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

简而言之,就是极高的天分,加上实践出真知。

太平天国的历史上,除洪秀全外,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即冯云山和杨秀清,毫不夸张的说,太平天国能做大,此二人功不可没。

而在这二人中,冯云山是太平天国能站稳脚跟的最大功臣。

当初,洪秀全跑到广西传教,冯云山随行,但由于受不了这里艰苦的环境,加上当时传教过程极为困难,因此,洪秀全打起了退堂鼓。

最终,他返回广州,而冯云山则留了下来。

让人没想到的是,留在广西的冯云山,居然开创了局面,他先是几经周转,来到一个叫做“紫荆山”的山区,在这里,他利用自身的学识,结合宗教理论,拉起了一大批的信众队伍。

这支信众队伍的主要成员,就是当地的烧炭工。

队伍成规模之后,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而最初加入拜上帝会的那群烧炭工们,就是日后太平天国的主要骨干。

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太平天国早期能站稳脚跟,还是得益于冯云山的功劳,没有他,洪秀全依然还在四处艰难传教。

只不过,冯云山这个人功利性不强,在他拉起信众队伍同时,依旧尊洪秀全为“精神领袖”。

比如他告诉信众,自己是奉“洪先生”之命,前来紫荆山传教的,这么一来,广大信众,就对于冯云山口中的“洪先生”无比敬仰,同时也无比期待他的到来。

所以,在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洪秀全再次抵达广西紫荆山后,顺利的就成为拜上帝会的最高领袖。

从这一点来讲,冯云山对于太平天国是具有极大贡献的,毫不夸张的说,他是建立太平天国政教系统的操盘手,没有他的话,基本上也就没有太平天国了。

而在同时期,作为太平天国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杨秀清却不起眼的多。

正如前文所说,杨秀清便是广西紫荆山中的烧炭工之一,而他的早年经历,说起来那可是相当凄惨。

杨秀清出生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其祖上原是广东人,后在杨秀清曾祖父那一代,由于生计所迫,一路辗转,就来到了广西。

到了广西之后,杨秀清曾祖父同样是生计无着,最后不得不在大山里开荒种山,砍柴烧炭,虽说辛苦,但好歹让生活安定下来。

到了杨秀清这一代,其家族人口也逐渐增多,但杨秀清却十分命苦,五岁丧父,九岁丧母,最后还是其伯父将其收养,这才让他勉强活了下来。

由于家境贫困,杨秀清小时候压根就没读过书,斗大的字更是不认识一个。

并且,长大后的杨秀清,最开始也是“继承祖业”,即靠着烧炭来养家糊口,长时间的体力劳动,造成他身材矮小,甚至还有一只眼睛有问题。

但也正是这种环境,极大的磨砺了杨秀清的性格。

到了冯云山在紫荆山地区传教之际,杨秀清不出意外的也加入了拜上帝会,同时与他加入的,还有后来的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

但最开始,杨秀清和萧朝贵,与大部分的普通教众一样,都只是一个相当不起眼的小角色,而真正让杨秀清崛起的,是拜上帝会遭遇的一次巨大危机之际。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也就是洪秀全从广东返回广西的那一年,当时的拜上帝会在冯云山的领导下,信众已经达到两千余人。

对此,洪秀全极为高兴,而为了扩大影响,同时也为下一步工作做铺垫,经洪秀全与冯云山商议,最终决定,“搞”一把大的。

具体操作,就是拿当地香火最旺的甘王庙开刀,将其捣毁后,又历数其罪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要当地民众加入拜上帝会,以此来反抗清朝的统治。

