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何在宋高宗去世之后,立刻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

说起来,宋孝宗之所以要禅位,那可真的是“一把辛酸泪”。

禅位这种事,对于古代皇帝来讲,除非是迫不得已,一般是很少有人愿意主动禅位的,毕竟,当皇帝的滋味,可要比太上皇爽的多。

但是在大宋朝,禅位且还是主动禅位的却屡见不鲜,不仅北宋有,南宋同样也有。

比如北宋的宋徽宗,就是禅位给了儿子宋钦宗,而到了南宋,先是宋高宗赵构禅位给了养子宋孝宗,紧接着,宋孝宗赵昚又禅位给了儿子宋光宗。

其中,宋高宗之所以要禅位,就是在南宋遇到危险时,想撂挑子当一个富贵闲人,他的做法和初衷,与当年的宋徽宗如出一辙。

这种临危反而退却,甘心去当“鸵鸟”的禅位,虽可耻,但也“情有可原”。

但宋孝宗的禅位,就令人颇为不解了,要知道,孝宗在整个南宋的皇帝里,还是能称得上首屈一指的,继位之初,又是平反岳飞,又是主张北伐收复故土,足以说明,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

可是,为何像孝宗这样充满抱负,且一心想重振大宋雄风的皇帝,依然最终还是主动禅位给儿子,自己选择退居二线呢?

实际上,宋孝宗禅位的核心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玩不转”了。

为什么会说宋孝宗因为“玩不转”了才会主动禅位的呢?我们可以用一句点评南宋高宗时代、孝宗时代的经典话语,来展开这个话题。

“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却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却无恢复之臣。”

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说,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朝中不乏有能力重整山河的文臣武将,但奈何赵构一心想当鸵鸟,绍兴和议是他最高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甘心偏安一隅的君主。所以,终高宗一朝,南宋始终无法彻底打开局面。

而在孝宗一朝,孝宗本人颇有抱负,一心想恢复旧山河,但可惜的是,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加上孝宗空有心志,却志大才疏,因此,壮志未酬便是其最终结局。

而这背后令人叹息的一切,还得从孝宗接过权力的那一刻说起。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正式禅位,皇太子赵昚于当年六月登基,是为宋孝宗。

继位之初,孝宗就展现出力图振作,恢复中原的远大心志。

比如他为了鼓舞士气,收拢人心,在他继位的第二个月,就开始着手为岳飞平反,同时启用当初因主战而被罢黜的多名官员,比如张浚、陈康伯、虞允文等

除此之外,他还厉行整军备战,疏远那些一心想求和的大臣,总之就是,在宋孝宗继位初期,南宋整体迸发出一种决心收复故地,且上下均斗志昂扬的气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宋孝宗组织了著名的“隆兴北伐”。

这次北伐,孝宗花了大量的心思,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军力,就集结了八万余人,要知道,一次性集结这么多人的对外战争,在南宋可谓是屈指可数。

而孝宗的意思是,想借助此次北伐,收复故地,重整山河。

理想是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孝宗虽说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他身上却有两个缺点,第一是没有什么战略眼光,第二则是不能识人。

而这两点,对于一个想在对外政策上做出点成绩的领导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首先先说他没有战略眼光,严格来讲,在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他组织的这场隆兴北伐,并不是最恰当的时机,当时的南宋,不仅岳飞已死,同时南渡时的重臣宿将,如赵鼎、韩世忠、刘琦等,要么死,要么老病。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即是吴璘,可惜他远在西陲坐镇,不足以改善全局。

不仅如此,由于秦桧活着时,对岳家军乃至整个南宋的军队,都进行了一番清洗,因此,孝宗继位时的南宋军队战力,已经远不是曾经综合军力不次于金国的南宋了。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发动对外战争,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孝宗看不清这一点,他自认为军民上下一心,就可以抗衡金国,所以,就在他登基的次年,忙不迭的就发动了隆兴北伐。

而说到不识人,这才是最要命的。

如果隆兴北伐,能有一个相对能力较强的主帅,也不是不能打,但是,孝宗却把主帅之职,交给了前文提到的张浚。

张浚是什么人?要知道,当初在建炎三年,张浚作为主帅,手握步、骑共18万宋军,且麾下不乏有良将,但结果,却搞出来一个大溃而逃,最终让金国大获全胜。

这就是南宋初期,令人极为饮恨的“富平之战”。

还有,在绍兴七年,同样还是张浚,不顾岳飞等人的苦心劝阻,硬是“成功促成”了郦琼、靳塞等宋军将领,带着手下的三万余人,又裹胁沿途士民共十万余人形成兵变,一举摧毁了已经形成的大好局面。

这样的人,宋孝宗居然还让他担任隆兴北伐的主帅,其结果,可想而知。

也正是没有战略眼光,以及不识人,加上碰到了当时金国完颜雍这样颇有能力的君主,所以最终,隆兴北伐果然“玩砸”了。

而玩砸之后,对宋孝宗的打击极大。

一方面,是他初登大宝,就遭遇如此惨败,让他脸上无光,而另一方面,因为失败,南宋不得不重启对金媾和的路线。

这就让满心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孝宗十分难受。

而这还是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曾经的主和派,逐渐重新活跃于朝堂,而对此,孝宗也无可奈何,甚至迫于形势,还不得不启用主和派。

在这种情况下,虽说朝堂上依旧存在有主战派的声音,但是宋孝宗却因为一次失利而变得畏首畏尾,最终整体思路也开始倾向于主和。

因此,在他的主导下,南宋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十二月,重新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的主要内容,是将金、宋两国的关系,由原来的君、臣调整为叔、侄,另外,对于南宋收复的地区,要重新归还给金国,至于岁贡,则改称为岁币,由原来的每年银25万两、绢25万匹,变更为如今的年银20万两、绢20万匹。

可想而知,在隆兴和议达成之后,宋孝宗的心情会是如何,应该不仅仅有屈辱和愤怒,更多的还有壮志未酬的悲凉。

当然,即便是隆兴北伐失败,宋孝宗也没有像他的养父赵构那样,去甘心做一个鸵鸟,他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依然想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比如他经常检阅军队,亲自监督士兵操练武艺,始终不忘北伐之志,曾经还一度重新燃起北伐热情。

另外他对于内政是一把好手,尤其是重用大臣虞允文,君臣二人联手,一度让南宋出现法治清明、政风宽和的局面。

南宋历史上难得的太平盛世“乾淳之治”,就是在宋孝宗手里出现的。

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是真正能让孝宗满足的,他最大的愿望,最希望达成的功业,依然是北伐收复旧地。

