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原本,与荆轲一起刺杀秦始皇的第一人选并不是秦舞阳,荆轲有更合适的人选,但太子丹过于心急,而且怀疑荆轲,最终只能提前出发,实际准备不充分,失败是必然的。

太子丹为什么怀疑荆轲呢?

当时,荆轲同意前去刺杀秦始皇后,太子丹对他相当礼遇,每天好吃好喝伺候着,达到什么程度呢?

这位燕国太子除了每天派人问候荆轲外,还给他置办各种宴席、歌舞、送他奇珍异宝,任由荆轲享受。

甚至有一次,荆轲说千里马的肝,味道鲜美,太子丹就杀千里马取出马肝做一道菜给他吃。

荆轲欣赏歌舞时,说抚琴的美女那双手好看,太子丹就砍了美女的手,用玉盘装起来送给他(可怜的美女)。

就这样,不久之后,荆轲说动秦国叛将樊於期自尽,这是面见秦始皇的敲门砖之一。

接着,太子丹又找能工巧匠打造出一把十分锋利,并且淬了剧毒的匕首,然后找到秦舞阳作为荆轲刺杀秦始皇的助手。

到了这一步,樊於期的人头有了,趁手的兵器也有了,刺杀秦始皇的助手也有了,似乎一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就等着荆轲启程了。

谁知,荆轲却迟迟不动身!

过了一段时间后,太子丹看荆轲没有动身的打算,这种行为让太子丹觉得荆轲这家伙是不是不敢去了,所以在故意拖延时间?

于是,太子丹干脆亲自去催促他,说道:

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您打算什么时候动身?不如让秦舞阳先行一步?

很明显,这话里有话,言外之意就是怀疑荆轲不敢去了。

荆轲听完之后,顿时大怒,当场就斥责太子丹,说道:

太子这样安排是几个意思?如果只顾着前去刺杀,不考虑别的因素,去了又完不成使命,最后命丧敌国,这是莽夫。

更何况,拿着一把匕首进入重兵防守的秦王宫,就想干掉秦王,没那么容易。

我之所以一直没有动身,是因为我在等一位朋友一同前去,如今既然太子怀疑我故意拖延,那我们就此告别吧。

说完之后,第二天,荆轲就带着秦舞阳出发了。

所以,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荆轲刺杀秦始皇,要带谁一块去的问题,很明显他是不想带秦舞阳的,而是等自己的朋友一起去。

因此,荆轲应该是没有看中秦舞阳,而是认为只有自己的那位朋友和自己一起去,才有十足的把握。

但是,太子丹此时又怀疑他不敢去,是故意拖延,他口中的那位朋友住的远,赶来需要时间,所以迟迟未到,他只好带着秦舞阳出发了。

两人抵达秦国,受到秦始皇召见后,秦舞阳负责捧着燕国军事布防地图,荆轲负责捧着樊於期首级,两人一起将这些呈送到秦始皇面前,等接近秦始皇再动手。

谁知秦舞阳走到殿前台阶时,吓得浑身发抖,只能提前退场,帮不上什么忙,刺杀的任务只能由荆轲一个人完成。

结果荆轲刺杀失败,反被秦始皇砍中八剑,最后被乱刀砍死。

这中间,他和太子丹其实沟通肯定有问题。

荆轲要等一个朋友一起去,他又不跟太子丹讲清楚,太子丹也不问他,就这么在心里揣测荆轲的心思,最后内心戏过多,开始怀疑荆轲不敢去,故意拖延。

刺杀秦王这么大的事情,沟通都做不好,这俩货也真是够可以的。

荆轲但凡早点说他要等一个人一起,才能确保刺杀成功,也不至于被太子丹怀疑。

而太子丹但凡问得委婉一些,荆轲也不至于提前出发。

秦舞阳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开始,太子丹认为秦舞阳是一个不怕死的勇士,因为他十三岁就杀过人,人们都不敢正面看着他。

仅凭这么点事儿,他们就断定秦舞阳能够担当刺杀秦始皇的任务,其实有点儿戏的。

历史上刺杀成功的刺客,可都是精挑细选的,不仅要看武力值,还要看性格,决心等各种因素。

像秦舞阳这样的人物,在战国末期这样一个时代里,我感觉就是没什么特别之处。

十三岁杀过人这事儿,战国末期的社会尚处于相对松散的组织管理中,官府对基层的掌控并没有那么严格。

所以,打个架、斗个殴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这个过程中,也容易失手杀人,或者一时情绪激动而打死人。

但这不能代表这样的人就可以担任起刺杀秦始皇这种角色的任务。

毕竟,秦舞阳十三岁杀过人,最多也就是私人斗殴致人死亡,还有机会躲避官府追踪,但秦王宫能一样吗?

