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阎锡山为什么可以屹立不倒?

阎锡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神奇人物,论资历,他可以排到辛亥革命时期,是妥妥的元老,论权势,他所统治的山西一地,在整个民国时期都可以称得上是首善之区,能与之相比的可能只有蒋介石治下的江浙一带。


那么,我们不禁会感到奇怪,为何阎锡山这样一个不太起眼的任务,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领袖呢?身为军阀的阎锡山能够坐稳山西统治者的宝座,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首先,阎锡山在山西本土的政治改革上做出了很多非常现代化的尝试,而这些尝试不管成功与否,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陕西本土的发展。


例如,阎锡山在山西搞了教育改革,让整个山西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第一个进入现代化教育体系的省份,他又在山西大搞工业建设,例如采矿、炼制钢铁,甚至质检和军工这种高级行业也有涉猎,而这些改革让原本在满清时代穷困潦倒。灾害平生,加上人口非正常损失率极高的山西,在很多时间内就实现了近代化过渡,而山西本土的人民也因为阎锡山的执政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生活质量提升,因此,相对于同时代中国的很多省份,山西都可以称得上是楷模。


而作为山西主政者的阎锡山,自然也会被这种对山西的羡慕和欣赏之情当作是山西的代表,外人看待阎锡山始终是当作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统治者,而山西本土人对于阎锡山这个老乡带来的富裕生活更加感恩戴德,自然也就不会在山西惹事,而这就是山西在阎锡山统治时期内部平稳的关键,其次,阎锡山在对山西以外的其他军阀上。


同样展现出了灵活主动。以蒋介石为例,他早就想要把山心入到自己的统治区域内,有自己之下,而且他如意算盘打得很精明。抗日战争时期,老蒋认为阎锡山肯定不能跟自己,因为局势尚不明朗,阎锡山老谋深算,当然不能相信老蒋的一切是好。


所以阎锡山早做好了万全准备,一方面积极联络曾经的军阀力量,如冯玉祥和李宗仁之流,约好大家一起给老蒋极限实验,逼迫他答应各自失利的条件,允许大家自行其事。但另一方面,阎锡山又在公共场合多次向老蒋传递忠心,给老蒋造成了阎锡山似乎还是忠诚于自己的错觉。


这种两面态度和运筹帷幄的实践能力,让阎锡山无论归属于哪个阵营,能够保存好自己的势力,以便来日东山再起。综上所述,在一方,在山山。土整治得力,加强了山西本土居民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对所有人都不得罪,搞平衡战略,为自己设置狡兔三窟,以便来日输掉战斗后能够退守根基不败。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让阎锡山真正有了在山西立足的避判力,也让阎锡山能够再后来成功统治山西几十年。






不得不说阎锡山确实了得,中华民国持续了38年,他阎锡山也在山西的割据了38年,饶是老蒋鼎盛时期也没能完全掌控晋系军阀。

而阎锡山之所以能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屹立不倒主要得益于阎锡山本人在各方势力中的斡旋能力以及山西本身的地理优势。

阎锡山的发家其实和绝大多数军阀是差不多的,靠得都是清末编练新军的机会。

当时的阎锡山因为跟老爹搞金融失败跑到了太原躲债,之前就加入过甘军当过兵的阎锡山没有任何意外的考入了当时为了培养基层军官的山西武备学堂。

又因为表现优异,阎锡山被选派去日本留学,这次留洋经历可以说为阎锡山人生的转折点。

虽然阎锡山等人出发日本前,前来送行的山西巡抚张曾敭苦口婆心地劝阎锡山等人勿要与革命党接触。

PS:后来那个下令逮捕和杀害秋瑾的浙江巡抚也是这个张曾敭。

但这些年轻人去到日本后很快就都成为了同盟会的成员。

而当阎锡山等人回到山西后很快就被委以重任,阎锡山和他的结拜兄弟黄国梁更是直接成为了山西新军43协中85、86两个标的标统,相当于团长。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山西新军和其他省的新军不同,别的省组建新军至少都有一个镇,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但山西的新军只有一个协,相当于一个旅。

而其他阎锡山他同期的同学也基本都是这两个标下辖的营长。

所以不难看出,阎锡山本人在山西新军中的地位已经不低了,这就相当于同盟会已经完全渗透到了山西新军当中,起事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很多地方新军纷纷宣布独立。

