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豪很多,为什么苏东坡格外被追捧?

公元1097年,卧于一叶孤舟之上的苏轼,正剥着荔枝唱着定州秧歌,看着风景踏着浪,漂洋过海去了儋州。

这个精神矍铄的小老头可能已经不记得这是他人生中第几次被贬了,从北京到海南,从川渝到蓬莱,在必死的路途上,他都能活出另一番滋味!

余光中老师曾说过,如果要找一个古人一起旅行,不要找李白,因为他太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因为他生活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东坡,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豪放派词人。

苏轼是个全才。

论文学,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论书法,他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论画画,首创文人画概念。

论教育,他教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

论美食,他可以拍一部舌尖上的大宋。

他是仙吗?大概是的,我想,他更愿意做人间的东坡先生。

有人说,900年来,文人中拥有有趣灵魂的人只有他一个。

一首《定风波》让他驰名于中学课本,却没人知道,他因为淋雨而感冒了;

一道东坡肉,让他制霸美食界,却没人知道,当时的猪肉贱价如泥,别人都不吃,才便宜了他;

一篇《赤壁怀古》让他文人形象屹立不倒,却没人知道,赤壁古战场是他唯一去得起的旅游景点。

一串荔枝,让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没人知道,吃完后他的痔疮复发了。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苏轼的路线图李白看了会折服,徐霞客看了会流泪,苏轼自己看了会说,惠州的荔枝,儋州的生蚝,黄州的猪肉都不错!

传说,四川眉山有一座彭老山,山上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苏轼出生的那一年,彭老山却突然百花凋零,树木枯萎。

而到了公元1101年的某天,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彭老山又重放光彩,焕发出蓬勃生机。有人说,那是因为苏轼出生的那一年,彭老山的钟灵毓秀都被苏轼带走了。

苏轼也确实是一个聪慧机敏的孩子。

幼年时期的苏轼是大人眼中的熊孩子,他不喜读书,整天带着弟弟淘气。父亲苏洵为了劝苏轼学习,用了许多方法都不见效,于是他只能另辟蹊径。

苏轼的好奇心特别强,苏洵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对苏轼善加引导。每当苏轼在玩耍的时候,苏洵就故意躲到角落里看书,苏轼一过去,苏洵就立马将书藏起来,不让苏轼发现。长此以往,苏轼便对父亲看的书充满了好奇。

于是,苏轼趁父亲出门时,将书偷了出来,并且认真地读了起来。从此,苏轼就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

不仅如此,苏洵也从来不打击苏轼的好奇心。

一次,苏轼在自家的庭院中,发现了一块黑黢黢光溜溜,正当小伙伴们正在商量用这块石头做游戏时,苏轼觉得这块石头表面光滑,且不吃水,觉得可以拿来做砚台。

苏洵知道后,不仅没有批评苏轼将自己院子挖的天翻地覆,反而是表扬了他有善于发现的精神。之后,苏洵真的将那块黑石头做成了砚台,送给了苏轼。

在往后的岁月中,苏轼一直都珍藏着这块砚台。我想,苏轼之后能成为书法大家,应该是离不开父亲苏洵正确的引导。

苏洵从来不让苏轼死读书,读死书,他告诫苏轼,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

父亲虽然希望苏轼可以读万卷书,但他更希望苏轼能够拥有快乐的人生,而苏轼也一直将父亲的告诫,奉为圭臬。

苏洵的言传身教,让苏轼拥有了不拘礼数,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而母亲程夫人的教育,对于苏轼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苏轼幼年时,父亲忙着读书科举,一直是母亲照顾苏轼。一日,程夫人带着苏轼读《后汉书》,读到范滂的故事。

范滂因为坚持心中的正义,被政敌陷害,判处死刑。上刑场前,范滂的母亲来与范滂告别,范滂说:“儿子不能尽孝,请母亲不要悲伤!”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追求千古留名,又想追求长命富贵,是不可能的。你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牺牲自己,母亲为你骄傲。”

读完这个故事后,苏轼放下书,问程夫人:“以后我想做范滂那样的人,您会同意吗?”

