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何非要死了才传位?

提前退休享受生活?想得美。

皇帝提前退休但是又没有驾崩,那自然就是太上皇,古时候的太上皇虽然少但并非没有,但所有的太上皇,要么完全没有权力,要么仍旧把持着权力与皇帝没区别。

如果完全失去了权力,这样的太上皇想要尽情享乐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仍旧把持着大权跟皇帝没啥区别,那所谓的退休就是在多此一举。

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这是古代一向的传统做法,现在的确有人在想,古时候的皇帝其实也不太轻松,如果能够提前退休做个太上皇,其实也挺好的。

但事实真的如此理想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古时候生活惬意的太上皇非常难得。

最早的太上皇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他并没有做过皇帝,是因为儿子建立了汉朝做了皇帝他直接就成了太上皇,所以刘太公不存在什么提前退休这种说法。

后来的太上皇,比较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渊、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清高宗弘历等等。

这些太上皇当中,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

自愿成为太上皇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皇帝高湛、高纬,还有南宋时期的宋高宗赵构,以及后来清朝的乾隆帝弘历。

他们都因为各种奇葩的理由,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但这些自愿成为太上皇的家伙在退位之后实际上仍旧大权在握,只不过失去了皇帝的名分,但并没有失去皇权。

最典型的就是乾隆帝,他退位后嘉庆帝登基,但嘉庆帝这个皇帝压根儿说了不算,大臣们仍旧还是听乾隆帝这个太上皇的,嘉庆帝做了好几年的摆设皇帝直到乾隆帝去世。

而更多的太上皇都是被迫的,他们本身并不愿意离开皇帝的位置,而这些太上皇在退休之后那处境真的是非常艰难,有些甚至可以说能用凄凉来形容。

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李隆基成为了太上皇,但是他的儿子唐肃宗非常忌惮他,李隆基表面上被尊为太上皇,但生活处处掣肘,大臣们也不再听他的话。

对于古代的皇帝们来说,权力就是他们的生命,失去了皇权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皇帝提前退休,就等于让他们放弃手里的权力,这样带来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新任的皇帝哪怕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实际上也是不靠谱的,完全靠运气。

运气好点的,像是宋高宗赵构,他虽然退位了,但是继位的宋孝宗赵构对他非常恭顺,他本人也并没有完全放弃皇权,晚年过得还算是相当不错的。

运气差的,就像先秦时代的赵武灵王,他提前退休也就算了,甚至还想将赵国一分为二,结果最后弄得自己被活活饿死。

古代的皇帝通常都不会提前传位,就是害怕这样的情况出现。

皇帝提前退休意味着放弃手中的权力,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放弃权力之后,皇帝再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就不太可能了,又想不管事儿又想享受生活,异想天开。

皇帝能够恣意享乐,要么靠手里无上的权力,要么靠运气,也就是继任者的孝顺,相较于前者来说后者实在是不靠谱,风险实在太大,所以不会有什么皇帝会轻易放权轻易退休。

那些主动在生前退位的,实际上都没有放开自己手里的皇权,他们的退位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对于大部分皇帝来说,这种做法完全是多此一举没有必要。




赵武灵王也是这么想的,结果把自己玩死了。



赵武灵王南征北战还要治理国家,觉得分身乏术。决定把太子扶正做国君,留下亲信大臣辅佐。自己当太上皇专门攻城略地,扩大赵国版图。

这样父与子二人一内一外,这样下去赵国肯定无敌于天下了。

刚开始这一制度挺好的,儿子在内由大臣辅佐,治国有模有样。赵武灵王对外开疆辟土,横扫游牧民族。

可惜好景不长,另外一个儿子经常跟着赵武灵王南征北战,赵武灵王觉得这个儿子更符合心意,于是试探着要给他封王。结果被识破的大儿子怼了回去。

于是赵武灵王觉得权威受到挑战,于是暗中支持小儿子。另外一方面大儿子这几年也历练的滴水不漏,让赵武灵王抓不到把柄。

于是赵武灵王和小儿子设计把大儿子招到沙丘行宫,准备刺杀。结果对方早有准备,直接反杀,大军以包庇谋反的名义把赵武灵王困在沙丘三个月饿死了。


俗话说得好:天子家无亲情。在权利面前什么都是虚幻。失去权力就意味着死亡。

比如唐代的太上皇李渊、李隆基都是名义上是太上皇,其实一点权力也无,基本上被软禁的状态。

宋代赵构为了在金兵压境时推卸责任禅让皇位,当了26年太上皇,算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太上皇。但这也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

