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举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为何被苏军成功反攻?

德军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德军在进攻前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兵力、物资和时间,而苏军则不断地得到增援和补给。

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意图在短期内击败苏联,但遭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和反击,导致战线拉长,兵力分散,物资消耗。德军在8月21日才确定了以莫斯科为主要目标的“台风”计划,并于9月30日开始实施。德军分三路进攻莫斯科,中路集团由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组成。 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到10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总共125万名兵力、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

2. 德军的指挥失误,导致部队分散和混乱,无法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苏军防线。

希特勒在进攻莫斯科之前,分散了德军的力量,先后向乌克兰和列宁格勒发动了攻势,导致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力量被削弱了。而且希特勒对于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和方式也犹豫不决,直到9月6日才下达了最终命令。德军陆军兵分3路在沿途突破苏军的防御线后逐步向莫斯科挺进,但是最猛烈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2日之后莫斯科战役正式打响,但此时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苏联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最终顶住了德军进攻,并在11月30日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成功阻止在北线到卡林努、中线在纳罗—福明斯克和莫扎伊斯克、南线到图拉城下并迫使中央集团军群停下来建造了几道临时防线,并于1941年12月5日之后转入125万人的大反攻,至1942年1月7日将参与台风行动的德军向西击退至距离莫斯科250公里至320公里的地方,并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1941年10月2日-1941年12月1日-1942年1月7日之间付出了35,757人阵亡、9,721人失踪,共计45,478人阵亡和失踪、总伤亡17.3万人的代价。

3. 德军的装备和服装不适应苏联的恶劣气候,尤其是寒冷和泥泞,影响了作战效率和士气。

德军在进攻莫斯科时遇到了俄罗斯的秋雨季节,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德军的坦克和汽车无法正常行驶,补给线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严寒天气并不是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它也加剧了德军的困境。当俄罗斯进入严寒季节时,温度降到零下40度以下,德军没有足够的防寒装备和衣物,士兵们受到了极大的煎熬。而且严寒天气也影响了德军的武器和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

4.苏军的顽强抵抗,利用城市、森林、河流等地形进行防御,并发动反攻,打乱了德军的计划。

苏联红军在莫斯科战役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他们利用地形和城市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并进行反击。苏联还从远东调来了大量新鲜部队,并得到了英美等国家的物资援助。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回顾一下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

所谓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是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用闪击战术,在一个半到两个月时间消灭苏联的作战计划。该计划预计在1941年5月实施,期望在冬季来临之前一举拿下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启动。希特勒集中陆空优势兵力,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在德军的疯狂进攻下,苏军几乎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但最终“巴巴罗萨计划”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希特勒猪队友意大利太弱。德军经常要去援助意大利。比如,1941年初的希腊战役。在意大利拥有巨大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最终被打的丢盔弃甲。还有北非战役,要不是隆美尔的出手相助,意大利军队终归要全军覆灭了。由于意大利的拖累,这使希特勒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希腊战役迫使“巴巴罗萨计划”拖延一个多月。

(2)战略上的失误。其实巴巴罗萨计划就是一个笑话。由于盲目自信希特勒没有充分考虑到苏联的战争潜力,完全低估了苏联红军的抵抗能力和战争动员能力。闪电战术对于中小国家屡试不爽,对于大国就勉为其难了。

1941年7月16日希特勒攻战了斯摩棱斯克,此时希特勒应该一鼓作气一举拿下莫斯科。然而希特勒却突然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方向的作战,决定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进行一场大歼灭战。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基辅之战异常艰苦。致使希特勒调集莫斯科方向大部分兵力增援。直到1941年9月19日攻陷基辅,此战已持续2个半月以上。导致在1941年9月30日才实施莫斯科战役,这实际上为莫斯科苏军休整巩固防线重新再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一失误希特勒已经失去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机遇期。

(3)极端的寒冷天气,后勤的补给困难。这其实是以上失误造成的。“巴巴罗萨计划”制定之初,并不是没有考虑到恶劣天气对德军作战的不利因素。但因希腊战役和基辅战役拖了整个作战计划的后腿,到9月30日莫斯科战役打响,莫斯科已渐入严寒的冬季。因为德军的闪电战术,攻击势头太猛,导致战线拉的太长,后勤供给困难,。基于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对于冬季作战没有做充分准备。部队普遍缺乏冬装棉衣,武器没有防冻措施,加上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使脆弱的补给线雪上加霜。




作为第三帝国元首的阿道夫-希特勒对入侵苏联蓄谋已久。1941年6月22日正式实施“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并很快兵临莫斯科。但在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未能在冬季来临前结束战斗。

由于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就连棉衣都无法供应、大量装甲战车由于低温而无法起动。而苏军则要比德军好的多,他们有比较充足的冬季物质储备,有防冻润滑油保护武器。

更为糟糕的是希特勒的固执,他坚持命令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直到1941年9月30日才将目标指向莫斯科。而朱可夫则利用这段时机从全国各地抽调兵力布防莫斯科。为反攻德军做准备。最终将强弓之末的德军击溃。而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闪击战不可战胜的神话。





你好,我是冬雨AK,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二战德军之所以进攻莫斯科失利被苏军反攻,原因包括极端寒冷的气候 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远东地区苏军的回援等

1,1941年5月,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出动550万的兵力闪击苏联,在战争前期,德军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苏联大片领土。同年9月,德军发动攻占莫斯科为目标的“台风行动”!由于前期德军作战顺风顺水,希特勒及其统帅部开始骄傲大意起来,认为只要按照目前德军的作战进度,冬季来临之前拿下莫斯科完全没问题!所以,冬季作战物质尤其是棉衣储备严重不足!但没有想到的是,“台风行动”准备阶段,苏联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限制了德军装甲部队的速度和机动性,延误了战役部署,导致战役迟迟无法发起!更糟糕的是,1941年,莫斯科的冬天来的特别的早 特别的寒冷,在入冬之后,莫斯科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了恐怖的零下四十度。大量德军士兵缺少冬季棉衣,他们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大量士兵冻死冻伤造成严重非战斗减员,甚至直接瘫痪了德军的装甲部队,坦克车辆无法点火发动,士兵的步枪被冻住难以击发!而对面的苏军则恰好相反,穿的暖 坦克车辆枪支都能正常使用,士气高昂,所以德军完全失去了闪电战的锐气!(不得不说,即使严寒冻伤减员如此严重,德军仍然差点突入莫斯科城区,其作战能力确实强悍)

2,德军发动“台风计划”时,东线苏联境内的德军实力已经有所消弱,几个月的对苏作战,虽然战果辉煌,但也损失了大约50万兵力和大量装备。由于战线过长,后方补给线也拉的比较长,军队的补给并不及时。而苏联,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缓过劲来后,开始快速征兵扩军,在莫斯科保卫战最紧急的时候,斯大林把远东地区的大量军队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调回莫斯科参战,在后期苏军对两翼的德军发起反击时,苏德兵力对比达到了5:1,苏军在人员装备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所以能发动大规模反击!

3,苏联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同德军殊死战斗,发出了“苏联虽大,但我们已退无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的口号,迸发出强大的作战力

综合以上原因,希特勒的德意志铁骑,也像当年的拿破仑一样,最终迷失葬送在莫斯科的寒冬里!




俺也不知道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莫斯科   德军   基辅   希特勒   苏联   作战   意大利   兵力   严寒   坦克   台风   战役   顽强   冬季   计划   财经   苏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