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用的枪都能连发,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用的枪却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

资源匮乏国家只能靠节约来维持战争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确实!按照一般的思路,一同挑起二战的德国人,您别说几支破枪了,黑科技都给你爆了不少。

而日本人呢?有那么一点不思进取的意思,一把三八大盖当心肝宝贝,一用就用了四十年,都不带替换的,而且是陆军海军一水全是这玩意。

其实这事,他也好理解。

第一条估计很多小伙伴都能猜出来。就日本那小地方,搁地图上,抡起大巴掌拍上去,都铺不满一个手巴掌的。

就这点国土面积,上边能有点啥?种点水稻也不够日益膨胀的日本人吃的,您就更加别上这上头的各种资源了,铁矿,铜矿,橡胶啥都缺。

所以呢?拉一下枪栓打一发子弹的枪省资源,还是扣动扳机突突不撒手,在极短时间内就给你把子弹糟蹋没了的连发武器省资源?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面对这种情况,日本人当然喜欢拉一下枪栓就打一发子弹的武器了,所以三八大盖一连用了四十年,那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在日本人的眼里,三八大盖那可是宝贝啊,五百发子弹发下去,估计打一个小型的战斗,一点问题都没有,保不齐还能剩点压压惊。

而五百发子弹搁到连发武器上,你还一场战斗呢?这都不够塞牙缝的!

那么有着这种思想在,你也就能够理解日本人的选择了。

其实这种思想,在岛国上都会发生的。说个事您就明白了。

马克沁重机枪大家伙都知道吧?这玩意,好东西啊!您都不知道他出生在英国。

当年马克沁信心满满的将自己的设计的重机枪搬到试验场,还邀请了英国人高层和军方人员,一块来看看实验效果。

说道这里,大家伙也知道马克沁肚子里头装的是啥心思?他是想给自己的重机枪扬名立万,捎带脚的让英国军方采购一批重机枪,好让自己快要被饿死的军工厂活起来。

您都不知道,马克沁重机枪那种豪迈,机枪打出来的烟雾都足够把枪手给吞了之外,作为靶子的树,被这种扫射直接拦腰给打断了。

咱别的不说,就说这树那腰身顶得上好几个人捆到一块的腰子,就这么一阵突突,说断就断了。

整个现场一片的安静,都被这种武器惊的下巴磕掉了一地,拾掇起来的心思都没有。

“牛!厉害!太牛!太厉害了!”褒奖入潮水般的涌来。

当时就把马克沁开心的不得了,接着他就等着军方上门,到时候他就可以数票子了。

马克沁要是懂的中文歌曲的话,一准就得唱起:“我左手一只鸡,我右手一只鸭,怀里抱着一个胖娃娃,咿呀伊尔吆!”

结果,别说英国军方了,门可罗雀啥人都没有。

为什么呢?按照英国官方的回答,这武器好是好,但他们用不到!就这么几秒钟的时间,打出去的弹药,都够他们一支部队打一个小型的战斗了,太浪费了!

您听着就有着浪费不要脸的意思在里头。

马克沁欲哭无泪啊!可西方不亮东方亮,德国人知道了居然有这种武器,立马给马克沁下了订单,把马克沁濒临破产的军工厂给救活了。

于是我们就在一战的历史中,看到了索姆河战役,德国人将这玩意当做了普通枪械来使用,在战场上有着太多的这种交叉火力,而英法联军还秉承着过去密集冲锋的队形,结果可想而知,头一天接战,就被德国人杀死了六万多人。

您要知道,英法联军在这场战役中,伤亡人数也才七十万左右,就这么一天就被杀死了六万,何止是恐怖啊!

马克沁一战成名,让全世界都知道,这玩意的恐怖和丧心病狂。

您要知道,一战之前,欧洲贵族们一听说要打仗了,参军的想法那是跃跃欲试,而一战结束之后,他们的欲望被打消了很多,战争太恐怖了。

小编都觉得英国人知道消息之后,估计恨不得拍大腿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至此重机枪这就成为了战斗部队的标配。

您就说吧,英国人都如此,再遭遇了惨痛教训之后,才认清了战场上浪费子弹这压根就不是一个命题,一个左右武器发展的命题。

回头您瞅瞅日本人,他们接受过教训吗?不!不管是日俄战争,还是和德国在旅顺发起的战争,日本人都赢了。

所以连发武器在日本人的眼里,那就是一个笑话!

一发一中的武器,比百发一中的武器要好的不知道多少倍,吆西!