进去之后,到处都是重兵守卫,那卫士身上反光的铠甲都能让人心生寒意。

秦舞阳显然是没见过这种场面的,进去之后顿时就怂了,当场就被王宫森严的守卫吓住了。

他心里肯定会心生惧意,面对如此重兵防备的秦王宫,刺杀秦始皇,那些禁卫军还不得把自己剁成肉酱?

这说明秦舞阳的心理素质不过关,所谓的勇士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他在民间斗殴致人死亡这点事还真不足以证明他有能力担任刺杀任务。

太子丹选人不当,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荆轲刺杀秦始皇为何失败?

当荆轲捧着燕国地图送到秦始皇面前,趁秦始皇集中注意力看地图时,用匕首刺杀他,由于隔着书案,荆轲用的是匕首,很短,难以发挥最大威力,让秦始皇躲过。

随后,荆轲拿着匕首追着秦始皇跑,秦始皇干脆绕着柱子躲开荆轲的刺杀,最后在大臣的提醒下,拔出配剑与荆轲对战。

荆轲的兵器比秦始皇的配剑短,兵器上处于劣势,最后被秦始皇砍中八剑,然后被侍卫乱刀砍死。

这个过程中,荆轲的武力值其实并不高。

如果他真的是高手,格斗能力上碾压秦始皇的话,哪怕兵器比秦始皇短,也能干掉秦始皇,但他反而被秦始皇砍中八剑,这就有点拉跨了。

如果换成项羽,别说兵器短,就是没有兵器,空手都能把秦始皇扔出几丈远。

其次,太子丹的疑心把荆轲给坑了,但荆轲也自己坑自己。

说来说去,还是沟通的问题,你要等朋友一起去,那就早点跟人说清楚不就得了,非得等老长一段时间,太子丹都快急坏了,开始怀疑他故意拖延时,才把这事儿说了出来。

而且,既然解释了要等那个朋友一起去,那就解释清楚,消除怀疑,等人齐了再去才是上策。

可是荆轲似乎有点赌气的意思,当场就决定带着秦舞阳去,不等那个朋友了。

按理说,荆轲既然认为他那个朋友跟他一起去刺杀的胜算比较大,那肯定是深思熟虑的,如果真等到人齐再去,保不齐秦始皇的命就没了。

他非要赌气,当场就决定启程,最后刺杀不成,反被砍死,当然,也有可能荆轲过高估计了自己,以为带秦舞阳去也能成功。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看秦舞阳是一个什么人,背景是什么。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十三岁的时候,曾经杀过人,所以人们都很怕他。而且,秦舞阳的祖上还是曾经为燕国作战的将军。燕国地点在现在北京这一块,所以燕国要经常面对北方胡人的侵扰,因此经常要对外作战。

所以,秦舞阳的爷爷曾经大败胡人。由此可见,秦舞阳应该是出身在一个武将世家,有很好的武功。而且,他小的时候杀人,没有被判刑,也应该是有贵族身份的人。因此,荆轲和太子丹选择秦舞阳应该是不二人选,既会武功,又是贵族。在刺杀的时候,既可以给荆轲做帮手,他的身份也会让秦始皇相信他们觐见贡献燕国土地是真心实意的。

电影《荆轲刺秦王》里面的秦舞阳

那么,当他见到秦始皇之后,为什么会骤然变色呢?这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这个人长得很凶狠,什么有马鞍一样的鼻子,老虎一样的嘴等等,虽然现在有人认为,这是汉朝人对秦始皇身材的造谣,但是秦始皇非常有威仪应该是真的。而且,根据现代学者的推测,秦始皇的身高应该有1米9。在古代如此高的人,真的是非常少见。不然,后来刘邦在见到秦始皇的车驾和秦始皇本人之后,也不会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

此外,秦朝当时作为一个强国,而且引严苛的法律而闻名,让其它六国的人人人胆寒,谈秦色变。这本身也给觐见秦始皇的人,带来了心理压力。本来,秦舞阳和荆轲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秦始皇。或许秦舞阳之所以参加此次行动,只是被义气所鼓舞,或者因为一腔热血而参加的。可是,当真的意识到自己死到临头,心里那种热血就会瞬间退场,开始惧怕

我们看电视也可以发现,很多杀人犯,本来在杀人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当他们被抓住之后,接受采访,很多人甚至都是面带微笑。可是,当法庭宣判这个人判处死刑且立即执行,很多人就瞬间会瘫软在地,甚至放声大哭。这其实就是说明,这些人的本性是不想死,只是自己心理不断暗示或者强压住这种感觉,但一旦到了要死的那一刻,往往就无法压住自己的本性,由此导致崩溃。秦舞阳应该也算是这样的一种人。