当时的山西巡抚陆钟琦非常紧张,生怕山西新军也跟着造反把他给撸了,于是就下令让山西新军南下平叛。

这下好了,本来因为山西新军规模不大,在太原还不敢起事的阎锡山等人一出太原城就宣布起义,与太原城内的新军里应外合很快就攻破了太原,巡抚陆钟琦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而之后阎锡山就被众人推举为了山西都督,开始了他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当然,阎锡山的晋系军阀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后人眼中那个坐拥30万大军,下辖山西、河北、绥远、察哈尔的强大军阀。

而阎锡山本人也因为是被临时推出来的山西都督,所以实际上他并没有完全掌握山西的军政大权。

而阎锡山彻底掌握山西大权的这个过程就能看出阎锡山的手段和能力,他的晋系军阀能屹立不倒并非偶然。

上面说过山西新军第43协下辖两个标,标统分别是阎锡山本人和他的结拜兄弟黄国梁。

按理说二人当时的地位不相上下,结果阎锡山转头就把黄国梁给任命为了军政司司长,专门负责新军的后勤。

由此不难看出,阎锡山对黄国梁的任命是明升暗降,剥夺了黄国梁对军队的控制权。

而接任标统的则是阎锡山的另一个同学,孔繁蔚。

为什么是孔繁蔚,因为他是孔子的后人,儒家忠君思想根深蒂固。

这还没完,后来阎锡山也知道自己手底下的兵力确实不太够看,于是又组建了一个协,总算是凑出了一个镇的兵力。

而师长的人选,阎锡山非常高明的没有选择自己的同乡而是找个了湖北人孔庚来出任师长。

试想一下,师长是湖北人,但手底下全是山西军官,孔庚能指挥动这支军队吗?而孔庚为了能站稳脚跟,自然得紧紧抱住阎锡山的大腿。

就这样,阎锡山在没有吸引仇恨的情况下,不着痕迹地掌握了山西新军的军权。

解决了内部问题,但更让阎锡山头疼的还是外部问题。

由于山西又挨着直隶,阎锡山又不是袁世凯的嫡系,所以所以山西一直都是袁世凯的眼中钉肉中刺,袁世凯也一直想要将山西纳入自己的直管之下。

所以纵使阎锡山处处讨好袁世凯,甚至给了袁世凯的结义兄弟董崇仁一个晋南镇守使的职务,甚至把自己手上两个旅分了一个给董崇仁,让他主管山西南部的一切军政大权。

相当于阎锡山拿出了半个山西来讨好袁世凯,甚至还不止于此,阎锡山还把山西民政长的职务交给了袁世凯的一个远方亲戚。

这个民政长同样是有实权的,相当于后来的一省省长,主管一省民政。

要知道民国时期之所以叫军阀割据时代,就是因为各省的省长都是由各省都督兼任的,军政一把抓,所以阎锡山此举又等于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民政管理权也让给了袁世凯。

但就算如此,袁世凯也没有打算放过阎锡山,毕竟阎锡山此时手上仍然有一个协的兵力。

所以袁世凯后来搞出了一个官制改革,企图将地方上的军政给分离开来,甚至要让省长凌驾于都督之上。

说白了袁世凯就是想搞文官控制武官那一套。

但结果没多久袁世凯自己就把自己给玩脱了,先是复辟帝制,跟着自己就没了,改革官职这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阎锡山的种种退让和隐忍也避免了如同蔡锷、胡景伊那般被袁世凯招到北京软禁的境遇。

随着袁世凯的死,北洋政府彻底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而在这个过程中,阎锡山才真正把他的政治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就像上面说过的,山西新军从一开始在数量上就吃了亏,所以在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争霸天下的时候,阎锡山注定只能是个看客,甚至还要经常选边站。

一开始段祺瑞的皖系最为强势,阎锡山毫无疑问的依附了段祺瑞,各种重大决议阎锡山也毫无疑问的全力支持段祺瑞。

投桃报李,段祺瑞也重新在台面上把阎锡山给扶正了,重新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阎锡山也伺机将当年对袁世凯的妥协之下的山西官员全部赶出了山西,真正将山西这一亩三分地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上。

饶是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下令讨伐段祺瑞,出身同盟会的阎锡山依旧坚定不移地站在段祺瑞一边。

有了段祺瑞的支持,阎锡山终于得以喘口气开始发展山西,饶是直皖对峙时期,阎锡山也装作没看见,大力发展山西经济的同时也开始了他的第一轮扩军。

之后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中原几大军阀相互攻伐,更没时间管阎锡山。阎锡山也趁机壮大了山西的实力,兵力也从辛亥革命时候的一个旅发展到了两个师差不多2万人。

