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为什么放过了慈禧太后?

八国联军在进攻北京期间曾经占领了圆明园和紫禁城,并对慈禧太后的生命和安全构成了威胁。然而最终他们却没有对慈禧太后进行任何伤害或惩罚,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慈禧太后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的途径:当时的慈禧太后通过联系八国联军的外交使节,表示愿意就和平解决事宜进行会谈。八国联军在得知此消息后,决定接受慈禧太后的提议并进行了谈判。这也是八国联军未对慈禧太后采取强硬措施的一个原因。

2.考虑到外交和舆论因素:八国联军的入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和抗议,而将慈禧太后杀害或惩罚可能会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的愤慨和不满。同时,如果八国联军杀害了慈禧太后,这也可能会使得中国人民的抵抗更加顽强和激烈,对于八国联军的战争目标不利。

3.慈禧太后的形象与身份:慈禧太后是清朝最高统治者之一,她的身份和地位使得她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目标。如果杀害了慈禧太后,这将会被视为对清朝政府的直接打击和挑衅,可能会导致更加复杂和危险的后果。

总之,八国联军没有对慈禧太后采取任何强硬措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外交和舆论等因素,也包括慈禧太后本人的形象与身份等方面的因素。




确实有外国人想杀慈禧太后。


出生在德国明斯克的克莱门斯·冯·克林德男爵,在当时担任德国驻中国公使,与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总经理的女儿Maude Ledyard结婚,义和团事变时,在华传教士和平民在山西被杀。

(山西巡抚当时把全省能找到的传教士和家属全部集中杀害外国男人15人,女人20人,儿童11人(最小的仅周岁)


6月20日上午8时,克林德独自带同翻译乘轿前往总理衙门交涉,为正在巡逻的神机营霆字枪队章京恩海枪击而死,据马伕刘玉成事后对德国政府的供词,他听到枪声后回头看到一队清军手持步枪,愤怒的推撞克林德的轿子,而克林德在轿子中一动不动。


一个列强大国的大使为政府军所杀,这件事成为八国联军入华的导火索。


所以事后,克林德夫人坚决要求慈禧太后为丈夫偿命,就不足为奇了。




我看了有些人的回答感觉有点好笑,居然说是“娘子关大捷”和“廊坊大捷”导致的八国联军退的兵、从而放过了慈禧。“廊坊大捷”真实情况是:上万人围攻2000洋兵,打了2小时,击杀7人,随后京城就沦陷了。

至于娘子关大捷的话,历史记载比较有出入:我们的记载是打死了联军3000多人;可是老外的记载被歼灭的只有几百人不到。不过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八国联军之所以退兵、之所以最终放过了慈禧,那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历史背景的。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大清朝的这个事,我前面的文章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具体的细节就不说了。我来简单地说一下:当时的历史逻辑吧!

这件事情的直接起因就是义和团事件;这件事情的间接起因是——戊戌变法以后,关于怎么处理光绪帝的问题。

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冠县发生了:教民和当地民众发生冲突的事件,其实这个矛盾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当时晚清被迫和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导致了:洋人以及洋人的传教士在大清朝的地位还是无比高大的。

当时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群众怕大清朝的官员、可是大清的官员又非常害怕洋人。于是乎,只要出现了群众与洋人的纠纷的话,往往洋人直接让大清朝的官员出马搞定群众。这样一来,普通群众和洋人以及洋人传教士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了。

由于跟着洋人混、跟着传教士混有好处、有肉吃,很多群众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洋教,成为了教民了。

这些综合原因之下,直接导致了:山东地区出现了大批群众冲击教堂、打伤洋人和教民的事件了。这些问题随着地方官的不作为以及乱作为,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义和团运动开始爆发了起来。

说到底义和团运动之所以爆发本质原因就是:晚清被列强瓜分以后,普通群众形成的与洋人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而已。也就是说既然晚清官员害怕洋人和传教士,那么群众就只有自己起来战斗了。

可是凡事都有一个规律:人多了之后就会出现问题、人多了之后就会被人利用、人多了之后整个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了——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整个庚子事件中慈禧在干什么呢?二是,为什么最终洋人放过了慈禧呢?

