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会出现袁绍袁术这种四世三公的大家族?

袁绍和袁术都出生于著名的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这个所谓的“四世三公”是指,袁绍的祖上有四世四代都位列三公这个职位,而三公便是这朝廷上最大的官职,享有的权力很大,这所谓三公指的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个官职。

袁术出生于东汉时期,其家族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而袁绍的祖先袁良在西汉晚期当过汉平帝的太子舍人。袁绍的家族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是世家大族了,当时还不是很出名。

在东汉末期,门阀制度大体萌芽,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是指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即以家族为单位,通过亲戚关系和婚姻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在东汉末年,从郑浑、郑泰等人开始,荥阳郑氏逐渐发展为门阀大族。

在两汉时期,经济政策加剧了土地兼并,察举制成为政治工具,促成了士族门阀的壮大。察举制是指通过考试和推荐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品德与才能是选任官员的两大重要标准,品德主要体现在他人的推荐之上,才能则主要是通过考试这一方式来体现。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它对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选官制度,尤其是科举制,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要是地方和中央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品行对个人进行推举和征召。察举制注重声名取士,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

察举制存在阶级固化和政治集团的问题。由于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因此,地方长官往往会推荐自己的亲信或者亲戚朋友,而不是真正的贤才。这就导致了察举制的任人唯亲的危害,同时也导致了阶级固化和政治集团的问题。




四世三公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那句“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杨修的祖上连续四代官居太尉,却依然没有袁家势力强大,就是因为门生故吏不如他们多



东汉末年的两大四世三公家族

太平年间,治国靠文臣,而每个朝代的文臣最高领袖,所任官职又不一样 ,在三国以前,三公一直是地位最尊崇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这一切的始源还是来自于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这是最初的三公。

西汉年间,承袭秦制,虽然有三公,但是以丞相为首,西汉的三公就是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到了东汉,就没有了丞相,虽然有上公之称,但大多是虚职,实际上以太尉司徒司空为最高官职,三公下设九卿,分别属于三公管辖,所以又叫三公九卿

东汉末年,有两个有名的四世三公家族,那就是汝南袁氏弘农杨氏



袁术袁绍就出身于汝南袁氏这一个大家族,袁绍的高祖袁安为章帝时期的司徒、曾祖袁敞为安帝时司空、祖父袁汤为桓帝时太尉、其父袁逢为献帝时司空、其叔父袁隗为献帝时司徒,一连四代人,出了五个担任三公的高官,所以袁绍、袁术处处以“四世三公”来称呼自家。



事实上,除了声名远播的汝南袁氏之外,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也是一个四世三公家族,从杨修的高祖杨震到他的父亲杨彪,这一连四代都曾在东汉官居太尉一职,可谓是每一代都能“继承”这一三公之职。试想,如果不是东汉灭亡,以杨修的才能,继承祖业,估计也不是难事。



三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国之重器的官职,却被世家大族世代把持,这种畸形的政治现象到底是有何而产生的呢?

东汉的官僚选拔制度

东汉官僚选拔,一般来说,有自下而上的察举,和自上而下的征辟两种方式。

察举,又叫选举,是两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以“乡举里选”为依据,常行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中的“举孝廉”,有名的曹操,袁术出仕之时,都是通过举孝廉来踏入官场。

本来,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顺清廉的意思 ,可是事实上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早已经名存实亡,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可笑局面。



真正的被举荐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世家大族,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可是其中五名早已经被当权的贵族勋戚给内定了,真正的名士入选只有一人,这还远远早于三国时期,就已经这样,到了东汉末年,估计六个名额真正靠实力的一个也没有,全部是靠关系。

征辟制度 ,相对来说,就主要是征辟那些已经有了名望的人,主要分为皇帝征辟和州郡地方征辟两种。



被征辟的士人一般来说,已经有了名声,起点会高于才出仕的那些被举荐的人才,比如袁绍20岁的时候曾任濮阳县长,传出了很大的名声,后来眼见朝廷昏暗,在为母亲服丧3年之后,竟然补了一个为父亲服丧,在家待了6年,就是不想出仕,六年之后,朝廷征辟他,他也拒绝出仕,隐居洛阳。

