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为何马良随军未指出刘备连营八百里的错误?

就历史上马良在刘备进军南征时是否指出连营八百里错误的问题提出几个解释:

  1. 真实性问题:《三国演义》中虽然提到了这个故事,但其真实性受到质疑。报道和文献材料并未记录马良有直接说出“连营八百里”的事迹,也有专家学者认为,由于诸葛亮在此次南征中计谋周详,因此刘备的长途绕路可能仅是文学虚构。
  2. 政治打算:据史书记载和模拟推测,马良原本不支持刘备南征,他更倾向于在当时策应孙权,扶植东吴,以借东吴之力制约曹魏,同时辅佐张郃或勾结曹魏高层与东吴渗透局面。因此,在南征后,马良可能对于刘备方面的决策并非完全赞同,而选择缄默不语。
  3. 口耳相传:即使事件真实存在,“连营八百里”的想法也有可能只是其他下属军官在部队中传颂流传开来。因此,马良虽然没有直接发表意见,但他仍然知道这条错误的消息,并且对此默不作声。

在研究和讨论历史事件的时候,应以尊重历史事实、保持客观公正立场为原则。因此,还需要多方面的证据和立场依据来深入探索、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马良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华,而马良最为出色。乡里人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谚语。

马氏兄弟五人,分别名叫:伯常、仲常、叔常、季常、幼常。马良马季常,因为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为马良最有才华,也就有了这么一说。

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被派遣进入武陵,招纳五奚蛮夷首领沙摩柯等接受刘备印号,一起协同作战。

刘备夷陵战败之后,马良也遇害被杀。

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马良对刘备连营,有任何的建议。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一事是确定的,但究竟连营几百里,没有准确的说法。

据《三国演义》描述,刘备连战连胜,陆逊坚守不出。马良提醒刘备说:“陆逊深有谋略,坚守不出是想等待我军之变。”

但刘备却说:“陆逊有啥谋略,坚守不出是被我打怕啦,哪里还敢再出来哦”。

于是,刘备连营七百里,屯兵树木茂盛之地,以避过炎热的夏季,再与陆逊交战。

马良认为此事不靠谱,但也没有办法劝阻刘备。就说诸葛丞相在东川视察曹魏前线阵地,可以请教丞相。

刘备却说:“我也很懂兵法,何必去问丞相,你愿问你就去问吧。“

马良就自己划了四至八道图本去求教诸葛亮。诸葛亮一看刘备屯兵位置,就说坏醋啦,哪有这么办事的,必败无疑。

果然,马良得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回到刘备身边时,刘备已经大败,逃回了永安城。

马良详细汇报了见到诸葛亮的情况,刘备说悔恨没有早听诸葛亮之言。

罗贯中老先生也没有说明,当时诸葛亮对刘备说了些啥,是不该伐吴呢,还是不该七百里连营。从此之后,马良也不知所踪,老先生也没有交代。

这就是老罗一贯的套路,许多事有头无尾、许多事无中生有。

但从罗贯中对马良这段时期的描写,也看出一些端倪。

马良作为刘备的侍中,是不太可能离开刘备去向诸葛亮寻求策略的。

侍中本是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官,替皇帝跑跑腿,传递一下信息、诏令一类的工作。刘备认为诸葛亮并不比自己高明,无须向诸葛亮求教。马良愿意辛苦一趟,也是分内的工作,自己愿去就去吧。但魏晋时期,侍中已经是事实上的宰相,马良是不可以轻易离开刘备身边的。

从史料来看,找不到马良去求教诸葛亮一事,而且明确记载,马良是在夷陵战败后,遇害被杀。

罗贯中这么描写,是有深意的。可以看出,马良对于刘备的屯军方法提出了异议,但没有能力劝阻刘备改变。

一方面说明了刘备骄傲自大,不仅没把陆逊放在眼里,甚至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把马良的建议放在眼里。

而马良仅仅是感到刘备的做法不太合适,但也没有更高明的建议提供给刘备。没有合适的建议,刘备咋会听马良的呢?

更有意思的是,史料记载,刘备托孤时,看到马良之弟马谡在跟前,就让马谡回避,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估计当时马谡是跟随诸葛亮一起从成都来到永安的,诸葛亮对马谡非常看重,而刘备不放心此人。这或许是因为马良之故,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就算最良的马良也没有个好主意,在夷陵之战中,没有提供好的建议,难道马谡会比马良更高明吗?