对于拜上帝会成员的举动,当时的官府以及地主阶级,吓得够呛。

因此,为了防止事情闹大,当地的地主便组织团练,对洪秀全以及冯云山进行缉捕,由于力量上的悬殊,最终,洪秀全、冯云山以及部分拜上帝会的首脑被抓。

被抓之后,在信徒的贿赂当地官员之下,洪秀全得以最先脱身,脱身之后,他就当即“跑路”,返回广州,而冯云山则被下了监狱,并被冠以“结盟聚众、不服律法”等罪。

而按照当时的律法,此等罪名,基本上就跟谋反差不多,一般情况下,都是要被处死的。

在这种情况下,刚刚初具规模的拜上帝会,面临着群龙无首的局面,一时间,人心惶惶,随时都有被瓦解的危机。

关键时刻,目不识丁的杨秀清站了出来。

他结合当地盛行的降童巫术,同时结合拜上帝会教义中的“天父”形象,在关键时刻,当着众信徒,上演了一番“天父下凡”的场景。

据说,当时杨秀清先是在众人面前,毫无征兆的跌在地上,同时“陷入”昏迷状态,之后过了大约一刻钟之后“苏醒”,并以一种十分庄严肃穆的表情和语气,对众人表示,自己是“天父下凡”,借助杨秀清的身体,来宣传“圣旨”。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一套把戏,只不过是糊弄人的,但在当时,却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毕竟当时的教众,普遍都是没什么文化的贫民,他们原本就已经被洪秀全和冯云山的那一条理论给糊弄的一愣一愣的,如今再有个所谓的“天父下凡”,自然就让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杨秀清的这一套把戏,看似拙劣,但却在当时,起到了稳定人心的效果,避免了拜上帝会瓦解的风险。

而从这件事也能看出一点,就是杨秀清这个人不简单。

为啥呢?当时与杨秀清一同加入拜上帝会的人不在少数,且比他有文化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他的堂姐夫曾玉珍,就是当地的一个富户,自然就接受过一定的教育。

但这么多人中,只有杨秀清想到了“天父下凡”的办法,不得不说,他这么做,不仅仅是胆子大,更是将教义融会贯通,且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行动。

而这些,是没有人教过他的,因此只能说明,杨秀清此人,天生就有一定的能力。

通过这一套“天父下凡”的把戏后,拜上帝会成员的人心迅速被稳定下来,之后,杨秀清又号召大家,拿出一定的积蓄,凑成一笔不算小的数目,用这些钱,最终将大牢之中的冯云山给救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萧朝贵也仿照杨秀清,来了一个“天兄下凡”,让自己也跻身于“天父大家庭”之中。

等到冯云山被营救成功后,得到消息的洪秀全,也从广州赶了回来,经过他和冯云山的商议,认为杨秀清、萧朝贵的办法可行,同时也认可他们的功劳,最终,公开宣布,承认了杨秀清、萧朝贵这二人可以代言“天父”以及“天兄”的权力。

至此,杨秀清摇身一变,从一个普通的烧炭工,成为太平天国的核心成员之一。

而在此之后,一直到杨秀清被韦昌辉诛杀前,他对于太平天国的建立、发展乃至壮大,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在金田起义之前,是杨秀清一改保守政策,开始主动与清军决战,尤其是在金田起义前夕的“迎主之战”中,杨秀清运筹帷幄、布置停当,其才能更是令人赞不绝口。

当时,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平南县花洲村秘密商议起义,结果被得知消息的清军团团围住,关键时刻,杨秀清派出两路共计三千人的队伍,前去营救洪秀全。

在杨秀清的安排下,这两路人马,一路做佯退,吸引清军,另一路则绕道清军背后,最终,两路人马合击,将清军彻底击败。

正是这次胜利,才得以让洪秀全安全抵达金田村,随后发动了金田起义。

而在金田起义之后,杨秀清的能力更是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比如在太平天国成立早期,由于成员多为农民,因此队伍纪律涣散,严重影响战斗力。

正是杨秀清,利用“天父下凡”的办法,向广大教众宣扬说教,并传达必胜信念,这才得以将教众的意志和力量集结起来。

同时,当时由于参加天国的人成分不一,也出现了不少叛徒,比如当时担任太平天国“军帅”一职的周锡能,他就在当时暗中投靠了清军,并秘密潜会金田,准备做清军内应,伺机拿下天国的首脑人物。

关键时刻,还是杨秀清识破了周锡能的把戏,借用“天父下凡”,点出了周锡能是叛徒,最终将其处死,此举,为太平天国免去了一场灭顶之灾。

上述还只是杨秀清体现能力的一小部分事迹,而在之后太平军参与的多场战役中,更是证明了一点,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同样出类拔萃。