程夫人平静地说:“你想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程夫人出身门阀世家,知书达理,是个大家闺秀,同时她又是个思想独立,坚毅果敢的女性。程夫人对苏轼的人生教育,一直深深得影响着苏轼。

苏轼的童年是快乐的,他能拥有一对开明的父母。苏洵从来不要求苏轼日日埋头苦读,他告诫苏轼,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

苏轼十分怀念自己幼年时在眉山生活的日子,他在晚年时回想起父亲教他读书的场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知子莫若父,苏洵十分清楚苏轼的个性,他给苏轼取名为“轼”也是希望,苏轼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不显山露水,暂避锋芒,即便有文采,也要一点点的露出来。

我想,如果苏轼能够听取父亲的告诫,也不会经历仕途上的坎坷,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有钱有地位的顽童,而不是那个穷困潦倒,到处叽歪的怪老头了。

不过,虽然在才华上苏轼没有完全听从父亲的告诫,但是在生活上,苏轼是完全遗传到了父亲的顽皮精神,一入仕途,就成了大宋第一男顶流,俘获万千少女的心。

02

仕途坎坷

公元1056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跟随父亲苏轼一起,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苏轼不负众望,连过三关,金榜题名。但是,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苏轼着实有点冤。

当时的北宋文坛宗主欧阳修是礼部的主考官,在见到了苏轼的文章后惊为天人,想要将这篇文章定位考试第一名。

但是,宋朝科举为了防止考官舞弊,考生的试卷都是统一由专人誊抄过后,才送给考官批阅的。这样考官也不能通过考生笔迹辨认,自然不知道文章出自哪个考生之手。

但是,欧阳修很机灵,他想能写出这样见解独到,笔力虬劲,文字朴实的文章,莫不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吧。如果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一名,会不会被扣上作弊的嫌疑。

于是,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大义灭亲,将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放榜之日,谜底揭晓,那篇被欧阳修忍痛割爱的好文章,出自眉山苏轼之手,和曾巩毫无关系。

苏轼是何许人也?欧阳修决定一定要见一见这个人。在见过苏轼之后,欧阳修更加兴奋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此人文采不凡,将来入仕,一定是国之栋梁,我要为他让出一条路来。”

他还对自己儿子说:“三十年后,人们不会再提起欧阳修,他们都会只谈论苏轼。”

然而,噩耗传来,程夫人病重去世,苏轼只得回四川眉山老家为母亲服丧。但是,苏轼虽然离开了京城,但是因为欧阳修的赏识,苏轼的美名也渐渐传播开来。

公元1061年,26岁的苏轼再次参加了制举,这次会试是由仁宗皇帝亲自主持,选拔非常人才,能参加考试的人都是凤毛麟角。

苏轼依旧不负众望,考试的文章得到了仁宗皇帝司马光的赏识,被点为制举第三等(制举的一等、二等皆为虚设)。这是北宋开设制举考试以来,绝无仅有的好成绩,可谓是“百年第一”。

入仕后的苏轼,被宋仁宗派往凤翔,任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任职的这三年,苏轼勤勤恳恳,为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发挥了实干精神,受到百姓的爱戴。

公元1065年,苏轼任满三年回京宋英宗非常赏识苏轼的才能,想要提拔他为翰林,但是被宰相韩琦阻止。于是,宋英宗只能给苏轼一个文职,去编修国史。

苏轼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也是勤勤恳恳地工作。然而,回京不到一年,苏轼的妻子和父亲相继去世,苏轼只能和弟弟苏辙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四川眉山丁忧。

三年过后,苏轼服丧期满,准备重返仕途时,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继位,改国号熙宁。等待苏轼的不再是皇帝的赏识,而是一场几乎毁灭他仕途的政治漩涡。

当时的北宋名臣王安石实行变法,朝中官员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新法的新党,一派是维持传统的保守派。苏轼虽然不反对变法,但是更倾向于稳步前进,实事求是

苏轼几次向宋神宗上书,陈述变法的利弊,希望可以停止变法。

苏轼的做法彻底惹怒了王安石,两人争锋相对,而朝中的保守派老臣,纷纷被排挤出朝廷,请求外任,其中也包括对苏轼无比欣赏的欧阳修与司马光。

在苏轼眼中,这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苏轼渐渐感觉到了处境的危险,为了躲避是非,他主动上书宋神宗请求外调,最后获得了杭州通判的官职。

这一年,苏轼36岁。

而后,苏轼外任的时间长达八年,先后调往密州,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

在密州,踏青打猎是官员们经常组织的活动,苏轼虽然武功不太行,但是他深知,打猎的时候,动作要快,姿势要帅。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

为了报答密州百姓的追随,苏轼要亲自猎一头老虎,惹得密州少女们纷纷为其打call:“苏大人好帅!”

