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东交民巷,为何十万义和团打不下来?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天后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当时毛主席关于这次入城仪式特意指示: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东交民巷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主席命令入城式必须经过此地呢?话说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英、法、美、德、意、奥、比、荷、日等国相继在北京设立使馆。当时这些外国使馆就集中分布于东交民巷。东交民巷由此逐渐发展成为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

1901年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把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人的治外法权之地。从此中国对这一区域内的事务概不能过问。可以说东交民巷见证了整个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血泪史。1949年人民解放军开着坦克、炮车进入东交民巷一举洗刷了百年国耻。说起来就在清政府把东交民巷划为外国治外法权之地的前一年清军与义和团还曾攻打过这个地方。当时驻守东交民巷的洋人士兵只有500来人,而作为进攻方的义和团加上清朝正规军有数万人之多。

1900年义和团开始进入直隶和北京。这时慈禧太后误信各国欲迫使她退位的假情报,于是下令对英、法、俄、美、德、日等列强宣战。列强随即组成八国联军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1900年6月20日慈禧下令攻打东交民巷。攻打东交民巷的行动一直持续到这年的8月14日。当时被围困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有3000多人。这其中约2000人是中国教民,而洋人中有500来人是使馆工作人员及其家属。

真正驻守使馆区的士兵只有500来人。即使再发动一些使馆工作人员拿起枪来抵抗也最多不过能凑足千把来人。当时攻打使馆区的义和团就有十万之众多。当然义和团主要装备的是大刀、长矛。义和团相信扶乩、请神、符水这样的迷信活动能帮助他们战胜洋人的枪弹,但实际的战场上这些活动并不能真让他们刀枪不入。攻打东交民巷的除了十万义和团之外还有清朝的正规军。这其中光是董福祥的甘军武卫后军和荣禄率领的武卫中军就有2万多人。

光是就有新式快枪数千支、汉阳枪炮厂造的57毫米快炮12尊。驻守东交民巷的洋人手中只有枪支没有大炮。光是董福祥和荣禄麾下的清军兵力就是东交民巷守军的数十倍,而且这两支部队都装备了不少的火炮,加之还有十万义和团协助他们的行动。按说就算用人海战术硬冲也能把东交民巷打下来吧?可清军与义和团打了50多天才造成使馆区洋人死亡43人、受伤152人。换句话说平均每天打死打伤大约3个洋人。

这首先是由于决策者慈禧的犹豫不决造成的。慈禧对列强宣战是因为相信了列强相逼自己退位的假情报。嗜权如命的慈禧其实是在冲动之下做出宣战决定的,等到她冷静下来后权衡利弊也实在是没把握同时与所有列强开战。慈禧下令攻打东交民巷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想把使馆区的洋人当成人质。慈禧也知道以清军的实力要在正面战场打赢列强很难,所以攻打使馆区实际上也是对列强的一种牵制。

当清军以优势兵力包围东交民巷后使馆区内的洋人实际上已成为慈禧手中的人质。这些人在国内大多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慈禧就正好利用这些人作为与列强讨价还价的筹码。大家想想现实中一个劫持人质的歹徒想要杀死人质难不难?他都把枪或刀夹在人质头上了还有什么难的?可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杀死人质的。毕竟人质就是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果把人质杀了还有什么意义呢?除非是已下决心要鱼死网破才会杀人质的。

慈禧当时并不想和列强闹到鱼死网破的地步。慈禧并不关心列强割占中国多少土地,也不关心列强会索要多少赔款,她只关心自己的权力是否受到威胁。当她听信洋人要逼她退位的假情报时一怒之下就宣战了,可后来她也渐渐察觉到洋人要逼她退位的情报似乎不足为信。这时她的决心实际上已动摇了,但此时战端已开又不能说停就停啊。因此慈禧在战与和之间其实也是反复犹豫。

攻打东交民巷期间慈禧就曾多次宣布停火,后来甚至还下令给使馆送去食品作为慰问。义和团与清军真正猛力进攻东交民巷其实就是在1900年6月26日到7月13日这二十天不到的时间。清军一些将领其实也清楚慈禧的真实意图。因此他们往往只是用炮击作为威慑,但其实在开炮时刻意就没瞄准目标。这样一通打下来自然不可能真正造成使馆区内的洋人有多大伤亡。当然东交民巷没打下来除了慈禧在战略上犹豫不决之外也有其它原因。

