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坎日苏两军交战,为何装备较强的苏军死伤人数多于日军?

当时苏联空军 已经完全占据了战场上空 苏军飞机 向日军轰炸机编队 投下了燃烧弹和凝固汽油弹 日军飞行员 一个个像失去了人性 被燃烧弹烧成了焦炭 日军步兵一个跳下了壕沟 被苏联坦克碾成了肉泥 苏军步兵从壕沟里爬上来后 就跟日本人一样又变成了焦炭 当然这不是因为苏军坦克好 而是因为日军的装备更差

一片雪地上 日军开始冲锋 苏军挺着刺刀 苏联士兵被子弹打中 纷纷倒在雪地上 日本士兵则像蚂蚁一样 成批地倒下 苏军把日军赶到一个山坡下后 日军们惊慌失措起来 拼命向前逃命 可苏联士兵像一把把尖刀在后面猛追 日军们被苏军用刺刀刺倒一片……

诺门坎战役,日军集中了 三分之一的兵力 而苏军只有一小部分 还是因为武器装备落后 日本兵有飞机、坦克、大炮 苏联士兵只有步枪和手榴弹 在武器上,日军比苏军先进很多的情况下 苏军仍然能够战胜装备较强的日军 说明什么问题?是我想得太多吗 是我写诗水平不高吗 不是。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你就错了




首先是,日军炮兵射击技术很好,准确性很高。虽然相对于苏军来说,日军的大炮数量和弹药数量都非常少。但是打击精度很高,苏军一半的伤亡都是日军炮兵造成的。

苏联人对日本反坦克炮兵的评价是:非常机动,不断变换阵地打击苏联坦克。 因此,虽然日军反坦克炮数量不多,但是在诺门坎战役苏军损失了500多辆坦克装甲车辆。

据朱可夫自己的回忆: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下级指挥人员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

其实到了太平洋战争,日军特点主要还是如此,炮兵技术很好射击精确,步兵近战能力不错,特别是防御非常顽强。在士官控制下小组战斗能力比较强。




诺门坎战役是二战中日本打算北上进攻苏联的一场战役,苏联参战的是第一集团军大致人数为七万人,日本主要是第二十三师团,加上伪军一共大约两万五千人。从战后的结果看,虽然苏联打赢了战争,但是死伤人数却是多于日本方面。下面进行数字对比:苏联阵亡加上失踪共计9703人,受伤15251人。日本阵亡加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在人数和武器装备都优于日本的情况下,为什么苏联的死伤人数要多于日本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1、日本经历多次战争,单兵作战能力要比苏联强,枪打得准,而且作战的方式让苏联不适应。大家知道亚洲人和欧洲人的不同,欧洲军队作战没有亚洲人灵活,日本亡命徒式的冲锋也给苏联带来了困扰。并且日本炮兵的精准发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很多苏联士兵是被炮炸死炸伤的。还有就是参战的人数多,在对攻的情况下,必然伤亡要大。

2、苏联刚刚经历了大清洗运动,很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几乎丧失殆尽,人们刚从惶惶不安里走出来,对苏联军队来说战斗力大打折扣。

所以,苏联在装备人数都强于日本的情况下死伤人数多于日本,也印证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老话。在战场上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比一比人数或者枪炮的多少就能决定的。




苏军伤亡大,是建立在日军伤亡并不是很惊人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双方死伤人数旗鼓相当,苏军负伤者多,日军死亡者多。当然,其实苏军这个伤亡一点也不令人惊讶,苏军力求打歼灭战,而日军由于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洗脑教育,进行多次自杀式进攻,而苏军对此并没有什么防备,就导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伤亡。再有就是朱可夫的风格就是不计伤亡达到战役目的,这点在后来的东线战场更有体现。

从其他方面看,苏联确实在装甲部队方面占优,其主战坦克为БТ-7 БТ-5坦克,还有少量T-26,至少与日本相比是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苏联有经验的坦克指挥员少之又少,导致很多坦克在炮火下被白白浪费。关东军根本不是吃素的,他们已经从内地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奉天、北安、齐齐哈尔等地调来反坦克速射炮中队,给23师团补充武器和兵员,增加飞机和车辆。苏联当时战术很不成熟,导致攻击过程中肯定会负出伤亡。

