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朱元璋,为何感觉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

大一统封建王朝一共有10个,分别是: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秦朝占据了巴蜀与汉中,东出函谷、灭六国,继而统一天,是自西向东统一天下的;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以汉中及巴蜀之地为根据地,先北伐三秦,再东出函谷关,打败项羽夺取天下,是先北伐、后西征统一天下的。

新朝靠篡位得来的天下,不在讨论之中,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以河北为根据地,南下中原、西入关中、攻灭陇右、夺取巴蜀,其统一华夏的大致路线从北到南;西晋比新朝强一点,虽然是靠权臣篡位的,但西晋是南下灭亡了蜀汉与东吴才统一华夏的,同样是从北到南。

秦灭六国

隋朝杨坚也是靠篡位夺取政权的,然后南下灭亡陈朝才统一华夏;唐朝李渊是在太原起兵,然后以关中为根据地称帝,先向西夺取陇右与河西之地,再东出函谷关,夺取天下,大致路线是自西向东。

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是自北向南统一华夏的,清朝是由女真人(满族人)建立的大一统朝代,同样是自北向南统一华夏的。

在所有大一统王朝之中,只有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从南向北统一华夏的,朱元璋在安徽凤阳起兵,之后以南京为根据地,先后消灭了周边的割据势力,最后兵分两路进行统一华夏的战争,一路北伐,一路西征,最终统一天下。

那么问题来了,在所有大一统封建朝代之中,为何只有朱元璋是从南到北统一天下的?

楚汉战争

1、经济基础决定战争胜负

战争的本质其实就是资源的比拼、后勤的比拼与综合国力的比拼,而经济水平是资源、后勤与综合国力的基础,没有经济实力的政权,是无法赢得战争的胜利。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汉战争,项羽在分封天下时,手握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只有十万大军,还被项羽分到了最偏僻的汉中当王了,仅仅几个月后,刘邦就发动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

在战争初期,刘邦实力明显不如项羽,但是刘邦有着当时最为富庶的根据地,这就是巴蜀与关中,刘邦让萧何管理后方,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资源、兵员与战争所需的一切装备,无论从实力上看,还是从战争能力上看,刘邦都不如项羽。

刘邦能打败强大的项羽靠的是经济实力

但是刘邦能打败项羽,靠的就是经济基础,刘邦的经济基础比项羽强,尽管他数次把军队打光了,但萧何总能在后方给刘邦送来补给,让刘邦迅速满血复活,并因此耗死了项羽,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了战争胜负。

从整个华夏历史来看,中国的经济中心大多数时候都在中原与北方,中国古代一直是农耕经济为主,北方及中原地区开发最早,又是政治中心,人口聚集最多,比如秦统一六国,关中与巴蜀都是当时有名的粮仓。

充足的粮食是赢得战争的基础,这就是经济基础,古人选择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是往往是根据当地所能养活的人口来决定的,一旦政治中心或者经济中心养不活足够的人口,古人就会选择其他的地区作为新的中心,这是历史变迁的规律。

衣冠面渡

中原政权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南方是从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开始的,尽管在此之前,南方已经有不同的政权建立,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与东吴,这些建立在南方的政权,几乎都是割据政权,几乎都不能长久,而且都是昙花一现。

在南宋之前,北方经济占据着华夏绝对的高位,南方经济无法与北方抗衡,经济决定了中心,南方的人口、粮食产量都不如北方,南方所能养活的人口也不如北方,南北方一旦发生战争,南方输多赢少,这是理所当然的。

从南宋开始,南方的经济首次超过了北方,根本原因是汉人政权把都城建在了南方的杭州,而北方广大的地区则为当时的少数民族所占据,所以从理论上讲,从南到北想统一华夏,只可能发生在南宋之后,而不可能在南宋之前。

从南宋开始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这也就能理解为何只有建立明朝的朱元璋能够从南到北成功统一华夏了,因为南方的经济比北方强啊。

