她跑到京都府前刺喉自尽向沙俄皇太子赔罪;日本的和尚们也凑热闹,全国各地的和尚都念经给受伤的沙皇太子祈福。

说是要开战,实际这时的沙俄日子也不好过,打仗并不是个好的选择;再加上日本人这一通眼花缭乱的赔礼道歉,也足给了沙皇父子面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尼古拉皇太子脸上永远留着一道八公分的刀疤,他一提到日本人就生气,还骂他们是“东方猕猴”,不知道是不是他被刺客敏捷的身手吓着了。

反正从此后,俄国和日本的关系就没有好过,即使尼古拉全家被枪毙,即使苏联已经解体,直到今天的俄罗斯,都是如此。1891年5月31日上午10时,尼古拉皇太子头裹白纱布如期主持了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典礼。




三、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

俄国人修铁路,目的很明显。日本人加紧了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动作,他们要抢在俄国人前面多占些利益。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结果大家都知道,无能加腐败的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了赔款和别的割地之外,其中还有有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这一条。代表中国谈判的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也被日本刺客砍了,脸上也留下了伤疤。

看到日本这么大动作把中国东北占了,还要了这么多赔款,俄国、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简直气疯了:老子打了多年,也没有这么抢,你日本还是我的小跟班就这样干,还叫我们以后怎么抢?于是,以俄国为首,加上德国、法国“劝告”日本,要好自为之。

俄国给日本的交涉函写到:“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并限定在十五日之内答复,顺便还说了一句:三国准备派出海军舰队前往东北。日本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只好把辽东还给清政府,心有不甘地又多要了清政府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赔偿。




俄国之所以这么强烈干涉,当然出于自己的贪婪,虽然他们已经占领了外东北、库页岛等地方,但是,整个东北、朝鲜、不冻港的出海口、辽阔的太平洋···沙俄没有够的时候。德国和法国也是一样对东亚利益觊觎已久,怎么能任由日本这个小家伙先抢这么多。日本愿意归还辽东,不是什么良心发现,而是看到这三国的军舰真的在做到远东打战的准备。权衡再三,还是先退一步再说。

生气的日本人看到辽东半岛暂时没法研究了,他们狠狠敲了一笔钱以后,转头弄朝鲜半岛去了。这时的朝鲜半岛也乱糟糟的,李氏王朝家里争权夺利,国王李熙的闵妃在掌权。这个女人看到俄国厉害,居然能把日本吃到嘴的东西夺下来,她就加紧向沙俄靠拢。日本本来心里就火大,看到朝鲜这样,一不做二不休,1895年10月8日,暗中搞了个“乙未事变”。他们把闵妃弄死,把朝鲜国王赶到俄国使馆,扶植了一个亲日政府,控制了朝鲜。




四、两个脸上带着刀疤的人走到一起

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的小心脏跟坐过山车一样,一上一下的,受尽了折磨。日本把吃到嘴里的辽东半岛吐了出来,但是沙俄也不是活雷锋,他们要回报的。要什么样的回报呢?

1896年6月,被日本人打伤了的李鸿章被任命为头等钦差大臣出使莫斯科,参加同样挨过日本人刀的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两个刀疤脸坐在一起讨价还价。最后,他们签订了一个“中俄密约”,即《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主要内容是针对日本的:如果日本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领土,中俄双方应该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附加条件是:俄国要在中国境内修建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中东铁路。

1897年12月15日,沙俄以履约为名,借口德国军舰进入了胶州湾,派出了太平洋舰队进驻大连和旅顺口。俄国人嘴上说他有协助清政府保护其领土义务,实际上,他们完成了取得远东不冻港的梦想。俄国人可不是日本人,它们吃到嘴的东西,想叫它吐出来,可比登天还难。




五、八国联军大分赃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庚子事变”爆发。这一段历史大家都知道,这是又一波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这时可不顾什么“中俄密约”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任远征军总司令,率领16万大军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说要镇压东北义和团。一路上,沙俄军队势如破竹,因为清朝基本没有什么防护,只有星星点点的驻防屯,他们哪里是如狼似虎的沙俄军队的对手,一个个被消灭殆尽,比如“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900年8月3日,沙俄没遇到反抗就占领了哈尔滨;8月29日同样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10月1日占领沈阳;10月4日占领锦州;······10月6日,沙俄占领了全部东北三省。到了1901年十月份,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些强盗得到了想要的,八国联军才恋恋不舍地撤出北京。

