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前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秦朝之前是封建社会,周天子下面有许多小诸侯,农民起义还是有的,只是规模不大,且主要反对的是这些小诸侯,因为这些小诸侯是直接管理他们的,秦朝时,因为皇帝接管了全国的政权,因此农民起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皇帝,所以看起来是秦朝之后才有农民起义,其实秦朝之前就有了。




很好理解呀

第一、春秋战国时代没有实行户口制,人们有自由迁移的权利,压迫太甚就跑掉

第二、没有商鞅五术,没有对人民实施贫弱疲辱愚,人民还有条活路,不至于造反

第三、春秋期间各个王侯还讲个义字,无论对对手还是对人民都有个底线

第四、老百姓认为皇权天授,压根不知道啥叫起义造反




农民起义,是要有领袖的。但是,能当领袖的人,太多。没能当成领袖,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没有机会。那么,这个机会是什么?

就领袖个人来说,机会就是运气。

五世相韩的张良VS沛丰亭长刘邦,哪方面都是碾压级的。但是,刘邦是主公、张良是谋臣。天理何在?天理就是运气。



天时:刘邦赶了个晚集,但晚集却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和六国旧贵族集体暴动。张良游侠二十年,相当于搞了二十年的地下反秦工作。但统统没用,赶不上大势巨变,只能一直当黑社会。

地利: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是秦帝国的力量薄弱地带,彻底的天高皇帝远。因为秦帝国的驰道修不过来。但是,张良呢?堵着旧韩故地死命干,只能怎么干怎么死。那可是大秦帝国的东大门。大秦驸马、丞相之子、三川郡守李由,就在洛阳。

人和:天高皇帝远的下一句是民少相公多。但大秦搞郡县集权,官僚相公们派不过来。相公们过不来,六国老贵族和门客却全都过来了,形成了一个任侠集团。这就是起义的人才啊。什么英布、彭越、韩信,全从这个鬼地方出。



天时、地利、人和,张良完败、刘邦完胜。这都是运气。因为全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东西。张良即便能耐再大,在旧韩故地也拉不出队伍。刘邦即便再不靠谱,在沛丰之地也能拉出队伍,甚至还能占到城池、打败秦朝政府军。

然后再说农民起义,跟领袖个人的成功,是一个道理。区别仅是:前者更在意小趋势;后者更需要大趋势。小趋势是时势激荡,大趋势则是历史形态。

秦朝以前,不具备农民起义的历史形态。

农民起义也需要形势剧变。简单说就是天下大乱。但这种乱必须是一种原子化的乱。官逼民反,官是集权制下的官;民是编户齐民的民。天下就这么两股力量。官员,或是腐败了、或是残废了,总之已经无法控制社会了。百姓,或是编不成了、或是齐不成了,反正就是没人能管得住了。

首先,当自耕农肯定没戏。百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人炕头的日子,想也别想。但可以当佃户、给地主种地,可以当奴婢、向大户委身啊?

其次,想当个佃户却租不到地、想当个奴婢却找不到主儿。于是,老百姓成了流民。佃户不会造反,流民才会造反。因为造反这事太大,关键是风险大、难度高,收益也不咋地。即便成功了,可以封侯拜相也就核心领袖圈的一伙人,其他人全是炮灰。



最后,那就只能造反。因为没有活路了。

或是官逼民反、或是天灾连年、或是外部入侵而导致的农民起义,这个逻辑链条上,不能出现一个第三者。只要有个第三者出现,农民就能租到地、就能当奴婢,总之都会找到活路。

东汉末年,大汉帝国八州、三十六方同时爆发黄巾起义。这比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可邪乎多了。但是,黄巾起义之后呢?皇帝差点儿饿死,东汉废了99%的命;州牧郡守逐鹿天下,千里无鸡鸣比千里饿殍残酷多了。但是,农民起义呢?没了。

大唐末年,又是庞勋起义(陈胜级别的渠帅小队长)、又是王仙芝起义(武装走私集团级别的私盐贩子)、又是黄巢起义(跟王仙芝一个级别)。但是,五代十国呢?还有庞勋、王仙芝、黄巢这些人什么事吗?沙陀军事集团、中原藩镇节度使,还有饮马黄河的契丹人,把天下搞到彻底崩溃。“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天下已经乱成这幅德行了,而农民起义呢?也没了。



那么,这个第三者是谁?