荆轲本不愿刺秦,秦舞阳也不是他想要带的人,所有这些都是燕国太子丹强加于他的,所以,这起事件以失败告终,实际上也并不意外。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恐怕没有人希望荆轲刺秦能成真,因为我们对秦始皇一统六国,既有崇拜之情,也认为大一统有利于历史的发展。


但在当时的六国可是想尽办法遏制秦国的进攻,最有效的合纵之策也用了,但由于各国心怀各异,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秦国统一的步伐。


荆轲刺秦事件发生时,秦国早已打响了它的统一战,先后灭掉了魏国和赵国,并将战火烧到了燕国境内。

那么面对强大的秦军,燕国又如何应对呢?燕国无所是从,虽然它也曾辉煌过,比如在燕昭王时代,大将军乐毅也曾一度领五国联军伐齐,一举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但那又如何呢?


从结果来看,曾经的辉煌不值一提。在燕昭王死后,乐毅被迫离开燕国,而齐国最终又把失去的城池夺了回来,所以燕国还是弱小的燕国,一直以来,存在感极低。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国,燕国太子丹急病乱投医,最终想出了一个破解之法,就是刺杀秦王,挟持秦王为人质,以此获得谈判的筹码,这个想法本身就不切实际。


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更何况,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本身就很小。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一下,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另外四起著名的刺杀事件:

  • 春秋时期--专诸刺杀吴王僚--成功

吴国公子光想当吴王,但前提是必须将现任吴王僚给灭了。为了达成目的,他采用了“刺杀”的手段,而充当刺客的人叫专诸,是伍子胥推荐的勇士。


公元前518年的一天,机会来了。楚平王去世了,吴王僚趁此机会去攻楚,造成国内空虚。


公子光也借着这个机会,向吴王僚发出邀请函,说是要请他在家里吃大餐。吴王僚也知道公子光不怀好意,但他还是穿着盔甲来赴宴。


宴会中,专诸将鱼腹内装有匕首的烤鱼要献给吴王僚,当鱼端到吴王僚面前时,专诸心不跳气不喘,快速从鱼腹中抽出匕首,用尽全力刺向吴王僚,匕首穿过盔甲一直穿透了吴王僚的背脊,最后吴王僚当场死亡。


专诸虽然也以身殉义,但他的刺杀行动是成功的,最终公子光也达成了他篡位的目的。从整体来看,刺杀行动的最终目的是公子光篡位,所以专诸的成功有几个因素:

其一,公子光与吴王僚相识,专诸靠近吴王比较容易,最佳时机就是公子光安排的。可以说,公子光既是策划者,又是现场的第二参与者。


其二,刺杀的本质属于内政争权而引发的相互残杀,即使没有专诸参与,公子光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


其三,公子光本身也是贵族,也有合法的继承权,吴王僚被刺杀后,他有能力重新组织自己的团队,实现终极目标,成为吴王阖闾。


所以,这是一次完美的刺杀行动。

  • 春秋时期--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

“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就是出自刺客豫让的故事,他将智伯视为知己,但在“田氏代齐”的更替中,智伯被赵襄子等人密谋杀害了,豫让为了替知己报仇,几次三番地找机会刺杀赵襄子。


一次化装成苦刑犯潜伏在王宫厕所中,以伺机刺杀赵襄子,没有成功;又一次,在摸清赵襄子的出行时间和路线后,预先潜伏在暗处,以图再次谋杀赵襄子,结果还是失败。


赵襄子对于豫让的屡次加害很好奇,就问他,你也曾侍奉过范氏、中行氏,智伯灭了他们,你怎么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屈辱地去臣事智伯呢?如今智伯都死了很久了,你为什么还要替他报仇呢?

豫让说,范氏、中行氏把他当普通人看待,但智伯把他当国士看待,所以他要用国士的态度报答智伯。


最后,赵襄子也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把自己的衣服拿给豫让,豫让拔剑将衣服刺了好几下,之后自杀而亡。


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行动,但豫让的失败远比成功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连对手都向他低头了,可谓虽败犹荣。


如果从心理上来看,豫让也是成功的,他用他的精神击败了对手。

  • 春秋时期--要离刺杀庆忌--成功

吴王阖闾在刺杀了吴王僚之后,顺利当上了吴王,但是他担心吴王僚的儿子庆忌来找他寻仇,当时庆忌在卫国正准备攻打吴国。


于是,又是伍子胥向他推荐了一个人--要离,派要离去刺杀庆忌。阖闾一看要离,见他又瘦又弱,而庆忌人高马大,勇力过人,要离怎么会是庆忌的对手呢?于是,阖闾连连摇头,不过要离在说了一番话后,阖闾便同意了。