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洋人守军虽说没装备大炮,但他们的枪械中却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柯尔特重机枪。机枪与火枪虽同属热兵器,但杀敌的效率却有质的差异。19世纪末东非某个部落的土著士兵伏击了一支德军部队。这支德军部队最后只剩下一名军医活了下来,可就是这名军医却靠着一挺机枪击杀了大批土著士兵反败为胜。在当时的殖民地战场上常能见到这种几百人用机枪对抗几千上万人以1:100左右交换比大胜的战例。

1900年被困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人当中曾有记载:当时使馆区内装备有三挺柯尔特重机枪。这不仅对清军士兵造成了巨大的杀伤,而且还成功端掉了清军一台先进的火炮。这种先进的机枪是1895年才发明的。像美国这些列强是在1898年才大规模装备这种机枪。这种机枪在1900年还是一种刚问世几年的新式先进武器。当然更早以前清政府中有些人是接触过加特林、马克沁等机枪的。

李鸿章就曾在1884年的马克沁机枪展会上见识过这种机枪的威力,可当他知道这种枪的耗弹量以后却连呼“子弹太贵”。这里的“子弹太贵”不是指子弹的具体价格太贵,而是指大清国有限的武器生产能力无法保障这种新式机枪的大规模装备和供应。直到1900年机枪仍未能在清军中普及开来。1900年攻打东交民巷的甘军董福成部主要装备的是雷明登枪、毛瑟枪、汉阳造57毫米快炮,而东交民巷守军使用的是可以连发的柯尔特重机枪。

柯尔特重机枪在射击精度和射速上都远远超过了清军的枪械。虽说清军装备了火炮这样的重武器,但柯尔特重机枪的火力打击下连清军炮台都被端了。除了武器装备的差距之外双方的战术思维、管理体系也差了好大一截。清军虽说也装备了一些热兵器,但清军的军事理念、指挥系统、后勤补给完全停留在冷兵器时代。连装备了火炮的清朝正规军尚且如此,至于义和团的战斗力就更不敢恭维了。

义和团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指挥、统一的战略,所以打起仗来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义和团在攻打东交民巷时最为常见的场景就是:一众的义和团士兵身穿红衣红裤焚香祭拜,然后拿着大刀长矛高喊着口号冲锋。当洋人一通射击下来之后证明义和团所谓的刀枪不入、神功护体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战争期间义和团甚至将四处搜集来的女人的裤子、便桶和尿壶挂到城墙上作为武器说是可以御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啥?

萨沙问大家,那种持刀劫持人质的歹徒,杀死人质困难不困难?

当然不困难了,刀架在人质脖子上,一抹就死了。

然而歹徒非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杀死人质的。

清军能否打下东交民巷?

在整整56天内,自然是能打下的。

当时东交民巷防御力量并不强,被团团包围时使馆区有3000人。其中2000人是中国教民,其余都是洋人。其中包括400名男性平民,147名女性平民,76名儿童。

负责保护使馆区的,是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

他们的武器装备也不怎么样,重武器仅有3挺机枪(柯尔特-勃朗宁1895)和4门小炮。

这里要介绍一下M1895重机枪,该枪可不是马克沁重机枪,而是一种美国军队装备的气冷式重机枪。

该枪最大问题是持续射击性能较差,而且射速低。况且以使馆区这么大的面积,区区3挺重机枪根本没用。

清军和义和团稀里哗啦打了2个月,结果使馆区洋人仅有43人死亡、152人受伤。

平均到每一天只有3个人,也就是清军一天才打死打伤3个洋人。

如果说,进攻使馆区的只是拿着大刀长矛的义和团,这种伤亡倒也可以理解。

关键在于,使馆区洋人都认为进攻的一直都是清军,包括董福祥的甘军武卫后军以及荣禄率领的武卫中军。

这两支军队总兵力就有2万多人,装备大量先进武器。

所谓装备差劲的甘军,也有新式快枪数千支,汉阳枪炮厂造的57毫米快炮12尊。

照常理来说,己方两支军队的兵力就是洋人的五六十倍,还有不少火炮。就算采用人海战术硬冲,怎么也攻下来了!

