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有乐毅、田单、李牧、廉颇,为何派赵括,而赵括为何选择主动出击?

战国晚期,战乱频繁,乱世出名将,名将都是伴随着战争的洗礼而成名的,秦、赵两国是战国晚期名将最多的诸侯国,秦国有司马错、白起、王龁、王翦、王贲、蒙骜,赵国有赵奢、廉颇、乐毅、李牧、庞煖、田单。

长平之战时,最初秦军主将是王龁,赵军主将是廉颇,秦军主攻,赵军主守,王龁率领的秦军数次击败廉颇率领的赵军,赵军被斩杀6名都尉,1名裨将,被攻破两座重要城池以及数个营垒,直接导致廉颇领导的赵军坚守不战。

秦军在野外作战,战斗力最强,东方六国无一是其敌手,如果秦国强行攻打城池及营垒,虽然能够攻下一些营垒,但是损失较大,是难以接收的,廉颇拒不出战后,秦军也非常为难,毕竟每天有几十万军队在前线作战,后勤压力及损耗是相当巨大的。

王龁

根据史书的记载,战事处于胶着时,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同时散布传言说道: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孝成王就傻呼呼地把赵括派到前线接替廉颇。

赵孝成王再怎么傻,也不可能光凭传言就把一个毫无作战经验的人派到战场去统领赵国40余万将士吧?这可是国本之战,万一输了,赵国能不能存在都是个问题,赵孝成王在历史上的名声虽然不是很好,但好歹也不会傻到这种地步,笔者认为赵国让赵括当统帅绝对不是因为秦国的传言和反间计,而是另有原因。

一、赵国无将可用

1、赵奢

长平之战时,名将赵奢已经去世,赵奢凭借阏与之战击败秦军,受封马服君,发生在公元270年的阏与之战是秦军少有的惨败之仗,当时秦军的主将是胡阳,担任秦国客卿,曾经与白一起指挥过华阳之战,华阳之战时胡阳与白起联合韩国斩杀魏赵联军15万人。

赵奢

但在阏与之战,赵奢表面示弱,暗中争行军占据制高点,配合阏与守军,里应外合大败秦军,秦军伤亡过半,失去战斗力,赵奢则一战成名,但是长平之战发生在阏与之战的十年后,此时赵奢已经去世了。

2、乐毅

乐毅是乐羊的后裔,乐羊是战国初期魏国的将领,曾率领魏军灭亡中山战,一战成名,乐毅最初也在赵国做官,当时发生了赵武灵王被困沙丘活活饿死一事,乐毅就离开赵国来到魏国,也受不到重用,后来又到了燕国。

当时的燕国是燕昭王统治,是燕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国君,燕昭王礼贤下士,到处招揽人才,以图强燕国,山东的齐国强盛,其国君齐湣王四处征战,得罪了其他诸侯国,结果发生了五国伐齐,五国联军的统帅就是乐毅,乐毅用了几年时间攻下了齐国几十座城池,只有三座城池没有攻下来。

乐毅

后来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他猜忌乐毅,派骑劫接替乐毅指挥燕军攻打齐国,结果骑劫被田单打败,燕军也因此失败,而乐毅不敢回燕国,直接跑到他的家乡投靠了赵国,被赵国封为望诸君。

乐毅投靠赵国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79年,此时赵国国君还是赵惠文王,离长平之战还有19年,乐毅在投靠赵国之后,几乎没有作为,应该是没有得到赵国的重用,他原本就是赵国人,当燕国大将却不受信任,到赵国也可能不受信任,乐毅后来死在赵国,他的去世年份不详,以他一生的活动轨迹来看,他很可能在长平之战发生前就已经去世了。

3、庞煖

庞煖的身世比较神性,他是赵武灵王时期的将领,曾与赵武灵王谈论后事,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活活饿死,跟随赵武灵王的那一批人大多离开或者隐居,庞煖就是其中之一。

自此之后的四五年之中,没有庞煖的消息,也可能是他没有受到赵国重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即位,赵王想用乐乘来接替廉颇带兵,但是廉颇却不理智地率军攻击乐乘,乐乘也失踪,赵国一下子损失两员大将。

