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的真实身世如何?刘邦为何不给戚夫人安排退路?

怎么没安排?只不过失败了而已。

刘邦死后,吕后随即就对戚夫人动了手,先是毒死了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之后,又生生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对于戚夫人母子结局如此之惨,相信刘邦一定不愿意看到。

但问题就来了,既然明知道吕后对戚夫人恨之入骨,为何刘邦在咽气之前,难道没有考虑过采取足够的措施保护戚夫人母子,或者说给她们安排一条退路呢?

事实上,刘邦安排了,可惜没能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如果刘邦想护戚夫人周全,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那就是除掉吕后,同时废掉太子刘盈,让戚夫人之子刘如意来当太子。

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彻底解决所有问题。

不然的话,只要吕后活着,那么戚夫人早晚会有危险,况且,依照戚夫人的智商和手段,她根本不是吕后的对手。

但问题是,刘邦做不到这一点。

他曾向群臣表达过自己有心更换太子,即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但随即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其中甚至还有张良直接就给刘邦顶了回去。

并且,张良还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请来了“商山四皓”。

靠着这四个年近八十的老头子,刘盈保住了太子之位,而刘邦自此也再没动过更换太子的想法。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这四个没啥存在感的老头子,为何就能让刘邦罢手呢?

实际上原因很简单。

这四个老头子,是当时天下读书人的象征,而他们选择支持刘盈,也就代表着刘盈在民望方面,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

所以,刘邦当时罢手,就是意识到了刘盈的羽翼已成,更准确的说,是吕后的羽翼已成,他已经很难连根拔起了。

他可以杀掉吕后,也可以杀掉那些反对自己更换太子的大臣,但是他能杀光以“商山四皓”为首的读书人群体吗?

肯定不能,如果他真的这么做,那么大汉江山就完了。

况且,刘如意背后的戚夫人,其势力显然没有吕后强大。

史载,戚夫人的家族,本是姬姓周王室的后裔。

但可惜经历了春秋战国,周天子都没了,自然周王室的后裔,也混的不咋样。

戚夫人的父亲,倒是在秦朝时当过将领,不过地位并不高。

直到刘邦在定陶遇到了戚夫人,并将其收入后宫加以宠爱后,戚夫人一家才算是开始了“平步青云”之路。

其中,戚夫人的父亲被封为临辕侯,而戚夫人的兄弟则被拜光禄侍中等职。

虽说因为戚夫人受宠,戚家在汉朝初期的朝堂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但这要是和吕后比起来,就明显是小巫见大巫了。

吕家在刘邦还落魄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刘邦混。

而吕后的两个兄长,即吕泽、吕释之,两人均有战功,到了西汉开国后,也都被封为列侯。

更重要的,吕后是正牌皇后,这算下来,戚夫人那点家族实力,还不够人家吕后看的。

如果刘邦强行要除掉吕后以及扶持刘如意当太子,单是吕氏这一门就不会答应。

更何况,吕后的亲妹夫,可是在当时手握兵权的樊哙。

真要大动干戈,杀一个血流成河,那就等同于砸碎现有的势力版图,刘邦有这个魄力吗?大概率是没有的。

当然,如果刘邦能再多活十几二十年,那么依照他的才智,他足可以采取相对温和的手段,来逐步达成这个目的。

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刘邦,没有几天好活了。

再有一点,当时的刘盈,已经十五岁。

而刘如意,则只有九岁,一个只有九岁的小孩子,母族又没有什么强势的依靠,朝中大臣也不怎么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你让刘邦怎么选?

强行选刘如意,那说不定刘邦刚一去世,西汉朝堂就翻了天,甚至还有可能江山易主。

所以,刘盈的太子之位不能动,因为只有选刘盈,才能保证江山还姓刘。

而刘盈是吕后的亲儿子,也是唯一一个儿子,而保护刘盈的利益,便是吕后的第一目标。

其实说白了,其实刘邦也是在赌。

他赌作为刘盈亲妈的吕后,不会造自己儿子的反,只要她不造反,那么大汉的江山传承就不会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刘邦还会想着除掉吕后吗?显然不会。

既然刘邦不可能除掉吕后和改立太子,那么戚夫人母子就必然会有危险,那么刘邦为何没有给她们安排后路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刘邦对她们还是安排的有一定保护措施的。

