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帝王莽为何被黑几千年?

我先提一句,王莽不是被黑,那都是事实,是当时人们以及后世对他的一个正常的情绪宣泄罢了。

汉平帝时期,自吕后开始延续整个汉朝的外戚专权在此时达到巅峰,太皇太后王政君手持传国玉玺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秉持朝政。元城王氏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家族。

王莽

正常情况下,不论是外戚专权还是权臣摄政都是人们所深恶痛绝的,即使是“周公吐哺”的周公也不免受到世人的猜忌和非议。可王莽却是历史上独一份,他摄政,他建“新”代“汉”,却是从上到下大部分人的众望所归。所以到篡汉之前,王莽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为何如此,那就不得不说一下王莽的上位之路。

王莽的出生挺好,超越了当时99.99%的人,可是除了出生这点之后的成长就有点尴尬了。他的姑姑王政君贵为皇后,而王氏子弟靠着这层关系大多在朝廷官居要职,特别是大伯王凤。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王莽本可当一条咸鱼,竞逐奢侈、斗鸡走马、豪宅美女,反正他的那些堂兄堂弟都是这么干的。偏偏意外发生了,王莽的父兄相继早亡,也许是父兄的去世刺激了王莽,也许是作为穿越者的王莽觉醒了后世记忆,王莽在思想上与那些纨绔子弟有了本质的不同。

在同辈兄弟沉迷于声色犬马、相互攀比时,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王莽成为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王莽,二十几岁的小伙,能够克制自己的本性,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就问,在电脑手机前面的各位有几人能做到?

王政君剧照

在没有父兄帮衬的情况下,王莽靠着这些名声成功的赚取了官场的入场券。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入中枢开始做官。做官后的王莽没有得意忘形,他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据史书记载,在王凤病重时,王莽亲侍左右,端水煎药,日夜守护在王凤床前,和衣而眠,甚至个把月不洗澡。而其他子侄只是来问个安走走过场,连多待一秒钟都不愿意。

伟大的棋手王莽在下很大的一盘棋,得到叔伯的赏识后,他还要民间的好名声。王莽的官虽然越做越大,他人却越来越谦卑,更加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

这一天,新都侯王莽府邸一阵哀乐响起,众人惊疑,纷纷打听才知是新都侯二公子自杀了,而死因仅仅是因为杀了一个奴婢。在提倡“刑不上大夫”的西汉,这点事对于一个侯门公子来说简直不是事。可王莽不一样,他很快觉察不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并果断的逼着自己的二儿子王获为这个奴婢偿了命。顿时,朝野震动民间沸腾,王莽的名望在当时达到了极致。甚至人们把他比作了像孔子一样圣人的存在。

如果王莽在这个时候死去,他必将名垂千古,他也必成为后世做官做人的楷模,而骂他的人也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我说王莽并没有被黑,他的错主要是在建立新朝后的一系列举措上。

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国”。不得不说传言王莽是穿越者是有一定根据的,就说这个“建国”听起来就很现代。不过显然是一名文化程度不高的穿越者,这名字取得太字面化了,跟他之后的政策一样只存乎表面而没有实质。

他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

王莽时期青铜卡尺

折腾了内部还不够,王莽又作死的对周边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错误政策。他随意更改匈奴等边少民族政权的封号,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导致各族拒绝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动挑起了与边境政权的争端,使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边境战乱不绝。

在这样作死的政策下,本就举步维艰的西汉王朝并没有因为王莽的改制而变好,反而是变本加厉,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王莽也因为自己的一系列错误,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自己苦苦经营的好名声也被一片骂声所取代。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所以,白居易说“辨材须待七年期”,时间不够,你根本分不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没篡汉的时候,王莽谦恭着呢。

但谁能想到王莽成了篡汉贼子?篡汉了,野心暴露了。所以,只有时间够了,王莽才能被证明是个大坏蛋。

但是,白居易的这个“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方法论,也有问题。简单说就是“七年期”远远不够。即便再给更长的时间,你也无法辨别王莽是好是坏。

因为,臧否人物的价值判断,就不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当时,王莽那不叫篡位,而叫受禅。汉朝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了王莽。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家天下以来,商灭夏、周灭商、秦扫六国、汉一天下,啥时候和平过?又啥时候搞过禅让?