庞煖

于是就有人想到了80多岁的庞煖,因此庞煖被任命为赵国大将,当时正值并国大举攻打赵国,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损失了40多万主力军队,实力大减,被燕国认为可以欺负,燕赵一战,燕国大败,庞煖俘杀燕国大将剧辛,斩杀2万燕军。

随后赵国联合韩国、魏国、楚国、卫国一起攻打秦国,这就是公元前241的五国伐秦,但被吕不韦领导的秦军挫败,之后庞煖下落不明。

长平之战时期,庞煖应该是活着的,虽然他是赵武灵王时期的将领,算是四朝元老了,但由于长期不受重用,庞煖在赵国也没啥知名度,更没有实战战绩,并且年龄还很大,相比于赵括来说,庞煖并没有特别的优势,赵括好歹是赵奢的儿子,庞煖没有这样的身世。

4、田单

田单是齐国人,是齐国复国的大功臣,燕国大将乐毅几乎就要灭亡齐国,只有2座城池没有被攻破,而其中一座就是田单镇守的即墨城,田单用火牛阵大破骑劫,并且击败了各路燕军,成功复国,并迎立齐襄王即位。

田单

根据史书的记载,田单后来成为赵国丞相,赵国用三个大城池加上一些小村城镇共五十七个送给齐国换来田单,赵国这是下了血本,田单成为赵相后,为赵国攻下燕国三座小城,赵国封田单为都平君。

田单担任赵相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65年田单还率军攻打过燕国与韩国,此时离长平之战爆发相当近,赵孝成王为何不用田单代替廉颇而用赵括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赵孝成王不相信田单,也不敢重用田单,田单是齐国王族的远亲,齐赵两国经常发生战争,把举国之兵交给一个齐国人,赵孝成王没有这个魄力,也不可能信任他,况且田单是赵国用城池换来的,这种政治交易产生的将领,不可能有忠诚度的。

5、李牧

李牧是赵国最有名的将领,也是能力最强的,李牧最早是镇守边境的将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以防备匈奴,李牧一生的活动时间大概是从公元前245年到公元前229年,长平之战是在公元前260年爆发,那个时候的李牧要么没有威信,要么还非常年轻,毕竟这中间隔了15年时间。

李牧

长平之战时,李牧远在边关,还不甚出名,或者还相当年轻,也进不了赵孝成王的法眼,从赵孝成王的地位来看,他能够选择的将领并不多,除了廉颇之外,就只有赵括、田单、庞煖三人可以选择,这三人中,能够贯彻赵孝成王的战略意图只有赵括了。

因为赵括初出茅庐,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他是赵孝成王提拔的,显然会贯彻赵孝成王的战略意图,而田单、庞煖都是有独立思想的老将,很可能并不接受赵孝成王急于决战的战略意图,综合比较之下,赵孝成王只有选择赵括了,赵国无将可用。

二、赵国急于决战

促使赵孝成王拜赵括为统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赵国急于决战,赵国为什么急于决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赵国耗不起,战争拼的是资源与国力,长平之战持续一年时间,几十万军队都在前线作战,而且还是青壮年,国内的粮食耕种及农业生产都没有青壮年,严重影响赵国的粮食供应。

廉颇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赵孝成王数次派人责备廉颇,他对廉颇的战略非常不满,一是生气廉颇的指挥导致赵军伤亡很多,二是生气廉颇坚守营垒又不出战,前线的消耗对于赵国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赵国耗不起,相比于秦国来说,赵国国力远不如秦国,即使像廉颇这样坚守,赵国依然耗不起,到时候没有粮食和资源,赵国一样会崩溃。

赵孝成王急于决战,而廉颇的战略是坚守不战,很有可能廉颇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为由拒绝赵王的命令,作为一国之君,赵孝成王怨恨自己的命令不能在军队中实施,所以换掉不听话的廉颇,把听话的赵括换上,也实属合情合理,这决不是秦国的反间计导致,反间计只是个巧合罢了。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个是为什么不派其他人出战,乐毅、田单、李牧、廉颇确实每一个都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这个班底够其他诸侯羡慕的了。