可是他们回头一看,靠,沙俄占了东北不走了,这不公平啊。于是这八国又吵了起来,大家一致要求沙俄要撤出东北。沙俄的回答就是:不走!不但不走,1903年8月,他们还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总督。




这时候日本人叫嚷的最厉害。一方面,他们在甲午战争时就因为沙俄等三国的干预才归还辽东的,现在俄国也不能独吞;另一方面,日本已经控制了朝鲜半岛,东北就是下一个目标,沙俄现在占了,叫日本今后怎么办?所以日本坚决要求沙俄退出。

英国、美国、德国、···都一致骂俄熊:不是东西,退出!为了给沙俄压力,他们都一致和日本交好,给日本支持。英国还和日本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今天哪个国家和美国结盟,因为那个时候英国是世界老大。

沙俄实际就是个穷光蛋,虽然家里有的是土地、矿产,但是他们一直在扩张,把家里经济搞得一团糟,为了支持不断的侵略,这些大国都是他的债主,尤其是法国还是沙俄的盟国。当时英国和法国是一山不容二虎,谁和英国好,和法国的关系就不会好到哪里去。就这样,日本人以英国、美国为靠山,沙俄以法国为盟友,在远东敌对的态势形成了。




六、日本人被逼到墙角。抓紧时间出手,日俄战争爆发

日本人和英国结盟以后,心里有底了:起码以后再有什么利益,别的国家不敢再让它吐出来。对于沙俄,日本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是他们知道,时间不等人,等沙俄的西伯利亚铁路建好,真的就不好打了。因为这铁路运输,把俄国西部和东部连接在一起,战争物资很快就能到达。所以日本加紧进行战争准备,一面加强和俄国谈判的力度,他们的要求一再降低,到最后居然降到“满朝交换”,即:沙俄占满洲、日本占朝鲜半鸟,互相不干涉。

沙俄还是老样子:老子吃进的东西,绝不吐出来。相反,他们倒想和日本打一战,因为这时他们国内暴乱不断,沙皇想用战争来转移人民的视线,他们的内政大臣普列维说:“为了避免国内的革命,我们需要一次小小的但是结果须为胜利的战争。”要做到这一点,对手当然要弱,日本就是他们眼中的弱小的蕞尔小国。对日本恨得要死的尼古拉二世甚至计划要攻下日本本土。




为了保证战争在西伯利亚铁路建好再打,俄国人不紧不慢地和各国周旋,他们答应各国在东北的利益会得到保证,可以建立租界,这多少平复了西方国的情绪,他们要的就是利益。但是日本不干,他们的底线是:保证自己对朝鲜半鸟的控制。沙俄对日本的答复是:满洲与日本无关,朝鲜半岛,日本不要想太多,实际与你关系也不大。这把小日本气得要死。

沙俄当时的实力比日本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全国上下都很乐观的看待即将到来的战争。而日本则是赌上了国运:胜则国家飞跃提升,败则亡国灭种。看到沙俄的铁路一天天在延长,日本人最后下了决心,不得已必须开战。




1903年12月28日,日本公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进行全国动员;1904年1月6日,日本向沙俄发出最后通牒:俄国必须明确承认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特权。1904年2月4日下午,日本明治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做出了对俄开战的决定。

日俄战争就这样开打了,这场战争我以前写过文章介绍,在这里就不多啰嗦了,结果是沙俄被打的鼻青脸肿。文章的题目是:《打一战吧,早打早好,就这样日、俄海军在黄海开打了》和《对马海战,打得沙皇俄国颜面扫地》。







七、朴次茅斯和约签订前的扯皮

俄国人惨败以后,内部危机爆发出来,他们本以为蕞尔小国日本不堪一击,所以在家天天等着胜利的消息,没想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等来的是惨败的消息。国内各地的暴动更加剧烈,1905年6月,俄国黑海舰队两艘战列舰上的水兵发动了武装起义,尼古拉二世的统治岌岌可危。

日本这时候精疲力尽,没法再打下去,国内壮年男子几乎都上战场了,大量的农田无人耕种,只能撂荒。明治天皇曾无奈的作诗感慨:“男儿意志刚,纷纷踊跃上战场,国事应共当。留下庭院寂无声,可怜孤老耕作忙。”1905年6月10日,在美国的媾和下,日俄两国同意停战,进行谈判,谈判的地点选在了美国的朴次茅斯。