但可惜的是,他的手下人里面,着实找不出一个能当此大任的人。

比如在他再一次重燃北伐之志时,有意想委任以主战著称的右相蒋芾为主帅,甚至直截了当的对蒋芾提出,希望他能抓紧筹划有关北伐的事宜。

但结果,到了这个时候,蒋芾一改曾经的主战风格,反而对孝宗提出,“天时人事未至”,劝其打消北伐的主意。

蒋芾的反应,着实令孝宗大失所望,一怒之下,下令免去蒋芾之职。

之后,孝宗又多次启用主战派的大臣担任宰相,但这些人均是在真正要定夺北伐相关事宜时,全都打了拖堂鼓,这就让孝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唯一始终坚持和孝宗站在统一战线,且一直主战的大臣就是前文提到的虞允文,但可惜的是,虞允文仅在拜相五年后便病逝。

自此,再无人愿意与孝宗同心同德的商议北伐大计。

隆兴北伐的失利,以及隆兴议和的达成,本身就极大的打击了孝宗的锐气与积极性,之后大臣们的士气低落,只想着求安稳,不愿北伐的心态,更是挫伤了孝宗的内心,加上亦君臣亦知己的虞允文病逝,终于让孝宗的所有精气神,都耗费的一干二净。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而然的生出了禅位的想法。

这就好比,我们在进行一项工作时,刚开始满怀信心,又是给自己打气,又是鼓舞下属,但结果,因为各种因素,比如对工作的困难性预估不足,最终导致该项工作以失败而告终。

并且,下属中也基本没有愿意继续表示支持的,反而唱衰的不乏其人,这么一来,大部分人都会没有了刚开始的心劲儿。

当然,也有那种心志坚韧的人,在面对诸多困难的情况下,继续迎难而上,寻求破局的办法,但可惜,宋孝宗不是这种心志坚韧的人。

所以,他失败,并有了禅位退出的想法,也就不奇怪了。

平心而论,宋孝宗是一个南宋时期里,难得的好皇帝,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而言,仅一个“好”字是万万不行的,虽说他在位期间,军事行动的失败,以及朝局上出现的问题,责任不完全在于他,但是,他空有大志,却无相匹配的能力,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最大根源。

也正是因为如此,宋孝宗其实活的十分憋屈,他心中有重整山河的执念,也不甘心当一个平庸之主,但奈何才具能力更不上,最终功败垂成,不得不饮恨终生,这才是让他最痛苦的地方。

所以,在看明白这一切之后,也深知重整山河、收复旧地是一种奢望之后,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正月,正式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惇。

实际上,宋孝宗早就有了禅位的想法,比如在1187年,也就是宋高宗刚病逝之际,他就命太子赵惇参政,之后更是命太子负责人事调动,逐步开始下放权力。

而拖到1189年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在此期间需要权力过渡而已。

至此,曾经满怀壮志的宋孝宗,终于卸下了身上的担子,就如同一个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准备开始退休生活。

但他的退休生活,却远不如他养父赵构那样惬意。

要知道,当初赵构在退位之后,着实是潇洒自在的活了二十多年,期间,宋孝宗对他可谓是有求必应,尽可能的依着赵构的心情来,真的是极为孝顺,不然他也不会有“孝宗”这个庙号。

但到了孝宗退休后,他的儿子赵惇,却十分不孝顺。

最明显的一点,是赵惇经常不去主动看望宋孝宗,有时候几个月都不见一面,这背后也有他的皇后李氏的影响,因此,孝宗常常郁郁寡欢。

到了孝宗病重之际,自知即将不久于人世,就告诉身边的大臣,想再见儿子赵惇一面,结果赵惇依然不去。

甚至在当时,有大臣拉着赵惇的衣袖,苦苦哀求他去见孝宗最后一面,但赵惇奋力挣脱,以至于衣袖被撕烂,最终还是扬长而去。

就这样,宋孝宗赵昚带着满心的遗憾,于1194年6月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总结一下。

宋孝宗是个好人,并且在内政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由于他志大才疏,加上臣子不给力,最终导致他在外战上失利而饮恨终生,而他之所以主动禅位给儿子,原因便在于此,而按照他儿子赵惇的表现来看,宋孝宗也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所以,这就是为何会说宋孝宗一生都活的很憋屈,对外,壮志未酬,对内,儿子不孝,这样的人生,真可谓是“闻者落泪、听者伤心”。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南宋高、孝、光、宁连续四任君主在世即行禅让,而且是完全的放弃权力的禅让。这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宗内禅

宋高宗一味求和,却遭金主完颜亮毁约南侵,使他的求和政策丢尽了脸面,绍兴三十年二月他返回临安,五月,他就下诏宣布决定禅位,正式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他对宰执声称:“今老且病久欲退闲。”而实际上,他退位后还活了二十五年,禅让这年仅五十六岁,身体十分健康。



高宗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这一决策的:让一个听命自己的继承人早点替代自已处理朝政,既省得自己政事烦心,又能够进一步换取他的知恩图报,自己既可以安享尊荣,又可以在适当时候以太上皇身份左右大局,禅让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年六月,举行禅位仪式,新皇帝就是孝宗,高宗以太上皇移居德寿宫。在禅位仪式上,高宗接见群臣时说了一句出自内心的自我评价:“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

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复的君主。即位第二个月他就正式为岳飞冤案底平反朝野人心为之一振。他对秦检构陷的其他冤案也进一步作出处理,李光、赵鼎等去世的受害者,都恢复名誉。抚恤子孙张浚、胡铨、辛次膺等健在者都受到了重用。他继续任用高宗末年那些坚持抗金、政绩卓著的大臣,陈康伯、虞允文、张焘等都成为新班底的核心。

宋高宗禅位以后退居德寿宫,时称北内,每月零花钱就是四万贯,是当时太师等最高月俸的一百倍。每年四十八万贯支出, 还不包括德寿宫的日常开销。每逢生日,孝宗还得孝敬寿礼,银 五万两、钱五万贯是最常规的进献。

孝宗对太上皇可谓是竭尽孝道,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种种欲望,即便在治国大计上也往往委曲求全,庙号孝宗确是名至实归的。 太上皇在禅位后还悠闲滋润地活了二十五年,淳熙十四年 (1187年)以八十一岁高寿一命归西。



明清之际王夫之在《宋论》里有一段话,可以移作对高宗其人的盖棺之论:“高宗忘父兄 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称臣于骄虏,而无愧怍之色;虐系功臣遂其猜防,而无不忍之心;倚任奸人,尽逐患难之亲臣,而无宽假之度。孱弱以偷一隅之安,幸存以享湖山之乐。滷滞残疆,耻辱 不恤。”

对高宗的死,孝宗表现出深切的悲痛。他一反君主守丧以日代月的旧规,坚决要为太上皇守三年之丧。其中虽有尽孝报恩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他对朝政已深感倦劳,不再是隆兴初政时那个雄心勃勃的宋孝宗。

二、孝宗内禅

宋孝宗锐意恢复,王夫之说他是“怨不可且夕忘,时不可迁延失”,已到了心心念念的地步。隆兴和议决不是宋孝宗期望的结果,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他在准备用武力恢复中原的同时,也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向金朝索取更多的东西。