刘备如此看重马良,马良几乎是刘备东征所携带的唯一智囊,但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还能指望马谡有啥作为吗?

这是否是刘备为何对马谡如此评价的由来呢?

是否是从侧面对马良才能的一个评价呢?

是否是刘备意识到,自己手下缺乏才能,没有足够的智谋,才导致夷陵之战的失败呢?

一切都是推测,没有史料为证。

但可以看出,马良在刘备手下并没有特别的作为。

之所以他不能指出刘备数百里连营的错误,是没有这个能力。这或许是罗贯中先生想要表达的意图,豹眼也认为这最有可能。




连营七百里也就是连营三万五千米,刘备的夷陵之战上下不到七万人,一个营寨两个人就差不多能连营七百里。而据演义小说里讲于茂林处连营七百余里,那么这片茂林该有多大?实际上夷陵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连营,而是事先水路两线作战方针的持续性间断造成。

白眉马良

“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季汉辅臣赞》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五常是指马伯孟常、马仲常、马叔常(史料并未留名)、马良、马谡。马良自荆州跟随刘备,算的上蜀汉政权谋士集团的佼佼者,裴松之注解《三国志》里提到诸葛亮与马良应该结拜为了兄弟,因此可见马良的学识还是很受诸葛亮的认可。在关羽镇守荆州之时,马良官拜左将军掾,是关羽的高级参谋,也是维持蜀吴关系的重要人物。刘备东征之时,马良任侍中,也就是主帅帐中的军事参谋,奉命游说五奚蛮夷协同作战,并成功说服沙摩柯等蛮夷一万余众参战。可以说马良是一名能够胜任主公所交代之任务的人才,但并非左右逢源,开天辟地之才,从平生为人来看,也相当低调,所以并不显眼。

夷陵之败

夷陵之战前期,蜀军的推进比较顺利,一路破巫县、秭归等重镇,这主要由蜀军东征的税气和陆逊的战略撤退有关,到公元222年正月的时候,蜀军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扎下大营。此时,蜀军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这个二三百公里也就是战争前期的秭归大本营到夷陵前线的距离。刘备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土地上建立了几十个营寨,但这些营寨实际上是补给链接点,并未纳入战略意图当中,兵力也都未分散其中,而是投入夷陵前线。在这一点上刘备没有指挥失当的地方,马良当然也不会指出问题。

在猇亭对峙之时,刘备为了引陆逊出战,令张南率兵围攻夷道的孙桓,一方面孙桓是孙权的侄儿,陆逊理当出兵相救,这样可以实现围城打援的战略计划;另一方面,如果陆逊不救,夷道一旦攻下,对峙之态势基本瓦解,蜀国水军可以一路东进直插陆逊后方。但天不遂人愿,陆逊看出刘备用意,坚决不救夷道,孙桓也不愧为东吴名将,坚守城池使蜀军久攻不下,将战斗从正月一直拖到六月。刘备还派遣吴班率数千人于平地扎营,于山谷中伏兵八千,诱吴军出战,企图伺机聚歼,但是此计亦未能得逞。陆逊避战坚守的策略破坏了刘备依仗优势兵力迅速决战的战略意图。

六月的江南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迫于无奈,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从这里看刘备的决策也并非不合理,毕竟蜀军深入敌境,加上酷暑难耐,如果不作修整,恐不战自溃,作为战时主帅的刘备,不仅要考虑战争走向,还要考虑士兵管理,舍舟入岸的调整也是当时最好的方式。

但水陆并进的作战方针放弃之后,就给了陆逊在反攻的机会,水路无法形成对吴军的制约,这使得陆逊反攻时,朱然能够突破蜀军前锋,插入蜀军的后方,与韩当所部在涿乡形成合围,切断了蜀军的退路。当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总攻时,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等于吴军三线作战,水陆均被控制,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这才造成刘备的溃败,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相继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的后卫将军傅肜掩护刘备撤退时被杀。黄权所部也因水路被阻,在江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纵观整场战争,刘备身为主帅,真正失误的地方在于深入敌境后放弃了既定战略,自行削弱水路控制力导致战场被分割以致全线溃败,马良如果聪慧,理当指出以退为进,收缩战线,酷暑之际退至秭归,入秋后再东进。但历史不容后世来平叛,面对当时的困难局面,你又会怎样指挥呢?