之所以攻不下来,主要是慈禧太后不愿意攻下来。

使馆区只是慈禧太后劫持的人质,只要不攻下来才有威胁的价值,一旦将人质杀了就没价值了。

使馆区在慈禧太后的武力威胁下,洋人才会局促不安,甚至有可能服软。

如果攻破使馆区,将几百洋人们斩杀,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况且根据国际法,使馆本来就是受到保护的中立区,攻打使馆等同于对别国宣战,更别说你还敢杀光使馆里面的人。

李鸿章他们一再警告慈禧不能屠杀使馆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洋人必定十倍报复,而且自己在法理上先输了。

清军将领都明白这个道理。

以董福祥为例,他的甘军自6月20日至6月23日一连四天每日发炮三百多发,轰击使馆区。

照常理来说,就算对着某个目标瞎打,也能造成洋人一定上网了。然而这1000多发炮弹,造成洋人伤亡极小。为啥?火炮刻意瞄不准,只是通过炮击进行威慑。


说起来,慈禧这伙傻鸟,这么多年来根本没长进。

当年慈禧老公咸丰,将巴夏礼一伙使团抓捕起来,弄死了一半,美其名曰擒贼擒王。结果洋人直接十倍报复,一把火把圆明园都烧了。

到了慈禧上台执政这么多年,还以为扣押住别人外交官就能吓唬住洋人?简直就是荒谬。

这说明慈禧对于国家政治不了解,甚至到了无知的地步。

洋人不会真的顾虑到使馆区的自己人,不然早就向慈禧服软了。而庚子事变,洋人压根没有任何录服软的意思,一味硬碰硬。就算使馆区被慈禧屠杀光了,洋人来了最多只是报仇而已。

话又说回来,清军和义和团想要彻底攻下使馆区,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义和团基本是没用的。他们拿着大刀长矛冲锋,洋人当时的枪械精度和射速都是比较高的,一个洋人步兵班较远距离,打死打伤人海冲锋的几十个义和团当然没有问题。

而义和团连民兵都不如,一般前面的中弹到底了,后面的见刀枪不入没效果,就吓跑了。

至于甘军虽然兵力不少,作战也比较勇敢,并不懂现代战争。他们即便能够攻下使馆区,肯定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不过,洋人们也认为清军是可以攻陷使馆区的。

英国人朴笛南姆威尔写有一篇《庚子使馆被围记》的文章,他说:“中国以大军围攻区区之使馆,而不能克,可见兵力之弱。众口一词,其意坚不可拔。不知此亦大误……盖中国人乃在能杀之时,而掣其刃,非其力之不能也。当时之中国政府,意见不一,其主持和平者,当事势决裂之后,犹暗中竭力挽回,以施拖延之政策,减轻其事之结果。”

慈禧太后出逃期间,曾向怀来县知县吴永解释道:“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这败家娘们!




世界上唯一向所有西方列强宣战的国家,就是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慈禧太后于1900年6月21日做出“万国宣战”的决定。

慈禧太后是多年的老政治家,为什么出如此欠缺考虑的决策呢?这跟维新变法失败后,洋人支持光绪帝,反对慈禧有关。

本来慈禧也不会这么冲动,毕竟枪炮不如人、军队素质差,但自从看到义和团的“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之后,她开始有了大胆的想法,“有如此神勇义士,定能灭洋人,保我大清江山。”

1900年前后,民间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把矛头对准帝国主义,迅速在中国北方壮大声势,用暴力手段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

西方来的传教士一旦被义和团抓到,往往就会被凌辱、酷刑甚至处死,他们寄回家的信件让欧洲人倍感惊慌,中国人被他们想象成为残暴嗜血的民族。

哪怕义和团运动结束之后,西方国家依然丑化中国人,甚至产生“傅满洲”这样的文学形象人物,这个虚拟人物连续100年被称为“最邪恶的中国人”。

回到慈禧太后的“万国宣战”现场,一面是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荷、比、西十一国接到宣战,另一方面清军、义和团开始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