这个谈判是艰苦的,俄罗斯打心眼里看不起日本人,坚决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大不了再打,反正你也打不到莫斯科。实际上沙俄这时的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他们不过是不服气自己输给黄种人,所以在谈判时坚硬的不得了。尼古拉二世恨恨地说:“一寸土地和一个戈比也不会给日本人”。

战争之前,英国和美国帮助日本,他们是希望沙俄这个傻大个和日本消耗一下,他们早就看这个家伙不顺眼了。美国还暗示日本坚决打,大不了最后日本败了,他们逼俄罗斯谈判。没成想,日本以巨大的优势取得胜利,看到沙俄的惨状,同是白人的英美怎么不会“兔死狐悲”呢。他们大肆炒作“黄祸论”,逼日本停手、让步。最后,日本忍气吞声地签下了《朴次茅斯和约》。




八、《朴次茅斯和约》的内容

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1、俄罗斯承认日本对朝鲜半岛“政治军事经济上均享有卓绝的利益,如指导、保护、监理”的权利。凡是日本认为必要的措施,俄罗斯“不得阻碍干涉”;

2、俄国从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

3、俄国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包括煤矿)均移让给日本;

4、日、俄两国可在各自霸占的铁路沿线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

5、俄罗斯宣布取消在东北的一切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权益;

6、俄罗斯将南库页岛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并该处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之主权,永远让与日本。

自此,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出现从一国独占变为两国分据南北的局面。




九、没有抢到钱,日本人闹翻了天

日本人虽然在条约里占了许多地方,但是日本现在最缺的就是钱了,为了打仗,他们国家几乎要崩溃了。整个日俄战争,日本军费支出高达19亿日元,国债从战前的6亿一下子上涨到24亿,国民人均税负,翻了整整一倍。对比甲午战争,他们获得20亿的赔款,这一次,他们认为最少也要赔30亿。再说土地方面,连萨哈林岛、海参崴等地方都没要到,简直是耻辱。

这仗算是白打了。东京爆发大规模骚乱,日本内阁出现危机,国家经济雪上加霜;日本人认定这次和谈美国人帮着同是白人的沙俄欺负日本,国内反美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为将来的死磕做了准备;对于军人,日本人又特别同情加崇拜,他们打败了这么强大的沙俄,简直是神,这进一步推升了军国主义的气焰;军人则更加骄横,他们不把俄罗斯放在眼里,为将来的诺门坎轻敌惨败挖了个大坑。




但是,日本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东北的利益,为他们下一步侵华战争打下基础,实际这并不件好事。尼古拉二世也在战后不久就丢了王位,一家老小全部被枪毙殆尽。

以上就是日俄战争的前因后果。不知道“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后把东北归还清政府”这一说从何而来。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末期,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后为何把东北归还清政府?

日俄战争后,日本没有占领东北,将东北归还清政府,并不是日本善心所为,而是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了朝鲜,割取了中国的台湾澎湖,并且得到了大量的战争赔款,虽然没有最后没有成功割占辽东半岛,但日本的野心和胃口已经被勾引出来了,使得日本从此走上帝国军国主义道路。

沙皇俄国是老牌欧洲的帝国主义列强,它在东北亚的目标就是获得不冻港的出海口。朝鲜、东北都在它的目标之内,甚至日本也是它的目标。日本先手占领了朝鲜,这是沙俄不能容忍的事情,它绝对不承认这个事实。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沙俄除了派军参加八国联军,还单独派军十七万借机侵占整个东北,妄图挥水摸鱼。

经过帝国主义列强的博弈,最后列强否定了瓜分中国的提议,绝对继续保留清朝政府和领土完整。这样沙俄的企图就落空了,但沙俄拒不撤军,妄图造成既成事实。这样就使得列强与沙俄有了共同的矛盾,清政府自然也站在沙俄的对立面。任何想独霸中国东北或者东北亚的国家都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敌人。列强只希望利益共沾,这样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1、日英与沙俄的冲突是直接冲突,清朝与沙俄的冲突也是直接冲突,因为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东北的军队已经被沙俄击溃,所以清政府丧失了明面上反抗的资本。

2、美国正在极力经营美洲,与墨西哥和西班牙等等战争消化,所以它倡导门户开放,保留中国的统一市场,想通过和平通商手段达成侵略的目的,所以它也反对任何列强单方面占有东北。