慈禧在整个庚子事件、整个义和团运动中只干了一件事情:为了权力的安全性不惜牺牲所有人的利益

义和团运动的具体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的标准,也就是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我个人认为:一开始的时候,义和团有反侵略、反压迫的成分,可是随着不断的壮大、不断地发展整个运动变质了。

这种变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员的构成出现了重大的问题,运动到后期的时候其成员变成了五花八门了,例如有:江湖混混、犯罪份子、一些想乘机捞取利益的人等等。总之变成了——乱七八糟、一锅乱炖了。

被义和团烧毁的房屋

二是,义和团运动后期的运动纲领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问题。他们开始盲目的排外了起来,只要和“洋”这个字沾上关系都要无情的消灭之。后来居然发展成了烧自己人的店铺、杀自己人、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的地步了。

随着义和团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这运动引起了慈禧和大清朝高层的严重关切了。慈禧对义和团的关注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洋人和外国公使们开始不断的给她施加压力,让她快速的解决义和团的问题。

慈禧天不怕、地不怕、不怕官僚集团、也不怕群众,可是洋人那还是有点害怕的。于是乎,慈禧派出了袁世凯替换掉了原本在山东打击义和团不利的毓贤,当上了山东巡抚。

老袁到任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说。老袁在山东搞起了平定义和团运动的四部曲:

第一步,日报制度。他要求山东各地官员每天都向他汇报义和团的动向,对一些闹事比较大的坚决予以打击,小的不追究。

第二步,巡视制度。袁大人知道底下官员瞒报、漏报、瞎报都是常态化的操作。于是乎,袁大人派出多个巡视组下去核实情况。这样一来,底下的人也就不敢瞎报了。

第三步:绩效考核法,简单点说就是对那些瞒报漏报、执行不力的官员们一律查处,绝不姑息。这样一来,底下的人也就实心用事了。

最后一步:隔离法,严禁义和团们相互串联、相互活动。这样一来,分散了的义和团破坏性和影响力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经过袁世凯的这么一折腾,搞到后来义和团硬是不得不放弃在山东的根据地,转移到了直隶地区了。

此时的慈禧对义和团是一个什么态度呢?总体上来说还是积极支持打击义和团的,不过事情正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有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我把这种变化叫做:权力安全大旗下的心态扭曲。

戊戌变法以后,慈禧对光绪帝那是恨之入骨了——围园(颐和园)杀后(慈禧太后)计划的暴露。历史上对这个计划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就是:到底是康有为的私人主意还是与光绪帝的合谋。

不过对于慈禧来说这都不重要,既然光绪帝已经起了杀心了,那么慈禧一定会血战到底的。于是乎就出现了:戊戌六君子喋血街头的故事了。

那么对于这件事情的“主谋”光绪帝到底该如何处理呢?慈禧当时的办法也很明确——废掉光绪换一个人,当时的人选都已经选好了。

可是就在慈禧积极准备更换掉光绪帝的时候,外国列强和公使们突然横插了一杠子——他们宣称不允许更换光绪、还宣称光绪帝才是大清朝唯一的合法代理人。

这对于慈禧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无疑是触犯了慈禧的大忌了——粗暴地干涉慈禧的内政。

慈禧平时把权力看得比生命都要重要,列强的这个举动简直就跟要慈禧的老命差不多了。慈禧是绝对不会、也不可能容忍的。于是,慈禧和列强们的梁子就此结下了,慈禧在寻找一个报仇的机会。

目前的局势是: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而且义和团的主要作战对象又是洋人。于是乎,慈禧想出了一个妙招、一箭三雕之计。她的打算是利用义和团去教训教训一下洋人,这么做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可以借由义和团之手来打击洋人,报一下洋人不知天高地厚干涉慈禧换光绪的一箭之仇。

二是,可以借由洋人之手来消弱义和团的实力,这叫做鹬蚌相争、慈禧得利。

三是,可以乘机把水给搅浑了,自己也就可以稳坐钓鱼台了。

不过后来的剧情没有按照慈禧的剧本去演,义和团们在慈禧的默认或者纵容下: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京城。

不过这些人在京城却没干什么好事,主要的工作就是:杀自己人、烧自己人的店铺,一时间整个京城搞得是乌烟瘴气、火光冲天。

慈禧此时还是犹豫不决的,一面是义和团、一面是洋人,到底该如何自处呢?可是随着洋人不断地派兵进入京城,外加上慈禧收到了一封密电,大概内容很简单:洋人准备换掉慈禧、准备与光绪帝合作。

这时候的慈禧已经疯魔了,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同时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近代史上最大的悲剧就此酿成了——庚子国难开启。

随着慈禧的对外宣战,外国列强也纷纷派出军队来攻打了——一共大概有4.5万人之多。往后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说了,义和团以及清军根本就不是洋人的对手,八国联军又一次打进了京城。

后面就是:大清朝又一次战败了、京城又一次被占领了、圆明园又被洗劫了一次。慈禧的发挥也是比较稳定的,一看形式不对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带着光绪以及一班子皇亲国戚逃跑了。

以上就是庚子事件的大概过程了,本次事件中可以说慈禧才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了。她利用义和团去打击洋人,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让大清朝彻底地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了。

那么作为主谋的慈禧是如何逃脱列强的审判的呢?为什么列强们最终又放过了慈禧呢?