这就是日本人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一直延续到了二战后期,之后日本人才后知后觉的明白了一件事,嗦嘎!三八大盖是一个十足的坑货!

但那又能如何呢?战争都快结束了,日本人才后知后觉的要造什么百式冲锋枪了。

就这些个百式冲锋枪,好吗?说真格的还成,但那点子产量塞个牙缝都塞不到位的好吧!

其实百发百中这种要求武器精准的思想,一直贯穿着日本人的思想,所以您别说枪了,他们的炮也是。

别人家都在研发迫击炮,口径更大的火炮。

而日本人还在钻研九二步兵炮和掷弹筒,都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

所以日本人的武器,拿到美国人的眼跟前都呲牙。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子弹的价格也不高,不至于吧!”

你可拉倒吧,子弹的单价是不高,但你架不住这东西消耗量大呀!

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

有,好几个呢?

第二个原因,日本的作战环境,也影响了他的这份思想。

日本人的作战对象,都是亚洲这帮老邻居。

亚洲自打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就步步脱节,毕竟作为老大哥的中国就和世界脱轨了。

西方的工业革命弄了一次两次了,亚洲这块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各个都是农业国。

所以您别说连发武器了,好好的枪都造不出一把好的来。

而三八大盖作为一款打一发拉一下枪栓的武器,他的性能是极其优秀的。

用一支性能优秀的手动枪械,欺负欺负连枪都造不好的国家,您感觉日本有欲望研究自己的武器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难道日本人就看不到世界武器发展的变化吗?他们也不应该是一群瞎子啊!”

这就得说日本人那小岛子孕育不出战略家的原因,他们看到了,但在他们看来,冲锋枪一个是射程短,二一个精度不高。

他们家的三八大盖,训练好的一个士兵,搁着八百米就能把对方撂倒,标尺上的两千四百米的标记,都在告诉你在两千四百米的位置上三八大盖都有杀伤效果。

而冲锋枪呢?这就是一支一百五十米左右才进入射击范围的枪械,有个毛用啊!对手还没冲到这个位置上,就被三八大盖给撂倒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思路,大家伙都知道,他这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但无奈的是,他们没有经历过教训。

英国人都是付出了惨痛代价才明白,之前想法的可笑,您让一个脑子一根筋抽到底的日本人明白,显然没有更加惨痛的教训,他们是不明白的。

再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会像日本人那样,不拿人命当回事的国家。

别的不说,他们的政府就鼓励用自杀式的方法,进攻对手,什么神风特工队啦,什么开着鱼雷撞军舰啦,也就日本人会这么干而已。

日本人的想法中,相对于资源,人命是最不重要的,毕竟冲在前线的不是日本高层,那就是一堆堆的数字而已。

别说小编说话不靠谱,回头看看日本人战败之后,那群战犯坐在审判席上的可笑表演就知道了,日本高层很多都是怕死的家伙,啥表演都能给你来一番。

这话说的有点远了,不聊这个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题主的问题。

还有第三条。

日本人的后勤系统太过落后,您看看欧洲战场,各个国家的后勤系统,不是卡车就是火车,再不济飞机临时凑活凑活这都没多大问题。

而日本人呢?卡车有吗?那到是有,但他们更多的是使用畜力,讲究几匹马拉着大板车的后勤。

就这种效能,您是拉武器弹药啊,还是拉粮食吃食呀?

日本人要是装备了连发武器之后,就他们这点子后勤系统,分分钟钟就得破防。

您要知道,手动武器你就是在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他的消耗量撑死了也就一百五十发。就这点消耗量,日本人单兵携带那都是够够的,捎带脚的还能给机枪携带子弹。

你看手动武器使用的弹药不依靠后勤系统,单兵携带就可以完成了。

反过来瞅瞅连发武器,你可拉倒吧,还一百五十发子弹,你咋也的翻三番啊,这要是打的激烈翻个五番这都不成问题。

一个单兵携带的弹药量,这那够使唤的?不够使唤,这就要体现出后勤的价值。

就日本人用牛马拉动的大板车,给运输?想瞎了眼吧。

想当年,日本人进攻英帕尔的时候,他们那糟糕的后勤,就让日本人尴尬的不要不要的。

子弹这就不说了,就他们那些个吃食都没法解决,只能单兵携带,这那够啊!