主动禅让皇位的太上皇可能只有乾隆一人吧,乾隆当了60年皇帝,当年承诺过不超过康熙,为了不食言主动退位给嘉庆。但是乾隆依然精力充沛,要过问军国大事,嘉庆也毫无办法。直到四年后乾隆去世。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皇帝死后才传位,自然第一大原因是逃不开“舍得”二字的魔力。其次,生前退位有可能造成一国两主的局面,不利于国家政策的实施。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跟带娃一样,做起来难,但是看起来容易啊。

我想,“权力”,这是人世间的至尊魔法,对它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估计是没有几个。我们读起历史,看到书上说什么古代的禅让,好像境界大过天去了。其实,那些事情,早就有人提出来不同意见,认为是虚假宣传。还有那个洗耳的故事,我都觉得难以置信。这些故事,都向人们宣传了舍得二字的可贵真谛,教导人们以舍换得,而实际上,这种事情大概仅仅存在于说教的文献当中,我们非常怀疑这类故事的真实性。

当然,对于古代皇帝来说,舍弃皇位这件事情,还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舍得的问题,往深了说,确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其中。尤其是,过早地放弃皇位,容易对国家造成一山二虎的难堪局面,对国家政策的执行非常不利。

国家法令,最怕的是朝令夕改,有时候新皇帝发出一个指令,老皇帝知道了之后,又强行更改掉,这样,很容易丧失皇家威信,而皇家威信是控制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这不是开玩笑的。现在不是也流行一个说法叫“公信力”吗,这都是一个意思。

不过,总体而言,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在生前自愿放弃了皇位,禅让给下一代的。而且,我们看到,即使有那么几个凤毛麟角的奇葩皇帝,愿意退居二线,当个太上皇,可惜其最终的收场,大多都不咋样,甚至十分悲惨。

比如说,比较著名的有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在自己身强还十分体壮的时候,就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只是可惜啊,他让位之后不久,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就被儿子搞得饿死在沙丘宫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让位都失败了,要说真正让位比较成功的,大概要说是乾隆皇帝了,他是比较著名的太上皇。应该说乾隆这个太上皇,当的还是比较成功,不仅没有像赵武灵王一样死于非命,不仅寿终正寝了,更是和平安稳地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关于满清这位乾隆太上皇能够和平安稳地完成皇权交接这件事,我们分析,是跟满清皇帝的整体素质有关。满清的皇帝,跟以往朝代的皇帝相比较,总体上比较正常,尤其是比较勤政,几乎没有疯疯癫癫恶贯满盈的昏君。我以前回答过关于满清皇帝整体面貌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我们粗略地总结古代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出,皇帝之所以选择在临终前才让位的原因,主要是舍不得放弃权力。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他之所以放弃皇位,还是因为不敢比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更长,不敢超越他爷爷。要说对皇权的留恋,乾隆皇帝他也是迟迟不愿放手呢,即使退居二线了,但是对国家政策的关心程度,仍不减当年。




皇帝活着的时候就传位,那就是当太上皇。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当然是死后追尊的,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这是刘邦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享受父子亲情,特意“封的”。

皇帝为什么不愿意当太上皇?

当然是舍不得手里的权力,再加上“人走茶凉”,怕当上太上皇以后晚年凄凉。

可不是小编瞎说,历史上当太上皇当的非常滋润的,当然有,但是也有被软禁起来的太上皇,晚景凄凉。“以史为鉴”,可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专利,后世的皇帝想当太上皇的,都要在心里面掂量掂量。

说实话,这不光是对太上皇的考验,对皇帝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几位,待遇差别极大的“太上皇”。

生前待遇最高的太上皇,乾隆。

乾隆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虽然乾隆当太上皇不是自己主动的,相反是在誓言的逼迫之下,不得已而为之。

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乾隆患了“老年痴呆症”,确实已经无法处理朝政,幸亏乾隆有一个好奴才“二皇帝”和珅,帮助乾隆将权力抓的死死地,堂堂的大清帝国皇帝嘉庆,只能做缩头乌龟。

乾隆虽然当了太上皇,但是却将权力抓的死死的,保证了自己的“晚年幸福”。

活得非常滋润的太上皇,李渊。

李渊,大家也比较熟悉,在玄武门之变后,不管李渊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结局都是晋为太上皇,朝政全部交给了李世民。

不管是父子情深,还是表面功夫,李世民对李渊确实是不错的。都60多岁了,李渊还喜欢美女,李世民都满足李渊,各种美女先让李渊挑。结果李渊当了太上皇以后,又给李世民添了30多个弟弟、妹妹,猛男啊。

