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锦衣卫有多厉害?

明朝的锦衣卫有多厉害?明朝中期著名的清官海瑞说杀就给杀了!你说厉害不厉害!

明朝时期的锦衣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一个秘密警察机构。这个机构的官员被称为“锦衣卫官”,他们的职责包括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反叛分子、收集情报、监视官员和维护皇室安全等。

锦衣卫最初是由皇帝亲自任命和管理的,直接对皇帝负责。锦衣卫官员们的身份和工作都是保密的,他们的服饰和装备都非常精美,给人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感觉,因此被称为“锦衣卫”。

明朝时期,锦衣卫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成为了皇权工具,还经常被用来监视和打压权臣和朝臣,防止他们妄图谋权篡位。同时,锦衣卫也承担了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盗贼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民间也广受欢迎。

锦衣卫在明朝时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皇权的稳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锦衣卫官员的选拔非常严格,只有品行、才干和忠诚度都得到皇帝认可的人才能被录用。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擅长各种武术和格斗技巧,具备极高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锦衣卫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也十分有力,他们不仅能够打击盗贼和散布谣言的人,还能够迅速处置叛乱和叛变事件。在明朝历史上,锦衣卫多次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作用。

明朝的锦衣卫处理了很多重大案件,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案件:

  1. 吕蒙正案:吕蒙正是明朝末期的一位官员,他借机谋取财富,贪污受贿,还在京城内招募了一支私兵,威胁朝廷。锦衣卫接到命令后,经过多年的秘密调查,最终将吕蒙正及其私兵抓获,绳之以法,震慑了其他官员,保护了明朝政权的稳定。
  2. 草芥案:明朝嘉靖年间,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了一起以“草芥”为名的盗贼团伙,他们擅长抢劫富人和商人,并对被害人进行残忍的虐待。锦衣卫派出了精干的特别行动队,经过多年的追踪和搜捕,终于将这个盗贼团伙一网打尽,给受害者带来了正义和安宁。
  3. 海瑞案:海瑞是明朝中期一位著名的清官,他反对腐败和贪污,倡导救民济困,但由于他的言行被一些官员认为是“不敬”皇帝,锦衣卫被派来将其逮捕并处以酷刑,最终海瑞被斩首。这个案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成为了明朝政治腐败和统治不当的象征。




驸马欧阳伦家奴打死了陕甘道税务官,这个案子在不到一个月内迅速结案呈报刑部复核,结案报告是说陕甘道税务官敲诈勒索驸马欧阳伦管家,驸马管家与之理论发生冲突,税务官被失手打死。刑部复核确认事实,都察院左都御史刘伯温却认为有猫腻报朱元璋申请重审,朱元璋认为陕甘道税务官是他亲手选拔的人不像贪官污吏,大明与蒙古对峙前沿是陕甘,这里双方关系紧张,锦衣卫密报这里时常有走私案件发生。

朱元璋决定让刘伯温重审此案,刘伯温担心会查到淮西勋贵身上且自己都察院人手不够,他申请调用朱元璋手上锦衣卫协助,锦衣卫将军王二虎将锦衣卫全国网络呈现给刘伯温之时,刘伯温被震惊了,文武百官家里都有锦衣卫的人,两京一十三省州道府都有对应锦衣卫机构,最让他后背发凉的是刘伯温最亲信管家也是锦衣卫,这个人是他从老家带出来的人。


刘伯温靠着锦衣卫的力量从茶叶原产地云南普洱镇开始一路历经六省到达陕西,驸马欧阳伦贩茶路线图几乎涵盖整个大明,一路上要经过一百多个府道州县稽查关口竟然都一一放行,茶叶最后通过口岸走私给鞑靼。朱元璋看到刘伯温奏报被深深刺激到了,淮西勋贵自成一体,他这个皇帝被架空了,随后驸马欧阳伦被赐死,其他涉案官员一百多人也被处绞刑。

从驸马欧阳伦案,我们可以看到明朝锦衣卫的势力分布之广之深匪夷所思,锦衣卫是朱元璋的疑心病的映射。

还有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案子就是蓝玉案,蓝玉是太子朱标的舅父,他一心想出将入相争到太子太傅这个位置,然而由于他与一众淮西勋贵违法乱纪而被朱元璋视为朝廷法治威胁。