比如,在太平军拿下广西永安,并在这里进行“永安建制”后,清廷意识到,这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因此就加大了对永安的围剿。

关键时刻,杨秀清临危不惧,最终成功的带着太平军突出重围。

但在突出重围之后,太平军一直在广西横冲直撞,还因遭到围剿,不得不转战湖南,而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就意识到,必须找一个落脚点,才能发展壮大。

而他最终选择的落脚点,正是金陵南京。

之所以选择这里,用杨秀清的话来说就是,“专意金陵、据为根本”,金陵作为江南的中心,只要拿到了手,对于当时的太平军来说,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在军事方面,乃至政治方面,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也正是在杨秀清的一再坚持下,最终,太平军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攻克金陵,并定都于此,改名为“天京”。

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更是将他的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清军为夺回南京,分别组建了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囤集兵力极为可观,而在杨秀清的主持下,严阵以待的清军,被接连击败,江南、江北大营也被太平军攻破,天京也至此转危为安。

上述便是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建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以及战略能力,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看出,杨秀清绝对不是一个泛泛之徒。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在太平天国五王之中,能和他比肩的,也就早逝的冯云山而已。

那么问题就来了,烧炭工出身,且大字不识一个的杨秀清,是如何炼成这般颇具战略和军事能力的呢?

简单来说,一是天赋,而是善于总结经验。

天赋这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历史上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比如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当初在没有发迹之前,不也是混的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步吗?

但是他在加入刘邦团队之后,就迅速展现出了惊天的军事天赋,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世功勋。

同样,从杨秀清的身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感觉。

如果不是天赋的话,一个没见过大世面,且没有文化的烧炭工,是不可能在当初洪秀全离开、冯云山被抓的情况下,及时用“天父下凡”这个戏码,来稳定住局势,并借此一跃成为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之一的。

单凭这一点,就说明了他极具天分。

而善于总结经验,意思就是说,杨秀清能从每一次的战斗中,吸取教训,同时在下一次的战斗中,加以改进和改良,然后得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继而取得胜利。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太平军攻克南京之后,杨秀清所派发给太平军的一份小册子。

这份小册子,名为《行军总要》,是杨秀清召集主要参战人员,对曾经参与过的战役进行经验总结,对失败和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汇编而成的一份颇有意义的军事手册。

在手册中,不仅有对部队军纪的要求,同时对于行军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等细节问题,均有不同的标准。

比如行军扎营、警戒巡逻、指挥集合、点名查夜等,在《行军总要》之中,皆有详细的标准和规定,此外,还制定了九种行军号令等。

更重要的是,这份手册里,对于面对各种战场上情况,比如迎敌、撤退、包围等,同样也标注出了相应办法。

而这些,都是杨秀清经验之谈。

通过这份册子,我们就能看出,杨秀清虽说文化水平不高,但他这个善于总结经验,其经验均来自实战中的特点,是他军事才能逐步提升的关键。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除此之外,杨秀清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格局非其一般人能比,比如在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曾因自己屡试不第,因此就仇视一切儒家经典,甚至还下令,销毁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学说。

对于这一点,杨秀清则认为并不妥。

在他看来,百家学说中,不乏有忠君爱国之谈,不加分辨就肆意销毁,难免有些狭隘,同时,如果以这种态度立世,无疑是将一些有心投身天国的知识分子拒之门外,这对于天国的发展,没啥好处。

所以,在他的坚持下,洪秀全的要销毁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学说的想法被阻止,而是改为有目的性的销毁。

所以,要说杨秀清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乃至格局都是怎么来的?很简单,那就是一部分属于天赋,而更多的则是后天的善于总结经验,最终淬炼而成。

靠着这个本事,以及立下的功勋,杨秀清的地位越来越高,最终成为基本上与洪秀全平起平坐的“天国之主”。

而对于杨秀清的“功高盖主”,其实最开始,洪秀全并未感到担心。

甚至他还对手下说,“东王(指杨秀清)是上帝爱子,与朕一母所生”,这就意味着,洪秀全已经承认了杨秀清在天国的实际领导地位。

之所以会如此,实际上洪秀全也是乐意如此,他对于行军打仗等事情确实一窍不通,而有了杨秀清,自己个落了个逍遥自在。

所以,就由着杨秀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但是,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当时的洪秀全,就像是杨秀清前进路上的一个绊脚石,而不甘于屈居人下的杨秀清,自然就对洪秀全百般看不顺眼。