要离说,杀庆忌要靠智力而不是体力,只要能接近他,就好办。那么如何接近呢?要离使出了“苦肉计”。


他在吴国散布谣言,说阖闾弑君篡位,接着被阖闾抓进大牢。之后他砍断了自己的右臂,又“乘机”逃走。阖闾听说要离逃跑,于是又杀了他的妻子。

这件事不仅在吴国成为头条新闻,就连邻国也都知晓了。逃出吴国的要离,直奔卫国,并顺利见到了庆忌,还成了他的贴身亲信,并力劝他讨伐吴国。


最终,在庆忌讨伐吴国的路上,要离找准时机成功刺杀了庆忌。这次事件虽然也成功了,但要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成功的因素有两点:


其一,使用苦肉计,主动站到了吴国的对立面,以此与庆忌产生共鸣,进而有了共同的敌人--吴国;


其二,通过力劝讨伐吴国一事,再次强调了他对吴国的“仇恨”,从而进一步取得了庆忌的信任,达到了留在他身边的目的,这样一来,刺杀庆忌的机会就大大加强了。


总之,刺杀行动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离成为了庆忌的近臣,既是心理上的也是现实距离上的同盟者。

  • 战国时期--聂政刺杀权臣--成功

聂政是魏国人,因杀了人而隐居齐国,他为人侠义,武功高超。韩国大夫严仲子听说聂政是侠客,便赠其黄金百缢,请他去杀一个人--韩相侠累,因为严仲子受到了侠累的迫害,所以要报仇。


聂政因为其母在世,故谢绝了严仲子。几年之后,聂母辞世,聂政便来找严仲子,问清楚严仲子的仇人后,他一个人就去实施了。


而且他实施刺杀行动的方式很直接,没有阳谋,也没有阴谋,仗剑杀入侠累府宅,一剑将侠累的胸膛刺穿,之后英勇就义,而且死得比较惨。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他亲手挖出自己的眼睛,又剖腹拉出肠子,最后痛苦死去。


聂政的刺杀行动倍受历代史学家的赞扬,也成为崇尚信义的典范。这次刺杀行动的成功因素比较单一,最大化地体现了聂政的个人能力,武功的确高强。

在上述四起事件中,三次成功,一次失败,这么说成功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嘛,不妨再总结一下成功事例的共性因素:


其一,刺客的心理素质要绝对的好,专诸、豫让、要离和聂政,这些刺客的心理素质都非常好。


其二,刺客在行刺过程中,都没有帮手,都是独立行动,多一个人可能就多一分意外。要离和聂政都是如此,即便专诸在刺杀时,公子光也是不在场的。


其三,要么个人能力超强,比如聂政;要么能绝对地取得对手的信任,比如要离;要么能轻易接近对手,比如专诸。


现在我们来看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

  • 首先,我们来看荆轲的心理素质如何。


在《史记》中提到,荆轲在到燕国之前,他曾到榆次和盖聂谈论过剑术。但是因为在论剑时,因意见不同,与盖聂发生争吵。惹得盖聂大发雷霆,并愤恨地瞪了他,荆轲吓得偷偷逃走了。


之后的荆轲到了邯郸,与鲁句践比赛下棋,荆轲又因不讲规矩与鲁句践发生了争执。鲁句践被荆轲气恼了,所以大声呵斥了他,之后,荆轲又是偷偷逃走了。


从上述两件事来看,荆轲的心理素质并没有多好,承受压力的程度也有限。对于这一点,荆轲自己也很清楚。


所以,当太子丹让他效仿曹沫为燕国效命时,他拒绝了。他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意思是,他认为这样的国家大事,依他的才能并不能胜任。

来说下曹沫,此人是鲁国大将,勇猛大力,为鲁庄公所宠爱,和齐国交战三次皆败,但由于鲁庄公罩着,照例还是大将军。


后来,齐鲁会盟,曹沫在盟会上劫持了齐桓公,要求他归还所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无奈,只好答应。


这件事在《史记·刺客列传》也有记载,太子丹就是想让荆轲做第二个“鲁沫”。但是荆轲不愿意,太子丹就用金钱、美女和名誉来贿赂他:“尊荆卿为上卿,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適其意”。


从中又可看出,荆轲行刺秦王,虽然答应了,但他是被动答应的,并非心甘情愿,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抗拒性。这一点与专诸、豫让、要离和聂政都有区别。


从而也可以看出一个严肃的问题,荆轲刺秦王本身的动力不足,这也导致他在心理上并不能做到全力以赴,那么失败的必然性也就加大了。

  • 其次,再来看荆轲并不是单独行动的,他还带了一位帮手秦舞阳。但按照他的计划,他要带的人并不是秦舞阳,而是一位他自己的朋友。


那么,他为何又同意带上秦舞阳呢?目的就是为了让太子丹放心,因为太子丹并不十分信任他,他们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完全的信任关系。


