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近20年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其产业却越来越不行了?

日本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和获得诺贝尔奖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产业下滑的因素:

1.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日本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和减少,这可能导致生产力和消费需求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2.缺乏创新:尽管日本在一些科技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公认,但在一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却相对较弱,这可能会导致未来产业发展的不足。

3.高企业成本和僵化的经营模式:日本的企业经营模式注重长期稳定和内部控制,这使得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可能会较慢地做出反应。此外,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和过度保护劳动者的法律也可能使得企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4.全球化带来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对日本的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综合以上因素,日本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日本的科技领域仍然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它仍然有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取得成功。




这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都说,这些年日本经济不行了,已经被我们远远甩在了身后,。但是许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日本的本土之外,还有一个日本存在。日本本土国土面积小,没有什么资源,但是为了发展日本的经济,很多的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举个例子,澳大利亚的铁矿巨头必和必拓就有日本人在参股其中全世界很多跨国公司500强中都有日本的投资现在日本多年是全球最大债权国,日本在海外的投资收益跟国内的GDP大致相仿,到2021年底日本在海外的投资达到了4110000亿日元,但是日本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海外的投资不计算在内,日本在很多领域仍然是由很多的领先优势,工程机械制造,发动机,机床,化工,半导体,那么小的国土面积还向我们出口大米呢,所以不要轻视日本,不要动不动就说日本不行了?正视我们之间的差距,想办法赶上去,争取成为科技强国,而不是自嗨。




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这么无脑胡说。

要知道日本在海外还有一个日本,这么说有的人可能不理解,就说主流产业吧,汽车、机床、造船、机械等,哪一项日本都在世界前列,其芯片材料能卡全世界脖子。日本在二战期间就有重型航母,在亚洲战场一度吊打美欧,其舰载机也是世界一流。

认为日本衰落的人,他们不是无知就是愚蠢。




之前在视频里我说到了日本为何痛失了互联网风口,经济持续不振20年。就有一位网友啊,在我的视频评论区留言了,说: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世界第一。(意思是说日本很牛,没有我说的这么差。)

他这个呢,虽然说的不准确,但也的确差不多。准确地讲呢,是日本在21世纪以来,获得的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间,共有18人拿到了诺贝尔奖,反观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日本的这个成就的确是很惊人的!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18年18人获诺贝尔奖,为何经济发展却连续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你怎么知道人家日本经济发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过的比我们还好吗?这个,经济发展怎么样的事,不是我凭感觉来判断的,大家可以查GDP的数据啊。我这么说,对于知识界来讲,他们是认同的。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具体唠一唠这个话题,请大家小板凳搬好咯。

日本关于诺贝尔奖的事,其实是在21世纪初的时候,也就是说在2000年开始的时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这项规划,原来的规划是说要在未来50年至少要拿到30个诺贝尔奖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本这近20年来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么奖。

其实从诺奖诞生开始,日本历史上一共就有27人获奖,其中有两人出生在日本,但现在已加人美籍。25人当中,其中物理奖9人,化学奖8人,生理学医学奖5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大家可以看到,在诺贝尔五大奖项中,日本都占全了,唯独后来增设的经济学奖日本人尚未问鼎过。

即便是这样,据说日本在2000年前被诺奖评委会忽略的预备获奖者就有多达近10人,可见,如果诺贝尔奖真的没有“黄种人歧视”的话,日本的获奖人数更多。对比国内来看,我觉得日本用骄傲来说分量都不够了,简直应该是很傲娇了。

以下2000年以后的日本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先来看物理学奖:

2002年,由来自东京大学的小柴昌俊获得,获奖理由是:对于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宇宙微子检验有卓越的贡献。

2008年,由来自名古屋大学的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以及来自东京大学的南部阳一郎三人共同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小林-益川理论与CP对称性破裂源自粒子物理学的贡献。

2014年,由来自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来自德岛大学的中村修二三人共同获得,获奖理由是: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了节能明亮的白色光源。

2015年,由来自东京大学的梶田隆章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并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下面是化学奖:

2001年,由来自京都大学的野依良治获得,获奖理由是:手性触媒之不对称合成研究。

2002年,由来自东北大学的田中耕一获得,获奖理由是:活体高分子同定与构造解析手法的开发。

2008年,由来自名古屋大学的下村修获得,获奖理由是:绿色萤光蛋白(GFP)的发现与生命科学的贡献。

2010年,由来自北海道大学的铃木章和来自东京大学的根岸英一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根岸耦合反应。

2019年,由来自大阪大学的吉野彰获得,获奖理由是:开发锂离子电池。

接下来是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2年,由来自神户大学的山中伸弥获得,获奖理由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2015年,由来自东京大学的大村智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了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