大家都知道庚子事件以后,李鸿章被慈禧紧急招回了,任务很简单:赶快去议和、赶快去签约——辛丑条约。

顺便多说一句:此次事件之后还有一个重大的副作用:沙俄乘机占领了东北,又占了很多地区,后来要不是日俄战争爆发的话,东北估计就危险了。

李鸿章与各国列强周旋了一年多时间、争吵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大概是这几条:

1、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2、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大清群众在界内居住:3、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5、大清保证严禁群众参加反帝运动;

最后一条也是最严重的一条、也是对于慈禧来说最危险的一条:列强要求惩办造成这次事件的“祸首”们。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次事件的最大的“祸首”就是慈禧本人了,一切行动都是慈禧安排和纵容的。

当时的慈禧吓得是瑟瑟发抖,每天在西安都和李鸿章通电报,意思也很简单:一定要保住自己的命,其余的都好说。这也是后来慈禧所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于国之欢心的所在了。

李鸿章自然不敢大意了,他在谈判桌上不遗余力地争取,一定要让列强们放过慈禧。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慈禧平安地度过了这次劫难,没有受到惩处。

那么为什么列强们就同意放过了“祸首”慈禧呢?我来分析一下具体原因吧:

第一个原因:列强们该得到的已经都得到了

辛丑条约的内容大家也看过了,该赔的钱也赔了、该答应列强的条件也答应过了。最最重要的是,大清朝从制度上明确了:禁止以后群众参加反帝活动了,这就让列强们没了后顾之忧。

总之一句话,除了没要慈禧的命以外,列强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利益。

第二个原因:慈禧的态度还是不错的

慈禧在从京城跑往西安的路上就下达了:剿灭义和团的命令了。往后慈禧又按照列强的要求处死了大批在战前主战的大臣们,据统计大概杀了一百多名主战之人。

慈禧又指示李鸿章:除了要自己的命这一条不能答应以外,其余的都可以答应。这样一来,列强们也看到了慈禧所谓的——“诚意”了。

第三个原因:列强之前存在着重大的利益冲突

虽然八国联军联合占领了京城,但是这些国家在关于如何处理大清朝这个事情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的。

在大清朝势力最强、利益最多的英国、沙俄以及野心勃勃的德国,一度积极主张彻底瓜分大清朝。可是后起的列强国家,例如:美国,则重申“门户开放”的政策,主张维持大清朝原有的统治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也认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能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英国人也在张之洞的游说下改变了态度。

总之一句话,各国不是一个整体,利益的诉求也是不一样的。最终他们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共识:继续维护大清朝的统治,继续利用大清朝来赚取利益。

这样一来,大清朝和慈禧就没有被彻底地干趴下了。

第四个原因:慈禧在当时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列强们也不敢太过分

大清朝当时地方上的实力督抚们大部分都是慈禧的拥护者,例如: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等。这些人与列强关系不错,又搞了个东南互保协议。

这些大臣们都清晰地告诉列强们一个事实:大清朝还是慈禧的大清朝,列强们如果把事情做绝了的话,最后只能举全国之力一战了。

试想一下,列强们要的只是利益而已、没有必要去和大清朝搞所谓的决战的。话说回来,如果审判慈禧的话,势必会搞成鱼死网破的局面,这也是列强们不愿意看到的。

我认为,以上就是慈禧这个真正的“祸首”没有受到审判、没有被列强最终拍死的根本原因了。

最后我想说,现在很多人说义和团是靠谱的、慈禧是敢于亮剑的等等。我觉得这基本上属于乱说了,大家一定要记住:在慈禧的眼里,权力才是永远的根本所在。不管是义和团也好、群众也好、大清朝也罢,慈禧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是都可以随时把这些都丢弃的。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八国联军要的是中华国宝和财富,留着一个无能的妇道人家慈禧太后做傀儡统治者,要比将来出现一个强硬的民族斗士的政府首脑,要十分的轻松和舒适。

慈禧太后掌权的中国,成为列强铁蹄蹂躏的自由世界,可以任意掠夺、杀人和放火,可以肆无忌惮地用鸦片来麻醉国人的精神和意志,让洋人反客为主。上海黄浦公园挂着"华人与狗莫入"的耻辱牌,外国租界属于洋人殖民地,中国人反成了三等公民,失去自由和尊严,遭受了帝国主义的野蛮奴役。

慈禧太后干政半个世纪,帝国主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多少个不平等条约,不断赔偿了巨额款项,割让多少土地和租界,掠夺多少国宝和财富。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慈禧太后无能为力,中华大地疮痍满目,国将不国。列强趾高气扬,如入无人之境,在如此状况下,他们怎能舍得抛弃慈禧太后呢?

