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没有倭患?

清朝之所以没有倭寇,这和他执行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有关,再有就是清朝在军事上增加了对沿海地区的防卫,而且拥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这都大大打击了倭寇。




倭寇就是那些从日本出发,由海上入侵略中国沿海的海盗。

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其中又分为“真倭”和“假倭”两种。

倭寇:

真倭一般是日本战国时期。由于封建诸侯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武士、浪人,有组织的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同时对沿海甚至内陆平民进行抢劫烧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批人被称为“真倭”。

另外还有一些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盗,他们学习了真倭抢掠的方式,继续在东南沿海抢掠,这些人被称为“假倭”。

日本诸侯战争:

明朝中后期,正是日本战国时代。战争造成日本大量破产和失业,许多无以为人的日本人为了吃饭,只有当海盗。

加上日本幕府已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为了获得财政收入,也组织盗匪掠夺中国,而中国一些唯利是图的人,看到"联夷肆劫"有利可图,成为倭寇帮凶,有的干脆自己就当起了倭寇。比如汪直、徐海等。

假倭寇:

他们伙同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而明朝这一时期的皇帝们,大多不问政事,吏治腐败,海防不振。也为倭寇猖獗提供了便利。 在倭寇活动越来越猖狂,严重影响到大明的安全情况下,明朝组织军队抗倭。

经过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努力,到嘉靖末期,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荡平。 此时,日本的战国时代也基本进入尾声,在日本强势大名的打压下,倭寇逐渐被击溃或被收编。

胡宗宪、戚继光:

1588年,丰臣秀吉颁布《海贼停止令》,,将半渔民半海贼的人遣散,把专业的水战人员编入作战部队。 所以日本的倭寇也日见式微。

在参加侵略朝鲜战争的日本水军中,有很多都是倭寇转业人员。 朝鲜战争的失败,让日本清醒的认识到和世界海上强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从德川家康时代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才停止

这就是一部倭寇史,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从古到今,都是欺软怕硬的角色,只要我们硬起来,把他们打服了,他们也就老实了。

所以,被中国人打服打怂了的日本人,再也不敢到中国来抢劫骚扰,直到他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中国落后了,才又想用武力征服中国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小日本就是一坨屎,别看开始蹦得欢,最后还是全玩完。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没有倭患,那是因为明朝万历年间,中朝联军击溃了丰臣秀吉的日本侵朝军队,日本内部为了争夺幕府的控制权的关原合战,自己内部消耗过大,自己需要休养生息,西方文明的介入也导致日本进入锁国时代。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从来没有放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台湾等大片领土,属国朝鲜也完全被日本控制,这恐怕比倭寇要更厉害的多。

我们分析一下,清朝的前期和中期为什么没有倭患。

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的建立和日本锁国

1598年9月18日,刚刚结束侵朝战争的丰臣秀吉病逝了。德川家康的势力迅速扩大,俨然有取代丰臣家族的苗头。1600年,关原合战开始,德川家康所代表的的东军在一天内决出胜负,德川家康取得统治权,1603年建立幕府 ,史称“德川幕府”或者“江户幕府”。(德川家康图)

由于西方传教士的渗透,先进的西方技术也开始渗透到日本。1616年,第二代幕府将军采取禁止传教措施,农民不得信奉天主教,日本通商只能在长崎和平户两地,中国船只可以通商。1623年,禁止葡萄牙商船进入日本;1633年至1639年,德川幕府连续颁布五道“锁国令”

第一、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要处以死刑;第二、取缔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对潜入日本的传教士应该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第三、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

也就是说清朝建立前,日本已经开始了锁国政策,倭寇的根源被断绝了。直到德川幕府倒台一直执行锁国政策,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这一切。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入关后,为了对付台湾郑经等,实行了禁海政策。顺治和康熙帝时期,清朝和荷兰、法国、英国、葡萄牙、日本等都建立了贡市贸易,1685年废除海禁后,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了,而且中国一直处于贸易得利的一方。(开始锁国的雍正皇帝)