当年的东交民巷使馆区被吓坏啦,各国使馆人员约500人、守军约500人、避难基督徒约400人,武器只有枪支没有大炮。

而进攻方具有碾压性优势,清军的主力是枪炮齐全的甘军,义和团有超过10万人包围使馆区。然而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这么多人硬是打不进去……

清军拥有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按道理几发炮弹就能把使馆区砸出大窟窿,可是炮兵就是怎么也打不中目标。清军里的洋枪也没发挥作用,只听到阵阵枪响,就是不见洋兵倒下。

每天的亮点就是义和团冲锋,他们穿着红衣红裤,焚香礼拜后,一人一道符,高喊口号冲进巷子……洋兵发现后,一通射击,义和团留下一批尸体后撤。

更蹊跷的是,在战斗的间歇,慈禧太后还派人送西瓜、蔬菜、面粉、鸡蛋、肉类进东交民巷,生怕里面的人饿死。

杀洋人最积极的义和团感觉很沮丧,把更大的精力用在杀北京城内的“二毛子”。他们还认为老百姓的“不洁”让神功失效,北京的义和团下令破解“令人家烟囱上盖以红纸,又令将粪桶倒置,插纸花于上。”

结果没有丝毫改变,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清兵怎么也打不到要害,义和团冲锋总是被击退……65天过后,义和团伤亡惨重,仅取得打死43个洋兵,伤152人的战绩。

为什么10多万义和团打不下500洋兵防守的东交民巷?答案就在慈禧那里,她后来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有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东交民巷诞生于13世纪末,马可·波罗来中国的时期,它位于北京东城区,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列强在东交民巷抢占地盘,设立使馆、兵营、警察署、银行、商务处等。

东交民巷作为使馆区,里面建有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据说当时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 。

后来,英勇的义和团曾多次攻击东交民巷的侵略者。为什么10万义和团打不下来呢?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慈禧太后对内公开叫嚷要领导民众抗敌,其实是利用义和团来反对列强,使“反清复明”的义和团,变成为“扶清灭洋”的武力,而她背地里又向列强乞哀告怜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清朝主要的对付方法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

用武力镇压,以及转移群众运动的目标。

慈禧太后就是采取最后一种办法,利用义和团来反对外国人,使“反清复明”的义和团变成为“扶清灭洋”。

于是他把义和团的领袖召进北京谈判,进行杀外国教士和领事,命令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外国领事馆。

这种情形帝国主义当然不能容许,所以直接引发英、美,法,德、日、意、俄,奥八国联军进攻中国。

据说慈禧想让“大阿哥”作为已故的同治帝的继承人,由于各国公使反对,而做罢了。

因此,载漪遂对外国人的干涉深为不满。次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蓬勃发展,他就利用义和团的“灭洋”口号,称之为“义民”。

清朝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并调董福详之甘军入京,会同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也开始重视义和团的力量,由于北京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军机大臣荣禄等人的欺骗,使她感到不用国家一兵,不糜国家一饷,利用义和团举义旗以攻洋人,是一种妙策。

可此时,她见义和团和清兵屡攻不下使馆区,心中暗暗着急。

在废黜光绪帝问题上,慈禧同列强之间存在激烈矛盾,她才最终决定利用义和团的仇外情绪,让义和团与列强发生正面冲突,使其两败俱伤。

协办大学士刚毅等,也主张利用义和团来加强以慈禧为首的满洲权贵的封建统治。

不久,清政府发布“上谕”,承认义和团合法,宣布对列强“宣战”,下令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下令董福祥的甘军和荣禄的武卫中军“协同”作战。

后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持光绪帝和一批王公大臣仓皇西逃。途中,慈禧太后却宣布“剿灭团匪”,诬蔑义和团为“肇事”之由,为正本清源,必须剿灭之。

  • 可以看出,至始至终,慈禧太后就没有抗战的决心

慈禧太后确实曾下令向洋人宣战,派遣董福祥的甘军配合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但当义和团取得节节胜利后,慈禧太后又开始帮助洋人剿杀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当时清政府内部,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上,明显地存在着对立的两派。一派主张应把义和团镇压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洋人不再派兵进京。

这是对洋人的主和派,其代表人物是军机大臣王文韶、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大学士联元及太常寺侍卿袁昶等。