到了徐州,苏轼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城中百姓与富户纷纷逃难,下属官员也劝苏轼赶紧离开徐州。但是苏轼却坚决要守住徐州城,还动员了禁军与他一同抗洪。

于是,城中百姓也纷纷加入抗洪队伍,在70多个日夜的奋战下,洪水褪去。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纷纷带着酒肉去苏府,表达感激之情。

苏轼身为父母官,为百姓做事是应该的,坚持不收。但是,百姓们的热情也让苏轼无法拒绝,于是他指点家人,将猪头全部制成红烧肉,回赠给一起抗洪的百姓。

在《徐州古今名馔》中记载: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

这便是东坡肉的雏形。

到了湖州,本来苏轼只要按照惯例,写一份奏折,上报民情与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但是奏折中,他总是带入个人情感,不经意间就讽刺一下新法。

在《湖州谢表》中,苏轼说自己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让支持新法的官员怒不可遏,上奏宋神宗称苏轼妄自尊大,愚弄朝廷,对皇帝不忠。

宋神宗信以为真,于是下令御史台调查处理苏轼的案子,御史台又称“乌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公元1079年8月,才上任三个月的苏轼锒铛入狱。在狱中,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新党派官员给苏轼扣了四条罪状,请求宋神宗立刻处死苏轼,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然而,五个月后,苏轼的案子却迎来转机。乌台诗案的裁决,宋神宗决定宽待苏轼,从轻发落,这个结果让支持变法的新党们大失所望。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去黄州,任职黄州团练副使。虽然苏轼依然身有官职,却无实权,更无薪水,一家二十口人就这样在黄州过起了艰苦的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苏轼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写上一封谢表,他至少还能过着快意潇洒的生活。作为文学顶流,随随便便写上一篇,起码阅读10W+,还有粉丝打赏送礼。

可如果苏轼是个稳健含蓄的人,在我们看来就没有什么魅力,苏轼之所以被人喜欢,就是因为他身上那股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

心态决定生活,从此苏轼成为过去,苏东坡来到人间。

03

人间东坡

刚到黄州时,苏轼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睡觉。

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

强起出门行,孤梦犹可续。

苏轼总是在昏睡了一天之后,到了晚上才出门去走走看看,顺便散散心。就这样,苏轼在黄州恍恍惚惚地过了三个月后,他在黄州安国寺长老的指点下,开始钻研佛道。

他开始以佛道的眼光来反思,世人皆如此,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倒霉呢?思前想后,他终于想明白了,原来是我的命不好。

我生之辰,月宿南斗,那我是魔羯座,魔羯座命不好。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开始研究身边人的生辰八字,然后终于找到了马梦得

他写道:

马梦得与余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意思是,马梦得这个小子跟我同年同月出生,比我晚了八天,这个星座出生的人都是穷人。但是要论我和他谁更穷些,他应该是更穷一些。

苏轼这次反思得很彻底,他这么倒霉不仅是因为命不好,还是因为嘴太碎

苏轼意识到,他最致命的毛病就是过于显露、炫耀自己的才华,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看似潇洒随意,其实是口业太重。

换句话说,苏轼也明白了,自己这三十多年,把日子过成如今这样,全是因为自己嘴太碎了,他也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何让他不要锋芒太露的原因。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除了一份微薄的食物配给外,没有俸禄和住宅,生活十分艰难。在好友的帮助下,官府批给了苏轼一块数十亩的废弃坡地。

苏轼一改往昔的文人形象,穿上农夫的短打,开始垦荒种地。苏轼非常钦佩杭州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在被贬为忠州刺史时,曾作了一首《东坡种花》。

于是,苏轼将眼前的这块荒地命名为东坡,自己以东坡居士自称,这也是苏东坡名号的来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连日的农活让苏轼精疲力尽,却倍感满足。他在地里筑水坝,建鱼池,移来树苗,撒上菜种,当地上出现绿油油的菜苗时,苏轼高兴得手舞足蹈。

感受到了农耕的乐趣后,苏轼写下了《东坡八首》: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农耕生活很快乐,但是收获却要等上好一段时间。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在没有食物的日子里,他意外发现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能让他解馋。

原来,在黄州百姓的眼里,猪肉有股怪味,是腌臜货,有钱人不屑于吃,穷人不愿意吃,这可就便宜了苏轼了。这在当时虽然是真实情况,但是苏轼怎么会放过如此美食呢,对于烹饪猪肉,他可是非常有心得的。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猪肉颂》是苏轼在黄州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此时苏轼的诗风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孤标自傲,有的只是随笔心得,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却更让人喜爱。

但是,到了实在没钱,连猪肉也吃不起的时候,苏轼就决定;我要节食。他说,节食有三大好处,安分养福气,宽胃养神气,省钱养财气。

瞧!这就是苏轼,任何时候,都能在困境中自得其乐。饿得有理有据,饿出了福气和财气。

两年后,苏轼在他的东坡园中选址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农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苏轼将厅堂四壁都涂成白色,环顾四周,皆为雪景,因此将其命名为“雪堂”