先说乐毅,乐毅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差一点就让齐国亡国了,这份能力是可以和白起一争长短的。但是赵王不会让乐毅去,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是乐毅的身体不允许,当时乐毅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且正在患重病,根本就没有办法带兵上前线;第二个原因是乐毅还没有得到赵王的信任,到了赵国不过是为了避祸,且乐毅的儿子还在燕国任职,因此赵王不会放心将军队交到他手上;第三个原因是乐毅自己压根就没打算淌这趟浑水,他和白起对战可能会毁了自己一世的英明。

再说田单,田单看一己之力让齐国复国,靠火牛阵打败燕军不假,但是他的对手不是乐毅,因为当时燕王中了田单的反间计,乐毅已经逃到赵国去了。因此田单才能获胜,如果乐毅还在,田单基本没有翻盘的机会。田单擅长出奇谋,缺少真正的大规模集团军作战的经验,况且他也是从齐国逃到赵国避难的,做为一个外人,赵王也不会信任他。收留他的原因和收留乐毅是一样的,主要目的就是找个高参同时为了震慑诸侯。

第三个人廉颇,廉颇和秦军交战胜少负多,让赵军失去了锐气,如果继续让廉颇为将的话,秦军固然无法找到击败赵军的好办法,但赵国的国力已经耗不起了,坚守不战的策略无法让赵国获得胜利,最后还是必败无疑,只有进攻才有可能有一线生机,因此赵王决定弃用廉颇。

第四个人李牧,倒不是因为李牧的能力不行,因为李牧当时一直在北方抵御匈奴,根本就没有办法调到前线作战,秦国能灭赵,匈奴也可以;第二个原因是李牧就算回来也会和廉颇一样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因为那是从军事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的最好的对策;第三个原因是赵王不信任李牧,就像他不信任廉颇一样,后来中了反间计杀害李牧就说明赵王从内心里对李牧十分忌惮并不信任。

派赵括出战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个原因是赵括主张主动出击,反对坚守不出等待时机,他有击败秦军的强大决心;第二个原因是赵括领会了赵王的意图,就是赵国耗不起了,坚守不战就是死路一条,只有主动出击才可能有一线生机;第三个原因赵括并不是纸上谈兵,要知道他的父亲赵奢经常在战斗时把他带在身边,很多胜利就是得益于赵括的奇谋,因此赵括不缺少经验;第四个原因是赵王对赵括绝对信任,这是其他人不能比的,原因就是赵括是平原君赵胜极力推荐的,而平原君是拥立赵孝成王继位的最大助力。

下面说一下为什么赵括选择主动出击,是不是真的如世人所说因为他纸上谈兵不懂实际的兵法呢?我看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坚守不战就是死路一条,因为赵国耗不起了,打消耗战赵国必败,秦国强的不是一个两个白起,强的是商鞅变法之后的强大国力,和谁打都耗得起,补的上,恢复的快,直接点就是国力强,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力强。

二、赵王让他为将就是要主动出击扭转局面,赵括是清楚领导的意图的,他不执行的话只能比廉颇更惨,不是你免去职务的问题,是人头落地的问题。

三、赵括没有发现对方换帅,因为最开始秦军的统帅不是白起,后来赵括发现是白起后就立刻改变了战术,采取了刺杀的行动,就是现在常说的斩首行动,就差一点就成功了。

四、年轻人都有梦想有追求,父亲赵奢可以说天下无敌,一生都没有战败过一次,做为他的儿子也绝对不能允许失败和怯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没有那么多如果

首先说明赵国在长平之战期间并没有这么多可用之人。比如晚年归隐赵国的乐毅,他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驳斥燕惠王的无端指责,同时追思燕国先王。言下之意只有燕昭王的知遇之恩才能让他舍身忘死,其他人是请不动他的。

再比如挽齐国于危亡的田单,赵国用53城换他伐燕,却只得来燕国3座小城。姑且不说他能不能指挥得动赵国彪悍的骑兵部队,面对“人屠”白起他未必是对手。

再说战国四名将之一的李牧,长平之战时他只是个中下层军官,尚未成长起来也无甚名气。任何人也不可能贸然用一个基层军官做统帅。

而廉颇就更不用解释了,之前一直都是他指挥赵军,如果赵国高层信任他也就不会临阵换帅了。

所以,大局势如此,算是给了赵括“万古留名”的机会。

二、为什么用赵括

赵括之所以能够替换廉颇,这是一个不得不细说的问题。

首先,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也正是赵老将军对儿子的评语创造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赵奢是当时唯一打败过秦军的赵将,所以年轻的赵孝成王怀有“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思想派赵括前去救急。