于是,他开始假借“天父”名义,多番羞辱洪秀全。

比如,他曾以天父的口吻,斥责洪秀全不思进取,还曾利用这个办法,当着众人的面,狠狠的责打了洪秀全一番。

一次两次,洪秀全忍了也就忍了,但次数一多,洪秀全也忍不下去了。

毕竟他十分清楚,所谓的“天父下凡”,背地里只不过是他们糊弄人的把戏而已,因此,这分明就是杨秀清故意在整治自己。

所以,随着杨秀清对洪秀全一次又一次的羞辱,就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并且,在借机惩治洪秀全的同时,杨秀清为加强自己在天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以及燕王秦日纲,同样也进行了惩戒。

而这就无疑让杨秀清把所有人推到了自己对立面。

终于,忍无可忍的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以及秦日纲,返回天京除掉杨秀清,而密诏下达后,韦昌辉、秦日纲急不可待的返回,石达开则磨磨蹭蹭。

最终,杨秀清被诛杀,而造成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天京事变”也拉开了帷幕。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在杨秀清主政的那段时间里,太平天国总体是呈现往上走的趋势的,不管是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整体的一个氛围,都算相当不错的。

但随着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就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除了与当时的形势有关之外,更多的就是,太平天国少了一个关键性的灵魂人物。

没有了这个人物,剩余的石达开也好,还是李秀成、陈玉成等人也罢,顶多就只能算是一个将才。

而将才,打仗或许在行,但真到了策略、方向层面上,那就差远了。

所以,最终太平天国走向末路,并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的结果,假如杨秀清没有被杀,而是一直活到了最后,清朝灭亡的时间,说不定还会早上几年。




简单来说,是天生的,也可以说是无师自通。

提及太平天国,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洪秀全,但在太平天国准备和兴起的过程中,另一个人的作用可能比洪秀全更为重要,那就是杨秀清。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来源于拜上帝教,这是屡试不中的洪秀全发梦之后结合基督教宗旨创立的。作为创立者的洪秀全自称“天父(上帝)之子、天兄(耶稣)之弟”,成为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

注意是名义上,实际上在天平天国前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洪秀全并不掌握大权,甚至不干预和处理具体的军政事务,其地位类似于当今的英女王。

从拜上帝教到后来的太平天国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洪秀全并不是一个有太强的能力和主见的人,太平天国能够崛起,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冯云山,另一个就是杨秀清。

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同学,两人关系很好,冯云山也是拜上帝教最初的信仰者,而且他的文化水平远高于洪秀全,能力也强得多

1844年,冯云山与洪秀全离开广东,前往广西传教。到广西后洪秀全因为生活艰苦很快又返回广东,而冯云山则留下来继续传教。

冯云山第一次大规模宣教的地点是广西紫荆山,那里万峰重叠,与外界交流较少,是秘密传教的好地方。冯云山以塾师作为掩蔽,一面教书,一面与劳苦大众聊天,又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渐渐获得大众的信任。

这些劳苦大众饱受地主剥削,冯云山就宣传上帝爱护穷人,上帝眼中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大家要同拜上帝的思想,将穷人们组织起来,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

这群人中有不少是烧炭者,其中就有杨秀清,他年幼时就父母双亡,是伯父抚养长大,又因没有土地耕种,只能以烧炭为业,一年辛苦到头,也只能混口饭吃。

冯云山在紫荆山三年,就发展了两千多教众,洪秀全喜出望外,从广东赶往紫荆山,与冯云山商量着把宗教斗争引上政治斗争,通过打砸庙社来引导民众反抗清朝,这时期,杨秀清还是个不起眼的普通教众。

杨秀清没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但由于卖炭需要翻山越岭离开紫荆山去卖,他常年跟外界的商人打交道,被现实锻炼成一个深谙世故、脑子活泛、善于交游的人,在紫荆山一带颇有人缘。

