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刘邦封赏时,张良说了哪些重要的话?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一开始先是分封了二十余个功劳比较大的臣子,比如张良、萧何、曹参。

封赏张良的时候,刘邦本来是想给他三万户封邑的。但是,张良知道,自己虽然出谋划策,为刘邦夺得天下出了不少力,但毕竟不是具体办事的人。那些天天在战场上厮杀的将士要是知道,自己动动嘴皮子,功劳就比他们还高,这肯定会让他们不爽,自己将来在大汉王朝恐怕容易受排挤,难有立足之地。

更何况,自己此生最大的愿望是灭秦复仇,然后重建韩国,如今韩国是建不成了,秦朝也已经灭亡了,自己这辈子也没啥好奢望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所以,张良拒绝了刘邦的好意,他说:“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在留地相遇,这是上天要把我送到陛下面前。陛下愿意听我的计策,侥幸我说的都中了,这是运气而已。所以,您把我分封在留地就行了。

分封完张良这二十几个功劳较大的功臣之后,刘邦就没有再行封赏了。因为其他人都在争论谁的功劳更大,一直争吵不休,刘邦听着心烦,也就没有急着封赏了。

刘邦虽然不急,但是功臣们可着急了。所以,他们就经常聚集在一块儿讨论这些事儿。有一天,正好被刘邦远远地看见了。刘邦就感到奇怪,这些人为什么都坐在沙地上窃窃私语。他就问张良怎么回事。

张良一脸吃惊地看着刘邦,说:“陛下您不知道吗?他们在讨论谋反的事情啊!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邦一听,整个人懵了:“如今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了,他们还谋反个啥呀?”

张良说:“陛下您如今夺得了天下,可封赏的大部分都是您从沛县带出来的那帮老兄弟,而被您所诛杀的很多都是跟您有过仇怨的人。如今,军吏们正在核对他们的功劳,担心天下的土地不够封赏。如此一来,这些将领们不就得担心了么?

刘邦问:“担心不封他们吗?”

张良说:“要是这样那就好了。他们担心的是您秋后算账,找一些曾经犯过错的,或者对您做过不好的事情的人。把他们一个个都杀了,这样一来,不就空了很多位置出来。封赏也就不必担心不够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邦说:“天地良心啊!我可没有这么想过。他们这么想,那我该怎么办?”

张良说:“这个简单,您看看这些人里面,你最厌恶的是哪个,而且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你就先把他封赏了。这样一来,其他人也就不必那么担心了。

刘邦想了想,最恨的肯定就是雍齿了。雍齿也是沛县的人,跟刘邦一个地方的,但是雍齿一直看不起刘邦这个老混子。当初,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雍齿也跟着一起。后来,刘邦带兵外出,雍齿就带着丰邑投降了魏国。刘邦回来后,两次攻打丰邑,都没打下来。可见,雍齿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是挺不错的。最后,刘邦是去项梁那儿借了五千兵马才把丰邑打下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丰邑被刘邦攻下后,雍齿投奔魏国,后来辗转到了赵国。后面,大约是在项羽会师霸上,鸿门宴之后,雍齿又重新投入刘邦的阵营。当刘邦北上攻打三秦、东出函谷之时,雍齿作战勇猛,功勋卓著,这才逼得刘邦想找他报仇都不行。

刘邦虽然对雍齿恨的牙痒痒儿的,但是,为了朝廷的安定,也只能先给雍齿封侯。雍齿封侯后,其他将领们的心,才都踏实了下来。




张良外号“水晶耗子琉璃猫”,功劳之高,足以震主,刘邦曾怀疑过所有人,唯独对张良一百个放心,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邦从沛县起兵,以布衣之身,举三尺长剑,先是和楚汉联合灭掉秦朝,最后在楚汉争霸中夺得天下。自古造反就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不然谁愿意冒这么大风险,整天提心吊胆的活在刀头舔血的恐惧里。

刘邦登上皇位后,与历代开国帝王一样,召集群臣商议论功行赏的方案,但是他手下那帮功臣宿将都是江湖草莽出身,以商贾屠户、贩夫走卒居多,人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大,谁也不服谁,经常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当众哇哇乱叫,甚至有人故意喝醉酒,在朝堂上拔出佩剑,因为不敢砍人,就冲着柱子一顿乱砍,吵得刘邦很伤脑筋。

为此,张良献出两条计策,帮助刘邦解决了论功行赏的烦恼,同时也保住了自己一条命。

献计封雍齿,确定君臣名分

刘邦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论功行赏一拖再拖,生怕惹毛了他们,再联合起来造自己的反,那就麻烦大了。刘邦为此很伤脑筋,闲暇之余约张良四处闲逛,途径朝堂时发现一群大臣围在一起窃窃私语。刘邦很好奇地问张良,他们在讨论什么。