在东汉末年,就是豪族支持的各个县级、郡级、州级以及连数州级的诸侯。在五代十国,是士兵利益集团支持的大大小小的藩镇节度使和军事集团。

朝廷命官不管用了,天下百姓也都流民化了,但中间力量却一直存在,而且特别硬。同理,西晋衣冠南渡之后的北方天下,也是如此。不仅还有没跑掉的豪族,还有冲进来的胡人部落兵。这时候就不会有农民起义什么事。

那么,秦以前呢?这个第三者是谁?

春秋及春秋以前,没有第三者、不需要第三者。或者,也可以说全是第三者。天下的确也可以各种乱,但不是原子化的乱。

春秋及以前就没有编户齐民的民,所以没有地主家的佃农、大户家的奴婢,更不会有大量非要造反的流民。

夏商周三代,社会是族群形态,或者说是氏族、家族形态;秩序是宗法制以及分封制。族群是大宗下面带着一群小宗,一堆共同祖先、共同历史、共同记忆家族的联盟。为了理解简单,就把这种族群看成家族或氏族也行。但要记住家族内部是分大宗和小宗的,要更复杂些。

编户齐民下,大家都是社会人,除了国家和法律,就没人管你了;族群宗法下,大家都是单位人,不用国家和法律,“单位”就能管你。



首先是上层君子。

周武王往东方一指,对姜子牙说:尚父啊,我封你在东边当个齐侯、以藩屏周啊!然后,姜子牙就带着本族的老少爷们以及周天子赐的一套青铜器,从陕西杀奔山东。到了这里,就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把当地野人全给收拾服了。最后,建座城池,姜姓(吕氏)家族全住在城里,城里的是君子、城外的是野人,然后君子统治野人。

周初的诸侯,大多就这么来的。而且还是逐级分封的,天子下面是诸侯、诸侯下面是大夫、大夫下面是士、庶人。这就是分封制。

其次是下层野人。

野人是谁?姜子牙到山东搞了武装殖民,殖的这个民就是野人。野人打不过拿着青铜器的君子,也没有人家更有文化,于是接受统治。但野人并非一个一个的人,也是一个一个的家族或氏族。为什么必须以这种存在形态?因为生产效率低。开荒种地、外出狩猎,必须集体行动。所以,一个家族、氏族,才能完成“生存”这个大工程。原初形态的社会,最重的罪就是放逐,放出去跟野生动物为伍了,这比处死还难受。

家族或氏族形态的特点是什么?



非要往道德上引申,那就是互帮互助。放眼整个氏族,不是你大伯父就是你二大爷,所以谁也不会让你饿死。因为氏族的财产都是公有的。大伯父和二大爷即便有私心,也不能不让你吃饭。你死事小,家族或氏族却损失了一个劳动力。当时的情况是:地有得是,但人不够。

氏族里面,不仅财产公有,甚至媳妇也能共享。老爹死了,小老婆归了儿子,这是蒸;哥哥或叔叔死了,嫂子或婶子归了弟弟或侄子,这是报。没死的,大家也能共享,这是通室之好。这些词,现在看来太不道德。但没有所指,就不会有这些能指。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不实,人都要饿死了、家族都要灭绝了,道德就只能让位给生存。

从君子到野人或小人,全是这种社会状态。然后,农民起义还有必要吗?要么大家集体饿死,赶上天灾了,谁也没办法。要么大家集体出去抢劫,这就是盗了。但这种盗,跟农民起义是两个路子。

进入战国,氏族或家族垮了。为什么?一是人有私心,小家庭最合适;二是技术进步了,小家庭能生存。还有就是国君与平民合谋架空贵族了,国家鼓励平民的小家庭。

有了铁犁,老公在前面拉犁、老婆在后面扶着,荒地就开垦出来了,粮食也就有了。如果再进步点儿,那就是老公在外种地、老婆在家织布,生活水平还提高了。



所以,这时候平民小家庭就要直接与国家或公权力发生关系。这个公权力的代表,要么是诸侯国、要么是贵族大夫。所以,统治关系从家族或氏族的对象,变成了个人和小家庭的对象。这就是一种新的权力形态的变化。但这种权力形态却不同于后世的中央集权,可以认为是前中央集权时代。

这时候,会不会官逼民反而农民起义呢?