雍正元年,雍正帝禁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并限制了贸易。1757年,乾隆皇帝开始只有广州一口通商的时代,厦门、宁波等地被禁止通商。

也就是说,日本开始锁国后,清朝也开始了锁国政策。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传教和贸易,和日本一样,都是害怕传教和先进的技术会导致统治权的丧失,算是不谋而合吧。

郑成功在清朝前期的作用

郑成功在清朝初年对倭寇的限制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郑成功的军费主要来源就是沿海的贸易收入,为了达到收取贸易费用,郑家军击败了荷兰的军队,剿灭了东南沿海的海盗势力,保护沿海贸易,从而收取贸易船只的费用,大船2500两,中船、小船梯级收费。

以前残存的倭寇基本被肃清了。(郑成功雕像)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和中日开战

1854年,美国同德川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接踵而至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1867年,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奉还大政”,幕府倒台。1868年1月3日,明治维新开始。(倒幕运动图)

同时代的清朝被动的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国门也被打开,清朝开始洋务运动。

两个国家几乎在同时进行近代化的发展,决定胜负的一战就是: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日本占领朝鲜,《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朝又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中日两国近代化军队发展的成果检验以日本的全胜而告终。虽然有两百多年没有倭寇,日本来了一次大战就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明朝初期,日本海盗没有造成严重的灾难。嘉靖皇帝的统治期间,政治腐败,宽松的海军,和工商业的发展沿着东南海岸,一些有钱的商人和海盗如王志和徐海与日本海盗勾结掠夺,导致日本侵略加剧,沿着海岸灾难,危及粮食运输。自1552年以来,日本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大肆掠夺,造成多人死亡,明朝的政府腐败无能,这是明朝的“倭患”。

倭寇要到中国必须得有两个基本条件:必须有能力到达中国海岸,而且收益应该大于支出,前者的问题不大,倭寇自然关心的是后者,亏损的生意是不能做的。

事实上,随着明朝海防的加强,在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将领的努力下,“嘉靖倭患”运动基本结束。在这个时候,进入中国的成本和微小的收益使得它非常不经济。

因此,日本这个强大的国家宁愿卷入内讧,也不愿去中国。当时,日本的战国时代即将结束,独立的海盗被强大的势力镇压。例如,织田信长击溃濑户内海的海贼众、丰田秀吉收编九鬼嘉隆的水军。

崇祯皇帝即位后,中国的沿海地区没有任何枷锁的痕迹,一直延续到清朝。

这种观点又回到了日本,1588年丰臣秀吉统一该岛后,颁布了“海盗停止令”,一半渔民一半海盗被开除,专业的水战人员被编入战斗部队。

在这方面,丰田秀吉控制了日本沿海的交通,并为即将到来的侵略战争做好了准备。当然,日本军队在明军和朝鲜军的入侵中失败了,沉重的教训开始让他们平静下来。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于1603年建立江户幕府,他清楚地认识到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并对盗岛者加以约束。

1633年,德川幕府宣布关闭这个国家。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德川将军的三代将军家光终于完成了任务。

日本人不出海,自然就没有倭寇,自那以来,中国没有遇到麻烦。然而,日本的封锁并不是绝对的,仍然有官方的舰队在海外活动,也有不少间谍。

在明清两代,双方用数千枚炮弹互相轰炸,中国舰队的海战炮击模式,以及郑成功进攻荷兰收复台湾,这一情况已转达给日本,日本当时没有参加的资格。

残酷的现实使德川幕府彻底冷静下来,改变了早期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诚实地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明治维新。

【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如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在明代,倭寇曾经肆虐我国东南沿海长达五十多年,明朝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解决了倭寇问题。明朝灭亡后,入关的清朝却并没有像明朝一样承受倭寇之患,是倭寇消失了还是什么其他原因?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在历史上可以与北欧海盗齐名,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把这些来自日本的海盗称为倭寇。