有了美食,有了诗和远方,就不能没有朋友。苏轼在交朋友方面有一句至理名言:

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待人以最诚挚的赤子之心,从来不分贵贱。

在黄州,苏轼有一群朋友。黄州太守常常以酒相邀,武昌太守也经常送美食给他,如果有朋友来看望他,他就带着朋友去长江岸边的山里游玩。

闲暇时,芒鞋竹杖而处,雇一叶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有时候,他为了与渔夫们拉近距离,也装扮成与渔夫,同他们聊天。

但是,渔樵农夫们大多都不善言辞,无话可聊时,苏轼就求着那些人说山野故事,尤其最爱听鬼故事。有时,他们推辞说,没有鬼故事可说,苏轼便笑着说:“那你就瞎编一个。”

就是因为苏轼这种泛爱世人的性格,使得他身边经常出现一些年龄不等,性格各异的朋友,有些善于烹饪,有些善于酿酒。

一日,苏轼在一户姓刘的朋友家里吃到了一种煎米粉做成的糕饼,非常酥脆。苏轼询问糕饼的名字,主人家说:“只是饼,没有名字。”

苏轼说:“既然没有名字,那我给取个,就叫为甚酥吧!”

又一日,苏轼又在一户姓潘的朋友家里喝到了一种酒,味道很酸。苏轼问道:“这莫不是做醋时放错了水吧,这酒就叫错放水吧!”

苏轼不仅朋友多,邻居也多,陈季常就是其中之一。

陈季常的老婆是出了名的河东狮,常常与丈夫吵架,尤其是在夜里,杀猪般的叫声传来,苏轼总是饶有兴致地听陈季常夫妇二人吵架。

苏轼是个话痨,他十分喜欢找陈季常聊天。一天,他们聊得兴趣盎然,忘记了时间。只听得陈夫人突然在门外大吼一声:“陈老头,还不回家。”

陈季常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吓住了,手里的拐杖“吧唧”掉在了地上。

苏轼见到这有趣的场面,当场就笑出声来,事后还为陈季常作了一首诗。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下,陈季常怕老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可见苏轼一刻也没有改了自己嘴碎的毛病,还燃起了熊熊的八卦之心。

苏轼的爱好很多,睡觉,美食,喝酒聊八卦,要数最爱的还是旅行。余光中曾说过如果要找一个古人一起去旅行,一定要找苏东坡,他会让一切变得有趣起来。

在黄州无事时,苏轼总是约上三五好友出门游玩,可能高档的地方去不起,所以赤壁古战场前前后后去了好几次,苏轼还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名作。

一日,苏轼与好友相约去沙湖游玩,回程时遇上狂风暴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纷纷找地方避雨。

而苏轼自觉是时机到了,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能了。于是他蔑视同行好友道:你们是锦帽貂裘,我是竹杖芒鞋蓑衣,一点都不怕,我要在雨中徐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这场贫穷且倔强地装~直播,以苏轼感冒结束。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最后,苏轼找了个聋哑人来为自己看病。

苏轼就是这样豁达天真,在黄州的岁月里,他也渐渐放松心情,有时候与醉汉粗语相骂,有时候玩玩cosplay,当一天的渔夫,他也开始喜欢上这种渐不为人识的生活。

五年的黄州生活,苏轼在为生计烦恼时,得以去掉了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谦逊平和的正气;在与渔樵农夫的交往中,去掉了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弱缠绵,多愁善感的文人气,养成了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大丈夫气。

47岁的苏轼,已然走向了成熟圆融的人生境界,苏仙已然傲立于天地间,他早已没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只剩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

如果苏轼能够在黄州终老,应该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但是身处官场,他终究摆脱不了朝堂的动荡,此消彼长的权势斗争,而苏轼也一再沦为牺牲品,逃脱不了被一贬再贬的命运。

04

一贬再贬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高太后是一个保守派,刚一上台就重新启用了司马光。当时,司马光已经是66岁高龄了,且已经退休了15年,司马光的上台也意味着苏轼即将得到重用。

年过半百的苏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往后的17个月里,他一路从一名犯官一路升迁至三品大员,连续提升了6个品阶,飞越了12个官阶,距离宰相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在黄州的五年生活,苏轼对自身多了一份清醒的认知,对官场有了一份宠辱不惊的豁达,对处在对立面的政敌亦多了一份宽容。

在他心里,不管是新法还是旧法,都应该趋利避害,稳步前进,且实事求是。

宋哲宗继位后,司马光开始不断启用保守派的旧臣,断然废除了新法,朝廷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对司马光言听计从。