列强"挟太后以令天下",完全掌握了国家经济和海关命脉,中国在半个世纪中就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直到慈禧太后死后没有几年,就爆发了武昌辛亥革命,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将清王朝封建社会送入了历史博物馆,建立了中华民国了。中国才出现了民主与科学的一缕曙光。




二战战败后,美国有让日本天皇自裁吗?要是连慈禧都给杀了,那八国联军找谁来赔款和谈呢?光绪皇帝又不主政,搞了个变法得罪了一大帮士子贵族,手底下大臣都听慈禧的,慈禧没了那大清国岂不就彻底乱了吗?

八国联军不是傻瓜,他们因为人员不够的原因,暂时还没有入侵中国领土的想法,不过他们想从清政府身上多捞点钱,自然要留下这个捞钱的工具了。

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

光绪废除了一系列旧日的法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新思想完全注入到了这个年轻的皇帝脑子当中。可是他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慈禧太后是否满意。

要知道那个时候光绪皇帝手里的权力还是有限的,慈禧太后才掌握着朝中重臣们的命脉。所以光绪皇帝变法得罪了这帮大爷以后,这帮人主动找到慈禧太后,要求慈禧太后重新执掌朝政,甚至希望废除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似乎觉得光绪的步子太快了。

所以慈禧太后立刻停止了变法,架空了光绪。这一套夺权的手段,几十年前她就已经做过,所以驾轻就熟。重掌朝政的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北京到处杀洋鬼子。慈禧太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没看见。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洋鬼子们,他们的利益在清政府这里得不到保证,那他们便要自己来保证,所以八国联军便开始侵华了。至于说慈禧向十一国宣战的事情,我觉得是无稽之谈,慈禧没这个胆子,而且历史上也没有明文记录这件事,不要给慈禧脸上贴金。

慈禧得知八国联军打来了,连忙吓得逃往西安。

历史真的惊人的相似,这是李自成逃跑的路线,当年李自成就是被满清入关的大军,给逼得逃回了西安。慈禧太后就算是逃跑都不忘带上光绪,因为她担心光绪留在北京会在洋鬼子的扶持下,夺走属于她的权力。

结果北京城一片混乱,留在城里的人压根就做不了主。慈禧吩咐李鸿章前去谈判,人家压根就不理睬,甚至扬言要一路打到西安,抓到慈禧这个罪魁祸首。

李鸿章还是老谋深算的,他知道洋人不过是装腔作势。

如果真的像灭国,压根就不会接待自己。所以李鸿章认为此刻必须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这个时候他找来了老奸巨猾的俄国,希望他们出面居中调停。

天真的李鸿章,似乎认为俄国会稍微倾向于清朝这边,毕竟两国接壤,而且之前清朝割让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了俄国。俄国的确打消了列强们追究慈禧太后责任的想法,但是巨额的赔款方案,俄国是参与拟订的。

《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赔款数额最大的一次不平等条约,也是最丧失主权的一次条约。

为此李鸿章多次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可是慈禧太后着急着回北京享福,无奈之下,李鸿章只能答应这件事。签订条约过后没多久李鸿章就病死了,心病其实占据了主要作用。

慈禧太后总算是通过巨额赔款,换来了暂时的清闲。八国联军也没有再找慈禧太后的麻烦。这帮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没有必要再去纠结谁是罪魁祸首。满清政府还有谁,能够像慈禧一样,一直替洋人的利益着想呢?

总结:所以就算是其他人希望慈禧下台,这帮洋人也不会答应了。

没钱用了可以找慈禧,没港口了也可以找慈禧,只要洋人想要的,在慈禧这里都能得到满足。他们又怎么会去找慈禧的麻烦呢?慈禧堪称卖中华者第一人,千古没有第二个比她还要恶心的。这么恶心的人留在清朝,对洋人自然是有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义和团运动   联军   义和团   光绪   俄国   京城   传教士   列强   洋人   条约   清朝   慈禧   群众   利益   原因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