3、法国、德国、奥匈等等列强对东北亚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关注度也没有那么大,但是他们与英、沙俄的相互关系使得他们也非常关注东北事物,并且谨慎行事。

由于英和沙俄是全世界的争霸范畴,所以限于东北亚地区,英国的实力并非那么强大,但是它也必须阻止沙俄的势力延伸到太平洋,这个时候它就扶持相对弱小的日本,宁可日本来封锁沙俄东北亚方向的扩展。所以它积极地支持日本,并且贷款给日本,同时率领它的一帮小兄弟遏制沙俄。

日本非常想吞下朝鲜,消化朝鲜,但是沙俄不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地位,朝鲜皇室想借助沙俄力量与日本对抗,所以日俄战争不可避免。当初日本在沙俄等三家列强的干预下,归还辽东就非常生气,新仇旧恨,再加上英国和清政府的鼓捣,日本也就只有拼死一战了。如果当初沙俄坑稍微看得起日本一点,与日本合作分割清朝,而不是主张独占东北亚,那么是不是局势就不一样了?这还真的是一个问题。但是沙俄从骨子里就看不起日本。没准心里核算着,占完朝鲜就占日本!而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是放弃不得的领土,所以清朝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虽然说是中立,但内心里一定是想着日本获胜,因为日本弱,它获胜,东北还有回旋的余地,要是沙俄取胜了,那么东北就成黄俄罗斯了。所以清政府实际上也是暗中支持日本作战的。

以上就是战争的背景,战争的过程简略。当日本取得了惨胜后,沙俄只同意停战,但拒不赔款,否则战争继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也无可奈何,实际上双方都已经精疲力尽。英国目的达到了,不仅牵制和打压了沙俄,同时也削弱了日本,所以这个时候它不再支持日本,使得日本无法再维持战争状态,美国自然也是希望这个时候结束战争,清朝更是希望如此,否则真的彻底分出了胜负,不论谁赢,东北都会丢了。而法国为了牵制德国的崛起,只有斡旋英国,拉拢沙俄一起对付德国在欧洲的崛起,所以英国撤火了。沙俄也就借坡下驴。把小日本给晾在东北的凉风里了。其实打完之后,沙俄和日本已经没有谈判的资格了,因为他们两败俱伤,只能听任英、法、美、德等国的调停。而这些国家,都希望保持清朝政府和领土完整,好方便他们侵略和攫取在华利益。日本自然不敢不归还清朝的领土,否则它会被列强围剿,自身难保,列强会趁它病要它命。

但它也达到了它的最基本的目标:一、巩固了占领朝鲜的成果;二、取得了在东北的桥头堡;三、取得了东北铁路和经济的一些特权;四、防止了沙俄对于日本本土的侵略;五、打出了新兴列强的气势,得到了列强的承认。

从而我们要认识到: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在我国领土上进行非正义的战争,对我们是耻辱,弱国无外交,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保卫国土和人民。




日俄战争期间,日俄各自投入的兵力达百余万,俄国花费了65亿卢布,伤亡达14万余人,日本花费19亿日元,阵亡8万多、伤14万余人。

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日本怎么还把东北归还清政府了呢?

一方面,列强不同意。

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沙俄独占东北,同样也不愿日本独占东北。拿作为和事佬的美国来说,其对华政策是门户开放,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前提下,获取商业上的机会均等。

1903年,当俄国拒不从东北撤兵时,美国为维护其在东北的利益就向俄国提出了抗议,并提议清政府在东北开放两个新口岸,俄国则极力反对。后来中美经过反复谈判,中方同意自行开放奉天和安东两地。

自行开放与依照条约开放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依照条约开放,利权受损不说,列强还要索划租界,排斥中国政府对租界的管理,而自行开放,中国则掌握着商埠的完全权利,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经济开发区。

日俄战争爆发后,中国答应美国增开新口岸的问题被暂时搁置了起来。

可见,美国一直有在东北获取更多利益的打算,它不愿意沙俄独占东北,同样也不可能允许日本独占东北。

另一方面,日本战前即宣布对中国领土没有野心,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它也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呀。何况你打俄国,是因为它拒不退出东北,现在你再不退出,你等着谁打你呢?咱就打这么一个比方吧,心理学上我自创的一个概念,被喝彩的坏孩子,或者,被期望的坏孩子。