然而,在司马光力荐下才能重返朝堂的苏轼,却没有唯他马首是瞻,因此,他与苏轼的矛盾也日渐加深。

苏轼似乎总是这么不合时宜,但是他刚正不阿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让他不能盲目跟从。他清楚,京城定是不能久留了。于是,苏轼再一次申请外任了。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杭州。外放的这五年,苏轼虽然被频繁地调动,但是他仍然为百姓着想,拥有实干精神,对生活也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掌握了实权。往日被高太后压制的情绪顷刻间爆发,他将矛盾对准被高太后器重的保守派旧党。

公元1094年,远在定州的苏轼,一连接到四道诏命,被一贬再贬,最后被发配到惠州。与当初被贬黄州一般,苏轼的人生回到了原点,再一次成了犯官,此时他已经60岁了。

北宋时期的惠州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到了这里的苏轼,继续发扬他随遇而安的精神,依然将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惠州地区物资匮乏,想要买肉得靠抢,远不及中原地区物资丰饶,那里一天只宰杀一头羊,羊肉价格昂贵,穷人根本吃不起。

但是,对于苏轼来说,没有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买不起羊肉就将别人不要的羊脊骨买回家。他将羊脊骨放在水里煮熟,然后趁热浸泡在米酒中,撒点薄盐,烤到微焦再吃。

这样,能啃上半天,慢慢享受从骨头缝里剔出的一丝羊肉,他不仅成为了吃羊蝎子的第一人,还将羊蝎子吃出了螃蟹的味道。

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提到:

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当然,在吃不起羊肉的日子里,苏轼又发现了一个比羊肉更美味也更便宜的美食——荔枝。苏轼深知荔枝的美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都为之倾倒,何况是吃货苏轼呢。

苏轼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毫不掩饰,差点因为荔枝改了自己的户籍。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而苏东坡也因此享受了一把什么叫“甜蜜的负担”。俗话说,一把荔枝三把火,一天吃三百颗荔枝的苏轼老人家,因为贪嘴,痔疮复发了,于是,他只能管住嘴,每日粗茶淡饭。

为此,他心生抱怨,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

近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尝。

可能是朝廷看他在惠州的日子太逍遥了,于是在公元1097年,将他贬去了儋州

儋州位于海南省内,北宋时,那里气候恶劣,人迹稀少,极为偏僻荒凉,被当时的认为是十去九不还的鬼门关。因此,苏轼认为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回不去了,连夜给自己写了遗书。

首当作棺,次便作墓,死葬海外

刚到儋州的苏轼,在好友州守张中的帮助下,住进了当地的官舍中,然而不久就被朝廷派来的官吏赶了出去,张中也因此遭到罢黜。

自此苏轼过起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在儋州的日子里,苏轼的内心充满了飘零窘困,前途未卜的孤寂感。

苏轼被迫开启了野外生存的技能,住在蛇蝎不避的椰树林里。但是在我们眼中的苦难生活,与苏轼而言,不过是一笑了之。

在儋州,苏轼又找到了他的生活乐趣。为此写下了《谪居三适》。

第一种乐趣,旦起理发。早上起床后,迎着海风洗脸梳头,有着说不清的清爽与舒畅。

安眠海自运,浩浩朝黄宫。日出露未晞,郁郁濛霜松。

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第二种乐趣,午窗坐睡中午时分,在窗下将双腿盘起,坐在蒲团上,悠闲打盹,重游无何有之乡。

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第三种乐趣,夜卧濯足。虽然海南是个云低瘴气足的地方,但是从来不缺柴火,水源充足,虽然不适合洗澡,但是能天天洗脚。

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气浮。土无重膇药,独以薪水瘳。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

这就是苏轼个性中的超脱豁达,他总能为自己的窘境找一点快乐的事情做。在这种得米如得珠的日子里,苏轼再一次发挥了他吃货的本质,寻找到了新的美食——生蚝

苏轼将生蚝与米酒一同煮熟,那味道别提有多鲜美。他还将大个的生蚝挑出来,专门拿去烧烤,烤熟后鲜美又多汁。

如此美食,他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还和儿子苏过开玩笑说: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意思是,这么美味的东西,你千万不要说出去,免得那些北方的官员为了品尝如此美味,纷纷请求被贬来海南,与我抢生蚝吃。

被贬海南期间,苏轼还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姜唐佐是琼州人,过海求学,临别时向苏轼求了一首诗,苏轼写下两句: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并承诺等姜唐佐高中时,再写下后两句。然而,当姜唐佐考中进士时,苏轼却已经含笑九泉。