乾道元年(1165)四月,金朝报问使入见,孝宗要求按金主亮南侵后的敌国之礼,由阁门转呈金使的国书。金使不同意,坚持按绍兴和议的旧仪,由宋朝皇帝在殿上亲自起立从使者手中接受国书。双方僵持多日,最后由太上皇发话,孝宗不得不遵循旧例,但内心更感屈辱和愤怒。



虞允文是孝宗前期抗战派代表,他的去世,对孝宗北伐大计是个沉重的打击。孝宗的统治也大体以此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孝宗在乾道二年、四年和六年,先后举行过三次大规模阅兵,以鼓励士气,振奋民心,锐意恢复,矢志北伐。

但允文一死,孝顿失支持,虎虎锐气逐渐消退,守成的幕气占据上风。他把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控制朝政、掣肘宰相上。

淳熙十四年(1187年),太上皇宋高宗终于去世,孝宗还做了两年皇帝,但他却无复当年的锐气,暗中打算着禅位给自己儿子了。

后人以恢复论其父子道:“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说得不无道理,高宗无意恢复,但岳飞、李纲、张浚都以恢复为已任;孝宗志在恢复,仅一个虞允文也中途而殁。历史的机遇并不是尽如人意的。

宋孝宗有三个儿子,长子赵愭,次子赵恺和三子赵惇,都是原配郭皇后所生。他即位以后,久久未立太子,大概一是忙于隆兴北伐,二是免得引起太上皇难以言说的不快,三是对三子颇有属望却不便操作。

乾道元年(165年)四月,赵惇率先得子,两个月后,赵愭才生下儿子。赵惇为皇嫡长孙的名分暗中较上了劲,孝宗这才不得不立长子赵愭为皇太子。岂料赵愭命蹇,两年后一命呜呼。



其后东宫虚位四年,按立长的常规,理应立赵恺,但孝宗实在看好赵惇。乾道七年,孝宗断然越位建储,立赵惇为皇太子。淳熙七年,赵恺病死,孝宗问心有愧,却譬解说当年越次建储正因为他“福气稍薄”。赵惇做稳了皇太子,迫不及待地企望孝宗早日禅位给他,但孝宗还不打算放手。

太上皇去世,孝宗渐生倦息之意,让太子参决朝政。淳熙十六年初,孝宗正式禅位给皇太子此即宋光宗。

据推测,孝宗之所以决意退位,另一原因是这年正月,金世宗的皇太孙完颜璟即位,此即金章宗,而按隆兴和议,年过花甲的孝宗得尊年仅二十来岁的章宗为叔叔,这是其强烈自尊心所无法接受的。

禅位以后,孝宗改高宗原先退居的德寿宫为重华宫,移住其中也当起了太上皇。他期望光宗也像自己对待高宗那样,让他颐养天年。

但孝宗也并不甘心完全放弃对朝政的内控,禅位前安排自已信得过的老臣周必大出任左相,作为一种平衡,光宗潜邸旧臣留正为右相。光宗一上台,就不愿再受太上皇摆布,提拔亲留怨周的何澹为谏议大夫。何澹上任,首攻周必大,光宗顺水推舟将其罢相,升任留正为左相。

三、“精神病皇帝”宋光宗

光宗即位次年,改元绍熙。史称绍熙初政,“宜若可取”,实际情况是言过其实。光宗虽多次下诏求言,却是只做听众而缺少行动,有臣下一针见血地说他“受言之名甚美,用言之效无闻”。在任用台谏上,他既出于私心选用了何澹,也严加甄选,任命了刘光祖、彭龟年等人,可谓正邪并用。减税、节用、理财之举,或杯水车薪,小惠未遍,或有始无终,言行不一,总体上无甚可取。

另一方面,光宗初政,有违明君之德的嗜好却逐渐暴露。他对优伶歌舞,市井段子,特感兴趣,召来演出,乐此不疲。原先就嗜酒,如今更是饮宴无度。虽说是后宫生活,却没有不透风的墙。



太学生余古知道了,就趁着下诏求言,在封事里以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和宠呢伶官的唐明宗作为类比,进行劝谏。光宗再也顾不得维护纳言好谏的形象,怒之下,将这个太学生押送筠州,让他边受监管边学习。

当年高宗听信道士皇甫坦鼓吹李风娘“当母天下”,为还是恭王的光宗定下了婚事。婚后才知道她是一个妒悍多事的女人。册立为太子妃后她容不得太子身边宫女的增多,一再到高宗与孝宗夫妇面前告状,孝宗让她学点后妃之德,同时警告她如果只管与太子争吵,宁可废掉你!

册立为皇后以后,凤娘更是目中无人,有一次竟然话中有话地讥讽太上皇后谢氏与孝宗不是结发夫妻,气得孝宗把老臣史浩召来讨论废删事。史浩从稳定政局出发,以为决不可行,废后之事这才作罢,但双方关系却充满了火药味。



光宗只有一个儿子,时封嘉王,是皇位理所当然的继承人。留正劝光宗早日立储,光宗就去找太上皇,不料孝宗对他说:“当初按例应立你二哥,因为你英武像我,才越位立你。而今你二哥的儿子还在。”意思很明白,赵愭绝后,皇位应该再回到赵恺一脉。

孝宗这一安排原因有二:其一,弥补对赵恺的歉疚心理;其二,他发现嘉王“不慧”,而赵恺之子嘉国公赵柄早慧。光宗在大义与情理上不能回驳太上皇,内心却是老大的怨怼,父子关系划出无法弥合的裂痕。

李皇后知情后,决定亲自出面为儿子争回皇位继承权,她在一次内宴上向太上皇发作:“我,是你们堂堂正正聘来的;嘉王是我亲生的。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太上皇勃然大怒,光宗默不作声。

不久,太上皇知道光宗心脏不好,搞到一张秘方,合了一丸药,准备在光宗来看望时给他。李凤娘知道后,竟挑唆光宗说“太上皇打算废掉你,准备给你服的那丸药,就是为了好让嘉国公赵柄早点继位。”光宗信以为真,不去见孝宗,把原先规定的每月四朝的约期也抛诸脑后。

光宗的妃嫔多起来,碰上李凤娘却是个悍妒的醋坛子。一天,光宗洗手,见端盆宫女的双手白如凝脂,嫩似柔荑,大为愉悦。几天后皇后送来具食盒,装的却是那宫女的双手。李凤娘对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早想下毒手,就趁绍熙二年光宗祭天不住后宫的机会虐杀了她,再派人到祭天斋宫报告黄贵妃“暴死”的消息。因为祭天大礼,光宗不能赶回后宫看个究竟,他也深知凤娘的歹毒,只是哭泣个不停。

事也凑巧,次晨祭天时猝不及防发生了火灾,转瞬间大雨冰雹劈头而下,虽没把光宗烧死。但诸多变故交织在一起,他以为自己获罪于天,吓得神经从此失了常。

直到绍熙三年春天,光宗才能勉强升殿听政,但也经常目光呆滞,精神恍惚。他的病情时好时坏,还有点周期性,岁末年初比较稳定,偶而还去朝见太上皇,开春到秋末神志就基本不正常。