兵力增加了,军官的数量自然也得跟上,而傅作义就是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晋军将领。

羽翼渐丰的阎锡山也终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第一次走出了山西。而这一次,阎锡山选择了与奉系张作霖合作,一举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绥远,晋绥军就是这么来的。

别看此时的阎锡山已经有一些实力了,但和真正的大佬比起来,他还是个弟弟,毕竟此时的张作霖坐拥着将近20个师40万兵力,实力是阎锡山的10倍不止,军工配套等软实力也远不是阎锡山能比的。

然而这个时候又能看出阎锡山的眼光毒辣啦。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张作霖是极有可能统一全国的,饶是革命军在南方誓师北伐,先后击败了湖南的唐生智和湖北的吴佩孚,实力也不过只有张作霖的四分之一。

但阎锡山却觉得饶是张作霖也绝对不是革命军的对手,于是脑袋一歪,阎锡山又倒向了革命军。

事实证明阎锡山的决定是正确的,随着革命军的持续北伐,张作霖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退回关外。

但随着皇姑屯一声响,张作霖时代宣告结束,阎锡山的处境反而变得危险了。

毕竟之前有张作霖的牵制,老蒋也不敢过分打压阎锡山,可如今没了威胁,老蒋就准备对阎锡山动刀了。

阎锡山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于是他联系上了新桂系的李宗仁、西北军冯玉祥要求老蒋下台,中原大战爆发。

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管是冯玉祥还是阎锡山,那都是当年背后捅过奉系刀子的主。

作为能主导战局左右的另一个大势力,少帅的奉系怎么可能站到阎锡山与冯玉祥一边,随着东北易帜,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不得不表示归附,北洋时代宣告结束。

但由于老蒋此前背叛了革命,随着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老蒋给自己惹了个大麻烦,所以往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腾不出手来解决这些军阀的问题。

这又给了阎锡山喘息的机会,从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山西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得不说,阎锡山在山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这个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区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阎锡山对于山西就如同张作霖对于东三省,不管是经济、政治、教育还是农业,总之在阎锡山的苦心经营下,山西的前路一片坦途,各项数据都远远超过了清末民初数倍,而再次达到这个数据,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

同样的,晋系军阀的势力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而且不止是势力和兵力达到了鼎盛。

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本人的权势也是达到过鼎峰的,中原大战期间,由于他作为反蒋联盟的主导,所以在1930年7月反蒋联盟另组“国民政府”时,阎锡山被选为了这个“国民政府”的主席,名义上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首脑。

当然,随着中原大战的战败,阎锡山这个“主席”也就没啥意义了。

之后红军长征进入陕北,与阎锡山的山西仅一河之隔,说阎锡山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

为了防止红军渗透进山西,阎锡山决定先红军一步在山西搞土改,让红军改无可改,可见阎锡山还是有一定远见的。

但红军依旧是阎锡山的巨大威胁,而且此时日本已经暴露出了野心,所以这一时期的阎锡山就开始了在红军、国军、日军三方中博弈。

毕竟无论是哪一方都不是阎锡山得罪得起的,用阎锡山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而抗战的全面爆发可以说是阎锡山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加之当时美国等西方列强并没有明确表明立场,还持续和日本进行物资贸易,所以阎锡山一度认为抗战是打不赢的,一度倒向了日本,甚至还替日军打击过八路军在山西的根据地。

当然,这里面不排除阎锡山故意打压八路军在山西的势力,毕竟一个抗战,阎锡山自己的实力被大大削弱,八路军和国军的实力都在壮大,尤其是当时在山西超过70%的县长都是八路军的人,要说阎锡山不着急那是不可能的。

但阎锡山调转枪头打自己人这事就连老蒋都看不下去,称阎锡山如果投敌,国军调转枪头就先把阎锡山给收拾了。

好在当时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把美国人给气了个半死,阎锡山一看又重拾了信心开始抗战。

不得不说阎锡山这人是有一定气运加身的。

抗战结束后,老蒋悍然发动内战,而阎锡山的山西首当其冲,被贺龙将军以及徐向前将军给狠狠上了一课。

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老蒋的败亡可以说是注定的,而随着老蒋的失败,阎锡山也结束了自己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不过同为晋系军阀的另一位骨干傅作义将军却深明大义,不仅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还在后来促成了绥远的和平解放,为全国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综上,阎锡山的晋系军阀虽然实力一直都不是很强,但却是唯一一个从辛亥革命持续到了新中国成立的军阀。

