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张良是吕后的支持者和大恩人,吕雉感谢他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杀他呢?

吕后这个女人具有多面性。对待情敌和政敌,她无疑是残暴的。“人彘”戚夫人和“肉酱”彭越都是她的作品,就连军事奇才韩信也惨死在她的计谋之下。

这样一个残暴狠毒的女人,却又是个难得的贤妻和好母亲。在维护自家男人和儿子这件事上,吕雉从来都不考虑自己。

刘邦去世后,吕后报复般地疯狂杀戮功臣和皇子,但张良不仅毫发无损,反而成为了吕后的座上宾。

张良和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但他却比韩信更识时务。

当然了,要想在吕后面前混得开,光靠“识时务”可不行,还得有非凡的本事。深谙权谋的张良很早就看清了这一点。

张良并非天生的权谋家,他最初只是个普通人,甚至还做出了很多莽撞事。

张良出身于韩国世家,他的祖父曾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而他的父亲张平,也继任了韩国两朝的宰相。

不出意外的话,张良会继承父业,留在韩国延续家族的显赫地位。

然而,张良二十岁的时候,韩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衰落。公元前230年,秦国又一举灭了韩国。

国破家亡的张良满怀着反秦的抱负,决定谋杀秦始皇。

那时候张良野心有余,但权谋不足。他散尽家财,差人打探到了秦始皇东巡的行踪。

于是,张良又找来一个大力士,还为他定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二人提前在秦始皇的必经之地做好埋伏。

按照当时君臣车辇规定,秦始皇乘坐的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所以大力士的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然而,现场情况完全超乎了张良的预料。

秦始皇的队伍浩浩荡荡,足足有36辆马车。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官员们前呼后拥。

让人手足无措的是,所有的车辇全部都是四驾,压根分不清哪辆车里坐的是秦始皇。

眼见着车队越来越近,张良瞅准了车队最中间最豪华的那辆车,指挥大力士出击。

大力士倒是十分给力,120斤的大铁锤抡下去,乘车者当场被击毙。

一顿操作猛如虎,可惜被袭击的只是一辆副车。

原来,秦始皇多次遇刺,早就有所防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并时常换乘座驾。

都说狡兔三窟,这秦始皇是实打实的三十六窟啊!

事发现场一片混乱,好在张良跑得快,这才保住了一条性命。至于那位大力士,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幸免于难的秦始皇十分愤怒,他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张良得以“逍遥法外”。

后来,张良遇到了一个名叫黄石公的老者。这位老者是个高人,他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是典型的黄老道家之书。其核心内容,正是研究权谋和权术的。

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

张良骨子里的抗秦细胞再次被激活,他号召了100多人,也扛起了反秦的大旗。

由于势单力薄,张良原本是计划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结果半路上遇到了刘邦。

当时刘邦正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二人相遇,相见恨晚。

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铁了心地跟从了刘邦。

正所谓千里马也需要伯乐,张良多次以以《太公兵法》向刘邦进献良策,而刘邦也心领神会,是个善于纳谏的明主。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

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屡献奇策,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

在鸿门宴上,张良智斗项羽、巧救刘邦;刘邦入蜀后,他修栈道、度陈仓之策,帮助刘邦反攻关中;在刘邦与项羽的决战中,张良的下邑奇谋和虚抚韩彭之策,则成为刘邦取胜的关键之一。

张良虽不是最早跟随刘邦,但他的功劳却与萧何、韩信并列。

刘邦曾感慨道:“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登基后,刘邦开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

由于群臣争功,导致刘邦都登基一年多了,功劳大小还没能决定下来。

当时,对于丞相这个位置,刘邦想让张良和萧何竞争一下,毕竟张良和萧何都极为优秀,让谁来当宰相,刘邦也拿不定主意。

张良在邀功这件事上表现得十分低调谦和,他不仅主动退让,还推举了萧何出任宰相。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史记·留侯世家》

随着刘邦的皇位坐得越来越稳固,张良却开始“佛系”了起来。

他经常请病假,闭门不出,逐渐淡出了朝堂。

比如说,刘邦计划着铲异姓王,以及除怀有二心、多行不法的诸侯。张良几乎没有参与谋划,这和他之前的表现大相径庭。

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渐渐的,张良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张良之所以“冷淡”刘邦,其实是为了避免“鸟尽弓藏”的下场。

后来韩信被吕雉杀害,也足以证明张良的先见之明。

就在张良秉持淡泊名利,明哲保身之际,吕后竟然主动来找他了。

吕雉找张良,其实是想请他帮忙,稳住刘盈的太子之位。

吕雉的儿子刘盈,是刘邦的嫡子,也是正儿八经的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刘邦去世,刘盈就是皇位继承人。