另一派则是以端亲王载漪为首的主战派。

清朝与各国开战后,仍在保护各国使馆,惩办“乱民”,慈禧等对内公开叫嚷要领导民众抗敌,背地里又向列强乞哀告怜。

慈禧导演的一场“攻坚战”,就是实现借刀杀人的毒计而已,以便扑灭义和团的熊熊烈火,清政府别有用心地鼓动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以及西什库的天主教北堂。

而且,她下令由董福祥的甘军、荣禄的嫡系武卫中军,要与义和团“协同”作战。

其二、这些列强都是历史上世界最强的几个国家,武器非常先进,而且驻华的侵略军都是列强的精锐部队选派出来的人

交民巷的十一国公使,在北京内城离皇宫不远、紧挨正阳门处,这里有11国使馆,和北京城里唯一的一座西式饭店。此外,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的宅子也坐落在使馆区内。

这11国是:英、美、德、法、俄、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荷兰、比利时以及西班牙。

当然,最强的是前面八个国家。它们当中,美国是美洲大陆唯一的新兴强国,日本是亚洲大陆唯一的新兴强国,其他六位是当时欧洲大陆所有的强国,也就是说,这八个国家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世界级强国。

天津清兵同义和团在紫竹林租界与联军展开激战,大获全胜。

朱春山及其领导的部分义和团员,英勇杀敌,冲锋在前,受到官府奖赏。

廊坊之战,由于清军与义和团配合紧密,大败联军,迫使其逃回天津,此役打死打伤联军近300名。

于是乎,慈禧太后以为义和团勇气可嘉,可以利用,于是诏令京津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各大使馆,并先后对各列强宣战。

当时,帝国主义侵略军已挖好战壕、筑好工事,做好了长期防守各种准备。

所以,尽管义和团众英勇进攻,不怕牺牲,甚至冲杀到阵地前,只能同敌人进行肉搏。

在多次义和团进攻之中,肃亲王府成为战场,几乎被沦为废墟。但是义和团的武器实在太简陋,所以火力不足,根本不能靠近敌人,更加不可能快速攻入使馆区。

其三、慈禧又请李鸿章赴京,李鸿章终不为所动,他认为当时对拳民剿抚两难,对列强衅端已成,而清政府尚无任何主见,说自己赴京,也是无济于事

慈禧太后得知云集在大沽口的日、英、法、德、俄、美、意、奥八国舰队,已经攻占大沽口,正向天津进犯,而且将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进犯北京。

她不禁勃然大怒,决心与列强开战,限令各国使臣立即离京回国。

不久,慈禧太后下诏宣战,命载漪、刚毅率清军,以及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企图迫使洋人就范。

此后,清武卫前军将领聂士成,在天津八里台战死,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通向北京的门户大开。

东南各省的督抚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则宣布“东南互保”,进而拒绝加入清廷与列强的战争。

传说义和团攻打外国驻京使馆,火烧外国教堂,杀了德国、日本使馆官员。

李鸿章感到北方局势混沌,故意推迟赴京的行程,并五次电奏。

他三番五次的请先剿灭内匪,再退外国兵,驻德大使吕海寰曾经致电李鸿章,请其早日北上,以维持大局。

李鸿章当即复电,他推脱说:拳民剿抚两难,衅端已成,是政府尚无主见,鸿即绕道前,无济于事。

而此时的慈禧用诡计,促使义和团猛烈进攻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意在使义和团身陷困境。

李鸿章看出慈禧意在陷害和利用义和团,将来不会有什么好处,托辞时间,但清廷授于他直隶总督之官来打动他。

李鸿章这才离开广州到了上海。但他没有按照朝廷的旨意赶快入京,而是在上海停留下来,等待北方局势的明朗化。

而当时天津战役开始,天津失守,慈禧又请李鸿章赴京,李鸿章终不为所动。当八国联军正向北京推进之际。东南各省居然搞什么互保活动,不愿意参与对列强的战争。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反对列强,是出于各种目的,而且仅仅是借刀杀人而已,后来她还帮着列强围剿义和团。