理智清醒时,他还想做个明君,曾为自己能把陈亮由礼部奏名第三擢为第一而喜形于色。但昏政已司空见惯,蜀帅吴挺死了半年,他还固执地以为活着而不派新帅。绍熙二年岁末以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南宋王朝就是由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君临天下。

光宗一年里犯混的时候多,那时他绝对不愿去朝见太上皇,孝宗不同意立嘉王的旧症结,使他疑虑与妄想父亲要废黜或加害自己。这事在臣下看来事关君德与孝道,于是近臣口敝舌焦的谏诤,外臣连篇累牍的奏疏,都劝谏光宗过宫朝见太上皇。

有时,光宗在压力下,勉强答应某日过宫,届时侍卫仪仗全体出动,阖城百姓驻足翘首,他却出尔反尔,酿成一次次过宫风波。

四、光宗“内禅”

绍熙五年初,太上皇逐渐病重,起居舍人彭龟年叩首苦谏过宫探病,额血渍红了龙墀,也没能感动他。从太上皇犯病到去世,他竟一次都没有去过北内。个别得睹“天颜”的大臣不敢说出病相,无缘得睹“天颜”的士庶军民却被光宗的所作所为所激怒。

叶适建议宰相留正将光宗病状遍告群臣,免得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轻议君父”,留正却以为人臣决没有对皇帝说“你有病的道理,听任人心浮动,政局动荡。

六月,孝宗去世,光宗拒绝出面主丧。大丧无主,是前所未有的人伦大变,社会变乱随时可能发生。宰相留正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率群臣拉住光宗泣谏,衣裾为裂也无济于事,朝臣们都手足无措。



高宗皇后吴氏自高宗死后一直与太上皇孝宗同住重华宫,她年已八十岁,却能处变不惊,命宰执赴重华宫发丧。留正、赵汝愚请她以太皇太后之尊垂帘听政,她不愿背上女主干政的恶名,只同意代行祭奠礼,并向外宣布“皇帝有疾,可在南内服丧”,以遮掩朝廷体面,平息朝野义愤。

这种局面不能长久继续,留正便奏请立储,岂料光宗在这问题上也出尔反尔,先是斥骂留正“储位一建就会取代我”;继而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却又不明确指示究竟立储还是禅让,让宰执无所适从。留正迷信自己流年不利,在一次上殿时扭伤了脚脖子,误以为不祥之兆,光宗给他的御批中又有语义含混的责备语,他便撇下了棘手的政局,乘上肩舆逃遁出城了。

这一消息更令朝臣都民惊骇惶恐。工部尚书赵彦逾以山陵使来向赵汝愚辞行,建议他当机立断,根据“念欲退闲”的御笔 。出来主持大计,成就上天付予的一段事业。汝愚被说得忘情,脱口道:“是啊,几天前梦见孝宗授我汤鼎,背负白龙升天。”二赵计议已定,赵彦逾去做殿帅郭杲的工作,以取得宫禁卫队的支持 ,这是专制君主制下宫廷政变的关键。

赵汝愚让知阁门事韩侂胄去打通太皇太后吴氏这一关,没有她的首肯就名不正言不顺。 侂胄是名臣韩琦的曾孙,其母与吴氏是亲姊妹,其妻是吴氏的侄女。不过,侂胄平时也不能随便见吴氏,他托人传话,吴氏传谕汝愚“要耐烦”。但局面不容一拖再拖,汝愚让他再去提议内禅。

侂胄进退无路,走了原重华宫领班内侍关礼的路子。关礼声泪俱下地向吴氏哭诉局势的严重,吴氏终于传谕汝愚,决策内禅。 次日,是孝宗大丧除服的日子。嘉王赵扩由王府直讲彭龟年陪同在军队护卫下来到北内。赵汝愚则先命殿帅郭杲率卫士赴大内请来传国玉玺,自己与其他执政率群臣也来到北内孝宗灵柩前,向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吴氏建议立储传位 。

吴氏命赵汝愚宣布皇子嘉王即皇帝位,尊光宗为太上皇帝。 嘉王听了,绕着殿柱逃避不止,连说“做不得”,吴氏大声喝令他站定,亲自取过黄袍给他穿上。 嘉王在韩侂胄、关礼的挟扶下侧坐在御座上,仍自言自语道:“我无罪。恐负不孝之名。”汝愚早率群臣跪拜了新君,他就是宋宁宗。次日,吴氏撤帘还政。在她的主持下,南宋王朝度过了一次皇位传承的危机。



场老皇帝缺席、新皇帝勉强的内禅礼终于收场。至于太上皇光宗,其后病情更重,清醒时,他不能原谅儿子夺了自己的皇位,拒绝见宁宗;恍惚时,他疯疯癫癫满官禁乱跑,宫女内侍私下里都叫他疯皇。退位以后,他还活了六年,庆元六年(1206年)去世。

孝宗选他做继承人完全是决策错误。他以精神病患者而君临天下达两年半之久,最后造成政局动荡而群臣一筹奠展,凡此都深刻揭示了君主专制的非理性。

高孝光宁四朝,内禅倒有三次,历史似平一再重演。但比起绍兴、淳熙内禅来,绍熙内禅实际上是在迫不得已情势下的皇位更代,意味着其后的南宋王朝,连浮架内禅那种表面的人君之德和升平之象都难以为继了。




靖康之变,徽钦两帝被金人所掳。国不可一日无君,宗泽等人为了中兴大宋,将赵构扶立为帝南宋第一任皇帝,是为宋高宗。

直到15年后,赵构伙同秦桧一起谋害抗金名将岳飞,朝野上下才明白,原来赵构是个贪图个人享受的卖国贼。为了贪求奢华,为了贪生赵构还在55岁时,就禅位给了赵眘,当上了25年掌握实权的太上皇。

赵眘,宋太祖赵匡胤的第7世孙,寿王赵德芳的6世孙,生于秀州(今嘉兴),赵构的养子。与赵构不同的是,赵眘是抗金派,他登基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为岳飞等抗金英雄平反,而且大力发展经济,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南宋的9位皇帝中,算是一个好皇帝。

然,奇怪的是,这样一个还算好的皇帝,为什么会在赵构死后,可以大展身手,全力中兴南宋时,却将皇位禅让给了他有疯病的儿子赵惇了呢?