2、华夏的政治中心绝大多数时候在北方

中国历代历史中,华夏的政治中心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北方,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在陕西西安一带,东汉、西晋的政治中心在河南洛阳一带,隋唐的政治中心也在陕西西安一带,不过由于关中过度开发,开始养不活大量的人口,政治中心开始东移,比如隋炀帝迁都,大力兴建运河运输东方的粮食。

两宋的政治中心在河南开封与浙江杭州,但是两宋都没能统一华夏,算不上大一统政权,两宋之后是元朝,元朝来自北方蒙古高原,政治中心自然也在北方,元朝之后是明朝,明朝的政治中心起初在南京,后来朱棣靖难之役成功,以北京为政治中心,南京虽为陪都,实际上已经不是政治中心了。

大多数时候华夏的政治中心在北方

清朝的政治中心也在北方,几乎所有大一统朝代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政治中心在南方的政权几乎是清一色的割据政治,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政治中心在北方,决定了人口中心也在北方,人多虽然不一定决定战争胜负,但人少多数时候不能统一华夏。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华夏以占据中原为正统,比如三国时期的魏朝,自称为中国,蜀汉与东吴则不行,政治中心在北方,就决定了想统一天下的政权就必须在北方建都,这就决定了北方政权的实力几乎都强于南方政权。

这就是说从北方统一南方容易些,而从南方统一北方不太容易,但这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改变北方是政治中心的传统。

朱元璋从南到北统一天下

3、华夏最强大的敌人全部来自北方

纵观五千年华夏历史,汉人政权最强大的敌人全部来自北方,比如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匈奴,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与乌桓,隋唐时期的突厥,南宋时期的蒙古,明朝时期的女真,都是从北方南下骚然南方的。

在没有发明马鞍之前,游牧民族几乎不是中原政权的敌手,比如两汉到三国时期吊打匈奴,即使发明了马鞍,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空前强大,大多数时期也不是中原政权的敌人,比如唐朝吊打突厥。

但是从宋朝开始,这种情况颠倒了过来,北宋虽然强大,但不能统一华夏,时不时被西夏与辽朝打败,南宋虽然经济强大,但同样被金朝吊打,直到被蒙古灭亡,明朝确实强大,但是从明英宗开始,明朝就走了下坡路,直到被清朝灭亡。

越往后,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越强,也可以理解为北方政权的战斗力强,至少比南方强,这种强大一方面来自基因,另一方面来自不同的生活习性,南方想要统一北方,实力都不允许,而北方统一南方,才是大势所趋。

华夏的敌人大多数来自北方

五千年古代社会,也只有朱元璋是从南到北统一华夏的,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宋朝之后的南方经济首次超过了北方,另一方面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没有永恒强大的政权,任何一个强大的政权都有衰弱的一天。

蒙古强大的时候,打下了大半个地球,到了元朝末年,蒙古衰弱了,一方面是因为蒙古人分裂了,有元朝和四大汗国,另一 方面是因为蒙古人依靠武力攻取了很多的土地,其部族开始沉迷于享乐,强大的战斗力逐渐衰弱,才被南方打败。

朱元璋即使统一了华夏,也只是打败了北元而已,北方蒙古高原依然被不同部落的蒙古人占据,依然是不可轻视的一股力量,直到女真的崛起,北方再一次强大并统一了华夏,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五方面原因。

第一,宋朝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南北实力差距悬殊。



这一点不用多解释,中国一直到宋朝中期都是北方人口比南方多。古代农业社会,人多代表力量大。而元末明初时,南方经济已经碾压北方了,朱元璋自然有实力北伐。

其实从后来三藩之乱和太平天国来看,南方与北方已经没有差距了,吴三桂集团和洪秀全集团的覆灭,不是南方整体实力不行,更多的还是政治和人心归附导致的结果。

当然了,宋朝是个例外,宋朝内重外轻,重文轻武,喜欢花钱消灾,对统一没兴趣(平时爱喊口号,真要花钱时又抠门了),从上到下都是偏安思维,这又是一个特例。

第二,北方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裂

中国古代的北方看似分成了关陇地区和关东地区两部分,但实际上关陇和关东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无论是关陇政权统一关东,还是关东政权统一关陇(比如秦汉唐灭关东势力,东汉灭关陇势力),统一之后的北方政权,都是一个比较牢靠的整体。