王朝更替,往往天下血染、百姓屠戮。甚至,王朝内部的权力交接,也会腥风血雨。但是,王莽竟然通过一场禅让,和平地实现了王朝更替。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佩服王莽。

关键是王莽代汉建新,几乎没有遭遇什么阻力。王莽当皇帝,朝廷大臣和地方郡县不仅不反对,反而很拥护。

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孺子婴立为太子,王莽垄断朝政。这时候,王莽已经权势熏天。所以,反对派必须有所行动。

当年,身为刘氏宗亲的安众侯刘崇发难,率数百人进攻宛城。但,此次起义纯属行为艺术。起义军连宛城的城门都没攻破,就失败了。

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帝,同时通告全国,号召大家一起造王莽的反。

随即,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响应翟义号召,爆发了赵明、霍鸿起义。同时,天下震动,翟义“比至山阳,众十余万”。


翟义起义,的确声势浩大,但也只是汉书所言。从时间上看,就会发现问题:翟义起义,当年平定;赵明、霍鸿起义转年年初平定。

这种量级的反对,完全不够。而且,还适得其反了。

朝堂大臣认为之所以爆发起义,是因为王莽权力太轻。于是,“群臣复白:刘崇等谋逆者,以莽权轻也。宜尊重以填海内”。随即,太皇太后王政君批准朝臣建议,诏命王莽为“假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

起义不仅没有削弱王莽权势,反而给王莽“篡位”提供了助力。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唯一的解释就是:朝堂大臣普遍支持王莽、拥护王莽。王莽认为自己当个周公就行了。但大臣们认为周公不够,王莽必须做“假皇帝”。甚至“假皇帝”还不够,王莽应该做真天子。

于是,公元9年王莽正式受禅登基。

这一系列的动作与反动作,你能说王莽是在篡位吗?我们看一看董卓乱政和曹操挟天子,就会更清楚。别说地方上割据造反,就是中央朝堂也是政敌环伺。这两个家伙必须杀几个三公高官才能镇住局势。但王莽有没有屠戮朝臣?

没有,因为根本不需要。

《剑桥中国史》记载说:“就班固所知,从公元10年到公元20年甚至没有一起反对他的阴谋”。但是,汉武帝一代雄主,却在公元前88年遭遇过一场政治谋杀。始皇帝雄霸天下,也曾在公元前216年兰池遇盗。


可见,王莽的地位相当稳固。

即便“王莽篡位”了,那你能说他就是一个大坏蛋吗?班固肯定这么认为。所以,班固

评价说:

咨尔贼臣,篡汉滔天,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缪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百王之极,究其奸昏。

但问题是班固的立场决定了他的观点。作为东汉大臣,他就不可能不带政治色彩而客观公允地评价王莽。

那么,当时是怎么看待王莽的?

即便当了皇帝,王莽也没被看成篡汉的奸雄。当时的普遍共识是汉朝气数已尽,所以需要改朝换代。而要改朝换代,那就王莽当皇帝。

古人讲盖棺论定,而就王莽来说,不仅篡位不能论定,就是盖棺了、也难以论定。近代以来,围绕王莽的翻案之声,比比皆是。

胡适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对于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等政策,胡适都极为认同。


而执此正面评价的,还有翦伯赞、何兹全、葛承雍,等等。

在这些人看来,王莽何止是一代贤帝,甚至被冠冕了“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改良主义者”、“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识的人物”。

而这些正面评价的立足依据,主要是王莽在篡位前后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些改革政策,被胡适概括为土地国有、均产和废奴。

这个概括不仅不够全面而且重点也不突出。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捕捉到王莽改革的初衷。

公元9年,王莽推出改革法案:一是取消土地私有;二是禁止奴婢买卖;三是取缔土地集中。

其中取缔土地集中最为雷霆。因为其直接针对垄断土地的豪族集团。法案规定:凡家中不够八个男丁而土地超过900亩的,就必须把土地赠送给亲戚和邻里。

这个政策,你没法用是与非来评价,而只能说它足够大胆、足够理想主义。就简单一个问题:你王莽凭啥这么改革?