张良说,他们是在讨论怎么造反。

刘邦心里咯噔一下,说如今天下已定,他们怎么又想起来造反了。

张良说,他们都是粗人不知礼节,造反就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陛下您迟迟不肯兑现承诺,他们自然内心骚动。

刘邦说,那该怎么办。

张良说,陛下平时最痛恨哪位大臣。

刘邦说,雍齿,这家伙平时老跟我顶嘴,要不是念及他功劳大,我老早就想收拾他。

张良说,那就先封雍齿为侯,众人一看雍齿都封侯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张良这句话说得非常高明。汉朝结束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刘邦也成功坐上了皇位,后人再看这段历史,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在秦汉交替时,情况绝非大家想得那样。

刘邦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帝位来源模式,旁门外姓通过武力推翻前朝的方式,然后建立新的王朝。刘氏能够推翻秦朝嬴姓赵氏的天下,凭什么那些“张王李赵”不能夺汉朝刘氏的江山。

秦朝虽然是通过灭六国的方式完成华夏大一统,但是秦始皇嬴政承袭的是秦国王位。只不过面积由秦国旧地扩充到六国地盘,称呼由秦王变成秦始皇,它的根基和头领都没有变。秦始皇把皇位传给秦二世,别管真传还是假传,帝位仍然是嬴姓赵氏。

但刘邦的汉朝不一样,他是布衣出身做皇帝,那些功臣宿将里,有很多都是六国的贵族后裔,比刘邦的出身更纯正,比刘邦更有资格做皇帝。

所以,张良这句话是在提醒刘邦,赶紧稳定人心,尽快完成论功行赏,以防夜长梦多。一旦封赏完成,君臣名分已定,大臣想要造反的激情也就消沉下去。

从后来韩信、英布、陈豨等人反叛的故事来看,完全符合张良的预判。假如说刘邦没有听张良的劝告,先封雍齿为什邡侯,说不定真有人拿刘邦刻薄寡恩为由头,忽悠不明就里的大臣再次举义,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非常有可能根基动摇。

拒绝万户侯,躲过“送命题”

刘邦自己曾说过,他这个人没什么才能,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自己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自己不如韩信。

表面上看,刘邦是在肯定汉初三杰的能力,实际上他更想表达自己的魅力,自己样样不如汉初三杰,但他们都肯为自己效力,这才是真本事。

汉初三杰里,刘邦最依仗的人非张良莫属。萧何是老成持重的文臣,后勤管理是他的强项,但行军打仗出谋划策的能力就差点了。韩信不是自己人,刘邦自始至终都没有完全信任过韩信,不然也不会因为一个钟离昧,火速把韩信解决掉。

刘邦对张良的赏赐,可以用“出手阔绰”来形容。史记记载:

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刘邦封张良三万户是什么概念?萧何被封为赞文终侯,食邑八千户;曹参封平阳懿侯,食邑一万六百户;周勃封绛武侯,食邑八千一百户。刘邦赐给张良的封赏等同于是他们的总和。

张良是何等聪明,他深知刘邦的心思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与其说刘邦要犒赏张良,不如说是给群臣出了一道“送命题”。因为此时在讨论功劳,就是压死君臣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良坚辞不受,只要留地三百户足矣,再以身体不好为由,请求前往封地调养身体。张良功劳那么大,封爵却是最小,当时来看非常吃亏。但从长远来看,越是自恃功高讨要爵位的人,没过多久都被刘邦一一除掉。

萧何用自污的方式侥幸死里逃生,韩信被一贬再贬,最后被吕雉以“莫须有”解决,只有张良平平安安活到老。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论功行赏是一件令人非常头疼的事。功臣总想着多沾点好处,皇帝又害怕他们功高震主,不想赏赐给他们太多,彼此的矛盾由此产生,更为日后君臣翻脸埋下隐患。

张良早已看透其中的道理,干脆采取功成身退的策略。让皇帝放心,让自己得以幸免于难。




汉初封赏时,刘邦表现出了足够的智慧,总体而言分了四步走,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四大梯队”来形容整个过程。

第一梯队为异姓诸侯王。这些人的特点是,最初握有兵马,或占有地盘儿,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刘邦,发挥的作用不一样,看起来功劳也最大。比如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及后来崛起的韩信等人。