洪武二十年,蓝玉再一次获得北伐的机会,为了灭掉北元势力巩固边疆,朱元璋对这个义子是非常信任的,对于北伐需要军饷和将军安排都基本是接受蓝玉建议,蓝玉这一仗打的很畅快,一直将北元赶到大漠地区。

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蓝玉率军正在征伐国内叛乱,朝廷给他紧急下旨要求其入陕西去剿灭北元降将鲁帖木儿,蓝玉五月收到指令,六月就感到建昌,朱元璋给他配备了其养子徐司马和四川都指挥瞿能为其副手。

蓝玉赶到建昌后,瞿能已经击退鲁帖木儿,一直到十一月蓝玉才找到其隐藏行踪,他通过诱降办法逮捕了鲁帖木儿父子解送进京。蓝玉想要乘胜追击进一步追杀北元朝廷,他内心始终记挂着太子太傅爵位,然而朱元璋拒绝了他的深入作战方案和一系列设置卫所建言,朱元璋让瞿能接替蓝玉军权。




朱元璋又让四川都司谢熊传唤蓝玉,都司是锦衣卫地方分支机构,蓝玉自四川转战陕西及蒙古,每一个阶段都会有锦衣卫不同地方机构进行密切监视,蓝玉但凡有不轨企图和兵变策划都会被及时传递给朝廷。

蓝玉很清楚自己是被靖宁侯叶升牵连入洪武二十三的胡惟庸案,与此同时太子朱标病故了西都西安,蓝玉失去最后的靠山。

综合而言,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每一个大案都涉及明朝开国勋贵和明朝自上而下的官吏体系,这些案子都够被查出真凭实据细致都离不开锦衣卫遍布明帝国全境的系统运作。




明朝的锦衣卫是兼具拱卫皇宫、监视百官、刺探军情和执行挺杖等职能,而对皇帝直接负责的特务机构,我们看过的《锦衣卫》、《绣春刀》、《龙门飞甲》等电影,都是以反映明朝这一特别组织为题材的电影。电影中的锦衣卫一个个武功高强,做事严密,杀伐果断,手段残忍毒辣,让人闻风丧胆。那么,明朝历史上的锦衣卫真的很恐怖吗?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其来之不易的江山,加强中央专制集权,除了解除丞相,将丞相职权分于六部,由其直接对皇帝负责外,为了拱卫皇权,监视百官,还成立了锦衣卫。锦衣卫的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锦衣卫有严格的军事编制。明初军制为“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约五千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有四十八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卫军,其中最重要的是锦衣卫。锦衣卫由皇帝直接管辖,设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一人,从三品指挥同知二人,正四品指挥佥事三人,从四品镇抚使二人,正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以下逐级为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及将军,普通士兵称为校尉、力士。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亲信的将领担任,下边的各级将官可凭军功晋升。


锦衣卫有特殊的职能。有侍卫仪仗职能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主要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将军初名“天武”,永乐时改称为“大汉将军”,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校尉、力士都是拣选民间身体健壮、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薄、伞盖,力士举持金鼔、旗帜。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平时由100名锦衣卫将军在午门外昼夜守卫,每当皇帝有大朝会、祭祀或巡游狩猎,都由锦衣卫侍卫、仪仗和驾前扈从。因为锦衣卫有仪仗队职能,所以锦衣卫服饰都很华美,校尉穿的官服都是用鹅毛装饰的帽子和颜色亮丽的衣服。每当皇帝祭祀或巡游时,锦衣卫侍从校尉要穿上只有朝廷官员到一定品级才能穿的飞鱼服,腰上佩带着只有皇帝御赐才能佩带的绣春刀。景泰年间,锦衣卫指挥使和当值侍卫又获准穿只有公、侯、伯、驸马才有资格穿的麒麟礼服。锦衣卫大汉将军在当值时要穿戴饰以小旗的头盔、对襟的罩甲。盔甲有金盔金甲、红盔红甲和红盔青甲等各种颜色。腰间还要悬挂宫禁金牌和佩刀。正因为锦衣卫穿着华美,才被称为锦衣卫。有侦缉廷杖职能。“巡查缉捕”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是监督锦衣卫内部的,北镇抚司是专理皇帝钦定案件的。北镇抚司设于明洪武十五年,成化年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镇抚司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朝廷司法机构。南、北镇抚司各下设五个所,所下有千户、百户等。廷杖就是把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负责行刑的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太监。受杖官员被扒掉官服,用草绳捆绑,趴在地上,受杖80下,行刑校尉每五棍一换,共用16人。行刑校尉要看司礼太监表情动作来定下杖轻重:若太监两脚呈八字张开,示留性命;若太监两脚尖靠拢,示杖毙。有明一朝共执行廷杖500多次,其中被杖毙50余人。有监视刺探职能。为防患于未然,保证皇帝安全,锦衣卫要时时暗中行动,监视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官员的言行,并可捕捉和审讯嫌疑人。由于为皇帝特许,这让官员们很怕锦衣卫,不过他们也刺探军情,在援朝抗日战争中,锦衣卫刺探了大量日军情报,为战争胜利立了功。