事实上,这些列强都是历史上世界最强的几个国家,武器非常先进,而且驻华的侵略军都是列强的精锐部队选派出来的人。

当时,慈禧请李鸿章赴京,李鸿章终不为所动,他认为当时对拳民剿抚两难,对列强衅端已成,而清政府尚无任何主见,说自己赴京,也是无济于事,借故拖延,暗地里却支持东南互保。所以义和团才打不下东交民巷。




关于数万义和团攻打东郊民巷而没有打下来这个事情,无数专家、学者都发表过各种各样的文章说明过了。我再来补充一点:当时攻打东郊民巷的不光有义和团,还有大清朝的军队。坏就坏在,大清朝军队的手上了。

劫后余生的洋人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义和团外加上大清朝的军队拥有数万人之多,洋人的防守军队不超过千人,可是围攻了两个多月硬是没有打下来。这就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了……

义和团运动这个事情大家已经是人所共知了,目前对其看法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是正确的、勇猛的、反帝的爱国运动;另外一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是愚昧的、盲目排外的、是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灾难的一场运动。

不过我对义和团的评价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蛊惑,然后又被慈禧给利用了,最终造成了一场巨大悲剧的发生。

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那是非常简单的:能利用就利用、不能利用了就丢弃之。一开始的时候,慈禧是坚决主张剿灭义和团运动的,后来由于列强干涉慈禧换掉光绪,慈禧又转而利用义和团来攻打洋人。

可是慈禧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庚子事件中八国联军把慈禧打败了以后,慈禧在逃跑的路上就彻底翻脸了:下令剿灭义和团。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件事情可是看到慈禧的态度,一开始把主和的大臣给杀了、后来又把主战的大臣给宰了。反正也没有准话,边打边看了。

不过在整个义和团运动和庚子事件中,慈禧的本质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大位可以随时牺牲一切人和一切利益,慈禧真正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权力、自己的大位而已。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义和团围攻东郊民巷的事件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二是,为啥数万义和团加上大清朝的军队就没有打下:只有几百洋兵防守的使馆区呢?

围攻东郊民巷这个事是偶然中的必然

前面分析过了,慈禧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对待洋人的态度那都是非常复杂的。慈禧一方面是非常痛恨义和团和洋人的;另外一方面又是想着利用义和团去教训一下洋人;还有一方面慈禧又是非常害怕洋人的。

慈禧痛恨洋人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洋人干涉了慈禧换掉戊戌变法失败的光绪帝,洋人这是典型的干涉慈禧的内政、触碰到了慈禧的核心利益了。

1900年6月17日,这一天决定了庚子事件的最终走向。因为在这一天八国联军攻占了大沽口的炮台,开始浩浩荡荡地往京城进发了。

同时也在这一天,慈禧收到联军进军京城消息的同时,得到了一个情报:外国列强和洋人们要求她归政于光绪帝。

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的话,慈禧得出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联军到达京城以后,会逼着慈禧交出权力的。

于是乎,四天之后也就是1900年6月21日,慈禧一怒之下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一国列强宣战了。宣战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德国的公使克林德被杀了,这也是导致慈禧和列强矛盾加剧的原因之一了。

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跑去围攻东郊使馆呢?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

1、对于义和团来说这是必须要完成的使命,他们本来就号称要灭洋的,他们认为使馆里面的洋人当然是最多了。

2、慈禧当时对待使馆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是想教训一下洋人;一方面又想不能伤了洋人,最好是把使馆里面的洋人扣起来当人质,这样就有了谈判的资本了。

于是乎,一场轰轰烈烈、持续数月的围攻东郊使馆的战斗打响了。

为什么数万义和团战士外加上万清军打了几个月就没有打下防守薄弱的东郊使馆呢?

东郊民巷内部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不仅有500洋人的士兵,还有400多使馆工作人员和大约2000中国教民,大约总人数有个2800人左右。除掉一些老人、小孩、妇女以外,能够战斗的人员大概在1000人左右。武器装备除了洋枪以外,重武器大概是:武装有3挺机枪及四门小口径火炮。

当时义和团的进攻人数并没有十万人,大概人数在2—3万左右,不过还要加上清军的几千人。义和团的装备虽然差点,可是清军的装备还是比较先进的,例如:洋枪是人手一把、还有克虏伯大炮多门等等。

试想一下,这样的兵力对比、这样实力悬殊之下,义和团和清军要是全力以赴、不计生死的进攻的话,估计十个东郊民巷都打下来了。我认为最简单的打法就是:围而不打、每天用大炮轰就行了,洋人就是被炸死、困也给困死了。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为什么打了两个多月,东郊民巷就没有打下来呢?