王莽说: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从理想出发就该这么做。而这么做,对大新人民有好处。

但王莽的初衷真是为了大新人民吗?为啥非是900亩而不是800亩或1000亩?

因为井田制是900亩,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到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王莽改革在方式上是理想主义的:这么做、多好啊,大新百姓人人有田种;而王莽改革在初衷上却是复古主义的:这么做、合王道,儒家经典怎么记载、大新人民就该怎么生活。

所以,这种改革就是扯淡。

但正如罗素的婶婶劝诫罗素所说:在政治中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东西,搞政治纯粹是投机钻营,从一个乱局到另一个乱局。

你能说人家王莽这么做毫无道理吗?不能。而且,这么做也有现实的必要。首先,土地集中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其次,关于土地改革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土地分配方案不好,却谁也拿不出一个更合适的主张。于是,人家王莽“纵深一跃”了,这要算有政治魄力和政治担当。

但问题是这个复古主义的土地改革,根本无法走通。

首先,占有大量土地的豪族肯定不答应;其次,一家八个男丁耕种九百亩地则纯属本本主义;第三,并未触及土地问题和贫富分化的本质。

大豪族不答应,这都不用论证。你家有三千亩土地,然后王莽一改革,至多给你剩九百亩,你能满意吗?关键,你还不是一个怂人,而是土豪。不仅有权而且有势,甚至还可能有一批打手。所以,你肯定要跟王莽斗,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而这个九百亩,都不是拍脑门的问题,而是完全不顾现实,更无法解决自耕农普遍贫困和失去土地的问题。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一个五口之家,除去服役的两个人,这家人再怎么辛勤劳作,也无法耕种百亩之地、收获百石粮食。赶上年景不好和官府加税,只能卖儿卖女。所以,西汉晁错的建议是:从市场和货币方面想出路,即贵粟。粮食贵了,种的粮食就能买上价,而老百姓才能用钱交纳人头税,也才不会被高利贷盘剥。


那王莽呢?直接往均田方向努力了。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这么做就是南辕北辙,根本不会让大新人民受益。

当然,王莽一定会这样回答:大新人民是否手益,仅是次要问题;实践儒家经典的生活方式,才是主要问题。我王莽的改革,可不是奔着钱去的,而是奔着主义去的。

可见,王莽的初衷也不是让大新人民受益,就是单纯地玩复古主义和本本主义,是要恢复儒家经典记载的井田制。

废奴,其完整表述应该是禁止私人买卖奴婢。这个理想的确丰满,但理想不能当饭吃,因为现实很骨干。

当时的社会形态,很可能是一个想当奴婢而不得的时代。因为投靠豪族大户做部曲,会得到政治上、经济上的好处。

天灾了,怎么办?编户齐民的小家庭根本扛不住天灾,但豪族大户可以。加税了,怎么办?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肯定扛不住官府,但豪族大户可以。

如果不是普通百姓积极投靠,豪族手中就无法集中那么多土地,豪族家中也不会拥有那么多奴婢。


而且,王莽的废奴政策,也完全无法落地。

因为这里面有太多可以逃避的漏洞。废奴的起码底线,是要知道有多少人口。但,王莽能知道吗?如果普通百姓自愿委身豪族,那朝廷该怎么查出来?