没必要。因为地多人少。你这里统治太残暴了,那我就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哪哪都有第三者,老百姓有的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我养活你三年了、你吃我黍也三年了,结果你却连理都不理我。行!现在我生气了,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咱们再见。

但是,战国搞兼并了。你使劲跑也跑不出我的五指山。要么从河东跑到河内、要么从河内跑到河东,都是我们魏国人。而且,都不用你跑,我也会好好对你的。因为地少人多,老百姓可精贵了,大家都在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放眼寰宇,谁还有我更尽心,你们就别跑了,好好给我种地、好好跟我打仗,咱们一起创造美丽新世界。第三者的存在,战国也不能太残暴。搞得民不聊生,早就有人出来替你出头爱护老百姓了。

所以,这时候的第三者是谁?有得是。老百姓可以随便选,魏国不好了、那便去秦国,也就没必要揭竿而起。换个地方的成本,总比造反为盗的成本,低太多。

七大战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秦战国:你们给我种地、你们给我打仗,我给你们土地和爵位,让你们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一类是其他战国:国内全是信陵君、春申君这种人,这伙人就是本国内部的第三者。

家族或氏族不是垮台了吗?但人是需要组织的,也是需要公共服务的,没有拿枪的、谁来提供安全保障;没有组织者,谁来开渠修路。于是,春申君、信陵君这伙人就可以发财了。



先找到一块荒地,然后平整土地、开渠引水、清理灌木、修桥铺路。这相当于建了一个小区。再后,就是做广告、搞销售,招揽寻找乐土的老百姓:别去看世界了,这里就是美丽新世界;别去找乐土了,这里就是迦南美地。大家都来我这儿安居乐业吧:我这里有良田、我这里有农具、我这里有耕牛,茅草屋都给你们盖好了,你们拎包入住就行。

但是,开渠引水、清理灌木、修桥铺路,这种建个小区的活,农民自己为什么不能干?非要让春申君、信陵君赚差价?这些都是大型的公共性服务工程。公共性服务工程,不仅要钱,也就是投资,而且需要组织能力。家族或氏族垮台之后,一个个的小家庭已经做不到了。但信陵君们却能做到。这些人都是贵族老财,钱有的是;还有门客部曲,组织能力特别强,自家啥样人才都有。

其他战国,是信陵君这伙人提供公共服务,那秦战国呢?秦战国用代理官僚。信陵君的门客,其实也是一种官僚。前者是给国家干活的官僚,后者是给封君干活的门客。所以,后面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秦战国只能越来越强,而其他战国只能越来越弱。在秦战国,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老百姓直接给秦王种地;在其他战国,哪哪都是中间商,老百姓都给封君种地了。



这时候,农民起义还怎么发生?

只能发生在秦国了。但秦国给你爵位了,你给国家干活、为国家打仗,就能获得爵位。关键是为了招揽四处看世界的老百姓,秦国也是各种建小区、做广告,跟信陵君、春申君这伙人抢人口。而且,秦国逐步蚕食山东六国,还能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把其他战国的钱全都抢回来了。

而其他战国中,就更没必要了。你都拎包入住了,还搞什么事情?没必要跟信陵君死磕,干不下去,可以继续看世界。旁边儿的春申君,正翘首以盼呢。这时候,你就是想委身大户当个奴婢,都不行。鸡鸣狗盗,你得会一样,然后才能去封君家里吃白食。没本事咋办?地给你开好了、农具给你备齐了,甚至小茅屋也给你搭起来了,好好种地吧。给封君种地,甚至都不用给国家交税当兵。

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哪朝那代都有,但那不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必须是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这种级别的。但这种级别的大事情要发生,却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历史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权力形态。而在这种历史形态里,就不能出现一个第三者。但凡出现了,农民起义就不可能发生。秦以前的三代,春秋之前的社会形态不允许农民起义;战国以降的权力形态不允许农民起义。因为无论内部外部,全是第三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农民起义的前提是必须有大量农民,而且要农民活不下去才会起义。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自耕农有限。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是比较原始的。

