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晚清政府不断的割地赔款,加之后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于是晚清政府发起了洋务运动,想通过学习洋人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清政府的实力,同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购买国外很多先进的舰船和武器。

然而由于在思想观念和技术人才储备上的严重失衡,战斗力始终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于是在很多能人异士的推动下,清廷答应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学习国外的技术。

在1871 年由容闳倡议,曾国藩、李鸿章推动,清朝派出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在接下来3年的时间里,清廷共计派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年龄在10—16岁,计划执行时间15年。

这便是“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由来,在那个年代,漂洋过海远渡重洋,充满着对未来的期盼来到异国他乡,从此每个人也将迎来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由于种种原因,这批原计划留学15年的孩子,到了第9年之后就中途撤回,其中有94人回来,有26人没回来。


然而这26名没回来的,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当年去美国,只有轮船是最快的交通工具,由于途中风浪大,坐船时间有近一个多月之久,在当时缺医少药的轮船上,条件恶劣,环境差,加之年龄小等因素,有些身体条件差的孩子,在去的路上就已经身亡了。

另外有一部人虽然到了美国,但是由于水土不服,饮食文化,被当地人歧视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孩子不能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打击,导致去世。

这部分人大约有3名。


2,由于所派的留美学生有少部分生源质量比较差,同时也是年纪太小,容易受外界文化习俗的干扰,违背了清朝政府的禁令,也有违反当地学校规定的被学校勒令退学的。

这部分大约有9人。

3、最后一部分大约14人,就是没有回国意愿的学生,这部分人在接受了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影响,不愿意回到落后腐败的清政府。

虽然后来没我了政府的支持,经费没有了,他们大多还是学生,大多数人都是靠勤工俭学来维持生计。


除了上述26人外,剩余的94名留美学生回国,他们回来后,首先是进行了封闭式教育,重新修正他们的思想,重学清朝的规矩,后来对这94名留学生分配了工作,但都不是他们所学专业。


最后,这批孩子们虽然没有能够完成学业,就被召回,但是这群孩子中大多还是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其中有多数人进入常青藤,耶鲁,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学习。

再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这些回来的孩子们也逐渐发挥了自己的所学,比较著名的人物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等,都是出类拔萃有名的人物。


在清朝末年,社会没落的情况下,政府选择自救,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是一项明智的决定,虽然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回国,究其原因更多是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此次留学计划虽不算完美,但是也诞生了对日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也算是为后来社会发展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回来了94人,但还有26人没回来。

这没回来的26人,基本分为三种:

第一,病故

这批是3人,都是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

民国时期,儿童没有什么预防针之内,医疗又差,孩子往往患有慢性疾病。

而那个年代,即便美国也没有抗生素,得了疾病还是很容易死的。

这些孩子背井离乡,到了谋生环境,水土不服是难免的。

有3人早早病逝,非常可惜。

比如天才少年潘铭钟,他十五岁就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然而进入大学不到一年,他就因为身体劳累而不幸病逝。

第二,不守纪律被遣返回国

这批有9人,但具体干了什么不守纪律的事情不可考证。

一种说法,他们可能只是信仰了基督教或者剪了辫子。

这两种在清政府看来,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尤其剪了鞭子,在满清就是死罪。

也许就是这样被提前赶回国。

第三,自行辍学或者坚持不回国的

这批有14人。

为什么辍学退学,也很容易理解。十二三岁的孩子,突然送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住在美国白人家庭,完全不适应也是正常。

单单想要过语言关,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史料记载: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现存的幼童们写的一些作文,可以发现他们那时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就会挨罚。

至于坚持不回国的区区几个人,也更容易理解。费劲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就要学成,却莫名其妙的被要求归国,这谁会同意。虽然每年几百两银子的花销,都是请政府提供。但即便上了大学,其实学生还是很有机会自行打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的。

在被迫提前返国的94名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其中如开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可以说,这是鼠目寸光的满清,做的最正确的一次投资。




赴美的目的--军事的西方化

当时选拔留美幼童的背景是李鸿章们看到西方工业革命的优势,尤其是武器、轮船等工业化设备,相比清朝的自给自足的土枪土炮,提升军事装备的工业化是中体西用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会选择军事?

