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给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统一三国吗?

事实上,若诸葛亮多活20年,他完全有可能击败曹魏,甚至不乏统一天下的希望!关于这一点,当时人的看法和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大不相同!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虽然当时天下,魏、蜀、吴三国鼎立,貌似大家的实力差不多,但事实上,曹魏的国力比蜀汉和东吴加起来还强,所以说长期僵持下去,蜀汉并非曹魏的对手,即便诸葛亮多活二十年,蜀汉也不可能击败曹魏!然而事实上,在当时人看来,诸葛亮击败曹魏,并非什么不可想象之事,在大家看来,诸葛亮完全有可能击败曹魏,实现胜负易势!都说曹魏强大,可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蜀汉数次北伐,诸葛亮数次吊打魏军,打得司马懿只能坚守,不敢出战,即便被用女人衣服羞辱,仍然厚着脸皮拒不交战,很明显,司马懿这不是养寇自重,而且确实打不赢!关于当时的情况,东吴大鸿胪张俨曾给出过这么一番点评!如果诸葛亮能延寿,20年不够,五十年不多啊!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在他去世的公元234年五丈原之战,是蜀魏两国的对峙拉锯战,蜀国没有战略战术上的任何优势可言,而且此次北伐有鲜卑、吴国孙权同时出兵,鲜卑好像没来得及出发,吴国是出兵十万攻魏,但是魏国应付多线作战仅仅是略感压力,还能与诸葛亮在五丈原长期对峙。

原文: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在张俨看来,蜀汉虽只占据天下的一州,其百姓和军队最多只有天下的九分之一,然而在这种劣势情况下,诸葛亮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刑法严明,数次率领军队攻伐曹魏,有饮马河、洛之志。而司马懿拥有比诸葛亮更多的军队,占据更广的土地,城池、武器都比诸葛亮精良,结果却没有击败诸葛亮的能力,只能勉强保全魏军,使得诸葛亮在魏国的地盘上来去自如,丢尽了颜面!若让诸葛亮多活几年,则凉州、雍州、关中、魏国中央都没办法解甲释鞍,没办法稳定发展,将会被诸葛亮拖垮!只要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足够长,那么胜负之势必将发生转变,胜利的天平必将倾向于蜀汉!说白了,张俨认为,别看魏国强大,地盘、军队都是蜀汉的数倍,但是他们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经常被诸葛亮压着打,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的话,魏国会被诸葛亮给拖垮的!当地百姓根本供养不起这么多魏军作战,到时候魏国将会大乱,周边敌人群起而攻之,魏国彻底走向衰落!也就是说,只要诸葛亮多活个二十年,他完全有可能带领蜀汉击败魏国,到时候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张俨对曹魏和蜀汉的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不过很多人应该还是不认同张俨的点评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何说诸葛亮多活二十年,魏国必败!国力的差距是不可否认的,魏国是三国之中人口最多、垦田面积最广的势力,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这使得社会秩序恢复,增强曹魏实力。曹魏在籍人口有443万人[20],灭蜀后达537万人,现代人口史学者考虑未纳入的屯户、兵户、吏户、隐户、佃客、部曲等人群,估算曹魏境内约有1300万人。

中国人口史专家估算,蜀汉灭亡时约有400万人口。但是南中地区大部分地区没有开发,人群全是南蛮少数民族,蜀国在可动员的人力资源、可利用的经济资源上处于完全的劣势。从大的战略局面来看,蜀国从第五次北伐开始再发展20年,也是很难在动员能力上与魏国相提并论的。而且在地理条件上,蜀道难就不必多说了。

一、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并非决定因素

一说起魏蜀两国的最终胜负,总是会有很多人拿国力差距来做证据,认为魏国的国力远远强于蜀汉,所以一旦僵持下去,那么魏国必胜,蜀汉必败!然而本文却想说,古时候的国家,动员能力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强大!别看魏国的国力是蜀汉的好几倍,论动员能力,魏国是绝对没有蜀汉强的!

自从进入了工业化以后,现代国家的动员能力愈发强大,一战二战时期,有些国家甚至可以动员出上千万的军队,这还不包括民夫后勤!然而在古代,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古代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能够长期供养的军队,一般情况就十几万,战事征召起来的军队,也不过数十万,动员能力和现代国家是完全不能比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古时候经常会发生一场战争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种事情!