第一个措施,就是把刘如意封为赵王。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七岁的刘如意就被封为赵王,而当时的赵地,算得上是西汉初期藩王中较大的封地之一了。

除此之外,赵地的兵卒也历来骁勇,当年可是和秦国打的有来有回的。

封大国,仗强兵,这难道不就是一种保护措施了吗?而刘邦依旧不放心,又把老臣周昌给派去,当刘如意的丞相。

高祖曰:“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彊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史记》

这么一套安排下来,其实说白了就是刘邦为了防范吕后将来会对刘如意下手,而只要刘如意没事,那么吕后就不敢轻易的杀戚夫人。

而事实证明,刘邦此番安排,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刘邦死后,吕后先是将戚夫人囚禁在永巷,但当时吕后可并没有立即想杀戚夫人,仅仅是做惩罚和羞辱其一番。

结果,戚夫人一边在永巷下苦力,一边唱着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戚夫人

而这首歌,彻底激怒了吕后。

在她看来,你戚夫人都到这个地步了,不仅不安分守己,反而还希望你的儿子前来救你,真的是不知死活。

但到了如此程度,吕后依然没有杀戚夫人,而是先发诏令,征召已经前往封地的刘如意返回长安。

为什么吕后非得征召刘如意回长安而不是立马杀了戚夫人?

其实很简单,如果她直接杀了戚夫人,那么就和刘如意结上了死仇。

而刘如意早晚会有长大的一天,到时候对于吕后来说,早晚会是个祸患。

因此,吕后征召刘如意回来的意思,就是想先除掉他,然后再对戚夫人动手。

而在这个关键时候,当初刘邦安排给刘如意的丞相周昌起到了作用。

他一眼看出吕后想干什么,因此暗中嘱咐刘如意,要他称病不去。

就这样,吕后的使者来回跑了三次。

但刘如意有周昌出主意,始终没有离开赵地一步(之所以刘如意敢不去,也和汉初诸侯王的独立性有很大关系)。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史记》

而吕后也十分精明,使者三次无功而返之后,她琢磨出这必然是周昌在背后出主意,因此,一道诏令,就把周昌给召到了长安。

刘如意可以称病不去,但周昌就不行,他毕竟是臣子,而他一去长安,年幼的刘如意就失去了主心骨。

果然,等到周昌到了长安,吕后随即又下诏召刘如意。

这一次,刘如意来了,而他一来,自然就成为任吕后宰割的鱼肉了。

当然刘如意最初刚到长安的时候,吕后还是没能马上下手。

刘如意的哥哥,也就是汉惠帝刘盈,知道自己的母亲对刘如意来者不善,因此护住了他。

刘盈是怎么护住刘如意的呢?就是吃住都在一起,形影不离,而这就让导致吕后一直没机会下手。

但结果,某一天早上,刘盈起了个早,而刘如意则睡了个懒觉,于是,他这就落单了。

然后,抓住机会的吕后,迅速派人将刘如意强行毒死,而等到刘盈匆忙赶回时,刘如意都凉透了。

此时,距离刘如意来到长安,仅过去一个多月而已。

而毒死刘如意之后,戚夫人就失去了倚仗,所以没过太长时间,吕后就对戚夫人下了手,生生将其做成了“人彘”。

从这个过程就能看出,刘邦临死前,已经明确表示出担忧戚夫人母子安危的意思。

并且出于这种担忧,也给戚夫人母子是安排有后路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上了双保险。

但可惜的是,刘如意年幼,看不透其中的利害,周昌一走,他就失去了主心骨。

如果当时他耗着就是不去长安,不管吕后怎么发诏书斥责,反正就是不挪窝,和吕后熬下去,那么他大概率不会有事。

为什么呢?

一来,吕后毕竟没刘如意年轻,熬寿命肯定是刘如意胜出,而等到吕后死了,那基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二来,就算吕后以朝廷的名义发兵来打,那也不用怕。

为何?吕后一旦敢这么做,其他刘姓诸侯王也不会干看着,说不定还会因为“兔死狐悲”的情绪联合到一起。

到那个时候,麻烦的就是吕后。

而吕后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连续多次仅发诏令征召刘如意返回长安,而不是武力迫使其返回了。

真的要能动粗,吕后早就动粗了,不会绕这么一大圈子。

因此,托病不去长安,和吕后熬下去,是刘如意当时最稳妥的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保着他没事,进一步,也能保证他的母亲戚夫人没事。

但结果呢,刘如意没了周昌,就忙不迭的回到了长安。

而回来后,明知道皇帝哥哥刘盈对自己好,还不赶紧求着他发令把自己送回去,或者亦步亦趋的跟着他,反而还能心安理得的睡懒觉。

你说,这不正是伸着脖子让吕后砍吗?