于是日本人的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吼吼着,日本人是吃草的民族。

结果带着几千头牛羊上路了,连药品都携带不够齐整,战斗死亡这就不说了,路上得病的就有三万多,还没地找药品。

日本人饿到最后,真就把青草塞到嘴巴里头去了,这小编可没有夸张,有些个已经死亡的日本人,瞪着个眼睛看天空,嘴巴手里都有青草。

牟田口廉也的想法确实实现了,但从这里您就能体会到日本人那糟糕透顶的后勤系统。

当然英帕尔战役的这种结果,不仅仅是后勤问题,更多的是日本人打到二战后期,他们的物资也见底了。

以上就是小编罗列出来的答案,最后咱再总结一下,用三八大盖的前世今生做个总结,您感觉一下。

话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他们是见天的模仿欧美列强,人家干啥他干啥。

所以军队中的步枪,大多都是欧美的舶来品,或者干脆就是自己仿造的,杂七杂八,跟那万国造也差不了多少了。

那么在1889年之后,日本人的工业有了些许的进步,当然这种进步就是手工作坊变成了稍大一点的手工作坊。

这么说您也别乐,事实上整个二战中,日本人三十人左右的手工作坊,占据了日本工业的三分之二。

所以这个时间点上的日本工业,您可以说全部都是手工作坊也不过分。

但有需求,强挣扎日本人也要发展。

这个点上就冒出一个叫有坂成章的家伙,在他的主持下,研究了当时西方的枪械,这包括七毫米,六点五毫米和六毫米的枪械。

而这个时间点上,全世界都在阵地战中消耗着,所以栓动步枪特别的流行。

这个有坂成章研究之后,就集中了这些枪械的优点制定出了他们的第一代枪械的标准,口径六点五毫米。

最终造出了三十年式步枪,这枪的尾部有一个钩子一样的部件,所以当时咱就叫这种枪为金钩步枪。

第一代的步枪,你不可能那那都合适,毛病肯定是有的,后来日本人在这个枪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的射击效果咱就不说了,作为抗战中的一支枪械,咱大华夏从上到下就没有不知道的。

小编要说的是,这枪您别看那么大个子,拆卸下来他就五个部件。

部件少,就意味着好保养,在战场上出现故障的几率小。

事实上,咱八路军就对这枪做过评估,认为这枪射击一万发子弹都没有问题。

您都不知道,这个三八大盖他不仅仅是以金钩步枪作为底子造出来的,他还参照了中国当时的环境加以制作的。

所以啊,日本人很早就对中国打主意了。

至少在日俄战争之前就有这个想法了,因为三八大盖就是在日俄战争的时候投放使用的。

您别小看了这枪,其实这枪给日本人还创造了不少的外汇,根据统计三十年式步枪和三八大盖,向六个国家进行贩卖,这里包括,中国,英国,俄国,墨西哥等等,大约卖出去一百万支。

这一点您没有想到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盘点一下二战初期各主要参战国的步枪装备情况:

美国 03式“春田”步枪,口径7.62mm,旋转后拉式枪机。



苏联 1891/30式莫辛-纳甘步枪,口径7.62mm,旋转后拉式枪机。



英国 李-恩菲尔德步枪,口径7.7mm,旋转后拉式枪机。



德国 Kar98k毛瑟步枪,口径7.92mm,旋转后拉枪机。



日本 三八/九九式步枪 口径6.5mm,旋转后拉枪机。



由此可见,二战初期各主要参战国装备的步枪均为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即拉一下打一发的栓动步枪。由于受一战战术思想的影响,各国军队作战班组都是围绕一挺轻机枪为核心展开作战,机枪负责火力压制,步枪负责精准射击。所以步枪手没有火力上的需求。




为了让步兵提高近距离火力持续性以压制对手,各国军队先后装备冲锋枪。德国有MP40,英国有斯登式,苏联有波波莎,美国有汤普森和黄油枪,而日本则对冲锋枪不屑一顾,所以没有装备。



由于冲锋枪射程较短,只适合近战,所以美国率先装备半自动步枪,即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卡宾枪,苏联也于战争后期开始装备SVT卡托列夫半自动步枪。而德国没有走半自动的道路,直接跨越式发展到自动步枪——STG-44突击步枪。



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日军也意识到光靠扛着大栓喊“天皇满塞”搞冲锋实在吃亏,随即在战争后期开始研发冲锋枪,即百式冲锋枪。由于东洋人对“刺刀见红”的偏爱,不但步枪上刺刀,机枪也要上刺刀,就连新生的冲锋枪也要求上刺刀!所以百式冲锋枪设计有刺刀座,而且日军要求像机枪一样使用冲锋枪,设计者不得不再为百式冲锋枪加上脚架……因此百式冲锋枪在世界各式冲锋枪面前显得十分另类。