因为不影响中体西用,正如抨击留美事业的人讲: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再技艺。

当时学习西方,只能在器物上,而不能是文化,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费用巨大

在美留学事务局每年预算是6万亮白银,20年就是120万两。

南辕北辙的现实

留美幼童在美期间,进入美国大学,但很少进入军事院校。反而学习音乐、美术等课程,对朝廷来讲是浪费。

而且剪辫子,和洋人谈恋爱,背叛文化。

召回与逃跑

当时有几个在召回之际逃跑,留在美国,如容揆等。

有的在美国病逝,谭耀勋等。

没有回来的基本是这2种情况。




清朝统治末期,拉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幕。

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让国家支离破碎,遭世人怨恨。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是清末政府最正确的一次投资了吧。

清末为何派遣120名幼童赴美?

自鸦片争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喷涌而出。自由、民主等先进思想犹如洪水势不可挡,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士跃跃欲试。

国内改革思想蠢蠢欲动,清政府对西方思想恨之入骨,却为何要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呢?

国内形式变化严峻,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屡战屡败,西方列强算是把清政府打到泥土里,天朝上国不复存在。列强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国权,民心涣散。

清政府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危险局面,农民起义,外国侵略,清朝国力日渐衰微。而朝廷大臣也有忧患意识,不再是一味排斥而是主张学习。

虽然开始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也得到不少人的拥戴。

慈禧虽不愿意改革,但大势所趋,李鸿章等朝廷大臣提倡“中体西用”,“富国”、“强国”等主张对巩固清朝、聚集民心是有一定作用的。

况且洋务派支持派遣幼童赴美学习,以此培养高人才质量,加强与西方列强沟通,了解西方文化,为以后与西方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慈禧也深知当初和西方列强谈判困难重重,许多条约都是洋文,翻译受到极大干扰,受到了许多欺诈,吃了哑巴亏。

为了保大清王朝根基,这场救亡图存运动慈禧想不支持都难。

面对外辱内忧的双重压力,1872 年清朝同意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公费留学生。

赴美留学幼童后来情况如何?

但在选学生时也是困难重重,那些世家子弟不愿意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只好将目标锁定在12~16岁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中。

而且这些学生要求资质要高,又具有先进思想与爱国意识,才能担当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

于是最终敲定第一批为120名天才少年,他们拥有着强大的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这些幼童在异国他乡任重而道远,不负国人希望,学有所成。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他们,利用很短的时间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并且迅速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美国教室对他们也是称赞不绝。

在艰苦奋斗多年后,他们也大都考上了大学,受着高等教育,畅游知识的海洋。

其实 120名学生是分批送去美国的,计划每批在美国学习15年,按时间算全部召回得等到1890年。但却在1881年全部召回,而94名学生也相继回国。

面对经济差异,文化差异,条件对比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大部分却为何仍然选择回国呢?


随着国内支持留学生的大臣相继去世,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有些提前召回,而有些继续留学。

时间越久,清政府越觉得有些学生在西方学习文化知识已经学到出格。

剪辫子、穿西装这些穿着打扮已经“侵入”他们的生活,更何况他们有些信仰基督教、学习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已经侵入他们忠君的封建思想,极其危险,受到清政府高度重视,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强行召回。

这些学生本来就是贫苦家庭的孩子,在国外都是清政府拿钱负责他们的学费以及生活费,而今清政府不再支持他们留学,也就断了经济来源,迫于无奈也不得不回国。

这些被召回的学生中自然有强烈爱国意识之人,国若有所求,他们必有所报。国家被侵略,民族危在旦夕,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改变国运义不容辞。

而剩下的26人有些是不愿回国,毕竟那时国内外经济对比差距太大。有些则是因病死于他乡,自然回不来。

赴美留学的代表性幼童

94名学生背负着民族希望而去,又带着报国之心回来,那么回国后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来简略说一下几位:

①梁如浩

梁如浩回国后则被分配到海关,后来担任京沈铁路董事、营口、上海海关道台等职。对我国铁路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后退居天津,1941年逝世。

②唐绍仪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唐绍仪回国后也被分配于海关,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曾担任袁世凯秘书,又任天津海关道台、奉天巡抚、北洋政府总理、国民政府高级顾问等职。

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混乱,暗杀事件屡见不鲜,唐绍仪也逃不过被暗杀这一劫,于1938年在上海被暗杀身亡。

③梁敦彦

梁敦彦,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者,回国后先到天津电报学堂任教习,后又在广东、湖北任张之洞幕僚。历任汉口、汉阳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外交部长、交通银行董事长,驻欧美各国全权公使等职,为我国外交做出了杰出贡献。

