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团的建制有几个营?

一个团的建制一般按实际需要来编制,我当兵的团就有四个营,一共十七个连,团直特务连。总兵力达到两千三百多人。




说起一个团有多少个营?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我军实行三三制,当然是三个营了。其实,这只是狭义上的团级建制。广义上的团级建制,不同时期是不同的。

我军自八一南昌起义,一直到抗日战争初期接受国民政府改编,编制都是大而小。1933年,红军编制为一个步兵连有9个班,每班满编状况下是12人,营一级拥有一个轻重机枪混合的机枪连。

团一级拥有6挺重机枪的一个重机枪连。 整编后的红军师满编状态下的战斗人员,也就6000人左右,很显然与后来动辄一个师一万多人相比差距很大。所以,整体来看编制很大但具体到团一级很少,甚至后期直接取消了营一级。

到了长征时期,红军减员特别严重,中央苏区主力部队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不到6000人,一个师不到1000人。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之相比,情况相对好点,每个师也就2000人左右,可想而知一个团的人能有多少?自己都会算的。一直到红军接受改编,每个师的人数基本上在4000人左右。

抗战时期,以八路军为例,国民政府就给了三个师的编制,每个师遵循的也是三三制。可随着八路军不断发展壮大,到百团大战的时候,129师就能出动46个团。由于八路军可以掌握旅以下编制,一个团到后期相当于一个师。

所以,《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相当于一个师的编制,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八路军在抗战时期的编制是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并不具备参考价值。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进行了正规化改编,一个师一万多人,算下来一个团就是3000多人的样子。

建国后,我军团级编制趋于稳定,基本上都是三到四个营,具体情况如下:

一个步兵班是9人左右;

一个步兵排3个班;

一个步兵连四个排加上连部班、炊事班,全连在120-140人之间,战时会加强到160-200人;

一个营三个步兵连加上机炮连、营部和营直属小分队,人数在400人至600人不等;

到团一级,下辖三个步兵营,再加上炮营、工兵连、通信连、警侦连、司政后卫、后勤分队。

这么算下来,一个团在3000人到4000人之间。

军改后,我军实行扁平化管理,合成旅之下直接都是合成营,现在野战军基本上都没有团级建制了。但是,我军还保留有团级编制,比如边防团、合成团、陆航团等。根据任务需要,一个团的人数也不固定。




按照团级单位的正常编制来说,通常是一个团三个营,一个营三个连,一个连三个排、一个排三个班。

但在我军的实际编制中可能很少会有如此“中规中矩”的建制安排,还存在满编或缺编的情形。

以我服役的武警部队来说,就跟以上“正常”的编制存在很大差距。大家都知道,各省级单位的武警总队一般都是副军级单位,比如武警湖北省总队、武警上海市总队等都是副军级单位,但还有武警北京市总队、武警新疆总队等个别省级市区的武警总队属于正军级单位。

在省级总队之下,还有各地级市支队,比如武警湖北省总队襄阳市支队、宜昌市支队,这类地级市支队就属于正团级单位,对于武警武汉市支队、深圳市支队等副省级城市的支队又属于旅级单位。

一个省有十多个地级市,也就意味着一个副军级的武警总队下辖着十多个正团级的支队和少部分的旅级支队。

就连上海那个弹丸之地,面积还不如很多地级市的面积大,但武警上海市总队就有十个正团级支队,还有两个支队分别驻防江苏省和安徽省,这种跨省驻防是比较少见的。

而我所在的支队,又下辖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警卫大队,再加一个警勤中队。

武警部队的大队相当于解放军的营,中队相当于连。由此可以看出我服役的正团级支队就包含四个营级大队和一个连级中队的兵力,这与解放军一个团下辖三个营的正常编制显然不一致。

至于说一个团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其实没有固定的数值,这得看支队下辖的各营级大队规模大小。

一个营级大队所下辖的连级中队的编制、兵力也不一样。

我们支队属于勤务支队,下辖的四个大队职能任务是不同的,既有负责副国级以上级别的领导人警卫、外国元首来华警卫的任务,也有负责外国驻华机构的警卫任务,还有担负重要机关、遗址的警卫任务等等。

