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老人,节俭一生,退休了,更节俭不花钱?

很多老年人从苦日子走过来,知道过去没钱的日子有多难,熬到退休,终于领上退休金,省吃俭用,勤俭节约已成习惯,年龄大了吃不了多少,穿也花不了几个钱,拿着几千块钱的退休金,不知道怎么花,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足。

还有一些老人舍不得花钱,省下来的退休金都贴补给儿子和孙子,给儿子买房,买车,娶媳妇,孙子上学和各种学习班,遇到啃老的儿女,老人不节俭也不行,有多少退休金也不够用。

老年人的防患意识都很强,人老了,或多或少都会有疾病,万一有个病,有个灾的,节俭省下来的钱救急用,身体亮红灯了,不给儿女添麻烦,不从儿女那里要钱看病吃药,退休金节俭着用,以防未然。




我妈今年67岁,每月有三千多的退休工资,手里还有些存款。老爸走后,她自己一个人生活,每个月的工资都已经足够她一个一月花。

过节,我们姐妹俩会给点钱妈。可是,她很节俭,节俭到强迫症,我和姐都受不了她。

暑假,我和女儿回家去陪妈住了一个星期。回来的第二天刚好是周六,我姐过来了。

下午,妈又拿着她那双北京老布鞋在房间里缝鞋后跟。头天回来,我就看到那双鞋已经在鞋后跟上缝一块棉布垫。现在,妈又拿来缝,还说,这鞋有点大,码数不准,走路时容易后跟脱,脚都走痛了。

大早上,妈锻炼回来,我就听她抱怨走路脚后跟痛,还是穿着这老布鞋出去的。

见她在里面,想方设法弄这鞋后跟,我和姐都说,鞋大不合穿,就别穿,省得弄到脚。妈急着说,浪费,还是新的,还买了两双,怎么不要。

我们姐妹俩都和她说,你才买了十几块钱一双鞋,不要就算了。我们等会和你一块去买一双合适的。鞋还是去实体店试穿过再买。你现在都脚跟痛了,还穿干什么呢。

妈回道:“不去不去,买那么多把家里堆成山。你们买那些,又重又不好穿。”依然在那缝,弄了大半天。她就是这样,在网上买的便宜货,不合适,还要将就。

不合脚的鞋穿在脚上,走路不舒服,还会弄伤脚,这难受啊!不是难为人嘛,而且这样的事还常有发生。我们给她买了,她觉得不好穿。带她去买,好不容易买双合适的,过几天又说这那不行!

除了买鞋,还有就是买衣服。每次买件新衣服回来,妈就是喜欢自己重新修改,用针或者缝纫机再缝一下。

她自己买东西,就是节俭,宁愿自己将就。很多东西都不舍买。平时,家里的日常用品,她还常让我们帮她买,自己却不舍得花钱买,嘴里还常对我们说:“我现在也不管用多少钱,不节省了,省钱干嘛!”

事实却是该花的不花,该省的不省。买个东西,就图便宜,还质量不好。她自己身体不舒服了,舍得拿医保卡去药店买一大堆药,也不去医院检查一下。我们带她去医院检查看病,她对医生说的总是持怀疑态度,喜欢到网上去搜索治疗方案。其实,这不是节俭,是自我,观念上自我认为这样做好。

去年秋天,妈到市场碰上红薯卖得便宜,就买了一大堆回家晒红薯干,晒了二十多斤红薯干。春节的时候,我们姐妹俩带了一些走。

家里还留下不少红薯干。这次暑假,我回去,家里老有飞蛾从房间飞出来。我到房间查找了一遍,发现是从装红薯干的箱子里飞出来的。

打开一看,里面一层灰,那红薯干都已经发霉,上面一层白灰。我和姐都说不要了,发霉了,吃坏身体。

妈就说,白灰很正常,晒那么辛苦,扔了太浪费,怎不要呢?洗干净晒干照样可以吃。我们没有和她争辩,上次那发霉的花生已经吵过一次,还不舍得扔。大家都知道妈的固执。再说下去,肯定会吵起来。

她把红薯干洗干净,又拿出去晒干。哎,真受不了妈这样,又不是没钱,不知道这是节俭,还是浪费。现在,家里人少,买东西很方便,她就是心大,便宜时买一堆放着,吃旧货,有些还放坏。

我妈16岁就出来工作,20岁和我爸结婚,两人都在事业单位上班,收入也还可以,生活上都过得去。我记忆中,妈上班的时候,还挺舍得花钱买护肤品和衣服。为什么现在反而喜欢节俭?