第二梯队是同刘邦一块起兵的那帮老乡,也就是所谓的丰沛集团。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灌婴、夏侯婴等众人。另外张良、陈平也可算在其内,因为张良基本参与了刘邦打江山的整个过程,陈平则如刘邦的影子一样。

第三梯队是在楚汉战争期间加入刘邦的那部分人,其中有许多人原本是站在刘邦的对立面,或者随波逐流,只是后来因形势的变化而加入汉营。比如项羽部将周殷、曾背叛刘邦的雍齿等人。

第四梯队就是刘姓宗室,也就是刘邦的兄弟子侄们。如兄弟刘贾、堂兄刘交、侄子刘濞、儿子刘肥、刘如意、刘恒等等。不过这个梯队的特点是,战线拉的比较长。因为受刘邦老来得子现状所限,所以不得不慢慢来,陆续封。因此也导致了刘邦在临终前还在忙着给八子刘建封王的一幕。

就第一梯队而言,本就是刘邦兑现承诺的一个结果,所以也没有多少波折与悬念。即便如韩信,虽被免了齐王,但刘邦还得送上一个楚王。这就意味着刘邦必须要在天下人面前树立姿态,那怕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刘邦很清楚,如果不是用“平分天下”的那几张大饼调动起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积极性,打败项羽必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所以他不能立刻卸磨杀驴。

第二梯队同刘邦的关系最密切,也是封赏的中心所在,所以这帮人“有恃无恐”,肆意鼓噪。特别是在论功时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引得刘邦不得不抛出一套“功人功狗论”来让他们闭嘴。

如果按众人的看法,曹参功劳最大,萧何次之,至于张良还无人提及。但从刘邦内心来说,或许张良才是第一,所以他赞誉道:“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而最终的结果是,刘邦将萧何功劳排到第一位,食邑八千余户,曹参功居第二,食邑一万零六百多户。张良则拒绝了三万户的食邑,只授领三百户。其余人也都得到了比较满意的封赏。


那么张良为何要拒绝三万户的封赏呢?这就涉及到了题目中“救自己”的那句话。

张良救自己的一句话

张良说: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什么意思呢?张良的大致意思是说:臣当时与陛下在留县相遇,后一起回到下邳,像是上天在安排。之后,臣给陛下献了不少计策,而陛下又每每采纳,还碰巧奏效。所以,如今大业已成,臣不敢贪恋三万户的虚功,只想将留县做为封邑,不枉君臣相识一场足矣!

张良这些话明显过谦了,但刘邦很爱听。这就好比是恋爱中的一对情侣,当谈婚论嫁时,女方一不要彩礼,二不要房子,三不要汽车,只要去到最初相遇的地方吃顿饭即可。试问这样的姑娘谁不喜欢!

其实对于张良来说,并不是先考虑要不要刘邦“三万户”的问题,而是要甄别刘邦究竟有几分诚意。因为刘邦“自择三万户”的意思是让他从齐国随便挑选出三万户当自己的食邑。此举好比是领导请客时对下属的一句客套话:“大家挑喜欢吃的随便点啊!不要客气呀!”实际上没有人真敢随便点。张良更不敢造次。

到此,张良明白了刘邦的动机还不够,他还要看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齐国这块蛋糕能不动。要知道齐国当初是韩信的,结果打败项羽后马上被刘邦收回。

那么刘邦收回齐国的目的是专门给张良吗?当然不是。所以张良应该有自知之明。事后证实,齐国是刘邦给长子刘肥预备的。试想,纵然张良同刘邦的关系再亲密,他能比得过刘肥重要吗?所以,张良推脱“三万户”的作法很明智,否则将是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张良帮刘邦的一句话

谈到这个问题时就涉及到了第三梯队。由于第三梯队的性质,所以决定了他们自然要排在丰沛集团的后面。据史书记载,刘邦封赏完萧何、曹参、张良等众人后,还没有拟定出对楚汉战争期间投降汉军的那帮功臣的封赏计划。

一日,刘邦同张良行走在雒阳宫的阁道上,忽然发现远处一大堆人在一起交头接耳,议论着什么。他们发现刘邦之后,又互相递着眼色,转而鸦雀无声。此景立刻引起刘邦的警觉,于是转身问张良那帮人意欲何为。张良回答说他们在盘算着造反。

刘邦大吃一惊,像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张良又解释说:“陛下您把沛县起兵那帮最亲近的人都封了赏,可是面前这帮人却迟迟不见陛下您封赏,所以他们担心陛下不愿意封赏而将他们杀掉,故而要先下手为强!”