1847年2月底,冯云山因带领教众捣毁庙宇入狱,洪秀全首先想到的竟是向官府情愿,还跑到广州去告官,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而洪秀全一走,拜上帝教陷入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人心动摇。

这时候,杨秀清出场了,他借鉴当地的降童巫术,来了一套“天父下凡”戏码,代表天父传达圣旨,稳住了人心。随后,杨秀清号召大家每人出点钱,贿赂救出了冯云山。

杨秀清的戏法骗的了穷人们,却骗不了洪秀全和冯云山,但他们看到这法子的作用,正好可以利用,于是杨秀清就成了拜上帝教的领导人之一。

杨秀清的能力更甚冯云山,而且冯云山个人不喜好争权,当初传教时就反复宣传洪秀全是老大,他甘居洪秀全之下,杨秀清则不同,他是个野心勃勃之人,很快就将冯云山挤了下去,成为拜上帝教中的二号人物,论起实权,他才是一号人物。

1850年金田起义爆发后,杨秀清一直扮演军事统帅兼宗教领袖的双重地位,多次利用“天父下凡”来指挥军队作战,从太平天国的迅速扩张来看,杨秀清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

随着战功累计,杨秀清的地位自然也是青云直上,在随后的永安建制中,杨秀清被封为东王九千岁,仅次于天王的万岁,在他之后的还有西王萧朝贵八千岁(这是杨秀清的徒弟,搞“天兄下凡”)、南王冯云山七千岁(不争名利的实干家,从老二变老四),北王韦昌辉六千岁和翼王石达开五千岁。

最主要一点,是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都受东王节制,也就是说,杨秀清已经具有了军队的控制权,是太平军实际统帅。

作为实际统帅的杨秀清给太平天国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向,在战术上的指挥也非常正确,使得太平军在前期可谓一路高歌猛进,比如1852年7月围攻长沙不下时,杨秀清果断进军江南,先夺取武昌、汉阳,然后沿长江东下进抵江宁(即南京),并于11日后将其攻占,太平军由此控制了南方的形胜之都。

在进驻南京后,杨秀清更进一步,整顿营规、立法安民这些事都是他来做,不仅仅是教权和军权,行政上杨秀清也插上手了,此时的他,已经集教权、军权、政权为一身,是太平天国真正的领导人!

此后杨秀清指挥攻破清军江北大营,随即命令太平军进攻江南大营,太平军众多将领都觉得军队已经疲惫,不如暂缓攻势。可杨秀清认为江南大营孤立无援,又士气低落,乘胜攻打更为有利,坚持命令进攻,最终攻破江南大营。

两座大营拿下,南京周围的清军势力被一扫而空,太平天国达到全盛,而这,显然都是杨秀清的功劳,洪秀全只是个招牌!

不过杨秀清的内部斗争经验还是不足,最后中计身死,太平天国因此分裂不说,失去了英明领导,形势每况愈下,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后来感慨:“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

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带领一群农民起义军,日辟百里,除了天生的军事才能,实在难以解释,而军事才能这东西,的确是可以天生的。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通过努力,他们能够达到很高的成就。可是有些人就比较让人气愤,他们仅仅凭借着天分,就能无师自通,达到普通人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谢灵运称赞曹植会写文章,说天下有才一石,曹植占了八斗,我不才,只能分一斗,还剩下了一斗天底下其他人去分。曹植的很多名篇,传颂至今,像凌波微步、翩若惊鸿都是《洛神赋》里的用词。其他文人学士,像左思一样,虽然号称洛阳纸贵,但是一篇赋就花掉了十年来写,这与曹植挥笔立就,刻成名篇的差距有多大?!

(才高八斗的曹植)

历史上还有很多兵家天才,都搞不清他们师承何派,出山就是王炸。张良好歹还有个神话色彩浓厚的《黄石公兵法》,韩信出场就是一个20多岁混的惨兮兮的小伙子,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可是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将帅之星,不由得不服。

更有一个厉害的,是具备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事的圣人王阳明。他也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学过什么兵法。可是他从龙场悟道之后,感觉人生就像开挂一样,原来不懂的事突然明白了,连不明白的兵事也给弄懂了。他领着南京兵部的一些文吏,带着招募来的农民乡勇,竟然就能把数万的盗匪打的丢盔弃甲,死伤无数。你就是让当时朝廷最牛的将军领军,他们也未必能完成这样的高难度任务。王阳明之后,文官集团终于一扫多年晦气,可以正眼看人了:谁说文臣不能掌兵?