周传谏、蔡绍基、黄开甲、吴应科、曹家祥、吴仲贤、钱文魁等人在对我国铁路建设、外交建设、煤炭行业开发、船舶建设、经济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末期清政府虽腐败无能,这笔投资虽也未进行到底,但为我国的发展打造了一批建设人才,打破了外国伸手控制我国经济命脉的计划。




这二十六人中,有人悲哀病亡,但更可悲的是,有人不愿意再回到自己所谓“落后”的国家。

而前者只有三人,其余的大部分都是后者。

同治十一年的八月(1872年),容闳计划了三年、清朝廷准备了两年的“留学生”计划正式启动,由“太常寺正卿”陈兰彬为监督,容闳为“副监督”,带领着第一批“三十人”从上海出发,目的地是美国的旧金山,这在后世可以说是让人感到“羡慕”并且得以一飞冲天的机会,可在当时,却是让人“敬而远之”。

第一批的三十人,包括后来的九十人,几乎没有什么达官贵族的儿子在其中,换句话来说,那就是整个大清的官僚阶级、统治阶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傲慢和对科技的无知,即便李鸿章等人深谙“开眼看世界”,但这种思想的背后,还是对列强国家一种无时不刻的“恐惧”。

这一百二十个留美的儿童,大多数都是在12岁这个年纪,除了极个别大一些或者小一些的,他们的出生时间都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他们绝大多数来自于广东,而他们的形象,大多数都是面黄肌瘦,这是唯一一次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即便他们知道,他们只是“探路”的。

不管怎么说,大清朝廷为了这批去探路的孩子,都还是花了十数万白银,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也会受到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精彩的“洗礼”。

其实留美计划,整个清廷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以李鸿章为首的顶级大臣都认为,他们应该抛开对西方的偏见,学习他们的强术,这说的就是军事技术:

“洋人专攻制器,穷年累月,竭精研思,其制器之人,即是善算之人”。

因为李鸿章已经经手多年的“洋务”工作,甚至主导布置了很多清朝的“工业”制造产业,所以李鸿章知道西方人的“数学”是整个体系中的基础,所以李鸿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这些孩子去学好以“西方数学”为基础的相关知识,在十五年后,回国服务。

十五年后,他们也只是接近三十而立的人,那将是大清新鲜的血液。

从李鸿章的这个观点来看,自然会觉得其实清朝也没有那么迂腐啊,可是为什么这批留学生却“草草归来”呢?

其实除了李鸿章等人的“远见”以外,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偏见”,包括李鸿章自己,都是偏见的一员,只不过这种偏见不再是认为西方是“蛮夷”那种强弱歧视,而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的“夷夏之别”,用一个更常见的词来解释,那就是“华夷之阂”。

为什么这些大臣不派出自己的孩子去西方学习,这就是主要根源:

“尤惧文人学士清谈高论,以用夷变夏相诋呵”。

容闳这种留过学,思想经过西方国家洗礼的人,他深知自己的国家是一种被传统儒家充斥思想的舆论环境,他最怕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士大夫会保持自己在思想上的傲慢,从而导致了这个计划中断,可是容闳没想到的是,他竟“一语成谶”,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真是因为文化的冲突引起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容闳是一个“异类”,虽然李鸿章看得起容闳,但是他却不认同容闳,因为这个容闳在他的眼里,太不修边幅,却常常自诩为“自由和浪漫”,所以李鸿章根本没把留学生的领导权全部交给容闳,而是让陈兰彬主导:

“熟悉洋情,语言文字较荔秋差强,但其汉文欠深,亦不甚知大体,亦是一病”。

李鸿章说,容闳不识大体,这是一个大毛病,事实上,李鸿章的观点,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能代表所有大清官僚的想法,所以在到达美国后,容闳和陈兰彬爆发了很多次冲突,冲突的根源就是,容闳竟然主张让自己的学生们“自由恋爱”、“自由剪发”、“自由信仰”(信基督),这种种的放纵,让陈兰彬这位都不算太保守的儒家人,都看不下去了。

当陈兰彬的“消息”回到国内,国内的官员无不指责容闳。

被陈兰彬如此“批判”,容闳也是哑口无言,因为这确实是事实,可文化思想的纷争,又从何做解释,就好比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他们不打招呼,根本不去考虑孔子所说的“名正言顺”,就因为想抢,便开打了,这就是西方人的“直接”,容闳认为,想学习西方的先进,要先从思想入手。

与此同时,留学的幼童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第一次接触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为他们本就是十分聪明之人,通过了考核得以出国,在国外,他们适应得很快,甚至是一些美国聪明孩子都需要很久才能学完的课程,他们多于别人数倍的效率便完成。