2016年,由来自东京大学的大隅良典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

2018年,由来自京都大学的本庶佑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贡献。

好,普及完这些基本知识,我们还是回到正题,那么日本科技看起来这么牛,为什么事实上在2010中国经济总量赶超日本后,日本的GDP就一直在原地徘徊呢?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到底又是什么?战略企划枪手综合了多位专家的观点并结合了自己的思考,发现答案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诺贝尔奖的颁布,获奖者年龄都比较大,大部分奖励的是获奖者在20-30年前就做出的贡献,有一个统计说,诺奖的获奖者年龄基本是在65岁-75岁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成就都集中在几十年以前。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不仅要看获奖论文,更要看论文的某项发现或观点在世界上影响有多大,以及落地和普及程度有多高。

日本的诺奖获奖者,从年份看,他们的成果大多是在昭和(1926~1989年)时期,特别是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即便是最晚的获奖者梶田及山中的研究成果,也是在平成(1989~2019年)早期获得的,那时日本学界还尚能延续昭和时的风骨。

像中国的为数不多的诺奖获奖者也是一样,比如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也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莫言的真正创作高峰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所截取的他的作品也是发表于1988年,也就是说诺贝尔奖虽然在今天颁布,但是他表彰的一般是二三十年之前的研究成果。

而据一位长期在日本参与科研和工作过的专家,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讲述,日本的科研工作者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授学者,跟政府及企业没有根本的利益关系,因此研究成果不一定落地到本国企业,也不一定能日本的企业和市场经济带来更直接的影响。

不同于邵和年代的是,在平成年代日本的研究者长期受制于政府机构,政府在教育经费上的投资每年都在缩减,独立研究的成本高昂,导致日本博士人数和科研人数在减少,日本的一位教授也说道,“政府大概准备花100年时间,让教育预算归零。”

而另一方面,日本的体制又限制了研究人员在一线企业的工作机会,拿了博士学位更多的是选择埋头做老师,这让日本的博士人数如同两座大楼中种植的小树,一直长不大。

而到了最新的令和年代(2019年起),日本学者变为“官员奴仆”的趋势则愈加明显,日本现有的大学为了争抢有限的科研基金,对文科省态度极为恭顺,文科省的一个小官员就足以让大学教授、校长俯首听命。这使得近20年来,日本学界真正有建树的人越来越少,这些结果将反映在二三十年后,日本诺贝尔奖获奖人数的后劲不足。

有一个最新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英国某权威机构做的大学排名,在这份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全亚洲第一,力压日本众多大学,就在这份排名中,全球前200强的高校中,中国内地占了七所而整个日本才占了两所。

所以,真相已经很明显了,日本已经吃了很多年的老本,近20年来,无论科研成果的产出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确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强盛的日本了。

好的,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日本电子产业的失落与其历史和结构有关,而也涉及到全球产业变迁和竞争的因素。

首先,日本电子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曾经达到顶峰,这个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的黄金时期。然而,日本电子企业在这个时期过度关注于技术的革新,而忽略了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喜好,导致产品设计落后于潮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日本电子企业采用的是垂直整合的模式,即一个企业控制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链。然而,这种模式在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面临了困境。随着生产分工的加深,许多电子企业开始选择专注于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而将其他环节的制造和组装外包给中国、韩国等地的制造商。日本电子企业没有能够及时调整其生产和运营模式,因此错失了这一变化的机会。

第三,中韩等亚洲国家在1990年代末期迅速崛起,它们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式制造电子产品,形成了对日本电子产业的强有力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日本电子企业面临了来自韩国、中国等国家企业的价格竞争和低成本生产能力的挑战,这使得日本电子企业难以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电子产业的兴起离不开技术进步,而日本电子企业在技术方面一度领先于其他国家,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企业在电视、音响、摄像机、计算机等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包括东芝、三菱和NEC等企业。然而,90年代电子产业的技术进步突飞猛进,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都开始参与到这个行业中,而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却开始逐渐下降。

在技术方面,日本电子企业的缺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创新,二是缺乏协同创新。在创新方面,日本企业相对于美国和欧洲企业的研发速度和投入较低,往往更多地依赖于现有的技术积累,难以在新兴领域中获得领先地位。在协同创新方面,日本企业过于封闭,缺乏与其他企业、学术机构、创新创业者的合作,难以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这恰恰是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此外,日本企业在管理、组织、人力资源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管理上,日本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倾向于保守,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组织上,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产业联盟的建立也较为缓慢;在人力资源方面,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忠诚和长期雇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创新和活力,难以培养具备新型技术和市场知识的人才。

总体来说,日本电子企业在技术、管理、组织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其在电子产业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错失了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诺贝尔奖   日本   平成   名古屋   产业   获奖者   中国   人数   理由   年代   领域   发现   财经   大学   电子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