同样,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也是,明知道吕后对自己成见极大,被罚到了永巷下苦力后,不知道忍辱负重,反而还唱歌激怒吕后,这不也是明摆着找死吗?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要来,既然非得找死,那吕后只能成全他们了。

所以归根结底,不是刘邦没有给戚夫人母子安排退路,而是戚夫人母子没能把握住活命的机会,因此最终这二人被吕后所杀,也是必然的结果。




感谢邀请!

按照惯例,我们先来介绍下戚夫人。

戚夫人也称戚姬,是山东有名的美人,在历史上可以与项羽的红颜知己虞姬相提并论。



明末诗人王象春曾有诗云: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

这个定陶美人就是戚夫人,不仅貌美,跳舞也非常棒!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汉王刘邦东征过定陶时,看到年轻貌美的戚姬,一见倾心,便纳入后宫。



相对于年老色衰的结发妻子吕雉,刘邦更加宠幸长得漂亮,舞姿优美,温柔体贴的戚姬。不仅时刻带着身边,日夜缠绵,在称帝后还将戚姬封做夫人,这就是戚夫人。而在刘邦死後,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失去了靠山的戚夫人吕后迫害,被吕后折磨成人彘致死。

所谓“ 人彘 ”,就是把人变成猪的一种酷刑,具体而言是把人的四肢剁掉,挖出眼睛,把耳朵弄聋,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不能说话,然后扔到厕所里,有的还要割去鼻子,剃光头发,剃尽眉发,然后抹一种药,破坏毛囊,使毛囊脱落后不再生长,永不再长毛发,然后一根根拔掉。



可以说是非常之残忍了!

关于戚夫人的身世正史并未有太多记载,基本上一句话带过。不过据野史传闻,戚夫人出身卑微,父母乃是低等下人。正是因为出身卑微,所以她才被财主当作礼物送给了刘邦,后来得享富贵。



至于为何戚夫人会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主要是因为他得罪了一个女人,一个当时天下最具权势的女人,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

吕雉记恨戚夫人很正常,因为戚夫人是“小三”啊,毕竟吕雉是妻,戚夫人是妾,结果刘邦独宠戚夫人,吕雉心里当然不舒服。当然,这不是两人主要矛盾点。

吕雉最后之所以会如此迫害戚夫人,还是因为之前的太子之争。



戚夫人刘邦生下一个宝贝儿子,刘邦十分喜欢这个儿子,起名叫如意。时为太子的是皇后吕雉的儿子刘盈,然而刘邦十分不喜欢这个儿子,曾经说:刘盈为人仁弱,一点都不像我,诸子中,只有如意像我。这让戚夫人很高兴,她开始怂恿刘邦改立太子,因为她知道,在这宫里,他的依靠只有儿子和丈夫。一旦刘邦死了,吕雉肯定不会让她好过。

于是她打起了小算盘,要是我的儿子当了太子,万一老家伙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儿子就会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我就成了皇太后,那时候她就不用怕吕雉了。可是吕雉何等人也?西汉的开国功臣们被她诛杀了大半,韩信、彭越、英布都栽在了吕雉手中,她戚夫人一柔弱女子,能斗得过吕雉?



果然,在一众大臣的反对下,改立太子一事作罢!

而后,刘邦去世,吕雉开始报复。先是把戚姬抓了起来,剪去她的头发,戴上脚镣手铐,穿上赭色囚衣,让她舂米,开始折磨戚姬。戚夫人不甘被贬为舂工,于是通过唱怨歌形式,希望有人能告诉她儿子刘如意以及大臣,自己被贬做舂工,吕后得知戚夫人不甘失败,于是派人将其做成人彘。

在这里许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刘邦是个聪明人,也很了解吕后,废立太子一事虽然失败,但吕后肯定怀恨在心,一旦自己去了,吕后必定不会放过戚姬母子。



那么刘邦就没有考虑将来戚姬与儿子如意的安危,为他们安排一条退路吗?