而南方就不一样了。南方从经济总量、开发程度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看,事实上是分裂成了两大块,即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两个地区在古代想要紧密联系起来,那可比北方人从河南到陕西,费劲多了。这一点从唐朝人口分布图上看得一目了然。

所以,南方地区相对比较分裂的现实,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南方版图内的各势力很难拧成一股绳与北方抗衡。

南方把首都定在巴蜀,那长江中下游的地盘肯定就保不住,定在长江中下游,那巴蜀又很容易被北方趁虚而入。纵观中国历史,北方政权通过先吞巴蜀,削弱南方实力,继而再灭南方的例子,数不胜数。

比如西晋灭东吴。司马昭先灭蜀汉,后来司马炎指挥晋军顺江而下直取江东,孙吴的核心地区就是长江中下游。

还比如隋灭南陈,北周取南梁巴蜀之地,隋取代北周,也继承了巴蜀。隋灭南陈时,也是顺江而下,两路并进。

再比如唐平萧铣,唐军早早就占了巴蜀,灭萧铣时,唐军自夔州(四川奉节)出发,顺江而下,再加上北面的唐军,几路并进,大破萧铣于江陵。

另外,北宋灭南唐,元灭南宋,大体上也都是如此。

因此实际上,历史上所谓的南北对抗,实际上就是长江中下游与整个北方对抗。长江中下游固然是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较好且适于建立割据政权的区域。

但是想仅以区区一隅之地,就要对抗整个北方加上巴蜀这样庞大的势力范围,落败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另外,长江是南方对抗北方的天堑,但假如北方军队先占四川,自上游而来,攻取江汉平原后顺江而下,那就是长驱直入之势,势如破竹了。长江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当然,朱元璋是个例外,他之所以能以长江中下游为基地北伐成功,是因为他占了两个前人没有的优势。

朱元璋占的第一个优势,就是这里要说的第三点,南方一直缺战马,南北朝时,刘宋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宋军东拼西凑也才凑了一支七千人的骑兵。(南方不缺马,四川和云南都有耐力很强的川马、滇马,南方缺的是有冲击力强的战马)

但到了元末明初时,由于蒙古人在全国养马的关系,当时的黄淮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战马。

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时,明军先占了山东的益都马场,收缴了上万匹战马;打到河南时,又在河南收缴了一万多战马;后来打过黄河,河北一带的私人马场众多,徐达和常遇春这一圈转下来,搞到了大概七八万匹战马,这个战马规模简直要羡慕死当年的南朝将士了。

另外,朱元璋还不停的在买马,就连越南马和琉球马也买。他在军事上的大力扶持,是明军能北伐成功的关键原因。(对比舍不得花钱的宋朝,形成了天壤之别)

关于战马的重要性以及骑兵的厉害,这里就不解释了。



朱元璋占的第二个优势,是这里要讲的第四点原因——北方当时大乱,给朱元璋创造了趁势北上的机遇

关于朱元璋运气之好,我用最简短的几段话来形容。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与张士诚激战于苏州城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汤和逼方国珍归顺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当大明的北伐大军拿下大都城后,蒙元各派系立即休好,停止内战,但各派势力依然相互敌视,没有联合对付明军。

从公元1356年进南京到1367年底北伐,中间十余年时间,北方的元廷各派系坐视朱元璋在东南壮大,而没有任何剿灭行动,有如此好到爆的运气,朱元璋想不北伐成功,怕是都很难。

我个人觉得,如果朱元璋再推迟几年北伐都没问题,因为元廷元顺帝、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王保保(扩廓帖木儿)那帮人斗着斗着,都不用等明朝打,他们自己就能把元朝斗没了。



所以,朱元璋的北伐能成功(包括后来的国民政府北伐),很大程度上就是占了当时北方大乱的便宜,使得明军可以各个击破,而不是像当年南北朝时,南朝、北朝同时出明君,同时出昏君,强的时候都强,乱的时候都乱,就跟商量好了似的。