(王阳明开悟得道)

杨秀清也是如此,他是一个烧炭工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竟然做起军政事务如鱼得水。他不仅通过“天父下凡”掌控政治走向,还能通过一些手段让人觉得他神鬼莫测,不敢欺瞒。他也是太平天国诸王中率先认识到要与知识分子建立同盟关系的人,也因此与天国神权系统的人发生了冲突,他最终也是因此而死。

最可奇的事,他不识地理,不晓兵事,却能在道州会议上提出假舟船之利分扰南北的作战路线,给太平天国提供了最好军事指导。这种战略远见,以及无师自通的本领,着实让人啧啧称奇。

杨秀清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可能从他24岁那年为了挺身而出,以“天父下凡”的姿态稳住了天国大业那时起,杨秀清就开始有了区别于常人的胆识和担当。因为这担当,杨秀清开始干预最高决策机制(谁让他是天父神权系统的人呢),他用自觉的、严格的持续性的心性修练,像王阳明一样,修炼他的心学功夫,最终悟到了诀窍,能应用贯穿于一切事,随机应变,而两者结合,就此产生了军事能力。

(杨秀清也算是天纵英才)

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的看待问题,能得真因果。军事能力也是阴阳,杨秀清日琢夜磨,逐渐心性开悟,圆融通达一切,在军事能力上得以开窍。开悟后的人生,一通百通,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不是思考可得,基本就是灵犀一点,就能明辨是非,能准确判断人事机谋,自然就能有备算无备,无往而不利了。

军政能力可以参悟得到,可是他还没有体悟到人性的复杂多变。或者他也能意识到,却自我膨胀,疏于防备,以至于被政敌陷害设计,东王府老幼二万余人,多数都是老广西的精锐,没有牺牲在北伐、西征的战场,却倒在了自家人的屠刀下。




大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定都南京之前,太平军都是流窜型作战,部队的纪律很涣散。当时杨秀清为了加速太平军的正规化转型,曾经找人编过一本名为《行军总要》的小册子,并且还颁布发行了。



这本《行军总要》,是杨秀清对自己从金田起义后,所有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除了军法之外,还有九种行军号令,包括陆路号令、水陆号令、点兵号令、传官号令、查察号令、防敌要道、禁止号令、体惜号令和试兵号令。这些号令,其实就是杨秀清的成功秘籍。

说的详细一点,就是一些很基本的东西。比如水师和陆军部队的行军扎营、警戒巡逻、指挥集合的规范化;迎敌时应该如何防备敌军搞破坏,进攻时应该如何利用地形,过桥过河时应该如何掩护断后。这些东西都是经验,都是在战争中总结出来的。

由此可见,杨秀清最早其实并不会打仗,他的军事才能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杨秀清的长处也不是战术方面,他的战略能力和军事动员能力才是强项。所以他并不是将才,而是帅才;并不是战术大师,而是战略大师。



杨秀清的出身很贫苦,他五岁丧父,九岁时又丧母,是由伯父杨庆善抚养成人的。杨秀清成年后,由于没有田地耕种,他只能以种山烧炭为业,经常要翻山越岭去卖煤炭,承受着商人的剥削,换回一升半斗米,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环境,才让杨秀清成为一个深谙世故、善于交游的人。虽然没有上过学、识字也不多,但是他的脑筋活,比读死书的人学习能力强。(人生经历有一点像明太祖朱元璋)

金田起义后,当时清廷还不是很重视,觉得就是一般的流寇。直到太平军攻下永安,并且在永安封王建制后,广西巡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一群流寇啊!而是颇有凝聚力的武装力量。于是清军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对太平军所在的永安进行层层合围,力图全歼之。

这个时候的杨秀清,能力其实还很一般,还没有开窍。他在组织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后,仍然是在广西境内横冲直撞,一直被逼到湖南后才恍然大悟。自古金陵才是江南的龙兴之地!在南方起义造反,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必须拿下南京,动摇清朝的财富根本。在两广和湖南流窜,就是死路一条……