尴尬的宫廷生活

宋朝自赵光义即位皇帝后,宋朝皇帝一直是由赵光义的后世子嗣继位。而宋太祖赵匡胤一支的子孙们则与皇位无缘,按照这个理论来说的话,皇位怎么都与赵眘不相干。

也许是天道有情吧。本来赵构是有个儿子赵旉的,结果在苗刘之变的时候死亡了。赵构又在南下躲避的时候,因受惊过度,以至于有了心理障碍,不能生育。赵构绝后了,皇位无亲子继承。

于是,赵构便按隆祐太后等人的建议,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中挑选了两个孩子作为太子候选人。一则,是为了挑选最有能力的人立储君。再则,在宋太祖的后世子孙中立储,可以讨好朝臣,顺应民意。

赵眘6岁被赵构收养入宫,少年时代就满眼所见都是后宫倾轧。两个候选人分别被张婕妤和吴才人领养,而这两个女人谁都希望自己领养的儿子被立为储君,因此后宫整天都在明争暗斗。

赵眘16岁时养母病死,吴才人被立为皇后。赵眘又被吴后领养,表面上看吴后对领养的两个儿子一视同仁,但内心还是偏袒先领养的赵璩,仍然希望立先养的儿子为储君。

加上秦桧因为自己的儿子秦嬉无能,见赵眘聪明能干,怕自己儿子将来斗不过赵眘而相位不保,便从中作梗,建议赵构另选一个接班人。

还有赵构一直在尽力求医问药,求神拜佛地希望自己再生一个儿子,以继承大统。所以赵眘进宫20多年,一直没有被确立为太子,处境十分尴尬。


立储有曲折,即位有原因

赵眘的立储道路虽然坎坷,但终因其少年时的沉静,过目不忘的读书能力,以及其彬彬有礼而压倒对手赵璩。

赵构虽然自己荒淫无度,但是,为了国家,为了赵氏江山,他在选接班人的问题上,还是希望挑选一位才德兼备的优秀人才。于是,他给两个候选人出了一道非常厉害的考题。

这日,赵构给赵眘、赵璩两人各赐10名侍女。赵眘的师傅史浩马上告诫赵眘说:“这些美人都曾是伺候过皇上的人,不管她们与皇上关系如何,你对她们要尽量地尊重,以庶母之礼待之。”

果然,不久之后赵构把20名美人召回经查验,赵璩的那10名美人全被他染指过,而赵眘与这10名美人则秋毫无犯。随即赵构决定立赵眘为太子。

当时的形势是金强宋弱,赵构一方面以卖国求荣与金人签定和约苟且,另一方面他害怕像他父兄那样被金人掳走。于是,他为自己准备好了几百艘大船,准备在紧急情况下逃往海外。

但是,身为一国之君总不能强敌入侵,就扔下朝臣百姓不管,只顾自己逃命。如果这样的话,别人很能乘他出逃期间推翻他。

于是,他想到了禅位于太子,自己做个有实权的太上皇。这样,如果是和平时期,他有实权可以安享奢靡。如果有战乱的话,他便可以逃之夭夭,由新皇帝来当替死鬼。


父子面和心不和

本来赵构禅位并非好意,赵眘心里也是明明白白的。加上父子政见不同,所以外表上看赵眘十分孝敬,事事上请示晚汇报,一旦遇上了赵构的严重反对,赵眘也只能认错停止行动以尽孝意。

再说了,赵构在禅位前就已经作好了屈膝和谈的一切准备,朝中官员也安排了他自己的亲信。秦桧、汤思退也被任命为宰相。并且撤销了专为杭金而设立的招讨司。如此,赵眘根本无法放手抗金。

赵眘一面感恩着赵构把他从民间小儿转变成皇帝,对赵构非常孝敬。但是也因他与赵构政见不同而貌合神离,两人暗中较劲。


比如,1161年底,采石大捷,宋军打退了南侵金兵,收复了失地。按理说打了胜仗是件高兴的事。可赵构的想法与一般人不同,宋军的胜利给他带来的反而是不安。

赵构认为宋军赢了,金兵会不甘心失败而从此兵事连连很危险。倒不如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没有战争来得安宁。于是,就在虞允文采石大捷举国欢腾时,他决定禅位于赵眘以便于发生战争时,自己下海逃命,没有战事发生,他就可以安安稳稳的当太上皇。

1162年6月,身体健康,年仅55岁的赵构宣布退位,由太子赵眘继位。在禅位仪式上,赵构说:“这些年来,我在位时多有失德之处,还承各位帮忙关照遮盖!”看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赵眘即位后,当时著名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有意记录了赵光义谋杀太祖父子三人的蛛丝马迹。赵眘在审阅书稿时持支持认可的态度,赵构虽然非常不乐意,但是不便说明,因为他怕引起争论后,会揭出赵光义更多的丑行。

赵眘对岳飞非常推崇,在他未成年时,曾与岳飞有过一次长谈,当时还引起了赵构的怀疑。赵眘继位后,利用金兵再次南侵,借口为了给前线将士一个交代的机会,提出要为岳飞平反。迫于舆论压力,赵构不得不同意有限度的进行平反。

赵眘在为岳飞平反时,把责任全部推给秦桧,这样更有利于将秦桧执政时期所有的冤假错案一起平反。他封岳飞为鄂国公,谥号“武穆”。如此,赵构虽心知肚明这是赵眘与自己对着干,但也只能憋下这口气算了。

壮志难酬

赵眘在继位后的5年中,举行了三次全国性的大阅兵,选拔将领,整军经武立志北伐中原,一洗国耻。却受到了来自赵构的阻挠。凡是有关北伐抗金的计划汇报给赵构,赵构就会不耐烦地说:“这些大事最好等我百年之后再说吧。”

赵眘将坚决支持他北伐的张浚提拔为枢密使,全权负责江淮全线军事行动。但遭到了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大批官员的反对。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宋朝廷中,绝大多数的官员是和赵构一样,主张卖国和议。

1163年,当赵眘眼望着张浚率领着缺乏将领的大部队将出发时,又想起了20多年前,也是张浚统帅北伐,那时他的副将有韩世忠、岳飞、刘锜等名将。如今只有相较还算可以的李显忠、邵宏渊两人,不免心生凉意暗然神伤。他开始感觉到了自己有多力不从心,有多无奈。


北伐之初,宋军在淮河前线节节胜利,一时形势大好。可惜宋军因胜而骄,加上李、邵两人不和,在金兵进行反攻时,两人因不能好好配合而全军溃败。此次北伐仅仅进行了20天就终结了,这自然引起了投降派官员们的一片哗然。

这时赵构便派人来劝赵眘和谈,还说:“最好重新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只有用了汤思退,和议才能成功。”太上皇的意思,赵眘不敢违背。因为赵眘原本一民间小儿入宫候选太子,入宫30年来虽然有治国大志,却一直被压在赵构的阴影下,身边无一近臣,朝中没有自己的势力,也没有人支持他。


终于终于,赵构80岁时死了。赵眘终于可以放开拳脚大干一场。本来,赵眘和虞允文约好了君臣同心抗金的,并商定由虞允文从四川出发,赵眘从江南出发,一起夹击金国。可惜虞允文没熬过赵构,先赵构之前死了。此时,赵眘放眼满朝文武大臣,没有可用之人,希望也就全都没有了。