锦衣卫有特殊的权力。由于锦衣卫直接归皇帝统辖,对皇帝直接负责,朝中各大臣官员根本无权过问和干涉,因此锦衣卫可以办很多朝廷大案。如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有很多锦衣卫的影子,两案牵扯斩杀功臣名将大臣各级官员及家属多达四万五千多人,明初的开国功臣差不多都死于这两案中。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不公开进行审讯。逮捕前还会发给“驾贴”,逮捕时如有反抗,不管是什么人,都可当场格杀,他们的宗旨是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一个可疑的人。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有时就会罗织罪名,不择手段扩大牵连范围,制造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让朝廷官员闻听无不胆寒。不过,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限官员士大夫,一般不会捉拿审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的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只能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进行处理。在洪武二十六年,因锦衣卫在抓捕后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行为,朱元璋就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刑讯职能。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行为,不但恢复了锦衣卫所有权力,还成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担任头领,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更加强了这一职能。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设了西缉事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天怒人怨,被撤销,武宗时太监刘瑾专权,又恢复,刘瑾被诛后,西厂从此被废去。当然,东厂、西厂虽由太监统领,其人员依旧是由锦衣卫组成,只不过其首领成了宦官。


锦衣卫有十分恐怖的诏狱。据有关史料记载,锦衣卫刑讯逼供的刑具手段达上百种之多,其中有些只听一下就让人不寒而栗。其中有剥皮,就是将犯人抓捕入狱活剥;刷洗,就是事先把人要刷洗的部位用开水浇熟,然后再用铁刷把熟肉刷下来,如此一次次洗一层刷一层,直到露出白骨;钩肠,就是用铁钩钩住犯人的肛门,钩出大肠头,然后猛力一拉,犯人的肠子便汹涌而出,倾刻毙命;油煎,说是油煎,却没有油,而是先烧红一块大铁板,然后将犯人按上去;站枷,就是把犯人带上重枷,最重可达三百斤,让犯人只站着,不许坐,慢慢把犯人累死。


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锦衣卫这一特殊组织就一直存在,只到大明灭亡。清朝入关后,明制清随,为了巩固政权,也曾效仿明朝设立锦衣卫,但仅仅实行了一年,就取消了。这一制度只为加强皇权,让官贵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中,让百姓时刻处在阴暗恐怖中,自然会遭到大多数统治阶层及下层人民的反对。明朝这一独特的锦衣卫制度,最终也间接地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武功厉不厉害,不清楚,恐怖却是真的恐怖。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有一天,两人在酒店吃酒。谈及时事,某甲称厂卫明察秋毫,乙则大骂厂卫横行霸道。甲劝乙,乙说:怕什么,他们还能剥了我的皮不成?第二天,该乙的人皮即被剥下,钉在那家酒店墙上。

大名鼎鼎的锦衣卫

锦衣卫设置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最约五六万人,只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和警卫。不久。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即特令其兼管刑狱特务。

《明史·职官志五》中记载锦衣卫的职责是:"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朝日、夕月、耕猎、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盗贼奸宄,街涂沟血,密辑而时省之”。很明显,锦衣卫被皇帝赋予了侦察抓捕等特务职能,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保卫部队。