不正确的改革、不良善的改革,未必不能落地。但,阻力太大的激进改革,一定难以落地。

于是,王莽的土地改革遭遇了民间社会的广泛抵制。老百姓不同意,不同意就被关监狱。最后,即便是京畿地区的监狱也人满为患了。于是,王莽怂了,在公元12年就取消了法案中的激进措施,又允许土地集中和奴婢买卖了。

土地国有、禁奴,是理想丰满,那均产呢?这更是空中楼阁。

均产的主要措施是五均六筦。

其中五均,具体是设立五均官来监督民间市场,要求市场以统一的价格销售谷、布、帛、丝、绵等民生物资。而六筦,具体是对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实施专卖和征收税赋。此外,还有一项名为赊贷的政策,主要是国家提供放贷职能,并按照每月三分来收取利息。

但问题是五均限死了物价、六筦垄断了末业,民间还有什么套利空间?这时候,还有谁需要贷款?

实际上,五均、六筦和赊贷政策,就是一种古代版的计划经济,甚至比计划经济还计划经济。因为它是要取消民间市场、禁止百姓从事农业以外全部致富活动。


那王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么做,是不是能够均产,王莽不关心。王莽关心的是能不能复古。因为儒家的理想模式就是让百姓全都种地,而种地以外的末业,全由国家代劳。

所以,什么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纯属胡适想多了。而很多人认为王莽是个穿越者,实际上也是想多了。

人家王莽根本没想要什么理想主义,也没想搞什么穿越,而是要玩本本主义、复古主义和儒家原教旨主义。儒家经典怎么记载,那我就怎么改革。王莽改革不是向上仰望星空、不是向前革故鼎新,而是向后回望三代。

所以,王莽的其他改革,也都是新瓶装旧酒。其政策措施,要么是经典已经这么写了,要么是前人已经这么做了。

公元7年、9年、10年、14年,王莽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但是,玩货币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汉武帝才是货币财政的高手。王莽的货币改革,跟汉武帝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汉武帝能把货币财政玩成敛财工具,而且真能敛财。而王莽的货币改革,只能叫折腾、叫明抢,最后把大新经济抢到了崩溃。


公元9年,王莽对中央官制进行改革,主要是改革官名。公元14年,王莽又对地方郡县进行改革,主要是改换地名。但是,公元前144年,西汉就对朝廷官制进行过改革。而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不仅调整了官制,而且还把历法和正朔给改了。

如果王莽真有新意,那就是他的动作比较大。改完之后,老百姓完全不知道这些官职头衔和州郡地名到底是啥意思。但熟读古书的儒家士大夫肯定知道,因为王莽就是照着儒家经典改的。

王莽的六筦之策,要对盐铁酒等商品实施国家垄断经营。但是,汉武帝早就这么干了。而六筦中垄断山泽之利的手段,甚至可以要追溯到周朝。

王莽的五均之策,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强势干预市场运行和直接管理物价。但这个政策也不稀奇。因为公元前110年,西汉就一直在这么干,而一直持续到西汉结束。

等等如上,凡是王莽推出的改革政策,要么是儒家经典已经明确记载了,要么是西汉帝国的曾经旧政。之前早就这么干了,甚至有些当时还在干,而王莽只是把这些政策工具全都打包了,形成所谓的五均六筦,然后一股脑地抛给整个天下。

但问题是:你王莽这么做,天下能不能接得住?

真心接不住。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王莽不是什么贤帝,他实际就是一个大折腾。而国家最忌讳的,便是折腾。

很多古代昏君,你从初衷上分析,未必是一个大坏蛋。皇帝的固有认识是:天下就是自己家的、百姓就是自家子民。所以,有些皇帝对官僚和诸侯要多狠有多狠,却对百姓很好。

但他们为什么把自己搞成了昏君?甚至还搞到亡国?