可偏偏,刘邦被那个鼎鼎大名的戚夫人吹了枕边风,竟鬼使神差地想要改换太子人选。

这个戚夫人,就是在吕雉被俘虏时,刘邦重新纳的宠妾。她白净妩媚,能歌善舞,成为了刘邦的后宫专宠。

后来吕雉回到刘邦身边,她发现自己年老色衰,根本无法和年轻貌美的戚夫人相比,以后也很难再得到刘邦的宠爱。

于是吕雉开始改变思路,以谋求自身地位稳固为首要目标。即便是戚夫人抢走了吕雉这位皇后的风头,吕后也暂时先忍着,不与她计较。

没想到,戚夫人仗着宠爱越来越骄纵,她还打起了储君之位的算盘,怂恿刘邦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一开始,刘邦不为所动,戚夫人便开始哭闹撒娇,胡搅蛮缠,夜夜吹枕边风,诋毁太子刘盈。

刘邦经不起戚夫人每晚的“洗脑”神功,内心开始动摇。

吕雉在后宫耳目众多,戚夫人的举动她了然于胸。为了捍卫儿子的储君之位,吕雉特地来找张良献策。

这时候,张良和吕雉并不熟。早前张良一直跟随刘邦出征在外,吕雉还是在刘邦登基前一年才从项羽那里被释放回来的。

再说了,张良当时已经隐退了,废立太子之事跟他也没什么关系。

吕雉放着老乡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不用,为何找张良这个外来户帮忙呢?

张良低调务实,又淡泊名利,尤其是智慧超群,这些优点使得吕后对他产生了好感,也想借着此事来和张良拉近距离。

而且,吕后的这个难题,还真的只有张良能够帮上忙。

但张良却不愿意卷入纠纷,吕后被逼急了,便让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劫持张良。

吕后的强硬行为让张良意识到,如果得罪了吕后,他也无法做到真正的明哲保身。

于是,张良便跟着吕释之去见了吕后。

随后,张良便给吕后献出计策:请出商山四皓。

这商山四皓,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不过,这4位高人早已隐匿深山,很难请出山。

当年刘邦多次邀请他们,他们都不出山。如果吕后能请这四个人来辅佐刘盈,那就足以证明太子刘盈的号召力和威望。

有了答案后,吕雉便费尽心力,不辞辛苦地托人帮忙。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宫中宴会上,刘盈带着四位高人前来赴宴。

这四位老人已是耄耋之年,他们个个须发花白,但神态翩翩,气度不凡。

刘邦十分好奇,就问他们:你们是谁?

四位老人各自报了姓名,刘邦听后大吃一惊:“我请你们多年,你们逃避我。为什么要随从我的儿子呢?”

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轻视读书,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

四位老人敬完酒后,就一起离开了。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刘盈的地位得以稳固,吕后对张良也十分感激,两人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临朝称制的吕后已蛰伏多年,她终于可以痛下杀手,将当年的仇敌杀之为快。

凡是与她政治立场相悖的,如韩信、彭越之流都惨遭杀戮。就连刘邦的儿子们,吕后也没有放过。

此外,吕雉还杀了刘邦的骨血,囚禁了刘邦的女人们。

尤其是当年出尽风头的戚夫人,吕雉命人将她的四肢砍去,弄瞎眼睛,用铜烧化成铜汁灌进戚姬的耳朵;再将喑药灌进喉咙,划破脸庞,做成了“人彘”,扔到厕所的茅坑里。

可以说,吕后掌权之后,简直杀红了眼。但她再怎么残忍,都没有动过张良一根毫毛。

那时候,张良的身体也愈发不好,他为了修道,连饮食都进行节制。吕后得知后,急忙跑去劝张良:“时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你何苦如此?”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张良听吕后这么说,便开始吃饭进补。之后,他便向吕后申请,要去外地养病,并得到了吕后的同意。

之后张良的行踪就不得而知了,他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他来到湖北通城县黄袍山建了一个道观,在此修道直到去世。

张良的平安着陆,主要在于他自身。跟随刘邦时,舍身献计,义不容辞。刘邦登基后,他低调通透,面对封赏也是能推就推,能让就让。

正是他懂得急流勇退,淡泊名利,获得了帝王的信任和放松,从而得以善始善终。




因为张良对吕后有恩。

提到吕后,很多人认为她十分残暴,当然,她确实有残暴的一面,比如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又把彭越剁成了肉酱。

此外,淮阴侯韩信,也是死在了吕后的手中。

不仅如此,刘邦的小儿子刘如意,也就是戚夫人的儿子,则是被吕后毒死,而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也差那么一点点就死在了吕后手里。

但在吕后不断杀戮的同时,“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却保住了性命。

那么,吕后为何不杀张良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作为汉朝初期的顶级权谋大师,张良早早地就将宝压在了吕后一党身上,换而言之,张良是吕后的坚定支持者,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又怎么会杀了张良呢?