锦衣卫要身穿象征皇帝尊严的黄色官服,名叫“飞鱼服”,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卫队的特殊标记,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据说只要哪个官员家里出现锦衣卫的身影,那这家大小就要赶紧抱头痛哭,做生死别离了。

锦衣卫下设经历司和南北镇抚司。经历司掌公文出入;南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北镇抚司则专理诏狱。所谓诏狱,就是受皇帝亲自指挥的特种监狱,比什么天牢死牢还要恐怖的多。

让大明皇帝爱恨交加的锦衣卫

很难想象朱元璋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恐怖机构,他自己可能也说不通,毕竟,从他自己所做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来看,很难自圆其说。比如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下令铸铁牌立于宫门,上写:"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又敕诸司均不得与宦官机构进行文移往来,定制宦官"不许读书识字"。

甚至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还意识到锦衣卫的巨大危害,特意下令焚其刑具,出所囚至刑部审录,并下诏罢除诏狱。可见,朱元璋本人对这种特权机构也是有所防范的。

虽然如此,特务机构还是以其高效的办事能力,得到了几乎全部大明皇帝的青睐。朱棣继位后,为镇压反对派,又恢复了诏狱。此时的诏狱不仅关押政治犯,还负责缉访京城内外的奸宄、盗贼,刑部和大理寺都无权改变镇抚的决定,其权力可见一斑。

朱元璋在位30余年,锦衣卫遍布全国,对文武官员的一言一行都严密监视。甚至有的大臣告老还乡后,朱元璋不放心,还让特务去监视。而朝中大臣,即使是赤胆忠心的名臣,朱元璋也对他们很猜忌。大学士宋濂在家宴客的菜肴名单,国子监祭酒在家生气的样子,甚至有的大臣在家与妻妾玩麻将丢失的一张二万,朱元璋都了如指掌。

胡惟庸案可能是设立锦衣卫的导火索

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让朱元璋下定决心设立锦衣卫的原因,可能是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认为是祥瑞之兆,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去他家中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突然发现了异常,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

朱元璋大怒,当天即处死了胡惟庸、陈宁等。同时下令严查同谋者,后来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还未彻底平息之时,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三月,朱元璋派宦官王聂与驸马梅殷去山西,传旨晋王:"说与王,把那三个侯碎砍了,家人、火者、成丁男子都砍了。家财头口交与王府。妇女、王府差内使起解。钦此"。

从这份毫无文化底蕴的口头圣旨来看,朱元璋确实生气了,而且可以看到,朱元璋虽然于洪武二十年就采取措施限制了锦衣卫的权力活动,但是总体上对宦官还是相当信任的。而且可以肯定,锦衣卫在办案过程中肯定出了大力气。

东厂、西厂

东厂,即东缉事厂,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的特务机构,主要用于镇压政治上的反动势力,其职责为"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春正月,明宪宗增设西厂,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这个机构“不特刺奸之权,薰灼中外,并东厂官校,亦得稽察”。也就是说西厂不仅有东厂的全部特权,而且还有权监督查办东厂。

东厂侦缉范围极广,皇帝以外,上至官府,下至民间,任何人均为侦察对象。"每月旦,厂役数百人,在庭院内抽签,分头秘密侦查。以故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东厂的特务,还和流氓无赖相勾结,利用他们作为打手。

东厂和锦衣卫的横行,不仅造成了"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的人人自危、人人侧足的恐怖气氛,而且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和政治风气。




建文四年,刚称帝不久的朱棣,就迫不及待地恢复了洪武时期已经废黜的锦衣卫,并让纪纲担任锦衣卫指挥使。

朱棣之所以这么急切,是因为他很清楚锦衣卫的作用,早在洪武时期,他的父亲朱元璋就利用锦衣卫,制造了胡惟庸案、蓝玉案和空印案等大案,解决了许多用常规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

并且,锦衣卫直接归皇帝指挥,皇帝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知道天下大事,尤其是文武大臣当中哪些人忠于自己,哪些人有谋反之意,都可以被锦衣卫察觉到。