同样拒绝征辟的人很多,都有各自的原因,有的是看不上征辟他的人,有点是另有目的,比如司马懿为了拒绝曹操征辟,不惜装病7年。

门生故吏与二元君主观

诸侯讨董之时,袁绍的真实官职是渤海太守,而渤海郡其实是冀州下辖的一个郡,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是袁绍的顶头上司。

讨董失败之后,诸侯混战,袁绍图谋冀州,韩馥本身胆小怕事,加上自己是袁氏门生,害怕汝南袁氏的声望,因此私下让出了冀州牧的官职,这让当时袁绍的声望一时无两,仅仅靠汝南袁氏的声望,不出一兵一卒,就夺得了一州之地



韩馥的“袁氏门生”,其实就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荐主与被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发生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大官们历年荐举士人,形成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团。这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由来。

不仅胆小懦弱的韩馥是袁氏门生,大名鼎鼎的董卓也曾经是袁氏故吏,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这是其政治生涯上的一个转折点。



所以他对袁氏其实还是比较照顾的,当他掌控朝政之后,很多大事都与太傅袁隗商议,要不是袁绍在外面联盟讨董,他也不至于杀了袁隗与袁基一族。

所谓二元君主观,封建时代,皇帝自然是所有人的君主,加上当时特殊的举荐制度,举主也算是被举荐者的效忠对象,因此有人称之为“二元君主观”。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后汉书·袁绍传》

四世三公家族的诞生,罪不在选官制度

三皇五帝时期,天下为公,能者居之,所以有了“禅让制”;夏商周时期,上至国君,下至普通官员,都是世袭制,又叫“世卿世禄制”;秦朝为了横扫八荒,一统六合,建立了军功授爵制度,但是主要适用于战争期间;两汉的察举和征辟,在初期也为帝国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至于之后的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开创初期其实也都是非常先进的,适合当时社会发展。



只不过,最终因为掌权者的私心,选官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才让权利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很多有才之士上进无门。

至于提问者所言,锁死了普通百姓的上进渠道,我个人是不认可的,就两汉而言,士人才能被称之为“人”,任何官员选拔也好,政治斗争也好,都是在这个圈子内的,普通百姓,只不过是“草芥”而已,曹老板动不动就屠城,可是也有“唯才是举”的美名。



不说无论什么制度,百姓都没有上进之门,就说那时候的百姓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去当官?文书都看不懂,还不是被那些文书小吏所肆意蒙骗?

所以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其实并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是人的私心作祟,无论什么制度,执行者不能贯彻执行,都是如同虚设。

世家把持朝政之后

四世三公只是世家把持朝政的一个缩影,从当权者,也就是皇帝而言,自然是想改变这个局面的,有名无实的汉献帝不说,桓帝、灵帝时期,其实也是有过多次举措,比如两次党锢之祸,比如卖官



两次党锢之祸,不用多讲,虽然宦官集团看似胜利,士人集团短暂受压,但是却动了士族的利益,因此才有了东汉灭亡之祸。

同样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汉灵帝卖官,想想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官员本来就是随便他任免,可是他竟然将官职明码标价,到底是为何?

范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曹操的老爹曹嵩就买了一个太尉的官职,其实这个卖官并不是像有些人臆想的那样,你一个平民百姓,拿出几百万几千万,就可以去买一个官



它首先还是得走流程,也就是选官,选上了官职,再去交钱,才能上任,这才是卖官的真相,他的对象本来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候选官员。

而灵帝卖官为了啥,从一个将钱存入“西园”,可以联想到西园八校尉,那是汉灵帝组建的一支军队,用以分薄大将军何进的兵权的。

而何进身为外戚之首,又是士族所拥护,用来跟宦官打擂台的。

可想而知,无论是卖官也好,党锢也罢,其实都是皇帝早已意识到了士族集团的做大,不甘于朝堂被他们垄断,所做的最后抗争而已




把持朝政大权多年,根深蒂固无人敢惹,所以会出现四世三公大家族,




"四世三公"是指袁绍和袁术出身的汝南袁氏四代----都有人位居三公,即司徒袁安(一世),司空袁敞(二世,袁安之子),太尉袁汤(三世,袁敞之侄),司空袁逢(四世,袁汤之子,袁绍和袁术之父)。