简单举几个例子!北宋对金国,很明显金国的国力更弱,北宋的国力更强,结果北宋被金国吊打!金国对蒙古,很明显金国的国力更强,蒙古国力更弱,结果金国被蒙古吊打!明朝萨尔浒之战,明朝国力远远强于后金,结果明军被吊打,自此以后彻底失去关外控制权!明朝国力不是远远强于后金吗?人口不是远远强于后金吗?最终怎么会被后金给翻盘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古时候的国家,动员能力非常弱,他们常备的野战军就那么几万人,一旦被干掉,短时间内就失去了进攻能力!前几次北伐,蜀军粮食后勤很成问题,第五次在五丈原屯田,这是和魏国打持久战。假使诸葛亮延长寿命的法术成功,后勤也解决,那么诸葛亮可以与魏国长期相持而魏国一旦其他方向出事(或鲜卑或东吴),魏国的战略局面会很被动,到时就不得不寻求与蜀军决战,蜀军

可能会有赢得决战的机会。但这是蜀军在赌博,诸葛亮要是延寿后能抓住机会赢得一两次战略决战,改变形势是很有可能的。若能得凉州甚至关中,蜀汉的被动局势就会全盘改变,争夺天下的基础就更稳固了。但是,谁能保证蜀军决战必胜?一两次战役级别的失败,魏国大概还是能稳得住的,但是蜀国则是决战失败就可能全局崩盘。蜀国所在的四川盆地,要到唐宋之后才得到充分的开发,诸葛亮的二十年寿命如果没有意外,专注四川盆地的经济建设,还不足以使得蜀国获得战略优势。

所以说20年时间对于诸葛亮的宏伟计划而言,还是时间太短,如果蜀国能够政治稳定、专注经济军事文化发展五十年,再搞点什么科技发明、可能还能有机会彻底翻盘。

魏国国力虽强,但它的动员能力却非常差!蜀汉百万人口,军队能动员出十万,比例达到十比一,而且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国内还非常和平,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反抗,可见诸葛亮的治理成效、动员能力是多么的强悍,而魏国呢?每次打仗,内部老百姓不是逃就是反,这是何等低能的动员能力?说白了,若蜀汉算是封建王朝,那曹魏就完全算是奴隶社会,其动员能力、治理水平,简直就差得一塌糊涂,完全不是蜀汉的对手!也就是说,魏国空有数倍于蜀汉的国力,但他根本发挥不出来,他只能和蜀汉站在差不多的量级上来比拼,最终被诸葛亮打得节节败退!

二、魏国的军事能力弱于蜀汉

单从陆战来看,魏军确实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强的,但是军队作战不是靠单挑,而是靠指挥,一只狼指挥一群羊,战斗力绝对比一只羊指挥的一群狼更为强大!蜀汉经历关羽、刘备之败后,众人都以为它不行了,结果诸葛亮力挽狂澜,将蜀汉给成功地拉回了正轨,而且打造出了一支强悍的军队!不少人诟病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认为他只是一个治国之才,然而事实上,诸葛亮在战场上的表现,乃是非常出色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才掌军不久,确实在统领全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瑕疵,用错了马谡,导致了街亭之败,损失不小。这是诸葛亮初次对魏国大规模用兵,可以原谅,毕竟刘备活着时期,诸葛亮长期干的都是文职!不过诸葛亮的学习总结能力超强,经历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的指挥能力越来越强,于是在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直接反杀了王双。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指挥的军队已经可以来去自如了,并打爆了魏国地方军郭淮,还占领了魏国两个郡。

可以看到,前三次北伐,诸葛亮的指挥能力是在一步一步提升的,从第一次的捉襟见肘,到第二次的反杀,到第三次的打爆地方军,诸葛亮一步一步的在提升蜀军的战力和自己的指挥能力。而到了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已经可以和魏军的主力硬刚了,并在卤城之战中大败司马懿,斩甲首三千级,获玄铠五千。由于李严掣肘,诸葛亮被迫撤退,张郃想去追击诸葛亮,结果又遭到了诸葛亮的反杀,自此,一代名将张郃彻底陨落!

经历了正面对决后的司马懿,再也不敢和诸葛亮对阵了,于是在第五次北伐的过程中,司马懿全程固守,根本不敢出战。司马懿坐拥装备更精良、数量更多的军队,却不敢和诸葛亮一战,丢尽了颜面,为了禁止魏军出战,他甚至还和皇帝曹睿上演千里请战的戏码,令人贻笑大方。而魏国皇帝曹睿,不仅丝毫不敢催促司马懿,而且还派出数万中军辅助司马懿,自此,魏国地方军、司马懿的主力、曹睿的中军,三方军队对诸葛亮呈碾压形势,却不敢动,甚至当蜀军撤退时,一尊诸葛亮的雕像便可以吓退司马懿,可见魏军对诸葛亮忌惮到了何种程度!总的来说,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汉的战力急速提升,已经足以吊打魏军了,相反,倒是魏军不敢和蜀军交战,司马懿畏敌如虎的作态,令人记忆深刻!

