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句话有什么深意吗?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段话是说,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响应,其中一支,即楚国的项梁也率军攻秦,项梁手下有个叫范增的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自从楚怀王被骗入秦没有返回,楚国人至今还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说‘楚国即使只剩下屈、景、昭三大氏族,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他建议立楚国后代为王,以号召天下。项梁认为范增的话有道理,就到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嫡孙熊心,立他为楚怀王。

  南公,战国时期楚国人,当时的贤者,他为什么要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话呢?这里有一些故事,慢慢看来。

  我们读《史记》,会读到一篇《外戚列传》,但此传的叙事是从西汉初年开始的,只记了吕后家族到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一族的事,而西汉以前历代的外戚,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写。为什么呢?司马迁也说了,“秦以前尚略矣,其详靡得而记焉”,因为史料缺乏,没法写了。这样,我们对秦朝的外戚情况也就不知道了。

  但是,历史上缺少的这一块,到北宋时浮现出来。北宋仁宗年间,陕西出土了三件秦代石刻,文字基本相同,共三百多字,其内容是,秦惠王声讨楚怀王不道,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故称《诅楚文》。文中揭示的史实,填补了史书的空白,为我们揭示了秦楚两国三百多年里联姻结盟的秘史。

  《诅楚文》开头说:“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实戮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齐盟。曰叶万子孙,毋相为不利。”意思是,回顾从前,我秦国先君穆公与楚国的成王,合力同心,两国关系紧密若一,又连成婚姻,结盟起誓,告诫子孙万代,不做不利于对方的事。秦穆公是秦国第十代君主,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楚成王,楚国第二十三代君主,前671年至前626年在位。从上面所引的几句可以知道,在秦穆公和楚成王的时代,秦楚两国通过联姻的方式结成了联盟,并对神明诅咒起誓,表示子孙万代要一直好下去。

  然而接下来笔锋一转,严厉指责楚王荒淫昏庸,背信弃义,不顾前盟,“兼倍十八世之诅盟,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欲灭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楚王背叛了秦楚两国十八代的诅咒盟誓,率领诸侯各国的军队进入我秦国)。要注意“十八世之诅盟”这一句。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盛行结盟。结盟有多种方式,通过王室联姻结盟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结盟有庄严的仪式,斋戒,歃血,在神明面前起誓,表明世代信守誓言。这里所说的“十八世之诅盟”的“诅盟”,与前面所说的秦穆公和楚成王间的“斋盟”意义相同,都是指秦楚两国通过王室联姻结盟起誓。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自秦穆公和楚成王以来,到秦惠王和楚怀王的三百余年间,秦楚两国之间竟然有十八代的联姻结盟关系。

  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史记》没有记载。为什么失载呢,史学家李开元先生认为:司马迁那时候不清楚这件事。不但他不清楚,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们都不清楚。这样的话,千百年来,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迷茫的空白。幸好,《诅楚文》提示了一个重大线索,历史学家据此将散见于史书中的一些零碎的材料连缀起来,才将这个千古的历史空白填补出来。

  下面,我们根据李先生的梳理(《秦始皇的秘密》),看一下秦楚两国的“袍泽之亲”到底是怎样一种亲密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一个词叫“秦晋之好”,它指的是春秋时代,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拉拢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他向晋献公提亲,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这样两国结成友好关系。但是秦穆公晚年,秦国与晋国关系恶化,秦晋之间的关系,由友好转为敌对,战争不断。公元前627年,秦晋发生崤之战,晋军在崤(今河南洛宁北)大败秦军,这样,秦国开始援引楚国以对抗晋国,秦楚两国也通过联姻而结成盟国关系。就是说,秦楚联姻结盟,是从秦穆公时代开始的。

  秦穆公死,儿子秦康公即位。康公时代,秦国与楚国的关系愈益亲密。康公六年,楚国遭遇饥荒,以庸国为首的周边属国叛乱,秦国派遣军队协助楚国平定叛乱,消灭了庸国,送还归楚。这个时候的秦楚关系,被历史学家比喻为同屈同伸的手肘和手臂,誉之为“秦之亲楚,何其至也”。秦楚两国的婚姻同盟关系,到了秦景公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景公的妹妹赢秦,出嫁到楚国,是楚共王的夫人。景公十三年,秦楚联军进攻晋国。十六年,楚秦联军进攻宋国。就在这一年,赢秦回到秦国省亲,同时,楚国也下聘礼为公子求取秦妻,通过夫人外交,不断地加强两国关系。著名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评论说,秦景公以来,继承父亲桓公的遗志,继续与楚国联姻结盟,共同对抗晋国,“秦、楚间之和好关系,前后几及百年,未或稍衰”。