这就是苏轼,他总能在生活的琐事中,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心灵上的苦难他热爱自己,热爱生活,更热爱这个世界。

没钱时,朋友送给他一块坡地,他开垦荒田,植树种菜,自命东坡居士;无聊时,他去市集闲逛,被醉汉推搡间,用粗语与醉汉对骂;劳累时,他喜欢上澡堂搓澡,洗去一身的疲惫。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擦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他以本来无垢,来表达自己是个洁身自爱的人;他以搓澡师傅的手重,来吐槽政敌打压手段之重。

游庐山时,他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去松风亭时,他誓要登顶,却最后高喊着“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然后席地而坐,最后下山而去。

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该退的时候就要退。

从此,苏轼成了苏东坡,翩翩公子成了田间农夫,竹杖芒鞋而出,从不畏惧风雨。

05

最后

被贬谪的苏轼,曾在饱饭后摸着肚子问众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他的妻子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大笑道:“还是朝云懂我!”

是的,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让他从官场走到民间。在泥里生活,云里写诗,岁月里洒脱。

公元1101年,64岁的苏轼在回内地的途中,病逝于常州。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可他以一颗淡然的心,直面这些人生的困难。

被贬黄州又怎样?吾心安处是故乡。与农夫渔樵为伍又怎样?自喜渐不为人识。出游遇上风雨又怎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他仍是当初那个少年,不曾老去。

他是苏轼,是苏仙,是拥有人间烟火气的东坡先生。他如一缕清风,从黄州吹到儋州,拂开这世间纷扰,悠悠吹到今天,落尽我们的心中!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光华灿烂,这其间出没的文化墨客数不胜数。为何苏东坡独得众人追捧?

有书君认为,这得益于苏本坡的文学贡献和豁达个性。

一、 苏轼的文学贡献。

1、 “廷臣无出其右”。

苏轼才华纵横。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宋孝宗在为东坡文集所写的《御制文集序》中称他:“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这位皇帝老儿认为苏东坡的才华其他大巨都比不上。

苏轼的才名不仅在当朝传扬,在辽、西夏、高丽等国也早已广为传颂。

在一次外交宴会上,辽国使臣刘霄高声朗诵:“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并热情邀请苏轼满饮杯中之酒。

苏轼不无惊异地写道:“虏也喜吾诗,可怪也。”

可以说,作为北宋艺术才华最全面之人,苏轼对增进宋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与情感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2、 苏轼的文学贡献。

我们都学过宋词《明月几时有》,也听过由这首词改编的歌曲。这首朗朗上口、意境深远的词就由苏轼写就。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其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几千年后还被国人诵唱。

苏东坡的豪迈词风,转变了词的文学地位。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他强化了词的文学性,弱化了词对音乐的依附性,为后代词人指出“向上一路”。

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宋词的体式和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使得宋词得以与唐诗一并发扬光大。

二、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有句名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他在曲折坎坷的一生中,始终泰然自若,豁达乐观。

正如他在其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描绘的那样: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苏轼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苏轼住在江边的一间简陋小房里,没有积蓄没钱吃饭,苏轼不得不亲自下地耕种。

面对生活上的窘迫,苏轼并未将身外之物的多寡看在眼里。江边小屋他住的十分快活,黄州贱如泥的猪肉他也吃的津津有味。

还给后人留下著名的“东坡肉”食谱。

重回朝堂后不久,苏轼因新旧党争再次被贬,当时的他已经是个五十九岁的老人了。

在被贬的路上苏轼还曾写诗表扬自己“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到达惠州。

面对前来迎接他的惠州百姓,苏轼大为感动“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绍圣四年,时年六十二岁的苏轼再次被放逐到海南儋州。

宋朝时的海南还是荒凉的蛮夷之地,被贬至此处的苏轼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扎下根来,办学堂,兴教化,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在儋州,他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来表达对儋州之地的热爱。儋州并未成为苏轼人生的埋葬地,而是成为了其幸福的源泉。

苏轼将他的三次被贬经历看作他毕生的事业,“问汝平身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与一般的文人因为愁苦而“长太息”不同,苏轼善于苦中作乐,他的豁达与通透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三、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苏东坡趣味轶事很多,有次他与王安石同行,见到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戏曰:此墙东坡斜也!苏东坡大笑,随之对曰:是置安石过也!

