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或历史文化上提到的哪种美食,让你一直想吃到?

【佛跳墙】




《红楼梦》里提到盐腊肉一直想吃。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丁材

文学作品或历史文化上提到的哪种美食,让你一直想吃到?

鲁迅的一篇《孔乙己》带火了“茴香豆”,估计很多初读这篇课文的学生都很好奇茴香豆的滋味,茴香豆也成了一种旅游特产,但味道却不知正宗与否;苏轼巧妙设计了猪肉的烹饪方法,并把百姓送给他的猪肉用此法烹饪,分给百姓吃,并称之为“东坡肉”。东坡肉的做法,也流传到了现代,但我却还未品尝过。在我的理解中,吃东坡肉时的状态应该是——大快朵颐。各位答主,你的心里有这样心心念念的一道美食吗?欢迎回答……

答:我们先来说说茴香豆,

茴香豆原是浙江省绍兴地区特色地方小吃,主要材料有蚕豆、茄香等,辅料有八角茴香、桂皮、盐等。茴香豆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

由于价廉物美,经济实惠,逐步被城乡酒店作为四季常备的"过酒坯";儿童、妇女也愿花点零钱一饱口福。因而茶馆、小摊也乐于这种小本经营,逐渐成为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味特产。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写到"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茴香豆酥软清鲜,香味浓厚。茴香豆表皮起皱呈青黄色,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民间认为茴香豆"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谦裕、同兴好酱油,曹娥运来芽青豆,东关请来好煮手,嚼嚼韧纠纠,吃咚嘴里糯柔柔"的民谣。

再来说说东坡肉吧。

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浙菜系,同时也属于川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

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加入配料焖制而成,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入口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轼(四川省眉山市人)所创制(一说为苏轼小妾王朝云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为改善饮食所创),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佑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溯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




导语:战国时期便有语云: “食色,性也”,可见我国爱美食的天性是自古就有的,在历史长河里、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美食的记载,今天我便同大家分享几款。


只存于陶庵梦忆中的“兰雪茶”:明代饮品的当红爆款

明代的张岱痴迷茶事,一是精于鉴水,二是精制茶。在他的家乡有一种名叫“日铸雪芽”的茶,此茶在宋代便被选为贡品,有“越州日铸茶,江南第一”的美誉。但到了明代,安徽的松萝茶后来居上日将“日铸雪芽”压了下去,张岱不甘“日铸雪芽”的没落,就招募手法高明的制茶人到日铸与他一道改进日铸雪芽,他们用松萝茶的制作方法,提升雪芽的品质,经过诸多技艺的处理,再在茶叶里加进茉莉进行炒制,制出的雪芽茶汤“色泽如竹笋初剥,淡绿均匀;又如轩窗薄纸透出的黎明曙色;将茶汤倾倒入盏,犹如枝枝素兰与雪涛一同倾泻而下”。“日铸雪芽由此名为“兰雪茶”,不久后“兰雪茶”于茶市称雄,饮茶者把品兰雪茶视为一种身份和时尚。今天兰雪茶的炒制技艺已经失传,想要一品“兰雪”已是不大可能了。


“兰雪茶”的记载:

日铸者,越王铸剑地也。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欧阳永叔曰: “两浙之茶,日铸第一。”王龟龄曰: “龙山瑞草,日铸雪芽。”日铸名起此。京师茶客,有茶则至,意不在雪芽也。而雪芽利之,一如京茶式,不敢独异。

三峨叔知松萝焙法,取瑞草试之,香扑冽。余曰: “瑞草固佳,汉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日铸茶薮, ‘牛虽瘠愤于豚上’也。”遂募歙人入日铸。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

四五年后, “兰雪茶”一哄如市焉。越之好事者不食松萝,止食兰雪。兰雪则食,以松萝而纂兰雪者亦食,盖松萝贬声价俯就兰雪,从俗也。乃近日徽歙间松萝亦名兰雪,向以松萝名者,封面系换,则又奇矣。

最早见于传说的“观音豆腐”:天降“仙材”制成的良品

观音豆腐这道菜我最早是在《舌尖上的中国》看到的,后来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了关于它的传说,知晓了它是中国安徽、浙江一带的特色小吃。它以观音草(腐婢树叶)和草木灰这种简单的原料特制而成,但由于季节、产量的限制以及其自身含有的高营养显得弥足珍贵。其外表晶莹剔透,翠绿欲滴,虽不曾吃过但那采于自然的青绿便不由让人感觉一股清爽。观音豆腐可加佐料凉拌亦可油炸,但油炸时需用素油不可用荤油,用荤油炸豆腐便会化作绿水,这大概也是它叫“观音豆腐”的原因之一。


“观音豆腐” 的传说:

说是很久以前,人间发生饥荒,难民无数,尸横遍野。观音不忍,用杨柳枝洒甘露于人间。甘露所到之处,长出了簇簇绿树。饥民摘叶取其汁加灰做成了“豆腐”,食用充饥,挨过了饥荒。 “观音树”、“观音豆腐”之名因此而来。