刘邦当然考虑过,他为了防备吕后报复,特意临死前下旨,将儿子如意送回封国赵地,并派老辣的周昌去赵地当国相,以应对阴险的吕雉。

但是刘邦还是低估了吕雉,先调周昌来京城,然后又派人“接”如意,戚夫人唯一能够依靠的儿子,也成了吕后的“囚犯”。母子二人只得任人宰割!



最终,戚夫人被吕后折磨成人彘致死,而她儿子如意被强灌毒酒身亡……

这就是所谓的最毒不过妇人心啊!

所以说,奉劝各位千万别惹女人,对你们老婆好一点!

我是白话历史君,再次感谢!




戚夫人出身于歌姬家庭,父母兄弟都没有太大的本事,同家族成员众多,兄弟侄子都战功赫赫的吕后家族形成鲜明的对比。戚夫人之死是她咎由自取,吕后杀戚夫人,并非是因为吕后妒忌戚夫人受宠,根本原因是由于戚夫人多次给刘邦吹枕边风,劝说刘邦废掉太子,威胁了吕后的地位。刘邦在临死之前,给戚夫人安排了多条退路,只是吕后太过于精明,戚夫人太过于愚昧,刘邦的苦心安排最终全都泡汤。

吕后和戚夫人的矛盾,发生在刘邦晚年的时候。刘邦晚年十分的宠爱戚夫人,吕后经常见不到刘邦。受宠的戚夫人想要通过吹枕边风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赵王如意做上太子。于是戚夫人经常说太子的坏话,夸奖赵王如意聪明勇敢,刘邦渐渐地也开始认为赵王如意比较像自己,太子刘盈比较仁弱,不是做皇帝的材料。于是刘邦找来了大臣们,商量废掉太子的事情,结果大臣们全都投了反对票,就连长期不问朝政的张良,都专门跑来帮吕后出主意。

刘邦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吕后家族出了很大的力气,吕后的哥哥吕泽,在汉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不亚于韩信。吕后的妹夫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大猛将,沛县集团的重要人物。吕后本人也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在处理彭越和韩信案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刘邦起兵的时候,吕后就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孩子,经常去刘邦藏身的地方给刘邦送食物和衣服。楚汉争霸的时候,吕后被项羽俘虏,受尽了折磨和屈辱。汉朝的开国大臣都说:吕后和刘邦共同统一的天下。

郦寄: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

吕后和刘邦一起开创了汉朝的基业,戚夫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劳,还幻想着夺取皇位继承权。戚夫人的行为遭到了众怒,眼看着大臣们都不支持废掉太子,刘邦也只能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刘邦明白吕后的残忍,他把对吕后有恩惠的周昌找来,让他去辅佐赵王如意。后来刘邦又安排陈平和周勃杀死樊哙,控制樊哙的军队,来限制吕后的权利。

周昌是吕后的支持者,他不想辅佐赵王如意,但是在刘邦的哀求下,周昌最终勉强接受了任务。吕后在最初的时候敬重周昌的为人,并没有为难赵王如意。结果戚夫人写了一首歌:儿子在赵国做诸侯王,母亲却在朝廷里面受欺负,谁能告诉我的儿子,让他发兵救我。吕后听到这首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吕后将周昌召到京城训斥一番,随后杀害了赵王如意。而陈平和周勃畏惧吕后的权谋,根本没有敢于杀死樊哙,两人都主动交出了兵权,让吕后顺利接管了朝政。




据出土的汉代文物《戚伯著碑》:戚夫人本是姬姓,属周王室的后裔,因为卫国的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从而得到姓氏“戚”,宗上显赫,算是名门贵族!但及至其父辈,家道中落;她结识刘邦时,已是歌姬——身份低。

刘邦为何不给戚夫人安排退路?