朱棣,作为一个靠着造反上位的皇帝,也知道不服从他的人是很多的,因此他急需要一股力量来帮助自己稳固皇位,而锦衣卫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

朱棣之所以选择纪纲担任锦衣卫指挥使,是因为纪纲很早就跟随他,一直对他忠心耿耿,是一个可以让他放心的人物。

不过,纪纲后来的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朱棣的想象,他也没有想到,锦衣卫的权势,竟然如此之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纪纲成为锦衣卫指挥使之后,为了讨好朱棣,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他广泛设置校尉,到各地收集情报,并使用残酷的刑罚,对那些不服从朱棣之人进行打压,朱棣因此越发宠信他。

在纪纲的不懈努力下,那些与朱棣貌合神离的大臣,都被一一铲除,被牵连致死者数万人。

由于纪纲功勋卓越,朱棣便封他为都指挥佥事,兼掌锦衣卫,他由此成为权势熏天的人物,而他领导的锦衣卫,也成为在大明朝让人风闻丧胆的存在。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纪纲也开始骄纵起来,干了一些为非作歹、丧尽天良之事。

比如说,有一次朱棣派纪纲去江浙一带办差,一路上他身穿蟒袍(锦衣卫三大服饰之一,以下还有飞鱼服和斗牛服),手下鹰犬如云,威风得不得了。

来到江浙之后,纪纲见盐场的盐堆积如山,便心生一计,他竟然以朱棣的名义下诏,说要运送一批盐到京城。

盐场的负责人哪里敢得罪锦衣卫,便任由纪纲取盐,最后纪纲前后一共运走了数百万斤盐,这些盐被他运送到别处贩卖,所得自然都进了他的腰包。

这还没完,纪纲又见浙江有很多富商,就心里痒痒的,他挑选了十名最有钱的富商,诬陷他们犯了很严重的罪,这些富豪为了保命,纷纷拿出巨资贿赂纪纲。

就这样,纪纲只是去了一趟浙江,就赚得盆满钵满,有了钱之后他就开始享受了,他认为自己可以享受皇帝般的生活,于是派人在民间抢来几百名幼童,将他们阉割之后纳入府中,让这些人侍奉自己。

纪纲不但危害民间,在朝中也是目中无人的,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名颇有姿色的女道士,但阳武侯薛禄也喜欢这名女道士,就跟他争夺。

这让纪纲十分生气,于是找到薛禄,二话不说就让人用铁瓜击打薛禄,打得薛禄鲜血直流,差点就死掉了,事后薛禄也不敢上奏。

堂堂一个侯爵,竟然被纪纲欺负到这种地步,还不敢向皇帝举报,可见纪纲权势有多大。

这还没完,纪纲甚至将触手伸向了后宫,永乐五年朱棣下诏选妃,从民间挑选了许多美女,等到这些美女来到京城之后,纪纲见色起意,竟然从美女当中挑选了十几名绝色美女纳入府中,日日与这些美女淫乐。

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但他们畏惧锦衣卫,根本不敢告发。

随着时间流逝,纪纲的胆子越来越大,竟然在府中身穿诸侯王才能穿的衣服,还强迫家奴高呼他为万岁,也没有一个人敢告发。

永乐十三年,朱棣一度打算废掉天子朱高炽,改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大学士解缙得知后便去劝阻朱棣,朱棣因此打定主意不该立太子。

朱高煦得知这件事后,就十分怨恨解缙,于是在朱棣北伐的时候上书说,解缙私自觐见太子,朱棣便下旨将解缙逮捕入狱。

后来,朱高煦就找到纪纲,给了纪纲一大笔钱财,让他帮忙除掉解缙,纪纲当即许诺,没过多久就将解缙灌醉后拖到雪地里,最后解缙被活活冻死。

因为这件事,纪纲又傍上了朱高煦,他因此越发骄纵起来,那时候朱高煦有意争夺太子之位,他也开始积极谋划,竟然在家中暗藏了数以万计的刀枪、盔甲和弓箭,并豢养了数千亡命之徒。