东坡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 大磬( 木鱼)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苏东坡陷入“乌台诗案”的那次差点丢命。在被钦差捉拿进京时,家里人一片哭声,苏东坡居然还有心情给大家讲故事。

并在故事中杜撰了一首诗,苏夫人听了,破涕为笑,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一个人若有才而无趣,那是高冷;若无才也无趣,那是蠢笨;若无才而有趣,那是耍活宝……苏东坡却是那种极有才加极有趣的人。

苏东坡这样才华横溢而又通透有趣,得到众人的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诗人余光中曾说过:“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

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而苏东坡就很好,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抱庸凑个趣来。

苏东坡是才子的代名词,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历史天空,东坡先生红了上千年。成功之人自有过人之处,苏东坡一枝独妍长开不败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多才多艺。人有一技之长即可傲行于世,东坡先生却是诗书画三绝兼于一身,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全能型运动员”。谈及东坡才艺,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词:①唐宋八大家。②开一代豪放词风。③书法。④绘画。⑤苏堤。⑥乌台诗案。⑦东坡肉。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贤臣干吏、历史名人、美食家,这就是立体的苏东坡,够不够华丽?


二是世人推崇。后人论及文人,似乎口径都很统一,对苏东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董其昌评其《赤壁赋》文章及书法,“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燮星期《原诗》评价为:“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更过分:“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抱庸认为,东坡诗不胜陆游,词不出稼轩,书不压蔡襄,画不及张择端,政不如王临川,但因诸艺兼通,所以总评尤佳,其中可能也有后人过于吹捧拔高的成分。


三是得益于教科书。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科书中,收录了苏东坡较多的诗文,其中诗歌4首――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而词作更多,仅初中阶段就有5首:<记乘天寺夜游> <水调歌头> <江城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另外还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数篇散文。对艺术每个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如此密集的灌输度,苏轼想不出名都难。只能说,当初这些编印教科书的专家学者,有不少“东坡粉”。


抱庸浅谈。(图片均自网络)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苏东坡的意义!

一千个苏东坡就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喜欢苏东坡的理由。

苏东坡是立体的,是多棱的,是复杂的。它是五味调和的美味鸡汤,是垂挂于天边的七色彩虹。

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

是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

是放下执着得大解脱的佛家。

他是中国文人的理想,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的存在满足了中国人关于幸福、快乐、乐观、幽默、才华横溢、风神潇洒所有的想象。

“做人当如苏东坡”“嫁人当嫁苏东坡”,“人生若有不快乐,只是未学苏东坡”,苏东坡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上千年来的中国人如此神魂颠倒?

林语堂先生在其名著《苏东坡传》中,传神地描绘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异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如此丰富多彩的人,叫我们如何不爱他?

上帝给了苏东坡无与伦比的才华;儒道佛三教的融合给了他高出天际的思索;时而一帆风顺时而横遭贬谪的生活又给了他坚忍卓绝天性乐观的性格;甚至月老都偏爱他,给了一生三个最爱的女人。

如此传奇如此达观如此红粉,叫我们如何不爱他?

喜欢他酒后狂醉的样子。沉浮于酒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而苏东坡就是把这种生活方式写成诗的男人。苏东坡是一个酒量不大的酒鬼,更是喜欢发明美酒的人。苏东坡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发明新酒,有万家春、罗浮春、真一酒等。他酒量不大,属于一喝就醉一醉就墙走我不走的那种。但苏东坡同李白一样,总是在醉后写出名篇来,给我们一种醇香的审美体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酒醉的苏东坡在精神上遇到了他的心灵导师庄子。庄子告诉他,我们的不自由,在于欲望和身体,真正的自由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逍遥。所以,人生常常身不由己,既然如此,何不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但苏东坡毕竟是红尘中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当下的种种快乐,陶渊明般的田园生活,只是他酒后的梦而已。

喜欢他美食家的生活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必定是吃货,吃货也必定热爱生活。苏东坡就是吃货与生活艺术家的合体。春天他发现剧毒的河豚竟然是人间美味;在黄州他发现无人问津的猪肉滋味悠长,做成的东坡肉简直可以引得佛跳墙;在惠州他吃不起羊肉,干脆买了羊脊骨烤着吃,他极有可能就是“羊蝎子”的发明者。上千年,他的美食美酒来满足了多少饕餮客的欲望。而哄好自己的胃,是热爱生活的最低需求。

喜欢他打不死的小强的样子。苏东坡天生就带着天府之国男人的坚韧与喜感。生活就像一场冗长的农事,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苏东坡相信,只要干不死,死了也要干,终有收获希望的那一天。苏东坡在政治上一直被贬,但他骄傲的恰恰是在被贬的蛮荒之地的生活。他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漳州”。

苏东坡在每一个生活灰暗或阳光的时刻,都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的心态,他总能在无趣的生活中搞点情调出来。随遇而安有时候也是一种抵抗生活的能力,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苏东坡越是觉得快乐。在惠州他竟然发现荔枝的美味,做惠州人的特权就在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更加偏远的海南,他竟然沾沾自喜,因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被贬得很远,但我有你们看不到的风景。在苏东坡看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其实就是无法回程的旅程,何不顺其自然?