日本当然不是好孩子。但是,它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坏孩子轨迹。至少在甲午战争中,它在中国东北是非常野蛮的,理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它的被俘人员也野蛮对之了,当然还有就是与中国一样的传统,虐俘、杀俘,且战争本身就是以杀人来衡量的,而不是西方那种,以压制对方答应自己要求为目标。但是,清政府的野蛮,是国际上众所周知的。也就是说,清政府野蛮可以理解,你日本脱亚入欧,向文明社会迈进呢,你再野蛮,说不过去呀。特别是日本刚开始象欧美学习时,欧美世界还看不起它,认为它是沐猴而冠,猴样呢。

所以后来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中国,日本反而成了作战最勇敢、军纪最严密的,就是想争口气,改变一下之前的不良印象,这让西方世界眼睛一亮,哈,这资本主义阵营的小鲜肉也开始懂文明与规则了呀。日俄战争,日本当然要继续维持这个刚刚得来的所谓的文明形象了。这叫刚刚求上进,被表扬并瞩目的坏孩子心迹吧。

最后,还得说说清政府。清政府在谈判中坚守了保全“疆土国权”的底线。

日俄战争进行到1905年5月的时候,俄国败局已定,日本的人、财、物力也困顿不堪,双方都需要停下来了。

1905年6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出面调停。

1905 年8 月,日俄两国开始谈判。

1905年9月日俄两国缔结了《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其在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的一切权利让给了日本。

尽管中国政府在日俄谈判之前曾照会美、日、俄三国,声明“现在议和条款内,倘有牵涉中国事件,凡此次未经与中国商定者,一概不能承认”,《朴茨茅斯条约》中也明确规定,“须商请中国政府承诺”,但没有中方参加的《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确实给清政府后来的谈判带来了许多麻烦。

1905年11月17日,中日双方在北京开谈。清政府的谈判代表为军机大臣兼总理外务大臣奕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大臣瞿鸿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庆亲王奕劻年老事冗,经常缺席,瞿鸿禨不谙外交,谈判实际由袁世凯与会办东三省事宜大臣的留美海归唐绍仪负主要责任。日方全权大臣为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和驻华公使内田康哉。

按照日本政府的既定方针,不仅要清政府承认日本接管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而且还要求清政府让出更多权益。小村寿太郎曾明确表示:“日俄之间已经谈好的满洲权利处理问题,支那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日本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日本的提案超出了俄国原有的权利,因此才有了与其商谈的必要。”可以想见谈判之难。

在会谈期间,针对日方提出的会商大纲十一条,袁世凯等谈判代表坚守“疆土国权”不能丢的底线,将要求中国布置行政机关、改变施政方针、非经日本应允不得将东北土地让与别国等有干涉中国内政之意的条款尽行删除,对要求妥行保全阵亡日本将士坟莹等条款予以应允,其余条款则提出了异议与修改,并提议增加包括日军撤兵日期在内的七项条款。

当然,日本刚战胜了俄国,气势汹汹,为将沙俄赶出东北确实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简直可以说是火中取栗了,不给人家俩个栗子吃,人家不会同意,咱也不好意思不是?所以袁世凯等中方谈判代表,在极力保全“疆土国权”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日作出了一些让步,如允许日本在安东、沈阳、营口开辟 “租界”,在鸭绿江右岸采伐木材,对安奉铁路拥有十五年的经营权等。

对日本所要求的开放商埠,经谈判改为了中方自行开埠通商。清政府通过将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里等16处议定为“自开商埠”,以各国“共有”的方式,抵制了日本的独占。

总体来说,袁世凯等谈判代表还是为恢复中国政府在东北行使主权、限制和防止日本在东北权益的扩张,尽了最大的努力。正如台湾学者李恩涵先生所说:中国虽然并未达到限制日本依据日俄和约继承俄国在南满利权的原始目的,但日本除去获得续办安奉路15年的具体权利外,其原先计划大幅度扩张其在东北南部利益的目标,也并未达成。整个外交谈判的结果,就其收获与损失的各方面通盘予以衡量,尚可算是相当成功。





日俄战争,是二十世纪初的一场大战,日本和俄国在我东北土地上打得不亦乐乎。最后的结果,让世界意外,也让俄国人意外,小日本把大沙俄打翻在地,一顿摩擦。

之后,日本除了把“旅顺港、大连等俄国租借的地盘”拿了过去,竟然把东北大地直接还给了大清政府。

当时的日本人是脑子坏了不成?为什么不直接占了东北?难道他们是好人?