可以说,纪纲的权势到这个时候就达到鼎盛了,锦衣卫在明朝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

当然了,朱棣对纪纲的所作所为大多是不知情的,他只知道锦衣卫太好使了,他用常规手段达不到的目的,锦衣卫都可以办到,因此他的皇位得以稳固。

不过,也正是因为朱棣太过信任纪纲,所以导致纪纲变得野心勃勃,锦衣卫完全变成了纪纲的个人势力,并且直接威胁到了皇权。

永乐十四年端午节,这一天朱棣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其中有个环节是射柳比赛,纪纲作为锦衣卫指挥使,自然是要参加的。

当时,纪纲想要学习秦朝赵高的指鹿为马,就对手下的锦衣卫镇抚庞英说,我故意射不中,你把柳条折下来,我看众人有没有人站出来纠正。

庞英就按照纪纲的话照做了,在场的文武百官,果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纠正,朱棣为此还嘉奖了他。

因为这件事,纪纲认为朝中再也没人敢反对他了,于是加紧准备谋逆活动,原本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但他不知道的是,朱棣已经盯上他了。

之所以会这样,还要从一个叫做周新的人说起,周新起初担任浙江按察使,有一次纪纲派遣一个千户到浙江办差,结果这个千户在浙江为非作歹,肆意索贿,周新气不过,就将其抓捕。

后来,周新打算将那个千户押送进京,交给皇帝处置,但半路上让千户逃走了,千户一路逃到北京,向纪纲求救,纪纲就上书朱棣诬陷周新,朱棣二话不说,就让人抓捕周新。

等到周新被押送到京城,朱棣前去与之攀谈,但周新太过于刚正不阿,痛斥锦衣卫无法无天,还说皇帝不辨是非,朱棣盛怒之下就让人杀掉了周新。

过了段时间,朱棣冷静下来了,又派人明察暗访,这才知道周新是冤枉的,由此对纪纲产生了猜忌心。

但是,朱棣很聪明,知道纪纲掌握着锦衣卫,威胁到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便没有声张,而是表面上继续宠信纪纲,暗地里则开始搜集周新的罪证,并积极做筹划。

在端午节上的射柳比赛中,朱棣其实知道纪纲在指鹿为马,由此下定决心要铲除纪纲。

那么,朱棣是怎么做的呢?

没过多久,就有几个司礼监太监站出来弹劾纪纲,这当然是朱棣指使的,朱棣以此为契机,下令逮捕纪纲,纪纲毫无防备,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投入大牢了。

不久之后,纪纲就被朱棣以谋逆罪名处斩,从他家搜出的财宝堆积如山,让朱棣感到触目惊心。

朱棣这才知道,锦衣卫权势过大,已经大大超出他的掌控范围了,因为纪纲长期以皇帝的名义横行不法,简直就是无冕之王。

自纪纲被处死之后,朱棣开始削弱锦衣卫的职权,但他依然十分倚重锦衣卫,锦衣卫虽然不再无法无天了,但也绝对是超然存在的。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明宣宗时期,明宣宗对司礼监进行了改革,让太监拥有了批红和盖印的权力,司礼监由此成为可以与内阁抗衡的力量。

由于太监集团的崛起,所以锦衣卫不得不依附于司礼监,成为司礼监的鹰犬,权势也有所下降。

当然了,锦衣卫的权势虽然下降了,但不代表他们不重要,他们不但要保护皇帝的安全,还要继续监察百官及百姓,并且在司礼监的庇护下,他们依然横行不法,让人望而生畏。

锦衣卫的另一个巅峰,出现在嘉靖时期,也就是陆炳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时候。

这个陆炳可不简单,他的父亲很早就跟随嘉靖帝的父亲,母亲则是嘉靖帝的乳母,他本人与嘉靖帝从小玩到大,是关系很好的铁哥们。

并且,陆炳还两次救过嘉靖帝的命,一次是将嘉靖帝从火堆中背出来,另一次是在壬寅宫变中及时赶到宫中,将刺杀嘉靖帝的宫女抓捕。

因为是好兄弟,还是救命恩人,所以嘉靖帝对陆炳也是出奇地好,陆炳很早就被他当做锦衣卫指挥使来培养,并且在明朝历史上,陆炳是唯一一个三公兼三孤的官员,在明朝的地位,只有内阁首辅可以与之相比。

由于陆炳极其受宠,因此锦衣卫的地位也就超乎寻常了,东厂根本管不了,只有嘉靖帝的话才管用。

那么,陆炳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时候,锦衣卫有多厉害呢?