马良是襄阳宜城人,今湖北宜城人,刘备在荆州时,征辟马良为州从事,后来马良成为关羽的属官,曾经代表刘备出使过东吴。

马良的官职是侍中,侍中等于是皇帝的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杂事,官位仅次于诸大将军和尚书令,说明刘备还是很看重马良的。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马良不知怎么逃回益州的,其实刘备是很看重马良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分配给马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联络五溪蛮夷,共同对东吴用兵,马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夷陵之战前期,刘备进展顺利,从巫山一直打到夷陵,东吴军一直退到夷陵就不再后退,凭险据守,也不出战,陆逊在寻找机会。

马良在说动五溪蛮夷加入刘备后,五溪蛮首领沙摩轲率军在后期加入战斗,马良也回到了刘备军中,以马良的才能,为什么没有发现刘备的错误呢?



因为刘备没有错。

所谓的八百里连营,到度是怎么回事呢?

八百里连营是指刘备从蜀汉的边境永安一直到夷陵前线共800里的路上,刘备设置了几十座营寨,每座营寨分派不同的兵力把守,用以保护运输补给线及后方基地的安全。后方的营寨兵力较少,每座营寨数百人,大部分兵力在前方的夷陵前线。

刘备此举完全正常,合乎军事常识,并不是曹丕所说的八百里拒敌,整个刘备军总兵力也就是5万人左右,长江北岸防备曹魏的黄权部留有1万人,再加上五溪蛮首领沙摩轲率领的蛮军约1万人,刘备本部也就4万人左右,4万人怎么可能做到八百里连营,显然曹丕得到的消息不准确。



曹丕的能力完全不如曹操,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曹丕就在坐山观虎斗,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就这种能力还评说刘备八百里连营不对,最终的结果只是曹丕蒙对了。如果曹丕听从了刘晔的建议,曹魏统一三国都有希望。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并不是因为八百里连营,而是因为刘备放弃水军,导致陆逊用水军运输陆军到刘备的后背,朝廷前后夹击,再辅以火攻,导致刘备大败,这和刘备八百里连营一点关系都没有。

刘备的八百里连营并没有什么不对,马良也就不可能会说什么,可惜的是,马良死在了夷陵的战场上。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由于连营七百里遭到陆逊的火攻,招致了大败。这一仗的过程中,远在千里之外的曹丕都看出了刘备的破绽。他说哪里有连营七百里能够拒敌的,还说刘备选择的驻扎地区是兵家所忌,很快就会失败。不久,孙权打败刘备的捷报就传到了曹丕那里。在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刘备率领的军队中有着大批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没有人能够看出这些破绽呢?尤其是在军中,还有着著名的马良,他又为何没能指出刘备连营的错误呢?


一、马良战死的经过。

马良是荆州的著名人才,他和他的兄弟一共有五人,都有才子的名声。在这五人中,由于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因此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就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指的就是马良的才能在五兄弟中的排名。马良与诸葛亮交情很好,他称呼诸葛亮为兄长,后人推测他应该是和诸葛亮结义为了兄弟。

马良有一位兄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马谡。这位被刘备临终前称作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人物,却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他为诸葛亮出谋划策,一起研讨军国大事。诸葛亮认为刘备的评价不恰当,再加上与马良的私交,在街亭之战中对马谡破格任用。结果马谡打了大败仗,让诸葛亮的颜面扫地。

从马谡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马氏兄弟的欣赏。尤其是对马良的器重,使得他爱屋及乌的转移到了马谡的身上。我们从历史上记载来看,马良确实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他在历史上的表现,要比马谡强得多了。

马良在加入刘备阵营后,由于自己的才干,在夷陵之战的时候,他已经担任了侍中的职务。他在夷陵之战中,受刘备的指派,绕道进入武陵,招纳武陵的五溪蛮。在马良的努力下,武陵的蛮族首领都接受刘备的印信,纷纷起来反抗东吴的统治。他们汇集了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活动在东吴军队的侧后。这不但牵制了东吴的大批军队,还给刘备创造了有利的军事形势。


不过,在刘备在夷陵之战遭受惨败后,武陵的刘备军队也遭到了东吴的攻击。马良督帅的五溪蛮军,本来是采取进攻武陵的行动。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的军队被东吴的步骘击破,马良也以此战死。可以说,马良为了刘备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二、马良没能劝谏刘备的原因。