其中除了山西的地形很适合割据外,阎锡山本人的作用是巨大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能忽略,一举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这次民主革命的不彻底,也造成了近代军阀割据和相互混战的不利局面。

在此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新旧军阀势力。袁世凯过世后,北洋系分崩离析,出现了直系、奉系、皖系等,地方上也出现了桂系、滇系、粤系和晋系等。当时的中国可谓混乱至极,各派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极大地搅动了民国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使得民不聊生。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重点评述盘踞于山西几十年的晋系和“山西王”阎锡山的历史功过。

阎锡山(1883年10月——1960年5月),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人,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人物,历任山西督军、山西省政府主席、国府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等职。

清光绪九年的九月初八,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一户殷实的小地主家庭。为了儿子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父亲阎书堂从小就对他寄予了厚望,很早就将他送入私塾进行封建传统教育。

不过,少年时期的阎锡山显然志不在此,性情异常的顽劣,成了全村上下的小灾星,到处惹是生非。看到儿子并非读书学习的材料,父亲只得让他辍学跟随自己到五台县城内经营钱铺。

不过,幸福的时光非常短暂,随着阎家生意的失败,阎锡山只得跟随父亲开始四处躲债,四处漂泊。从天堂到地狱,有时真的弹指一挥间。

经历此事,阎锡山很早就开始明白,做生意一定要精打细算,而且干任何事情都要如此。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后,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外躲债的岁月里,阎锡山真正见识了劳苦大众的艰辛,见识了清朝末期的动荡不安。冥冥之中,他树立了坚决发动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的远大目标。

20岁时,阎锡山发愤图强,竟然出人意料地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成了一名新式学员。从此,他也踏上了从戎报国的道路,毕业后就前往日本留洋。

在日本期间,阎锡山迅速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理论,迅速加入了同盟会并且成为旗下“铁血丈夫团”的一员。这个组织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参与者都是牛人,除了阎锡山,还有蔡锷、程潜、唐继尧和李烈钧等人。

1909年,阎锡山从日本返回了山西,成为清廷新军的一名基层标统。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不断的起义。自然,深受民主思想影响的阎标统,自然也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从此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在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纷纷宣布脱离满清统治,宣布拥护民主革命政府。

阎锡山没有犹豫,他领导自己所在的新军也于当月在太原起义,率先于山西打出了民主革命的旗帜。本来,所有人都以为这会是一场激战,甚至面临失败的危险,可过程却让人大跌眼镜,参加起义的队伍几乎没有遭到太多抵抗,轻松夺下了太原城。

年轻气盛的阎锡山以实力说话,越过了资历更老的元老们,以29岁的年纪就当仁不让出任了山西的督军,开始自己统治山西的岁月。

虽然辛亥革命表面取胜了,但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作为同盟会的成员,阎锡山应该拥护孙中山才对,可他对于孙中山的拥护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逐渐倒向了实权派袁世凯。

事实证明,阎锡山的眼光极准,他押宝袁世凯是正确的选择,极大地保全了自己的实力。得益于袁世凯支持,阎锡山也是水涨船高,迅速坐稳了“山西王”的位子,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实力,真正成为了一方大员。

袁世凯太过于贪得无厌,竟然在谋夺了总统之位后,还要企图登基称帝,并且想要建立“中华帝国”。果不其然,他遭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声讨,还在痛骂声中黯然离世。

善于把握时局的阎锡山,很快就开始追随革命党人反袁,还摇身一变成为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急先锋。凭借这些表现,他非但没有因为袁世凯倒台而受损,反而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实力和地盘。

在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尤其是,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等实力派相继背叛革命,背叛“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曾经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此失败了。

面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领导权问题,各派都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汪精卫、胡汉民和蒋介石纷纷的粉墨登场。最终,拥有军权的蒋介石胜出。

在汪精卫的暗中支持下,阎锡山联合了冯玉祥、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于1930年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与蒋介石大打出手,挑起了最大规模的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最后,在奉系张学良的支持下,蒋军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惨胜,不过阎锡山还是保全了自己山西的地盘。

个人认为,在当时的众多新旧军阀中,阎锡山算得上是有作为的一位。他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治理,比如提倡新学新风、提倡言论自由、禁止男人留辫子、禁止女人裹小脚、兴办大量新式学校、兴办工厂、修建铁路……。

当时,山西全省共有各类学校近三万所,儿童入学率达到了70%,高居全国之首。另据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的记载:

1932年,山西各地的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甚高。其中,忻县122021元,占比61%;大同县91789元,占比57%;定襄县64543元,占比50%。……