尽管杨秀清没读过书,是个文盲,但是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他应该还是知道到。当年陈霸先从两广北上,直取南京,建立了南陈政权。杨秀清也是有样学样,力排众议,认准了要打下江南定都南京。并且后来还真让他给办成了!太平军攻下武昌,沿长江顺流而下,并最终定都南京。

当然,后来太平天国失败了,并且也有很多人认为定都南京是个错误的选择。但是不管怎么说,以太平天国领导人的知识水平,杨秀清这种水平还算好的了。至少他在天京主持的三年里面,太平天国的发展总体上还是向上的。他被杀之后,太平天国真可谓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李秀成和陈玉成顶多就是石达开这种将才,跟杨秀清比还是差了点。



总的来说,杨秀清出生于贫苦人家,见惯了世态炎凉,对社会有比较深的认识。因此磨炼出了他的机智和狡诈,这一点和明太祖朱元璋很像。并且他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并编成兵法教材,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但是他并非天生的将才,他对战术方面不擅长,战略层面才是他的优势。只可惜,他不是太平天国的一号人物,终生都活在洪秀全的阴影之中。只能靠“天父下凡”这种跳大神的小把戏寻找优越感。最终被韦昌辉所杀,太平天国也由此一蹶不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452条回答。

这并不稀奇,因为军事指挥尤其是高级指挥人才,本来就有七分靠天赋,三分靠后天。

解放军名将中,战功最靠前的就是林彪、彭德怀、粟裕。

其中粟裕压根就没有上过军校,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时他只是国民革命军第24师(师长叶挺)教导队的一个班长,士兵而已,并不是军官。

随后几十年 ,粟裕也从没有进过军校学习,完全是从实战中一点点学习指挥。

在经历了无数血战和6次受伤后,戎马长达21年后,粟裕华东野战军总指挥,指挥17个纵队作战,打赢了淮海战役,歼灭国军44万人。

再看彭德怀,他只是士兵出身,仅仅在25时被选拔到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速成班,学习了几个月而已,毕业后担任排长。

可以说,这区区几个月学习,对彭德怀的帮助非常有限。而彭德怀在朝鲜战争中,可是指挥百万大军。

再看看林彪,林彪虽然是黄埔四期毕业生,但入学时间为1926年3月,当年10月毕业,前后不过7个月,比今天新兵训练时间还短,最多学习一些军事基础知识罢了。

由此可见,林彪、彭德怀 、粟裕三个人的指挥才能,主要是靠天赋和后天在实战中的磨炼,而不是读军校读出来的。

同样道理,杨秀清虽然没读过军校甚至不识字,却有着极为出色的军政天赋。

从金田起义开始,到天京事变内讧杨秀清被杀,整个太平军其实都是在杨秀清指挥下,洪秀全不过是挂名领袖。

期间只要有任何重大指挥失误,不要说太平军全军覆没,杨秀清也难逃凌迟处死。

可以说,杨秀清读的是战争大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每一战都是竭尽全力,用尽智慧,用性命去拼。

这种战争只要经历过1个月,比得上在军校读10年。

另外,杨秀清虽然没读过军校,但不代表他就没有办法学习军事。清代广西民间有大量军事人才,包括老兵和老军官。广西人尚武,很多老百姓参加政府军、地方民团甚至做土匪。

杨秀清想找几个人学学基本军事知识,那是一点也不困难,可以轻松办到。

其实 ,高级指挥人才还是要看天赋,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现在全世界每年军校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少说也有几十万人,10年就是几百万 。试问,这几百万人中有几个成为名将?这绝对不是靠读死书就能胜任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同打牌差不多,无论你是一手好牌还是一手差牌,你都要分析敌人的心理,预测他的行动,找到他的弱点。你要有远见,有计划,有谋划,又要速断速决,还要能够及时力挽狂澜,尽全力击败敌人获得最后胜利。

有这种天赋的人,真的是1000个人里面未必有1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太平军   千岁   太平天国   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   永安   天父   军事   江南   广西   南京   号令   紫荆   出身   上帝   能力   财经   杨秀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