东汉官僚选拔,一般来说,有自下而上的察举和自上而下的征辟两种方式。察举,又叫选举,是两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以"乡举里选"为依据,常用方式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目。最为风行的莫过于"举孝廉",如曹操、袁绍、袁术出仕之时,都是通过举孝廉来踏入官场的。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选择孝顺清廉之人,可是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早已名存实亡。那时,真正的被选荐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世家大族,全部靠关系、走后门、结裙带、攀富傍贵、拉帮结派。

最终因掌权者的私心私利,选官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才让权利始终掌握在少数人(小团体、既得利益集团)手上,很多有才之士上进无门,“世胄摄高位,贫贱沦下僚"。由于世家大族进一步做大做强,垄断了吏治人事,加剧了阶层利益固化,基本上锁死了普通百姓的上进渠道、上升空间,造成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对立、阶级倾轧。

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朝局,其实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是个人或小集团(阶层、阶级)的私心作崇、私利驱使,无论什么制度,执行者不能有效贯彻执行,都是形同虚设。四世三公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那句"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杨修的祖上连续四代官居太尉,却依然没有袁家势力强大,就是因为门生故吏没有袁家多!










东汉的“三公”其实不值钱,但“四世三公”确实很罕见,两汉四百多年,只有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两个家族上了榜。

什么叫四世三公

所谓“四世”是指连续四代人。

所谓“三公”,就是指太尉、司徒、司空(西汉称大司马、丞相、御史大夫)三个最高长官,其中太尉负责军事,司徒负责行政,司空负责监察。

有时候也会把荣誉职务“太傅”算进来,称之为“四公”,只不过太傅不常设,经常空缺,所以通常说“三公”,很少提“四公”。

如果不计连续性,弘农杨氏在西汉还有一位三公,即司马迁的女婿杨敞,他曾经官至御史大夫,如此一来杨氏就是“五世三公”了。

如果只计连续四代人,袁氏略胜一筹,他们是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杨氏四代出了四位三公。

四世三公的那些趣事儿

  • ①弘农杨氏

我们最熟悉的弘农杨氏子弟,应该算是那位“大聪明”杨修了,以杨修为“坐标原点”,杨氏的“四世三公”分别是:杨修的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父杨赐、父亲杨彪。

弘农杨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杨喜,楚汉战争时,他和另外四人斩杀项羽,因此得封赤泉侯。

民间传说,杨家的崛起得益于杨震的父亲杨宝做了一件善事。有一回,杨宝救了一只被猛禽追击的黄雀,后来黄雀托梦给杨宝:我是王母娘娘的使者,为了感谢您的搭救,送您四枚白环,保你家四世三公。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结草衔环”中的“衔环”。

杨家四代人都是清廉守节之士,杨震因此被宦官和外戚联手害死。史书记载,杨震下葬的那天,天上飞来一只大鸟,不停地低旋哀鸣,泪如雨下。

遗憾的是,杨家人的刚烈之风一代不如一代,杨震性如烈火;杨秉刚正不阿,少了一点舍生取义;杨赐也能犯颜直谏,却多了几分委婉;杨彪则学会了妥协。

  • ②汝南袁氏

我们最熟悉的汝南袁氏子弟,应该算是那位玩残了东汉帝国的袁绍了,以袁绍为“坐标原点”,袁氏的“四世三公”分别是:袁绍的高祖袁安、从曾祖袁敞、祖父袁汤、生父袁逢、叔父袁隗。

袁家四代人除了袁安以外,剩下的三代人其实都毫无建树,难听一点说就是尸位素餐的庸碌之徒而已。

即便如此,袁隗还是没能避祸,受累于袁绍、袁术组织关东联军讨董,他最终被董卓杀害了。

  • ③三公钉子户胡广

历史上最牛的“三公”当属一个叫胡广的官员,此人历经六朝,三次出任太尉,二次出任司徒,一次出任司空,还以太傅之身病逝。

东汉为何会出现四世三公这样的豪族

从东汉到唐朝的九百多年,是历史上的豪门政治时代,那些家族累世高官一点不稀奇,但连续四代人位居宰执,在我印象当中好像仅此两家,别无分店。

更神奇的是,杨氏和袁氏还同处于一个时代,两家还是姻亲关系(杨修的母亲就是袁家人)。那么,为何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东汉呢?