喜欢他幽默风趣口吐莲花的样子。苏东坡是快乐的制造者,是北宋第一段子手。他喜欢幽默,喜欢自嘲,喜欢在无趣的生活中制造点笑料。他和苏小妹的故事,与佛印的调侃,与秦观的传说,他取笑张先八十岁娶十八岁女郎的婚事,“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名句,至今依然成为文人们高雅的性段子。

这样一个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男人,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

喜欢他宽容大度的样子。宽容是一种豁达的心胸,是一种敦厚的品质。一个优秀的男人除了有宽厚的臂膀,还要有海阔天空的胸怀。东坡就是一个极为随和的人,他眼里无一不是好人,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个不好人!”这是一个温暖的男人。

他能与政敌推心置腹,王安石和司马光把他搞得很惨,但他仍然给他们以极高的评价。当年把他搞得很惨的好朋友宰相章惇遭贬,其子写信试探他一旦掌权后将如何处置他的父亲,苏东坡大度地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减也。但以往者,更说何益?”以前的事情都过去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

喜欢他才华横溢的样子。有才的男人总是惹人爱慕,更何况是苏东坡那样不世出的天才。他总能写出你心里所想但笔下所无的东西。他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写出了我们普遍的情感,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生活哲学。

他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他写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与达观;

他写出了“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信;他写出了“心安之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

他写出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人生感喟;

他写出了“人似秋鸿有来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悲伤;他写出了“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时间之

叹;

他写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命哲学。

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深深镌刻在我们心里,伴随着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悲伤,我们的怅惘,我们的希望。

喜欢他表面坏坏实则是一往情深的样子。宋朝官员喜欢喝花酒,喜欢漂亮的多才多艺的姑娘。苏东坡这种文艺细胞爆棚的男人,怎能落于人后?他曾经为歌女写词,为歌妓赎身,曾经带着姑娘漫游西湖调笑和尚。他是个人见人爱的“坏男人”,他的眼神像梁朝伟;他的脸庞像金城武;他的身材如甄子丹;他的随性像古龙。

他集中了女孩们关于有趣的男人所有的想象。但他又是一个深情款款的男人,他只爱他的妻子,她为王弗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词;他为王闰之写下“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的挽歌,为最后一任妻子王朝云写下“佳人相见一千年”的思念。

他是多情的深情的守身如玉的丈夫,如此男人有谁会不喜欢呢?




人们喜欢苏东坡,因为他文才出众,性情阔朗。

苏之文才,不仅在于天赋,更兼勤奋努力,这样的学霸,更接地气。

他出生于巴蜀之地,此处人杰地灵,无数文人墨客从此而出:女有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男有司马相如、李太白……更有无数名家曾长住如此,沾染了巴山蜀水的灵气:杜甫、陆游、黄庭坚……

六七岁时的小苏轼,即能发觉出老师《鹭鸶》一诗中“雪片逐风斜”中的不合理之处,小小孩童,就观察到鹭鸶归巢时,其羽毛的落向。

但即使是天纵之才的苏轼,也并非躺在天资上过日子。宋人陈鹤在《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一)中载:

偶一日,(朱司农)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曰:“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钞矣。:

你看,这样一个天资聪颖之子,又兼虚心勤奋,何人不慕?

东坡先生不仅文采出众,他还没有文人架子,他通达时务,知世故而不世故,比之一般文人,更添坦率赤诚。

苏东坡之为人,颇有乃祖之风。他交友广阔,每到一处,不论僧俗,无分男女,皆有所交。人人倾心于他,为他甘冒风险。

驸马王诜,当年曾携佳人美酒去徐州看望苏轼,“乌台诗案”时,他又给苏轼通风报信,最后因受苏轼牵连被贬西北。苏轼自己,都不好意思去问他的近况,孰知王诜反过来还安慰苏轼,说自己在那贬谪之地,过得甚好。

观人先观其友,王诜之于苏东坡,如此赤诚,也表明苏东坡本人有赤子之心,待朋友也是合了脾性,就一头气扎进去,倾心以交,故尔能得赤心相待。


所以,有名如余光中,生前也曾言,愿与东坡共游,盖因他有趣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神宗   儋州   赤壁   东坡   惠州   文豪   海南   北宋   荔枝   文人   猪肉   中国   公元   父亲   百姓   人生   喜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