1.刘邦为其安排了退路:要立刘如意为太子,就是为其安排退路,刘邦说刘如意像自己是制造舆论,是为如意上位作铺垫,一旦刘如意登基,戚夫人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后,荣华富贵可以继续延续下去;只不过吕后太过于精明,她长袖善舞,不动声色地问计于刘邦,请来“商山四皓”辅助自己的儿子——当时的太子刘盈,使刘邦的苦心安排泡汤了。

2.刘邦可能鉴于吕氏家族的功绩,知道再安排以其它方式为戚夫人安排后路无用!建立大汉,吕后家族功不可没,吕后的哥哥吕泽,也是能征惯战,运筹帷幄的人物,在汉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蹶功至伟;吕后的妹夫樊哙(刘邦连襟),是刘邦发小,后来成为刘邦麾下著名的军事将领,是沛县集团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吕后自己也有政治智慧与谋略,将彭越和韩信对刘邦的潜在威胁化为乌有,为刘邦消除了心腹大患;楚汉争霸的时,彭城之战后,吕后被项羽俘虏,作为人质,关进楚之军营,受尽了折磨、痛苦、屈辱。但,放出来后,也无怨无悔,继续支持刘邦成就帝王霸业。刘邦有说周勃可安汉兴汉,或许刘邦早明白:吕后专政时戚夫人成为牺牲品是不可避免的事了,他是政治家,有冷酷的一面。

3.戚夫人在建汉过程中无尺寸之功,吕后成楚囚时与刘邦颠鸾倒凤,同枕共枕,也就算了,人家放出来了你还鸠占鹊巢,这不得陇望蜀吗?更甚者,还幻想着夺取皇位继承权,这明显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刘邦生前明白吕后的残忍,他找来对吕后有厚重恩惠的周昌,让他去辅佐赵王刘如意;又安排陈平和周勃去杀死吕后的妹夫樊哙,夺回樊哙的兵权,来限制吕后的权利。这过程,不能不说刘邦没想到戚夫人!




在史书记载里,戚夫人是秦末定陶人,她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戚夫人还擅长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但戚夫人的出身卑微,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奴仆,一家人在风一吹就有可能倒塌的茅草房记居住,经常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戚夫人十八岁的时候,在十八岁的那一天,她碰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大的贵人刘邦。

对于这样的记载我是心存疑惑的,舞蹈和鼓瑟这些都是技术活,没有老师教导想自己无师自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戚夫人肯定有老师,而且还是名师教导,不然天赋再高也是枉然。但是戚夫人家的条件,显然是无法请得起老师教导戚夫人的。

因此戚夫人的家世必如史书所说的低贱,反而有可能是定陶地区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说是财主看上了戚夫人貌美,先收到自己的身边,再安排人悉心教导也是有可能的。

相对于这些观点,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戚夫人在跟随刘邦之初,并没有这么能歌善舞,或者说最开始除了脸蛋漂亮、身材好之外,戚夫人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到了刘邦身边之后,经过名师指点和自己的努力,才一步步成长为一名艺术家的。

征战四方、四海为家的刘邦,显然不会去教授戚夫人这些东西,因为他自己也不会。而吕雉因为年老色衰经常被刘邦嫌弃,因此吕雉需要一个年轻貌美没有心机的人来替自己控制刘邦,这个人就是戚夫人,只不过后来这个牵线木偶竟让想“奴大欺主”和自己的儿子刘盈争帝位,吕雉才动了杀心。

刘邦对戚夫人十分宠爱,但戚夫人并没有为吕雉说话,而是得到了专宠,后来为刘邦生下刘如意后更是想让刘如意继承皇位。对于吕雉来说,戚夫人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忘恩负义,背叛者是不能被原谅的!

刘邦在临终前,安排的耿直且对吕雉有恩的大臣周昌辅佐赵王刘如意,担任赵国的国相,这就是为保护刘如意留下的一招后招。同时刘邦知道儿子刘盈生性仁厚,不会对自己的弟弟下手,即使吕雉有所企图,刘盈也会保护自己的弟弟。

对于戚夫人,刘邦确实表现得不闻不问,并没有安排她随刘如意到代地,而是将她留在宫中,看上去任由吕雉处置。

在我看来,刘邦的心里实际上存着“死则同穴”的念头,他需要吕雉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盈继承大汉的江山,同时也需要最爱的戚夫人死后陪伴自己,了却自己的寂寞。帝王的心,总是不近人情和冰冷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刘邦   定陶   退路   项羽   夫人   江山   长安   如意   汉朝   西汉   大臣   母子   身世   太子   儿子   家族   真实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