我这么说吧,只要是陆炳想要铲除的人,就没有铲除不了的;反之,只要是他想保的人,也大概率可以保下来。

我举个例子来说,起初内阁首辅是夏言,但他与陆炳有矛盾,陆炳便联合严嵩一起,将夏言给诬陷致死了。

还有仇鸾,他可是明朝的大功臣,也算是救过嘉靖帝的命,但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对陆炳俯首帖耳,后来两人交恶,陆炳只向嘉靖帝说了他几句坏话,就导致他失宠,最后郁郁而终,死后还被陆炳开棺戮尸。

再举个例子说,陆炳与严嵩扳倒夏言之后,严嵩就继任首辅,但他擅权干政,横行不法,大肆铲除异己,逐渐让陆炳搞到不满。

虽然陆炳无法扳倒严嵩,但严嵩也对他无可奈何,凡是严嵩陷害之人,他都加以保护,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他一生之中,解救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这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可以说,纵观嘉靖一朝,锦衣卫的地位都是极高的,是可以与内阁抗衡的唯一力量,加之陆炳不但担任锦衣卫指挥使,还在军中担任要职,更是可以参与中枢决策,因此锦衣卫的地位就更高了。

据记载,最巅峰的时候,陆炳掌握的锦衣卫,不但垄断了吏部、兵部的官员升降,就连户部、工部的收付结算,乃至刑部的审讯断案,都要经过锦衣卫的裁决。

并且,当时朝中有一半言官,以及大量文武官员,都是陆炳及其手下的门生,因此有人说锦衣卫权倾天下,严嵩也畏惧三分。

当然了,锦衣卫权势熏天,表现也是极其出色的,尤其在情报侦查方面很有建树,嘉靖时期的多次战争,都可以看到锦衣卫的身影。

比如,庚戌之变的时候,锦衣卫第一时间得知俺答军队正在逼进通州,朝廷因此及时采取了应对之策,并且在战争进行当中,锦衣卫又破获了京城内的一桩谋逆案,为稳定京城局势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陆炳为人相对而言比较正派,所以锦衣卫也极少横行不法,反而展示出了积极的影响力,这才是锦衣卫该有的样子。

不过,自从陆炳去世之后,锦衣卫的地位就急剧下降了,再次成为司礼监的鹰犬,但其作用依然不可小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之一。

比如,在万历朝鲜战争当中,明军之所以能不断取得胜利,锦衣卫在情报工作上支持,也是无法忽视的。

可以说,有了陆炳作为表率,之后的几位锦衣卫指挥使,学历都比较高,为人相对正派,而且大多表现很好,因此锦衣卫的口碑也相对较好。

比如,陆炳之后的锦衣卫指挥使成国公朱希忠,以及朱希忠之后的刘守有和骆思恭,都是让人称赞的。

尤其是骆思恭,积极与权宦魏忠贤对抗,最后被魏忠贤残害致死,在魏忠贤的操控下,田尔耕继任锦衣卫指挥使。

田尔耕是魏忠贤的人,是魏忠贤手下“五彪”之一,专职杀戮,残害忠良,无恶不作,一直到崇祯帝继位之后,才将其杀掉,然后任命骆思恭的儿子骆养性为锦衣卫指挥使。

骆养性是个很称职的人,他很忠心于崇祯帝,哪怕是在北京即将被李自成占领之前,他依然在设法营救崇祯帝。

直到清军入关之后,骆养性在无奈之下才投降清朝,但并未为非作歹,而是实施了很多仁政,口碑也非常好。

南明建立之后,也设置了锦衣卫,但历任锦衣卫指挥使只知道争权夺势,而不知道抗击清军,因此作用并不大,反而有不小的危害。

南明灭亡之后,存在了近三百年的锦衣卫这才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锦衣卫的权势都是不容小觑的,虽然曾经臭名昭著,但也有过高光时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明朝   锦衣卫   纪纲   京城   校尉   宦官   嘉靖   驸马   权势   朝廷   大臣   太监   官员   皇帝   厉害   机构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