刘邦恍然大悟,然后问张良“为之奈何?”意思是说,接下来我们怎么办?张良说:“很简单,陛下只需要先把他们中间你最恨的那个人封侯,其他人自然就不会起疑心了。”刘邦说:“这好办,先封雍齿,谁都知道我最恨那小子!”张良微笑着说:“如此甚妙!”第二天,刘邦大排宴席,当众封雍齿为什方侯。众人见雍齿被封侯,果然打消了造反的念头。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史记•留侯世家》

那么雍齿何许人也?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其实雍齿不仅和刘邦是同乡,而且还参加了沛县起兵,所以实质上也属于丰沛集团。后来刘邦命雍齿驻守丰邑,他率兵到别处攻城略地。结果雍齿很快投降了魏相周市。

刘邦大怒,转而来夺丰邑。但是由于实力不济,几次下来都被雍齿打退。最后刘邦遇到项梁,借了五千人马,才将丰邑夺回。随后,雍齿败逃到赵国,为赵王歇及陈余效力。楚汉战争开始后,韩信北上灭赵,雍齿投降汉军,并立下不少功劳。

所以雍齿是刘邦一个恨之入骨的人。为此刘邦还迁怒了丰邑的乡亲,还乡时竟然避开丰邑而直接到了沛县。但是刘邦始终不忍心将雍齿杀掉,没想到张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最后还将他派上了用场。当然,事实也证明了张良看问题的独到之处。

总之,在秦末汉初,张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一生为刘邦谋略,算无遗策,深得信赖。刘邦痞性十足,“出口成脏”,谩骂下属,侮蔑儒生,唯独对张良恭敬礼遇,常亲切地称其“子房!”

“子房”是张良的字。张良,姓张名良,字子房。古人的礼数是尽量避免直其名,称其字,示意尊敬。刘邦无论人前背后,都称呼张良为子房,可见他对张良由衷的敬意。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阅读!




《史记·留侯世家》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此一句,张良救了自己。与刘邦共定天下者,唯张良得善终。

又载:“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生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这一句“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帮了刘邦,稳定了汉初政治局面。





公元前202年,建汉之初的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讨论两个事,一是总结,自己夺得了天下树立威严,二是封赏,对打下江山的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现在细细品刘邦和张良的对话,结合后续的发展,确实有两句话,也可以是说两个建议刘邦都同意照办了,一句救了张良自己,一句帮了刘邦解了围。

谋圣: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酒宴上,刘邦兴高采烈开着总结大会,说自己用了张良、萧何、韩信3位豪杰,打败了项羽,夺得了天下,那句著名的“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夸赞,直接把张良之功推到顶点,誉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豪言,张良可在齐地任选3万户作为食邑,所有的文臣武将投来羡慕的目光,在最富有的齐地任选3万户,这是多大的恩宠。

留侯祠。

可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载。意思是韩国灭亡后,臣为一介布衣在下邳起事,与主公在留县相遇,主公不嫌弃把我留在身边,这是上天的安排,主公采用了我的计谋是主公的英明,我只愿封在当年与主公相遇的留县就够了,不敢承受3万户。

这句话把刘邦说得心里暖暖的,留县是当年刘邦起兵的大本营,也是两人相遇的地方,自己主动去留县,说明一没野心,二是自己的赤诚,于是刘邦爽快答应了,封张良为留侯,从后续的发展来看,多少开国功臣身败名裂,张良的急流勇退,不但得到善终,也赢得了名声。

图为明代刘俊所画《汉殿论功图》,描述汉初立,功臣们在殿上向刘邦争功邀赏的场景。

酒宴上还因封赏的事引起了争执,人多分功不等争功不下,《史记》记载众将争功不决,看着三五成群讨论,刘邦想把还未封的人先搁置下来,张良说,千万别,打下江山这些人都是你的亲信,但你搁置不分封,这些人会胡思乱想,是犯错了哪里结仇了,这时主公一定要稳住人心,刘邦无解,张良问这些未封人中谁与你有仇,雍齿,这人当年有大仇,众人皆知的,那就先封雍齿为什邡侯,《史记·留侯世家》载“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

雍齿受封入蜀图。

雍齿这人,当年跟刘邦有大仇,雍齿曾背叛过刘邦,又几次投降,刘邦很痛恨他,这次不说封赏了,刘邦把雍齿杀了都不为过,可是不但没杀还列为功臣,连雍齿这样的都能封侯,众将还有什么担心的呢,将心很快安宁下来,张良的那句“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不但解了刘邦封赏困扰,也保证了开国之初的王朝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封赏   刘邦   沛县   项羽   史记   帷帐   食邑   子房   主公   群臣   梯队   陛下   功臣   功劳   财经   天下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