最后一点,伤亡比根本不能说明一场战役的得失,毋庸置疑,诺门坎是苏联全胜的结果,整个23师团基本建制都没了,此战后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一年后病死,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斩断。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是下级军官很优秀,战斗很狂热,但是越往高层越烂,特别是含金汤匙出生的高级将领只能用无能形容。而下级军官的疯狂带来了苏军的伤亡,而上级军官的糟糕,则注定了失败的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东亚,日本妄图以一己之力侵吞整个远东地区,将朝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全部收入囊中,并且还袭击了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日军在二战的走向几乎一路从北向南,拿下朝鲜地区和中国东三省后,它没有西进蒙古,也基本没有北上苏联,而是一路往南,直到最后美国将他消灭也不敢北进。

有人说,日本执行南进政策是因为海军的强大,但其实这只是日军大本营无奈的选择。

早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初,在军部的高层计划就有两个不同的战略,分别由陆军和海军提出,一个是北上苏联,一个是南进东南亚。日本的陆军和海军素来不和,北上和南进战略一直在军部争吵不休。直到1939年的一场战争,彻底让日本打消了北上的念头,全力南下,这就是苏日爆发的“诺门坎之战”。

诺门坎之战在二战史中地位很重,有人甚至将其列为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因为在此战之后,日本人彻底放弃了北上的计划,百万关东军按兵不动,让苏联得以将军队调往西方抵抗德国入侵,扭转了欧洲战场的战局。

那么,诺门坎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日军和苏军到底伤亡几何?为何苏军一战就能击垮日军的锐气呢?

一、北上才是战略,南进实属无奈

在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三国结成了“轴心国”,决意挑战当时的世界秩序。三国以灭亡当时世界其他强国为目标,约定在战争胜利后分割世界。

日本远在东亚,他面对的是国土广大的中国以及苏联。在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人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开始在中国东三省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根据和德国的约定,轴心国之间要同仇敌忾,军事上相互协作。德国希望日本有朝一日能在远东“踢苏联的屁股”,两边夹击苏联,策应欧洲战场。

日本陆军根据这个战略,计划在伪满洲国屯军,等苏德战争爆发后北上西伯利亚,进攻贝加尔湖,利用西伯利亚的资源来支撑日军,最后消灭苏联。

但是1939年,日本和苏联之间的诺门坎之战让日军的希望化为泡影,日本陆军含恨放弃北上计划,海军主导的南下战略成为唯一的选择。

二、针尖对麦芒——日本踢到铁板

日本是20世纪30年代在东亚首屈一指的强国,在亚洲更是罕有敌手,日军在中国攻城略地,难求一败,但没想到在诺门坎一战被苏军打服。很多人以为这场战役是一边倒的屠杀,但其实诺门坎之战的残酷程度超过很多人想象,苏联和日军都伤亡惨重,根据史料,“获胜”的苏军伤亡甚至比日军更加惨重!

而在当时的地图上,人们都找不到“诺门坎”这个中蒙边境的小地名,《纽约时报》评论这里是“世界注意不到的地方”。

1939年,因为当时在中国战场的胜利,日军大本营里陆军北上派占了上风,关东军开始谋划在满蒙边境制造摩擦,探一探苏联的实力。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率先发难,关东军第23师团为前锋,在诺门坎地区入侵蒙古,于5月14日开始和蒙古军队交火。

三天之后,苏联根据《苏蒙互助协议》开始介入战争,

日军和苏军首次交手,苏军第11坦克旅一马当先,装甲部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从未碰上的,日军也感到有些棘手。关东军紧急从后方调来第1坦克团的70辆坦克支援23师团,两军在6月18日正式交火。

在东亚战场上,日本从1931年开始一直处在上风,而苏联的坦克、飞机、重炮让日本人体会到了现代战争的重火力。苏军200架飞机在6月22日空袭日军阵地,日本战斗机和苏军空战三天,日本空军损失惨重,最后退出战场。