壮志难酬!哀莫大于心死,在对外北伐中,遭到了极大的失败。也正是因为这次失败,使得赵眘心灰意冷,倦怠朝政。与其大业难成,不如退守一孝而名留青史吧。就这样他决定退位,将皇位让禅给了自己的第三子赵惇,是为宋光宗。

赵眘原指望赵惇能如他孝敬赵构那样地孝敬他,不成想赵惇有疯病,经常头脑不清醒,连政务都不能处理。而且还惧内,赵惇的皇后是个刁蛮且权力欲极强的人,她一手把持朝政。所以赵惇对他一直不理不睬,甚至连赵眘的丧礼都不肯参加。

所以赵眘的晚景还是比较悲凉。


总结

赵眘在位的27年里,如果说在改变宋金关系上不是成功者,但在恢复和加强皇权方面却是成功的。

孝宗惩创绍兴权臣之弊,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

《宋史》

意思是说,孝宗鉴于绍兴年间权臣擅权之弊,不让大臣掌控权力,亲自独揽权纲,不以职责任务给臣下。成功实现威柄积上的目标。

总而言之,赵眘由于制度和即位前的尴尬处境,他是凌云壮志登场,又在太上皇的掣肘下,落寞而悲凉地谢幕。




当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死了一年多之后,宋孝宗赵昚也禅让皇位给了自己的三儿子赵惇,效仿他的义父赵构当起了太上皇。

孝宗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在于他对收复北方领土的深深无力感,以及对金国称臣的屈辱感,在这双重压力下,孝宗选择了提前退休。

在南宋历史上,有心收复北方的皇帝不多,孝宗绝对算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这一点和他的义父赵构决然不同。

赵构是十分坚定的主和派,他做皇帝期间,凡是主站的大臣和将领都被他杀了,或者贬谪,比如岳飞和韩世忠。在绍兴和议之后,虽然南宋对金国称臣纳贡,但也过了近二十年的安稳日子,这也是宋高宗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

然而,在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破协议,带兵南下,派使者向高宗索要汉淮之地,并告诉了他当年被掳去的宋钦宗已死的消息。在此形势下,高宗仍然想方设法的议和,但完颜亮此次志在灭掉南宋,所以一概不允,无奈之下,高宗只得被迫应战。但是他一边宣扬要御驾亲征,另一边却早早准备好南逃的舟船,打算故伎重演。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在绍兴和议之后,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但金国国内也发生了重大叛乱,军心涣散。此时,恰好南宋又出了一个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兵,直接导致完颜亮被部下所杀,南宋竟然取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

完颜亮的南下和虞允文的胜利,使得一直主张求和的高宗颜面扫地,自感再无脸面呆在皇位上,于是在1162年以“今老且病,久欲退闲”为由,将皇位禅让给了义子赵玮。赵玮之后改名赵昚,是为宋孝宗。但实际上,高宗既不老也没病,因为在此之后他还当了25年的太上皇。

孝宗继位之后,立刻表现出了强烈的收复北方的愿望。即位第二个月,他就正式为岳飞冤案彻底平反,朝野人心为之一振。其他因为主战而被秦桧构陷的冤案也做了补救,张浚、胡铨、辛次膺等健在者都受到了重用,陈康伯、虞允文、张焘等主战的大臣和将领都成为了他新班底的核心。

金主完颜亮死后,篡位当了皇帝的是金世宗。世宗从完颜亮的失败中看到,短时间内征服江南是无法做到的,于是他决心与南宋议和。但此时在南宋当家做主的不再是那个一心偏安的赵构了,孝宗断然拒绝了金世宗的提议,同时积极准备北伐,而金世宗的策略也作出了微调,决定以武力迫使南宋议和,宋金大战一触即发。

虽然皇帝的姿态如此明确,但在南宋朝廷里,主和派的势力依旧很大,其中最大的仍是那个已经当了太上皇的赵构。赵构并没有按照他禅让是所说的那样,“不问朝政,颐养天年”,而是一到关键时刻,就跳出来给孝宗施加压力。

在孝宗启用主战将领张浚时,赵构就对孝宗说,“毋信张浚虚名,将来必误大计,他专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而当孝宗积极准备北伐时,他又大泼冷水,“等我百年以后,你再筹划这事吧!”

朝中大臣也有多人主和,比如孝宗还在当太子时的老师、现任宰相史浩。史浩很有学问,对孝宗也忠心耿耿,但他却是一个坚定的主和派。他对孝宗说,“金人统治的稳固,未可贸然出兵。”坚决反对北伐。

但是,孝宗的决心已定,1163年四月,孝宗绕过主和派控制的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因为孝宗的年号为隆兴,所以史称隆兴北伐。赵构闻讯,急召孝宗企图迫使他收回成命,孝宗沉默不语表示拒绝。史浩因宰相不得与闻出兵大事,愤而辞相,孝宗应允。

然而,孝宗虽然空有一番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却不能无视南宋与金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隆兴北伐中,南宋在军事较量中一直处于劣势,偶有小胜,难掩颓势。虽然朝中反对议和的呼声很高,甚至独相半年之久的主和派汤思退被贬而忧惧至死,但在战场上实在打不过金国的军队,孝宗也无可奈何,只得遣使议和,达成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相比,南宋的地位有所提高,孝宗不必再向金主称臣,而是改为叔侄之国,“岁贡”改为“岁币”,数量也由银绢二十五万两(匹)下降为二十万两(匹)。但南宋这些年打下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也归还给了金国。

隆兴和议的结果,并非孝宗所希望的那样,但他也知道在实力面前,一切理想都是空谈。所以,他再次把希望寄托在了曾打赢采石之战的虞允文身上。

1167年,孝宗任命虞允文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并出任四川宣抚使。孝宗与他相约分别从东西两路出兵收复中原:“若西路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则卿负朕。”

然而,天妒英才,1174年,虞允文积劳去世。孝宗怪他迁延出师之期,一反常规,对允文不赠官,不赐谥。不久,孝宗检阅军队,亲见允文教练过的士卒无不少壮勇武,感佩他稳健持重,有恢复之志而大志未酬,这才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忠肃。

虞允文是孝宗前期抗战派代表,他的去世,对孝宗北伐大计是个沉重的打击。孝宗的统治也大体以此为界分为前后期,在此之后,孝宗对北伐逐渐失去了信心,感到自己无力收复北方故土,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甚至让孝宗对皇位都失去了兴趣。于他而言,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并非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一种痛苦。

痛苦的感觉,不仅来自于孝宗自己的内心,还有来自金国的折辱。

1165年,金国使者觐见,要求孝宗在殿上亲自起立从使者手中接受国书,孝宗不从,双方僵持多日,最后由太上皇赵构发话,孝宗不得以而为之,但内心更感屈辱和愤怒。

1170年,孝宗派使者向金国要求归还河南的祖宗陵寝之地,更改受书仪式。金世宗表示,可以归还,但是他将以三十万铁骑“奉迁陵寝来归”。孝宗无奈,退而只求更改受书仪式,又被断然拒绝。孝宗有心硬来,但在太上皇赵构的施压之下,最后还是不得不按照臣子的仪式,接受金国的诏书。