秦舞阳是太子丹的人,荆轲是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的人,而田光对荆轲也未必有多了解。田光认为荆轲非庸人,有两点原因:


其一,好读书;

其二,从荆轲的游历经历来看,他以往与之结交的都是名士。

所以,太子丹对荆轲其实完全不了解,不了解自然也就不信任,那为什么还要让荆轲去呢?一是实在没有人,二即使有,比如秦舞阳,他也同样不信任,所以,最后是两人去刺杀秦王,反而增加了刺杀的难度,而且秦舞阳还帮倒忙,“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秦王君臣都觉得秦舞阳很怪,由此也产生了心理上的防备,秦王在惊悸之余,还能“自引而起”,说明他潜意识是有防备的。


所以,荆轲刺秦的失败,与他不是单独行动也有关系。


  • 第三,来看荆轲的个人能力如何。他不可能像聂政那样,一人杀入秦王大殿;也不可能像专诸那样,现场得到太子丹的帮助;而要离的筹备工作与他倒是有三分相像。

要离杀妻断臂,向庆忌展示自己有多么仇恨吴王阖闾,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庆忌绝对信任,以便留在他身边;而荆轲去见秦王,也带了两样东西,即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要献给秦王的督亢地图。但这两样东西并不是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而是仅仅能得到秦王面见他的机会。


再者,即使没有秦舞阳,荆轲也没有打算一人独自前往,他也要等一位朋友。


由此可见,荆轲的个人能力有限,他得到面见秦王的机会,这是樊於期和燕国提供的。匕首是太子丹给弄来的,自己还不能单独行动,这些都说明了他的个人能力肯定没有聂政、专诸和要离强。


所以,当他面对秦王时,由于刺杀动机不足,目标也不明确,又想活捉,又想刺杀,同时秦国君臣又受到秦舞阳的干扰,戒备心四起,最后刺杀行动失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所述,荆轲刺秦之所以失败,秦舞阳确实是干扰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这是由于多重因素导致的。




荆轲让秦舞阳做助手,都是被太子丹逼的!

公元前227年,秦国王宫,秦王赵政用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荆轲和秦舞阳的到来,他此时十分高兴,因为荆轲手中有两样他垂涎已久的东西,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督亢地图。

然而,让赵政没想到的是,这样一场欢迎仪式会让他胆战心惊,终身难忘。荆轲刺秦王,这段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后期的悲壮历史,曾通过很多形式为世人熟知。

其实,这本是燕国和秦国之间的对立,与荆轲这个局外人并无关系。荆轲本是卫国人,只是几经辗转游历到了燕国,被太子丹看中,请进了燕王宫。

那么,本可以置身之外的荆轲为什么会答应燕太子丹的请求,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荆轲对于刺杀秦王的行动又做了哪些周密的安排呢?他为何会选择秦舞阳做助手呢?

这一切还要从燕太子丹在秦国受辱开始说起。

01

委以重任

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启用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法令之后,国力逐渐强盛,逐渐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更是显露了吞并中原的野心。

公元前238年,二十二岁的秦王赵政在秦国古都雍城举行了隆重的成年加冕仪式,正式亲理朝政。因其最终统一六国,创造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所以将赵政称为秦始皇。

赵政自从亲理朝政后,以铁血手腕震慑四方,秦国凭借着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所向披靡,秦军史无前例的统一战争使得各诸侯国惶惶不可终日。

燕国太子丹年幼的时候,与秦王赵政在赵国同为质子,两人情同手足,互相扶持。后来,太子丹到秦国做质子,却没有得到善待,只好逃回燕国。

曾经在秦国所受的侮辱和今天的亡国之危,都让太子丹对秦王赵政越发地痛恨,不再顾念儿时的情谊,为了不坐以待毙,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太子丹的心中萌发。

他首先找到了太傅鞠武商量,鞠武对秦国的国势十分了解,他告诫太子丹。以如今秦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来看,都是燕国不可抵挡的存在,一再劝说太子丹不要惹怒秦国。

公元前237年,樊於期率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李牧率军迎战,结果樊於期被打得溃不成军,他害怕受到处罚,不敢回到秦国,于是逃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当时,秦国悬赏一千两黄金和一万户封地,想要樊於期的首级。鞠武得知消息后,便劝说太子丹将樊於期送到匈奴的地盘上,太子丹坚决不同意将樊於期驱逐。