这个数据,就是放眼当今的全世界也没有出其右者,充分体现出阎锡山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倾斜程度。更何况,这还是在经济落后的内陆省份山西,被国民政府评定为“全国模范省份”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山西大学最早成立于1902年,原名是“山西大学堂”,由之前的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而成。在阎锡山掌权后,他重点对这所大学进行了改造,尤其是在理工科和医科等方面,更是做到了全亚洲第一。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阎锡山还格外注重兴办各类型的工厂。比如,“西北实业公司”和“太原兵工厂”等军工企业就是在他的直接扶持下开创的,初步奠定了太原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即便到了今天,太原的许多重工业企业都是在原先阎锡山工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此外,阎锡山还对于交通运输格外的关注。除了境内大量的公路外,他建成的同蒲铁路也很有意思,很有智慧,故意与全国的标准铁轨不一样宽,采用了一种窄轨的铁路。一来,节省了大量的基建费用和材料支出;二来,可以防止外地的军阀大范围运兵进入山西。

除了以上的这些政绩,阎锡山还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比如:他不忘本,他不好色,他不贪财。

生活中,阎锡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老抠儿”,对自己异常吝啬,从来都是粗茶淡饭和布衣军服,始终牢记自己的农村出身。基本上,他在没有招待客人时,都是稀饭咸菜和馒头饼子。

作为一方大员,阎锡山每次回自己的老家,从来都是从村口就下车,步行走进村里。而且,他在沿途都要和乡邻们嘘寒问暖,丝毫没有架子。

国民党内,军官们基本都是妻妾成群,但阎锡山却是一个例外。1897年时,他尊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迎娶了大自己6岁的徐竹青,婚后的感情一直都很好。但是,徐氏一直都没能生育,作为家中独子的阎锡山迫于父母和妻子的压力,才又续娶了唯一的姨太太徐兰森,为他生育了5个子女。此外, 他再没有任何的花边新闻。

到了抗战时期,阎锡山虽然发表过“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颗也不行”的奇谈怪论。但是,他在实际行动中却并没有卖国求荣之举,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也从来都没有丢失过民族气节。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由此爆发。阎锡山成为了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领导山西太原成为了国统区内抗日氛围最浓烈和意志最坚决的城市。

阎锡山在正面战场积极指挥了太原会战,集结重兵阻挡日军西进。尽管太原失守了,但他并没有为保存实力而像其他国军一样溃退逃亡,反而毅然决然提出了“宁在山西死,不到他乡活”的口号,号召山西人民坚持抗战,坚持保家。

在阎锡山的领导下,晋军一直都在晋西和晋南地区长期坚守,直到日本投降也没有让山西全境沦陷。不过,由于装备保障和后勤补给的巨大差距,晋绥军从巅峰时期的20多万,下降到了4万多人,仅占据着晋西地区的7个县。

与此同时,在国民政府的居心叵测拉拢之下,傅作义和陈长捷等人也先后率部脱离阎锡山,抱起了蒋介石的大腿。这样,晋绥军的军心不稳,人心惶惶,颇有树倒猢狲散的趋势。

受此影响,阎锡山开始积极配合蒋介石,甚至配合他发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晋西地区,他动作频频,不仅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新军,而且还摧毁了当地的抗日政权,史称“晋西事变”。

对此,共产党人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但是,为了继续联合抗日,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稳固,毛主席还是做出指示:

不公开刺激阎锡山,尽量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善意,阎锡山开始和八路军进行积极的合作。甚至,他还开始主动学习和求教游击战的战法与政治教育手段,以提高自身应对日寇侵略的能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逐渐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转而开始分化和拉拢之策。在国民政府层面,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成为了主要目标;而在地方层面,各级军阀都成为了拉拢对象,其中自然包括山西的阎锡山。

面对日寇的拉拢,阎锡山反倒认为这或许是趁机壮大自身实力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偷与日寇进行秘密接触。不过,他的一切秘密谈判都是权宜之计,都是为了换取日军的短暂停战。

日本投降后,阎锡山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名义,继续掌控着山西的军政大权。

1946年,蒋介石公然撕毁了墨迹未干的“双十协定”,开始大举进攻我解放区。为了攻占晋南,胡宗南增派4个旅的中央军开到山西,会同原先的第1军第1师,对洪洞和上党的八路军根据地发起了攻击。为了防止胡宗南独霸晋南,阎锡山也派晋绥军沿同蒲路南下,正式拉开了山西境内解放战争的帷幕。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随着全国形势的好转,解放军逐渐控制了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使得晋绥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当时,晋北第一重镇大同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而随着吕梁、阳泉和运城等地的解放,晋中地区已经成为了阎锡山仅存的地盘。于是,解放太原就成为了下一步的目标。