原因一:义和团的战斗力实在是有点差

义和团发展到后来的时候变成了:乱七八糟的存在了,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统一的战略、基本上就是各自为战的存在。

洋人的武器装备与义和团也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面,义和团往往发起的都是盲目的冲锋,洋人排枪一放就不敢再次攻击了。义和团里面都是搞的:刀枪不入、神功护体这些东东,在洋枪面前简直就是无所遁形、充当靶子的角色了。

东交民巷义和团士兵在与洋人士兵交战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就是:一众的义和团士兵身穿红衣红裤,焚香祭拜每人持有一道黄符,拿着大刀长矛高喊着口号冲锋,然而面对义和团士兵的冲锋,洋人一通射击之后,义和团便只能溃败而逃。

毕竟义和团人员不是真的“刀枪不入”,根据相应的史料记载,近乎六十余天的攻击,义和团自身伤亡异常的惨重,而洋人仅仅才被打死四十多个人而已。

原因二:慈禧并没有真的打算和洋人彻底的翻脸

慈禧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以及庚子事件中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她一面想着要教训一下洋人、一面又不敢彻底的得罪洋人。

慈禧原本的打算是把东郊民巷完好无缺的攻下来,把里面的洋人当作人质的。这样的话,等到八国联军到了之后,慈禧就可以用这些人质来进行谈判了。

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慈禧后来说了一段话:

“依我想起来,还算是有主意的,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但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这也可以看得出来,慈禧当时并没有下死命令给义和团和清军——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攻下东郊民巷的。

通过后来事件的发展轨迹来看,慈禧估计是非常庆幸的,如果当时把洋人都打死了的话,估计慈禧这个“祸首”就会被八国联军惩处了。

原因三:当时装备精良的清军不但没有真打,还积极帮助洋人脱困

当时攻击东郊民巷的有好几千的清军,这些军队的装备是非常靠谱的:人手一把洋枪、另外还有几十门克虏伯大炮等等。如果这些清军誓死攻击洋人的话,估计洋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守不住的。

不过当时打的不是真正的战斗,而是“政 治仗”了。此时的清军统领是慈禧的心腹荣禄,这哥们早就看出了慈禧的心理了——不是真打、而是假打。于是乎,荣禄开始打起了世界上最奇葩的战斗了,每天放放空炮、枪也是基本上对天开……

荣禄也是没有办法,他一面接到的指令是攻打东郊民巷、一面又知道慈禧不想和洋人彻底翻脸。荣禄自己肯定知道:慈禧无比强大的“甩锅”能力的,万一事后洋人追究起来的话,慈禧一定第一个把荣禄甩出去。

除了假打以外还有更加搞笑的事情:荣禄与使馆里面的洋人还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清军不断多次停止进攻使馆,还不断地向使馆里面送去米、面、蔬菜和西瓜等物资。

说白了就是:荣禄知道慈禧是什么人、对洋人是个什么态度,所以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彻底地打下东郊使馆的。

这场持续六十多天的战斗应该是这样一种场面: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清兵怎么也打不到要害,还不断地送补给;义和团的冲锋总是被击退的。大家在这里不是打仗,而是在进行一场表演而已。据后来当事人回忆说,这六十多天的仗打得很是无聊。

65天过后,义和团伤亡惨重,可是仅取得打死43个洋兵,伤152人的战绩。一直到八国联军的大军打到京城为止,东郊民巷还是牢牢掌握在洋人手里。

我想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义和团是真打,可是实力太差;清军不光没有真打,还不断地送补给给洋人,估计这仗再打两个月还是一个样了。慈禧对打不打洋人兴趣不大,能不能保住江山、保住慈禧自己的大位才是她最核心的目的——荣禄那是毫不保留的贯彻了慈禧的战略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   洋人   光绪   重机枪   使馆区   列强   机枪   东郊   联军   人质   使馆   北京   慈禧   士兵   装备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