当时只要一方先出兵,另一方立马就会全国总动员,掏老本跟对方血拼。而南朝实力不如北方,自然是拼不过了。(其实东晋几次北伐杀到黄河沿线,就是占了北方胡人相互厮杀的便宜。只是当时南朝实力确实弱,到了黄河便再无力向北继续推进了)


第五,自然气候对北方有利。

北方冷,南方热,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对对方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北方汉人是不惧怕南方炎热气候的。因为感觉热,脱衣服打就是了,而且除了两广,南方实际上也是有冬天的。

历史上像晋灭东吴,隋灭南陈,宋灭南方割据势力,气候都没有起到什么影响。也就是像蒙古人、女真人这种关外胡人才难以适应南方气候。

相比于北方人,南方人去北方就不行了。因为北方到了冬天,那是真的冷,不穿棉衣是真的会冻死人。历史上太平天国北伐,就是吃了准备不足的亏。

当时,杨秀清在五月份誓师,本以为一个月就能拿下北京。可结果打天津失利,只得被迫往南撤退。北伐军走到山东时,已经是秋冬季节了,两广籍的太平军老兵哪见过鹅毛大雪,而又由于准备不足,太平军也没有足够的棉衣扛过寒冬。于是两万多太平军仅冻死的就有好几千人。

说到太平军,再说一个南方人难以适应北方生活的地方——吃不惯。

北方人自从学会磨面粉烙饼后,军粮就相对简单了。出征之前,只要带好锅盔、馕以及各种饼,北方兵起码可以保持一星期的战斗力。南方人一定要吃大米,一天两天不吃米没事,但一个月不吃大米,天天吃面,绝对不可能有战斗力。而大米又非常占地方,南方军队的后勤负担比北方军队重。

比如太平军北上,负责后勤的北王韦昌辉就收到了一堆请求支援大米的战报:“自临淮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各项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从战报上就可以看出,当时那些太平军的北伐将士们肯定是成天都在吐槽,怎么今天又是面啊?吃都吃不好,哪有力气打仗。




有,1928年12月中华民国最终实现对全国形式上或名义上的统一,就是国民革命军自南到北发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结果。

1919年,痛定思痛的孙中山改组成立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大”,决定实行“联俄,联共(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随后相继建立以黄埔军校生为班底的国民国命军和广州国民政府。在完成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后,1926年7月9日,广州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国命军总司令,正式誓师,发动了以打倒北洋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

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北伐军先后消灭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部队,相继占领湖南、湖北、江西、安微、福建、浙江以及江苏等省,统一了中国半壁江山。随后因为国民党内部各派的争权夺利以及实行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停顿,是为第一次北伐。

1928年4月,完成内斗并实现各派同流合污的反革命的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在徐州誓师,重新发动北伐,史称二次北伐。与此同时,西北军阀冯玉祥和山西军阀阎锡山加入北伐战争,矛头直指控制北京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果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北伐军就进入北京,张作霖退往关外。

1928年12月29日,经过一番谈判,继承“父业”的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宣告结束。

至此,国民党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全国形式上或名义上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写下了堪称奇迹的一页——自南向北‘统一’了中国!




此言差矣,历史上并非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还有两个人,也是从南到北,最终实现了统一的。

常见网上流传着一个“十”字原则,其实仔细回顾中国历史,确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所谓的“道理”其实也是有一个先决条件的。

历史上除了朱元璋还有谁是从南到北,实现统一中国的?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由南到北,最终实现大一统的。可你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从南到北的打仗吗?他为什么要做历史上从来没人做成功的事情呢?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但这里的天下大乱主要指的是南方区域,而北方区域一直都被元朝牢牢的控制着,甚至一直到后金的努尔哈赤起兵,北元政权还是存在的。

此时的朱元璋,如果想统一天下,必须要先搞定南方的陈友谅与张士诚,然后北上,天下可一举而定,因为北方的敌人只有元末的残余势力。

陈友谅与张士诚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只不过在政治上没斗过朱元璋,最终失了人心。

张士诚手下有个谋士,名字叫罗贯中,他写了部小说叫《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东吴所在的位置与张士诚所在的位置大致相同,所以就将东吴写的有点不堪,因为张士诚就是个没有王者风范的领导。