鞠武见状,劝说太子丹,燕国如今是小国,不应该再主动挑起事端。若想要对抗强秦,应该联合六国的残余势力,收买匈奴,才可与强秦一战。

虽然,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可是太子丹却说,太傅此计用时太长了,我等不了啊!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当时的太子丹急切地想要将赵政置于死地,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恩怨,他没有大局观念,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鞠武见自己无法劝说太子丹,便向他举荐了一名名叫田光的隐士。

这日,太子丹将田光邀请到自己的府上做客,不仅亲自为田光引路,还用袖子为他擦拭坐席,非常的恭敬。当太子丹将自己想要刺杀赵政的想法说出来后,田光却拒绝了。

他对太子丹说:“太子,我年纪大了,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无法成行,我有个朋友名叫荆轲,他或许可以胜任这项任务。”

太子丹见田光引荐了荆轲,大喜过望,待田光正要离开的时候,太子丹告诫他道:“先生,此事关系到燕国的存亡,希望您不要泄露消息。”

田光离开后立刻去找了荆轲,将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后,田光满目悲凉。他认为太子丹已经不信任他了,他没有再活下去的必要了,于是拔剑,自刎而死了。

而另一方面,田光是想用此举来激励荆轲,他临死前对荆轲说:“你去找太子吧,告诉他,死人是不会泄露秘密的。”

荆轲见好友死在自己的面前,满心的茫然,他决定去去面见太子丹,求一个答案。

其实,荆轲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刺客,确切地说,他应该是一名游侠荆轲是卫国人,是姜姓庆氏,祖上是齐国大夫庆封,所以荆轲原本叫庆轲,到了燕国后被人误叫成荆轲。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自小喜欢读书和练剑,长大后他更是对潇洒肆意的剑客生活心向往之,于是他仗剑去国,四处游历,想要结交更多的侠义之士。

荆轲应该是对自己的剑术相当自信的,在卫国的时候,他凭借剑术想要游说国君卫元君,但是没有得到重用。

之后,他又去了太原郡附近的榆次,在那里他遇到了聂盖。聂盖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剑客,荆轲与他谈论剑术,两人观点不合,聂盖便瞪了荆轲一眼,谁知荆轲竟吓得逃走了。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

后来,他游历到了邯郸,认识了鲁句践。在与鲁句践玩六博的时候,两人因为抢棋道发生了争执,鲁句践大声呵斥了荆轲,结果荆轲又默默逃走了。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最后,荆轲来到了燕国,结识了高渐离和一个屠夫。三人常常饮酒吃肉,酒酣耳热之际,高渐离击筑伴奏,荆轲引吭高歌,这是他人生最快意的时候。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在燕国,荆轲认识了田光,两人整日谈论剑术,田光见荆轲剑术了得,神勇无比,是个可成大事的人,所以在太子丹说出想要行刺秦王的计划后,田光第一个就想到了荆轲。

可是,荆轲作为卫国人,并不想蹚这趟浑水,但是田光的自杀让他避无可避。

这日,荆轲带着田光的死讯前来求见太子丹。太子丹听闻田光因为他的一句猜疑而自杀,瞬间跪倒在地上,哭得涕泗横流。

随后,他哭着爬到荆轲的身边说道:“秦国以武力四处征讨,韩国被灭了,楚国和赵国也岌岌可危,这样下去,我燕国也必受欺辱。当年曹珂会盟,一把匕首就将被夺走的鲁国土地从公子小白手中抢回来了。如今,我也想效法前人,劫持秦王,让他退兵,并且归还各国的领土,他若不允,便杀了他,我在此请求您能担此大任。”

太子丹的想法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让荆轲去挟持秦王,让他退兵不要再攻打六国,要是他不同意,就杀了他

我想,荆轲当时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大概是十分无语的。于是他沉默了很久,开口说道:“太子,我是卫国人,只是游历到燕国。刺杀秦王多半是有去无回,我为何要为燕国卖命?”

太子丹见荆轲如此说,便解释道:“正因为你是卫国人,所以亡国之痛您比谁都清楚。您的祖上是齐国人,现在齐国也正遭此劫难。赵政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受苦的可是天下苍生,所以,您刺杀秦王不是私欲而是义举。”

荆轲听完这番话,更加沉默不语。太子丹见荆轲如此态度,于是又跪步上前,连连磕头,让荆轲不要推辞,荆轲无奈,只能答应太子丹的请求。

从事情的整体发展可以看出,荆轲答应刺秦是被道德绑架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荆轲塑造成了一个极其克制的人,他不愿与聂盖和鲁句践有摩擦,于是选择默默逃走。也许有人会问,荆轲此时为什么不选择逃走呢?