我父母年轻时老吵架。我妈爱抱怨,控制欲强,但内心却脆弱。遇到事情,喜欢发泄,抱怨别人。

年轻时,我爸想要生个儿子,两人老因这事吵离婚。我妈本来就是一个内心脆弱的人,因为夫妻不和睦,她更没安全感,遇到问题总是患得患失,担心这那。

婚姻指望不上、靠不住,女人自然就是通过金钱来给自己安全感!加上90年代末,老妈所在的单位效益不好,工资大幅降低。为了生活,只能是开源节流,又要省些余钱,妈在花钱上就变得节俭了。

本以为现在每月退休工资,妈可以不需要那么节俭,没想到还更节俭,也不见得省了钱。

现在,妈还总是担心自己老了动不了,最后那几年,进医院要花钱的地方更多,说什么请护工的费用,进ICU的费用,满脑子都是去医院要花的钱。还老往坏处想,未雨绸缪,她就更节俭了。

很多老人退休了就更节俭了,这是为什么?其实,各有各的原因。

有些老人本来家境就贫穷,长期形成了节俭、不舍得花钱的习惯。

有些人是心态导致的,在他们的心里认为,手里有钱才有安全感。

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儿!”很多老人退休了,对晚年顾虑太多,担心万一自己生病了,儿女照顾不上自己,自己又没多少老本,所以才变得更节俭,不花钱,为老了,作准备!




我今年六十八周岁,伴随着共和国前进成长。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知青上山下乡",“国企改制下岗"。终于到了退休的年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国家发给养老金,生活稳定了。本人试图从自己的经历来解释为什么不敢消费,花钱小心谨慎的。

古人说:"及之老也,戒之在得。”到了这个年龄,对于物质的占有,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了。房子有的住就行了,既不想着换个大一点的住宅,也不奢望精心的装饰一下,让生活过的有品味。老窝,老伴,老家具,就有一种满足感了。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想买高档的衣服,饰品,轻易也不会外出旅游,到餐吧去撮一次。只是想着现在这样的生活已经挺好的了,他们一般是从竖的历史经历来比较的,很容易心满意足。

到了这个年纪的人,开始被别人称谓老人了。经历过营养不良和健康透支严重的两个阶段。经过的人都理解,年轻人不容易对他们解释。他们的身体健康普遍欠佳,很多人都有"三高"和骨关节病。说来也许有人不信,就是这样的季节,打着赤脚,卷着裤脚,站在冰冷的河水里,扎木排,修河埂;亦曾在寒风凛凛的严冬,打赤脚,穿草鞋,开山放炮,修建铁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每个人都象是一粒铺路石子,托起我们共和国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

有那么一个阶段,医药费低标准,广覆盖。象我等在国企工作的,而且基本上是全额由企业支付,所以消费起来没有后顾之忧。那时身体健康也棒棒的,现在想想,还为当年的无私奉献而自豪呢。这会子不行了,疾病开始象魔鬼一样,纠缠着每一位老人,你永远不能预估,明天和疾患谁先抵达。况且,現在的医疗水平先进了,药品丰富多彩了,检查的手段多起来了,可是看病和住院的费用也高起来了。其上升的幅度兴许要超过收入的增长,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阻滞了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

虽然自己舍不得消费,可是得为孩子们着想啊。君不见,提倡用"六个钱包"来买商品房的,城市越来越大,象以前那样骑着自行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节俭   鞋后跟   飞出   老人   勤俭节约   退休金   养老金   艰苦奋斗   红薯   老年人   儿女   家里   年轻人   工资   习惯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