春秋之前的商代,普遍是奴隶制度,民间以氏族作为基本的单位。

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太低,粮食亩产很低。

如果一家四口人进行小家庭农业种植,根本就不可能养活全家人,只能活活饿死。

所以,只能采用氏族方式,大家族进行合作生产,集中大家的力量。

到了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提高,氏族逐步开始瓦解,出现了小家庭,但并不多。

直到战国末期,商鞅还在强迫老百姓分家,就是希望出现大量的自耕农。

但直到战国后期,自耕农数量并不多。没有大量的自耕农,也就谈不上农民起义了。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并不是严重的问题。

当时地广人稀,春秋时期即便中原地区还有大量的草场,用于放牧。

而且这些地区竟然还有不少野兽,大到老虎、豹子,小到豺狼、狐狸,数量还很多。

到了战国时期,人口最鼎盛时期,全国也不过2000多万人。

大家幻想一下,中国心腹这么多省份才有2000多万人,是什么概念?

土地根本就不可能缺乏。

魏相国李悝曾经统计过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土地多的种不过来。

到西晋时,还规定着一男有七十亩地可以耕种。

因为土地本身不是问题,农民的矛盾就比较低,无非是减少赋税而已,起义的理由比较少。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程度较低。

春秋时期,国家还是井田制度。也就是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

农民其实属于大王的佃户,耕种田地以后拿走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报酬,其余归大王所有。

春秋末期井田制度因奴隶制度的消亡,逐步瓦解了,但这种佃户制度其实并没有瓦解。


当时生产力低下,普通农民缺乏铁制农具、耕牛、种子等必需品,往往投靠地方大门阀成为佃户。

其实这本质上还是井田制度,只是土地所有者变为门阀。

从某种意义上说,门阀其实是这些佃户的救星。因为如果没有门阀提供农具、种子和必要的保护,这些佃户靠自己是难以生存的。

而当时其实荒地众多,佃户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去开荒,仅仅是因为开荒后也无法生存,这才愿意做佃户。



说来说去,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数量并不多,而且并不存在土地不够的问题,没有起义的理由。

再说通俗点,你完全可以选择去开发荒地种田,完全不受任何人的剥削和压迫。

至于如果最终活不下来,就是你自己没有种好地,你还能怪谁呢?起义什么啊?

这一时期,起义主要是奴隶起义或者流民起义,而不是农民起义。




首先农民起义这个事情或者说这个定义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来划分的。其实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纯粹的“农民起义”,大部分农民起义一开始是广大底层人受不了压迫而起,最后往往都会变成——夺大位、坐大位之战了。

秦朝以前有没有农民起义呢?其实有很多所谓的底层起义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周朝的国人暴动了。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的话,这也并不能叫做农民起义。

当年西周的周厉王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实行专卖政策,山林湖泽都禁止国人进入,甚至禁止国人互相之间讲话,违反者进行处死。

这样不靠谱的举动,直接导致在公元前841年,镐京的普通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攻入王宫。周厉王下令派兵,最后却无兵可派。

于是其逃离镐京,在公元前828年病死于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所谓起义或者说是平民的反抗运动。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真正记载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应该是——大泽乡起义了。这个时间点是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模式之后发生的事情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秦朝以前几乎就没有出现农民起义的事情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大概有五点: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农民起义呢?这些农民起义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所谓的农民起义,实际上最初就是普通底层人民的一种反抗暴政的行为而已。

秦朝时期的第一场被公认的农民起义就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了。这次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因为:陈胜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

可是行至大泽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可是按照秦的法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于是乎,这些人不想坐以待毙然后奋起起义了。

不过往后发展的情况就出现变化了。陈胜和吴广开始打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当取得了一点地盘之后,农民军内部就开始了各种互相的战斗了。

陈胜称王后,其思想逐渐发生演变,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当年所说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早抛到了九霄云外。最后这场起义在内部混斗以及外部打击之下就以失败告终了。

这种大泽乡模式的农民起义不是孤例,而是往后几乎所有农民起义的标配了。往后的农民起义的标配大概是这样:一开始的起义领导们,一般都打出了很好的愿景、美好的未来,例如:均富贵、均田地、人人都过好日子等等。这往往是为了拉队伍用的,用口号来吸引人参加。