我想,这也许与他骨子里的侠义之气有关。田光以死来洗刷太子丹的怀疑,太子丹又以天下苍生为辞,激起了荆轲心中的大义,人可以逃,可是义如何能逃!

荆轲就是在这种精神压力之下,接受了刺秦的任务。

02

荆轲刺秦

接受任务后,太子丹将荆轲奉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待遇,更是对荆轲有求必应。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荆轲迟迟没有动身去秦国的意思。

就在此时,与燕国唇齿相依的赵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大片土地被占领,赵王也被俘虏了紧接着,秦国大军继续向北挺进,一直到了燕国南部边境。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太子丹再也坐不住了,他随即召见了荆轲,催促道:“秦军眼看就要渡过易水,如果我秦国失去了这条防线,不就成了俎上鱼肉,任人宰割了?”

面对太子丹的催促,荆轲安抚道:“我知道此时形势紧急,可此事还需要制定一个严密的计划。”

太子丹早已急不可耐,为了刺杀赵政,他已用重金购买了这世上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在淬火时用剧毒浸泡,见血封喉。万事俱备,只待荆轲出发,所以他一再催促。

荆轲见太子丹如此急切,劝说道:“如果我连接近秦王的机会都没有,要如何刺杀呢?”

荆轲的一句话让太子丹终于冷静了下来,他询问道:“那接近秦王的办法你想到了吗?”

荆轲回道:“假意献上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

当时,督亢是燕国的膏腴之地,若是燕国向秦国献上督亢地图,就等于向燕国将这块土地割让给了秦国,这对于一心想要吞并六国的秦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而樊於期是秦国的叛将,秦王对他恨之入骨。若是将这两样东西献给秦王赵政,一定能取得赵政的信任,趁机接近赵政。到时,将匕首藏在地图中,借献宝之时,伺机而动。

可是,太子丹一听荆轲要樊於期的首级,连连拒绝了。他认为,樊於期是穷途末路了才来投奔他的,他不能如此背信弃义,辜负樊於期的信任。

荆轲见太子丹坚决不同意,于是亲自去找了樊於期。樊於期听说了荆轲的来意后,想起了父母亲人的惨死,为了报仇雪恨,他自刎而死,甘愿将自己的首级作为刺杀秦王的砝码。

事到如今,督亢地图、人头和匕首都有了,可是荆轲还是迟迟不愿意动身,因为,他还在等一个人。可是太子丹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了,他找到了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勇士。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秦舞阳13岁就杀过人,普通百姓都不敢拿正眼看他,鉴于他的勇猛,太子丹将他找来,让他做荆轲的助手,然后再次催促荆轲动身前往秦国。

可是,荆轲对秦舞阳不甚满意,他觉得秦舞阳太过年轻,不够沉稳,万一露出什么马脚,就会破坏原有的计划。

况且,当时荆轲已经通知了一位自己的好友,那是一位真正有行刺能力的剑客,他正在快马加鞭地赶来,再等几日便可到了。

可是,此时的太子丹已经不愿再听荆轲的解释,他以为荆轲胆怯了,所有的解释都成了他退缩的借口,于是他厉声说道:“既然你如此拖拉,我让秦舞阳先行出发便是了。”

太子丹的话瞬间扎进了荆轲的心里,既然太子怀疑他的忠心,他即刻出发便是了。

其实荆轲深知,他虽然擅长剑法,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刺客,可是太子丹对他的怀疑是对侠义之士莫大的侮辱,他不能忍受。

这一日,荆轲终于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在苍蓝的易水河边,太子丹一身白衣为荆轲壮行。残阳如血,马嘶声咽,荆轲遥望着秦国的方向,悲怆凄凉,他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和着好友高渐离悲凉凄婉的击筑声,发出了最后的悲歌,慷慨激昂,响彻天空。随后,伴着悲凉东逝的易水,驾马而去,头也不回。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地图来到了秦国,到达咸阳后,为了能够顺利见到秦王,荆轲给秦王宠信的侍从送去了重礼。

在这位侍从的进言下,秦王得知了荆轲的来意后,以最高规格的礼节将荆轲迎进了秦王宫。对于秦王来说,燕国的臣服是一次兵不血刃的重大胜利。

可是,秦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次会见会让他胆战心惊,终身难忘。而另一边,自认为计划周密的荆轲也没有料到,秦舞阳的一个失误,让他最终命丧咸阳。

秦王宫内,荆轲不卑不亢地向秦王表示,燕国慑于秦王的威严,不敢出兵抗秦,甘愿举国为臣,尽直属郡县之职,向秦国贡纳税赋,守护秦国宗庙。

秦王听罢十分高兴,随即让荆轲和秦舞阳献上燕国的礼物。得到秦王的命令后,荆轲和秦舞阳拿着礼物准备走向秦王,谁知,此时的秦舞阳脸色突变,竟然害怕地发起抖来。

这一幕恰好被秦王看见,秦王十分疑惑,便问道:“这位使者为何发抖?”