其实这批留美儿童不是没有获得美国人的“称赞”的,有一部分美国学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时,比起单纯的西方文化要强,比如说儒家常说的一些思想,本质就是有很深的“哲学”道理在其中,而美国人没有儒学,没有这种看似“生而带来”的天赋,所以中国的小孩,确实学习能力更强。

这一百二十人里,后来考上美国大学就超过五十人,其中考进耶鲁大学是最多的,高达二十二人,比如著名的梁敦彦、蔡绍基、詹天佑,他们都是耶鲁大学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八名学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三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在耶鲁的校园中,有着很多“中国人”的传说,比如参加赛艇比赛,带领着耶鲁队连续两年战胜哈佛的舵手“钟文耀”,又比如耶鲁历史上著名的棒球队“东方人队”,这支棒球队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在耶鲁的留学生,在赛场上,他们的动作和姿态丝毫不逊色于美国人,是当时耶鲁的一道风景线。

不得不说,他们聪慧和好学,让西方人正视了东方人,正如蔡绍基在美国时发言所说:

“中国只是睡着了,她将会再次醒来”

蔡绍基这番爱国尊己的言论,自然是彰显了大国的气派和自信,值得被夸赞,但问题是,清政府看到的“第一问题”却不是蔡绍基的“爱国”精神,而是蔡绍基以及他的“同学们”,居然把“辫子”给剪了,在大清,这可是死罪,这个消息传回国内时,顿时引起了大清官僚的反对,就连李鸿章都认为极其不妥。

为什么这些留学生敢剪辫子?

因为在留学计划开展的时候,这些孩子们是“寄宿”在美国的一些高知识分子家庭的,这大致是美国政府所安排的,所以这些孩子们平时根本不是跟容闳、陈兰彬等大清官员住在一起,他们只是定期会面、汇报,不难猜测,如此的生活环境,自然让这些孩子们开始“叛逆”了。

最重要的是,容闳都同意,因为留过学,容闳知道这都是正确的,这才导致陈兰彬不敢再接手负责留学生的监督工作,光绪二年(1876年),陈兰彬提出“交接工作”,自己去负责外交工作,让吴嘉善(吴子登)赶赴美国,代替陈兰彬。

当吴嘉善到来后,这些行为“叛逆”的留学生们,简直就成了“十恶不赦”的代名词了。

吴嘉善其实是大清官员里为数不多的“外语人才”,因为吴嘉善常年和西方人打交道,所以吴嘉善对西方文化很是熟悉,可吴嘉善却是“最悲哀”的一种先进人才,又或者说,他的先进思想太局限了,在吴嘉善看到了这些留美的儿童们纷纷“易服剪发”的时候,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慈禧和光绪皇帝最大的背叛。

于是吴嘉善开始了对这些留学生“打骂”的生活,吴嘉善这么一位“西学人才”都对这些留学生唾弃不已认为他们:

“非特无异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

那么那些朝廷的官员们又会怎么想,李鸿章等人又会怎么想,虽然李鸿章等人的“进取学习心”值得赞赏,但是看待一个人,不能超出他的时代眼光,他们更倾向于吴嘉善说的是事实,于是全权授予吴嘉善对这些留学生们的“处置权”,李鸿章更是直接“架空”了被陈兰彬和吴嘉善多次弹劾的容闳,说白了,李鸿章等人始终没把容闳这个留学派当成自己人:

应由子登太史设法整顿,以一事权。

留美学生们的“末日”终于被吴嘉善带来了。

而到了1878年,也就是光绪四年的时候,爆发了一件埋下了留学生提前归国的致命隐患。

这一年,以容闳的侄子“容揆”和另一位留学生“谭耀勋”为首,联合了另外十一位留学生建立一个名为“中国基督教家园传教会”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其名字所写“基督传教”,其实一开始,吴嘉善是没有发现这个教会的,可在一次留学生聚集向孔子“鞠躬”的时候,这些教会中人居然拒绝鞠躬。

除此之外,他们还表示要回国“传教”。

这些话听在吴嘉善的耳朵里,宛如是惊天巨雷,就连容闳都感觉不妙,因为这几个人居然想着推行基督教,这本质上就是和儒家对立,这不就是毁掉大清的根基吗,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太平天国的事情在大清发生结束还没有多少年,谁敢保证谭耀勋和容揆不是下一个“洪秀全”。