  到了秦景公的儿子秦哀公的时候,秦楚间亲密的联姻结盟关系,发展到了顶点。有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即哀公十年,楚平王派人来求娶秦国女子做太子建的妻子,娶回国来,见秦国女子漂亮便自己娶了过去。

  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攻占了楚国的首都,逃亡在外的楚昭王派遣大夫申包胥赴秦告急求援。申包胥在秦廷日夜哭泣,七日不食。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击败吴国军队,楚昭王乃得复入郢。

  申包胥哭秦廷的故事,当然是带有夸张的传说。秦国之所以出兵救援楚国,申包胥的哭声和泪水哀伤动人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秦楚两国的婚姻联盟紧密无间。楚昭王的母亲是出自秦国的夫人,昭王本是秦国母系的王子,楚国是秦国最重要的盟国。吴国进攻楚国,后面有晋国的支持,秦国与晋国抗衡,离不开楚国的援助。对于当时秦楚两国间的亲密关系,可以用同穿战袍衬衣的“袍泽之亲”来加以形容。

  秦哀公以后,秦楚两国间的婚姻关系继续不断,到了秦孝公时代,残缺的史书记载中仍然留下了楚国来秦国娶夫人的记载。商鞅来到秦国主持变法,引荐他会见秦孝公的关键人物,叫做景监,景监是秦孝公的宠臣,楚国人。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他从楚国娶的妻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宣太后。当时号为芈八子,是秦惠文王的侧室夫人。秦楚两国的联姻结盟关系,从秦穆公到秦惠文王,一路数下来,正是第十八代(做王太子时就去世的两人除外)。但是到了秦惠文王在位的最后年间,两国关系破裂,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诅楚文》的产生,就是在这个时候。

  秦惠文王死后,儿子秦武王即位,但在位仅四年,就死于举重骨折的突然事故,因此他在位期间,秦楚之间没有婚姻关系。

  秦昭王接替秦武王,即位后第二年,从楚国迎娶了楚夫人。这件事,当然是宣太后为儿子做的主。宣太后出身于楚国的王族,亲近自己的娘家,她从楚国王室中为儿子选取了一位自己中意的儿媳妇,将一时中断的秦楚婚姻关系又接续起来。当时的楚王是楚怀王,他是宣太后的亲族,他为这次婚姻大为欢悦,断绝了与齐国的友好关系。

  秦昭王三年,秦昭王与楚怀王在黄棘相会,秦国将秦惠王时代从楚国手中夺取的上庸等地归还了楚国(见《秦本纪》),楚国派遣太子到秦国做质子,秦国派遣军队支援楚国反击齐国、魏国和韩国的联合进攻。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因为这次婚姻,一时又亲密起来,在秦国国内,楚系外戚势力,也完全控制了政权。

  以宣太后为核心的楚系外戚控制秦国政权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将近四十年,将秦国发展成为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铸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不可逆转的大势。秦昭王四十二年,年老的宣太后因病去世,楚系外戚失去主心骨。在范雎的帮助下,秦昭王解除了四贵的权力,两位舅父穰侯魏冉和华阳君芈戎,两位弟弟高陵君赢悝和泾阳君赢市都被打发出京,回到各自的封国去安度晚年,楚系外戚势力一时衰落(《穰侯列传》)。

  不过,楚系外戚的衰落仅仅是一时的旁落,东山再起的新希望,已经开始聚集到华阳夫人身上。华阳夫人是华阳君芈戎的孙女,秦昭王的表侄女,她嫁给秦昭王的儿子安国君,是亲上加亲的政治婚姻。秦昭王四十年,秦国的王太子死去,四十二年,安国君被立为王太子。宣太后是四十二年死去的,看来,宣太后死以前,不但头脑清醒,而且依然管事,她提前安排了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的婚事,力保秦国的王位继续为楚系夫人所生的王子所有。

  以后的事情,我们在《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谁》一文中说过了:华阳夫人和安国君没有儿子,吕不韦说动华阳夫人收养子异为养子,立为安国君的继承人。安国君即位,是为孝文王,华阳夫人成为王后,子异成为王太子。孝文王去世,子异即位,是为庄襄王,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而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阳泉君都因为拥立庄襄王有功而显贵,华阳夫人的两位亲族,出身于楚国王系的昌平君和昌文君开始用事,楚系外戚集团再一次回到秦国政权中枢,重新主导秦国政治。