比如负责中外领导人警卫的大队就下辖有4个中队,担负重要目标警卫的大队下辖有6个中队……

因此,一个大队(营)并非固定下辖三个中队(连),还是要根据部队所担负的防务任务来具体划定兵力和编制。

当时我们中队的规模能达到120人左右,与正常的解放军连队编制一致,属于正常满编,在中队之下下辖有3个排,而各排之下下辖的班并不固定,有的排4个班,有的排3个班。

比如我们中队的1排有4个班,每个班都是满编的10人,担负的任务最重;二排有3个班,只有1个班能满编,另外2个班都是八九人左右;3排有4个班,各班人数也没有全部满编,尤其是最后一个11班,才6人;然后外加一个后勤班。

但还有一个我们兄弟中队由于所担负的警卫目标范围较小,他的兵力配置也非常少,仅有约50人左右,也是正连级的中队,可能还达不到两个整编排的兵力。

这就说明了,编制人数多少并不能决定编制单位的级别大小,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一个团下辖的营级单位多少取决于该团所担负的任务有多重,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这样一来就会避免出现兵力冗余或兵力紧张。




电视剧《亮剑》反映的是我“八路军”时期的战斗故事。“八路军”后改编成“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时期,我红军接受“整编”后的编制。

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总参谋长叶剑英、副总参谋长左权

下辖: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1955年期中的5位师长副师长被授予元帅军衔,只有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

1、最早八路军编制:

刚刚整编后的我八路军下辖3个师、每个师2个旅、每个旅2个团。每个师大约1.4万人左右。每个团下辖3个营、每个营4个连、每个连3个排、每个排3个班。团直属分队有:迫击炮连1个、特务连1个及通讯排1个,全团共计有17至18个连队,每个连人数在150至170人左右,全团共计3000人左右。到了1940年我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共计有大小团170余个。其中“大团”,每个团9个连1500人左右,“小团”6个连1000人左右。

后来55年上将中,大名鼎鼎的杨得志、宋时轮、李天佑、陈锡联都是出自八路军团长。

2、鼎盛时期八路军编制:

随着抗日战争的步步深入,我国抗日形势逐步好转。到了1943年底,我八路军在晋冀边区及冀鲁地区扩大发展了几只抗日队伍,我八路军数量迅猛发展。由于受限于国民政府,我党军队的编制一直沿用3个师,到了后期属于我八路军115师编制内的就有40个团,18万人左右。而一个团最多编制人数达8000人左右。后来的“太岳纵队”、“冀鲁军分区”等都是我八路军编制内。到了1944年,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及各个地方武装总人数达60万左右。

3、鼎盛时期八路军的装备:

到了1944年左右,我八路军不仅兵员数量急剧增加,在武器装备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一个步兵团下辖4个步兵营、团直属队有重迫击炮连1个、特务营1个(下辖工兵连、骑兵连及警卫排),标准团编制为4200人。一个营下辖4个连;3个步兵连加1个重机枪连。1个连3个排加1个机枪排。1个班由10到13人组成;中正或三八式步枪10支、捷克式轻机枪1挺、掷弹筒1具。后来有条件的“财主”团,还配备了山炮营。看当时的八路军装备水平及兵员数量,与后来的国军正面对抗,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是很正常的。




我们以1937年八路军刚刚完成改编时,林彪的第115师343旅685团为例,该团是由战功卓著的红一军团红2师改编而来,在首任军事主官当中,黄团长(副团长邓华)为开国上将,一营长刘德明后来在战斗中牺牲,而二营长是曾国华三营长是梁兴初,后面两位营长大家都熟悉吧?赫赫有名的开国中将。




所以显然第685团由团直属队和三个步兵营组成的,符合当时国民革命军“三三制”的编组原则。不过,由于红2师是红军主力部队兵员比较充实,所以压缩为团级建制时编成了12个步兵连。也就是说,八路军685团在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时,每个营都辖四个步兵连(另有一个营属重机枪排),每营兵力达600人以上。