百式冲锋枪的奇葩设计表现出日军落后的战术思想,即便士兵手中拥有了和对手一样火力强大的冲锋枪也没能扭转因落后思想造成的落后战术。冲绳战役期间由日军伞兵部队所进行的义号作战,突击队大量装备了百式冲锋枪作为单兵标准武器,作战中突击队虽然成功的瘫痪美军机场3天运作,但是整场作战中美军仅伤亡20人,突击队却死亡50人以上。百式冲锋枪的火力在这场作战中造成不成比例的损伤,就近是百式冲锋枪威力不行还是使用者战术不当,这里应该打上一个大的问号。



在吃尽对手自动和半自动火力的亏以后,日军除了研发自己的冲锋枪以外也开始思考步枪半自动化的问题。1944年日本成功仿制美军M1加兰德步枪,取名为四式半自动小铳,口径改为7.7mm。



但是由于当时美军几乎天天轰炸日本本土,军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兵工厂只生产了200支四式半自动小铳就被美军轰炸机炸毁了,兵工厂想尽办法恢复生产时天皇却宣布投降了……



由于产量稀少,存世的日本四式半自动步枪成为收藏界的宠儿。1974年在美国拍卖过一支“四式”,最终以57000美元成交,时至今日,恐怕570000美元也很难买到了。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士兵的单兵主要武器(不包括手枪)也不全是自动或者半自动武器,至少在战争的前半段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马润(海军陆战队)使用的普遍还是M1903春田式栓动步枪,跟日本的38式或99式步枪一样都是打一发拉一下的东西。

▲M1903春田步枪

至于为什么马润们非要用这种东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美帝的马润在战术传统上非常强调单兵精确射击能力(到现在还保留着400码还是600码精确射击这种鬼畜科目),而栓动步枪无疑比半自动步枪更适合精确射击;二是马润的战役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随时都能拿到弹药补给(毕竟是“穿过布满砾石的海滩,奔向的里波黎”),自动武器的弹药消耗量决定了它们的持续作战能力差,如果子弹打完了补给送不上来,整个部队就杯具了。

因此,美国的马润们在战争一开始使用的跟日本一样,都是手动步枪。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美国的工业生产力开始爆发,战争主动权迅速易手,马润们到了战场上基本不存在弹药之虞,而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作战,搞精确射击的栓动步枪确实是根本没法用,所以,马润们很利索地就全部换成了M1加兰德步枪。

至于日本这种国家,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穷逼”就不要学人发动世界大战了。日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开始,打的就是穷逼的战争,单单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本土的弹药制造总量来看,要学美军一样给单兵普遍装备半自动与自动武器,怕是日本打不到两年就要因为家财见底而不得不举手投降了。

如果说美军的马润装备栓动步枪是因为战术性的因素优先,战役性因素次之,那么日本拿着38式跟99式就敢跟英美鬼畜玩命那就是战略性因素优先(国家财力与工业生产力根本没法支撑大量装备冲锋枪与半自动步枪),战术性因素次之(跟马润一样在战术传统上极度强调单兵精确射击能力),至于战役性因素那就是一泡污了(鬼子有后勤吗?)。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分清楚单发武器和连发武器,其次是了解二战中几大参战国的战争指导思想。

枪支一般分为手枪、冲锋枪、步枪、轻机枪、重机枪。

步枪又分为手动步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

手动步枪(Manual operation rifle)是指需要以手动方式完成子弹送入枪膛(上膛)与将使用过的弹壳退出枪膛(退膛)动作的步枪。简单地说,就是抠一下扳机,需要拉一下枪栓。它的声音是——嘭,咔嚓,嘭。

历史上最聚代表性的是——

德国的毛瑟98K

美国的春田1903

英国的李英菲尔

苏联的莫辛纳甘

半自动步枪(SLR-self-loading rifles)是指可自动装填,单发射击的步枪。一般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利用子弹发射堆积在枪口的剩余气体推进枪机复进,进行退弹壳、装弹并准备再次射击,简单地说,就是每扣一下扳机,不需要拉枪栓就可以发射一发子弹。它的声音是——嘭嘭嘭嘭嘭,咔嚓,嘭嘭嘭嘭嘭。