一方面是士大夫写史书,史书是谁写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班固写史书,那王莽就必须是大坏蛋。如果王莽不是,那东汉的合法性怎么办。而对于打压士大夫的皇帝,那就必须怎么昏君怎么来。

另一方面是昏君太折腾。秦始皇能折腾,但秦二世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皇帝去过的地方,秦二世也要去。隋炀帝杨广更能折腾,建东都洛阳、修大运河、筑雁北长城、三征高句丽。就这些事,随便拿出一件都够后世王朝折腾一世的。而隋炀帝呢?在位15年,就全给干一遍。


很多昏君与王朝灭亡的因果关系,往往就是折腾。

于是,王莽这套改革下来,大新王朝肯定招架不住。而这些还仅仅是内政。除了内政还有外交。匈奴、高句丽、焉耆、羌人,四面八方的胡人也全被王莽折腾了一遍。

内政折腾、外交折腾,那王莽的大新朝也就只能短命而亡。此时的王朝更迭,就真正伴随了天下流血和百姓屠戮。从西汉到新朝再到东汉,这是一个饥饿加混乱的血时代。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给王莽这个大折腾冠以昏君或大坏蛋的称号,不算冤枉他。至于贤帝,你就是怎么算,也算不到王莽头上。

胡适等人为王莽的开脱,完全没有力度。王莽的初衷好、王莽的政策好,所以王莽应该是贤帝。如果这么说,那秦二世的初衷也不差,隋炀帝的政策也很好。以此类推,是非也就没了。关键是王莽以及王莽改革的初衷,完全不是胡适以为的那样。

反倒是《剑桥中国史》把王莽垮台归结为“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这还算是有些力度的开脱。

但是,如果王莽没有不余遗力地搞儒家原教旨主义的复古运动,那天下大乱能乱到改朝换代吗?




俗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王莽即使放到现在,也绝对是一个影帝般的人物,拿奥斯卡小金人肯定是小菜一碟。至于说他是一代贤帝王,那真是有点牵强了。下面我们就把他一生的主要事迹罗列一下,看看他到底有多“贤”。


坎坷上位,银幕初体验

王莽是王凤的侄儿,王凤是王政君的哥哥,王政君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就是当年汉元帝刘奭死了一个宠姬,对女人失去性趣之后,汉宣帝刘询的皇后送给她四个女人,要他选一个,他随手一指,点中的那个姿色寻常的女人。王家在当时那可以说是权倾朝野,特别是刘骜登基后,官拜大司马。和另外三个兄弟王音、王商、王根分别位居要位,掌握朝政,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

但是王莽就比较不幸,他的父亲没等到妹妹做皇后就死了,王莽自己也失去了依靠。但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厉害的叔叔和姑姑,所以他的友情出演开锣了。这一年王凤病了,病得很严重,王莽瞅准机会,主动去服侍叔叔,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啊,累得形销骨立、形容枯槁,把叔叔感动的不行。后来叔叔真的不行了,临死的时候就对王政君说:“王莽这小伙子不错啊,对我这么有孝心,我死之后你们好好待他啊。”

后来刘骜得知了舅舅的临终嘱托,也很感动啊,就把王莽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这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官,但是在皇帝身边工作啊,很多大臣都要给面子的,就这样,王莽正式进入官场。

有人或许说,王莽说不定是真的孝顺叔叔呢?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人家王凤家难道没人了吗?用得着你一个侄子去充当孝子吗?明眼人都知道,这都是因为叔叔的权势啊,如果王凤啥也不是,你王莽这么巴结吗?谁信啊!