我们从马良在夷陵之战中的活动,可以看到马良没有能够劝谏刘备的原因。首先,在整个夷陵之战过程中,马良在刘备军中的时间很短。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不是立刻发动的,他也是有着一个过程的。在刚开始的时候,他派兵击败边境的吴军,并没有立刻长驱直入,而是稳步前进。


当刘备的军队来到秭归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停留。马良就是在这个时候离开刘备的军队,被刘备派去招抚武力的五溪蛮的。这是因为当年刘备统治荆州的时候,在武陵的五溪地区设置黔安郡。他对当地的蛮族颇有恩泽,所以这些蛮族首领派人去面见刘备,愿意做刘备的前驱。

刘备因此派马良携带大批金银锦缎去抚慰这些蛮族,并且将他们的军队编组起来,在武陵向东吴守军发动进攻。马良成功地完成了刘备的任务,率领蛮族军队,牵制了大批的东吴军队,有利的策应了刘备的进攻。因此,在刘备的夷陵之战过程中,马良主要是在武陵活动,因此他很少有面见刘备的机会,更不要说向刘备劝谏了。


其次,我们从马良的生平可以看到,他的身份主要还是文官。作为刘备的侍中,他的主要职责还是在文治方面。在马良的生平,他主要的工作是从事外交,在史书中记载着他出使东吴的事迹。在这次出使中,他以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孙权的敬重。

在他抚慰五溪蛮的任务中,外交的工作也占了重头。正是他出色的外交工作,才将武陵的蛮族团结起来,一起听从刘备的指示,去攻击东吴。不过,从这些事迹中,也暴露出马良拥有的才能,主要是外交才能。而在军事才能方面,马良并不出色。


这使得马良编组的五溪蛮的军队,没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们牵制了一部分东吴的军队,但是对陆逊的主力影响不大。在夷陵之战失败后,马良和他的部下也很快被吴军打败,马良也不幸战死了。因此,即便是马良身在刘备的军中,他也不一定能够看出刘备军队的错误,并且对此进行劝谏。

第三是刘备对自己过于自信。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的轻敌。刘备是一位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优秀将领。曹操评价他说,刘备的才能与自己不相上下,只是得计稍迟。刘备在打败曹操的部下时曾经说,如果曹操亲自来,我不一定能够打败他。可是像你们这样的将领,来多少也不是我的对手。


在汉中之战时,曹操留下夏侯渊、张郃等人镇守汉中,自己回到关东。法正对此的评价是,曹操留在汉中的将帅不如刘备的将帅。这里所说的帅,就是对刘备而言。刘备因此亲自挂帅,与曹军争夺汉中,斩了夏侯渊。在此后,虽然曹操亲自率军前来争夺,依然无法击败刘备,只得认输退出了汉中。从各个方面来看,刘备的军事才能都是一流的。

在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蜀中群臣对击败东吴都抱有信心。他们与刘备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讨伐的目标上。他们认为伐吴会旷日持久,影响伐魏的时机。刘备对东吴的将领也十分熟悉,在东吴的都督吕蒙暴病而亡后,他认为东吴的将领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对手。


再加上孙权在委任吴军的统帅时,出人意料地委派了名不见经传的书生陆逊,这更加让刘备轻视吴军。正是因为这种轻视,在刘备率军东下的时候,他拒绝了黄权的建议,不是让黄权作为先锋,自己留镇后方。而是亲自率领军队,长驱直入与东吴决战。

这充分暴露了刘备的轻敌思想。尤其是在战役初期,蜀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利的战争形势也加重了刘备的轻敌思想。在多次挑战陆逊不果的情况下,刘备为了避暑,将军队移驻在靠近树林、溪水的地方,这为蜀军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在刘备的一生中曾经身经百战,他对于军队的扎营也是很有经验的。从东吴的将领口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在刘备的布置下,方圆数百里间的要害地区都被刘备固守。在刘备的心中,一定对自己的防御十分自信,认为是固若金汤。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怎么可能会听取他人的劝谏呢?更何况马良是一位文臣,刘备连黄权的进谏都拒绝了,更不要说是没有军事经验的马良了。正是刘备的轻敌自信,才让他不顾兵家大忌,犯下了不该犯的错误。