之所以说张良是顶级的权谋大师,从他曾经干过的一些事就能看出一二。

张良出身于韩国世家,其祖父曾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而他的父亲,也先后干过韩国的两朝宰相。

这种家庭出身,决定了张良打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他在后来还学习了《太公兵法》,而《太公兵法》是典型的黄老道家之书,其核心内容,正是研究权谋和权术的。

所以,张良的学问和能力,正是权谋与权术,这也是为何刘邦见了张良后,两人会“相见如故”,毕竟像刘邦这样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张良的这种能力。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

因此,在加入刘邦集团之后,张良没少利用自身能力为刘邦出谋划策,比如诈降峣关守将,又设计让项伯主动救刘邦,还有修栈道、度陈仓,以及劝都关中等等,都是张良一个接一个计策的体现。

而除了为刘邦出谋划策之外,张良还十分懂得一点,那就是在利益上主动往外让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众大臣的劝进下,正式即皇帝位,而在登基之后,刘邦论功行赏,大封功臣。

当时,对于丞相这个位置,刘邦的想法是让张良和萧何竞争一下,毕竟当时的张良和萧何都极为优秀,让谁来当宰相,刘邦也拿不定主意。

但最终,张良却主动把这个位置让给了萧何,换句话说,他推举了萧何出任宰相。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史记·留侯世家》

凭借张良在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对于刘邦的作用来讲,如果他想当这个宰相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他却主动选择了退让,同时举荐了萧何,可以说,这就相当于卖给了萧何一个天大的人情。

不仅如此,在刘邦进行封赏时,张良也是能推就推,能让就让。

当时,刘邦在举行庆功大典上,当着一帮大臣的面,说出了对张良的高度评价,即那句“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即张良)功也。”。

并且,鉴于张良的特殊功劳,当时刘邦直接下令,让张良在原齐国的封地内,自行选择“三万户”,也就是说,刘邦许诺张良的封邑是三万户。

而张良是什么反应呢?他当时就表示了拒绝。

良曰:“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张良主动推辞的刘邦的赏赐,不要那封赏的三万户,并且,他提出,只要能封在留县就心满意足了。

而正是整句话,充分体现了张良的高明权谋。

首先,张良把自己计策成功的功劳,推给了刘邦,表示自己计策之所以会管用,只不过时侥幸而已,即“幸而时中”,短短几个字,就体现了什么叫做说话的艺术。

这样把功劳推给领导的话,别说刘邦了,换做任何人都爱听。

其次,当时在刘邦所封的功臣中,被众人认为是“开国第一侯”的萧何,食邑才不过是万户,而同为刘邦老乡,且功勋卓著的曹参,食邑也是万户多一点而已。

而其他几个跟随刘邦多年的老乡和发小,各自被封赏的食邑,大多是几千户。

在这种情况下,深懂权谋的张良,怎么可能会去接受刘邦的三万户食邑赏赐,如果他敢接受的话,且不说刘邦会怎么想,单是其他跟随刘邦多年的功臣们,就会视张良为眼中钉。

为什么呢?因为张良虽说出谋划策的多,但他确实没怎么上战场,因此,在其他功臣眼里,他凭什么得到这么高的赏赐?

久而久之,就会对张良进行仇视,而张良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坚定拒绝了刘邦对他的三万户赏赐。

毕竟再怎么说,张良也不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除了拒绝三万户封赏,张良还极为高明地请求刘邦,把他的封地定在了留县,这个请求,背后包含着两层深意。

第一层深意,是留县这个地方十分特殊。

特殊在哪里呢?当初,在张良反秦失败,并且势单力薄之际,他自认为孤掌难鸣,因此就带着仅有的百十个人,准备前去投奔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

但他走到途中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而他和刘邦相遇的地方,正是留县。

张良之所以请求刘邦把他封在留县,说白了就是以此来感恩刘邦,让刘邦知道自己不忘当年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此举可以说是给足了刘邦面子。

而第二层意思,就更加高明了。

留县在什么地方呢?按照史籍上的记载,秦末汉初时的留县位于泗水郡境内,距离刘邦的家乡沛县不远,而汉初的不少功臣均出自于沛县周边。

而张良原本是颍川人士,他之所以非要封在留县,简单来说就是要为自己的未来攀关系。

如何攀关系,最快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缩短社交距离,同时有共同的身份标签,而张良这么做,显然就达到了这两个目的。

封在留县,既可以与刘邦的发小功臣们加强联系,同时,也算是在名义上成为他们的老乡,并且,由于距离近了,平时走动也方便得多,这样一来,不就在无形中经营了人脉,加深了感情吗?