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是——

美国的M1 加兰德

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是指自动进弹、连续射击的步枪。利用推进弹头的部分气体或后座力进行退弹,抛壳、装弹并再次射击的步枪,也就是说,只要扣住扳机不放,就能连续射击,直到枪内子弹用尽。简单的说,就是按住扳机不放,可以把弹仓内的子弹连续不断地打完。

今天我们常见的有——

M4


AK47


那么在二战中,步枪这类武器最多也就发展到了半自动,除了德国先一步研究出stg44,其他国家的全自动步枪还没有出现。

当然冲锋枪,重机枪也可以按一下就连发,但是精度,稳定性和成本不如步枪。

步枪是配发给每一个步兵的武器,和他的使用效率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军队不会給每个士兵都配发上千发子弹供他打着玩。

在战场上他杀死一个敌人,就算是够本,杀死一个以上就赚了,那么如果用一颗子弹杀死一个,效率最高,事实上不可能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所以有一个冗余,比如说允许一个士兵用很多发子弹射杀一个敌军。

那么对于军队来说,大量的日常训练,尖兵的选拔,都是为了提高士兵的作战效率,也就可以缩小冗余,节约成本。

但是恰恰射击这件事,也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说你需要供士兵吃喝,给他们发子弹, 或许战场上打死一个敌人用一颗子弹的技术,需要下来上千发子弹的训练,即便如此,还和士兵天赋密切相关。

在二战这样的大规模战役中,欧美关于射击的作战思想出现了巨大分歧。

欧洲历来是战场所在地,十字军东征,英法百年战争,普法战争,一直到一战,都是主战场,所以对战争司空见惯,而对战斗的技艺,武士精神极为推崇——

作为一个士兵,甚至具有军人家族传承的士兵,你的使命就是苦练技术,争取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最后在战场上流尽最后一滴血,视为最光荣,全家老小,全镇人民要把你的遗像挂起来世代瞻仰。

所以,英国人的思想是,贵族就应该往前冲,不怕死,贵族就应该善于战斗,所以,他们一直到二战,都倡导的是每开一枪就要放倒一个敌人。

那么作为敌人,也不需要发明多么变态的武器来打破这种节奏,所以,全世界的战争中轻武器火力都有一个大概的范围。

《让子弹飞》的开头,就有一个精彩的画面,张麻子手持一支李·英菲尔德,打一枪拉一下枪栓,快速射击,十分帅气。

可以说在二战前,全世界的军队基本都觉得,打一枪拉一下枪栓可以了,要比,就比谁拉得快,打得准。

而到了二战,德国人脑洞比较大,需要迅速征服世界,用极少的人口去奴役整个地球,所以他们有了新想法——打得多,是不是也就等于是打得快,打得准了呢?

你在那里瞄准,拉栓,射击,一秒钟一发子弹的效率,我朝着你那个方向给你扫几十发,我的效率是不是要高很多,精度也就跟着提高了很多。

所以德国一直在研发各种高效率的,打破轻武器火力范围的武器,MP40冲锋枪是他们发明的,STG44是他们发明的,Mg43 是他们发明的。这是属于不惜血本的赌徒的做法。

相反,美国人更惜命,能够砸钱的事情,绝不要浪费生命,能够狠狠砸钱的事情,绝不要影响心情,到了二战后期,为了抑制法西斯的强大火力,更是保护士兵生命,美国打破了历史潮流——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强有力的火炮支援,连发射击的步枪,只要能不伤及人的,就算是用黄金先把对方的阵地犁一遍美国人都愿意,同样美国也有这样强大的生产力和军工体系。

日本自民治维新以来,就学的是英法,日本人的军服学的是欧洲大陆前最强——法国。日本人的舰船学的是世界海洋前最强——英国,日本人的个别武器,抄袭的是世界工业设计前最强——德国。再加上这个赌徒家徒四壁,唯有人口是廉价的,所以自然不会给士兵装备半自动或者全自动武器,恨不得他们最好拼刺刀,拿牙咬。

而对于美国来说,打德国和日本这样的不要命的对手,哪怕是火力过剩,也要保护人的性命。

所以同样是打仗,背后的BOSS不一样,士兵的待遇可就天差地别了。无数士兵的鲜血维护着国家的尊严,而国家的强大就是士兵的腰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枪栓   日本人   重机枪   冲锋枪   枪械   作战   德国   步枪   战时   日本   美国   马克   火力   子弹   士兵   武器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