黄埔建军之初,国民革命军是苏式装备、苏式训练和苏式编制,所以也就沿袭了苏军的“三三制”编成原则。基本上是师辖三团、团辖三营和营辖三连,到扩编为第一军时也遵循了这一原则,何应钦军长以下分别是第1师师长钱大钧、第2师师长刘峙和第3师师长谭曙卿。该军后来一度发展到九个师,但很快被分拆为第1、第9和第32等三个军。




但是在北伐战争中由于国民革命军扩充极快,另外编制训练也逐渐从师俄过渡为“师德”,再加上期间对军阀部队的招降纳叛,所以军制一度非常混乱,并且开始出现“旅级”番号。1929年整理时大致分为三旅六团的“甲种师”、二旅四团的“乙种师”和直辖三团的“丙种师”,因为老蒋从来没有真正完成“军政和军令”的统一,所以中央军、杂牌军和地方武装的编制堪称乱七八糟。


不过在团级指挥部以下,当时基本只有“三三制”和“四四制”两种类型,也就是团辖三营或者四营,再多或者再少那都属于特例了。比如宋子文的税警总团就是各团辖三营,但每个营辖四个步兵连和七个特种兵连队,团级兵力高达5000余人,而正常的步兵团兵力多在1500到2500人之间(要看兵员充实程度了)。




中原大战结束以后,南京军政部终于有条件着手进行全国军队的统一编制,提出了首先完成60个“调整师”的方案,然后其他各师再逐步执行。无论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还是各期的调整师,都执行了“团辖三营”的原则,然后每个营再辖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炮连,考虑到机炮连的特殊性,等于在团以下建制仍然是“三三制”的原则。


而团以上则是师辖二旅、旅辖二团的“方块师”结构,当然了此番整顿还未彻底完成,抗日战争就爆发了,但师辖二旅四团和团以下的三三制原则,确实是当时的标准编制。所以你看八路军最初完成改编时,第115、第120和第129师也基本遵循了这个编制原则,因为南京军政部是要核实你的基本编制情况的,想做细微调整也只能在营以下建制里进行。




武汉会战以后取消了“旅”级编制,各师变成了直辖三团(嫡系师还有一个没有番号的野战补充团),这就是在实战中摸索出来还是“三角师”比较利于指挥。所以在抗战中后期,标准的部队编制又重新回到了“三三制”的状态下,即集团军辖三个军(或者二个)、军辖三师(或者二个)、师辖三团、团辖三营的通用标准建制,当然这事别抬杠,部队的派系和实际情况决定着,肯定是有特例的。


解放战争期间也差不许多,国共双方军队在师以下仍然都是“三三制”基本编组原则,比如第74军压缩为整编第74师后,三个所辖师改称整编旅,旅以下三个步兵团(孟良崮战役时有三个新编团没有归建,但是番号都有了),而团以下更是如此。在作战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各步兵团习惯上均以两个营在第一线展开,而团部掌握另外一个营为预备队。




至于1938年以后的八路军编制,则无需过多参考和解读,因为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处于大发展时期,又不可能公开向重庆政府申请新的番号,所以编制完全由八路军总部(18集总)自行掌握,也要根据敌后作战的实际需要调整。比如1941到1942年最艰苦时期,还分为大团和小团,小团只辖五个步兵连,干脆连营级建制都取消了。因此要注意,不要拿八路军的编制来研究军史,那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能够发展到八个营,也不是不可能,“放手发动群众,放手扩大武装”是口号嘛,但这样的建制不可能长期存在,一定要注意,八路军是有自己编组的“旅以下部队”番号,果真发展到七个营时也很快会被拆分出来新的团级部队,否则百团大战时,第129师出动的46个团是怎么来的?


要知道,第129师初建时也是只有第385和386两个旅四个团(另外一个师直教导团),所以部队出现新建番号和拆分重组那是必然的,到抗战胜利时,第129师所兼的晋冀鲁豫军区,已经拥有30万大军,那得多少个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国民革命军   步兵团   番号   总队   步兵   中队   我军   警卫   兵力   支队   武警   大队   部队   时期   单位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