再者,封到留县,也与老板刘邦成了老乡,这样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说,仅从张良拒绝三万户的封赏,以及他主动请求封在留县来看,就知道为什么说张良是权谋大师,看似他不求名不求利,实际上人家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自己以及家族的将来经营和布局。

而这些仅仅是张良权谋的部分体现,他之所以能在后来不被吕后所杀,是因为到了刘邦晚年的时候,张良看清了形势,早早就把宝押到了吕后一方。

刘邦晚年时,曾多次动过换太子的念头。

当时的太子,是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也是刘邦的嫡子,但刘邦却不止一次地考虑过,把刘盈的太子之位废掉。

并且,当时的刘邦,还准备把戚夫人所生的孩子刘如意立为太子。

表面上看,刘邦这么做,是因为宠爱戚夫人,并且被戚夫人的“枕边风”一吹,就想把小儿子刘如意推上太子之位,而把嫡子刘盈给废掉。

但如果真这么认为的话,那未免也太小看刘邦了。

刘邦是谁,他是从众多秦末的诸侯中一路拼杀出来,并且取得了最终胜利的人,他的政治觉悟,以及他的头脑和手段,在汉初那一大帮能青史留名的人中,都属于是出类拔萃的。

而随意更换太子在古代意味着什么?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这其中的利害。相信刘邦非常清楚。

所以,像刘邦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就因为宠爱一个女人,听了几句“枕边风”,就想着去废立太子,而动摇国本呢?

他之所以会先后多次有废立太子的举动,核心的原因,是想通过此事,来打压逐渐不受他控制的外戚集团,更准确地说,是吕后集团。

汉初的朝堂,中央势力最大的,除了有丰沛集团外(即刘邦功臣老乡),就属以吕后为代表的裙带集团,并且,由于吕后之子刘盈是太子,因此外戚集团的势力还在不断发展壮大。

为什么呢? 很简单,今日之太子,就是明日之皇上,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吕后麾下。

但外戚势力越来越大,显然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就直击外戚集团的核心,也就是太子刘盈,通过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来敲打外戚集团。

毕竟,如果太子真的被废了,那么外戚集团就没有了核心以及寄托,更谈不上以后掌握大权。

所以,刘邦才会数次有意废除太子,并且与此同时,他又大封刘姓诸王,以此来巩固和加强自己手中的政治力量。

比如在汉高祖六年,刘邦将庶长子刘肥封为了齐王,而在同年,刘邦又把亲弟弟刘交,族兄刘贾,还有哥哥刘系均各自封王。

这样一来,刘邦以及刘姓宗族的政治筹码以及威慑力,才堪堪与吕后持平。

而在封完刘姓诸王后,刘邦便将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提上日程,并流露出把赵王刘如意立为太子的念头。

当时就刘邦的想法和计划,大臣们几乎是反对一片,纷纷劝谏刘邦不要这么去做,但刘邦依然不为所动,执意要立刘如意为新太子。

眼看刘盈的太子之位不保,吕后也因此焦头烂额的时候,张良出手,帮助吕后化解了这一难题。

史料上记载,当时有人建议吕后,张良素来计谋颇多,不如请他来出主意,于是,吕后派兄长吕泽前去找到张良,晓以利害之后,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相当高明的主意。

这个主意,就是把当时有名的四个老者,即“商山四皓”请出来,并让他们随侍刘盈左右,这样就能帮助刘盈稳固太子之位。

张良之所以提出请这四个人,是因为这四个人是代表着当时天下的读书人,并且他们曾经也是刘邦“求而不得”之人。

当初刘邦登基后不久,为安抚人心,也为了彰显自己尊重学者,就曾邀请过极富盛名的“商山四皓”入朝为官,但这四人不仅没答应,反而为了躲避刘邦,跑到了深山了生活。

之后,刘邦又多次邀请,但这四人依然没有同意。

而在张良出完主意后,吕后就安排刘盈用十分隆重的礼节,去请这“商山四皓”,而最终,这四人也接受了邀请,正式出山,来到刘盈身边,为他指导学问。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问,这四人刘邦怎么请都请不回来,但为何吕后一请他们就愿意出山呢?难道真的是吕后和刘盈真诚打动了他们吗?

实际上并不是,这四人能出山,和张良的关系极大。

前文讲到,张良曾经在年轻的时候,被黄石公授予了《太公兵法》,因此,张良也算是黄石公的学生之一。

黄石公平生研究的是什么呢?从他的著作就可以看出来,他研究的是黄老之术。

而“商山四皓”研究与擅长的,同样是黄老之术,史料中没有记载他们与黄石公有什么交集,但就凭研究同样一种学说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张良必然跟他们很熟悉。

因此,“商山四皓”能出山,并非是吕后和刘盈的态度真诚,而是因为有张良作为了中间人,比如写信说明意图,他们才会同意出山随侍在刘盈身边。

而“商山四皓”的出山,不久后被刘邦看到,对此他大为惊讶,要知道曾经这四个老头是自己三番五次邀请都请不来的,但如今却在儿子刘盈身边,这就说明,刘盈是相当得人心的。

而这只是刘邦惊讶的原因之一,真正让他没想到的是,张良居然出手帮助了吕后和刘盈,所以,刘邦当时才会觉得儿子刘盈的羽翼已成,要想废除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考虑到局势,也考虑到自己时日无多,晚年的刘邦最终打消了废除刘盈太子之位的想法。

而刘盈的太子之位被保住之后,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其核心的利益也得到了保全,毕竟只有刘盈能继续当太子,同时未来顺利继承皇位,这一帮人的地位以及富贵才能有保障。