唐朝招待外宾的宴会上,李世民特意请李渊过来见证唐朝的强大,当着唐朝重臣、外宾,李世民向李渊“称臣”,显示自己的孝道,又向李渊显摆自己的功绩。

并没有出现李渊被软禁,不能与唐朝重臣接触的现象,可以说李渊这个太上皇,非常的潇洒滋润,晚年非常幸福。

晚景凄凉的太上皇,李隆基。

同样是唐朝的太上皇李隆基,就非常的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李隆基一路逃亡,就在这个时候,唐肃宗李亨忍不住自己就登基了,李隆基手里边没有权力,只能“被尊为”太上皇。

李隆基最心爱的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李隆基赐死,李隆基想要给杨贵妃改葬,却不被允许,只能偷偷的自己改葬。李隆基被软禁以后,身边的亲信玉真公主、太监高力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先后被唐肃宗李亨除掉。

晚年的李隆基被软禁不说,连个说话的亲信都没有,只能对着杨贵妃的画像垂泪,甚是凄惨。

没有了权力,这些曾经的皇帝,现在的太上皇,什么都不是,只能看“接班人”的脸色,将命运交到别人手里。难怪这些皇帝都不愿意当太上皇。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皇帝维系着整个天下,他是古代王朝最核心的中心点。

皇朝没有这个中心点,那皇朝就要散了,因为大家不知道要向谁效忠,也不知道听谁的命令。一个皇朝的疆域是很大的,怎么去管理,所以天下只能有一个命令,一种声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皇朝的统治。

皇帝能不能退下来呢?

答案是可以,但很罕见的。

比如乾隆就是主动退休的,传位给嘉庆。宋徽宗赵佶就是主动禅让给太子赵桓的。

有些是被动退休的,比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就退休了,唐玄宗在他的儿子在灵武称帝之后不久也变成太上皇了。

当皇帝成为太上皇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从权力的角度讲应该听皇帝的,从孝道的角度讲应该听太上皇的,因为古代大多朝代是以孝治天下。

那到底听谁的?

这样就将原来团结的朝廷活活撕成两派,一派忠于太上皇,一派忠于皇帝。你不要认为宋徽宗赵佶主动让给太子赵桓之后就没有争斗,实际上两派斗的很厉害的。童贯是忠于宋徽宗的,他不接受宋钦宗的命令最后被处死,就是两派斗争的结果,中间的故事就不展了,实际上这里涉及了很复杂的内斗,虽然童贯的历史评价很低。

同样道理乾隆时期的宠臣和坤也差不多就是乾隆退休之后控制嘉庆朝的主力人员,所以乾隆一死嘉庆就将他收拾掉了。

大臣分派受损的是整个国家,像北宋和清朝两位皇帝的做法还好没有引发明面上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也是提前退位,他让位给赵何,后来又想封公子赵章于代地,最终直接引发赵国内乱,赵武灵王这个在历史上以胡服骑射为名留青史的人最终被活活饿死,死时才45岁。

如果皇帝是在死后传位则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这是在太上皇还握有实权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上述情况。如果太上皇没有实权呢?

太上皇如果没有实权,日子会过的挺惨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晚年唐玄宗:受儿媳宦官欺负,儿子不敢来探望,近臣被流放,凄凉谢世 》,这里讲述退休之后的唐玄宗受到儿媳与宦官联合欺负,如果不是高力士死命维护,唐玄宗可能过的更惨一些。

每一个在权力最高峰呆过的人他们都不愿意下来,因为他们很清楚下来的代价是什么,唐玄宗如果不是因为安史之乱,他也不会被迫称太上皇的。

他们都很清楚失去权力的下场,所以至死都不会放,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皇帝至死才放权的另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源自他本身。

结语:

普通人的退休是不适合皇帝的退休,在古代皇帝与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稍有一慎就有可能引发动荡,不要说退休,连太子的权力过大,皇帝都有可能出手废掉或者限制或者培养一个与之竞争以维系整个体系的稳定。

这就是呆在权力最巅峰的难处,这也是为什么皇帝会称孤道寡,说实话他们还真是孤家寡人,他们除了权力之外没有其他东西了,连亲情都没了,因为儿子、亲兄弟都要防着,好朋友更别说了。或许他们还有信任的人,那就是宦官,一种特殊的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嘉庆   乾隆   皇帝   古代   太上皇   皇权   皇位   皇朝   大臣   唐朝   晚年   权力   主动   儿子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