一、三公更换的频率太高,任职的机会大增

开篇我就提到,“三公”听起来很唬人,但在东汉,它的含金量锐减,不值钱了。

原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帝国后,为了不让皇权受到外朝的掣肘,他创立了以尚书台为核心的朝政结构,将“三公”架空了。

也就是说,三公的地位很高,其实没多少实权,已经沦为大办事员了。这就意味着三公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成了一只好看的花瓶。

于是,三公的轮换变得很频繁,相当于皇帝赏给大臣们荣誉职务。

我们看一组数据,东汉195年一共有多少位三公:太尉79人次(平均每任2.47年),司徒73人次(平均每任2.67年),司空82人次(平均每任2.38年)。

东汉开国之初,三公的任职时间其实还是比较长的,越到以后更换的频次越快,尤其是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三公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周转率”自然需要更高一些。

以汉灵帝一朝为例:太尉23人次(平均每任0.91年),司徒13人次(平均每任1.62年),司空18人次(平均每任1.17年)。

比如曹操他爸曹嵩,花了一亿钱买了个太尉,才五个月就下课了,平均每天成本70万钱。最短的是一个叫孟戫的官员,才上任26天就下课了。

三公更换的越频繁,大家“一日游”的机会越多。就像如今的评奖,100个人能搞出200个奖,中奖概率200%。

这种情况下,出现四世三公的几率就高了很多。放在西汉,皇帝们都不喜欢更换三公,那时候父子两代出任三公就是特大新闻。

二、宗法制的滥觞,家族是社会个体的依存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一直没有停息,但有一个制度却始终不变——宗法制,这个制度决定了家族作为最微观的社会组织,主宰个人命运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个人的前途完全被家族利益绑定,这就给豪门家族的崛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三、学术豪门化,家学催生政治垄断集团

秦朝之前,宗法制主要是士大夫阶层的游戏,老百姓不掌握任何社会资源,社会面的影响不大。

但随着西汉中后期儒学的兴起,以及察举选仕制度的完善,学术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并形成了门学、家学这种学术垄断的倾向。

门学以师生关系为脉系,家学以血缘关系为脉系,二者在通过婚姻关系交融,促使掌握学术资源的家族逐步豪门化。

弘农杨氏专修《欧阳尚书》,汝南袁氏专治《孟氏易经》,两大家族门下弟子数千,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进而成为政治资源垄断的最大受益人。

同样陈氏、荀氏、司马氏、孔氏、王氏等,走的也都是这条路。

当年袁绍、袁术兄弟逃出京城,为何有能力在地方一呼百应?其实不是他们的个人能力有多强,而是他们背后的袁氏家族将他们塑造了成了士族阶级的领袖,他们代表了豪门集团的整体利益。

四、军功家族的陨落,为新豪门集团创造了空间

如果没有桓灵时期,或许就不会有杨氏、袁氏这种新豪门集团的兴起,因为东汉开国之初的豪门集团已经被军功集团所霸占。

这些军功家族以外戚身份左右皇权,导致他们与皇权的摩擦越来越激烈,他们的下场也越来越惨烈。每一位皇帝亲政后,几乎都要对外戚家族进行一次屠杀。

如此几番轮回,在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收官之战中,军功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政治力量是不能缺位的,他们留下的真空必然会由其它势力填充,这就给杨氏、袁氏、荀氏、陈氏等豪门家族创造了历史条件。

综上所述,宗法制的人文环境,三公的平民化,学术的豪门化,以及旧豪门集团的退场,给新豪门集团的崛起创造综合条件,这就是那个时期杨氏、袁氏这样的大家族产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汝南   司徒   门生故吏   孝廉   家族   官制   大族   太尉   西汉   东汉   官职   豪门   司空   三国时期   制度   集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