官场小白,以“贤”博名

在官场上,王莽无疑是个小白啊,那么怎么样才能平步青云呢?王莽总结了一招,那就是靠“贤”,王莽真的是很有才情的人,他善于结交各路达官贵人,会搞人情关系,这一点,在他当官前就已经学会了。所以在做官之后,运用的更是炉火纯青。

他孝顺母亲,奉养寡嫂,照顾兄弟,在亲戚朋友间那是标杆一样的人物。以至于连叔叔王商都被他折服了。在班固的《王莽传》中记载说:

久之,叔父成都候商上书,愿分户邑以封莽,及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皆当世名士,咸为莽言,上由是贤莽。

王莽的努力没有白费,叔叔王商主动要求把封邑分给他一部分,另外还有许多当世的名士都说王莽是贤才,于是皇帝也觉得王莽确实贤能。

这个刘骜虽然一心只弄风月,但是也不愿意让人骂昏君啊,既然这么多人都夸你能干,那我也不好驳了别人的面子不是吗?于是就把王莽封为新都侯,享1500户。努力没有白费,王莽这番操作满分。

古往今来,想扬名立万的人多了,在官场上,一味的“贤”是吃不开的,最后肯定是落得和屈原一样的下场。大家可以想想,以当时的制度,你纯粹靠“贤”吃得开吗?众人皆浊你独清能够混得下去吗?


野心膨胀,演技需要大幅提高

你要是说王莽一开始就想做皇帝,这个我不信,我相信这种想法是随着权利地位的不断提高才有的。这时候的王莽或许只想更进一步,所以在官场上,他更是不遗余力的表演。比较讽刺的是,这事情的表演有点用力过度了,不太像了。

为了赚取好名声,他把家里的车马钱财全部送给了别人,以至于家里日子都难过了。有一次,他母亲生病了,就有很多人来探望,结果一进门,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妇人,大家还以为是奴仆呢,结果后来一问才知道,这竟然就是王莽的老婆,小伙伴们真的惊呆了。你就是再清高再贤能,也不至于搞得这么寒酸吧。不过也许是当时神剧比较少,观众没有被洗脑,所以王莽的演技虽然有点用力过度,但是还是忽悠了一票人。

还有一次,王莽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了,忽然对美女产生了兴趣,就偷偷地买了一个藏在家里,准备好好享用一番。没有想到,还没用呢,就被人知道了,而且被人知道他买了美女这件事传到他耳朵里了。王莽吃了一惊,这还了得,于是他就主动说:“你们都想错了,这个是给隔壁王将军买的,我看他那么大岁数还没儿子,听说这个美女能生儿子,就买了送他的。”然后,就赶紧派人把美女真的送给了这个将军。

是不是觉得做圣贤很难啊,一般人肯定是做不了的,要说王莽这时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完全留着自己用啊,但是为了自己的好名声,只好忍痛割爱了,这种自制力,我们应该敬佩。


官场浮沉,皇帝的位子太具有吸引力了

我觉得在这时候,王莽应该是对皇位有了想法了。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王莽遭遇了一场危机,被迫辞官回家。在家里的日子不好过啊,王莽闭门思过,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以后的路。我相信这时候,王莽心理发生了变化,只有做最大的权臣,做皇帝,万万人之上的那一个,才能不被左右,才能掌握未来。所以这时候的王莽,更加卖力的表演,期待东山再起。

机会来了,这也是表演的素材吧,这时候王莽的儿子犯罪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失手打死了一个婢女,按照他们的身份,那无疑就是杀死一只小宠物啊,最多赔点钱拉倒。不过王莽可不这么看,他要做给所有人看,这是他的机会。于是,他强令自己的儿子自杀谢罪。

这一手果然好使,儿子的死亡迅速传播开来,大家都在议论,这王莽真是贤才啊,是古今难遇的人啊,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的神仙啊,反正这一手是博得了满堂彩。于是下到老百姓,上到满朝文武大臣,都在替王莽喊冤,说这么一位大贤不能就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朝廷必须重用,就这样,汉哀帝就把王莽重新启用。

这时候的王莽应该已经完成了蜕变,他在汉哀帝死后,目标已经明确,所以联合王政君立了一个小皇帝,就是汉平帝刘衎,继续把持朝政,他要向着最后的目标冲锋。

王莽一定对演戏特别上瘾,所以在为刘衎选皇后这件事上又奉献了完美演出。当时他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的,但是后来看到有好几个都是老王家的闺女,他感到没太有把握,就主动上奏说,自己女人姿色平平,不足以母仪天下,还是把机会留给其他人吧,我女儿就不要参选了。