尤其是对于吕后而言,只要她的儿子刘盈地位不变,她才有资格继续执掌大权。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包括刘盈、吕后以及外戚集团,都欠了张良一个天大的人情,正是因为欠了他人情,因此吕后就没理由对张良下手。

除了因为张良帮助刘盈稳固了太子之位这个因素之外,在刘邦死后,张良“韬光养晦”的策略,也在某种意义上,让吕后没好意思对他下手。

刘邦死后,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

而在当时,张良是有“从龙之功”的,因此按照常理来说,他出任个宰相或者别的什么高官,是有这个资格的。

并且,当时吕后还亲自去请张良继续入朝为官,但是张良却谢绝了。

他当时表示,自己体弱多病,因此要静心养气,说白了就是不想再政事,意在脱离朝堂上的纷扰。

虽说最后在吕后的极力劝说下,张良不得已任了个闲职,但却不积极参与朝政,遇到事能躲就躲。

最明显的,是在当时吕后集团与功臣集团的争斗中,张良选择了用装病来两不相帮,而对于他这种明显一看就是消极怠工的态度,即便是吕后也不好说什么。

为什么呢?首先人家张良有功于你,其次张良不主动站队,或者说根本就不站队,所以这就让包括吕后在内的所有外戚集团成员,就是想找张良的麻烦,也找不到。

所以,这个曾经有恩于己方,如今又韬光养晦的张良,吕后为什么要杀他?

因此,张良之所以能不被吕后杀戮,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曾经抱过吕后大腿,并且抱的十分有艺术,他不是在吕后以及外戚集团得势的时候去逢迎,而是在吕后遭遇换太子风波,并且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施以援手。

自古以来,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所能获得的感恩与回报要多得多。

所以,正是因为张良在关键时刻,帮了吕后一把,因此才得以成功的获得了吕后的感恩之心,而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并且,在吕后危难之际,张良施以援手,而到了吕后掌权之时,张良又开始韬光养晦,不争功不显摆,以低调而示人,以避世而躲祸,更重要的是,不主动卷入复杂的朝堂局势与斗争之中,这样的人,吕后是真的没有理由也不会去杀她。

因此,张良能逃过吕后的毒手,并得以善终,不是没有原因的。

并且,在张良的晚年,还极为巧妙的抱了一把时任宰相陈平的大腿,当时吕后的妹妹,也就是樊哙的妻子吕媭忌恨陈平曾经差点杀了樊哙,因此几度在吕后面前进谗言,非要吕后杀了陈平。

而陈平当时的表现,则是深居简出,并且饮酒渔色,这就让吕后对他放下了戒心,因此陈平得以保全了性命。

那么,陈平这么做,是不是有人指点呢?当然是,他当时与张良的次子张辟彊关系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我们有理由相信,张辟彊这么做,必然是出自张良的授意。

所以,张良从间接上救了陈平一命,而张良对陈平的这个恩情,则在汉文帝登基数年后,陈平通过另一种方式回报在张良后人身上,通过力保和进言,保住了因犯事要被处斩的张良长子张不疑的性命,算是回报了张良当初的恩情。

总之,张良之所以能在吕后大肆杀戮的时候保全性命,并且最终得以善终,与他深通权谋,懂得平衡之术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他完美诠释了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会更令人感激,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低调示人,因此才会让吕后没有理由杀他,相比之下,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这一点就比张良差上不少,因此两人的结局就截然不同。




张良和吕后的关系老好了,怎么可能吕后会杀他。

在刘邦去世的前后,吕后的确是“杀”了很多人,这里面有着开国功臣,有着刘邦的爱人,比如韩信、彭越,再比如那个千古闻名的“戚夫人”。

从某种程度来讲,吕后是有些“残暴”的,但这不意味着吕后的残暴是“无差别攻击”的,历史上的吕后,就是一个极端的“爱恨分明”的主义者,即便再极端,她也能看得出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很巧,张良就是吕后的朋友。

作为韩国贵族的张良,出身和刘邦等大部分沛县团队是不一样的。

在最初,张良不是给刘邦打工的,在张良心中,一直有一个“韩国梦”(战国时期的韩国),他要继承父祖的遗志,重新建立韩国,推翻秦国。

而在秦末乱世中,张良找到了韩国王族的后裔,意图在陈胜卷起的漩涡中,带着韩国走向辉煌。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张良结识了刘邦。

本来张良就属于是刘邦的“外聘”员工,那么该怎么理解张良的身份呢?