这种屈辱感犹如一把刀子,日夜切割孝宗的雄心,以及他脆弱的自尊心。

1187年,太上皇赵构终于死了,但孝宗也已经没了当年的锐气。他一反君主守丧以日代月的旧规,坚决要为太上皇守三年之丧。其中虽有尽孝报恩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他对朝政已深感倦劳,不再是隆兴初政时那个雄心勃勃的宋孝宗了。

1189年正月,金主金世宗去世,其皇太孙完颜璟即位,是为金章宗。按隆兴和议中金宋为叔侄之国的约定,此时已年过花甲的孝宗,得尊年仅二十来岁的金章宗为叔叔,这成了压垮孝宗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年二月,孝宗禅位于三子赵惇,是为宋光宗。从此,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宫。五年之后,孝宗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后人以恢复论其父子道:“高宗之期,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高宗无意恢复,但岳飞、韩世忠都以恢复为己任;孝宗志在恢复,手下却无可用之材,假若两者前后颠倒,则不知事将何为。

综上所述,宋孝宗之所在高宗赵构去世一年多后,便禅让皇位给三子赵惇,原因在他既感到自己无力收复北方故土,又不愿受金国的折辱,双重压力之下,孝宗选择了逃避,提前“退休”养老了。




这就是宋孝宗的过人之处了,他禅位给宋光宗,直接避免了南宋在上升时期的权力分裂。

自古以来,“皇位”都是一个坐了屁股就挪不开的强力胶板凳,但物质上的强力胶是不存在的,真正把皇帝粘住的,乃是他内心对权力的欲望,所以禅位之事从来都不多,偶尔来上那么一例,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要不就是异姓篡位,要不就是父子、兄弟夺权。

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直接把皇帝和他所有的关系给割裂了,普通人的叔伯兄弟是可以依靠的家族至亲,但皇帝的叔伯兄弟、那就是洪水猛兽,普通人的儿子是自己手中的宝贝,但皇帝儿子,那就是一个对他有威胁的犊子,所以真正全心全意对儿子好的皇帝,很少。

而宋孝宗则是这少数之一,他对于儿子好到什么程度呢?

儿子提出想要当皇帝了,他考虑了一段时间,就给了。

关于他禅位给宋光宗的真相,其实就是宋光宗“索要”皇位了。

索要这个词,可是非常敏感的,儿子向老子讨要东西,在某种恰当的程度上,是合理的,但皇位显然不是在这种恰当的范围里,这就好比刘据向汉武帝讨要皇位,李承乾向唐太宗讨要皇位,李亨向唐玄宗讨要皇位,这几位千古一帝他们愿意给吗?

事实上没人愿意给,所以除了侥幸的李亨,其余两位太子都倒大霉了,这正应了那句:

“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

可宋光宗赵惇还是皇子的时期,他就敢明目张胆地向宋孝宗讨要,如果宋孝宗脾气稍微暴躁那么一点,赵惇的下场都会很惨,但事实却是,宋孝宗安抚儿子再等等。

其实宋孝宗这个人,他的性格相当不错,他自己就是被宋高宗“禅让”传位的,当年他也有被宋高宗针对的危机,所幸岳飞等人极力支持他,才把他保住了,而岳飞也因为屡次公开讨论他和宋高宗的父子关系,导致后来秦桧污蔑岳飞时,宋高宗犹豫了,宋孝宗即位后,也立即给岳飞平反了。

就这一点,说明宋孝宗是个懂感恩的人。

绍兴三十一年时,金人皇帝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侵,在出征前,还派使者跑到宋高宗面前破口大骂,活生生把宋高宗这么一位皇帝骂哭了,宋高宗没想到自己赔笑脸又杀忠臣却换来这么一个结果,所以这个时候,他的心已经累了。

恰好就是这个时候,还是皇子的宋孝宗主动请战,直接向宋高宗索要兵权北伐,而宋孝宗在这个敏感的时期要兵权其实是很危险的,如果宋高宗疯了,那么说不定就要拿宋孝宗开刀,可宋高宗在象征性发脾气后,还真的给了宋孝宗大部分兵权,让他抵挡金人。

肯让权,说明宋高宗已经真的有禅位的想法,当皇帝这么多年,他累了,而且他也确实当得不好,所以在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和宋孝宗“北伐”归来后,宋高宗直接宣布内禅,把皇位给宋孝宗,此时的宋孝宗三十五岁,哭得跟泪人似的,连连推辞,以为宋高宗发脾气了,但推辞不掉才明白,宋高宗来真的。

这便是“绍兴内禅”。

宋孝宗虽然不是宋高宗亲子,但这份禅位恩情他永远记得,所以他比宋高宗的亲子还像亲子,隔三岔五就带着人到宋高宗那里问安,即便国家在打仗,仍然排除众议给宋高宗大量零花钱,让他老人家天天在临安坐着龙船吃外卖,宋高宗吃开心了,还打包点回去跟孝宗一起吃。

有的时候,宋高宗都在恍惚,他和宋孝宗才是亲父子吧,像父兄宋徽宗和宋钦宗那样的,反而是假的亲生父子。

所以宋孝宗这个人的性格很好,在南宋最需要明君的时候,他来到了,但可惜的是,南宋的毛病很多,宋孝宗即位后即便锐意北伐,也还是失败在了内部的斗争上,但北伐虽失败了,尊严却多多少少找回一点,比如“隆兴和议”中,就去掉了金朝和宋朝的君臣关系,而变为了“叔侄关系”。

宋朝皇帝给金朝皇帝的国书,不再是什么“臣构言”开头,除此之外,岁贡也改为了岁币,名声上好听了很多。

反正金人也没力气折腾南宋了,这都是宋孝宗的功劳,一时失利并没有什么,宋孝宗知道两个国家的争斗,靠的是持久战,与其苛求一朝一夕战胜,不如徐徐图之,缓慢改变。

于是宋孝宗在立储的问题上,花了很多心思。

宋孝宗立的第一位太子,并不是宋光宗,而是他的长子赵愭,在宋孝宗改年号乾道的第一年,赵愭就被立为太子了。

赵愭这个人,总体来说性格很像宋孝宗,为人和善,甚至有点宋仁宗的影子,就连宋高宗都很喜爱这个“长孙”,只不过赵愭命短,当太子没两年就去世了,而赵愭去世,让宋孝宗的三子赵惇看到了一丝希望。

宋孝宗对赵惇的评价也很高,他一直强调赵惇很像他,只可惜赵惇不是长子,立太子也排不到他的身上。

及庄文太子薨,孝宗以帝英武类己,欲立为太子,而以其非次,迟之。——《宋史·光宗本纪》

这种矛盾的思想,其实也说明了赵惇是继赵愭之后,最适合当太子的人选,这也反映了赵惇的能力不会差,即便不是那种千古一帝的料子,当个守成之君总是可以吧。

而看出宋孝宗有矛盾思想的丞相虞允文,就连连上书给宋孝宗下决心,甭想那么多了,立就完事了。

是时,虞允文相,因请蚤建储贰。……丞相允文复以请,孝宗曰:"朕既立太子,即令亲王出镇外藩,卿宜讨论前代典礼。"允文寻以闻。二月癸丑,乃立帝为皇太子,庆王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进封魏王。