《思吴江歌》里的“鲈鱼莼菜”:“弃官只为吃菜”的神秘吸引力

张翰,字季鹰,其性格如其字放纵不拘、喜爱自由。为了避开“八王之乱”的他挥笔写下了《思吴江歌》以思念吴中特产: 莼羹、鲈鱼脍为由,撂下一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后便辞官回乡。他轻轻地走正如他悄悄地来,潇洒地脱下了那身官袍甩开腿奔向了家乡的鲈鱼与莼菜。能让张翰如此心心念念的菜品定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它那神秘吸引力让我神往,今天莼菜以成了濒危植物,想要一尝它的风味已经有些不切实际了。


《思吴江歌》[西晋]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结语: “治大国如烹小鲜”,每一道美食都有它独有的故事,从以上三种记载中的菜品我们也能看到古人生活的一些边边角角,更是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精深博大。


注:文中插图源自网络,特此鸣谢,如有侵权望请告知。




且看水浒第38回。

宋江在江边酒楼和戴院长吃酒,又认识了李逵。心中甚是开心。

书中写到。

酒保斟酒,连筛了五七遍。宋江因见了这两人,心中欢喜,吃了几杯,忽然心里想要鱼辣汤吃。便问戴宗道:“这里有好鲜鱼么?”戴宗笑道:“兄长,你不见满江都是渔船。此间正是鱼米之乡,如何没有鲜鱼!”宋江道:“得些辣鱼汤醒酒最好。”戴宗便唤酒保,教造三分加辣点红白鱼汤来。

宋江爱吃鱼,来到江边吃口鱼鲜,那是寻常之举,正如到了海边吃点海鲜,一则物产正是丰富,二来正当其时,所谓不时不食,宋江可谓是个吃家了。

也因为要饮酒,宋代之酒,是用黄米、糯米发酵成的酒,度数不高、纯度更是比现代白酒差上许多。这时如果吃清蒸鱼,虽然新鲜但是寡淡,宋江偏偏想起了辣鱼汤。

据考证,宋代想要吃辣尚且不容易,因为辣椒尚未传到国内,要在400年后到明朝的时候在传到国内。那么宋朝人是怎么解决嘴上这一味的呢?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京都汴梁有出售辣味菜的,叫做“辣脚子”或“辣菜”,“辣脚子”和“辣菜”都是用现在被称为芥菜的制作的,制作的时间久一些便辣一些,称为“辣脚子”,制作的时间短一些便称为“辣菜”。

在临安,早市上有售卖辣姜羹的,用的就是姜的辣味,把姜切成碎末,以便提取辣味,在和其他物料一同熬煮,最后就成了发汗提味的姜辣羹。

另外也有用芥末入辣味的,将芥子碾碎,加入凉水调成芥末辣汁,再和其他材料一起烹制。

但是宋江今天点的这道辣鱼汤,用的都不是以上的辣味。宋江想起来的加辣点红,主料是花椒,当时胡椒早就传入国内,而且当时皇宫大臣盛行食用齑汁,就是用葱、姜、胡椒等碎末加上盐做成的汤汁。

有辣有麻,这种味道譬如今天吃川菜,肯定是惹人流口水。能在宋代吃上这样一口麻辣鲜鱼汤,只能说宋江会吃了。


只可惜,那天的鱼不够新鲜。

其实也不是不够新鲜,鱼本身没有问题,是厨师的做法。

且看文中怎么描述。

顷刻造了汤来,宋江看见道:“美食不如美器。虽是个酒肆之中,端的好整齐器皿。”拿起箸来,相劝戴宗、李逵吃。自也吃了些鱼,呷了几口汤汁。李逵也不使箸,便把手去碗里捞起鱼来,和骨头都嚼吃了。宋江看见忍笑不住,再呷了两口汁,便放下箸不吃了。戴宗道:“兄长,已定这鱼腌了,不中仁兄吃。”宋江道:“便是不才酒后,只爱口鲜鱼汤吃。这个鱼真是不甚好。”戴宗应道:“便是小弟也吃不得,是腌的不中吃。

原来厨师将鱼腌制之后,再行使用,虽然入味,但新鲜之气缺失了。所以宋江、戴宗这几个吃家都觉得不合适,李逵吃了几口也觉得都是腌味。

故事发展到这并没有结束,这就给后来的李顺出场找了理由,江中能打到金色鲤鱼的非李顺莫属。

再叫酒保讨两樽玉壶春上色酒来,并些海鲜按酒果品之类。四人正饮酒间,张顺分付酒保,把一尾鱼做辣汤,用酒蒸一尾,教酒保切鲙。四人饮酒中间,各叙胸中之事。

现在有了好鱼、好厨师,有了好风景、好朋友,还有好酒玉壶春,这一尾鲜鱼的味道,永远留在了浔阳江边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李逵   松萝   茴香豆   莼菜   知州   酒保   徐州   鱼汤   辣味   红烧肉   宋代   文学作品   猪肉   历史文化   观音   豆腐   百姓   美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