在攻占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和韩王成有过合作,刘邦答应韩王帮他拓展一些领土,而条件也不难,就是把韩国当时的“司徒”张良借来一用,韩王成应允。

就这样,张良兼职了刘邦的“智脑”顾问,跟着刘邦去了河南。

行进过程中,刘邦有许多地方表现不成熟,这是史书都未曾遮掩的事实,但都被张良一一“纠正”,并且教会了刘邦很多待人接物、兵法等等技巧。

刘邦一时之间觉得这张良真的是个决定人才,可惜不属于他,张良心中有“理想”,复兴韩国,这不是刘邦能用财富留住的。

在经历了巧取关中、招降子婴、鸿门之宴等事情后,张良就要回到韩王身边了,刘邦很是舍不得。

离别前,张良还献计刘邦“暗度陈仓”,而后韩信配合此计,还定三秦之地,为刘邦未来的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来张良离开刘邦后,刘邦坐立难安,但也许是老天就站在刘邦这一边,不久之后,韩王成被杀死,张良悲痛欲绝,跟着死去的,是张家数代人的“韩国梦”。

没有办法了,张良只能投奔刘邦。

刘邦大喜过望,而在历史的节点中,项羽杀死韩王成,这件事情直接促进了刘邦团队的形成,这也是等同于项羽无意之中,给自己的未来埋下隐患。

但楚汉的故事不必再阐述,说完了张良的“前身”,再说说张良在大汉的表现。

彭城之战后,吕雉正式回到刘邦身边,跟着的,还有刘邦的嫡长女和嫡长子。

吕雉当时发现了刘邦已经变心了,而且对子女非常不好,很是难过。

但张良是个有“道德”的人,他经常建议刘邦不要冷落正妻和子女,刘邦不敢不听,所以吕雉后来仍旧能当皇后,这和张良等人的努力离不开干系。

更毫不夸张地说,吕雉本身也是有“支持者”的。

大汉建立后,刘邦公开了“三杰”在他心中的地位,萧何不用讲,刘邦的老朋友,自然是有着一席之地,韩信是军事天才,但在刘邦说出“三杰”的时候,韩信已经被“架空”了,唯有一个“外聘”员工张良是特殊的。

张良不属于严谨的“从龙之臣”,他是半路跳槽的,而且这槽跳得未必是特别情愿,只是没有办法。

但张良的确是难得的人才,精通心术和政治,帮助刘邦、帮助大汉度过了很多次危机,所以张良是特殊的,概括来说那就是:

“有着权臣的实力,但没有权臣的隐患”。

而张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和吕雉成为“朋友”。其中最刻骨铭心的事件是:阻断刘邦废立太子。

当年刘邦极其宠爱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本来太子是嫡长子刘盈,但刘邦被戚夫人的枕旁风吹得头昏眼花,竟然真的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言外之意就是废掉刘盈。

这件事一说出来,朝堂震动,吕后以泪洗面,大臣们众说纷纭,但阻止的为多数,唯有戚夫人毫不掩饰地释放着喜悦,这也成为了戚夫人后来悲剧的导火索。

萧何、周昌等人纷纷反对废刘盈,立刘如意,刘盈也是他们看着长大的,他们知道吕后比戚夫人要理智得多,于是不可能让刘邦一意孤行。

刘邦的确纠结了,但问题是,仍旧没有理由可以说服刘邦。

这个时候,又该张良表现了。

张良也是支持刘盈的,因为张良是极其重视传统的人,和刘邦的洒脱天性不同,刘邦的洒脱过了当,那就不可控制了。

而张良知道刘邦的“弱点”,于是他便对着刘邦的弱点下手。

刘邦自创业以来,唯一钟爱的,那就是人才。

在秦朝时,有四个人物,成为秦始皇的“博士官”,他们是战国末期人,本来给秦始皇当学问顾问当得好好的,秦始皇忽然“焚书坑儒”,引起他们四个的不满,于是他们退隐山林,合称为“商山四皓”。

刘邦一直想任用他们四人,但四位老人家连汉朝给的爵位都不要,表示清闲就很自在,不愿再当官,刘邦很无奈,也没有办法,不能强求,但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

就是这样,张良让吕雉等人想办法,用太子刘盈的名义,将商山四皓请出山,唯有商山四皓,才足以引起刘邦的尊重,只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这一边,表示愿意辅佐刘盈,为了大汉江山,刘邦不会再立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也采用了张良的意见,用办法将商山四皓请出了山,当商山四皓为了刘盈来到刘邦面前时,刘邦才知道太子有着这么多人帮助,萧何和张良都在帮他,商山四皓这张底牌都亮出来了,刘邦知道这件事不能再任性了,于是废太子一事作罢。

因为周昌当面训斥刘邦废太子,吕后都能跑到周昌面前给他下跪磕头,更遑论张良这一计,对于吕后而言,张良是真正的恩人,这份恩情吕后一直记在心中。

而张良也是聪明的,熟知过去故事的他,也深知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龙臣”,和萧何这种沛县老伙计比,他的能力太强,没有更好的关系做背书,他的后代就会被“殃及池鱼”。

于是张良学范蠡,他和刘邦提出要退休,让刘邦给他一个可以养老的地方就行了,他要专心研究当年他老师给他的黄老之学,而张良也时刻想着“成仙”,有着另类的兴趣。

因为张良本来就是“体弱多病”,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请求,实际上,张良这个人也非常地简单,早期为了他的“韩国梦”而出道,后来复兴韩国无望,又跟着刘邦打天下,再次摆脱布衣之身。