  庄襄王赢异的正夫人被称为赵姬,她来自赵国的民间,绝色善舞而出身平民,最初依附华阳夫人。子异的生母夏太后是韩夫人,她也为儿子子异物色了一位韩系的侧室夫人,来自她的娘家韩国王室。秦楚两国的婚姻,在庄襄王的时代又一时中断了。不过,与秦武王时代类似,庄襄王在位时间很短,只有三年。赢政十三岁即位,二十三岁结婚,他的婚姻,由养祖母华阳太后操办,华阳太后为孙子选定的媳妇,来自她的娘家楚国王室,她同历代的太后一样,处处不忘记援引母国娘家,为楚系外戚的现在和未来做最妥善的安排。

  由此,李先生说:“简略清理下来,秦楚两国王室之间十八代的联姻结盟关系,因为石刻《诅楚文》而得到复原,如果,加上秦昭王迎娶楚夫人,孝文王的正妻是华阳夫人,秦始皇迎娶楚夫人事情,一共整整二十一代,延续了四百多年,不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也成为解读秦楚关系的重大历史背景。”

  现在回头再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就很明白了。

  楚国几乎不与秦国为敌,长期修好。可最后秦国却用阴险的手段攻击楚国,这故事颇有名:公元前313年,为瓦解齐楚同盟,秦惠王遣张仪使楚,张仪对楚怀王许诺:只要楚国解除与齐国的同盟关系而与秦国结盟,秦国便将方圆六百里的商于之地还给楚国。为了与秦国交好,楚国与齐国绝交,结果被秦国欺骗。后来秦昭王邀楚怀王入秦结盟,结果秦王将其扣押,并胁迫他割地。楚怀王铁骨铮铮,誓死不割地。期间楚怀王曾逃亡而未遂,三年后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秦国的不正当手段令天下人痛恨,而楚人尤甚。因此当时有民谚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句话里的“三户”,有人说是指楚国三大氏族屈、景、昭,它们是楚国立国三姓。但这“三户”不具体代表谁,而是泛指楚国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说:楚人就算只剩最后几户,灭秦的也必定是楚人。这句话表现出一种报仇雪恨的坚定信念。

  事实上,最后灭秦的是谁呢?正是楚人——陈胜、项羽、刘邦等等,他们都是楚人后裔。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话预言了亡秦的真实情况:亡秦一事起于楚,也成于楚。




我是昴日星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提前申明:当做神话传说,且乐一下。


谶纬之言的来历。

这句谶纬之言来历不可考,民间说法是出自黄石公,详情参照国产动漫《秦时明月》。

历来谶纬之言,都属于玄学范畴,好比预言吧。预言这东西,说一千,一万,只要应证了一个,那么就是预言,没有应证,就是废话。

类似此类的谶纬之言还有:祖龙死而地分;卯金刀(刘秀);桃李章(李渊);等等。

据我的想法,比较具有神话特色的推证,这起源于封神风波。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楚国本是祝融后裔,也是赤帝后裔,看过我的图文的略微知道这个设定。楚国皇室本姓熊,后来分家成为三个大姓:芈、屈、景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一些编剧了,把屈原叫做芈原,我看,屈原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屈姓,偏偏要给爱国诗人换一个祖宗,可笑可笑!

楚国芈姓,是掌权的君王,屈姓是掌管祭祀文职,景姓是掌管武职的。

景姓后来又分了,其中一支姓项,也就是项羽那一族,这么说来,大家应该知道这句谶纬之言不假了,楚国的三户,实际上指的就是三姓分支。

好了,以上是神话推理的证据。

(一)封神余波

话说封神结束后,天庭列位众神中日如同从前,终日无所事事,只是走亲访故,把天庭职能不当回事,昊天也就成为一个摆设,昊天不甘沦为工具人,于是设局整治吏治。

另一边,由于阐教截教得罪掌教老爷,被逼的搬家到三十三重天外,只留下老子一人看顾人间。老子孤单寂寞,便化身千万,投向民间,演化大道。

一日,老子在终南山楼观台望气,屈指一算祖龙大限降临,于是静极思动去人间走一遭。

不料昊天布局,想整治天庭乱象,命赤帝之子下凡,于是老子趁势而为,偶遇范增,便信口开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鼓励蚩尤执念所化的项羽,推翻祖龙的江山。

老子终归是鸿钧道人的代言人,顾及昊天颜面,另一方面也是为天庭上的太上老君获取功德,必定大力支持。于是在某天,暗助张良开智,送上一本《黄石公天书》。

《黄石公天书》里面有没有参杂私货,我们没见到,也不敢胡说啊,反正一条,张良不直奔最有实力的项羽,一心跟着刘邦这个赤帝之子混,我觉得多少是有问题的。

(二)局中局

圣人的谋算,瞬息万变。可是不管千变万化,终归是要从人间这个针孔穿行而过,所以西方佛教再次兴风作浪,意图为佛门大兴中土布局。

且说说说说那兵仙韩信,韩信自从投奔项羽之后,被丢弃到军需后方做管理了。韩信也不负众望将军需打理的井井有条,为项羽减轻了不少军事负担。但项羽毕竟是一代兵主蚩尤所化,魅力不减,更兼昔日部下相随,身边人才济济,兵仙很难有发挥之时。