这真是高风亮节啊,这姿态简直太高尚了,太后也被感动了,就说,既然王莽都不让自己女儿参选,那么老王家的都不要送选了。懿旨一下,老王家的都死心了。但是令老太后没想到的是,天下的人不干了。大家纷纷上书说,凭什么不让王莽的女儿参选呢,那么优秀的父亲的女儿就应该做皇后,你不同意老百姓不答应,满朝文武不答应。老太后一看也没招了,那就选吧,老王家就这一个女儿参选,他不做皇后还有谁能做呢?

估计这时候的王莽坐在家里,把大胡子一推,“哈哈哈哈,一切尽在老夫预料之中。”能把天下人都骗了,这招也太厉害了,估计没人学得来。


火力全开,向着最后的目标前进

此时的王莽是安汉公,又是皇帝的老丈人,是时候清除异己了。于是他利用手里的权利,铲除了汉平帝母亲卫家,把这只外戚消灭在了萌芽里。

还有一个敬武公主,他是汉宣帝的女儿,或许她是个明白人,洞悉了王莽的祸心,所以她一直是反对王莽专政的。但是此时的王莽已经成事了,她已经无能为力了,所以在王莽的逼迫下,自杀而亡。

还有一个就是梁王刘立,这是个莽汉,之前已经做了很多荒唐事,后来王莽发现他和卫家有勾结,于是把他废掉,刘立不久也自杀了。

至此,放眼天下,都是夸自己好的人了,对自己不利因素已经剪除得差不多了。现在只需要一个机会,不妨最后再来试探一下。

于是,他趁机毒死了自己的女婿刘衎,不惜让自己的女儿守寡。据《资治通鉴·卷三十六》记载:

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不时崩于未央宫。

然后又立了一个小皇帝,就是汉宣帝的玄孙刘婴,确实是个婴儿,才两岁而已。于是顺理成章的,根据大臣们的提议,王莽暂代皇帝之位,做所谓的“假皇帝”,大臣们称为摄皇帝。

在公元6年的时候,王莽更是改了年号为居摄元年,镇压了刘氏宗族的反叛力量。在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入高祖庙拜寿,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

当然了,通过王莽的努力,他终于做了皇帝,这本身就是很成功的了。不是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嘛,其实篡位啊还是禅让都没什么,起码现在的人觉得没什么。只是王莽的手段有点令人不齿罢了,这个人太会装了,几乎装了一辈子,估计都忘记自己是谁了,他完全用自己的一生扮演了王莽这个角色,瞒住了天下人,这就很厉害了。




王莽确实有错,但错不在篡位而是没能坐稳皇位。王莽的皇帝位子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偷来的,其当皇帝前就万民拥戴威望如日中天,是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的,其程序合规合法,这比后来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赵匡胤、明朝的朱棣等得到的皇位正当的多。虽都知道李世民、赵匡胤、朱棣等其皇位来路不正,可正史上他们的名声却都很好,也没人说他们是篡权。王莽的皇位要比他们来路正的多,为啥却得不到承认?其根本原因就是李世民、赵匡胤、朱棣等人的皇位坐稳了且传承了下去。若是李世民、赵匡胤、朱棣等人的皇位也没坐稳,当朝就被拉了下来的话,其名声也肯定好不了。同理,隋炀帝若不是把皇位弄丢了而是传了下去,他的历史名声肯定不是今天这样。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爭议者之一,谈不上被黑。他搞改革,确有一些新政。客观上也做过一些正事。但总的看来,王莽属于阴谋家。他搞篡位,煞费苦心,自以为天衣无缝,不过历史事实是照妖镜,难以遁形。若这样评价王莽,应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王莽   胡适   大新   儒家   豪族   王朝   昏君   奴婢   皇位   西汉   帝王   公元   皇帝   土地   政策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