朱可夫带领的第57特别军在7月1日向日军进攻,在哈拉哈河用重炮和轰炸机打击日军第23师团,日军被苏军的火力压得喘不过气,在坚持十天后宣布撤退休整。仅在哈拉哈河边,日军就遗尸4000具。

7月23日,日军在补充人员后集合25000人发起反攻,但是被苏军击退,司令部下令修建战壕固守阵地。但此时苏军司令朱可夫已经决定发起反攻,第57特别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这支机械化大军有10万人,装备1000辆坦克和装甲车,500多架飞机,相比之下,日军的装备在苏军面前不值一提。

两军相持到8月中旬,苏军率先发起总攻,日军第23师团这时候才知道什么是地狱。苏军用重炮将几万吨弹药打到日军阵地上,日军虽然坚强地发起反攻,但是被苏军的钢铁洪流给击退,最后日军23师团仅剩2000人绝望突围。

8月底,关东军想从山海关内调度几万人再战苏联,但是被日军大本营制止,日本驻苏联大使向苏联提交停战申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

三、扑朔迷离的伤亡

三个月的大战,日苏双方血流成河,但对于诺门坎战争的伤亡人数,在后来的历史上一直扑朔迷离,成了一个“罗生门”。

一直以来,主流的记录则记载:苏军伤亡大于日军

先看看后世统计的两军伤亡情况:日军在1939年诺门坎之战中,第23师团阵亡7600人,失踪1000人,伤员8600人,总共伤亡19000多人。

苏军的伤亡比日军大:由第57特别军扩编的第1集团军,在诺门坎之战战死9700人,受伤15000多人,还有700人生病,共伤亡25000人。

在装备损失里,日军损失飞机180架,坦克120多辆,大炮80多门,其中重炮20多门;苏军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42辆,火炮50多门,几乎全是重炮。

作为获胜的一方,苏军人员伤亡更大,装备也比日军损坏更多,真的称得上是“惨胜”。在战后双方的总结之中,日苏双方都高度称赞对方的军队,日军认为苏军的战斗意志坚定,士兵士气高昂,军队重火力强,尤其装甲部队让人胆寒;苏军则评价日军是“恐怖的军队”,因为缺乏反坦克武器,日军居然用自杀式攻击击毁苏军坦克,而且在弹尽粮绝后也不投降,这让苏联人很震惊。

明明苏军在装备和士兵素质上不落下风,为什么苏军伤亡反而高于日军,这让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怀疑数据的真实性。

根据后来军事专家的分析,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伤亡上撒了谎。

四、日军的面子和里子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最后主动退出战场,大本营停止增兵并且求和,其实已经承认了失败。在战后,日军关东军进行了大换血,司令员植田谦吉,参谋长官矶谷廉介都被撤职,连血战诺门坎的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都被撤换,足以看出诺门坎失败在日本军中的严重性。

因此,日军报出的伤亡要考虑多个因素,既不能太假,也不能太难看,19000人的伤亡不足一个师团,是大本营能接受的数字。其实日军在此战中的部队不光23师团,诺门坎战役还有“伪满洲国”军队和日本“细菌部队”参与,例如满洲兴安骑兵师3000人几乎全军覆没,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也加入了战斗,但这些军队不被列入日军的“伤亡”之中。

日军的伤亡在后来越算越多,历史学家认为诺门坎战役双方的伤亡在6万上下,苏军的25000人是板上钉钉的,而日军19000人显然属于瞒报,真实人数应该在35000人以上,接近40000人。

日军瞒报了一半的伤亡,毕竟精锐的关东军死伤如此惨重,在二战史上是第一次。为了给国内的政客和民众交代,日本关东军只能为了“面子”牺牲“里子”,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在日本“靖国神社”1966年举办的诺门坎战役祭奠仪式中,记录的诺门坎战役死亡日军就有18000人之多。战场上伤亡比一般是1:2,这样算下来,日军伤亡40000以上才是个可信的数字,此战确实打断了关东军的骨头,让这朵“皇军之花”再也不敢觊觎西伯利亚。


源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门坎   关东军   日军   苏联   人数   重炮   师团   作战   死伤   日本   伤亡   坦克   中国   战役   士兵   军队   装备   财经   苏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