于是郁郁不得志,终日沉浸在兵书赏读中。

西方二圣,看到机会了,于是深夜再次行那诡谲伎俩,重演纣王洗女娲的旧局。一股迷神烟吹过韩信的眼前,韩信只见那灯光杨晃,于是放下兵书,前往军帐外一探。

这兵仙也非凡人啊,虽然中了迷神烟,但观星术本领尚在,看到南方两帝星相斗,有一方即将落败。韩信自忖:这白帝气数将尽啊。但终归中了迷神烟,神志不清,于是思量弃了项羽。

果然不久,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将章邯几十万大军打得七零八落。兵仙善于审时度势,当即收拾行囊,卷起铺盖,投奔刘邦,结识了尹喜所化的萧何。

刘邦号称赤帝之子,赤帝正是那楚国图腾祝融,身边除了尹喜所化的萧何之外,还有老子记名弟子张良。二人皆是老子信徒,早就得到老君法旨,待兵仙归位,凑齐天地人三才阵方可灭秦。

于是刘邦一路猛进,进击咸阳,约法三章,尽得秦朝江山,至此,赤帝之子该灭了秦,正合亡秦必楚这个谶纬之言呐。

总结深意。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之后,总结起来深意无非以下几点:

  • 昊天、道教要在人间建立信仰。

  • 西方佛门要在中土建立信仰。

  • 祖龙威胁太大,需要三方(道教、佛教、人间)三方集中力量剿灭。




此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关于此三户,在历史学术界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第一种说法:认定三户是位于丹江口水库北的古商密一带历史上楚国的三户城。

第二种说法:也是认可度最高的是指楚国大三氏族,屈氏、景氏、昭氏,皆为“芈”姓。

第三种说法:是当时一种情绪化的理想坚定信念,比喻三户人家,比喻力量小,决心大。



最终事实上也确如这句所说,灭亡秦国是楚国的主力。 首先,率先领导农民反抗暴秦的陈胜就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名为“张楚”,意思、就是“张大楚国”。其次,击败秦国军队,瓦解秦国政权的项伯、项羽叔侄也是楚人。最后一统天下,接替秦国管理万里河山的刘邦曾做过楚将。而且跟他打天下的将领中,也有不少是楚人。因此,一些人又认为亡秦的“三户”,指的是陈胜、项羽、刘邦这三个主力军。



后续也有名家借用史记的该句名言,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屈、景、昭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楚国下相人项梁(项羽之叔)也率军反秦,范增(后为项羽谋士)前去拜见项梁。彼时,范增表示:“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 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范增说:“陈胜失败,本来就应该。秦灭六国,楚国是最无罪的。自从楚怀王被骗入秦没有返回,楚国人至今还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有,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如今陈胜起义,不立楚国的后代却自立为王,势运一定不会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事,楚国有那么多将士如众蜂飞起,争着归附您,就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一定能重新立楚国后代为王。”)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得到人民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 自此之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仅凝聚了楚国后人反抗秦朝的人心,而且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对于“楚虽三户”中“三户”的解释,学术界有四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三户”是指地名,因为位于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第二种认为“三户”是指楚国的屈、景、昭三个氏族;第三种认为“三户”是比喻三户人家,比喻力量小,决心大;第四种认为“三户”是指陈胜、项羽、刘邦三个人,这三人在灭秦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个人比较认可第二种说法。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楚:楚国,秦:秦国,三户:楚国三大氏族屈、景、昭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意:楚国即使只剩下最后的三大氏族屈、景、昭,楚国也还是要灭亡秦国的。

秦朝末年,由于暴政引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全国各路起义军纷纷联合,与此同时,项梁也率军攻打秦国。范增找到项梁:“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国与秦国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楚国的南公说过,即使楚国只剩下最后三个氏族,也会联合起来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顺水推舟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也因此得到楚人的拥护而实力迅速壮大起来。

在当时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又是楚国人,又是起义军的领袖并指挥过天下义军,在“亡秦必楚”的口号中,扮演正义的一方,亡秦的各种势力都纷纷投奔楚国,也因此楚国成了事实上的六国集团军的首领,并在灭秦中威望很高。作为正义之师,自然有很多人拥戴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陈胜吴广   晋国   国君   秦国   楚国   项羽   史记   谶纬   外戚   秦朝   氏族   刘邦   深意   太后   夫人   关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