其次,三年的对决拖垮了赵国经济,迫使防守的廉颇被换。很多人存在误解,认为秦军的给养来自咸阳,所以用国力雄厚来作为理由。其实当时秦军的给养来自南阳,这片原属于魏国的河东之地早就被秦国控制,成为了上党战场的补给基地,这些粮草可以通过水路运输到前线,即使这样秦国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而邯郸虽然离前线不远,却隔着太行山,运输艰难程度远超秦国。这样的艰难处境造成赵军几次粮食危机,以至于廉颇被迫将粮草摆在一个山坡上,一者稳定军心,二者迷惑秦军,薄薄一层粮袋下面全是石土,这个山坡被人起名为“大粮山”。长平之战僵持到后期,赵国已经向齐国借粮,这说明赵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必须速战速决的地步了。

最后看看廉颇对换将的态度。廉颇脾气并不好,在攻打魏国的时候赵国派乐乘阵前换帅,廉颇竟然率军攻打乐乘,之后跑到了魏国躲灾。再加上之前的“将相和”可见廉颇的性情。

而赵括前来接替廉颇的时候,双方在前线的一个村庄悄悄完成了交接,为了怕引起军中骚乱,廉颇把他平时骑的一匹大白马留在村里制造一种他未走的假象,自己则骑了另外一匹连夜回到赵国,那个村子因此得名“白马村”。能让廉颇这么急切离开战场的理由只能是长平坚持不下去了,我们有理由推测,如果赵王不换将失败的会是廉颇,赵括只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贵家公子而已。

三、赵括为何主动攻击

换了班的赵括一到前线发现廉颇的坚守战术是完全正确的,可是赵王以断粮为要挟催促赵括速战速决。其实赵括完全可以像廉颇一般坚守将赵国耗空为止,可是他不行,因为他姓赵。

此“赵”就是彼“赵”,赵括家与赵王家是一脉相传,如果赵国亡了廉颇可以跑到别国继续当将,可赵家就彻底没了。

几经斟酌之后,赵括致信秦军要求在长平决战。因为长平是上党地区最大的开阔地,满足大规模决战需求,双方从攻防战转变成为野外遭遇战。在长达45天的对决中,赵军中从缺粮变成吃人的境地,全军竟然无人投降或逃跑,可见当时赵括的统帅力。

秦军在援兵到达之后发动攻击,第一波竟然就射死了赵括,身边副将毫不犹豫穿上赵括的盔甲继续指挥战斗。但他的指挥能力欠佳,造成赵军首尾不能相顾,被秦军逐个击破。

战后白起曾到处寻找赵括尸体未果,于是将其衣冠厚葬,并取赵括佩剑自用。事后他对秦王说赵军腹中饥饿却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我军胜利但精锐尽失,不值得称赞。

长平之战后,秦军也是元气大伤,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才恢复了元气。期间五国联军曾经打到了咸阳附近的蓝田地区才止兵,差一点就灭掉了秦国。

正所谓“否极泰来”,赵括去长平之前曾经到边关作战,发现了一个叫李牧的二十多岁校尉,并断言“此子当为赵国梁柱。”没想到一语成真,算是为赵国留下了希望。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钖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拼上全部国力展开的对决豪赌,同时也对战国七雄的灭国兼并态势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从长平之战催生的成语“纸上谈兵”来看,对于这场使赵国掏空了身子的战争,历来的观点是赵军主帅、少壮派将领赵括的莽撞出击,才钻了秦国战神白起的口袋阵,以至于40余万赵军被坑杀殆尽。

本来,在赵括之前廉颇统帅的赵军,已经在长平一线构筑起牢固的壁垒防御体系。战局证明,廉颇的战法虽未能击败秦军,却也维持住了拉锯的态势,以至于无可奈何的秦国用起了反间计,在赵国都城邯郸到处散播秦军惧怕赵括、轻视廉颇的流言。

秦国的举动,表明了秦军急于决战心理。然而赵国临阵换将,撤换防御型的廉颇,改派进攻型的赵括,也并非完全在于秦国的舆论战。

逼得赵国不得不倾向于决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赵国没粮了!