在这样美好愿景的号召之下,往往无数的贫苦农民就会踊跃参加了。不过一般参加的也并不全部是贫苦的农民,其中也有很多各个阶层之人,例如:小手工业者、江湖人士、知识分子、一些王朝的底层官吏们等等。

可是往往一旦农民起义取得了一定的势力、打下了一定的地盘以后,那些领导者们就开始——涛声依旧起来了。

这些领导们往往就开始急不可耐地称王、称帝起来——屠虎者自己又变成了老虎、以前自己要推翻的东西,如今自己又亲手建立了起来。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泽乡起义是一个;往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了,打下了天京以后就开始迫不及待的称帝、迫不及待的享受美好生活了。

跟大家介绍完了古代农民起义的本质原因以及其大概流程以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秦朝以前就没有出现所谓的农民起义呢?

我个人认为,农民起义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首先要有大量的失地农民、日子过不下去的农民;其次要有领导者才行;再次还要处在一个相对的乱世。

一般一场农民起义要想取得成功、变成声势浩大的运动,以上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不管是大泽乡起义还是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都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失地或者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最后当然是所谓的乱世才能出英雄了。

秦朝以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主要原因大概有五点:

一是,秦始皇以后才实行的大一统模式、中央集权管理所有事物的模式。秦朝以前大部分时期实行的是氏族管理以及分封的模式。

个人家庭只不过是氏族的一部分,族长是整个氏族的实际管理者。这种管理模式相对比较温和、并没有后来的那么暴力而且内部还是有一些所谓的“民主性”的。这些底层人大部分还是团结在族长的身边的,起义的愿望并不是很强烈。

二是,发生农民起义的一个核心条件就是需要有:大量的失地农民、大量的活不下去的农民才行。秦朝以后几乎绝大部分的农民起义都跟土地兼并、群众食不果腹,从而产生了流民有关。

可是在秦朝以前总体上处于地多人少的状态,广大底层人并没有碰到所谓的土地大量被兼并、日子根本无法活下去的情况。

这里顺便说一句,古代社会并没有出现完全的奴隶社会的模式,在夏商周也并不是所谓的奴隶社会。即使有少量的奴隶那也是家庭奴隶而已,并主要以家庭成员出现的。我们古代历史上并没有出现罗马、希腊那种纯粹的奴隶起义模式。

三是,春秋战国时期总体上是处于一个大乱世的状态。一般在大争之世,往往对底层人的禁锢没有那么厉害,正所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了。

每个诸侯国都想着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那么人以及人才,就是一个必备的核心要素了。这样一来,大部分人是可以跑路的。说白了就是:在秦国没有混好可以去楚国、楚国不行可以去魏国,大家可以选择逃避也就没有必要起义了。

四是,前面说过了农民起义必须要有领导者才行。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有才能的人、有本事的人、一些知识分子们的选择余地比较多,例如:可以周游列国居庙堂之上、可以纯粹的做学问、可以教书育人;一些有本事的人还可以当门客、当谋士等等。

这样一来,社会上的精英都有事情干了、都有各自的安身立命的工作了,自然而然也没有动力去发动什么农民起义了。

五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常年征战、各个诸侯国之间那是常年打仗的。这样一来,大量的平民们就会被征召到军队里面去了,剩下的往往就是一些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儿童了。

这些人根本没有实力去发动农民起义,起义的人口基数和质量也是严重不足的。

总之一句话,秦朝实行了大一统、实行了郡县制以后,内部加强了统治力度、广大农民少了向上、向左、向右甚至是躺平的通道。没办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

往往一旦出现土地兼并严重、灾荒严重,这些失地农民变多且无法生活下去的话——往往就会选择奋起反抗了。

最后我想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永远都没有错误。古代农民有时候就像一根不断被压紧的弹簧一样,往往压迫得越厉害反抗的力度就会越大。

不过由于思想的问题、历史局限性的问题、启蒙的问题,古代绝大部分的农民起义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往往一开始起义者们都是屠虎者,后来基本自己都变成新的老虎了,然后再被新的屠虎者所灭——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农民起义   秦朝   秦国   自耕农   佃户   小家庭   氏族   野人   诸侯   战国   形态   春秋   土地   家族   农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