三、诸葛亮解决了蜀军的后勤问题

诸葛亮北伐,最大的危机便是后勤,因为蜀汉太难运粮了!司马懿在第五次北伐时,之所以一直坚守不出,其实就是为了耗尽诸葛亮的粮草,逼迫诸葛亮自行撤退,殊不知,诸葛亮此次北伐,已经成功的解决了后勤危机!首先,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其中木牛应该就是独轮车,在川蜀一代,老一辈人还曾使用过一种叫作“鸡公车”的工具,这其实就是独轮车的变种。流马其实就是可以利用水流,运送粮草的工具。有了这两种工具,蜀军运粮,将会轻松许多。

其次,诸葛亮已经在魏国的地盘上屯田种粮食了。这样即便长期拖下去,等到粮食丰收,诸葛亮也可以因粮于敌,大大解决自己的粮草危机,可以和魏军打持久战。相对而言,魏军的后勤其实倒是一个大问题,关中地区自汉末以来,已经变得非常荒凉了,根本不足以给司马懿长期供应粮草,要想养活司马懿的军队,必须从魏国其他地方运粮,这必定会搞得怨声载道。

所以说,总的看来,其实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已经解决了粮草问题,他是不怕打持久战的,战争越拖下去对曹魏其实越不利!另外,诸葛亮还邀请了东吴和鲜卑一同出兵,所以越到后面,曹魏的压力会越大,最终被诸葛亮彻底击败!


如果诸葛亮多活二十年,能否击败曹魏?此人的点评一针见血!东吴大鸿胪张俨认为,诸葛亮用兵如神,在曹魏来去自由,魏军根本挡不住,长此以往,魏军无法解鞍休整,必将会被诸葛亮拖垮,最终改变胜负之势!事实也确实如此,魏国虽然国力强于蜀汉,但魏国动员能力差,一旦大军和诸葛亮野战,必定被诸葛亮击败,而这种损失是魏国所不能容忍的,是古代国家都无法容忍的,他们短时间内再也没办法拉起这么一支军队了,彻底丧失了进攻能力。另外,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也彻底解决了后勤问题,能够和魏军打持久战了,再加上魏国周边的敌人,东吴、鲜卑等,到时候的魏国将会四面楚歌,被彻底击溃!所以说,如果诸葛亮多活二十年,是完全有可能击败曹魏的,甚至有争夺天下的希望!诸葛亮如果长寿,还有一个机会:司马懿251年去世,司马师255年去世,他可能是继他爹之后唯一有希望对抗诸葛亮的人,可惜有眼疾,早早就死了。陆逊245年被孙权逼死,孙权252年也去世了。

诸葛亮这时放眼天下,和他同时代能打仗的人都死了,他只要正常发挥,打赢几次决战还是可能的。但还是国力所限,他得再多活几十年,也不能因年老体衰脑力下降犯错,大概能奇迹般地统一天下。但仅仅只能是奇迹了,不太可能的事情。




首先,诸葛亮是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如果他能再活20年,那么应该是公元254年去世。

正史里孙权公元252年去世,东吴名将陆逊公元245年去世,之后其子名将陆抗担任东吴主帅,直至公元274年去世。

魏明帝曹叡公元239年去世后,司马氏开始掌握曹魏大权,司马懿公元251年去世,司马师公元255年去世,司马昭公元265年去世。

如此说来,诸葛亮即使再活二十年,也还是跟魏国的司马懿父子斗,而且那时的司马懿父子已经完全掌握曹魏大权实力更强,孙权在陆逊陆抗父子的辅佐下实力同样不弱。

因此诸葛亮再活二十年也还是跟老对手在打,而且老对手还可能变得更强了。

再者,古代战争比的是人才,也是人口、经济和军事实力。蜀汉在三国中版图最小,人口也是最少,人才凋零,甚至有些青黄不接,后期甚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蜀中虽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由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开发力度不够等因素,蜀汉的财政实力长期支撑几十万的大军开销还是很吃力的,所以在三国史料中诸葛亮一旦回军头等大事就是巡查督促生产。

曹魏,在三国里实力最强,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当时的中原腹地也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根基好。

孙吴,东汉末年的战乱导致大量百姓逃往南方,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北方人口南迁,也因此加速了南方的发展,促进南方经济的崛起,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人才。因此东吴的人口人才虽不及曹魏但比之蜀汉还是错错有余的,加之水军又是三国里最强大的。