所以宋光宗多多少少得感谢虞允文,而这个虞允文,正是在采石矶安排士兵踩着水上自行车挫败完颜亮的那个猛人。

其实在刚当上太子的时候,宋光宗还是很谨慎的,因为他头顶上还有个兄长赵恺,虽然宋孝宗把他打发成了魏王,但为了弥补赵恺,宋孝宗常常赏赐很多东西给二子,这种赏赐让宋光宗自己都不知道,宋孝宗是不是考验他。

但不管怎么说,赵恺还在世,宋光宗不能乱来,不然的话,这太子的位置还没捂热,就要换人了。

直到1180年,赵恺病逝后,宋光宗才把心放肚子里,因为宋孝宗没得选了。

而这个时候,宋光宗也开始步入中年了,三十多岁不算老,但肯定不算年轻,于是又过了两年,他的心里越来越急,他有一回直接上书给宋孝宗,说有人给他进贡了一种很好的染发料,名为“乌髭药”,具体作用就是把毛发染黑:

乌髭药光皇春秋已富,又自东宫尹天府入侍重华,从容启上曰:“有赠臣以乌髭药者,臣未敢用。”

宋光宗的上书看似分享日常,但言外之意很明确,就是说他的头发都白了,当太子都当了十几二十年了,再不传位给他,他就要老了。

宋孝宗又怎么听不出儿子的牢骚,于是敷衍一句了事,告诉宋光宗,头发白了是好事,正好告诉世人你很老成:

上语光皇曰:“正欲示老成于天下,何以此为?”

其实这段对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那都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没有皇帝像宋孝宗脾气这么好,更没有太子像宋光宗一样那么大胆,但这两父子,就能把皇位的继承说得跟老百姓家里分田地一样,儿子向父亲抱怨地不够耕,而父亲则是说自己再多耕两年,过段时间再给他。

这种良好氛围,功劳都要归结于宋孝宗,因为皇帝永远是占据主动权的,皇帝可以乱发脾气,但太子不能口不择言,宋孝宗不追究,这说明他脾气是真的好。

而在宋光宗的哭诉之后,宋孝宗还真的想着把皇位让给儿子,可唯独有一个难题在眼前还不能解决,那便是“三宫并立”的问题,因为太上皇赵构还在世,如果他又成为了太上皇,赵构成了什么,这不就像宋徽宗、宋钦宗被软禁在金国的时候一样吗,说起来,那也是不吉利的。

先是,孝宗已有禅意,尝命有司葺都亭驿,其制侔德寿宫。既而以天下不可奉三宫,乃缓其事。

至于为什么宋孝宗早就有禅位的想法,这就涉及到了宋孝宗的伟大之处了。

其实像两宋这样频繁争权的朝代,真的想振兴王朝,需要的是一个不争不抢,能够忍让的明君,大宋自宋太祖开始,就和宋太宗有着权力矛盾,最后一个不明不白的“烛影斧声”,就把大宋的太祖给整没了,而宋徽宗、钦宗、高宗这三位皇帝的勾心斗角更是不用说了。

所以宋孝宗知道王朝的问题在哪里,他又该做些什么,他肯禅位,并且是提前就有想法,无非就是他看明白了这个格局,而且宋光宗越确实越来越老了,可他宋孝宗更老,他当了太上皇,并非就没有资格参与朝政了,但现在若是牢牢抓住大权不放,只会造成和太子的矛盾。

有矛盾就会有党争,有党争,这个被他苦苦争取的局面就要毁灭了。

既然如此,该到什么时候禅位,宋孝宗其实也给出了答案:上皇驾崩之日,光宗登基之时

就这样,时间快进到1187年的十月,宋高宗终于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而宋高宗的离世,也让宋孝宗松了一口气,他顺势提出要给宋高宗守孝三年,因此将皇位禅让给宋光宗,对于禅位,宋孝宗给出的解释是:

“朕累了”

十六年正月辛亥,两府奏事,孝宗谕以倦勤,欲禅位皇太子,退就休养,以毕高宗三年之制。

其实这个累了,并不是客套的理由,南宋的局面并不好看,保住偌大个帝国,而且还是建立在重文抑武的基础上,对于谁来说,这都是很难的,不让武将崛起,本质上就是砍了一只手和一条腿,又是瘸子又是拐子,该如何逆天翻盘?

既然宋光宗还向往山的那边,那就让他去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虽然山的那边还是山,但说不定宋光宗天赋异禀,一眼望得更远,看到海了呢?

这场“禅位”用了很长的时间,几乎将近两年,之所以这么久,也是和两位皇帝交接班底的互换有关,而宋光宗的妻子李氏是个厉害人物,她虽然是宋孝宗亲自选的太子妃,但这个媳妇敢对着公公破口大骂,普通人家都不敢如此,但李氏丝毫不顾及宋孝宗太上皇的身份。

宋孝宗禅位给儿子赵惇,史称“淳熙内禅”,而关于禅位给宋光宗是对是错,宋孝宗一开始以为是对的,可到了后来,他才发现宋光宗是个妻管严,李氏当了皇后之后,苛待宋孝宗,还不允许丈夫去看望老父亲,刻薄到了极点,而宋光宗怕老婆,连连答应。

宋孝宗没想到,自己孝敬一个养父都孝敬那么多年,十年如一日,为了守孝甚至都禅位了,可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对自己这么刻薄,这也是南宋的好笑之处,亲生的不亲,收养的反而感天动地,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谁知道呢,这皇帝当就完事了。

而宋光宗的不孝顺,对于孝顺了一辈子的宋孝宗的打击还是很大的,或许宋孝宗在自我检讨,是不是他的教育出问题了,还是哪里出了差错,于是在宋孝宗的郁闷中,他当了五年太上皇就去世了,而也是他去世的时候,离谱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宋光宗在宋孝宗临终前,死活不肯见宋孝宗最后一眼。

在宋孝宗驾崩后,宋光宗更是连父亲的葬礼都不肯主持,与此同时,宋光宗的精神病也越来越严重了,于是朝廷的大臣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霸王硬上弓,将宋光宗的皇位强行“内禅”给宋宁宗,史称“绍熙内禅”。

所以南宋初四位皇帝的“继位”都很奇葩,那就是先帝还在世的时候,便登临大宝,虽然这几种情况都是因为不同的巧合,但配合上南宋这么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也足以被人诟病其病态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隆兴   儿子   太上皇   绍兴   皇位   朝政   皇太子   太祖   宋朝   南宋   大臣   太子   父子   皇后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