三、马良为刘备创造的战机。

马良在夷陵之战中,虽然没有为刘备指出他扎营的错误,但是他却为刘备创造了唯一能够取胜的战机。只是可惜的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凋零,自己也分身乏术,无法去利用这个难得的战机,取得战役的胜利。


在夷陵之战初期,陆逊不与刘备交锋的原因,主要是他个人的原因。如果换作其他任何将领,早就和刘备兵戎相见了。这是因为陆逊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书生,在过去也没有太大的带兵打仗的经验。在吕蒙去世的时候,也并没有看好陆逊,他向孙权推荐接替自己的将领是朱然。只是因为孙权个人的眼光,才提拔了陆逊。这样,陆逊一时间无法得到大家的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陆逊如果出兵和刘备交锋,肯定必败无疑。在当时东吴的军队,在数量上、精锐程度上并不亚于刘备。可是在战役初期却节节败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统帅的问题。吴军的将帅不和,严重地影响了吴军的战斗力。因此,吴军的撤退,并不是后人说的是陆逊的神机妙算,而是陆逊的不得已而为之。


从这一点来看,刘备要击败吴军,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逼陆逊尽早与自己决战。陆逊在向孙权的报告中说,自己最害怕的就是刘备水陆并进。这实际上是陆逊的心声,因为如果刘备采取这样的行动,陆逊就不得不和刘备决战。否则的话,陆逊的军队将被刘备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而这个时候陆逊还没有得到诸将的信任,出战凶多吉少。

可惜的是,刘备放弃了这个作战方案,舍船上岸,步步结营,和东吴转入了相持。这主要是因为,刘备的手下没有了能征惯战的老将。在他出兵前夕,唯一可以依靠的张飞被部下所害。这样,刘备只能独立承担起将帅的职责。由于没有可以信赖的将领,刘备不能采取陆逊害怕的作战方案。


刘备采取相持的手段,主要是想依靠曹魏对东吴的压力,逼迫东吴主动出击。如果曹魏趁火打劫,攻打东吴的话,东吴将会陷入灭顶之灾。这样的压力,让东吴君臣度日如年。只是因为曹丕的短视,才让东吴逃过一劫,使得刘备的期望落了空。

其实,刘备当时还有一个能够扭转战局的方案。那就是刘备率领蜀军主力,从马良开辟的武陵地区,突入荆州的南部。如果刘备采取了这个作战方案,就一定能够逼迫陆逊出战,也就可能一举扭转整个战局。


如果刘备率领军队进入武陵地区,在当地百姓的欢迎下,军队的给养不会有困难。而且有当地武装的支援,刘备的军队如虎添翼。他可以把武陵当作后方,出兵荆州南部。刘备在荆州南部曾经统治了很长时期,在当地有大批的拥护者。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刘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收复荆州在江南的地区。

这样,刘备以大迂回包抄的形式,将陆逊与后方的联系割裂开来。陆逊在此时,如果不主动撤退,放弃荆州的话,就会陷入刘备的前后夹击之中。如果陆逊出动主力和刘备决战,以他当时将帅不和的态势,是难以取得胜利的。如果陆逊的主力被消灭,东吴就只有失败一途了。可惜刘备没有能够采取这样的方案,反而与陆逊转入相持,最终遭受了惨败。


结语:

刘备的夷陵之战中,马良的表现是这一场战役中的亮色。他作为刘备的侍中,一个才气纵横的文臣,却担当起了武将的职责。他受刘备的指派,孤身前往武陵,招抚当地蛮族,组建了大批军队来配合刘备的攻势。在刘备失败后,马良的军队被东吴步骘击破,他自己也战死沙场。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他安营扎寨的错误没有得到马良的指正。这是因为马良不在刘备军中,而且他的军事才能不一定能够看出刘备扎营的错误。再加上刘备过于自信轻敌,也不会听从一位文官的劝谏。


不过,马良在武陵的奋战,为刘备创造出了取胜的战机。如果刘备放弃与陆逊相持的战略,率领主力取道武陵,突入荆州的南部,就有可能扭转战局。那样,不得军心的陆逊就被迫出兵与刘备决战,战争胜利的天平就会向刘备倾斜了。可惜的是,刘备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使得马良用自己的才能和生命换来的战机白白浪费掉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秭归   蜀汉   宜城   东吴   汉中   荆州   劝谏   营寨   错误   蛮夷   水军   作战   将领   百里   军队   财经   马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