作为山西的省会所在地,太原自古就是军事重地,其东、北、西三面都环山,地势易守难攻。而且,阎锡山长期经营着太原,驻扎有6万的晋军主力,城外工事坚固,堡垒林立;城内军工厂众多,能给守军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和弹药。

1948年10月5日,解放军开始了解放太原的外围攻势,相继控制了太原城外围的重要要塞和据点。不过,由于晋军优良的装备和强悍的战力,解放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十几天就牺牲了一万六千多人。

由于北方战事的需要,就在解放军即将发起攻城作战时,中央向太原战役的前敌指挥部下达了暂缓攻击的命令:

以围困瓦解为主,固守已得阵地,以军事围困与政治瓦解相结合,逐步削弱敌人。

在“三大战役”相继结束后,太原战役终于进入到了决战阶段。面对顽固死守的阎锡山,解放军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终于在4月24日解放了太原城,甚至比解放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还要晚了一天,难怪被称为“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城市攻坚战”。

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乘机南逃抵达了广州,出任已经是空壳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同时还兼任了挂名的国防部长。就职后,已经一无所有的阎锡山只能逞口舌之快:

要在“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局面下,不惜一切牺牲,不顾一切障碍,继续勇往直前。

随着解放军的进军,全国解放已经是大势所趋,阎锡山的负隅抵抗不过就是螳臂挡车而已。在开国大典后,解放军继续解放大西南,阎锡山只好于12月8日从成都逃到了台湾。

作为长期的老对手和老冤家,蒋介石从来都没有喜欢过阎锡山。之前,他忌惮阎锡山是手握实权的“山西王”,表面上时时进行安抚。如今,阎锡山已经无兵无权,只是徒有其名的光杆老头子一个。

因此,当蒋介石在1950年3月1日宣布复行总统职权时,阎锡山只得乖乖辞去了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的职务。之后,他隐居于台北市菁山之麓不问世事,除了务农种地以外,还偶尔写写闲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阎锡山越来越思念自己的故土,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

1960年5月23日,77岁的阎锡山在台湾病逝。死前,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看到国家的统一,没有能够葬回自己的家乡山西。

闻讯后,蒋介石亲往吊唁,去向这位老对手和老朋友送最后一程。

阎锡山的一生可谓是功过分明,虽然政治信仰不同,但他在任内积极推动了文化、教育、民生、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更在日寇侵略时坚定不移的进行抗争,而且坚决反对分裂国家。

这些功绩,似乎不应该被历史所遗忘,正如他深情的告白:@文史不假

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有德于百姓,则伯川可少过矣!




因为山西穷。

阎锡山之所以能长期“独霸山西”,并不是因为他把山西建设的好,也不是晋军战斗力有多强;而且山西太穷了,很长一段时间北洋军阀看不上。

比如1911年,曹锟和吴佩孚统帅的北洋第三师都打进了娘子关,把阎锡山直接都的放弃了太原,但是因为山西这块地盘不如河北(天津)有“油水”,所以曹锟还是果断放弃了山西。

反过来再看看江苏。

江苏是当时最有钱的一个省,结果就是不管多么能打的军队都没有能在江苏站稳过脚跟。

以北洋第六师师长齐燮元为例,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北洋第三师战斗力强,其实当时北洋第六师战斗力比北洋第三师战斗力还要强,齐燮元以及北洋第六师在英国驻华武官报告里评价比吴佩孚以及北洋第三师要高得多。

但是,这么能打的北洋第六师依然没有能帮齐燮元保住江苏这块地盘,很快齐燮元就在孙传芳的“背刺”下兵败下野了。

为什么?

就是因为江苏太富了,所以各路军阀都盯着江苏这块地盘,谁占了江苏,谁就成了这些军阀的眼中钉,会被优先“干掉”。

反而像山西、广西这些穷省,因为穷,也因为偏僻,所以一般情况下有实力的军阀不会先打这些穷省的主意,不划算啊。




原因正如阎锡山所说那样,

他擅长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即善于周旋在国共日之间。

奸诈而狠毒,政坛不倒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军阀   同盟会   辛亥革命   北洋   晋绥   太原   国民政府   新军   山西   江苏   日本   兵力   蒋介石   民国   时期   实力   财经   阎锡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