赵国地处今日山西一带,农耕并非赵人擅长。这方面秦国可就太有优势了,坐拥关中和蜀地两大平原粮仓的秦国,几乎从来都不用为粮食发愁。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采取鼓励耕战的国策,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土地授予自耕农,生产方式的改变极大得激发了秦国老百姓的积极性,耕种和战争成为了当时秦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拿粮食、人头换土地和爵位是秦人最普遍的价值观。

赵国虽然也在赵武灵王的主导下,通过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振兴,可胡服骑射只是侧重于军事力量层面的提升,缺乏类似商鞅变法鼓励农耕的经济模式调整,综合国力对比自然难以相提并论。

因而,长平之战拖延的时间一长,赵国立马就成了最先熬不住的一方,军粮器械的供应成为了压在赵国君臣身上的巨大包袱。

要说这长平之战的起因,论起理来也是赵国不地道。秦国大军辛辛苦苦浴血奋战把上党从韩国手里剥离开来,只等着把这块大肥肉吞进肚子里,没成想上党民众自愿归附赵国,让赵国白白得了这么个大便宜。秦国气不过,才有了接下来的长平之战。

本来嘛,赵国白拿上党也没什么,战国本来就是大争之世,战争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要兼并别国的土地、掠夺别国的人口,只要实力足够、枪杆子够硬,该吃吃、该拿拿也没什么关系。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确是很厉害,但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也不是吃素的啊!况且长平之战不久前的阏与之战,也是秦赵两军对决,赵国竟然打赢了!因而赵国绝对有底气从秦国的虎口里夺食。

然而,阏与之战的胜利,也在潜意识中误导了赵国上下对于长平之战的认识。

阏与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兵团展开阵型大规模对决,因此作战模式呈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情形,很快就决出了胜负。长平之战则不同,秦赵两国几乎倾尽了全部的力量,形成了打阵地战、拼消耗的长期对峙局面。

赵国在这方面,暴露出了战前对长平之战的估计不足。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长平之战也并非单纯的秦赵两军厮杀。

赵国没有立足于国内农耕经济的短板,在战前展开对周边国家的积极外交,获取政治、军事方面的声援,哪怕是获得一些粮食方面的供应也好。可见,赵国君臣并未预估到长平之战的严重性。

等到战役进入到白热化的胶着状态,赵国才想起来向齐国借粮。齐国呢,则记恨着前些年赵国参与五国伐齐的仇,不肯借粮给赵国。

国内储粮消耗殆尽,他国又不肯借粮,赵国无奈之下只得寻求决战,解开综合国力消耗殆尽的死局。

廉颇那套筑垒固守对峙的办法,此时在赵国君臣看来显得十分不合时宜。而青年将领赵括的进攻主张,则符合赵国当下急于决战的普遍心理。

赵括的军事理论素养,几乎是所有人公认优秀的。至于因长平之战失败落下的骂名,则应该客观得区别看待。

与赵括对阵的是秦国战神白起,换成是别的名将赵军也不一定能够扭转战局。何况此战过后,秦军也是折损过半,不得已休养生息的很多年才缓过劲来重启攻灭六国的统一之路。更为难得的是,赵括本人是在激烈的突围战斗时,死于秦军的强弓硬弩之下,他尽到了一个军事将领应有的本分。

综合看来,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除了战场上采取冒险的进攻决战外,根本因素在于赵国缺乏类似秦国奖励农耕的经济激励体系,综合国力层面难以支撑与秦国的长期对耗。




我也来说两句吧。

长平之战,赵国以赵括换廉颇,是有其偶然因素,但也有必然因素。


先简单说几句背景吧,这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大致说说这个之后,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看下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为啥必然失败了。

这是长平之战时,战国的形势图。

可以看到,战前,秦与韩魏赵三家以及楚国接壤,然而楚为大国。就只能时不时的先揍几回小国了。

不得不说啊,韩国,不管是什么地方的韩国都是奇葩啊!