要相信当时的日本是好人,和相信母猪能上树没啥区别。日本人绝不心善,还东北也是无奈之中。

(一)日俄战争的背后是英美等国。



事情得从甲午战争说起,日本人打赢了甲午战争,并割走了辽东半岛,那时的大清就和一个虚弱的大爷一样,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对于日本此举,有一个国家很不愿意,这个国家就是俄国,因为他们看中了旅顺港这个不冻港。

因此,俄国联合法国、德国一起,施加压力给日本,让把辽东半岛还给大清,日本不敢和三个大国对立,于是就还给了大清,顺便又讹诈了大清3000万两白银,当时的日本真的是坏透了。这就是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了大清,但是,俄国人很快就以租借的形式把旅顺港、大连湾等给占了(1898年),那行为彻底激怒了日本。

这还没完,趁着八国联军进北京,俄国人又把十多万大军开进了东北地区,形成了事实占领。他们的目标是“把东北变成黄俄国”。

但八国联军整体退出中国大地的时候,美、英、日等国对俄国赖着不走表示大力反对。

1902年,俄国在国际压力之下,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承诺分三期撤兵,一年半撤完。

如此,各帝国才算同意了。

也就是说,东北就像一块肥肉,大家都想吃。如果都要吃,势必大家要互掐,那就不如谁都不进入。

但是,当时的俄国人很不要脸,说话不算话,说好的撤军,后来到期也不撤了,怎么办?英国人很气愤,美国人也很气愤,于是鼓动日本和俄国干仗,他们在后面支持。

关于此事,日本人爽快答应了。不是他们有多正义,而是日本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否则怎么会干这种“大风险的事”?

当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后,除了把俄国的租借地盘拿了过去外,把东北大地还给了大清,虽然很不舍,但日本人知道,这是必须要还的。

一句话,不是日本不想,当时的情况是,国际大佬们不愿意有人独自占领东北。

(二)日本认为不到全面占领东北的时候,权宜之计,先还给大清。



占领东北一直是日本大东亚计划中的一部分,他们要摆脱“岛屿风险”,想要到大陆上过富裕的日子。甲午战争占领朝鲜是他们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占领东北。

但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俄国,这让日本人很不爽。他们早想把俄国人赶走了,但实力不够,在得知美英要支持后,赶走俄国人的计划就提上了日程。

当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因为战争搞得国家空虚,此时需要休息生息,进行国力的巩固和发展。

如果这时候,日本要不还大清,不要说美英不愿意,就算是大清向东北的日本发起攻击,日本人都不见得能受住。

一句话,战后的日本很虚弱,“东北这块肥肉”他吃不下,吃下了也难消化。

(三)日本人的图谋很长远,城府太深了。



日本人绝不是算好人,真要是好人,就应该把租借的地方全还给大清,就应该把长春到旅顺的铁路还给大清,但是日本人并没有这样。

日本人在虚弱的时候,牢牢把旅顺港等地方抓在了手里,这为以后日本大军到东北奠定了基础。日本人还把长春、旅顺之间铁路及一切支线掌握在手里,当条件成熟的时候,日本的大军可以很快从旅顺登陆到达沈阳长春等地。

不仅如此,日本人还积极地要求大清完全开放商业活动,允许日本商人往来东北,这就让日本人在东北越来越多,特别是辽东半岛,都快成日本的第二国土了。

各种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日本开始呲牙了,开始要侵吞东北大地,于是发动了著名的九一八事件。虚弱之时选择隐忍,发达之日使出霹雳手段,完成雷霆一击,将张小六子吓得远遁关内,日本关东军兵不血刃占领了东北,从此,东北大地姓“日”了,很快,伪满洲国建立了,日本大批量移民到东北。到日本投降时,东北大地的日本移民超过了35万。

若要知道占领东北如此容易,估计,日本人把张作霖炸了的时候,就会动手了。老帅经历了血与火的战场洗礼,对日本人除了利用,并不会拱手相让东北大地,而小六子明显是缺了血性。



总体说来,日俄战争后,日本把东北大部分还给大清,是有三个原因的:一是不还不行,美英等国看着呢,不让独占。二是日本因为战争,变得空虚,吞不下这块“肉”。三是日本做了布局,占了旅顺、大连、金州,并控制了铁路,这为以后的夺取东北打下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辽东半岛   沙俄   日本   甲午战争   旅顺   俄国   清政府   战争   朝鲜   俄国人   列强   英国   日本人   清朝   中国   铁路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