明朝建立后,很重视海防建设,但当时的倭寇已经袭扰朝鲜海岸多年,永乐年间倭寇首次进入渤海,遭到明军的全歼,此后百余年,大明都未受到倭寇骚扰。

明世宗嘉靖年间,平静了一百多年的东南沿海再起波澜,倭寇之患复起,当时日本正值战国时代,封建诸侯对倭寇的海上侵略行为都很支持。尽管明朝实行了极为严厉的海禁,但仍不乏如王直、徐海这样的著名海盗与日本倭寇勾结,由此开始了五十多年年的明朝倭患,从山东到江浙闽粤沿海,倭寇四处烧杀俘掠,至此东南倭患大起。明朝虽然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但朝政腐败至此,倭患始终未得解决。嘉靖后期,朝廷起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积极抗倭,经多年苦战,很快肃清了江浙、闽粤沿海的倭寇海盗,倭患始平。为抗倭,戚继光更是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

到明朝万历年间,倭患基本肃清,倭寇好似消失了一般,不仅在明末不复出现,甚至在清朝入关统一全国后,再不复见倭寇踪影。曾经为害明朝东南沿海长达五十多年的倭寇,在清朝却奇迹般的消失了,这是为何呢?

很明显,清朝时期的日本已经处在一个不一样的时代,像丰臣秀吉那样可以称为“日本国王”的大权臣已经不再出现,自然就不可能出现万历年间日本两次发兵入侵朝鲜那样的大事。清朝时期的日本,正是推翻丰臣秀吉政权而统治全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与丰臣秀吉穷兵黩武,叫嚣着“迁都宁波”的狂妄自大不同,德川家族统治日本后相对比较冷静,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考虑,日本对外实行了严厉的“锁国”政策,全国只保留长崎一个对外贸易港口,其余的港口全部关闭。日本的船只不能出海贸易,日本国民更不能擅自与海外往来,偷渡更是死刑大罪,而即便像中国荷兰等少数国家的船只被允许在长崎进行贸易,但也遭受着日本政府的严密监视。

日本海禁如此严厉,出国即被视为偷渡,偷渡就要面临着死刑,这自然从心理上断绝了日本倭寇对外烧杀掠夺的念头,也因此,倭寇这一自十三世纪兴起的日本海盗组织,到了德川幕府时期便基本消失殆尽。

日本的闭关锁国不是间歇性的,而是几乎贯穿整个日本近代史,一直到明治天皇时期,随着美国商船的到来(黑船事件),才强行让日本打开国门,日本得以通过“明治维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通过工业化革命走向“强军富国”之路。在高压政策的作用下,日本的对外贸易遭到沉重的打击,经历了长达近两百年的闭关锁国,昔日横行海上的倭寇迫于政府的压力都纷纷转行。同时随着中日民间贸易的最后一个民间集团台湾郑氏政权的覆灭,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海上私人贸易也宣告结束,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再加上民间贸易的切断,使得日本倭寇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迫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

在日本实行“锁国”政策的同一时期,清王朝也同样实行了极为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最初清朝“锁国”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目的,当时占据台湾的明郑政权负隅顽抗拒绝归降,为了防止台湾郑氏政权与沿海居民联络,从1644年到1683年延平王郑克爽投降的这一年,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清朝强制要求东南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并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贸易,犯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决。

在内陆杀得人头滚滚的清廷,早已经把东南的士绅海商们吓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搞走私贸易了,而丧失了中国商人和海盗们财力支持和带路,即便想要铤而走险的日本浪人们连大海都过不来,又何谈侵袭东南沿海?对于一向视中国东南沿海为利益输入的海上命脉的日本倭寇来说,随着清政府严厉的海禁政策,也宣告这一条贸易往来航线的终结。

历史进入十八世纪后,随着西方工业化革命的影响,不少日本人都开始鄙视过去那种依靠武士刀和弓箭烧杀掠夺的强盗行为,这也直接的影响到日本人对倭寇的看法,认为他们的暴行会影响到日本的对外形象,更何况时代在进步,枪和炮开始盛行的年代,光有武士刀和弓箭已经不足以震慑对手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明治维新   清朝   明朝   朝鲜   幕府   倭寇   台湾   日本   中国   海盗   沿海   东南   时期   政策   财经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