俗话说:“得人心者,的天下。”

朱元璋若想先统一南方,就必须要得到百姓的拥护。恰好,当时朱元璋手下有个非常了不起的学士,名叫朱升,就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有人说朱元璋手下第一谋士是刘基刘伯温,其实应该是这位朱升,因为那个时候刘基还在当元朝的官呢。朱升的这九个字,才是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与张士诚的关键所在。

再说第二个人,他就是闯王李自成。

有人说他算不得统一中国,没错,李自成确实没有统一了中国,但是他攻入了北京城,几乎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

如果没有关外的多尔衮与吴三桂勾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是可以维持个十几二十年的。

可惜脚跟还没站稳,就被关外清兵打了个措手不及。

第三位,他就是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

蒋介石是从广东跟着孙中山先生打出来的,经历了北伐与东征。自从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也算是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蒋介石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前期更兼有“三民主义”思想,他完全就是逆着“十”字实现的统一。

可惜,蒋介石太看重军事,有点当年西楚霸王项羽的意思。

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从朱元璋到李自成,再到蒋介石,你是不是有所发现了?不错,那就是在他们实现统一之前,北方几乎都是比较完整的政权。

朱元璋的时候,北方是元末的残余势力;李自成的时候,北方是明末的崇祯皇帝;蒋介石的时候,北方虽然有各派系的北洋军阀,但北京政权是完整的,而且关外还有个总是在帮他的奉系。

再提一点,元朝的时候,元大都是在北京城的。

自秦朝,中国初次实现君主专制的大一统以来,作为京都的政治中心是至关重要的。

先解决掉京都外围的敌对势力,然后再攻入京都,实现大一统基本都是这个套路了。

李自成就是没有解决外围敌对势力,不仅将张献忠丢在川蜀,而且在北方还有吴三桂与多尔衮两个大敌,所以他没按套路来,最终失败了。

小结:

在中国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几乎都是经历了由外围向政治中心这个过程,并非是南北的原因。

元朝以前,都城不是洛阳就是西安,都是处在中国的中心位置,所以夺取天下难度都比较大,反而到了朱元璋时期,北方稳定,自南而北,反而容易了许多。

此后,政治中心均设在北方,所以自南而北也就合乎兵法了,并非是什么“十”字原则。




感觉终归是感觉,感觉是不能代替研究的。只要我们仔细的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朝代。也是从南方,向北方打过去,进而一统天下。

举几个例子,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是南方人。他的祖籍就在湖南永州市的舂陵城。后来,其祖父举家迁移到河南的南阳。

刘秀起义主要是在南阳地区。南阳郡在古代不算北方。刘秀从南方起兵,他的军队是一直向北方打的,当时有“得河北者得天下”,这样的一句谚语。

刘秀从南阳起兵后,其军队一路向北,最终在北方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所以说刘秀的东汉王朝,也是从南方向北方打过去的。也就是说刘秀通过南阳集团的军事力量,最终战胜了河北地区的各路军阀。实现了其统一全国的宏伟战略。

所以说,历史终归是历史,感觉终归是感觉。咱们再来看看刘邦集团是怎么统一天下的?

刘邦军队的骨干力量也是南方人,刘邦的军队也是从南方向北方打过去的。

大家看看地图,刘邦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刘邦和项羽都是楚国人。楚国就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

所以说,历史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能够凭感觉来说历史的。

事实上,朱元璋总是把自己比喻成刘邦。所以说汉朝400年的江山,也可以说是从南方到北方统一中国的。

到了近代之后,曾国藩的湘军是典型的南方人,左宗棠的湘军,从湖南出发收复北方的新疆,也是从南向北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黎元洪也是从湖北到北京当总统的,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是从南方起兵。最终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所以说,蒋家王朝也是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

综上所述,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朝代,至少包括西汉、东汉、明朝,这么三个典型的封建王朝。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太平军   中国   项羽   东吴   明朝   华夏   元朝   长江   刘邦   朝代   政权   战争   感觉   政治   财经   经济   天下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