在张良的人生理念中,他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极致,他的前半生为了家族,后半生则是证明了自己,找到了自己。

既是为了避免君臣不和,也是想体验退休的生活,张良离开了朝堂。

他的离开,直接避免了在刘邦死后的“朝堂之争”,公元前195年,刘邦伤重去世,吕后摄政大汉,先是困锁后宫,接下来就是“扫荡”对她形成了阻碍的群臣势力。

所以张良是聪明的,他大致也是预感到了吕后在积累的怒气,韩信也好,彭越也好,他们被“清除”,都是吕后想要摄政的必然。

张良退休、张良修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宣布对吕后的“不阻止”。

后来吕后还劝解张良不必太过敏感,也没必要用修仙来折磨自己,在世为人,还是尽量能享福就享福,张良听从了吕后的建议,但是没有再上朝堂。

在第二年,张良还是因为体弱去世,没有能实现成仙的心愿,但他的存在,成为了古代历史上惊艳的一笔。

通晓古今智慧的他,最终得以善终,这也成为了后人无尽的启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是因为张良还没有被吕后杀的资格。

别笑,认真的。

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实韩信、张良与萧何也代表了刘邦集团三股势力。

韩信代表的是诸侯王的势力,他们是汉朝的小股东

汉朝真正变成中央集权式的帝国要到汉武帝中后期,在此之前,汉朝其实和秦没什么区别,也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甚至汉高祖刘邦的“皇帝”都是韩信等诸侯王投票“选出来”的。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这些诸侯王不是刘邦的臣子,而是汉朝小股东。

所以韩信去樊哙家做客的时候,樊哙跪迎时对韩信自称“大王乃肯临臣。”要知道樊哙可是吕后的妹夫,地位不低,然而樊哙见韩信是行臣子见君王的礼节,自称“臣”。

所以,刘邦和吕后两口子要防止汉朝重蹈秦的覆辙,那么首先要对付的也是诸侯王;所以我们看到韩信、彭越之死都有吕后的参与。

萧何代表的是刘邦老班底

萧何代表的是刘邦“丰沛元从”,也就是刘邦起家的老班底,这些人和刘邦是有正式君臣名分的,他们是刘邦的集团的“高管”,但是本质上还是打工者。

虽然萧何、曹参这些人不是“股东”,但是刘邦集团中高层几乎都是丰沛元从,所以他们的隐形势力最大。

吕后临朝,在已经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小股东”后,萧何、曹参这些丰沛老人才是吕后真正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吕后都不敢想“铲除”他们,只是想自己和刘氏江山不被这些“老员工”搞下去。




我们看《史记》和《汉书》,即使汉文帝这样被陈平、周勃迎来做皇帝的人,对周勃、陈平都没什么好印象: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汉文帝最信任的臣子评价周勃、陈平“多谋诈”、“不可信”。

而汉惠帝死后,张良之子是怎么评价丰沛元从的呢?

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张辟疆言下之意就是吕后害怕丰沛元从,一定要诸吕掌握长安的城防才放心。

张良代表的是刘邦势力第三种人:外来“高管”

张良代表了刘邦集团第三种人,外来“高管”;他们不是从沛县就跟随刘邦起兵的老部下,也不像彭越、英布这样自带“本钱”来合伙的,但是他们往往弥补上了刘邦集团很多地方的短板。

比如刘邦在汉末与其他势力打交道的时候多用张良,为什么?张良家世代韩相,是旧六国的贵族;而萧何只是寒族小吏,和旧六国势力打交道,萧何身份不够。




等到汉朝建立后,张良这些“外来高管”作用就急剧下降了,所以张良才会在汉初“神隐”;但是当刘邦和吕后这对夫妻有了矛盾之后,或者说当吕后发现“丰沛元从”已经尾大不掉之后,张良这些“外来户”利用价值又有了。

吕后要制衡曹参、王陵、周勃这些丰沛元从的势力,她应该依靠哪些人呢?

除了自己家族势力以外,以张良为代表的“外来高管”就是吕后要团结的目标了。

因此,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最重要原因是张良还没资格被杀;而等铲除了非刘姓诸侯王后,丰沛元从才是皇族心腹大患,此时张良为代表的“外来户”就是皇族团结的对象了。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因为她杀过戚夫人、韩信、彭越,很多人把她想得太残暴。其实不然,吕后对待敌人确实毫不心软,甚至冷血无情,但她未不是胡乱杀人的。可以说,戚夫人、韩信与彭越,吕后都有充足的理由杀之。