荆轲见状只好解释道:“他年纪还小,没见过大场面,一时有些紧张,还请大王见谅,让他完成使命。”

秦王听罢,回道:“既然如此,便让他退下吧,由你一并呈上来吧!”

按照之前商议的计划,这次行动需要荆轲与秦舞阳共同完成,由荆轲钳制住秦王,秦舞阳则用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

可是,秦舞阳的怯阵让情况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化,荆轲只好硬着头皮一人上阵。他缓缓走到秦王的桌案前,将督亢地图徐徐展开。

秦王看着这片垂涎已久的膏腴之地,志得意满,随着地图越展越长,秦王的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正当他高兴之际,荆轲突然拔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扯住秦王的袖子,刺向他。

秦王见状大惊失色,本能地挣脱开荆轲,荆轲手中的袖子瞬间被撕裂。秦王着急地想要拔出佩剑,却因为佩剑过长,一时间竟没能拔出。

荆轲见状,向秦王扑去,秦王为躲避荆轲的匕首,环柱逃避,荆轲紧追不舍。秦王身边的医官夏无且急中生智,将手中的药袋砸向荆轲,荆轲扬手挡开药袋,却一时分了神。

《史记》记载: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走。

秦王见此机会,迅速将佩剑拔出,刺向了荆轲,荆轲受伤倒地。但他不甘心刺杀就此失败,于是勉强坐起身来,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却偏了方向,击中了秦王背后的铜柱。

秦王见荆轲还不死心,瞬间杀心四起,用手中的长剑砍向荆轲,荆轲徒手去接,秦王见状,更是怒不可遏。

可此时的荆轲却突然大笑起来,对着秦王说:“我之所以没杀你,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让你归还土地,以报效太子丹。”

荆轲话音刚落,便被敢来救驾的侍卫结果了性命。

另一边的燕国,太子丹等来的不是荆轲胜利的消息,而是怒火滔天的秦王和令人胆寒的虎狼之师。之后,燕王为了向秦王求和,杀了太子丹。

可是,荆轲和太子丹的死并不能阻止秦国统一中原的脚步。五年后,燕国终被秦国所灭。

03

最后

荆轲刺秦王最终以失败告终,荆轲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人认为,这次行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荆轲剑术不精,不敌秦王。

也有人认为,荆轲在太子丹的紧逼下,让有勇无谋的秦舞阳做了帮手,但在关键时刻,秦舞阳却乱了阵脚,所以才会导致失败。

尽管有人否定了他的做法,但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说,从曹沫到荆轲,他们的侠义之举或成功或失败,但他们的志向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垂后世。

陶渊明也在《咏荆轲》写道:

其人虽以殁,千古有余情。

或许,荆轲真的如人所说,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和气概仍然值得称颂!




其实找了一个神秘高手,但是人家没来,只好让秦舞阳上了……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的很清楚,荆轲临走前一直在等待一个人,但是那人没来,“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这说明荆轲已经找到了做合适的伙伴。

但是因为“居远未来”,心急的太子丹催促荆轲快点出发,带上秦舞阳当助手就行了。

这个秦舞阳,唯一的“战绩”就是12岁杀过人。至于杀的什么人,为什么杀,用的什么手段,咱们都不知道。

去刺杀秦王这种事情,在那个时代肯定是有去无回的。太子丹找到秦舞阳,估计也就是觉得这年轻人胆子大,而且年少气盛,喊几句口号就愿意跟着去死了。

事实也证明了,秦舞阳还没动手就被吓傻了,妥妥的猪队友。


回头来说那个神秘人。

荆轲既然接下了这个任务,就知道自己回不来了。这时候命不重要,怎么把任务完成才重要。所以寻找副手这件事,他不会完全按照太子丹的来办。

于是,荆轲找到了自己信任的人,这个人是谁,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不过既然是荆轲找到的,一定有本事,也不怕死。两人也一定商量好了一起去,所以荆轲才会等他。

至于这人是不是住得远,不一定。太子丹在旁边催促着出发,荆轲总要有个理由搪塞一下,所以只能说我的朋友家有点远,再等一会儿。

这个人也许是高渐离、鲁勾践、狗屠,也许是盖聂,还有可能是张良……

所以秦舞阳就不用多讨论了,能找出这个荆轲等待的神秘人才最重要,尤其是找出最后他为什么没出现的原因,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舞阳   吴王   秦国   秦王   史记   首级   吴国   齐国   副手   剑术   匕首   刺客   太子   公子   地图   朋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