秦国攻打韩国,想出来以上党郡献给赵国引起秦赵之战保全自己的是韩国;

后十几年,突发奇想,派郑国去秦国咔咔挖郑国渠以达到消耗秦国保全自己的还是韩国……

秦国攻打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所以上党守冯亭就以上党献与赵国,嫁祸赵国,解除韩国暂时有可能的灭国危机。


而且赵国在接受上党时已经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危险,同时觉得有可能白起会作为秦军主帅,所以平原君也建议赵王用廉颇为将,并且说廉颇野战打不过白起,但是防守肯定是没问题的。所以赵王才捡了这个便宜,也以廉颇为主将前出至长平。


但是赵军出至长平,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地形的问题。

赵国与上党隔着太行山,上图是有名的太行八陉示意图。


这个图不太清楚,但是是网上搜到最好的地形图,谢谢这个图的作者。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从邯郸到上党,只能选择走滏口陉、白陉和羊肠径。而白陉就算是现存的古道,也是宽仅2米。供给45万赵军每日军需,实属不易。


背景说完,现在就该聊聊用人的问题了。

比如乐毅、田单俩人是对头,但是结局都跑到了赵国呆着,但是俩人待遇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 田单

确实《战国策》说田单到赵国后,一段时间被拜为赵相,这可不是长平之战前不久的事儿哦,因为田单和赵括的父亲赵奢还有对国家常备兵力的讨论呢,长平之战是,赵奢可是已经死了。

当时田单和赵奢在讨论时就说一个国家不应该超过三万的军队,而赵奢却说应该有几十万军队,并且不客气的说“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

说田单想的有些脱离时代了。在战国末期这么险恶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强秦,肯定没戏啊。

所以田单以保有两城而收复齐地,其实不过是燕国以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后,才可能达成的。虽然和长平之战相比都是换将,但燕国军队和秦国军队简直不是一个档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另外《史记·田单列传》的结尾是”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就完了。这也说明司马迁认为田单的事迹也就到这里了,在赵国的事迹完全没有列出来。

所以这也说明了田单即使曾为赵相,但是赵国也不可能用他去指挥45万大军

(谁有这个小人书啊?)


再说乐毅,

乐毅确实受迫害之后就跑到了赵国,但是基本上没干啥事情,燕王不管是忌惮还是后悔,也有召回乐毅的想法并给乐毅寄书说明,乐毅的回复中说的是”今我仍义先王之恩,虽身讬外国,而心亦不敢出也。“所以他也是在燕赵两个国家都是作为客卿的,属于半退休状态,那就没法用他为将了。

并且”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燕赵之间本来就容易互相攻伐,乐毅这个在双方关系都还可以的人,怎么可能为赵将并且是统帅赵国全部主力呢?


李牧呢,确实后世对李牧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但是有几点我觉得需要注意一下,一个是我们判定一个人当时的地位是否重要,其实《史记》也是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有没有个列传,而李牧,只是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中的人,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李牧也只是在廉颇攻乐乘,跑到魏国之后,赵国才启用赵牧为将进攻燕国,以及之后才作为大将军抵御秦国的。虽然有所胜绩,但是其实也只是略微延缓了秦灭赵。而长平之战时,他只不过是”赵边地之良将“而已。


廉颇赵括的选择,我觉得也有赵王想复制赵奢 ”阏与之战“胜利的结果。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在这场战役前,赵奢说的就是 两军相逢勇者胜 的典故。阏与之战中就是赵军先坚壁不出,而后纵兵而出,战胜秦军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赵括没当过大将。但是赵王在秦国离间计之下,觉得赵括纸上谈兵聊的也不错,复制他 爸比 的战役总可以吧。另外确实以赵国的国力,再坚守下去,维持四十五万大军的补给也不容易。耗下去的话,弄不好也被耗死了。而且时间一长,一旦粮道被隔绝,赵军必亡。这种情况下必须换上能出击的统帅。



当然结果也是秦国立刻暗中换上武安君白起为将,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男人为军,以25000人为奇兵,遮蔽赵军后援粮道。展开了世界上最早的合围战,这比汉尼拔的小儿科要早好多年,规模也大很多。不过确实不值得骄傲,因为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是内战。


就到这里吧。吃饭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魏国   秦国   反间计   齐国   作战   战时   城池   韩国   统帅   国力   公元前   将领   决战   前线   主动   原因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