第一,吕后为什么杀戚夫人、韩信与彭越

先说说吕后杀戚夫人,手段令人发指,把戚夫人手脚都砍断了。但是戚夫人并非那么无辜,她实际上也是个很有手段的女人。据史书说,刘邦晚年最宠戚夫人,戚夫人因此多次在刘邦面前哭泣,还把儿子抱到刘邦跟前,就是想让儿子如意取代太子刘盈。因此可以看出,戚夫人有取代吕后之心。尽管后来戚夫人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假使戚夫人得势,她会不会以同样手段对付吕后呢?这个谁都说不准的。

再说说韩信与彭越。韩信与彭越的遭遇,同样令人同情。但是他们被杀,又确实有必然的原因。这两位曾被封王的诸侯,对中央朝廷并不忠诚,对皇帝的命令阳奉阴违。当初刘邦欲令韩信、彭越围歼项羽时,韩信与彭越却按兵不动,讨价还价,伸手要权。作为臣子要胁皇帝,这确实是韩信、彭越最终被杀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杀韩信、彭越一事上,吕后确实非常狠毒,但并非无缘无故杀人。

第二,吕后对刘邦的一帮旧臣,大体上是宽容的

西汉的开国功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比如萧何、张良、陈平、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一类是独立或半独立性质的诸侯,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对于前者,都是吕后的旧识故交,吕后对待这些功臣是不错的,是宽容的。

比如说对待萧何,吕后是信任与器重的。在吕后杀韩信时,没有萧何的配合,她也不能成功。刘邦去世后,吕后依然任用萧何为相。萧何去世后,分别以曹参、王陵、陈平等为相,可见吕后对这些旧臣是信任的。

至于一些敢抵触吕后的人,她也没有致其于死地。比如周昌,刘邦生前担心赵王如意被吕后所害,派正直的周昌担任赵国宰相。刘邦死后,吕后便要召赵王如意回长安城,这个命令遭到周昌的顽强抵制。以吕后的权力,当然可以用抗旨的名义把周昌给杀了,但她没有这样做。既然召不回赵王如意,吕后就征召周昌回长安城,把他从赵王身边支走。

再比如王陵。吕后打算封吕氏兄弟为王,右丞相王陵反对道:“吕氏封王,违背当年先帝与诸臣的约定。”吕后听了王陵的话后,非常不高兴。后来,吕后给了王陵一个太傅的虚职,剥夺了宰相的实权,由陈平接任右丞相。

从周昌与王陵的例子可以看出,吕后其实还是有分寸的。周昌与王陵敢于公开反对吕后,是因为他们维护刘邦生前的决定,与韩信、彭越的性质是不同的,所以吕后只是把他们调到其他职位,并没有大开杀戒。

三,大汉开国后,张良就急流勇退,淡出政坛

再来说说张良,回答题目所问的,为何吕后没杀张良。

与其他任何一位功臣,张良对吕后的威胁是最小的,吕后杀他干嘛呢?

晚年的张良行事十分低调,不愿意卷入政治旋涡中,他说:“我家历代为韩国丞相,韩国灭亡后,我荡尽万金家产,就是想为亡韩报仇雪恨,诛杀强秦。如今我受封为万户侯,作为一介布衣,到今天能位极人臣,我已经满足了。”在所有开国功臣中,张良是最淡泊名利的人。

功成身退后的张良身体很虚弱,因而热衷于道家仙学,学习避谷术、引导术,杜门不出。当然,他学道学仙,未必不是一个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无欲无求。后来,刘邦铲平异平诸侯,吕后杀韩信、彭越,一向德高望重的萧何也曾经一度被刘邦怀疑。但是,自始自终,张良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怀疑与冲击,这与他急流勇退有直接的关系。

张良都不过问政事了,也放手权力,吕后干嘛要杀他呢?

第四,张良曾帮了吕后大忙

其实,吕后还应该感谢张良。

晚年的汉高帝刘邦宠爱戚夫人,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之子),改立戚夫人所生子赵王如意。吕后不是肯轻易认输的人,她动员不少大臣谏争,但都无法改变刘邦的决心。百般无奈下,吕后想起了智慧过人的张良。张良原本无意卷入争立太子的政治瓜葛,在吕后的强求下,他提出重聘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作为太子刘盈的老师。这四位老者又称为“商山四皓”,是刘邦一直想得却未能得到的四位贤人。

吕后依张良之计,厚礼请商山四皓出山。刘邦闻讯后,他无奈地对戚夫人说:“我想换掉太子,可是现在有四位贤者辅佐他,如今羽翼已丰,无法撼动了。看来,吕后真的要成为你的主人了。”其实我并不觉得商山四皓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我想刘邦之所以在更立太子一事上认输,最重要的原因,是张良的站队。要知道张良是一个已经淡出政坛的人,最后还是站在支持吕后的立场。反观戚夫人,朝中大臣有谁支持她呢?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那么戚夫人与她的儿子如意,迟早也是要被推翻的。

因此,在立太子一事上,张良的出计与表态,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无论于公于私,吕后都不可能杀张良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项羽   外戚   丰沛   太公   权谋   如意   刘邦   韩国   宰相   功臣   太子   夫人   势力   儿子   集团   财经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