于是一场“大遣返”开始了,这十三名被明确指出是“信教”的儿童被勒令遣返,可是谭耀勋和容揆却拒绝回国,抗令不尊,自此之后便留在了美国。

其实在这一批留学生遣返之前,大清政府也有强制遣返留学生的举动,在光绪二年的时候,一名名为“史锦镛”的留学生就被强制遣返了,因为史锦镛的“作风”不良,他不仅易服剪发,他还和美国女孩谈恋爱,还频繁进入基督教堂,在大清官员看来,这是走上了歪门邪道,李鸿章也觉得是让他们去读书强国的,而不是让他们去享受生活的,因此遣返了他。

所以在美国时期,留学生们和吴嘉善的矛盾已经达到了巅峰,吴嘉善是再也容忍不了这些留学生们花着国家给予的白银,然后一边在毁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几乎每一年,吴嘉善都在向李鸿章提前“结束留学”的事情,更别说经历了“钟耀勋事件”后,谁对这些留学生,都不再放心了。

于是在光绪七年,原本坚定支持“留学生计划”的陈兰彬被吴嘉善几年来孜孜不倦的“抨击”打动了,于是陈兰彬只能放弃支持留学生计划,他向朝廷做出自己的最后建议: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局裁撤,惟裁撤人多,又虑有不愿回华者,中途脱逃,别生枝节等语”。

陈兰彬的观点很中肯,没有吴嘉善市场出现的“辱骂字眼”,但是吴嘉善所发现的一些情况也不是不存在的,比如这些留洋的学生,内心的信仰和思考当时已经改变了,回到大清,很有可能就是“碰撞”的灾难,所以为了及时止损,便让他们提前回国。

其次,陈兰彬提出了不让惊动这些留学生们,以免他们“不想回国”,事实上,这几年留学过程中,被强制遣返的人已经是十个左右了,可这其中都还出了容揆和谭耀勋这种不愿意回国,强制抗令的,陈兰彬也怕清政府这几年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可是回国这种事情,哪里能说是“骗”这些留学生回去,这些留学生们,个个都是聪慧之人,他们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人脉,要想不回国,方法也并不少,所以当大清的“遣返令”下来之后,能踏上回国之路的只有九十四人。

而这九十四人其实是有些“遗憾”的,因为他们有的人刚考上大学,特别是耶鲁大学,如果继续深造必然前途无量,但他们还是选择服从国家的安排,回到自己的祖国改变自己祖国落后的样貌,所以这些人也是伟大的,在经历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之后,仍旧能保持赤子之心回到自己的国度。

所以,120位留学生,在光绪七年只回去了94位,有一部分是已经被强制遣返了,再除去那三个已经病逝的学生外,其余的就是不愿意回到中国,执意在美国开启自己的新人生,对此,清政府也没有什么追究的办法,只能顺其自然了。

不过留学生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还在回国的路上的时候,自己国内的“报纸”就开始在“打压”他们了。

当年《申报》就对归国的留学生开始“炮轰”,个中言论可谓是将留学生们说得一文不值:

“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申报的言论十分“藐视”这些留学生,其中最没有道理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子弟”,这句话的意思就把留学生们是“试验品”的意义给点出来了,这不正是一种羞辱,而且一份报纸,他在上面把这些留学生们的“出身”大书特书,说什么“椎鲁之子”、“流品殊杂”,认为他们这些普通人,就算有学识,也根本没资格和朝廷谈论“西学”和兵法。

留学生们看到这种言论心里是怎么想的,没人说过,但可以想到的是,当他们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知识后,抱着憧憬回国后,遭受到的第一次“伤害”,竟然是来自于这些官僚们的人身攻击、精神伤害。

所幸的是,这些留学生们的内心是强大的,他们知道封建帝制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强调驭下,强调唯吾独尊,可是他们却不计较,他们知道,他们要拯救的是这个垂危的国家,这个国家困苦的百姓,所以他们坚持下来,发展国家,让大清在最后的几十年里,快速走向工业化。

即便大清灭亡了,他们也帮助中国完成了时代的过度,也是在大清灭亡后,当年执意不回国的一些学子也回到自己的祖国“添砖加瓦”,不论如何,洋务派的这一次试探和留学生们给予的回报,乃是成功至极的。

这也是古代中国历史,难以抹去的一百二十个名字。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幼童   耶鲁   嘉善   光绪   列强   清末   美国   清朝   中国   留学生   清政府   思想   孩子   计划   国家   财经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