在三国志的正史记载中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出色的谋臣,却并不是军事家,严格意义上讲他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他之所以能伐魏多年,凭的是自己过去做刘备谋臣时的智慧和谨慎。

最后,诸葛亮即使能再活二十年,但是由于蜀汉国贫实力弱的不可逆转性,加上诸葛亮自身的局限性。蜀汉本身并不会有多大的改观,而曹魏的老对手依然健在,其国力依然雄厚,孙权二十年内也还有抗衡曹魏和蜀汉的能力,而即使诸葛亮再次联合孙吴也未必能灭亡曹魏,即使两家联合灭了曹魏,到时蜀汉能不能灭更强的孙吴,还是被孙吴所灭还真不好说。

总结,即使上天再给诸葛亮二十年,以当时三国的实力情况对比看依然不会有多大改变,单凭蜀汉的实力还是很难打败曹魏统一全国。




诸葛亮再活二十年的话,可能有机会统一三国。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曾有一句等“天下有变”时才北伐,可惜他活着的时候没等到,但是他的北伐却促成了天下有变,司马懿权力增加了。

如果诸葛亮不死,即使第五次北伐还是无功而返,那也不会损失什么实力,蜀汉还是魏国的威胁。虽然诸葛亮很难打败下定决心当乌龟的司马懿,但是曹睿死以后司马懿的乌龟战术就有麻烦了。

首先,曹睿一死,魏国此时还能作为战略统帅的只有司马懿一人,历史上诸葛亮和曹睿死后,蜀汉暂时未发动大规模攻势,司马懿得以全力应对吴国的攻势,在正始二年和四年两次击败吴军。但是如果诸葛亮还活着,司马懿分身乏术,而魏国另一个辅政曹爽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废物,无论对蜀汉还是东吴都是连吃败仗,无论司马懿守哪边,在另一条战线上肯定会出岔子,魏国麻烦就大了,所以司马懿拖不起。

其次,曹爽不仅军事无能,政治也是低能,还爱夺权。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辅政,势必在政治上会受到排挤,军事上也会受到掣肘。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再用乌龟战术很可能会受到政治上的攻击,而和蜀军野战嘛,但凡司马懿有点信心又何必当缩头乌龟。所以司马懿的日子肯定会不好过。

第三,司马懿和曹爽的矛盾冲突最终会演变成历史上你死我活的局面,司马懿无论输赢,魏国政局都将进入动荡期。诸葛亮活着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此时魏国可谓内忧外患,极可能遭到重创。

当然,蜀汉过于强大的话东吴可能会和魏国联手,不过吴军陆战能力太差,历史上蜀汉灭亡以后吴国进攻蜀汉,结果在孤城下还是无功而返,所以能给蜀汉制造的麻烦也有限。

当然,这一切也只是假设而已,也可能曹爽在诸葛亮活着的情况下当个听话的乖宝宝,而司马懿也不敢轻举妄动,两个人相安无事也有可能。所以只能说诸葛亮有机会统一三国而已。






不要说给他20年寿命,就是再给他50年的寿命,他也无法统一天下。

笫一,蜀国的国力弱小,地穷民贫。再加上诸葛亮连年征战,皆无功而返,使得国内早己民怨沸腾。此为失了地利天时。

第二,是孔明自身的原因。作为丞相,孔明事无巨细,事必躬行,看起来这样做是对国家尽职尽责,却严重地阻碍了人才的使用和发掘,以至于最后竟成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再者孔明作为政治家,却缺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法则。失察用马谡导致街亨失守,而人家魏延本可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却仅仅因为莫名的“脑后有反骨"而逼反人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没有能谋善断的文臣,你诸葛亮纵有天大的能耐,也是无法北定中原的。此为失了人和。

:第三个原因,孔明作为相父,刘备的托孤首辅,只顾对外征战,却没有觉察到后主身边的宦官已然坐大,并已经开始干涉朝政,陷害忠良了。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听信佞臣,其朝纲必然败坏,不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那统一大业就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想而已。

所以我说诸葛亮是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




三方力量对比魏国占据北方国力强盛,曹魏集团相对稳定,诸葛亮举轻若重,不能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层的作用,再活20年整个国力不会有多大改观,主要问题统一是蜀国的国策,北伐是劳民伤财之举,国力会消耗怠尽。所以不会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魏国   蜀汉   东吴   鲜卑   蜀国   粮草   国力   后勤   公元   动员   军队   人口   实力   能力   财经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